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故障排除(论文文献综述)
丁远超[1](2017)在《普及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设计》文中指出血液分析仪是医疗单位中广泛使用的医疗设备之一,并且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科研等方面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加快了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发展进程。因此研制一款低成本、易维护、集成度高及性能稳定的普及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介绍了血液分析仪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缺陷,并介绍了常用的血液检测技术。现有的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具有整机成本高昂、激光检测系统复杂、维修困难、仪器使用成本高等不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综合国内外血液分析仪设计优缺点的基础上,完成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设计。本课题优化了液路系统的设计,使其机械结构简单,管道总长更短,更节省试剂,降低了仪器的使用成本;采用合作公司的专利技术光学系统,摈弃了现有激光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中所必需的复杂流体聚焦系统和昂贵的流式细胞盒,降低了仪器的生产成本,并且该光学系统优化了白细胞的检测方法,减少试剂种类,降低使用成本;设计了由管理级工控板和基础级FPGA组成的硬件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和4层PCB设计,高度集成化的硬件系统能降低硬件故障率,从而减少硬件维护成本;并设计针对此系统的上下位机软件系统,使整机高度协调的工作。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是:完成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整机的设计。应用专利技术光学系统,优化液路系统,设计硬件控制系统,并完成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系统的设计。整机设计使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在满足使用标准的前提下降低仪器的生产及使用成本。该仪器的研制对于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普及、促进疾病诊断和预防工作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蔡晓男[2](2016)在《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且事故频数与死亡人数略有下降,但是群死群伤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却时有发生,给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道路交通事故。目前,国内外关于交通事故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很少涉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此类事故的随机性强、致死率高、危害性大,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与防治研究,旨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降低事故可能的严重性。论文以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运用安全工程学、交通工程学、风险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此类恶性事故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变化趋势、风险水平、防治措施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风险识别,旨在辨识事故的统计特征及影响因素。以2000-2012年事故数据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分析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整体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点、事故形态分布;采用比较分析法,从人、车、路、环境四个方面,研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与一般道路交通事故之间影响因素分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其次,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风险分析,旨在探究事故影响机理并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以2000-2012年事故数据为样本,基于模型假设、专家经验、交互信息、条件独立,构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贝叶斯网络结构以分析事故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从事故概率和事故后果两方面,采用EM算法计算贝叶斯网络中各影响因素的后验概率以分析其影响程度。再次,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风险预测,旨在估计事故未来的频数和死亡人数。以1996-2012年事故数据为样本,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和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两种单项预测模型并比较它们的预测误差及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四种组合预测模型并比较它们的预测误差及效果。结果表明,以误差平方和为目标函数的最优加权组合模型最适合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预测。据此,估计2013-2017年此类恶性事故的频数与死亡人数。然后,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风险评价,旨在确定事故未来的风险水平。以1990-2014年事故数据为样本,采用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法,确定事故频数和死亡人数的分级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图谱,对1990-2017年的事故数据进行风险评价,并以2013-2014年的事故数据为参考检验风险图谱的评价效果。结果表明,1994-1998年事故风险水平较高,2013-2017年事故风险水平较低,并且2013-2014年事故风险水平的实际值与预测值保持一致。最后,对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风险防治,旨在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后果。首先,根据风险识别与分析的结果,研究各个影响因素的应对措施,构建事故风险防治方案库。然后,根据风险预测和评价的结果,制定具体的风险防治方案:若风险水平可以接受,则继续现有的风险防治措施;若风险水平难以接受,则从方案库中重新选取风险防治措施。此外,事故风险防治方案库需要定期更新与不断完善。
