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投资项目的机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钊[1](2021)在《新创企业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浪潮袭卷而来,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翻开新的篇章,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数字技术变革不仅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也正掀起一波新的创新和创业浪潮。在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化重构了创业的基本要素,数字技术对企业的数字化赋能丰富了创业的内涵和结构,重构了创业机会的利用过程、资源获取的过程和传统的商业逻辑(刘志阳等,2020),信息等资料的表现形式逐渐转变为数据形式,促进了信息在市场以及创业多主体之间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共享(Stiglitz,2002),传统创业过程与结果的边界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逐渐模糊(Nambisan,2017;余江等,2018)。虽然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新型的数字机会,但也限制甚至颠覆了已有成熟商业模式的发展,这要求新创企业需要不断根据新需求和新市场调整并创新其商业模式(Ghezzi和Cavallo,2020;朱秀梅等,2020)。对于新创企业而言,由于其自身的“新弱性”,新创企业需要更多地依赖数字能力通过数字平台与价值网络与其他创业多主体共享信息和互补性资产,从而实现设计系统性的新型商业模式(Balocco等,2019),所以数字能力对新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为重要(Velu和Jacob,2016)。然而,已有研究关于新创企业数字能力的探究仍然较为匮乏(Khin和Ho,2019),学者们对数字能力的概念和内涵也莫衷一是,数字能力的研究尚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数字能力在数字环境和创业情境下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等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地讨论与回答。此外,在创业实践中,新创企业基于强大数字能力构建颠覆式商业模式创新并引发整个产业变革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学界关于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方式和路径机制等关键问题还缺少清晰的解答。因此,新创企业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制是极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前沿科学问题,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在梳理数字能力的内涵、特征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创企业如何应用数字能力有效促进商业模式创新,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数字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还有助于揭示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影响机制,丰富数字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研究。尽管数字能力能够积极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但二者关系间的路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新创企业如何应用数字能力来推动数字机会与资源间的复杂互动,深刻地影响着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Haynie等,2009)。数字环境的迅速变化需要新创企业基于系统的数字能力来发现数字机会并获取信息,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并与其他创业多主体互动以构建资源池,共同创造更多的数字机会,通过跨跃组织边界的数字机会与资源间的复杂互动,推动新创企业进行创新并设计更具特色的商业模式(Tan等,2015)。因此,数字机会发现和数字机会创造可能在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中具有关键的路径作用。此外,创业者的创业激情与手段导向决策逻辑对提高商业模式创新的效率和有效性也具有重要影响(Murnieks等,2014)。然而,已有研究尚未能深入揭示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机制及其边界条件。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创业机会理论和创新理论,研究了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以两者间的作用关系作为模型的主线,探究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本文构建了数字能力、数字机会发现、数字机会创造、创业激情、手段导向和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模型,旨在揭示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作用,数字机会发现和数字机会创造的中介作用,以及创业激情和手段导向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地归纳和总结,确定了探析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研究思路。在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对动态能力理论、创业机会理论和创新理论进行梳理,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数字能力、数字机会发现、数字机会创造、商业模式创新、创业激情和手段导向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评述,归纳并总结相关变量的不同研究视角、理论基础、前因变量以及结果变量。第二,本文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依据案例数据对数字能力、数字机会发现、数字机会创造、创业激情、手段导向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变量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并构建了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13条研究假设,用于揭示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数字机会发现的中介作用、数字机会创造的中介作用、数字机会发现和数字机会创造的连续中介作用、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以及手段导向的调节作用。第三,本文通过小组讨论和预调研等方式最终确定了包含53个题项的正式调查问卷,并通过实地咨询、邮寄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北京市、杭州市、长春市和西安市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389份。采用SPSS 22.0软件和AMOS 24.0软件对正式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SPSS 22.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3个研究假设均得到了数据支持。随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第四,本文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了本研究的三点创新性,对得到数据支持的理论假设提出了管理实践启示,并指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提出了本文的未来研究方向。
高明娜[2](2021)在《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程度不断加强,综合性咨询应用也不断提升,定位至并列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同一高度。这对于工程咨询企业将会是理念转变、技术积淀、能力匹配的新管理发展“黄金”时期。但是由于当前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咨询需求模糊、成果形式化及碎片化倾向突显、综合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其高质量的开展实施。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从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需求识别的角度出发,探究咨询企业具体如何实施此项咨询业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需求的“痛点”是咨询企业可产生的“价值点”。本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及政策分析,归纳总结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服务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文本分析及半结构化访谈法识别分析出业务需求,从而构建出模型并且清晰绘制了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范围及产品需求清单。第二,结合识别出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需求,分析出其业务开展内容。本研究首先以霍尔三维工作体系为理论基础构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工作模型框架,进而依据合规合法原则对规划、策划、可行性分析等五大模块进行业务流程、管理工作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细化阐述业务核心内容,形成了可供实操的业务开展内容指引地图。第三,基于上述研究构建出面向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支撑环境。本研究首先根据访谈内容以及BPR理论推演,分析出除了业务组织以及信息化与技术管理之外的另一“使能器”,即外部市场,并且围绕着三大方面展开方式研究,最终构建了推进咨询业务顺利实施的支持保障环境。综上,本文为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提供“做什么、如何做”的研究探索,以期能够基于理论有效支持我国工程咨询企业开展具体业务实操、促进指导我国优质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项目的实际落地实施。
