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

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

一、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论文文献综述)

周吉[1](2021)在《环氧官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BT中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良好的耐化学性、热稳定性和优良的电气性能等,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零件、纺丝纤维等领域。但由于纯PBT缺口冲击强度低,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因此,对PBT材料的增韧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采用熔融法制备了聚乙烯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E-g-GMA),并用于PBT及其共混材料的增韧改性,系统的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及微观形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在制备PE-g-GMA的实验中,通过红外光谱对接枝物进行了表征,探究了GMA的含量和引发剂的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化学滴定法计算其接枝率。结果表明,随着GMA含量的增加,接枝物的接枝率呈现上升趋势,但GMA含量大于4%时接枝率的增幅减小;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接枝率先增加后逐渐降低。GMA与BIPB在合适比例关系下,可以使接枝反应达到最优效率。在本组实验中,GMA含量为3%,BIPB含量为0.2%时,即GMA与BIPB质量比例为15:1时,接枝率最高。在增韧PBT的实验中,使用不同接枝率的PE-g-GMA对PBT进行增韧改性,并探究了增韧剂添加量对PBT材料的性能影响。随着增韧剂接枝率的提高,材料韧性提高。当增韧剂3#添加量为15%,材料出现脆韧转变,冲击强度达到35.68k J/m2。DSC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增韧剂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熔融热焓Hm和结晶度Xc降低,复合材料刚性降低,冲击韧性提高。SEM测试结果显示,随着增韧剂含量增加,PBT微观形态结构明显得到改善,复合材料韧性得到有效提高。研究了不同接枝率PE-g-GMA、增韧剂含量以及体系相形态对PBT/GF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接枝率的PE-g-GMA均能有效的改善PBT/GF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DSC测试显示,复合材料结晶温度下降幅度较小,说明自制增韧剂在提高PBT/GF复合材料韧性的同时能有效保持材料的强度。SEM测试可以观察到PE-g-GMA的引入,提高了GF与PBT基体的粘结性,从而使得复合材料的韧性得以提升。研究了不同接枝率PE-g-GMA对PC/PBT合金的增韧改性,PC/PBT合金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着PE-g-GMA接枝率的提高而增加,且提升幅度明显,说明接枝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PBT与PC之间相容性,当增韧剂接枝率为2.18%时,PC/PBT合金冲击强度达到58.9k J/m2,复合材料冲击韧性显着提高。SEM可观察到,随着PE-g-GMA接枝率的提高,断裂面孔洞明显增加,两相界面逐渐消失,表明GMA含量提高,使得PC与PBT之间相容性明显提高,有利于降低界面张力,提高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

毛泽誉[2](2020)在《烯烃共聚物的接枝改性及其在增韧PBT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采用苯乙烯(St)为辅助接枝单体,分别在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聚烯烃弹性体(POE)上熔融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考察了接枝单体GMA含量、引发剂DCP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转子转速和苯乙烯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其次再以使用最佳配方与工艺条件合成的EPDM-g-(GMA-co-St)和POE-g-(GMA-co-St)分别作为EPDM增韧PBT、POE增韧PBT的增容剂,研究了增容剂的用量对PBT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EPDM-g-GMA接枝率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转子转速、苯乙烯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苯乙烯作为辅助接枝单体可有效提高GMA的接枝率。(2)POE-g-GMA接枝率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转子转速、苯乙烯用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苯乙烯作为辅助接枝单体可明显提高GMA的接枝率。(3)随着EPDM-g-(GMA-co-St)引入到PBT/EPDM共混物中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明显提高,结晶温度降低,EPDM在PBT中的分散相粒径更加细化,两相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差值减小,PBT与EPDM间的相容性增加。(4)随着POE-g-(GMA-co-St)在PBT/POE共混体系中引入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缺口冲击强度明显提高,POE在PBT基体中的分散相粒径明显减小,两相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差值减小,PBT与POE间的相容性提高。

杨飞[3](2020)在《新型聚烯烃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塑性弹性体(TPE)兼顾了橡胶和塑料的优异性能,其结晶性或玻璃态“硬段”和橡胶态“软段”形成了回弹性网络,加工成型过程不需要“硫化”反应,可在高温下加工和再回收利用,是硫化橡胶的理想替代者。聚烯烃类TPE多为乙烯/α-烯烃的共聚物,具有制备简单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但耐热性和弹性回复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和成果如下:(1)本文设计了不同的丙烯共聚合方法,制备一系列丙烯基弹性体。通过丙烯与长链α-烯烃的可控共聚,制备了侧链长度分别为C8、C12、C16和C20的丙烯共聚物,通过调控支链长度和密度,获得一类高强度、高弹性回复性能的丙烯基弹性体。另外,通过高效“Tandem”丙烯共聚合方法,制备了新型长支链丙烯基弹性体,其聚丙烯主链和聚乙烯侧链能分别结晶,形成“双物理交联”网络。该长支链丙烯基弹性体可明显增加高密度聚乙烯和等规聚丙烯(HDPE/i PP)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2)通过可逆硼酸酯键,成功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POE)中构筑了交联网络,制备了动态交联的聚烯烃弹性体(POE-vitrimer)。通过调控POE-vitrimer的交联密度,获得了力学强度高、弹性回复好、耐热、耐溶剂性强的POE-vitrimer。POEvitrimer材料可在高温下可快速松弛,具备良好的再加工性能。(3)通过在侧链末端引入稠环基团(苯基(Ph)、萘基(BN)、蒽基(BA)),制备了新型的丁烯基弹性体,并对其熔融记忆效应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稠环基团均可使丁烯基弹性体出现平衡熔点以上的记忆效应行为,且稠环基团体积越大,所需的共聚单体浓度越小。延长熔融时间,可提高丁烯基弹性的结晶温度和记忆效应强度。(4)长支链丙烯基弹性体(PPO)可用作HDPE/iPP共混物的高效增容剂,促进粒子的聚并,并引发共混物发生相反转现象。研究表明,由于PPO共聚物具有较低粘度,使其能在粒子碰撞过程很容易被移出界面层,从而促进粒子聚并,引发相反转形成双连续相。PPO共聚物还能提供界面弯曲能,提高双连续相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增加PPO共聚物的侧链长度和密度,可提高其界面弯曲能,从而促进双连续相的形成,拓宽双连续相的区间值。