郭友成[3](2015)在《血液细胞分析仪故障维修4例》文中指出0引言血液细胞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主要分析仪器之一,因其结构特点和分析样本的特殊性,故障发生率较高。现将我科雅培CD-3200和CD-1800 2款血细胞分析仪在工作中出现的几例故障维修过程进行介绍,供参考。1故障一1.1故障现象CD-1800分析仪血红蛋白检测结果无穷大。1.2故障分析血红蛋白是血液分析检测的重要指标,在血液分析系统中,血红蛋白分析构件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徐建敏,龚得朋[4](2013)在《XE-2100L血细胞分析仪日常维护与故障维修》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Sysmex XE-2100L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并阐述了日常保养及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
鲁颖[5](2008)在《医院检验科L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检验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诊断与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日趋显现。随着医院检验部门各类先进的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大量引进,传统的检验工作中,数据量大,任务繁重,造成管理水平较差、失误率高、工作效率低下。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检验科室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检验科LIS系统应运而生。本文以作者参与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LIS系统的开发为背景,重点对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和实现进行了介绍。从医院信息化趋势出发,分析了国内外LIS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LIS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需求分析阶段,与用户充分沟通,采用UML建模技术建立了系统用例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OOD)方法,选择了三层C/S模式的系统体系结构,完成了系统的网络架构、安全架构和功能架构的设计。对系统模块的流程及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UML的类图(Class Diagram)和系统时序图(SSD)对系统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进行了描述。数据库采用微软的SQL Sever 2000进行开发,建立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数据库系统,使用存储过程实现了与医院HIS系统的接口集成。选用Delphi7开发工具实现了软件应用系统,采用RS-232C串行通讯标准和TCP/IP协议等主要技术,实现了检验仪器在局域网内的联机。对LIS系统进行了使用后的评价。对条形码技术在LIS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医院检验科LIS系统的建成使用,实现了海量医疗检验数据的快速采集分析处理,使临床检验人员从原始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检验运行效能,可以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LIS系统还实现了医疗数据共享和集中统一储存,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安全,解决了多数检验仪器之间不能通讯及只能存储当天数据的缺陷。统一了检验报告单的格式,实现了医院LIS和HIS系统的无缝衔接。我院的检验科LIS系统自建成使用至今,运行效果良好,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数字化医院高速发展的今天,LIS作为HIS的子系统应用于临床检验,是医院检验部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医院现代化管理和高效运行的需要,在医院的数字化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葛剑徽,谢迅雷[6](2008)在《AC900+血球计数仪常见故障分析》文中认为AC900+血球计数仪是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器,能够测量RBC、WBC、PLT、HGB等16个参数并绘出PLT、RBC、WBC直方图,单次血液测量分析仅需20μL标本,每小时可完成60份标本的测试,具有性能稳定、操
蒋昊[7](2003)在《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故障排除》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许多医院都配备了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然而对该设备的使用介绍不多。文章介绍了KX-21三分类 血液分析仪的结构、原理、特点及常见故障的排除,为该机的使用提供指导。
二、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故障排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故障排除(论文提纲范文)
(1)普及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血液分析仪的分类及功能 |
1.2.1 血液分析仪的分类 |
1.2.2 血液分析仪的功能特点 |
1.3 血液分析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1.3.1 血液分析仪的发展现状 |