林玲[3](2020)在《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新兴业务股权投资全过程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作为四大业务之一的新兴业务也成为了电网企业的新盈利点,因此,股权投资作为实现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电网企业的资本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以平高电气为例,探讨其新兴业务股权投资现状及股权投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网企业新兴业务股权投资前、中、后三大阶段的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
周伟光[4](2020)在《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研究 ——以S图书出版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的观点,所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工作都适用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能够助推企业成长,促进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并有效激励员工。项目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图书出版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对处于初级阶段,这与出版社转企改制较晚不无关系。传统的图书出版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快速的市场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出版领域应当合理应用项目管理,建立精细化项目管理模式,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项目的最初阶段,也是影响图书出版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选题策划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环节逻辑不明、机会研究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等弊端。本文旨在以项目管理的视角研究图书选题策划,在分析图书出版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定义与决策、当前图书选题策划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例如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项目生命周期法、WBS工具,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S图书出版项目的选题策划,以全新的视角重构了图书选题策划方法与流程,全面展现了 S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为S图书出版项目的初始决策奠定科学、坚实的基础。本文所构建的基于项目管理的图书选题策划模型,对图书选题策划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提升图书选题质量,从而提高出版效益。
史璇[5](2020)在《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文中提出当今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正蓬勃兴起,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加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战略部署,试图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只有具备宏观把握技术发展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机会、评估与预测技术商业化前景、并拥有制定最优技术发展策略的能力,才能适时地顺应快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在科技创新与应用中占得先机。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脉搏与技术创新机会,成为当前企业和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者愈发关注的关键问题,这对制定企业未来技术发展战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企业技术创新”为研究目标,燃料电池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期刊文献和专利文献为数据基础,将文本挖掘、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和专利分析相关方法与技术机会研究相结合,以“理论框架和方法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识别?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为文章主线,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模型,主要创新成果总结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的方法模型。该模型创造性地将隐含狄利克雷分布引入到核心技术识别的框架当中,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文本特征词并识别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组件;其次,通过分析企业各项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评估各个核心技术领域的未来潜力与发展优先级,为企业推荐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方向;最后,运用异常因子检测算法识别各个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预测了未来可能引领企业技术方向的创新发展点。实证研究部分以通用汽车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评估技术发展潜力与优先级,识别了能够提升企业创新效率的核心技术研发方向。(2)本文有效地建立了一个识别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的方法模型。本文从网络分析的角度入手,基于改进的特征词共现网络来描述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活动,并提出了网络结构链的思想,将识别技术创新方案视为预测技术网络的未来链路变化和潜在关联;其次,分析与识别现有技术方案的专利开发状态,并基于文献和专利数据特征及专家意见构建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借助回归分析方法实现技术创新方案的评价与预测。实证研究部分,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识别了该领域中的技术创新方案,并为企业推荐了适合未来不同阶段发展的技术机会。(3)本文构建了一个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模型。在以知识为导向的全球化经济中,技术创新成果成功的商业化应用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本文重点强调对企业技术的潜在商业化机会的发掘,并以燃料电池汽车储氢技术为例开展实证分析。本文所提出的研究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利用协同过滤的方法获得市场竞争对手企业的技术发展策略,得到对目标企业有用的关键信息来识别具有商业潜力的、适合其发展的技术领域;其次,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识别竞争对手企业所具体涉足的行业,结合目标企业实际需求,分析和识别适合其拓展的行业领域;最后,通过建立专利增长趋势和跨领域应用趋势分析指标,评估已识别的行业领域的未来价值,进而为企业推荐了最具潜力的商业化拓展机会。