赵盼[4](2020)在《构建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实现聚烯烃的高效阻燃和增韧》文中研究指明聚烯烃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易加工性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聚烯烃极易燃烧,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膨胀阻燃剂(IFR)虽然可提高聚烯烃的阻燃性能,但其在聚烯烃中存在阻燃效率低,与基体相容性差的缺点导致其韧性大幅降低。本论文采用分步熔融加工方法,在IFR阻燃聚烯烃中构建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实现其在聚烯烃中的高效阻燃及增韧。第一步,将IFR与聚烯烃、尼龙6(PA6)熔融共混,构建PA6包覆IFR分布于聚烯烃基体的润湿结构;第二步,将酸酐化弹性体与第一步制备的共混物熔融共混后在PA6熔融温度附近熔融加工,制备出酸酐化弹性体呈球状分布于PA6表面的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对于聚乙烯(PE)基体(高密度聚乙烯:H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PA6可自发润湿包覆IFR,形成核壳结构;红外光谱(FTIR)、动态机械分析(DM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SEM测试结果显示,在略低于PA6熔融温度下,线性低密度聚乙烯接枝马来酸酐(LLDPE-g-MAH)与HDPE/PA6/IFR熔融共混,LLDPE-g-MAH可在PA6表面形成部分润湿结构,且部分润湿结构可显着提高PA6与基体界面结合力。研究其力学性能发现,在2wt%的LLDPE-g-MAH用量下,阻燃聚烯烃的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相比纯HDPE可分别提高270%、43%。通过分析冲击断面形貌,发现其增韧机制为基体剪切屈服及PA6壳层的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阻燃性能发现,PA6包覆IFR,形成润湿结构,可显着提高LLDPE的阻燃性能,与未形成润湿结构的体系相比,其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分别由24.0%、NG提高至30.0%、V-0级。同时,润湿结构显着提高了阻燃聚烯烃的耐水性能。对于聚丙烯(PP)基体,采用有机蒙脱土(OMMT)协同IFR阻燃,通过分步加工的方法构建出PA6包覆IFR,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辛烯弹性体(POEg-MAH)呈球状分布于PA6表面的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分别调控OMMT分布于PA6相和PP相,研究共混物的阻燃性能和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添加PA6的共混体系相比,成炭聚合物PA6包覆IFR,构建的润湿结构可显着提高体系阻燃性能,其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分别由26.3%、NG提高至31.4%、V-0级。OMMT的分布位置以及POE-g-MAH构建的润湿结构对阻燃性能的影响不明显。研究体系的韧性发现,对于形成润湿-部分润湿结构的体系,但当OMMT分布于PP相,POE-g-MAH的用量为9%时,其韧性可显着提高,与未形成部分润湿结构的体系相比,冲击强度可提高467.2%,断裂伸长率可提高723.3%。其增韧机制为PP基体剪切屈服及PA6壳层的破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照鑫[5](2020)在《高效的iPP-g-PLA合成策略及高透明聚乳酸增韧》文中认为聚乳酸(PLA)是一类性能优良的生物基来源环境友好材料,使用后可以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原料来源充分并且可再生,生产过程无污染,可以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是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但是PLA是一类脆性材料,未增韧的PLA通常断裂伸长率不足7%,对缺口敏感并且具有较低的抗冲击性和抗撕裂性,使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迫切需要对PLA进行增韧改性。将韧性材料与PLA直接共混是最为经济和简便的增韧改性方式,但是由于大多数韧性材料与PLA的相容性较差,必须向共混体系中添加增容剂以改善两相相容性来实现性能提升。以往研究证实,相对于嵌段共聚物来说,接枝聚合物作为增韧剂更易形成纳米合金,可显着提高二元混合物中不相容组分之间的界面黏合作用,实现更理想的增韧改性效果。然而,实现PLA增韧改性的同时往往伴随力学强度的大幅度降低或者透明性的破坏,解决这些问题仍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挑战和研究热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分别通过接枝到主链法(graft onto)和从主链接枝法(graft from)的方法制备了具有高接枝密度的聚丙烯和聚(L-乳酸)(PLLA)的接枝共聚物i PP-g-PLLA共聚物用于PLA增韧,接枝共聚物具有明确的支链长度、接枝密度和离子基团含量。源自i PP的半结晶或橡胶态主链旨在提高共聚物的韧性并保持相对较高的强度,而接枝的PLLA支链旨在确保与PLA基体的高度相容性,并且通过咪唑的离子聚集作用提高相界面性能。所有这些接枝共聚物均具有无规分布的PLLA支链,分子量很高(33-398×104),PLLA含量高(57.3-89.3 wt%)。改性的PLA共混物表现出显着提高的断裂伸长率(高达约190%),同时保持了优异的透明度和非常高的强度。PLA在500-700 nm波长下的透光率为91.0-92.5%,部分添加了5 wt%增韧剂的聚乳酸共混物的透光率可达90%以上。增韧剂与PLA有良好的相容性和接近的折光指数并且能在PLA基质中形成纳米级分散相颗粒,对共混物的优异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将得到的一系列接枝共聚物用于PLA增韧性能的研究,探究了PLA共混物的相界面性能、力学性能及透明性,并从机理上对共混物具有的高韧性做出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新设计的i PP-g-PLLA共聚物是非常经济、有前途和高效的PLA增韧改性剂,可用于制备高度透明和坚韧的PLA可持续材料。

艾则孜·麦麦提明[6](2019)在《高性能聚烯烃基形状记忆及发泡材料的微纳层次结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使用轻量化和单一化材料成为汽车、家电、电线电缆和风力发电叶片等行业发展的绿色潮流与趋势。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EO)、共混型热塑性聚烯烃(C-TPO)及其发泡材料只含碳氢元素、质轻、性价比高、综合性能优良、可回收再重复利用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汽车内外饰件、洗衣机转筒、电线电缆护套、建筑防水卷材及保温材料、光伏封装、物流包装、鞋底和自行车轮胎等。为满足更高端应用市场需求和节能减排环保要求,通常运用先进烯烃催化聚合技术和加工过程,通过在树脂生产和制品成型过程中分别“剪裁”链拓扑结构和调控凝聚态结构开发高端专用聚烯烃产品。本文以高性能等规聚(1-丁烯)(iPB-1)、烯烃多嵌段共聚物(OBC)和软、硬CTPO为研究对象,旨在以辐射改性手段“剪裁”iPB-1的长支链结构、OBC和软TPO的非均相交联链结构,从而调控其相应的多晶态结构及其转变、微相分离结构和取向多相结构,并且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釜发泡手段控制交联OBC及其硬C-TPO材料的微孔发泡结构与形态,结合高温GPC(配备三个检测器)、高温13C-NMR、ARES-G2、XRD、DSC、SEM、2D-SAXS和DMTA等先进表征与测试方法,建立微纳层次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作为高性能绿色管道材料的iPB-1存在慢速晶型Ⅱ-I转变问题,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工业应用。本部分建立了iPB-1的长支链(LCB)结构、线团收缩构象与多晶态结构及其转变之间的关系。LCB线团收缩构象、可结晶1-丁烯序列长度和结晶条件显着影响多晶态结构及及其转变,其中线团收缩构象起关键作用。低、中支化iPB-1的长支链线团收缩程度低、可结晶1-丁烯序列长,而高支化iPB-1的则相反。高结晶速率下,前者熔体结晶形成晶型Ⅱ和Ⅲ的混合晶,而后者形成聚合物科学罕见的片晶扭曲的纯晶型Ⅲ;LCB-PB中晶间接链(缠结环、tie-分子和晶型Ⅲ)的数量高,晶型Ⅱ-I转变速率高。低结晶速率下,前者熔体结晶主要形成晶型Ⅱ,而后者形成晶型Ⅱ、Ⅲ和I’的混合晶;LCB-PB中晶间接链数量低,晶型Ⅱ-I转变速率低。随着晶型Ⅲ含量的增加,LCB-PB刚性下降,延展性提高,而含有晶型I、Ⅲ和I’的高支化iPB-1显示出脆性。常温拉伸时,晶型Ⅲ转变为晶型I;加热时,交联的高支化iPB-1中晶型Ⅲ不会重结晶形成晶型Ⅱ。(2)针对TPEO基形状记忆高分子(SMPs)的熔体强度低而耐高温性差、形状转变温度低而范围窄以及力学性能较差等问题,通过中分子量聚烯烃弹性体(POE)与纺丝级(YP)和高熔体强度发泡级(HP)聚丙烯(PP)共混并辐照,制备了高强、耐高温三重形状记忆弹性体(SMR)。辐射交联后,SMR原位形成独特的非均相交联链结构:POE的交联无定形链段及可结晶聚乙烯链段与长支链聚丙烯以共价键键合。平均尺寸为1.6×11μm的盘状PP相分散在POE连续相中且沿薄膜表面平行取向;采用不同共混工艺和辐照过程制备的SMR取向多相结构具有重现性。PP片晶的(040)α和(110)α晶面分别平行和垂直于高度交联薄膜表面。POE的束状晶体不受辐照影响,而其重结晶温度降低。在固态下,SMR的拉伸强度(σb)为31–38 MPa、断裂伸长率(εb)为900–1100%、100%定伸强度(σy)为8.5–12 MPa。形状转变温度范围大于80℃,SMR在熔体下可拉伸至500%的应变。通过优化变形和形状恢复条件,可以分别固定和变形SMR的复杂起始态和变形态;形状固定率(Rf)分别为82和97%,形状恢复率(Rr)分别为88%和97%,总Rr为95–97%。(3)针对OBC的低熔体强度导致其二重形状记忆效应(D-SME)和发泡性能变差等问题,系统研究了不同辐射源和吸收剂量对不同链结构OBC的交联程度、结晶行为和拉伸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其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间歇釜发泡性能。含高1-辛烯含量的高分子量OBC在较低吸收剂量下交联,而中分子量OBC在较高吸收剂量下交联,而且在更高剂量下交联时仍保持弹性。