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式旋转磁场退磁机的原理及应用

水冷式旋转磁场退磁机的原理及应用

一、水冷旋转磁场式退磁机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占洋[1](2021)在《全电飞机用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实施,为全电飞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研究机构开发了全电飞机,但仅公布个别成功研制案例,关于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研究的文献少有公开发表。因此,开展高功率密度和高转矩密度驱动电机的研究,对全电飞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某双座全电飞机用外转子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PMSM)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电磁特性、损耗分布、冷却系统设计以及温升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子域分析方法解析建模过程中认为铁磁材料磁导率无穷大,导致解析计算结果偏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考虑铁磁材料非线性变化的混合磁场解析计算模型。首先,由于近极槽配合SPMSM漏磁大,建立了SPMSM极间漏磁和不同定转子相对位置下齿顶漏磁解析计算模型,通过对铁磁材料B-H曲线插值运算,得到各区域磁导率的分布情况,并经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修正系数,用于考虑铁心磁阻非线性变化对气隙磁密、反电动势、转矩等电磁参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子域叠加分析方法建立了磁极削角型和磁极偏心型两种磁场解析计算模型,快速得到优异的磁极尺寸参数。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和样机实验测试对所提出的混合磁场解析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需要具有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等性能指标,造成驱动电机的磁负荷、电负荷处于极限状态。因此,对于电机损耗准确计算和抑制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为了降低定转子铁心损耗,本课题采用B35A230自粘接硅钢片作为铁心材料,并通过爱泼斯坦方圈法和环形样件法对B35A230的磁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不同频率、不同磁密下的比损耗曲线。根据环形铁心实验测试结果,采用一种能够综合考虑加工因素、不同磁化方式和谐波磁场的铁耗计算模型,提高了铁耗计算的准确性。其次,分析了定子槽口宽度、永磁体轴向分段数对涡流损耗的影响。最后,为了缩短绕组端部长度,降低绕组铜耗和重量,样机采用了单齿铁心绕线工艺,并对单齿绕线方式下直流铜耗进行解析建模;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了集肤效应、临近效应以及槽中交变漏磁通对交流铜耗的影响,计算得到直流电阻增加系数,实现铜耗的准确计算。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由于工作场合的限制,对电机及其冷却系统的重量、散热能力等均有较高的要求,驱动电机的热问题更加突出,而水冷、油冷等优良的冷却方式又会增加飞机自身重量;另外,由于外转子永磁电机损耗主要分布在定子铁心和绕组线圈上,产生的热量集中在电机内部,传统的强迫风冷却方式无法有效地将热量通过机壳、端盖传递到外界。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散热铜管技术的高性能冷却系统,用于解决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温升过高、重量受限等问题。首先,自主搭建实验测试系统,对冷却系统散热能力进行了测试,得到散热器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散热功率和平均散热系数。其次,基于三维瞬态温度场仿真分析,详细地阐述了绕组端部灌封导热胶、散热器轴向尺寸、散热器表面风速、散热管材导热系数以及不同散热器结构对电机温升分布的影响规律,对解决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过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设计、制作一台全电飞机用22极24槽外转子SPMSM,并完成样机的空载特性实验、负载特性实验以及不同工况下的温升实验,验证相关设计技术的正确性。同时,对样机一相或两相绕组故障下的容错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解析建模,并对电机容错运行下的温度场分布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保证电机故障后能够继续可靠运行。

李伟[2](2021)在《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由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所组成的超声振动加工系统长时间工作涡流损耗发热量大,影响换能器工作效率和输出振动的稳定性;同时,在有力负载的情况下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输出会出现失稳甚至停振,严重限制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在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探究超磁致伸缩材料涡流损耗和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解决制约其应用的关键问题,以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对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的迫切需求。本文设计了用于超声旋压加工的超磁致伸缩换能器和纵弯耦合变幅器。采用有限元法探究了旋轮厚度、大径、小径以及圆角半径对变幅器纵弯耦合固有频率和轮缘振幅的影响,通过不断修正旋轮几何尺寸参数,最终确定了变幅器结构参数,并对其进行了振动试验。结果表明:旋轮的大径、小径、厚度和圆角半径对变幅器纵弯振型固有频率以及轮缘振幅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旋轮厚度对变幅器纵弯耦合振型固有频率和轮缘振幅影响最大。此外,旋轮在发生纵弯耦合振动时存在节圆,其结构本身也具有一定增幅特性。对换能器整体进行结构动力学分析,验证了换能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通过电磁场与温度场的联合仿真,探究了不同结构的超磁致伸缩棒的涡流损耗和换能器温升特性,为了进一步降低涡流损耗热效应,对比分析了风冷、油冷和水冷条件下换能器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对超磁致伸缩材料进行结构处理后,有效地抑制了超磁致伸缩材料的涡流效应,降低了超磁致伸缩棒的温度,减少了超磁致伸缩棒的热变形,提高了换能器工作的稳定性;各结构对涡流损耗抑制作用:切片处理>切缝处理>切割处理>未处理>内外切缝处理;油冷与水冷条件下,换能器降温明显,冷却效果良好,换能器最高温度在60℃左右,属于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在此条件下换能器能够稳定工作。