高亮[6](2020)在《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传统的能源已不能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同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我国近年来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从能源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考虑,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便成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的当务之急。而资源丰富、绿色健康的风电便成为了最主要的形式。在此背景下,各大发电集团积极布局风电行业,风电行业的集中趋势也正在加强,为了应对行业的竞争,H风电公司也加快了并购的步伐。由于并购业务属于H风电公司的全新业务,H风电公司对并购业务的经验比较匮乏,因此,大规模快速的并购活动可能会导致H风电公司出现财务风险。众所周知,无论在日常经营还是并购财务风险管理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并购中财务风险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影响公司的稳定和发展。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结合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的案例,通过对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全面的分析和风险评估,得出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存在财务风险的结论。然后以并购流程和并购财务管理模块作为分析轴,以并购业务财务风险作为分析对象,从并购流程和并购财务管理模块两个维度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逐一加以分析,最后针对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建立了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陈俊伊[7](2020)在《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政府投融资平台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有投资项目建设市场日益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市场失灵的隐患,由于国有投资项目的社会服务性,这类产品是通过政府调控还是发展市场化途径来治理的矛盾突出,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优化。在国有市场中,一方面,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逐渐向市场卖方转型,开始参与竞争建设国有投资项目,以提高自身造血功能、解决财政危机。另一方面,国有投资项目内容日趋多元化,需要客观的建设阶段和专业技术,这就需要一个系统的、集成的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模式。国内外学者对国有投资项目的发展和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做了许多贡献,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国内建设市场上的转型也进行了充分探讨,但现有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改革方面的研究屈指可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主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规制制度、实施产权改革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但市场变幻莫测,特别是随着PPP2.0时代的到来,虽然解决了诸多产权问题,开始强调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老旧市场改革途径已经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国有投资项目建设的需要。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适应现行基建环境的市场化管理理论,探索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途径和市场化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本文基于SWOT理论分析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如何提高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绩效为主线,采用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将项目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合作竞争理论作为市场化管理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国有投资项目管理现状,提出市场化改革、绩效评价框架下的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管理分析框架,进行市场化管理模式分析。通过GAHP和Entropy的平均线性组合构建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自贡市垃圾焚烧发电厂PPP项目为例进行综合评价,与实际评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并对该项目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通过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消除了主观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壁垒,实现了市场化管理行为的模拟。同时,根据现行市场体制提出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创新管理体制,将重点放在HSE管理和绩效管理上,基于MHN理论进行项目市场化管理需求分析,并采取消除利益相关者感知差距、注重设计评审、运用信息智能技术等措施加强市场化管理。根据对市场化管理绩效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优化处理,提高了市场绩效水平,对未来市场需求及管理手段做出了探索,为转型过程中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国有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及市场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马安格[8](2019)在《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研究 ——以新疆五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高校的进一步扩招,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其涉及的公平问题也深刻影响着新疆各民族间的友好与团结。深入分析家庭资本对少数民族家庭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机会差异的影响极其深层原因,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及民族间的团结。本文以家庭资本相关理论为基础,将家庭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三大维度。其中,经济资本以家庭月收入为衡量因素,文化资本以父母的学历、入学前父母对子女学业的关注度和父母亲密程度为衡量因素,社会资本以父母的职业类型为衡量因素。以分层目的抽样法为手段,考虑到研究对高校类型的要求,选取了新疆2所211本科高校: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以及3所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喀什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对862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不同阶层经济资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类型存在显着性差异,经济资本水平越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的高校越好;其次,不同阶层文化资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类型存在显着性差异,父母为高学历者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进入“211”工程院校;最后,不同阶层社会资本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类型存在显着性差异,父母职业处于优势阶层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读的高校越好。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入学阶层差异原因,分为地域差异与基础教育质量差异、不同家庭资本影响少数民族子女升学类型两大部分。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本文根据新疆地区的实际现状,提出增加新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制定相对于弱势群体的倾斜政策、简化助学金贷款程序、提高家长信息意识等多项建议对策,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健康、公平发展。