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σy和εb降低,σb先增加而后降低。辐射交联主要发生在软链段区域,因此,交联对结晶行为和热性能不产生显着影响。当吸收剂量高于50 kGy时,交联OBC熔体强度大幅度提高而显示了优异的D-SME,且Rf和Rr在93%以上。微相分离结构、选择性交联链结构和Sc-CO2的扩散性能显着影响OBC的发泡性能。发泡温度为122和126℃时,发泡弹性体泡孔高度平行于片材表面;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平均泡孔尺寸从220μm减少至34μm。软、硬链段在ScCO2中的不同溶胀程度导致形成不同尺寸的泡孔。降压时,Sc-CO2的扩散能力从皮层至芯层递减式减弱,引起泡孔尺寸、数量和不同尺寸的泡孔层厚度从皮层至芯层梯度式增大。发泡温度对交联OBC的泡孔尺寸不产生显着影响。(4)采用Sc-CO2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制造的聚丙烯纳孔发泡材料韧性不够高、耐低温冲击性能差、形成皮-芯结构和发泡倍率低。本部分把中分子量OBC与YP和HP共混制备高性能Y/H-TPO,研究了其Sc-CO2间歇釜发泡性能,建立了泡孔结构及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关系。OBC的加入不仅降低PP的复合粘度,而且大幅度提高PP的熔体弹性,而且不影响PP的熔化温度和结晶温度。因此,OBC的加入使YP的发泡窗口温度从5℃提高至Y-TPO的22℃。Y-TPO中的球状OBC分散相平均尺寸为1.05μm,其多相形态为海-岛结构。发泡温度为135–150℃时,微孔发泡Y-TPO的平均泡孔尺寸为3.66–6.62μm,eb在450%以上,表观sy(50%)和sb分别为17.5 MPa和23 MPa左右。此类TPO采用Sc-CO2发泡注塑工艺制造高韧、高强TPO微纳孔材料方面显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H-TPO模压时,形成皮层(双连续)-芯层(海-岛)的非均相层级结构,芯层中OBC分散相的平均尺寸为1.16μm。H-TPO发泡后形成皮-芯泡孔形态。当发泡温度从135℃提高至153℃时,平均泡孔尺寸从2.84μm增大至8.75μm,eb从635%降低至350%,表观sy(50%)从20.3 MPa降低至16.05 MPa,表观sb从27.8 MPa降低至20.5 MPa。总之,当泡孔尺寸小于2–4μm的临界增韧尺寸时,OBC和泡孔起到协同增韧作用,从而微孔发泡TPO材料显示超高韧度和高强度;然而,当泡孔尺寸大于30μm时,微孔发泡TPO显示脆性,不能作为材料使用。

蔡蕾[7](2019)在《弹性体的模量调节对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别引入不同用量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两种聚烯烃与POE弹性体共同进行熔融反应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制备了不同的官能化弹性体用于增韧PBT,测试了共混物的性能,并观察共混物的形态结构,考察两种聚烯烃的加入量对官能化弹性体增韧PBT的影响。其次,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在不同聚烯烃引入量下弹性体的弹性模量对增韧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考察范围内LDPE在弹性体中的的引入量对共混物的拉伸屈服强度影响不大,引入量低于12%时,对PBT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影响不大,弹性体能有效增韧PBT。引入量超过12%以后,共混物的分散相形态和尺寸发生明显变化,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随引入量增加迅速下降,引入量超过18%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很低,弹性体不能增韧PBT。通过改变弹性体中LDPE的引入量可以调节弹性体的弹性模量,且随着LDPE引入量的增加,弹性体的弹性模量线性增大。(2)在考察范围内HDPE在弹性体中的的引入量对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影响不大,引入量低于8%时,对PBT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影响不大,弹性体能有效增韧PBT。引入量超过8%以后,共混物分散相的分散均匀性变差,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随引入量增加逐渐下降,引入量超过15%后,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很低,弹性体不能增韧PBT。弹性体中HDPE的引入引起了弹性体弹性模量的增加和基体间相容性降低。

刘超[8](2018)在《共混复合改性硅橡胶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为主要材料对硅橡胶混炼胶(SRC)进行共混改性,制备了系列具有高强度、低表面能、高电磁屏蔽性能和高介电性能的SRC/POE共混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POE结构对SRC/POE共混物相态结构变化和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探讨了SRC/POE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对其力学性能和表面能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1-乙烯基-3-乙基咪唑溴盐离子液体(ILs)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SRC/POE共混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和介电行为的影响机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采用DSC研究了POE的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同时又采用SEM研究了POE的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发现POE中?-烯烃单体的结构以及乙烯和?-烯烃两种结构单元的比例是影响其聚集态形成过程的主要因素。乙烯-丁烯共聚物与SRC共混时材料呈典型的海岛结构,乙烯-辛烯共聚物与SRC共混时材料呈类双连续结构,当使用陶氏公司牌号为8150,辛烯含量为25wt%的POE与SRC共混制备的材料力学性能较好,其拉伸强度和直角撕裂强度分别为6.6 MPa和27.8 k N/m。2)通过DSC对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相态结构的改变对其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SRC量的增加,共混材料中POE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均先降低后升高,当SRC含量较高时,POE链段与SRC链段之间的作用力减弱,相容性降低,且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发生改变,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海岛结构,表面能呈阶梯式递加。其中,当SRC含量为10wt%时,SRC/POE共混材料的表面能为11.2 m J/m2,拉伸强度为15.8 MPa,断裂伸长率为456%,直角撕裂强度达到45.6 k N/m,综合性能优于POE和其它组成的SRC/POE共混材料。3)通过共混制备了ILs修饰MWCNTs(MILs)含量和固体填料网络结构不同的SRC/POE/MILs共混复合电磁屏蔽材料,并对MWCNTs的表面修饰机理,共混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非等温结晶行为、介电行为、力学性能变化以及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共混工艺,使MILs分散在SRC相中,并且SRC/POE和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呈现出双连续相态结构,MILs的引入破坏了POE所形成的宏观有序结构的规整性,MILs与聚合物、含有MILs的SRC相和POE相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差别显着增大,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在低频范围内的介电损耗逐渐增加。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基体内的MILs导电网络、界面极化和对离子极化随着MILs含量的增加逐步增强,ILs和MWCNTs的协同作用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尤其是吸收效能增加的程度更高。当SRC含量较少时,MILs形成了更致密的固体填料网络,SRC6/POE4/7.0MILs共混复合材料在9 GHz处的电磁屏蔽性能可达22.5 d B,比SRC6/POE4共混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提高了24倍。4)通过共混工艺控制MILs分散在POE相中,制备了系列SRC/POE-MILs共混复合介电材料,并研究了MILs对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聚集态结构、介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共混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可以影响共混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SRC6/POE4-MILs呈现双连续相结构,SRC8/POE2-MILs呈现海岛结构。