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务段值班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毓斌[1](2020)在《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是维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中枢系统,是整个运输生产当中的大脑和心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客运列车的正点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货主对于货物运输也有了更高效、更高速的要求,铁路正朝着高速、重载、高密度的方向发展,这对铁路运输生产的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完善现有的调度指挥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提高运输调度指挥过程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具有客观准确性的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成为了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调度部门是保证铁路运输系统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支撑,是整个铁路运输工作的核心和大脑,在铁路的安全运营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部门的现状和工作过程,在了解了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本人日常工作当中的实际情况,对于调度系统工作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引入CTC等先进的科学指挥系统,以及其它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在运输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广泛运用为调度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了调度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调度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发展、调度工作必须适应新时代、新标准、新要求,铁路运输调度系统只要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规范管理、强基达标、挖潜提效、增收节支,努力提升调度指挥水平,而以往既有的调度评价考核体系已经不适用于现有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特点。原有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倾向于考核管理,并没有过多地倾向于细化的工作质量的评价,因此,现有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于当前铁路运输工作高标准、高效率和精细化的要求。故此,本文在对于调度工作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当前调度系统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将原来扁平化的调度工作变得立体化、直观化,使得调度评价工作由原来的主观性变得客观和具体,所有的工作都能够以具体的数据指标进行体现,使得每一个调度台,不同调度员的调度工作质量孰好孰坏优劣与否都能够一目了然,使得运输工作变得具体直观。本文结合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现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大量调度日常工作当中遇到的实例以及各类经常性、普遍性的运输生产过程以及铁路调度指挥过程当中所存在的真实案例,详细介绍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对于调度指挥系统对铁路行车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通过这些研究,基本了解了铁路调度工作的方式和过程,探讨了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在日常运输生产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同时,研究了当前铁路调度系统所现有考核体系的不足,以此确定了完善我国铁路调度指挥系统工作质量评价指标的思路,针对铁路调度系统中的主要运输生产岗位:列车调度员、计划调度员、机车调度员、货运调度员分别建立了相对完善和客观合理的工作质量评价指标,通过指标,可以直观地体现调度工作的质量和运输生产效率以及效益的高低。
劳瑞[2](2020)在《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与物流相关活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价值与日俱增,与之相关的活动事项也日渐频繁,整个社会对物流的需求也随之逐年增加,社会关注度也提高到一个高度,结合国内外对物流方面成功的经验,显然多式联运才可以满足目前我国大量的物流需求。而我国作为铁路运输能力极强的国家,则公铁联运必然成为联合运输中的重要一环,是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说迈进的必经之路。昆明A公铁联运港是昆明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五港一区”中的五大陆港物流基地之一,在云南地区中,同类型的物流园区数量屈指可数,并且该项目规模大,投资大,在同行业内属于领头羊的地位,该项目目前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即将投入运营。基于此,对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运营发展策略的研究、方案设计及体系的搭建就显得十分必要,对后续园区的健康运营,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基础。本人全过程参与了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筹划建设,同时也投身项目后期运营筹备阶段,对其内外部环境了解透彻,也与很多相关物流企业有所接触,得到第一手消息资源,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及参考价值,对论文的撰写提供支撑。综合当前昆明市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在企业运营管理、营销管理、战略管理、公铁联运模式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以昆明A公铁联运港为研究主体,采用文献研究法、PEST、SWOT分析的方法,首先对昆明A公铁联运港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研究结果,确定企业针对该项目的运营战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研究,运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对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选择项目运营主体,绘制商业画布,并明确核心业务,依托于核心业务拟定出相应的运营方案实施步骤,最后明确园区运营的保障措施,并对园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撰写,为企业对公铁联运港运营提供参考建议,并给自身工作带来方向性的引导。