采用空间三向力加载试验装置对换能器进行了静态力加载试验,探究了力负载对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规律,并通过仿真与试验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静态载荷对变幅器谐振频率和轮缘振幅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力负载的增大,换能器动态电感和动态电容发生变化,导致其谐振频率增大;换能器动态电阻随着力负载的增大而增大,导致振动系统无功功率增大,输出振幅减小。当轴向力大于750N或径向力大于550N时,力负载对输出振幅抑制作用明显,换能器几乎停振。相较于轴向力,换能器谐振频率对径向力更为敏感,径向力负载对换能器输出稳定性影响更为显着。研究结果为提高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陈志国[3](2021)在《镀膜离子源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

裴中良[4](2021)在《无铁芯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温升特性研究和水冷结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

熊美俊[5](2021)在《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性能精密驱动装置在微电子、国防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发兼具大行程、高精度特性的精密驱动装置对于提升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制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设计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宏动结构的磁路及磁场特性;其次,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多场耦合模型,并规划了其定位运动控制策略;然后,提出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完成了控制系统搭建及程序调试;最后,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的驱动电源和定位测试实验系统平台,并测试了输出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音圈电机的结构设计方案,分析了宏动音圈电机轴、径向截面的磁通分布和内部的磁场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宏动音圈电机气隙处的磁通在整体上分布均匀,其输入电流和输出力呈线性关系。(2)建立了宏动音圈电机的磁-机-电多场耦合模型,分析了机电和电气时间常数对电机控制模型的影响;在建立电流源、电流PI控制器、前馈补偿器和PID控制器等模型的基础上,搭建了宏动音圈电机整体控制系统的控制框图;采用T型速度曲线位移控制算法,规划了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定位的前馈-反馈闭环控制策略。(3)设计了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的供电、通讯和下载电路、数模及模数转换电路、双向程控电流源的主电路、电流模式切换和采样电路;开发了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包括:DSP和FPGA控制的主程序、串口通讯及解析程序、FPGA的数模及模数转换程序、T型速度曲线的位移规划程序、前馈补偿PID程序和电流补偿PI程序。(4)测试了双向程控电流源的电流输出性能,实验结果为:在仅正电流和正、负电流连续输出两种模式下分别输出0~5 A和-5A~5 A,其电流输出非线性度分别达到了 0.0032和0.0050,平均电流输出精度分别低于0.45%和0.55%;测试了宏动音圈电机的运动定位性能,实验结果为:该宏动音圈电机的最大定位行程为48 mm,定位误差小于2.5μm,实际位移曲线与设定位移曲线跟随度较高。图[108]表[4]参[73]。

郭瑞[6](2021)在《具有优异高频磁导率的Fe基纳米晶合金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Fe-Si-B-Cu-Nb纳米晶软磁合金(Finemet)因其具有低矫顽力(Hc)、高磁导率(μe)、低铁损、低磁致伸缩系数等特性,作为变压器、传感器、电流互感器等器件的铁心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现代电力电子元件向高频化方向发展,要求铁心材料具有更好的高频磁性能。为满足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需求,本工作对Finemet系纳米晶合金的成分及退火工艺进行了优化、改进,以研发出具有优异高频μe纳米晶合金及其退火工艺。系统调查了改变Si和Nb含量对Fe73.5Si13.5B9Nb3Cu1合金急冷合金的结构、热性能、结晶化结构、磁性能和电阻率(ρ)的影响,优化了合金成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C元素添加对合金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比研究了不同退火工艺(冷却方式、保温时间,多步退火)对纳米晶合金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讨论了合金成分及退火工艺影响纳米晶合金结构和磁性能的机理。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Fe73.5SixB22.5-xCu1Nb3(x=13.5-16.5)急冷合金均为完全非晶结构,经适当温度热处理后,在非晶基体中均析出纳米α-Fe(Si)晶相。适量增加Si含量可细化纳米晶合金的结构并显着提高其高频μe。当Si量为14.5 at.%时,其α-Fe(Si)平均晶粒尺寸(D)、μe@10k Hz和μe@100k Hz分别为11.9 nm、30800和19200,优于Fe73.5Si13.5B9Nb3Cu1合金的13.3 nm、28700和18700。2、增加Fe73.5Si14.5B8Cu1Nb3合金中的Nb量可提高急冷非晶合金热稳定性,细化热处理后合金的组织结构,提高纳米晶合金的高频μe。Nb量为3.5 at.%合金的D、Hc和μe@100k Hz分别达到10.7 nm、0.7 A/m和22400。3、在Fe73.5Si14.5B8Cu1Nb3合金中添加适量的C,可提高合金的饱和磁感应强度(Bs)和高频μe。当C量为0.5 at.%时,合金的Bs从1.25 T提高到1.26 T,μe@10k Hz和μe@100k Hz分别增至32500和24600。纳米晶合金高频μe的提高主要归因于添加C引起的合金ρ的增加。4、相比于空冷和炉冷,经水淬后得到的Fe73.5Si14.5B8Cu1Nb3合金具有更加微细的纳米晶结构和更优的高频μe。延长热处理保温时间也有利于高频μe的提高。通过高温预处理与低温热处理相结合的多步退火工艺,可将纳米晶合金的μe@100k Hz提至20300。