随着MILs含量的提高,POE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能力受到抑制,其熔体结晶能力进一步下降,熔点进一步降低,且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在频率谱上出现了明显的介电极化台阶,空间电荷载流子在MILs与聚合物界面进行聚集,在SRC/POE基体中形成界面极化。在100 Hz频率下,SRC6/POE4-7.0MILs的介电损耗为36.1;SRC8/POE2-7.0MILs的介电损耗为0.6,海岛结构显着抑制电导损耗,并且SRC8/POE2-7.0MILs的介电常数为99.6,其介电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史书文[9](2018)在《含聚乳酸接枝离聚物的合成与聚乳酸的增韧改性》文中提出寻找性能可媲美石油基塑料但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材料在21世纪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将“化石碳”替换为“可再生碳”,是通过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影响来缓解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物基环境友好塑料应用发展最成功的例子是聚丙交酯(PLA)或称为聚乳酸,它具有高模量、高强度和高光学透明度等优异物理性能。然而,聚乳酸本质上是脆性的,对缺口敏感并且具有较低的抗冲击性和抗撕裂性,使其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受到极大地限制,因而迫切需要对聚乳酸进行增韧改性。将韧性材料与聚乳酸直接共混是最为经济和简便的增韧改性方式,但是由于大多数韧性材料与聚乳酸的相容性较差,必须向共混体系中添加增容剂以改善两相相容来实现性能提升。以往研究证实,相对于嵌段共聚物,接枝聚合物作为增容剂更易形成纳米合金,起到更优地增容效果,可显着提高二元混合物中不相容组分之间的界面粘合作用,实现更理想的增韧改性效果。然而,实现聚乳酸增韧改性的同时往往伴随力学强度的大幅度降低或者透明性的破坏,解决这些问题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挑战和研究热点。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聚烯烃接枝PLA共聚物离聚体,同时将具有高力学强度和廉价的聚烯烃材料、离子基团的相互作用有效结合,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提高材料界面处的相互作用力、实现有效的应力传递进而提高综合力学性能的目标。我们通过详细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离聚体的接枝密度和离子含量与聚合物本身的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离聚物合成和性能的调控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溶液共混的方法制备PLA/离聚物共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类新型接枝共聚物离聚体可实现在PLLA中的纳米级分散,从而在保持PLA透明性和力学强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大大提高PLA的韧性。通过分析共混体系中组分链结构,两相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揭示了新型PLA接枝聚烯烃离聚物增韧改性PLA的内在机理。

王瑾[10](2018)在《反应挤出接枝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反应挤出方法成功制备了苯乙烯接枝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考察单体、引发剂、接枝条件等参数对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分子结构、流变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并将改性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应用于增韧废旧聚苯乙烯塑料(rPS)以及废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rABS)方面。本文首先以苯乙烯单体作为唯一接枝单体制备了苯乙烯接枝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探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含量、螺杆转速、加工温度对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接枝率、分子结构、流变性能以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接枝物的接枝率以及接枝单体利用率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的区间范围内均有利于提高反应接枝率,最高可达7.81%;但单体浓度过高会造成均聚程度提高、引发剂含量过多会引起交联反应加剧、加工温度过高会导致单体挥发、螺杆转速过高会加剧降解,这些都不利于接枝率的提高。通过流变测试分析,发现单体浓度和引发剂含量对大分子接枝结构有一定影响,加工温度和螺杆转速的改变对其影响很小。将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g-St)、纯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废旧聚苯乙烯(rPS)进行共混,发现三元共混增韧废旧聚苯乙烯比两元共混增韧效果更佳,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当质量比rPS:POE-g-St:POE=70:15:15时,共混物冲击强度是废旧聚苯乙烯的2倍。通过接触角计算相界面张力、SEM电镜分析相形态、流变学分析Han曲线均相程度,均进一步证明POE-g-St的加入起到了增容增韧的效果;同时还发现POE-g-St的接枝率在低于6.05%范围内,接枝率越高,增韧增容效果越好。在POE-g-St增韧rPS的实验基础上,将POE-g-St、POE分别与废旧ABS(r ABS)进行共混,发现仅加入POE会导致rABS的冲击性能进一步下降,但是当三元共混物质量比rABS:POE-g-St:POE=80:15:5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是rABS的1.5倍,通过流变分析、接触角、SEM测试进一步证明共混物的相界面相容性得到了改善;当使用不同接枝率的POE-g-St进行实验时,发现接枝率在适当的范围内有利于废旧ABS的增韧改性。

二、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论文提纲范文)

(1)环氧官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BT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PBT材料概述
        1.1.1 PBT简介
        1.1.2 PBT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1.2 PBT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增韧机理
        1.3.1 弹性体增韧机理
        1.3.2 刚性粒子增韧机理
    1.4 GMA接枝聚烯烃的研究及应用
        1.4.1 GMA接枝聚烯烃的制备
        1.4.2 GMA接枝聚烯烃的性能及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PE-g-GMA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内容
    2.3 性能测试
        2.3.1 PE-g-GMA接枝率的测定
        2.3.2 PE-g-GMA熔融指数的测定
        2.3.3 PE-g-GMA的红外表征
    2.4 结果讨论
        2.4.1 化学滴定法测量接枝率
        2.4.2 GMA含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4.3 引发剂含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2.4.4 FTIR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E-g-GMA增韧PBT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样品的制备
        3.2.4 实验配方设计
        3.2.5 标准试样的制备
        3.2.6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增韧剂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3.3.2 增韧剂含量对PBT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PE-g-GMA/PBT复合材料DSC分析
        3.3.4 PE-g-GMA/PBT复合材料SEM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PE-g-GMA增韧PBT/GF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样品制备
        4.2.4 实验配方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增韧剂对PBT/GF体系性能影响
        4.3.2 增韧剂含量对PBT/GF体系性能影响
        4.3.3 复合材料DSC分析