1.3.2 血液分析仪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方法 |
2.1 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
2.1.1 常用血细胞检测技术 |
2.1.2 红细胞、血小板检测原理 |
2.1.3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
2.2 血液分析仪的基本结构与工作流程 |
2.2.1 血液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
2.2.2 血液分析仪的工作流程 |
第3章 血液分析仪整机总体设计方案 |
3.1 机械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1 机械结构部分 |
3.1.2 电气部分 |
3.1.3 液路部分 |
3.1.4 激光部分 |
3.2 硬件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3.3.1 下位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
3.3.2 上位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
3.4 血液分析仪性能及功能指标 |
3.4.1 功能指标 |
3.4.2 性能指标 |
第4章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机械系统的设计 |
4.1 机械结构的设计要求 |
4.2 液路系统的设计 |
4.2.1 液路结构 |
4.2.2 自动进样定量装置 |
4.2.3 空间和试剂恒温装置 |
4.3 激光系统的采用 |
4.3.1 激光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4.3.2 激光驱动电源的设计 |
第5章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硬件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硬件控制系统的组成 |
5.2 硬件控制系统的实现 |
5.2.1 电源驱动系统 |
5.2.2 微信号处理电路 |
5.2.3 电机控制电路 |
5.2.4 采样与存储电路 |
5.2.5 电磁阀控制电路 |
5.2.6 FPGA与工控板通讯电路 |
5.2.7 FPGA的配置电路 |
5.2.8 其他功能电路 |
5.2.9 多层电路板的PCB制板 |
第6章 血液分析仪软件系统的设计 |
6.1 下位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
6.1.1 下位机软件设计流程 |
6.1.2 下位机软件模块化设计 |
6.2 上位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
6.2.1 上位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
6.2.2 上位机软件系统功能 |
6.2.3 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
6.2.4 数据管理与输出 |
6.2.5 软件实现效果 |
第7章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运行效果 |
7.1 仪器运行情况 |
7.2 市场应用效果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课题主要完成的工作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研究现状 |
1.3.2 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
2.1 风险理论 |
2.1.1 风险的发展 |
2.1.2 风险的数学描述 |
2.1.3 风险的定义 |
2.2 风险评估理论 |
2.2.1 风险评估的定义 |
2.2.2 风险评估的研究框架 |
2.3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理论 |
2.3.1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的定义 |
2.3.2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的定义 |
2.3.3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的研究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搜集与整理 |
3.1 客观事故数据 |
3.1.1 宏观数据集 |
3.1.2 微观数据集 |
3.2 主观经验数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识别 |
4.1 风险识别方法 |
4.2 事故特征统计 |
4.2.1 整体变化趋势 |
4.2.2 时空分布特点 |
4.2.3 事故形态特征 |
4.3 事故频数的影响因素 |
4.3.1 人的因素 |
4.3.2 车辆因素 |
4.3.3 道路因素 |
4.3.4 环境因素 |
4.3.5 相似性与差异性 |
4.4 事故死亡人数的影响因素 |
4.4.1 人的因素 |
4.4.2 车辆因素 |
4.4.3 道路因素 |
4.4.4 环境因素 |
4.4.5 相似性与差异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分析 |
5.1 风险分析方法 |
5.1.1 分析方法选择 |
5.1.2 贝叶斯网络介绍 |
5.1.3 建模流程 |
5.2 样本选取与变量定义 |
5.3 网络结构建立 |
5.3.1 基于模型假设的贝叶斯网络结构 |
5.3.2 基于专家经验的贝叶斯网络结构 |
5.3.3 基于交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 |
5.3.4 基于条件独立的贝叶斯网络结构 |
5.4 事故概率分析模型 |
5.5 事故后果分析模型 |
5.6 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预测 |
6.1 风险预测方法 |
6.1.1 预测方法选择 |
6.1.2 预测模型介绍 |
6.1.3 建模流程 |
6.2 样本选取 |
6.3 事故频数预测模型 |
6.3.1 时间序列分析 |
6.3.2 灰色预测模型 |
6.3.3 时间序列分析与灰色预测模型比较 |
6.3.4 组合预测模型 |
6.3.5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频数预测 |
6.4 事故死亡人数预测模型 |
6.4.1 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
6.4.2 灰色预测模型 |
6.4.3 时间序列回归分析与灰色预测模型比较 |
6.4.4 组合预测模型 |
6.4.5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预测 |
6.5 事故风险预测结果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价 |