姚特[7](2021)在《Co、Tb元素添加对Fe-Ga合金结构及磁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Co元素三元添加及在此基础上的稀土元素Tb的四元添加对Fe83Ga17合金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了Fe83-xCoxGa17(x=0-10 at%)及(Fe81.5Co1.5Ga17)100-yTby(y=0-0.20 at%)合金,利用XRD、SEM、TEM分别对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利用阿库洛夫仪、VSM、维氏硬度计测试合金的磁致伸缩应变、磁化性能、居里温度及硬度。研究结果表明,所熔炼的合金均为无序体心立方结构,Co掺杂替代合Fe且固溶度较高,Tb在Fe-Co-Ga合金中固溶度很小。Fe83-xCoxGa17合金显微组织为粗大的柱状晶,Co的加入促进了合金的择优向性。Tb在晶界处形成析出相,导致晶粒细化并形成枝状晶。Co掺杂量1.5 at%的Fe81.5Co1.5Ga17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高达到195 ppm,与Fe83Ga17相比提升38%。(Fe81.5Co1.5Ga17)99.90Tb0.10合金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高达到217 ppm,与Fe83Ga17合金相比提升53%。当Co掺杂量为1.5 at%时,平行方向Fe81.5Co1.5Ga17合金的饱和磁化强度可达195.60 emu/g;合金的居里温度随着Co的增加而增加,Co掺杂3.5 at%时合金的居里温度达到1010 K,而Tb对Fe-Co-Ga合金饱和磁化强度和居里温度没有改善作用。Co的掺杂对铁镓合金饱和磁致伸缩系数和居里温度的提升对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居里温度的提升可以拓宽磁致伸缩材料的服役温度区间,因而具有重要的工程开发价值。

郭佳硕[8](2021)在《高速磁性液体密封结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磁性液体应用在特殊工况下成为研究热门,其中就包括高速磁性液体密封的研究。在高速工况下磁性液体受到的离心力很大,过大的离心力使磁性液体难以稳定在极齿下。同时高速时转轴与磁性液体摩擦耗散产生热量更多,结构的温度迅速上升使磁性液体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粘度变低,致使密封性能变差。针对高速时的大离心力和高温这两个难题,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适用于高速密封的二酯基磁性液体进行了表征测试,测得其在室温及高温时的饱和磁化强度,采用线性拟合得到磁性液体的饱和磁化强度与温度的函数关系。用流变仪测量不同温度、磁场强度和剪切速率磁性液体的粘度,通过Slotte方程拟合得到磁性液体的粘温曲线。(2)设计了适用于高速工况的磁性液体密封零件,主要包括转轴,极靴,永磁体,轴承及外壳结构设计。通过比较不同材料性能和结构密封耐压能力,选用转轴和极靴材料为2Cr13,永磁体材料为钕铁硼。选择在轴上开极齿,减小离心力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参数结构密封耐压能力大小,极齿宽度为0.2mm,齿间距为1.2mm的设计方案。采用极靴上加工冷却水槽,在零件中通入冷却液来解决温升问题。考虑冷却水槽两侧要用橡胶圈密封,将极靴轴向尺寸设计为29mm。(3)对设计的结构进行了多物理场分析,通过磁场分析得到密封间隙中最大磁通密度为1.8T,磁性液体受到的最大轴向磁场力为1.112×108N/m3,最大径向磁场力为7.77×107N/m3,从磁场角度计算密封最大耐压能力为502.34k Pa。通过流场分析,得到静密封和转轴线速度达20m/s的高速密封磁性液体随着压力增加的变化情况,观察到高速时离心力对磁性液体液膜变化的影响,计算出结构静密封耐压能力为323.08k Pa,转轴线速度为20m/s时耐压能力为275.14k Pa。通过温度场分析得到了冷却水槽中通入不同冷却水时,结构的温度变化情况,拟合了磁性液体温度随热流密度变化情况,与磁性液体粘温特性和磁温特性联系,对高速工况的磁性液体密封耐压公式进行了修正。(4)首次提出将磁场和温度场仿真模块进行耦合仿真优化设计方法,可以对不同结构参数模型进行自动采样计算,构建出高速工况磁性液体密封的代理模型,对高速时磁性液体密封冷却水槽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齿槽轴向距离为10mm,径向距离为9mm的优化方案。以优化的方案进行实验测试,得到结构静密封最大耐压能力为304.52k Pa,无冷却转轴线速度为20m/s工况时结构密封最大耐压能力为180.02k Pa,0℃冷却液转轴线速度为20m/s工况的最大耐压能力为275.15k Pa。图82幅,表10个,参考文献78篇。

彭庆龙[9](2021)在《低地板车用直驱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分析与水冷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地板车辆因其节能、经济的特点符合现代国家交通发展的需求,并且对于中国大部分的地区都具有较强适应性,逐渐成为现代交通的主流。永磁同步电机具有的体积小、高功率密度等特点,与低地板车辆适应性较高。同时,永磁同步电机体积小、高功率密度的特点会产生较大的温升。永磁电机内部的绝缘层在高温状态下易发生老化,永磁体材料对温度非常敏感,在高温环境下有可能发生不可逆的退磁现象,从而严重影响电机的性能。因此本文针对一台额定功率46.6k W的低地板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工作。对于电机的极数、槽型、绕组、永磁体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介绍,通过电磁优化电机基本参数并给出电机最终方案。通过电磁计算得到永磁电机在额定工况下的仿真参数,并与实际生产电机测试值对比验证正确性。结合有限元分析原理,建立永磁电机二维模型,通过二维电磁仿真得到电机额定工况下的电磁参数,并与额定工况原给定值进行对比验证可靠性。基于S1稳态工作性能与损耗计算相关理论,求解永磁电机在S1稳态工作的性能参数与损耗。结合永磁电机牵引控制相关理论,探究永磁电机牵引特性。基于传热学与流体力学基础,建立原水冷电机的温度-流体耦合求解模型,探究原水冷结构的冷却性能。并与样机温升试验结果作对比,验证仿真的可靠性。设计三种水冷结构新方案,并建立温度-流体耦合求解模型,探究最佳水冷方案。在确定最优水冷结构方案后,从进水流量、水道厚度、水道宽度三个层面优化最优水冷结构方案。图47幅,表19个,参考文献58篇。

赵鹏[10](2021)在《星载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性能波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星载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简称脉管制冷机)作为航天红外相机载荷和低温光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红外焦平面器件提供低温冷源,以提升红外相机的成像质量。“十二五”以来,我国的红外焦平面遥感技术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星载脉管制冷机的水平提升。而红外遥感载荷从预研转向业务应用的发展,也对星载脉管制冷机产品的性能一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摆脱原有的研发型生产模式,建立长寿命、高可靠、高一致性、高效生产的货架式航天产品体系,以满足日益繁重的航天研制任务需求。星载脉管制冷机要实现型谱产品,其性能必须具备较高的一致性,因此确定影响制冷机性能的主要因素,降低制冷机性能波动,即提高制冷机性能的一致性,是本课题的任务和目标,也是一项较复杂且难度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智力。