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范涌峰[1](2021)在《“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时代以来,基础教育减负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减负主体和减负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减负方式从线性思维走向系统思维,基础教育逐步进入"后减负时代"。然而,时至今日,减负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周而复始的基础教育"减负令"效果差强人意,症结在于千年考试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通道窄化、科层化的教育政绩考核制度、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教育发展不均衡、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等社会生态失衡,"双减"政策对于治理上述问题具有全新的价值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意义。"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要直面根源性问题,重新回归教育初心和本质规律,拓宽社会上升渠道并消解人才和职业偏见,实施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
刘柯妙[2](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多方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也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过重的学业负担在我国小学中一直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到广大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2013年6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把学生的学业负担情况纳入到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中,学业负担问题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2019年,河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河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该方案对于学生的课程安排、作业布置和作业量等多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政府持续出台多项减负政策和减负文件,但是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增无减,问题依旧存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和学习压力四方面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访谈调查法对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以获得关于学生学业负担的辅助性资料。通过调查,分析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通过自编问卷对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业负担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访谈相关人员,初步了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方面探究其原因。第四部分是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针对武安市G小学的实际情况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李玲霞[3](2020)在《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三点半”“四点半”问题的产生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部于2017年3月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解决“三点半”现实难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政策的制定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有效的政策执行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通过访谈法、问卷法和实地观察法对J小学的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从中发现当前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的共性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效果,推进“三点半难题”的解决,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学校已经开展了课后服务,有效缓解了“三点半”现实难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第二,当前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学校政策宣传不充分;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内容单调;学校课后服务的服务态度不情愿;学校对课后服务目标群体保障不足;学校课后服务实施存在安全隐患以及课后服务费使用不规范等。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教育政策执行的过程来分析。第三,针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政府应明确责任,完善政策要求;学校要深入理解政策要求,充分达成政策目标;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
杨伟锋[4](2020)在《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教育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1955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此后,教育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学业负担过重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并且问题突出。需要强调的是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给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生理上,出现了睡眠不足、近视率、肥胖率上升的现象;在心理上,出现了情绪暴躁、焦虑、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学业负担过重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导致的一系列问题,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发布《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减负三十条”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责任、强化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做了相关规定,不但明确了学校、校外、家庭、政府在减负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而且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到生活、课余活动到课外辅导,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保障措施。因此,“减负三十条”被称为史上最全、最严的减负政策,为减轻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恢复高考以来,减负政策制定和实施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以缓解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时期;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时期;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全面减负时期。减负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从“片面治理”到“综合治理”、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从“假”减负到“真”减负、从“选择执行”到“协调合作”等几方面的变化。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现况及其减负研究的迫切需要,本文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合现存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以期能为减负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减负提质提供借鉴;为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帮助。