于镤[3](2020)在《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铁路营运里程的不断增加,铁路运输企业对于运营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州车务段点多线长、辖区范围广,对于下属中间站安全检查的制度化、信息化有待提高。政府工作报告中曾多次提到“互联网+”战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企业结合也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为提高徐州车务段的安全管理能力,本文在完善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并开发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方便相关科室专业人员下站进行安全检查管理。为完成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总结徐州车务段基本概况、安全管理现状、作业类型、安全管理制度。(2)从管理因素、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构建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徐州车务段的实际情况,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出发,筛选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指标权重,并以此构建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以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价模型为基础,结合安全事故、特殊事项加减分对下属中间站进行测评。根据作业种类和作业量的大小完成评价单位的分类和分组。在评价程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用户操作和基础流程实现的分析。(3)开发了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四级架构,从数据表示层、业务层、持久层、再到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存储数据,基于JAVA语言和IntelliJ IDEA集成环境完成设计登录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安全评价管理模块、数据展示管理模块等的开发。该论文有图45幅,表27个,参考文献84篇。
宋宇[4](2020)在《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铁路车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同时开工建设铁路新车站1000余座,建成804座。”沈阳铁路局作为规划的实施单位之一,管辖范围内需要建设很多铁路车站,而其中中小型车站就占了规划的70%以上。因此,本论文对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并简述铁路车站相关概念及划分、车站类型。通过剖析中西方及日本铁路车站的发展现状,从中提炼出对我国铁路车站有价值的设计和思路。最后界定中小型铁路车站及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第二章主要对地域性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地域性相关概念的阐释,建筑地域性所包含的要素,探索出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在立面、平面以及建筑技术方面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基础理论及探索为本文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得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第三章通过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零星分散房屋现状问题,分析车站建筑集中整合的原则及必要。用典型车站进行设计研究,总结出集中整合的优点。第四章通过提出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建筑老旧无特色的问题。进而分析沈阳铁路局中小型车站改造的原则及必要性。最后通过典型车站的设计,研究出改造车站一些有价值的方法。第五章以岫岩铁路车站作为设计实践,将以上章节总结出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到本实例中进行分析解读。第六章作为结论,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方法,为今后中小型铁路车站尤其是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车站设计及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刘吉[5](2018)在《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货运物流的快速发展,铁路车站传统的货检作业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急需优化作业模式,采用先进的作业手段,为铁路货运安全提供有力保证。2007年起,原铁道部颁布一系列文件,对货检站安全集中监控提出相关具体技术要求,并要求各铁路局对本局范围内货运车站的货检系统进行改进和升级。2013年,原铁道部颁布新的总体技术规范,为铁路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统一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本文以新丰镇车站为例,分析了传统货检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简化货检作业的技术需求。以设计规范为基础,通过技术方案比选,设计了符合现场实际需求的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系统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机检信息源、外部接口信息源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机检信息源包括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等。外部接口信息源主要利用既有信息系统,包括现在车信息管理系统、列车预确报系统、预告计划、阶段计划等。将既有信息系统和新增的信息系统,融合到基础平台,达到信息共享,共同协作的目的。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化了货检作业流程,实现了货检作业深度信息化,提高了货车不良装载的检出率,提升了货检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铁路货运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预留接入西安铁路局货检系统的接口,为中国铁路总公司、西安铁路局、新丰镇车站三级联网提供条件。新丰镇车站的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进一步证明该系统的可实施性和实用性。