本文以某型号项目所使用的12W@85K型同轴脉管制冷机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采用一台6W@95K型直线脉管制冷机进行辅助分析,并专门设计了一台可拆卸压缩机和冷指,开展变参数的专项验证实验。首先,针对在工艺控制范围内(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幅度较小)的各因素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及实验研究;其次,通过Logistic有序回归、基于机器学习语言的随机森林回归及XGBoost回归方法得出制冷机性能预测模型,并得出影响性能波动的各因素的特征重要度;最后,将回归模型结果与其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1)根据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基础理论,开展以下研究:首先,基于焓流调相理论建立脉管制冷机的整机相位图,分析脉管制冷机内部零部件的相位情况,并分析整机的相位最佳区域;其次,研究了制冷机主要零部件的能量损失状况,其中重点分析了回热器的损失情况,包括压降损失、表面换热损失、导热损失对制冷机效率的影响。(2)基于压缩机活塞的受力基础控制方程,开展以下研究:首先,通过向量分析方法对压缩机活塞进行力学分析;其次,引入欧拉方程,将压缩机的控制方程和电压平衡方程转化为复数形式进行求解,再根据阻抗的定义,得出电机效率和压缩机的PV功转换效率的关系式,分析影响压缩机效率的因素。(3)设计并制造了90K温区的直线型及同轴型脉管制冷机,分别比较了两者的时均焓流、内部各零部件损失、压比变化、PV功与实际输入功。研究表明,直线型脉管制冷机具有更少的能量损失及更优的制冷性能,且热力参数结果与基础理论具有较好的契合度。通过对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原理进行分析,为制冷机一维数值建模提供支撑,并为制冷机性能一致性提高提供了思路。2)脉管制冷机性能波动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首先,结合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12W@85K同轴型脉管制冷机的一维数值模型;之后,对理论上会导致制冷机性能波动的各影响因素,应用数值模拟、实验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得出各影响因素在工艺控制范围内(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幅度较小)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结果。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工艺控制范围内,回热器丝网填充率(12W@85K制冷量的实际输入功变化为6.11Wac)和压缩机磁感应强度(12W@85K制冷量的实际输入功变化为3.52Wac)对制冷机性能影响程度分列第一和第二位;压缩机活塞与气缸的密封间隙、压缩机电机电阻、压缩机与冷指连管不同造型、回热器丝网填充深度、回热器丝网丝径、气库容积、惯性管1长度、惯性管2长度、充气压力、回热器热端温度等十项影响因素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可得:要降低制冷机性能波动,需要重点控制回热器丝网填充率和压缩机磁感应强度的一致性。3)脉管制冷机的性能回归及影响因子的特征重要度研究在本文第4章的研究基础上,选取理论上对制冷机性能产生一定影响或波动范围(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1%的参数作为自变量,包括:压缩机活塞与气缸的密封间隙、压缩机磁感应强度、压缩机电机电阻值、回热器丝网填充率、回热器丝网丝径、回热器丝网厚度6个影响因素为自变量X,制冷机性能为因变量Y(12W@85K的实际输入功来表征制冷机性能)。通过Logistic有序回归、基于机器学习语言的随机森林回归和XGBoost回归三种方法对影响制冷机性能波动的6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归结果表明:Logistic有序回归结果揭示影响制冷机性能的显着变量为回热器丝网填充率;随机森林及XGBoost回归结果均揭示影响制冷机性能的第一和第二重要特征分别为回热器丝网填充率和压缩机磁感应强度,此结论和第4章的研究结果一致。其余4个变量的特征重要度相对较低且在各模型里的排序略有差异;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和XGBoost回归,建立了制冷机性能与自变量的预测模型,相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5.62%和4.59%,确定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05和0.906,均可以对制冷机性能实现较好的预测,其中XGBoost回归具有更高的精确度。通过随机森林和XGBoost方法对制冷机性能进行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因素的特征重要度,再对其进行改进和控制,可以降低制冷机性能波动,提高性能一致性。通过基于机器学习语言的统计分析与理论实验研究相结合,在航天制冷机领域尚属首次,随着将来星载制冷机样本数据增多,也将为回归模型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提供支撑。

二、水冷旋转磁场式退磁机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冷旋转磁场式退磁机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全电飞机用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全电飞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电飞机发展现状
        1.2.2 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研究现状
        1.2.3 全电飞机用新型材料研究现状
        1.2.4 全电飞机用多相永磁容错电机研究现状
    1.3 子域法磁场解析计算研究现状
    1.4 电机冷却系统研究现状
        1.4.1 风冷电机
        1.4.2 水冷电机
        1.4.3 油冷电机
        1.4.4 其他冷却方式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表贴式永磁电机磁场解析建模分析
    2.1 基于子域分析方法的磁场解析建模
        2.1.1 建立各子域方程组
        2.1.2 建立交界面条件
        2.1.3 电磁参数计算
    2.2 表贴式永磁电机漏磁系数解析建模
        2.2.1 极间漏磁系数
        2.2.2 齿顶漏磁系数
    2.3 考虑铁磁材料非线性的铁心磁阻解析建模
    2.4 磁极结构优化设计解析建模
        2.4.1 磁极削角型
        2.4.2 磁极偏心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损耗特性研究
    3.1 铁磁材料实验测试
        3.1.1 爱泼斯坦方圈法测试原理
        3.1.2 环形样件法测试原理
        3.1.3 铁磁材料磁特性测试结果
    3.2 全电飞机飞行工况分析
    3.3 多工况下定子铁心损耗特性分析
        3.3.1 定子铁心不同区域磁化轨迹分析
        3.3.2 考虑两种磁化方式与谐波磁场的铁耗计算
    3.4 多工况下永磁体涡流损耗特性分析