        4.3.4 复合材料SEM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PE-g-GMA增韧PC/PBT合金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样品制备
        5.2.4 实验配方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增韧剂对PC/PBT合金力学性能影响
        5.3.2 增韧剂对PC/PBT合金流动性能影响
        5.3.3 增韧剂对PC/PBT合金微观形貌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烯烃共聚物的接枝改性及其在增韧PBT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弹性体概述
        1.1.1 三元乙丙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1.2 聚烯烃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
    1.2 聚烯烃的接枝改性
        1.2.1 接枝改性方法
        1.2.2 接枝改性影响因素
        1.2.3 接枝物的纯化与表征
    1.3 PBT树脂概述
        1.3.1 PBT树脂的改性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烯烃共聚物的接枝改性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试剂的配制方法
        2.2.4 接枝物制备流程图
        2.2.5 接枝物的制备
        2.2.6 接枝物的纯化
        2.2.7 测试与表征
    2.3 EPDM-g-GMA接枝率的影响因素
        2.3.1 接枝效果的验证
        2.3.2 单体含量
        2.3.3 引发剂含量
        2.3.4 反应温度
        2.3.5 反应时间
        2.3.6 转子转速
        2.3.7 苯乙烯含量
    2.4 POE-g-GMA接枝率的影响因素
        2.4.1 接枝效果的验证
        2.4.2 单体含量
        2.4.3 引发剂含量
        2.4.4 反应温度
        2.4.5 反应时间
        2.4.6 转子转速
        2.4.7 苯乙烯含量
    2.5 小结
第3章 PBT的增韧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PBT/弹性体共混物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化学反应机理
    3.4 EPDM增韧PBT
        3.4.1 共混物的流变加工特性
        3.4.2 橡胶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
        3.4.4 PBT/EPDM/EPDM-g-(GMA-co-St)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3.4.5 力学性能分析
        3.4.6 热力学性能分析
        3.4.7 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
        3.4.8 共混体系相容性的表征
    3.5 POE增韧PBT
        3.5.1 共混物的流变加工特性
        3.5.2 弹性体含量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5.3 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
        3.5.4 PBT/POE/POE-g-(GMA-co-St)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3.5.5 力学性能分析
        3.5.6 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
        3.5.7 共混体系相容性的表征
    3.6 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新型聚烯烃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塑性弹性体
        1.2.1 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概述
        1.2.2 热塑性弹性体的分类及性能
    1.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
        1.3.1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概述
        1.3.2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4 长链支化聚烯烃弹性体
        1.4.1 后功能接枝法
        1.4.2 单组分催化剂聚合法
        1.4.3 双组分催化剂聚合法
    1.5 聚烯烃的改性及性能研究进展
        1.5.1 聚烯烃的交联改性研究进展
        1.5.2 聚烯烃的动态交联改性研究进展
        1.5.3 聚烯烃结晶行为的研究进展
        1.5.4 聚烯烃的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丙烯与长链α-烯烃共聚合制备丙烯基弹性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分析与测试
        2.2.2 原料与试剂
        2.2.3 催化剂的制备
        2.2.4 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制备合成
        2.2.5 乙烯齐聚合
        2.2.6 “Tandem”共聚合(Cat.1 +Cat.2)
        2.2.7 “Tandem”共聚合(Cat. 3 +Cat.2)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丙烯/α-烯烃的共聚合
        2.3.2 “Tandem”共聚合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动态交联乙烯基弹性体POE-vitrimer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分析与测试
        3.2.2 原料与试剂
        3.2.3 乙烯/1-十四烯/丁烯蒽共聚物的制备合成
        3.2.4 POE弹性体接枝硼酸酯交换基团
        3.2.5 基于硼酸酯键的POE-vitrimer的制备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硼酸酯键的POE-vitrimer的合成
        3.3.2 基于硼酸酯键的POE-vitrimer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环基团对丁烯基弹性体结晶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分析与测试
        4.2.2 原料与试剂
        4.2.3 1-丁烯基弹性体的制备合成
        4.2.4 1-丁烯共聚物的后功能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1-丁烯/含稠环单体的共聚合
        4.3.2 单体类型对熔融记忆效应的影响
        4.3.3 插入率对熔融记忆效应的影响
        4.3.4 等温熔融时间对记忆效应的影响
        4.3.5 功能化基团对熔融记忆效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聚烯烃弹性体调控HDPE/iPP共混物相结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分析与测试
        5.2.2 原料与试剂
        5.2.3 聚(1-十二烯)的制备合成
        5.2.4 POE的制备合成
        5.2.5 含蒽基团丙烯基弹性体(PPO-BA)的制备合成
        5.2.6 聚合物的熔融共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DPE/iPP共混物的相结构
        5.3.2 双连续结构的形成机理探讨
        5.3.3 侧链长度及支链密度对双连续相的影响
        5.3.4 增容剂浓度对双连续相的影响
        5.3.5 剪切速率对双连续相形成的影响
        5.3.6 弹性体分子结构对双连续区间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论文内容及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构建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实现聚烯烃的高效阻燃和增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烯烃类高分子材料的阻燃防护
        1.1.1 阻燃剂的发展
        1.1.2 膨胀阻燃剂
        1.1.3 IFR的缺点及解决方法
    1.2 不相容共混物的增韧
        1.2.1 弹性体增韧
        1.2.2 聚合物的增韧研究进展
        1.2.3 核壳结构增韧聚合物
        1.2.4 核壳结构增韧IFR阻燃聚合物
        1.2.5 部分润湿结构对共混物的增韧
    1.3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2章 阻燃聚乙烯共混物的阻燃、耐水、增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2 样品制备