张艳坤[6](2018)在《高速铁路车务安全管理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高速铁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铁出行。高铁带给人们快捷、舒适的同时,安全问题日益重要,现行的安全管理评价机制已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高铁安全需要。通过分析车务段的性质、特点、任务及业务职能后发现,车务段作为铁路运输系统基层的管理单位,承担着保证列车安全运行、线路畅通、圆满完成各项运输生产任务的重要职责。车务段在运输生产过程中和铁路内外发生着广泛的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车务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是铁路运输安全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铁路运输系统基层的管理单位车务段为载体,以高铁车务安全为研究对象来开展研究,通过对车务段安全管理内容的研究分析,得出车务段安全状况的好与差,是以车务段行车安全的状况来衡量的。再通过对高速铁路行车事故的成因分析,将影响高铁车务安全的因素划分为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大类。在此基础上对这几类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按照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筛选出影响高铁车务安全的一些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高速铁路车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安全评价方法的学习、理解,根据高铁车务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提出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适合高铁车务安全评价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高铁车务安全具体的评价指标,建立了适合车务段安全评价的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取实例,对高铁车务安全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运用。根据高铁车务安全综合评价模型,设计开发了一个高铁车务安全评价原型系统,并按照车务段安全评价运用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功能模块,实现了对高速铁路不同车务段、不同评价时期(年)安全情况的自动评价。
秦晨龙[7](2018)在《基于精益管理的呼和浩特铁路客车整备所业务流程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客车车辆是铁路客运的重要行车设备,是运输旅客的直接载体,其技术状态良好才能保证铁路行车安全,否则不仅影响行车,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旅客人身财产安全。铁路建设和装备改造升级之后,导致列车运行提速,发车时间间隔的不断压缩,与此同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连年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陆续有新旅客列车线路开通运行,旅客列车数量日益增多,这些因素对客车整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行的客车整备运营管理思维、管理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铁路客车运输要求,亟需利用精益思想来优化粗放的客车整备工作。本文首先对客车整备工作内容、性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而后以呼和浩特客车整备所为研究对象对其运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帕累托分析等方法对影响客车整备工作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和归类,提出作业部门协调僵化、作业互相干扰、信息化壁垒等具体问题,为企业运营管理的改进指明了方向。然后从三个方面调整优化了客车整备工作:对整备所现有各个部门进行协调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合署管理制度,为实施精益化管理奠定基础;对整备业务现行流程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再造,形成由调度值班室统一指挥的整备作业流程,以期实现整备作业准时化;从组织架构调整、岗位培训等方面促进精益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为实施精益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最后,为顺利推动整备系统实施精益化管理,从观念、领导、制度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
张家烨[8](2017)在《非正常情况下行车组织对列车调度员工作负荷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效率与安全一直是铁路运输生产中两大主题,两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理应并驾齐驱,不可偏废。但是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边倒”之现象,如果单单注重了安全则效率下降,如果仅仅注重了效率则安全事故频发。而列车调度员往往是调和这两个主题的核心角色,如何保证列车调度员能高效、安全地完成调度任务则成为保证铁路运输生产高效、安全进行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对列车调度员工作负荷影响极大的调度非正常情况进行研究,在充分分析行车调度工作与非正常行车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了非正常情况对调度员影响预测评估模型,旨在为合理分配调度资源、安排调度员任务、兼顾高效与安全生产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本文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铁路工作指导性文件、资料对调度员工作和工作负荷进行梳理,并对非正常行车组织的定义、类别、处理特点以及对调度员影响进行定性论述。随后对非正常行车情况进行分类分析,再汇总与合并,得到32种各自独立的非正常情况,通过熵权法和专家打分确定了每种非正常情况的权重和加权处理难度值。借鉴风险相关模型,基于非正常情况特点提出了改进的非正常情况影响模型,针对模型各个参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并对各项参数的统计方法与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分析了基于贝叶斯公式的非正常情况处理过程中各调度部门的参与度。