        3.4.1 槽口尺寸对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影响规律
        3.4.2 轴向分段对永磁体涡流损耗的影响规律
    3.5 单齿铁心绕线方式下铜耗特性分析
        3.5.1 单齿铁心绕线方式下直流铜耗解析建模
        3.5.2 交流铜耗有限元仿真分析
    3.6 机械损耗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冷却系统设计与瞬态温度场分析
    4.1 基于散热铜管技术的冷却系统设计
        4.1.1 散热铜管技术介绍
        4.1.2 冷却系统结构设计
        4.1.3 冷却系统散热性能实验测试
    4.2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三维瞬态温度场建模
        4.2.1 三维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
        4.2.2 三维温度场物理模型的建立
        4.2.3 边界条件的确定
    4.3 全电飞机连续功率工况下电机温度场分析
        4.3.1 绕组端部灌封工艺对电机温升分布的影响
        4.3.2 散热器轴向尺寸对电机温升分布的影响
        4.3.3 风速对电机温升分布的影响
        4.3.4 散热管材导热系数对电机温升分布的影响
        4.3.5 三种不同冷却结构对电机温升分布的影响
    4.4 全电飞机峰值功率工况下电机温度场分析
    4.5 全电飞机完整飞行工况下电机温度场分析
    4.6 全电飞机冲击过载工况下电机温度场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电飞机用驱动电机实验测试及其容错性能分析
    5.1 样机空载实验测试
    5.2 连续功率工况下样机温升实验测试
        5.2.1 实验测试平台介绍
        5.2.2 样机温升实验测试结果
    5.3 峰值功率工况下样机温升实验测试
    5.4 完整飞行工况下样机温升实验测试
    5.5 冲击过载工况下样机温升实验测试
    5.6 全电飞机用多相驱动电机容错性能分析
        5.6.1 多相电机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磁场解析建模
        5.6.2 一相绕组故障下的容错运行能力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弯曲振动研究现状
    1.3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涡流损耗研究现状
    1.4 力负载对超声振动系统影响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超磁致伸缩超声换能器的设计
    2.1 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系统工作原理
    2.2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设计理论
    2.3 纵弯耦合变幅器的设计与分析
        2.3.1 基于等效四端网络法纵振变幅杆的设计
        2.3.2 弯曲振动旋轮的设计
        2.3.3 纵弯耦合变幅器动力学仿真
        2.3.4 变幅器结构参数的确定
    2.4 超声换能器的结构设计
    2.5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磁场设计
        2.5.1 驱动磁场的设计
        2.5.2 偏置磁场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系统理论建模
    3.1 磁化和磁致伸缩模型
        3.1.1 磁化模型
        3.1.2 磁致伸缩模型
    3.2 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3.2.1 无负载效应的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系统动力学模型
        3.2.2 考虑负载效应的超磁致伸缩超声振动加工系统动力学模型
    3.3 力负载对换能器电学参数影响建模
    3.4 本章小结
4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仿真分析
    4.1 空载状态下换能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4.1.1 换能器模态分析
        4.1.2 换能器谐响应分析
    4.2 有载状态下换能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4.2.1 换能器预应力模态分析
        4.2.2 换能器预应力谐响应分析
    4.3 冲击载荷对变幅器振动的影响
        4.3.1 轴向冲击载荷对变幅器振动的影响
        4.3.2 径向冲击载荷对变幅器振动的影响
    4.4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热分析
        4.4.1 超磁致伸缩棒涡流损耗分析
        4.4.2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温度场分析
        4.4.3 不同冷却方式下换能器温度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动输出试验分析
    5.1 试验平台的设计
        5.1.1 运动机构设计
        5.1.2 施力机构设计
        5.1.3 三向分力计算原理
    5.2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动输出试验分析
    5.3 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
        5.3.1 轴向力对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
        5.3.2 径向力对换能器电学参数的影响
    5.4 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5.4.1 轴向力对换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5.4.2 径向力对换能器输出特性的影响
    5.5 力负载对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幅稳定性影响
        5.5.1 轴向力对换能器振幅稳定性的影响
        5.5.2 径向力对换能器振幅稳定性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宏微复合驱动器研究现状
    1.4 音圈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和磁路、磁场分析
    2.1 引言
    2.2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组成
    2.3 宏动音圈电机结构设计
        2.3.1 宏动音圈电机永磁体设计
        2.3.2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设计
        2.3.3 宏动电机磁轭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