马佳[9](2019)在《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对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突显,在给本土企业带来新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在科学研究水平已取得显着进步,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球第二,但是在基于科学的创新方面却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不重视科学研究是基于科学的创新难以付诸实践的关键原因。在寻找经济发展新动能、创新范式转换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在基于科学的产业领域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企业利用科学开展创新活动需要突破各种困难和障碍,特别是本土企业相对于国际领先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基于科学的创新与基于技术的创新存在显着差异,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不能照搬“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等典型的技术追赶模式,亟待探索新的路径。因此,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本土企业如何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围绕创新过程、机会、能力体系构成及其演化规律的议题,以创新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后发追赶视角出发,在战略匹配理论和科学社会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中国情境下的针对性和探索性研究。本论文以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与实际调研相结合、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对本土企业如何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进行探索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提出“引种式创新”是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一些常常源发于发达国家的科学发现带来科学前景和创新前景,产生了新的研究对象、新的研究方法、新型科学家、新型科学工具、新型科研组织、新型研究材料等,形成了以科学研究新思维为核心的多重元素组成的复合体,即“研究种子”。企业在科学发现推动产生的相关产业尚未兴起和成熟之前,及时、快速地引入“研究种子”用于解决本土科学问题,并通过开展新兴科学研究和社会应用之间的转化活动、互促活动、融通活动开展可持续性的基于“再发现”“再发明”“再应用”的再创新和原始性创新,即为引种式创新。通过引种式创新,本土企业可以利用科学驱动创新实现赶超,并保持赶超后的领先地位。第二,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探索在本土企业参与下从科学发现到创新实现,再到创新扩散过程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动态演进规律,发现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的形成和发展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和本土企业内部努力的共同作用,其经历了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参与新兴科学研究的机遇形成、创新机会创造、创新机会释放、新一轮科学发现的机缘产生五个阶段。创新机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决定了企业在不同阶段相应的行动要点,其具有“节奏性”和“序贯性”的特点。本土企业要充分认识“抢占先机”对创新总体局势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融通发展,深度挖掘“显性机会”释放的“潜在机会”。第三,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研究。(1)运用双案例扎根分析对本土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构成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由科学能力、根植能力、跨界能力三种能力要素构成。各能力要素在能力体系中发挥出特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科学能力发挥了科学驱动创新强烈依赖于科学研究的基础作用;根植能力发挥了企业推进科学与社会相互嵌入而实现持续创新的根植作用;跨界能力发挥了企业推动科学跨学科发展和跨应用领域发展的创新扩散作用。通过分析能力要素间相互支撑、促进和融通的作用机制,阐释了能力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多元要素组合的综合效应。“科学家队伍”是企业科学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多面手人才”是企业根植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跨界人才”是企业跨界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体现出“以人才为中心”的特点。(2)以57个本土案例为样本,采用维度间组态分析法对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演进规律进行研究,探索性识别出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中不同阶段存在的七个典型能力要素组合,发现随外部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演进呈现出三条路径,对应了三种引种式创新模式,包括直接引种式创新模式、互嵌型引种式创新模式、会聚型引种式创新模式。科学家自主创业而新建的企业主要开展直接引种式创新,其内在机理来自研究种子的“环境选择效应”;一体化企业主要开展互嵌型引种式创新,其内在机理来自企业对研究种子的“互惠吸引效应”;平台型企业主要开展会聚型引种式创新,其内在机理来自企业对研究种子的“平台吸引效应”。不同类型的企业在科学发现产生后的新兴科学研究兴起阶段主要以科学功能为中心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在技术兴起和产业兴起阶段主要以创新功能为中心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在产业成熟和融合阶段主要以跨界功能为中心构建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
罗卫[10](2019)在《基于BI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力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各相关行业、院校机构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开展了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全过程工程咨询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等碎片化的咨询服务,它是包含项目全生命周期工程技术、管理咨询的一体化服务。其全新的服务范围面临了更多工程阶段和不同工程专业的信息整合及高效利用的问题,在电子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价值被赋予新高度的知识经济时代,利用信息化电子科技协助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进行信息管理是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特点,基于BIM技术研究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的需求与应用,为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发展做出初步探索。本文对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全面解读我国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内涵。在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容剖析的基础上,将其与信息管理理论、BIM技术与理论结合,初步探索了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管理的范围和BIM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领域中的优势。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的产生过程和业务流程建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工程信息流动状态,建立IDEF0活动模型,采用专家访谈的方法深入探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建立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指标,发放打分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信息管理主要需求状况。在上述主要问题与需求的基础上结合BIM技术应用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特点进行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管理平台设计,通过原型设计软件对该平台的使用进行演示,分析平台对信息管理需求的实现,并介绍BIM信息管理平台在工程咨询服务中的业务功能,着重分析其对信息使用质量的提升。最后,在信息管理平台应用的基础上重新建立IDEF0活动模型,分析基于BIM技术的信息管理为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带来的效益。
二、浅谈投资项目的机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投资项目的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创企业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动态能力理论 |
2.1.2 创业机会理论 |
2.1.3 创新理论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数字能力相关研究 |
2.2.2 数字机会发现和数字机会创造相关研究 |
2.2.3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
2.2.4 创业激情相关研究 |
2.2.5 手段导向相关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案例研究与理论模型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提出 |