结合我国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采取调查研究的方式,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从五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同群体对学业负担的认识、学生学业负担的分析、学生成绩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业负担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以学生、学校、家庭的不同视角了解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现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突出问题。第二,学校办学应试倾向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第三,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第四,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通过对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造成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体表现为:升学竞争激烈、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教育评价仍以考试为主、校外培训乱象不断、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狭隘。结合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完善减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减负宣传。具体措施为:健全中小学减负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减负。第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主要内容为:重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不良行为发生;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三,提倡多元化发展,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具体措施为:推行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式、优化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第四,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整的管理,减轻学生校外学业负担。具体措施为:完善管理标准,规范办学资质、拓展培训机构教师进修渠道,提升教育理念。第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家庭学业负担。主要内容为: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减负。
王静饴[5](2020)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C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语文家庭作业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独自完成语文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而对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缺乏相应的关注。2019年1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出台,指出要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研究。可见,作业是教师课堂讲授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是检验学生听课效果的直接反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应试教育考核标准的影响,语文教师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上还停滞在课堂巩固、课后练习的环节,缺乏对家庭作业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布置,导致多数学生对做作业产生厌烦、对付心理,进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及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解决语文家庭作业存在传统布置的现实问题,在不增加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提升语文家庭作业质量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所教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作业量、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批改四个维度对C市三所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情况虽较之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如作业量过多、作业内容缺少分层布置、作业形式以书面为主、批改方式传统陈旧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作业质量、学生存在作业认识偏差、家长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学校缺乏作业批改的反馈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本研究认为应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布置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要提高完成家庭作业的自主性;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校要重视对家庭作业的监管。希望通过研究,为进一步规范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布置,提升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质量提供策略参考。
雷舒淇[6](2020)在《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以辨析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过程的主体因素为核心主线,以“减负”政策相关主体的政策认知、行动策略和社会文化观念为研究内容,最后,力争为“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提出政策建议。政策执行是将观念状态的政策目标转变为现实状态下政策效果的核心环节,政策执行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政策执行过程就是间接研究政策效果实现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界定以及衡量其对政策效果的影响方式,对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及后期政策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的政策执行研究主要聚焦于“官方执行主体”,(1)政策目标群体、其他政策相关者、政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被纳入执行过程详细研究。随着政策过程逐步成为多元主体可参与的开放体系,目标群体、其他政策关注者、甚至是普通民众某种程度上都是政策执行者,他们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态度、及行动策略等都塑造着执行过程,也影响着政策落实效果。如何将这些要素纳入政策执行研究框架,社会建构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社会建构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动者的行为并不完全按照政策设计的行为采取行动,政策相关者的政策认知、文化环境、利益关系等都重塑着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执行效果。