    2.4 宏动音圈电机磁路分析
        2.4.1 磁路原理
        2.4.2 宏动电机轴向截面磁路分析
        2.4.3 宏动电机径向截面磁路分析
    2.5 宏动音圈电机磁场仿真分析
        2.5.1 磁场数值分析理论
        2.5.2 宏动音圈电机整体电磁场仿真
        2.5.3 宏动音圈电机轴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2.5.4 宏动音圈电机径向截面电磁场仿真
        2.5.5 宏动音圈电机线圈推力仿真
    2.6 本章小结
3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模型建立和运动控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电学模型
        3.2.1 宏动音圈电机磁-机模型
        3.2.2 宏动音圈电机力-电模型
    3.3 宏动音圈电机动态特征参数分析
    3.4 宏动音圈电机闭环控制设计
        3.4.1 控制系统组成
        3.4.2 双向程控电流源控制模型
        3.4.3 电流及位移闭环控制器模型
    3.5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过程运动学规划
    3.6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4.3 DSP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4.3.1 DSP功能介绍和型号选择
        4.3.2 DSP供电电路及晶振电路原理图设计
        4.3.3 JTAG下载调试电路原理图设计
        4.3.4 串行通讯端口设计
    4.4 双向程控电流源硬件电路设计
        4.4.1 双向程控电流源整体方案设计
        4.4.2 FPGA工作原理介绍
        4.4.3 FPGA外围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4.4.4 电压转电流功率增大运放调整电路设计
        4.4.5 电流采样电路和电流模式切换电路设计
    4.5 本章总结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DSP与FPGA开发软件环境
    5.3 总体系统主要程序组成
    5.4 DSP程序设计
        5.4.1 DSP主程序设计
        5.4.2 串口接收与发送程序设计
        5.4.3 T型速度曲线位移规划程序设计
        5.4.4 前馈补偿PID位置控制程序设计
        5.4.5 位移反馈程序设计
    5.5 FPGA程序设计
        5.5.1 FPGA主程序设计
        5.5.2 FPGA功能模块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实验系统构建与实验结果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设备组成
    6.3 电流源输出电流性能实验
    6.4 宏动音圈电机定位性能实验测试
        6.4.1 有无前馈补偿位置闭环测试实验
        6.4.2 宏动音圈电机大行程和不同加速时间定位性能测试实验
        6.4.3 宏动音圈电机最大定位行程试实验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具有优异高频磁导率的Fe基纳米晶合金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软磁材料概述
        1.1.1 软磁材料
        1.1.2 软磁材料的发展历程
        1.1.3 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
    1.2 Fe基纳米晶合金概述
        1.2.1 Fe基纳米晶合金磁学模型
        1.2.2 Fe基纳米晶合金晶化机制
        1.2.3 Fe基纳米晶合金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合金元素
    2.2 样品制备
        2.2.1 母合金制备
        2.2.2 非晶合金带材的制备
        2.2.3 纳米晶合金带材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结构表征
        2.3.2 热稳定性测试
        2.3.3 磁性能测试
        2.3.4 电阻率测试
3 Fe-Si-B-Cu-Nb系纳米晶合金的成分优化及其结构和磁性能
    3.1 Si含量对Fe-Si-B-Cu-Nb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1 急冷Fe_(73.5)Si_xB_(22.5-x)Cu_1Nb_3系合金的结构和热稳定性
        3.1.2 Fe_(73.5)Si_xB_(22.5-x)Cu_1Nb_3系纳米晶合金的结构和软磁性能
    3.2 Nb含量对Fe-Si-B-Cu-Nb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1 Fe_(73.5-x)Si_(14.5)B_8Cu_1Nb_(3+x)急冷合金的结构和热稳定性
        3.2.2 Fe_(73.5-x)Si_(14.5)B_8Cu_1Nb_(3+x)纳米晶合金结构和软磁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C元素添加对Fe-Si-B-Cu-Nb纳米晶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Fe_(73.5)Si_(14.5-x)B_8Cu_1Nb_3C_x系急冷合金的结构和热稳定性
    4.2 Fe_(73.5)Si_(14.5-x)B_8Cu_1Nb_3C_x系纳米晶合金的结构和软磁性能
    4.3 本章小结
5 热处理工艺对Fe-Si-B-Cu-Nb纳米晶合金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热处理参数对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2 多步热处理对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Co、Tb元素添加对Fe-Ga合金结构及磁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致伸缩理论
        1.1.1 磁致伸缩效应
        1.1.2 磁致伸缩产生机理
    1.2 磁致伸缩材料
        1.2.1 磁致伸缩材料的发展
        1.2.2 磁致伸缩材料的分类
        1.2.3 磁致伸缩材料的应用
    1.3 Fe-Ga合金研究现状
        1.3.1 Fe-Ga合金制备工艺
        1.3.2 Fe-Ga合金磁致伸缩性能
        1.3.3 第三元素添加对Fe-Ga合金磁致伸缩性能的影响
        1.3.4 Fe-Ga合金磁学性能的研究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试样制备与实验方法
    2.1 合金试样的制备
    2.2 合金试样的分析方法
        2.2.1 合金磁致伸缩性能测试
        2.2.2 X射线衍射分析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2.5 合金磁性能测试
        2.2.6 合金居里温度测试
        2.2.7 合金硬度测试