然后针对行车组织非正常情况对列车调度员的实际影响,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影响程度预测评估模型,并利用MATLAB矩阵实验室编程实现。最后将该模型在邯长线调度台进行实例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孙卫国[9](2016)在《洛阳车务段应急处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铁路因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突发事件的情况不胜枚举。这些突发情况,造成了设备损坏、列车脱轨、中断行车组织,甚至多人死亡,损失不可估量。目前,洛阳车务段的应急处置还处于依靠纸质和电子的应急预案为主,各项规章制度为辅的状态。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各项规章的了解程度和个人的应急处置经验,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应急处置的效果。缺乏一个稳定而可控的体系去确保现场的应急处置过程安全而有序。本文在分析了洛阳车务段应急处置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集成基于规则的推理(RBR)和基于案例的推理(CBR)的智能推理模型为核心的应急处理系统。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对基于规则推理(RBR)和基于案例推理(CBR)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两者的优缺点。(2)对两种理论相结合的应急处理结构进行了设计,重点构建了应急规则库和应急案例库。(3)对洛阳车务段突发情况应急指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说明,印证了基于规则推理(RBR)和基于案例推理(CBR)相混合的应急处理模型的实现。
彭文斌[10](2015)在《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所谓乘务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从客运段建设的特点出发,以列车日常工作管理为主线,建立所有与列车相关的基础信息库,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和平台开发出的一套完整的客运段乘务管理软件。本系统可有效地进行各种信息的自动化管理,让乘务人员从复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乘务班组车上办公自动化管理。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和派班室日常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本文以南昌客运段乘务管理信息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的开发背景、意义和现状,通过对客运段的实际情况和列车乘务管理各阶段业务需求和工作流程的深入研究,在提出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实现所需数据来源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各功能模块结构。该系统由车上办公子系统和派班管理子系统组成。本文主要以南昌客运段乘务管理系统之车上办公子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最后总结了目前系统的完成进度和使用情况,同时根据系统使用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一步阐述了基于数据集成的智能化系统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在本系统的车上办公子系统设计中,采用了C/S架构,使用VB和Delphi作为开发平台,结合MIDAS多层分布式应用服务,将系统各个模块与数据库链接形成完整的系统构架。同时应用DevExpress的第三方控件优化系统界面,实现简易操作前台的人机互动模式。子系统主要包括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客运台账模块、客运规章模块和文件管理模块。该系统在南昌客运段投入使用至今,经过几次完善,用户反映良好。随着派班管理子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加大网络通信设备的投入,乘务管理信息系统将成为铁路客运部门重要的集成平台,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车务段值班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务段值班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铁路调度指挥系统概述 |
2.1 铁路调度指挥的定义 |
2.2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 |
2.2.1 铁路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 |
2.2.2 TDCS整体结构 |
2.2.3 调度集中系统(CTC) |
2.2.4 CTC整体结构 |
2.3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组织机构及职责范围 |
2.4 铁路调度指挥系统职责范围 |
2.4.1 铁路总公司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
2.4.2 铁路局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
2.4.3 技术站调度主要职责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3.铁路调度指挥内容 |
3.1 影响铁路调度指挥的主要元素 |
3.1.1 人:各工种调度及现场相关部门的作业人员 |
3.1.2 车:机车、车辆、轨道车、路用车 |
3.1.3 天:当班天气、接触网供电设备 |
3.1.4 地:线路(车站)状况和信号设备 |
3.1.5 图:列车运行图和日班计划 |
3.1.6 规:规章、总公司命令、重点事项 |
3.2 调度指挥的方法 |
3.3 调度指挥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
3.3.1 会让、避让站选择错误 |
3.3.2 区间通过能力浪费 |
3.3.3 进路交叉接发列车时机错误 |
3.3.4 施工时调度区段的堵塞 |
3.3.5 技术作业站的堵塞 |
3.3.6 发生事故、非正常情况时调度指挥不当 |
3.4 本章小结 |
4.由天兰线水害分析铁路非正常事件应急管理 |
4.1 铁路行车非正常事件的概念 |
4.2 天兰线水害概况 |
4.3 天兰线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
4.3.1 7.10 水害调度应急处置过程 |
4.3.2 7.10 水害应急处置流程分析 |
4.4 调度应急处置工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原有分析和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
5.1.1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 |
5.1.2 铁路调度系统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