我国的小学生“减负”政策属于实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内容,从理论上讲家庭、学校、学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多方主体都支持,然而政策的实际效果却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家长、学生的行为并不完全受政策的规约,还会受到主体的社会共同意识、特定情境下的主体行动策略、社会文化观念三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分别以这三个要素为核心章节对我国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首先,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在一种“弱社会共同意识”下进行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减负”政策目标、“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存在普遍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会造成主体认知冲突,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因此,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对“减负”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其次,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和家长的行为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行为主要受到辅导机构的诱导,教师的行为则主要受到体制性及社会评价的影响,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非独立性导致他们是政策最重要的“最无影响者”。这就要求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各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最后,家长和教师的行为还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成功观、“重教苦学”的文化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都与“减负”政策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对“减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总之,若要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有效执行,提出应对性建议,则需要从影响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社会性要素入手,清楚解释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中的主体认知及行为。各社会主体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主体间形成最低限度的执行合力,以及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是“减负”政策执行及再完善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刘石秀[7](2020)在《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性的充盈和丰富必需依托并承担一定的负担,完全没有负担或负担过重都是不利于个体发展的。反之,适度的负担则是人性完善所必需的条件,它有助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卓越人性的完善。但是不同个体的负担的承受力、身心的耐受性、学习需要等是有差异的,满足个体生命发展诉求所需要的课业负担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应为不同个体施与适合其发展需要的课业负担,即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本研究立足课业负担现有研究成果,将初中生课业负担界定为: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时间、课业质量、课业难度及学习压力等四个方面作用于特定的学生个体所产生的责任、需求和压力感的总和。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调查了某地区分别地处城市、乡镇和农村的三所初级中学(X校、H校、J校)的课业负担现状,结果发现: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呈现多样化特征,其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而不同个体对课业负担的主观感受具有相对性,影响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的因素是具体的。在适合视野的关照下,深入思考分析上述调查结果,得出导致初中生不合理课业负担的主要原因是: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减负政策本身未能兼顾课业负担在多维度上的差异性。2.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及与之相联系的家长教育方式的失当。3.班级授课制、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加上现行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客观上制约着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4.人们教育观念的偏差。为真正实现为每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课业负担,家长应尊重并充分地了解儿童;学校落实差异化课堂教学,突出学校发展的特色化;转变教育观念,以差异性的视角理解初中生的课业负担。
卢凌涛[8](2020)在《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版)显示,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一直未得到扭转。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央政府多年数次地发布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但成效不理想,反映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效果被较严重的削弱问题。因此,运用公共政策学前沿的政策网络理论,借助罗兹(Rhodes)分类模型,从关系的角度切入,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中的主要行动者及其特征、互动关系及政策网络结构,研究行动者的特征、互动关系及政策网络结构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为教育及体育等政府部门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为后继研究人员提供新的分析思路。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中,存在众多政策行动者。在政策过程形成了领导、合作、对抗等多性质的复杂互动关系,并演化出了独特的政策网络结构。(2)从网络位置、数量规模、集中程度、开放程度四个角度分析政策网络结构,发现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具有集中程度高、开放程度低的结构特点,是一个封闭性政策网络。(3)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过多地依赖中央政府的推动,其他政策行动者被动地接受,未形成井然有序、行动流畅的局面,封闭性的政策网络削弱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效果,导致国家出台的政策出现成效不理想的结果。根据政策网络的特点,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政策网络的优化路径:(1)转变政府角色,推动政策网络的流畅运转;(2)开放政策网络,调动其他行动者积极参与;(3)重视议题网络,增强议题行动者的话语权;(4)合理分配权责,建立高合作、低对抗关系。
刘健[9](2020)在《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乃至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自1954年颁布第一条减负令以来,大大小小的减负政策层出不穷,回顾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颁布的中小学减负政策,可以将减负政策的发展历程分为六个阶段: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定提升阶段(1993-2000)、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在需求和利益的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趋势。反思减负政策的发展变迁历程,发现影响减负政策的几个重要因素: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资源配置失衡、社会用人机制、教师减负。归纳概括出减负政策何以乏力的主要原因: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老调重弹,缺乏新意;监督乏力,问责缺失;政策零散,不成体系。由此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张红丽[10](2020)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文中提出教师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教书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职工作中,是党和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基本体现。