第三章 Fe-Co-Ga合金结构、磁致伸缩及磁性能的研究
    3.1 Fe_(83-x)Co_xGa_(17x=010at%合金的磁性能
        3.1.1 Fe_(83-x)Co_xGa_(17x=010at%合金磁致伸缩性能
        3.1.2 Fe_(83-x)Co_xGa_(17)(x=0-10 at%)合金磁性能
    3.2 Fe_(83-x)Co_xGa_(17)(x=0-3.5 at%)合金磁致伸缩性能
    3.3 Fe_(83-x)Co_xGa_(17)(x=0-3.5 at%)合金XRD分析
    3.4 Fe_(83-x)Co_xGa_(17)(x=0-3.5 at%)合金形貌
    3.5 Fe_(83-x)Co_xGa_(17)(x=0-3.5 at%)合金磁性能
    3.6 Fe_(83-x)Co_xGa_(17)(x=0-3.5 at%)合金维氏硬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o-Ga-Tb合金结构及磁性能研究
    4.1 Fe-Co-Ga-Tb系列合金XRD分析
    4.2 Fe-Co-Ga-Tb系列合金形貌
    4.3 Fe-Co-Ga-Tb系列合金磁致伸缩性能
    4.4 Fe-Co-Ga-Tb系列合金磁性能
    4.5 Fe-Co-Ga-Tb系列合金维氏硬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Fe-Co-Ga、Fe-Co-Ga-Tb合金结构与磁性能对比
    5.1 Fe-Co-Ga、Fe-Co-Ga-Tb合金XRD
    5.2 Fe-Co-Ga、Fe-Co-Ga-Tb合金表面形貌及成分
    5.3 Fe-Co-Ga、Fe-Co-Ga-Tb合金磁致伸缩性能
    5.4 Fe-Co-Ga、Fe-Co-Ga-Tb合金磁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8)高速磁性液体密封结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磁性液体及其密封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2 磁性液体密封耐压理论与高速工况下的结构设计
    2.1 磁性液体密封的耐压理论
        2.1.1 磁性液体静密封耐压
        2.1.2 磁性液体旋转密封耐压
    2.2 适合高速工况的磁性液体密封结构设计
        2.2.1 磁性液体密封的总体方案设计
        2.2.2 磁性液体的选用
        2.2.3 极靴设计
        2.2.4 永磁体设计
        2.2.5 轴的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磁性液体密封结构磁场与流场仿真及耐压能力研究
    3.1 磁性液体密封结构磁场仿真及耐压能力计算
        3.1.1 磁性液体密封磁场求解原理
        3.1.2 磁场求解过程
        3.1.3 计算结果分析
    3.2 磁性液体密封间隙流场仿真及耐压能力计算
        3.2.1 磁性液体流体控制方程
        3.2.2 耦合方法设计
        3.2.3 流场分析过程
        3.2.4 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高速工况下磁性液体密封结构温度场仿真
    4.1 高速磁性液体密封传热机理
    4.2 温度场求解过程
    4.3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磁性液体密封冷却水槽的优化设计及实验研究
    5.1 冷却水槽优化设计
        5.1.1 代理模型建立
        5.1.2 响应面拟合
        5.1.3 基于代理模型的多目标遗传算法结构优化
    5.2 磁性液体密封优化结构实验
        5.2.1 实验方案设计
        5.2.2 结构耐压实验
        5.2.3 高速工况下温度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及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低地板车用直驱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分析与水冷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地板车用永磁电机电磁研究现状
        1.2.2 低地板车用电机冷却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2 低地板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研究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基本参数与结构确定
    2.2 永磁同步电机额定工况下的电磁仿真计算
        2.2.1 有限元电磁分析模型建立
        2.2.2 永磁电机额定工况下的二维电磁计算
    2.3 永磁电机S1 工况运行性能与损耗计算及其相关理论
        2.3.1 S1 工况运行性能计算及相关理论
        2.3.2 电机损耗计算及相关理论
    2.4 低地板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牵引特性分析
        2.4.1 永磁同步电机牵引控制原理
        2.4.2 牵引特性仿真结果分析
        2.4.3 样机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低地板车用永磁同步电机水冷系统研究
    3.1 原水冷电机温度-流体耦合仿真计算与样机温升试验验证
        3.1.1 原水冷电机水路结构及其物理模型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剖分
        3.1.3 温度-流体耦合仿真计算与样机温升试验验证
    3.2 原水冷电机冷却性能分析
        3.2.1 不同进水方式对原水冷电机温度场的影响
        3.2.2 不同进水方式对原水冷电机速度场的影响
        3.2.3 不同进水方式对原水冷电机压力场的影响
    3.3 新水冷结构设计及其冷却性能对比分析
        3.3.1 新水冷结构的物理模型与温度-流体耦合仿真
        3.3.2 不同水冷结构对电机温度场的影响
        3.3.3 不同水冷结构对电机速度场的影响
        3.3.4 不同水冷结构对电机压力场的影响
        3.3.5 水冷结构新方案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水冷结构新方案优化分析
    4.1 不同进水流量对电机冷却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水道厚度对电机冷却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水道宽度对电机冷却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星载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性能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脉管制冷机各影响因素对制冷机性能研究现状
        1.2.1 小型低温制冷机的分类及简介