        2.1.3 测试和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润湿结构的构建
        2.2.2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的构建
        2.2.3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高效增韧PE/IFR
        2.2.4 动态力学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
        2.2.5 冲击断面形貌分析
        2.2.6 增韧机制
        2.2.7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高效阻燃LLDPE
        2.2.8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阻燃LLDPE的耐水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燃PP的高效阻燃、增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样品规格和仪器
        3.1.2 样品制备
        3.1.3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的构建
        3.2.2 结构理论预测
        3.2.3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高效阻燃PP
        3.2.4 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增韧IFR阻燃PP
        3.2.5 冲击断面形貌分析(SEM)
        3.2.6 结晶性能对韧性的影响
    3.3 本章结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高效的iPP-g-PLA合成策略及高透明聚乳酸增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材料概述
        1.2.1 聚乳酸的合成
        1.2.2 聚乳酸的结构和性能
        1.2.3 聚乳酸的共聚改性和共混改性
        1.2.4 影响共混体系两相相容性的因素
    1.3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1.3.1 嵌段共聚物增韧PLA
        1.3.2 接枝共聚物增韧PLA
        1.3.3 离子聚合物增韧PLA
    1.4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梳型聚乳酸接枝离聚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化学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聚物的结构分析
        2.3.2 离聚物的力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支链含量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化学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高支链含量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分析
        3.3.2 高支链含量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折光指数
        3.3.3 高支链含量聚乳酸接枝共聚物的热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接枝共聚物增韧聚乳酸性能探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共混物的制样方法
        4.2.2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4.2.3 透光性能测试
        4.2.4 拉伸性能测试
        4.2.5 差示扫描量热法、动态热机械性能与热重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接枝共聚物与PLA共混体系相界面性能的研究
        4.3.2 接枝共聚物与PLA共混体系透光性能的研究
        4.3.3 接枝共聚物与PLA共混体系增韧性能的研究
        4.3.4 接枝共聚物与PLA共混体系热性能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高性能聚烯烃基形状记忆及发泡材料的微纳层次结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合物产品工程学及其进展
    1.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基形状记忆弹性体制备进展
    1.4 等规聚(1-丁烯)多晶态结构及其转变研究进展
    1.5 热塑性聚烯烃的多相结构演变及调控研究进展
        1.5.1 橡胶增韧塑料理论(机理)
        1.5.1.1 多重银纹理论
        1.5.1.2 剪切屈服理论
        1.5.1.3 剪切带-银纹共存理论
        1.5.1.4 空穴化理论
        1.5.1.5 逾渗理论
        1.5.1.6 能量吸收分配的定量计算
        1.5.2 POE和OBC增韧聚丙烯及增韧机理研究进展
        1.5.3 注塑过程中 TPO 的多相结构演变及调控研进展
        1.5.4 TPO加工过程中多相结构的调控
    1.6 电子束引发反应加工技术(EIReP)制备TPVs研究进展
    1.7 高熔体强度长支链聚丙烯的制备、表征及其结晶行为研究进展
        1.7.1 长支链聚丙烯的制备及表征
        1.7.1.1 反应器原位共聚接枝
        1.7.1.2 高能射线辐照法
        1.7.1.3 超临界CO_2反应挤出法
        1.7.1.4 后反应器法
        1.7.2 长支链聚丙烯的结晶行为
    1.8 聚丙烯及热塑性聚烯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微纳发泡研究进展
        1.8.1 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微纳发泡简介
        1.8.2 Sc-CO_2辅助发泡注塑成型制备聚丙烯微纳孔材料进展
        1.8.3 Sc-CO_2辅助发泡连续挤出工艺制备聚丙烯微孔材料进展
        1.8.4 Sc-CO_2辅助间歇釜发泡制备聚丙烯微纳孔材料进展
        1.8.5 超临界流体辅助发泡制备TPO微孔材料进展
    1.9 制备高性能聚烯烃基形状记忆及微孔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机遇
    1.10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长支链等规聚(1-丁烯)的多晶态结构及其转变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
        2.2.2 辐照及样品制备
        2.2.2.1 γ-射线辐照
        2.2.2.2 电子束辐照
        2.2.3 长支链结构的定量表征
        2.2.3.1 HT-GPC+TD表征
        2.2.3.2 高温~(13)C-NMR表征
        2.2.3.3 凝胶含量的测定
        2.2.4 流变性能测试
        2.2.5 晶体结构表征
        2.2.6 热学性能测试
        2.2.7 拉伸应力-应变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长支链结构
        2.3.2 流变性能
        2.3.3 晶型Ⅲ的直接熔体结晶
        2.3.4 多晶态结构与长支链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2.3.5 长支链iPB-1中的晶型Ⅱ-I转变
        2.3.6 晶型Ⅲ-Ⅱ转变
        2.3.7 多晶态结构对力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辐射交联POE/PP共混物基三重形状记忆弹性体的取向多相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样品制备及辐照
        3.2.3 凝胶含量的测定
        3.2.4 多相结构的表征
        3.2.5 晶体结构的表征
        3.2.6 热学性能测试
        3.2.7 拉伸性能测试
        3.2.8 形状记忆效应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取向多相结构
        3.3.2 晶体结构
        3.3.3 热学性能
        3.3.4 拉伸性能
        3.3.5 二重形状记忆效应
        3.3.6 三重形状记忆效应
    3.4 结论
第4章 辐射交联形状记忆烯烃多嵌段共聚物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定向发泡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
        4.2.2 样品制备、辐照及发泡
        4.2.3 凝胶含量的测定
        4.2.4 晶体结构的表征
        4.2.5 热学性能测试
        4.2.6 拉伸性能测试
        4.2.7 泡孔形貌和微相分离结构的表征