但如今,基层中小学教师面临着“工作负担过重”、“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感强烈”等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考察并揭示基层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找到其主要症结所在,并且对症下药,正是我们立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本文是针对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专门研究,本研究旨在把握教师工作负担的时代特点,分析教师负担过重的主要成因,探讨有效减轻教师负担的举措。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进行考察,发现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检查评比验收等形式化工作不断;不合理、过度的会议与报告讲座充斥教师的生活;各种报表、表格的填写;过重的教育精准扶贫任务的分派以及防火宣传、创建文明城市等其他上级分派的任务等,这些现象体现了教师工作负担的复杂性、多样性与边界模糊性。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可知,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变化的不完全性、突然性;教育行政部门的过度干预、形式化管理与名目繁多的教育培训;一味迎合上级部门、过度规范化的学校管理;教师自身时间管理的低效性、过度的心理负荷和不良状态。在对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成因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减轻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理顺体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考核机制,并且完善教师权益保障机制的法律法规;其次,优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使其回归教育生态本源,制定并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整治形式主义和教育培训;再次,优化学校组织环境,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最后,教师自身要进行自我管理与反思,提升专业化水平。
二、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础教育发展逐步进入“后减负时代” |
二 “减负”难与基础教育生态失衡的症结 |
(一)千年考试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 |
(二)社会阶层固化和社会流动通道窄化的倾向 |
(三)科层化的教育政绩考核制度 |
(四)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与教育发展不均衡 |
(五)商业资本的强势介入 |
三 “双减”政策的教育生态修复意义与局限 |
(一)思想引领,重树教育生态修复的价值论 |
(二)内外兼治,重构教育生态修复的方法论 |
(三)试验推广,重塑教育生态修复的认识论 |
四 “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生态 |
(一)理念转向:重新回归教育初心和本质规律 |
(二)制度转向:拓宽社会上升渠道,消解人才和职业偏见 |
(三)战略转向:实施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战略 |
(四)路径转向: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 |
(五)动力转向: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 |
(二)令人堪忧的学业负担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二)国外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
四、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年级 |
(二)负担 |
(三)学业负担 |
五、研究的目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问卷及访谈的设计 |
(三)调查问卷及访谈的主要内容与实施过程 |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学习时间的调查分析 |
(二)学生课业质量的调查分析 |
(三)学生课业难度的调查分析 |
(四)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分析 |
三、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结果的总体分析 |
第二章 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
(一)学习时间较长 |
(二)课业质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
(三)课业难度需进一步改善 |
(四)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
二、武安市G小学高年级学生存在学业负担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社会方面 |
(二)学校方面 |
(三)家庭教育方面 |
(四)学生方面 |
第三章 缓解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的建议 |
一、社会方面 |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
(二)加大对新型教育的投入,创建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
(三)教育监管部门明确责任,增强监管力度 |
二、学校方面 |
(一)改变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全面考核学生 |
(二)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各项课程的有效实施 |
(三)教育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四)提高作业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
(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
(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
三、家庭方面 |
(一)不断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
(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要合理化 |
(三)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四)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联系 |
四、学生自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家长访谈提纲 |
后记 |
(3)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解决小学生“三点半难题”的现实需要 |
2.推进政策有效执行的需要 |
3.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课后托管与课后服务 |
2.政策执行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1.国外关于课后服务的研究 |
2.国内关于课后服务的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与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的创新点 |
一、我国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背景 |
(一)课后服务的演变 |
1.课后看护阶段 |
2.减负政策下课后接管问题产生 |
3.课后服务政策出台与实施阶段 |
(二)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容 |
1.课后服务的目标与价值 |
2.课后服务的时间 |
3.课后服务的内容 |
4.课后服务的形式 |
5.课后服务的经费 |
6.课后服务的教职工激励 |
二、J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
(一)J小学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1.教育政策的理解与宣传 |
2.制定教育政策执行计划 |
3.课后服务政策的实施 |
4.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调整 |
三、J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宣传不充分 |
1.宣传不到位 |
2.宣传内容问题 |
(二)实施内容单调 |
1.服务内容单一 |
2.服务内容不合理 |
(三)服务态度不情愿 |
(四)对“目标群体”保障不足 |
(五)服务存在安全隐患 |
(六)课后服务费使用不规范 |
四、J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策本身的缺陷 |
1.政策不合理 |
2.政策资源不足 |
(二)执行者的认识缺陷 |
1.对课后服务政策目标认识不全面 |
2.执行者对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三)相关制度不健全 |
1.课后服务相关制度不健全 |
2.学校内部机制不健全 |
五、改进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建议 |
(一)政府应明确责任,完善政策要求 |