5.2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的目的 |
5.3 建立新的调度工作评价体系 |
5.3.1 列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3.2 计划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3.3 机车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3.4 货运调度员质量评价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回顾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内容 |
6.2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文献 |
二、国内研究文献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及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公铁联运港的概念与发展 |
一、公铁联运港的概念 |
二、公铁联运港的发展 |
第二节 运营管理相关模式及相关理论 |
一、运营管理的含义和概念 |
二、运营管理的要素 |
三、运营管理的对象和目标 |
四、运营管理的模式 |
第三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情况介绍 |
一、昆明A公铁联运港发展情况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现状 |
三、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基本服务功能 |
四、昆明A公铁联运港的辅助业务功能 |
第二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环境分析 |
四、科技环境分析 |
五、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环境分析总结 |
第三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风险 |
二、城市交通配套不齐全 |
三、管理配置专业性不足 |
四、大数据、线上线下等科技支撑较弱 |
五、项目投资规模较大,存在一定财务风险 |
第四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SWOT分析 |
一、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优势分析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劣势分析 |
三、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机会分析 |
四、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威胁与挑战分析 |
第五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SWOT分析总结及运营策略选择 |
一、SWOT分析总结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运营策略选择 |
第四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主体及核心业务确定 |
第一节 运营主体确定 |
一、国内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市场调查及成果 |
二、市场调查结论 |
三、明确运营主体 |
第二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核心业务的选择 |
一、国内主流物流园区物流企业业务范围调查 |
二、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作业量预测 |
三、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核心业务确定 |
第三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盈利模式及经济效益分析 |
一、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盈利模式 |
二、经济效益分析结论 |
第五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实施方案制定 |
第一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项目运营团队建设 |
一、职能部门划分及主要职责 |
二、人力资源配备 |
第二节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实施步骤 |
一、依托于供应链贸易业务,带动园区其他业务 |
二、开展仓储业务 |
三、逐步开展多种物流业务 |
四、开展公铁联运服务业务 |
五、搭建货运信息平台 |
六、搭建物流金融平台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
七、与国内其他港口、陆港等开展联合业务 |
八、同时开展配套服务业务 |
第六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与政策优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二、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强化制度建设与管理 |
三、恰当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实现双赢 |
四、实行风险管理制度 |
五、加强财务及内控体系保障 |
第二节 后续运营的保障措施 |
一、加快步入物联网时代 |
二、引入大数据的应用 |
三、进行物流专业技能培训 |
四、借助数字时代新兴技术对园区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 |
第七章 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体系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成果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2.1 徐州车务段概况 |
2.2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现状 |
2.3 徐州车务段作业类型 |
2.4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制度 |
2.5 本章小结 |
3 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构建 |
3.1 安全评价相关内容 |
3.2 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
3.3 徐州车务段安全基础评价模型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 |
4.1 评价项目及得分的分析 |
4.2 评价单位分组的分析 |
4.3 评价流程的分析 |
4.4 系统功能设计的分析 |
4.5 用户操作和基础流程实现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和数据库设计 |
5.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5.2 系统开发和环境部署 |