3.1.2 研究方法选择 |
3.1.3 研究案例选择 |
3.1.4 数据处理与呈现 |
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 |
3.2.1 核心概念界定 |
3.2.2 理论模型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 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
4.2 数字机会发现在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
4.3 数字机会创造在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 |
4.4 数字机会发现和数字机会创造在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连续中介作用 |
4.5 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 |
4.6 手段导向的调节作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1.1 调研方法 |
5.1.2 问卷设计 |
5.2 变量测量 |
5.2.1 数字能力 |
5.2.2 数字机会发现 |
5.2.3 数字机会创造 |
5.2.4 创业激情 |
5.2.5 手段导向 |
5.2.6 商业模式创新 |
5.2.7 控制变量 |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6.1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6.1.1 数据收集 |
6.1.2 样本特征 |
6.2 同源方法偏差检验 |
6.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分析 |
6.5 假设检验 |
6.5.1 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的主效应检验 |
6.5.2 数字机会发现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3 数字机会创造的中介效应检验 |
6.5.4 数字机会发现和数字机会创造的连续中介效应检验 |
6.5.5 创业激情的调节效应检验 |
6.5.6 手段导向的调节效应检验 |
6.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6.1 数字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
6.6.2 数字机会发现的中介作用讨论 |
6.6.3 数字机会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
6.6.4 数字机会发现与数字机会创造的连续中介作用讨论 |
6.6.5 创业激情的调节作用讨论 |
6.6.6 手段导向的调节作用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管理实践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府投资项目的发展强劲,政府投资行为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 |
1.1.2 资源配置和经济方式的转变促使决策科学性重要程度不断提高 |
1.1.3 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的提出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2.1 现实问题的提出 |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政府投资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的相关文献研究 |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演进 |
2.1.2 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问题研究 |
2.2 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的相关文献研究 |
2.2.1 保证项目成功背景下的前期综合性咨询 |
2.2.2 基于投资决策科学性的前期综合性咨询 |
2.2.3 项目前期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的现有研究 |
2.3 理论基础 |
2.3.1 公共产品理论 |
2.3.2 市场失灵理论 |
2.3.3 第三方理论 |
2.3.4 需求识别理论 |
2.3.5 霍尔三维结构体系 |
2.3.6 BPR理论 |
2.4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文研究逻辑梳理 |
3.2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需求研究设计 |
3.2.1 研究逻辑 |
3.2.2 研究方法 |
3.3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开展内容研究设计 |
3.3.1 研究逻辑 |
3.3.2 研究方法 |
3.4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支撑环境研究设计 |
3.4.1 研究逻辑 |
3.4.2 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需求研究 |
4.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服务必要性分析 |
4.1.1 在合法性依据背景下,适应新决策综合性咨询发展理念 |
4.1.2 政府投资项目与非政府投资项目前期审批流程有所不同 |
4.1.3 重前期决策及审查,同时需注重事中事后评价监管体系 |
4.1.4 社会参与感较弱,应推动信息公开及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
4.2 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
4.2.1 基于文本分析的业务需求分析 |
4.2.2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业务需求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开展内容研究 |
5.1 以项目全生命周期技术集成为核心的霍尔三维工作体系 |
5.2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规划模块 |
5.2.1 规划模块业务流程分析 |
5.2.2 规划模块业务管理工作 |
5.2.3 规划模块业务核心内容分析 |
5.3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策划模块 |
5.3.1 策划模块业务流程分析 |
5.3.2 策划模块业务管理工作 |
5.3.3 策划模块业务核心内容分析 |
5.4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可行性分析模块 |
5.4.1 可行性分析模块业务流程分析 |
5.4.2 可行性分析模块业务管理工作 |
5.4.3 可行性分析模块业务核心内容分析 |
5.5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建设条件单项咨询模块 |
5.5.1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咨询 |
5.5.2 环境影响评价咨询 |
5.5.3 节能评价咨询 |
5.6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其他专项咨询模块 |
5.6.1 投融资规划咨询 |
5.6.2 专项债实施咨询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支撑环境研究 |
6.1 业务组织支撑环境体系构建 |
6.1.1 构建与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
6.1.2 人力资源队伍培养与选拔 |
6.1.3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服务标准建设 |
6.2 信息化与技术管理支撑环境体系构建 |
6.2.1 前期综合性创新数据库 |
6.2.2 前期辅助决策BIM+GIS平台 |
6.3 外部市场支撑环境体系构建 |
6.3.1 政府规范引导 |
6.3.2 行业协会聚合引领 |
6.3.3 政府投资项目业主方信任支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创新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新兴业务股权投资全过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二、电网企业新兴业务股权投资过程分析—以平高电气为例 |
(一)平高电气股权投资现状 |
(二)平高电气股权投资过程分析 |
三、平高电气股权投资影响 |
(一)缓解资金压力,提升盈利能力 |
(二)消除同业竞争,发展新兴业务 |
(三)提升公司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
四、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新兴业务股权投资全过程策略 |
(一)完善股权投资初始阶段的评估体系 |
1.股权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
2.严格股权投资项目财务准入标准。 |
(二)加强股权投资过程中管理 |
1.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
2.完善费用管理体系。 |
(三)重视股权投资后评价工作 |
(4)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研究 ——以S图书出版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1 项目生命周期 |
2.1.2 项目定义与决策 |
2.1.3 项目工作分解 |
2.2 图书出版项目与选题策划相关理论 |
2.2.1 图书出版项目生命周期 |
2.2.2 图书出版项目定义与决策工作分解 |
2.2.3 图书选题策划概述 |
2.3 文献综述 |
2.3.1 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2.3.2 图书选题策划研究现状 |
2.3.3 项目管理与选题策划的复合性研究现状 |
2.3.4 研究现状述评 |
第3章 图书选题策划实践现状与问题 |