1.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
2.完善课后服务相关政策 |
3.保障教师权益,减轻教师负担 |
4.加大资源投入 |
(二)学校要深入理解政策要求,充分达成政策目标 |
1.正确认知课后服务的价值 |
2.改进服务内容 |
3.合理安排服务时间 |
4.加强安全保障 |
(三)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 |
1.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
2.建立健全评价制度 |
3.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录八 |
附录九 |
致谢 |
(4)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减负三十条”政策的发布 |
2.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现象长期存在 |
3.学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法 |
(六)文献综述 |
1.国内学业负担相关研究 |
2.国外学业负担相关研究 |
(七)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业负担 |
2.学业负担过重 |
3.减负 |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分析 |
(一)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回顾 |
1.以缓解升学压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时期(1977—1992年) |
2.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旨的时期(1993—2000年) |
3.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时期(2001-2009年) |
4.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的全面减负时期(2010-2018年) |
(二)我国中小学减负政策历史经验 |
1.从“片面治理”到“综合治理” |
2.从“传统经验”到“数据驱动” |
3.从“假”减负到“真”减负 |
4.从“选择执行”到“协调合作” |
(三)“减负三十条”的主要内容 |
二、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现状 |
(一)研究过程 |
1.研究对象 |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研究结果 |
1.不同群体对学生学业负担的认识 |
2.学生学业负担的分析 |
3.学生成绩对学校与教师的影响 |
4.学校教学与管理对学业负担的影响 |
5.家庭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影响 |
三、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学业负担的突出问题 |
1.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学业负担重 |
2.示范性学校比普通学校学业负担重 |
3.学段越高,学业负担越重 |
4.寄宿制学生比非寄宿制学生学业负担重 |
(二)学校办学应试倾向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
1.课时数量多,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偏长 |
2.学生作业布置不合理,作业类型单一 |
3.非均衡编班、考试次数频繁以及评优竞赛活动过多的现象依然存在 |
(三)家庭不合理的期望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
1.家长盲目给孩子报名校外培训班 |
2.家长给孩子布置过多的课外作业 |
3.农村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现象依然存在 |
(四)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 |
1.“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愈演愈烈 |
2.校外培训机构误导学生和家长 |
四、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升学竞争激烈 |
1.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
2.“抢跑文化”现象仍然突出 |
3.公众舆论引导存在偏差 |
(二)学校办学行为不够规范 |
1.依标教学落实不到位 |
2.教学常规督促检查需进一步强化 |
3.教师教学行为缺乏规范性 |
(三)教育评价仍以考试为主 |
1.唯分数论评价学生的方式依然存在 |
2.对教师的考核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 |
3.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参考 |
(四)校外培训乱象不断 |
1.校外培训机构准入门槛过低 |
2.“超纲教学”“提前教学”的现象屡禁不止 |
3.校外培训机构参与部分民办学校违规招生 |
(五)家庭教育成才观念狭隘 |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引导 |
2.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 |
3.家校联动不足 |
五、减轻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对策 |
(一)完善减负工作保障体系,加强减负宣传 |
1.健全中小学减负工作机制 |
2.积极开展校内课后服务 |
3.充分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减负 |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 |
1.重视课堂教学,减负增效 |
2.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避免不良行为发生 |
4.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
(三)提倡多元化发展,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
1.推行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
2.优化学校和教师评价标准 |
(四)加大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减轻学生校外学业负担 |
1.完善管理标准,规范办学资质 |
2.拓展培训机构教师进修渠道,提升教育理念 |
(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家庭学业负担 |
1.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2.加强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减负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广西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调查问卷(教师卷) |
广西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家长卷) |
广西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
广西中小学生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教师) |
中小学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学生) |
中小学减负专题调研访谈提纲(家长) |
附录3 |
1.教师访谈 |
2.家长访谈 |
3.学生访谈 |
致谢 |
(5)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C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小学生课业问题备受关注 |
2.新课程改革为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提供了新的理念 |
3.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家庭作业的布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核心概念 |
1.小学高年级 |
2.家庭作业 |
(五)文献综述 |
1.国外小学家庭作业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维度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调查法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现状调查 |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 |
1.学生基本信息 |
2.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现状分析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问卷的数据分析 |
1.教师基本信息 |
2.教师语文家庭作业布置现状分析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成效 |
1.作业重视程度有所提升 |
2.作业难易程度把握适中 |
3.作业资料来源日益广泛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 |
1.作业容量偏大 |
2.作业内容缺少分层布置 |
3.作业形式仍以书面型为主 |