        4.2.8 形状记忆效应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交联程度
        4.3.2 力学性能
        4.3.3 辐照交联对结晶行为和热学性能的影响
        4.3.4 辐照交联OBC的二重形状记忆效应
        4.3.5 辐照交联OBC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定向发泡性能
    4.4 结论
第5章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釜发泡制备高强、高韧PP/OBC基热塑性聚烯烃微孔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
        5.2.2 样品制备
        5.2.3 流变性能测试
        5.2.4 热学性能测试
        5.2.5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釜发泡
        5.2.6 多相形态和泡孔结构的表征
        5.2.7 拉伸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流变性能
        5.3.2 热学性能
        5.3.3 PP/OBC基TPO的多相结构
        5.3.4 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釜发泡性能
        5.3.5 TPO发泡微孔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泡孔结构及形态的定量关系
    5.4 结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弹性体的模量调节对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PBT树脂简介
    1.2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1.2.1 TPO简介
        1.2.2 TPO的加工成型方法
        1.2.3 改性原理及方法
    1.3 POE的改性及应用
        1.3.1 POE的化学改性
        1.3.2 POE的共混改性
        1.3.3 POE的填充增强
        1.3.4 POE的发泡
    1.4 聚合物的增韧改性
        1.4.1 改善共混物相容性的方法
        1.4.2 影响弹性体增韧效果的因素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2章 LDPE加入对POE增韧PBT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接枝弹性体的制备
        2.2.4 共混物的制备
        2.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效果
        2.3.2 流变性能
        2.3.3 LDPE的引入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2.4 小结
第3章 HDPE加入对POE增韧PBT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3 接枝弹性体的制备
        3.2.4 共混物的制备
        3.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接枝效果
        3.3.2 HDPE的引入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3.3.4 动态力学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弹性体的模量调节对增韧PBT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3 LDPE/接枝弹性体共混物的制备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3 弹性体的模量调节
    4.4 弹性体的弹性模量对增韧PBT的影响
        4.4.1 自动弹性模量
        4.4.2 切线弹性模量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共混复合改性硅橡胶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硅橡胶的简介
    1.3 硅橡胶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4 POE的简介
    1.5 POE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样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OE结构对其非等温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2.3.2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2.3.3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微观形貌影响的研究
        2.3.4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2.3.5 POE结构对SRC/POE共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C/POE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相态结构对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试样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DSC法研究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
        3.3.2 SEM观察SRC/POE共混材料的相态结构
        3.3.3 SRC/POE共混材料相态结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SRC/POE共混材料相态结构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
        3.3.5 SRC/POE共混材料相态结构对其表面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Ls修饰MWCNTs对 SRC/POE共混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试样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ILs对 MWCNTs修饰作用机制的研究
        4.3.2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影响的研究
        4.3.3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影响的研究
        4.3.4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介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4.3.5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性能影响的研究
        4.3.6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影响的研究
        4.3.7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
        4.3.8 MILs对 SRC/POE/MILs共混复合材料性能影响机理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及其增强机理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试样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的结构控制
        5.3.2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
        5.3.3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介电增强机理的研究
        5.3.4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5.3.5 SRC/POE-MILs高介电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含聚乳酸接枝离聚物的合成与聚乳酸的增韧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1.2.1 共聚改性
        1.2.2 共混改性
        1.2.2.1 非生物降解材料共混增韧
        1.2.2.2 生物降解材料共混增韧
        1.2.3 通过成型加工方法改性
    1.3 聚烯烃接枝共聚物
        1.3.1 Graft-through法
        1.3.1.1 Graft-through 法合成以聚烯烃为主链的聚烯烃接枝共聚物
        1.3.1.2 Graft-through 法合成以聚烯烃为侧链的聚烯烃接枝共聚物
        1.3.2 Graft-from法
        1.3.3 Graft-onto法
    1.4 本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提出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含聚乳酸接枝离聚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分析与测试