5.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
6.1 登录模块 |
6.2 系统管理模块 |
6.3 安全评价管理模块 |
6.4 数据展示管理模块 |
6.5 系统演示 |
6.6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主要内容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铁路车站简述 |
1.2.1 铁路车站概念及划分 |
1.2.2 铁路车站类型 |
1.3 国内外铁路车站发展及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
1.3.1 欧洲车站发展 |
1.3.2 日本车站发展 |
1.3.3 我国车站发展 |
1.3.4 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及范围 |
1.4.1 中小型铁路站房界定 |
1.4.2 沈阳铁路局及其管辖范围 |
1.5 本章小结 |
2 中小型铁路车站的地域性表达 |
2.1 地域性基本概念 |
2.1.1 地域性 |
2.1.2 地域性建筑的概念 |
2.2 地域性所包含的因素 |
2.2.1 自然因素 |
2.2.2 文化因素 |
2.2.3 技术因素 |
2.3 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
2.3.1 建筑立面的地域性表达 |
2.3.2 建筑平面布局的地域性表达 |
2.3.3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
2.4 中小型铁路车站绿色节能设计策略 |
2.4.1 节约土地 |
2.4.2 节约能源 |
2.4.3 节材节水 |
2.5 本章小结 |
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
3.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现状分析 |
3.1.1 车站建筑零散分散问题 |
3.1.2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
3.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必要性及原则 |
3.2.1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必要性 |
3.2.2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设计原则 |
3.2.3 依据沈阳铁路局相关文件 |
3.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
3.3.1 车站既有房屋整合概况 |
3.3.2 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3.3.3 车站建筑设计研究 |
3.3.4 车站配套设备设施设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
4.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存在的问题 |
4.1.1 车站建筑老化严重 |
4.1.2 车站建筑缺乏特色 |
4.1.3 车站配套设施不全 |
4.1.4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
4.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必要性及设计原则 |
4.2.1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必要性 |
4.2.2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
4.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
4.3.1 车站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
4.3.2 车站建筑特色改造设计研究 |
4.3.3 车站建筑配套设备设施改造设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岫岩铁路车站设计实践 |
5.1 .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工程概况 |
5.2 总平面设计 |
5.2.1 总平面布局 |
5.2.2 竖向及道路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3.1 建筑规模界定及人员统计 |
5.3.2 建筑平面设计 |
5.3.3 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
5.4 建筑地域性表达 |
5.4.1 整体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
5.4.2 当地气候的地域性表达 |
5.4.3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新丰镇车站货检作业流程分析 |
2.1 新丰镇车站概况 |
2.2 货检作业流程 |
2.3 货检作业存在的问题 |
2.4 货检系统需求分析 |
2.5 货检作业流程优化 |
3 系统构成及作业分析 |
3.1 系统构成 |
3.2 作业分析 |
3.2.1 货检作业分析 |
3.2.2 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作业分析 |
3.2.3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作业分析 |
3.2.4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作业分析 |
3.3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基础技术选型 |
3.3.1 SCDMA系统 |
3.3.2 TD-LTE技术 |
3.3.3 WiFi技术 |
3.3.4 公用网络 |
3.3.5 SCDMA系统方案优点 |
3.3.6 链路规划及基站覆盖核算分析 |
3.3.7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应用特点 |
4 系统结构设计 |
4.1 系统总体结构 |
4.2 各分系统结构及相互关系 |
4.2.1 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平台 |
4.2.2 货车装载状态自动识别系统 |
4.2.3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 |
4.2.4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 |
4.3 信息采集方案 |
4.3.1 货车装载状态高清监视系统采集 |
4.3.2 货检专用手持机系统采集 |
4.4 系统集成方案 |
4.4.1 集成范围 |
4.4.2 硬件集成方案 |
4.5 网络架构 |
4.5.1 总体架构 |
4.5.2 广域网连接 |
4.5.3 局域网构成 |
4.5.4 数据传输方案 |
4.6 监控中心及机房设备建设 |
4.6.1 监控中心显示系统 |
4.6.2 监控中心通信方案 |
4.6.3 平台设备配置 |
4.7 计算机硬软件配置原则 |
4.7.1 硬件配置原则 |
4.7.2 软件配置原则 |
4.8 网络、信息安全及系统安全保障方案 |
4.9 系统运行环境 |
4.9.1 房屋建筑 |
4.9.2 供电 |
4.9.3 暖通 |