        1.2.2 压缩机参数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1.2.3 冷指参数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1.2.4 连管、惯性管、气库参数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1.2.5 制冷机运行参数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研究
    1.3 性能波动控制研究现状及方法
        1.3.1 产品性能波动(一致性)研究现状
        1.3.2 脉管制冷机性能波动研究的理论和数值计算软件简介
        1.3.3 性能波动的数据分析方法
    1.4 历史研究的借鉴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
    2.1 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分析
        2.1.1 脉管制冷机的热力学理论基础
        2.1.2 脉管制冷机的时均焓流分析
        2.1.3 脉管制冷机的相位分析
    2.2 脉管制冷机的实际损失分析
        2.2.1 连管损失
        2.2.2 换热器损失
        2.2.3 脉冲管损失
        2.2.4 回热器损失
        2.2.5 其他损失
    2.3 压缩机活塞动力学分析
    2.4 压缩机电机效率的分析
    2.5 同轴型及直线型脉管制冷机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脉管制冷机实验装置
    3.1 脉管制冷机实验装置
        3.1.1 实验制冷机
        3.1.2 制冷工质
        3.1.3 驱动控制电源
        3.1.4 直流加热电源
        3.1.5 温控系统
        3.1.6 真空系统
    3.2 数据测量系统
        3.2.1 驱动电参数测量
        3.2.2 活塞位移量测量
        3.2.3 制冷温度、散热面温度及制冷量测量
        3.2.4 压力测量
        3.2.5 Q-test波形数测量
        3.2.6 数据显示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参数对脉管制冷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4.1 制冷机运行参数及数值模拟建模
        4.1.1 一维热力学模型建模
        4.1.2 电磁建模
    4.2 压缩机及连管参数对性能波动的影响研究
        4.2.1 压缩机活塞与气缸的密封间隙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2.2 压缩机磁感应强度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2.3 压缩机电机阻值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2.4 压缩机连管造型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3 冷指参数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3.1 回热器丝网填充深度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3.2 回热器丝网丝径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3.3 回热器丝网填充率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4 气库及惯性管参数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4.1 气库容积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4.2 惯性管长度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5 制冷机运行参数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5.1 充气压力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5.2 回热器热端温度对性能波动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机器学习语言的制冷机性能回归分析
    5.1 回归自变量参数的选取
    5.2 基于Logistic的制冷机性能回归分析
    5.3 基于随机森林的制冷机性能回归分析
        5.3.1 决策树及分类
        5.3.2 随机森林算法构建
        5.3.3 随机森林回归结果分析
    5.4 基于XGBoost的制冷机性能回归分析
        5.4.1 XGBoost理论基础
        5.4.2 XGBoost算法构建
        5.4.3 XGBoost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水冷旋转磁场式退磁机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电飞机用高功率密度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设计研究[D]. 于占洋. 沈阳工业大学, 2021
  • [2]超磁致伸缩换能器输出稳定性研究[D]. 李伟.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镀膜离子源设计及实验研究[D]. 陈志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无铁芯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温升特性研究和水冷结构优化设计[D]. 裴中良. 安徽大学, 2021
  • [5]同轴集成式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磁路分析与控制系统研究[D]. 熊美俊.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1)
  • [6]具有优异高频磁导率的Fe基纳米晶合金的制备及其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研究[D]. 郭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Co、Tb元素添加对Fe-Ga合金结构及磁性能影响的研究[D]. 姚特.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8]高速磁性液体密封结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D]. 郭佳硕.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9]低地板车用直驱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分析与水冷系统设计[D]. 彭庆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10]星载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性能波动研究[D]. 赵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21(01)

标签:;  ;  ;  ;  ;  

水冷式旋转磁场退磁机的原理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