        2.2.2 原料与精制方法
        2.2.3 十一烯-1-碘(IUD)的合成
        2.2.4 典型配位共聚合制备丙烯/IUD共聚物(PP-I)
        2.2.5 有机超碱催化环酯开环聚合
        2.2.6 通过季胺化反应制备含聚乳酸接枝共聚物
    2.3 结果与讨论
        2.3.1.1 含聚乳酸的接枝共聚物的合成
        2.3.1.2 接枝物的核磁分析
        2.3.1.3 接枝物TGA分析
        2.3.1.4 接枝共聚物DSC分析
        2.3.1.5 接枝物力学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乳酸的增韧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分析与测试
        3.2.2 原料与精制方法
        3.2.3 共混样品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乳酸共混物的拉伸性能分析
        3.3.2 聚乳酸共混物的透明性分析
        3.3.3 聚乳酸共混物的SEM分析
        3.3.4 聚乳酸共混物的AFM分析
        3.3.5 聚乳酸共混物的拉伸断面的SEM分析
        3.3.6 聚乳酸共混物的DSC分析
        3.3.7 聚乳酸共混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3.8 聚乳酸共混物的DMA分析
    3.4 本章小结
全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反应挤出接枝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概述
        1.1.1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发展
        1.1.2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
        1.1.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
        1.1.4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改性
        1.1.5 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
    1.2 反应挤出
        1.2.1 反应挤出技术简介
        1.2.2 反应挤出应用实例
    1.3 废旧塑料回收概述
        1.3.1 聚苯乙烯树脂的性能
        1.3.2 废旧聚苯乙烯树脂(rPS)的改性
        1.3.3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的结构及性能
        1.3.4 废旧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rABS)的改性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流程
        2.3.1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接枝苯乙烯的制备
        2.3.2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接枝苯乙烯增韧废旧PS
        2.3.3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接枝苯乙烯增韧废旧ABS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热失重(TG)分析
        2.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2.4.3 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分析
        2.4.4 流变性能测试
        2.4.5 力学性能测试
        2.4.6 凝胶含量测试
        2.4.7 熔融指数测试
        2.4.8 接触角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反应挤出接枝改性
    3.1 引言
    3.2 单体含量对POE接枝物的性能影响
        3.2.1 POE接枝物的FTIR分析
        3.2.2 POE接枝物的流变性能分析
        3.2.3 POE接枝物的热失重分析
    3.3 螺杆转速对POE接枝物的性能影响
        3.3.1 POE接枝物的FTIR分析
        3.3.2 POE接枝物的流变性能分析
        3.3.3 POE接枝物的热失重分析
    3.4 加工温度对POE接枝物的性能影响
        3.4.1 POE接枝物的FTIR分析
        3.4.2 POE接枝物的流变性能分析
        3.4.3 POE接枝物的热失重分析
    3.5 引发剂用量对POE接枝物的性能影响
        3.5.1 POE接枝物的FTIR分析
        3.5.2 POE接枝物的流变性能分析
        3.5.3 POE接枝物的热失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PS/POE-g-St/POE共混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OE-g-St含量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4.2.1 rPS/POE和rPS/POE-g-St两元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
        4.2.2 rPS/POE-g-St/POE三元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
        4.2.3 流变性能分析
        4.2.4 接触角测试分析
        4.2.5 扫描电镜分析
        4.2.6 热失重分析
    4.3 不同接枝率的POE-g-St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4.3.1 力学性能分析
        4.3.2 流变性能分析
        4.3.3 扫描电镜分析
        4.3.4 热失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rABS/POE-g-St/POE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废旧ABS性能研究
        5.2.1 废旧ABS红外测试
        5.2.2 废旧ABS老化机理研究
        5.2.3 废旧ABS熔融指数分析
    5.3 POE-g-St含量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5.3.1 rABS/POE和rABS/POE-g-St两元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
        5.3.2 rABS/POE-g-St/POE三元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
        5.3.3 流变性能分析
        5.3.4 接触角测试分析
        5.3.5 扫描电镜分析
        5.3.6 热失重分析
    5.4 不同接枝率的POE-g-St对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
        5.4.1 力学性能分析
        5.4.2 流变性能分析
        5.4.3 扫描电镜分析
        5.4.4 热失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氧官能化聚乙烯的制备及其在PBT中的性能研究[D]. 周吉. 辽宁大学, 2021(12)
  • [2]烯烃共聚物的接枝改性及其在增韧PBT中的应用[D]. 毛泽誉.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新型聚烯烃弹性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杨飞. 天津大学, 2020(01)
  • [4]构建润湿-部分润湿结构实现聚烯烃的高效阻燃和增韧[D]. 赵盼.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高效的iPP-g-PLA合成策略及高透明聚乳酸增韧[D]. 李照鑫. 天津大学, 2020(02)
  • [6]高性能聚烯烃基形状记忆及发泡材料的微纳层次结构调控[D]. 艾则孜·麦麦提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19(07)
  • [7]弹性体的模量调节对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的影响[D]. 蔡蕾.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9)
  • [8]共混复合改性硅橡胶及其性能研究[D]. 刘超.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9]含聚乳酸接枝离聚物的合成与聚乳酸的增韧改性[D]. 史书文. 天津大学, 2018(06)
  • [10]反应挤出接枝改性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应用研究[D]. 王瑾.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用于聚烯烃增韧的新型弹性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