4.10 相关信息系统的整合方案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经济效益分析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6)高速铁路车务安全管理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车务段安全评价的现状 |
1.4 安全评价的必要性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务段的安全管理职能 |
2.1 车务段的性质 |
2.2 车务段的特殊性 |
2.3 车务段的任务 |
2.4 车务段的主要业务功能 |
2.4.1 行车组织职能 |
2.4.2 客运职能 |
2.4.3 货运职能 |
2.4.4 安全管理职能 |
第3章 车务段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3.1 安全管理的相关内容 |
3.2 高铁事故成因分析 |
3.2.1 人员因素分析 |
3.2.2 设备因素分析 |
3.2.3 环境因素分析 |
3.2.4 管理因素分析 |
3.3 消除影响车务全因素的对策 |
3.3.1 提升员工队伍素质 |
3.3.2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
3.3.3 消除环境影响 |
3.3.4 创新安全管理方式 |
3.4 高速铁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3.4.1 高速铁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流程 |
3.4.2 高速铁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
3.4.3 高速铁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章 高速铁路车务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4.1 安全评价的相关内容 |
4.1.1 安全评价的含义 |
4.1.2 安全评价的内容 |
4.1.3 安全评价的方法 |
4.1.4 安全评价方法选择 |
4.2 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4.3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独特性 |
4.4 层次分析法 |
4.4.1 层次分析法的含义 |
4.4.2 层次分析法求解权重 |
4.4.3 高速铁路车务安全比较矩阵权重计算 |
4.5 高速铁路车务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
4.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4.5.2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基础 |
4.5.3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4.5.4 高铁车务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
4.5.5 高铁车务安全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4.6 应用实例一 |
4.6.1 车务段概况 |
4.6.2 车务段评价指标的权值 |
4.6.3 单因素评价 |
4.6.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6.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7 应用实例二 |
第5章 高铁车务安全评价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3 系统功能设计 |
5.4 基础实现流程 |
5.5 数据库设计 |
5.5.1 逻辑设计 |
5.5.2 评价指标信息表 |
5.5.3 评价等级表 |
5.5.4 单因素评价结果数据表 |
5.5.5 用户记录表 |
5.5.6 车务段信息表 |
5.5.7 比较矩阵信息表 |
5.6 主要功能实现及描述 |
5.6.1 功能设计模块 |
5.6.2 单位管理模块 |
5.6.3 数据采集模块 |
5.6.4 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
5.6.5 安全评价模块 |
5.6.6 安全比较模块 |
第6章 结论 |
6.1 课题总结 |
6.2 下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精益管理的呼和浩特铁路客车整备所业务流程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精益管理思想内涵与方法 |
2.1 精益管理的产生 |
2.2 精益管理内涵 |
2.3 精益管理的工具与方法 |
第三章 铁路客车整备所业务 |
3.1 铁路客车整备所介绍 |
3.1.1 铁路客车整备所 |
3.1.2 铁路客车整所设施 |
3.1.3 铁路客车整备所作业方式 |
3.2 铁路客车整备所作业流程 |
3.2.1 单次列车作业流程 |
3.2.2 客车整备所作业内容 |
3.3 铁路客车整备所作业特点 |
第四章 呼和浩特铁路客车整备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呼和浩特铁路客车整备所概况 |
4.2 呼和浩特铁路客车整备所组织结构 |
4.2.1 部门职能 |
4.2.2 组织结构 |
4.2.3 班组职能 |
4.3 呼和浩特铁路整备所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入库时间和股道问题 |
4.3.2 作业时间协调问题 |
4.3.3 作业相互干扰问题 |
4.4 呼和浩特铁路整备所信息化现状及信息孤岛 |
4.4.1 信息化现状 |
4.4.2 信息化壁垒导致信息孤岛 |
第五章 基于精益管理的呼和浩特铁路整备所业务流程优化 |
5.1 呼和浩特客车整备所一体化精益管理设计 |
5.1.1 精益管理应用的必要性 |
5.1.2 一体化精益管理指导思想 |
5.1.3 一体化精益管理工作目标 |
5.1.4 一体化精益管理的实施 |
5.2 基于精益管理的业务流程优化 |
5.2.1 流程优化原则 |
5.2.2 精益计划与均衡排程 |
5.2.3 调车作业流程优化 |
5.2.4 整备作业流程优化 |
5.3 基于精益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
5.3.1 组织结构调整 |
5.3.2 人员柔性化 |
5.3.3 班制统一化 |
5.3.4 加强岗位培训 |
5.4 呼和浩特客车整备所精益管理实施保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非正常情况下行车组织对列车调度员工作负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列车调度事故的研究 |
1.2.2 基于不同方法的研究思路 |
1.2.3 国内外研究情况小结 |
1.3 本文主体结构和技术路线 |
1.3.1 本文主体结构 |
1.3.2 论文技术路线图 |
2 列车调度工作与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 |
2.1 列车调度工作概述 |
2.1.1 列车调度员工作职责 |
2.1.2 各调度台间的工作联系 |
2.2 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 |
2.2.1 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的定义 |
2.2.2 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对调度员工作负荷影响的定义 |
2.2.3 非正常情况与突发事件的区别 |