3.1 图书选题策划实践现状 |
3.2 图书选题策划实践问题总结 |
第4章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方法与过程 |
4.1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方法 |
4.2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过程 |
4.2.1 项目设想的提出 |
4.2.2 项目机会研究 |
4.2.3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
第5章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内容 |
5.1 S图书的内容与形态策划 |
5.1.1 设计主题与名称 |
5.1.2 设计体裁和篇幅 |
5.1.3 设计物质形态 |
5.2 S图书出版项目实施方案 |
5.2.1 项目团队创建 |
5.2.2 时间进度安排 |
5.3 S图书产品营销方案 |
5.3.1 目标市场 |
5.3.2 渠道选择 |
5.3.3 营销策略 |
5.4 S图书出版项目效益分析 |
5.4.1 社会效益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5 S图书出版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
5.5.1 风险识别 |
5.5.2 风险应对措施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STEAM教育相关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当前研究与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2 理论研究构架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意义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方法和文献综述 |
2.1 技术机会分析相关理论 |
2.1.1 技术预测与技术机会分析 |
2.1.2 技术机会的含义 |
2.1.3 技术机会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文本挖掘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2.1 文本分割与句法分析 |
2.2.2 关键词提取 |
2.2.3 文本聚类 |
2.3 网络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3.1 关系提取 |
2.3.2 特征与结构分析 |
2.4 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在技术机会分析中的应用 |
2.4.1 趋势分析 |
2.4.2 计量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识别研究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
3.2.1 基于文本挖掘的核心技术组件萃取 |
3.2.2 企业的技术组合向量构建 |
3.2.3 基于技术组合向量的技术发展水平分析 |
3.3 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及发展优先级分析 |
3.3.1 技术竞争强度评估 |
3.3.2 技术生命周期评估 |
3.3.3 技术市场潜力评估 |
3.4 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点识别 |
3.4.1 专利关系映射 |
3.4.2 创新专利识别 |
3.5 实证研究——以通用公司为例识别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方向 |
3.5.1 案例研究背景 |
3.5.2 数据采集与处理 |
3.5.3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识别及发展水平分析 |
3.5.4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潜力评估与发展优先级分析 |
3.5.5 通用公司核心技术领域中的创新专利识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描述 |
4.2.1 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网络构建方法 |
4.2.2 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
4.3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技术方案识别 |
4.3.1 基于文献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
4.3.2 基于专利数据的技术方案识别 |
4.4 基于回归分析的技术创新方案评价与预测模型 |
4.4.1 技术创新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2 基于回归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方案预测模型 |
4.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方案识别研究 |
4.5.1 储氢技术网络特征描述 |
4.5.2 基于多元链路结构的储氢技术方案识别 |
4.5.3 构建基于回归分析的储氢技术方案评价模型 |
4.5.4 预测储氢技术领域未来技术创新方案并进行结果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框架 |
5.2.1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思路及方法 |
5.2.2 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步骤 |
5.3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3.1 基于专利分析的竞争对手企业初选 |
5.3.2 基于协同过滤的竞争对手企业识别 |
5.3.3 技术领域潜在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1 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 |
5.4.2 基于技术与行业映射关系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4.3 行业未来发展潜力评价 |
5.5 实证研究——以“储氢技术”为例开展企业的技术商业化机会分析 |
5.5.1 数据收集 |
5.5.2 面向技术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5.3 面向行业的商业化机会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6)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并购财务风险的研究 |
1.3.2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并购 |
2.1.2 并购财务风险 |
2.1.3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 |
2.2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并购相关理论 |
2.2.2 并购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
2.2.3 并购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
2.2.4 并购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分析及财务风险评估 |
3.1 H风电公司基本概况 |
3.2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分析 |
3.2.1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概况 |
3.2.2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的背景及动因 |
3.2.3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SWOT分析 |
3.2.4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评估 |
3.3.1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方法 |
3.3.2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 |
3.3.3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评估的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 运用流程分析法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1 机会挖掘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2 初步分析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3 全面尽职调查和分析评估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4 商务谈判形成并购方案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5 并购方案批准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6 实施并购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1.7 并购流程各阶段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汇总 |