7.1 风险评价方法 |
7.1.1 评价方法选择 |
7.1.2 有序样本聚类介绍 |
7.1.3 建模流程 |
7.2 样本选取 |
7.3 事故风险评价模型 |
7.3.1 事故频数分级 |
7.3.2 事故死亡人数分级 |
7.3.3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图谱 |
7.3.4 事故风险评价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防治 |
8.1 风险防治思路 |
8.2 驾驶行为方面 |
8.2.1 酒驾毒驾 |
8.2.2 危险换车道 |
8.2.3 超速行驶 |
8.2.4 操作不当 |
8.2.5 疲劳驾驶 |
8.2.6 逆向行驶 |
8.3 车辆方面 |
8.3.1 车辆安全隐患 |
8.3.2 超员超载 |
8.3.3 车辆类型 |
8.4 道路方面 |
8.4.1 道路等级 |
8.4.2 视距 |
8.4.3 路侧安全设施 |
8.4.4 中分带 |
8.4.5 路面摩擦度 |
8.4.6 路面平整度 |
8.4.7 平曲线 |
8.4.8 纵曲线 |
8.4.9 限速 |
8.4.10 车道数 |
8.5 环境方面 |
8.5.1 山岭重丘区 |
8.5.2 雨雪天 |
8.5.3 雾天 |
8.5.4 日照条件 |
8.6 案例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主要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3)血液细胞分析仪故障维修4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一 |
1.1 故障现象 |
1.2 故障分析 |
1.3 故障排除 |
2 故障二 |
2.1 故障现象 |
2.2 故障分析 |
2.3 故障排除 |
3 故障三 |
3.1 故障现象 |
3.2 故障分析 |
3.3 故障排除 |
4 故障四 |
4.1 故障现象 |
4.2 故障分析 |
4.3 故障排除 |
5 小结 |
(4)XE-2100L血细胞分析仪日常维护与故障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维护与保养 |
1.1 日常维护 |
1.2 运行循环的维护 |
1.3 仪器提示时进行的维护 |
2 水路故障 |
2.1 故障一 |
2.1.1 故障现象 |
2.1.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2.2 故障二 |
2.2.1 故障现象 |
2.2.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2.2.3 故障排除后的启发 |
2.3 故障三 |
2.3.1 故障现象 |
2.3.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2.4 故障四 |
2.4.1 故障现象 |
2.4.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2.5 故障五 |
2.5.1 故障现象 |
2.5.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3 压力及管路故障 |
3.1 故障一 |
3.1.1 故障现象 |
3.1.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3.2 故障二 |
3.2.1 故障现象 |
3.2.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3.3 故障三 |
3.3.1 故障现象 |
3.3.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4 软件故障 |
4.1 故障一 |
4.1.1 故障现象 |
4.1.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4.2 故障二 |
4.2.1 故障现象 |
4.2.2 原因分析及处理 |
(5)医院检验科L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工作与贡献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需求获取模式 |
2.3 医院对LIS系统的需求 |
2.3.1 功能性需求 |
2.3.2 非功能性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架构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原则和相关标准 |
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3.2.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2 系统的网络架构 |
3.2.3 系统的安全架构 |
3.3 系统的功能架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就医检验流程设计 |
4.2 子系统流程与模块功能设计 |
4.2.1 生化临检子系统 |
4.2.2 系统设置子系统 |
4.2.3 质量控制子系统 |
4.3 系统建模 |
4.3.1 系统的静态结构图 |
4.3.2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
4.4.2 数据表的设计 |
4.4.3 存储过程设计 |
4.4.4 触发器设计 |
4.4.5 约束条件 |
4.4.6 索引的使用 |
4.4.7 SQL数据库语言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2 应用软件的实现 |
5.2.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5.2.2 部分界面的实现 |
5.2.3 部分功能源码 |
5.3 联机技术的实现 |
5.3.1 串口联机技术 |
5.3.2 其它联机技术 |
5.4 系统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注意事项 |
应急方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故障排除(论文参考文献)
- [1]普及型五分类血液分析仪的设计[D]. 丁远超. 南昌大学, 2017(02)
- [2]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评估及防治对策研究[D]. 蔡晓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3]血液细胞分析仪故障维修4例[J]. 郭友成. 医疗卫生装备, 2015(05)
- [4]XE-2100L血细胞分析仪日常维护与故障维修[J]. 徐建敏,龚得朋. 中国医疗设备, 2013(01)
- [5]医院检验科LI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鲁颖. 山东大学, 2008(05)
- [6]AC900+血球计数仪常见故障分析[J]. 葛剑徽,谢迅雷. 医疗卫生装备, 2008(04)
- [7]KX-21三分类血液分析系统的结构特点及常见故障排除[J]. 蒋昊.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