2.2.4 非正常情况的分类 |
2.3 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的处理 |
2.3.1 非正常情况的处理 |
2.3.2 非正常情况下的调度工作特点分析 |
2.3.3 非正常情况下对调度员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非正常情况行车组织的权重确定 |
3.1 非正常情况的识别 |
3.1.1 非正常情况的系统识别 |
3.1.2 非正常情况的合并处理 |
3.1.3 非正常情况的难度评价 |
3.2 权重分析方法对比 |
3.3 基于MATLAB的熵权法权重计算 |
3.3.1 熵权法简介 |
3.3.2 熵权法赋权步骤 |
3.3.3 基于MATLAB的权重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4 非正常情况评估模型建立与参数分析 |
4.1 影响、风险的概念与针对非正常情况的改进 |
4.1.1 风险的概念 |
4.1.2 基于调度非正常情况特点的改进 |
4.2 非正常情况的参数分析 |
4.2.1 非正常情况的概率分析 |
4.2.2 非正常情况的处理难度分析 |
4.2.3 非正常情况的权重分析 |
4.2.4 小结 |
4.3 基于贝叶斯公式的非正常情况涉及部门分析 |
4.3.1 贝叶斯公式基础 |
4.3.2 非正常情况涉及部门分析 |
4.4 基于数据分析的非正常情况涉及部门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型实现 |
5.1 BP神经网络基础 |
5.2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设计流程 |
5.2.1 BP神经网络神经元的确定 |
5.2.2 BP神经网络神正向传播映射确定 |
5.2.3 BP神经网络反向传播映射确定 |
5.3 BP神经网络实现与结果分析 |
5.4 BP神经网络学习效果检验 |
5.5 实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洛阳车务段应急处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当前现状及研究方向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2 两种推理技术介绍 |
2.1 基于规则推理(RBR)理论 |
2.2 基于案例推理(CBR)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RBR+CBR结合的应急处理模块的设计 |
3.1 两种规则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3.2 基于规则推理(RBR)的应急规则库的设计 |
3.3 基于案例推理的应急案例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洛阳车务段应急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需求 |
4.2 可行性分析 |
4.3 设计原则 |
4.4 总体结构 |
4.5 系统功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表格样式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10)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铁路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背景 |
1.1.2 铁路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南昌客运段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需求分析总体概述 |
2.2 南昌客运段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
2.3 乘务管理工作流程 |
2.3.1 车上办公作业流程 |
2.3.2 派班管理工作流程 |
2.4 车上办公子系统的需求描述 |
2.4.1 车上办公子系统功能需求 |
2.4.2 车上办公子系统数据来源 |
2.5 派班管理子系统的需求描述 |
2.5.1 派班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需求 |
2.5.2 派班管理子系统数据来源 |
第3章 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功能设计 |
3.2.1 车上办公子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
3.2.2 派班管理子系统各功能模块设计 |
3.3 车上办公子系统数据库设计 |
3.3.1 系统基础数据分析 |
3.3.2 系统类数据表设计 |
3.3.3 基本信息类数据表设计 |
3.3.4 车上办公类数据表设计 |
3.3.5 数据库中的主要关系图——ER模型 |
第4章 系统的实现 |
4.1 软件开发技术简介 |
4.1.1 系统架构设计 |
4.1.2 前台界面开发技术 |
4.1.3 数据库管理系统 |
4.1.4 系统运行环境 |
4.2 车上办公子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系统管理模块 |
4.2.2 客运台账模块 |
4.2.3 客运规章模块 |
4.3 系统的调试与运行 |
第5章 系统扩展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系统发展方向 |
5.2.1 拓展应用系统实现的基本功能 |
5.2.2 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集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车务段值班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张毓斌.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2]昆明A公铁联运港运营发展对策研究[D]. 劳瑞.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3]徐州车务段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D]. 于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宋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铁路车站货检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设计[D]. 刘吉.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6]高速铁路车务安全管理评价模型研究与实现[D]. 张艳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7]基于精益管理的呼和浩特铁路客车整备所业务流程优化[D]. 秦晨龙. 内蒙古大学, 2018(02)
- [8]非正常情况下行车组织对列车调度员工作负荷影响研究[D]. 张家烨.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9]洛阳车务段应急处理系统的研究[D]. 孙卫国.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05)
- [10]乘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文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