4.2 运用财务管理模块分析法对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股权定价模块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2 融资模块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3 股权交割模块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4 其他特殊事项模块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5 并购后管理模块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6 并购各财务管理模块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汇总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 基于并购流程的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1 机会挖掘阶段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2 初步分析阶段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3 全面尽职调查和分析评估阶段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4 商务谈判形成并购方案阶段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5 并购方案批准阶段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1.6 实施并购阶段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2 基于财务管理模块的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2.1 股权定价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2.2 融资业务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2.3 股权交割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2.4 其他特殊事项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2.5 并购后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介 |
(7)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政府投融资平台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政府投融资平台 |
2.1 政府投融资平台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
2.1.1 概念界定 |
2.1.2 发展历程 |
2.2 基于SWOT理论的平台公司对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必要性分析 |
2.2.1 市场改革背景下自身转型特点(Strengths优势) |
2.2.2 资金来源匮乏(Weaknesses劣势) |
2.2.3 三代PPP理论推动PPP模式(Opportunities机会) |
2.2.4 地方政府债务沉重(Threats威胁) |
2.2.5 SWOT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国有投资项目市场化管理理论与实践 |
3.1 基本理论 |
3.1.1 项目管理理论 |
3.1.2 绩效管理理论 |
3.1.3 合作竞争理论 |
3.2 我国国有投资项目管理现状 |
3.2.1 决策阶段存在问题 |
3.2.2 实施阶段存在问题 |
3.2.3 使用阶段存在问题 |
3.3 全过程市场化管理的必要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模式分析 |
4.1 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总体目标 |
4.2 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模式构建 |
4.2.1 决策阶段市场化 |
4.2.2 实施阶段市场化 |
4.2.3 使用阶段市场化 |
4.3 本章小结 |
5 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绩效评价模型 |
5.1 评价目标 |
5.2 评价原则 |
5.3 评价方法 |
5.3.1 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理论适应性分析 |
5.3.2 GAHP法求主观权重 |
5.3.3 Entropy法求客观权重 |
5.3.4 综合权重 |
5.3.5 模糊综合评价 |
5.3.6 项目调查主要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自贡市垃圾焚烧发电厂PPP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实证研究 |
6.1 工程背景 |
6.2 市场化管理绩效综合评价 |
6.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3 改进模糊综合评价 |
6.2.4 综合评价结论 |
6.3 市场化管理总结对比分析 |
6.3.1 决策管理实际评价总结 |
6.3.2 实施管理实际评价总结 |
6.3.3 使用管理实际评价总结 |
6.3.4 对比总结分析及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评价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
附录B 重要程度专家调查结果汇总表 |
附录C 熵值法权重计算结果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研究 ——以新疆五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概述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社会分层 |
2.1.2 家庭资本 |
2.1.3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
2.1.4 新疆少数民族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社会分层与教育机会均等 |
2.2.2 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 |
2.2.3 家庭资本相关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方法 |
3.2.1 问卷设计 |
3.2.2 访谈调查 |
3.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1 样本总体特征 |
3.3.2 问卷描述性统计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4.1 家庭经济资本影响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1.1 家庭经济资本基本状况 |
4.1.2 家庭月收入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2 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2.1 父母学历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2.2 父母对学生入学前关注度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2.3 父母亲密度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3 家庭社会资本影响少数民族学生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3.1 父亲职业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3.2 母亲职业与高等教育入学层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少数民族入学阶层差异原因分析 |
5.1 地域差异与基础教育质量差异 |
5.1.1 家庭所在地的地域差异分析 |
5.1.2 基础教育质量差异造成高等教育分流 |
5.2 不同家庭资本影响少数民族子女升学类型 |
5.2.1 家庭经济资本营造子女学习条件 |
5.2.2 家庭文化资本营造子女学习氛围 |
5.2.3 家庭社会资本营造子女高等教育社会关系网 |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
6.1 正视阶层与地区差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6.1.1 大力发展新疆经济,促进南北疆经济协同发展 |
6.1.2 制定相对于弱势群体的倾斜政策 |
6.1.3 增加新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
6.2 加大贫困学生经济资助力度,简化借贷程序 |
6.2.1 加大资助宣传,完善奖贷政策 |
6.2.2 简化助学金贷款程序,促进奖贷多元化 |
6.3 提高家长信息意识,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
6.3.1 提升家长文化素质,自觉提高信息意识 |
6.3.2 摒弃错误教育观念,提高父亲教育参与度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视角和研究边界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研究进展 |
2.1 科学、技术、应用、创新的概念界定 |
2.2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概念界定 |
2.3 创新过程、机会、能力体系的研究进展 |
2.3.1 创新过程的相关研究 |
2.3.2 创新机会的相关研究 |
2.3.3 创新能力体系的相关研究 |
2.4 研究支撑理论的文献回顾 |
2.4.1 创新系统理论的相关研究 |
2.4.2 后发追赶的相关研究 |
2.4.3 战略匹配理论的相关研究 |
2.4.4 科学社会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3 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研究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和案例选择 |
3.1.2 数据收集和案例阶段划分 |
3.2 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 |
3.2.1 数据分析 |
3.2.2 案例分析 |
3.3 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结论 |
3.3.1 引种式创新是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一种主要形式 |
3.3.2 本土企业开展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过程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 |
4.1.2 案例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4.2 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 |
4.2.1 纵向扎根分析 |
4.2.2 跨案例对比分析 |
4.3 多案例研究结论 |
4.3.1 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型 |
4.3.2 本土企业如何把握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 |
4.3.3 基于科学的创新机会形成和发展的动态演进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双案例扎根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案例选择和数据收集 |
5.1.3 案例素描 |
5.2 数据分析 |
5.2.1 开放性编码 |
5.2.2 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
5.3 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结构 |
5.3.1 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构成的维度要素 |
5.3.2 体系中三类能力要素间的作用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科学的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维度间组态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研究方法 |
6.1.2 研究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6.1.3 阶段划分 |
6.2 变量赋值 |
6.2.1 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的变量构成及赋值依据 |
6.2.2 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绩效赋值 |
6.2.3 赋值过程 |
6.2.4 样本赋值结果 |
6.3 分阶段的组态分析 |
6.3.1 阶段一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
6.3.2 阶段二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
6.3.3 阶段三的能力要素组合和要素间作用关系分析 |
6.4 本土企业基于科学的创新能力体系演进路径和对应的引种式创新模式 |
6.4.1 直接引种式创新模式 |
6.4.2 互嵌型引种式创新模式 |
6.4.3 会聚型引种式创新模式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和讨论 |
7.1.1 主要结论 |
7.1.2 研究讨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与展望 |
7.3.1 局限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BI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和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 |
1.3.2 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研究 |
1.3.3 BIM应用于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的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分析 |
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研究 |
2.1.1 工程咨询行业的发展历程 |
2.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内涵 |
2.1.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主要内容分析 |
2.1.4 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优点与问题 |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 |
2.2.1 信息管理基础理论 |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范围 |
2.3 BIM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中信息管理的应用 |
2.3.1 BIM的基本内涵 |
2.3.2 BIM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
2.3.3 BIM在工程咨询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流建模与分析 |
3.1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链分析 |
3.1.1 价值链分析理论与模型 |
3.1.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价值链模型建立与分析 |
3.2 IDEF0活动模型建立与分析 |
3.2.1 IDEF0活动模型建模方法 |
3.2.2 基于IDEF0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活动模型 |
3.3 基于专家访谈的问题识别 |
3.4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面临的问题 |
3.4.1 信息采集 |
3.4.2 信息加工 |
3.4.3 信息共享 |
3.4.4 信息存储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
4.1 信息管理需求指标建立 |
4.2 信息管理需求问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调查对象分析 |
4.3 调查数据因子分析 |
4.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因子旋转与命名 |
4.3.4 因子得分 |
4.4 调查分析结果 |
4.4.1 信息使用质量 |
4.4.2 企业制度支撑 |
4.4.3 技术与设备支撑 |
4.4.4 信息资源输送 |
4.5 本章小结 |
5 BIM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
5.1 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信息管理平台框架设计 |
5.1.1 设计原则与功能要求 |
5.1.2 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思路 |
5.1.3 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选择 |
5.1.4 信息管理平台框架构建 |
5.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演示 |
5.2.1 模型信息管理 |
5.2.2 沟通协作管理 |
5.2.3 信息资源管理 |
5.2.4 干系人管理 |
5.2.5 平台系统管理 |
5.2.6 信息管理主要需求的实现分析 |
5.3 BIM信息管理平台业务功能实现 |
5.3.1 立项决策阶段 |
5.3.2 勘察设计与招标采购阶段 |
5.3.3 施工安装与竣工验收阶段 |
5.3.4 运营管理阶段 |
5.4 BIM信息管理平台应用价值分析 |
5.4.1 IDEF0模型重建 |
5.4.2 应用价值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B. 调查问卷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浅谈投资项目的机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创企业数字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董钊.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综合性咨询业务研究[D]. 高明娜.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3]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网企业新兴业务股权投资全过程策略研究[J]. 林玲. 时代金融, 2020(35)
- [4]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研究 ——以S图书出版项目为例[D]. 周伟光. 山东大学, 2020(05)
- [5]基于科技文献的燃料电池汽车企业技术机会研究[D]. 史璇. 山西大学, 2020(12)
- [6]H风电公司并购业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高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国有投资项目全过程市场化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政府投融资平台视角[D]. 陈俊伊. 西华大学, 2020(01)
- [8]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研究 ——以新疆五所高校为例[D]. 马安格.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机会与能力体系:本土企业案例研究[D]. 马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基于BIM的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信息管理需求及应用研究[D]. 罗卫. 重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