4.作业批改方式缺乏创新性 |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作业质量 |
(二)学生存在作业认识偏差 |
(三)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 |
(四)学校缺乏有效批改的反馈制度 |
五、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的改善策略 |
(一)教师对家庭作业的布置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
1.丰富作业内容 |
2.创新作业形式 |
3.倡导多元化的作业评改方式 |
(二)学生要提高完成家庭作业的自主性 |
1.端正对作业的写作态度 |
2.养成良好的作业写作习惯 |
(三)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
1.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空间 |
2.合理参与学生的家庭作业 |
3.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 |
(四)学校要重视对家庭作业的监管 |
1.加强作业制度建设 |
2.定期开展作业研讨会 |
3.积极开展家校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C 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现状调查访谈提纲(教师) |
致谢 |
(6)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梳理 |
(一)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研究 |
(二)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
(三)文献评价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要素分析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小学生“减负” |
(二)政策执行 |
(三)社会建构 |
二、理论基础 |
(一)萨巴蒂尔的政策过程理论 |
(二)社会建构理论 |
(三)基于社会建构的研究框架 |
三、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学生“减负”问题的由来 |
一、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与发展 |
二、小学生“减负”的政策文本分析 |
三、小学生“减负”成为显性问题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及其基本情况 |
(三)访谈与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量的变化 |
(二)“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构成的变化 |
(三)“减负”前后小学生课业负担形式的变化 |
三、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体政策认知差异弱化政策目标实现 |
一、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问题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三)学生对“减负”政策问题的认知 |
二、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目标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目标的认知 |
三、多元主体对“减负”政策措施认知不一致 |
(一)家长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
(二)教师对“减负”政策措施的认知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体行为“反向强化”与“正向弱化”消解政策效果 |
一、辅导机构诱致性策略使家长“减负”行为反向强化 |
(一)培训宣传铺天盖地 |
(二)培训内容投其所好 |
(三)培训形式花样百出 |
二、“减负不减评”使教师“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
(一)“重绩效”评价使教师“减负”弱激励 |
(二)“分数至上”对冲“减负”行为 |
(三)家庭偏好多元催生“好学生”法则 |
三、小学生的非独立性使“减负”行为正向弱化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体传统文化观对“减负”政策的非支持性 |
一、“高学历”成功观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二、“重教苦学”文化传统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三、现代社会的竞争焦虑对“减负”政策的弱支持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建议 |
一、获得共识性政策认知 |
二、形成一致性主体行动 |
三、培育支持性社会文化观念 |
四、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小学生“减负”问题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B:小学生“减负”问题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C:小学生“减负”问题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E: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F: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初中生课业负担的应然之思 |
(一)课业负担的内涵及辩证 |
(二)因材施教与适合教育 |
1.因材施教的内涵 |
2.适合教育对因材施教的继承及发展 |
(三)适合教育的内涵 |
1.适合谁:学生群体与学生个体的统一 |
2.适合性:主观判断与客观标准的统一 |
(四)适合教育的特征 |
1.以洞悉个体学生的特征为前提 |
2.以促进个体成人为理想归宿 |
(五)适合视野下的课业负担 |
二、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
(一)初中生学习时间 |
(二)初中生课业质量 |
(三)初中生的课业难度感受 |
(四)初中生的课业压力 |
(五)初中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
1.初中生课业负担差异形态具有多样性 |
2.初中生客观课业负担趋向同一化 |
3.初中生课业负担主观感受的相对性 |
4.初中生个体课业负担原因的具体性 |
三、对初中生课业负担现状的反思 |
(一)社会层面 |
1.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资源的不足 |
2.减负政策难以兼顾课业负担多维度的差异性 |
(二)家庭层面 |
1.不适合的家庭教育期望 |
2.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
(三)学校层面 |
1.班级授课制对因材施教的客观制约 |
2.个别化学习指导的不足 |
3.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
(四)社会教育观念的偏差 |
四、如何为初中生提供适合的课业负担 |
(一)充分把握课业负担的差异性特征 |
(二)家长充分地了解并尊重儿童 |
(三)差异化课堂教学 |
(四)学校特色化发展 |
(五)转变社会教育观念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初中生课业负担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生课业负担学生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文献综述 |
1.4.1 政策网络理论研究综述 |
1.4.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研究综述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政策 |
2.1.2 政策网络 |
2.1.3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 |
2.2 政策网络的适用性分析 |
2.2.1 政策网络的应用条件 |
2.2.2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参与主体多元化 |
2.2.3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参与主体存在依赖关系 |
2.2.4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复杂程度加深 |
2.2.5 政策资源的整合需要依靠社会行动者 |
2.3 章节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现状 |
3.1 政策文本的选取 |
3.2 政策的数量分析 |
3.3 政策的阶段发展 |
3.3.1 初具形态阶段(1985-1992) |
3.3.2 健全体系阶段(1993-2006) |
3.3.3 重大调整阶段(2007-2014) |
3.3.4 稳步发展阶段(2015-至今) |
3.4 政策的实施结果 |
3.4.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 |
3.4.2 青少年体育活动实施状况 |
3.5 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
3.5.1 管理权分散与缺专门法规的政策制定问题 |
3.5.2 机制不完善与主体不尽责等政策执行问题 |
3.5.3 政策监控松散的问题 |
3.6 章节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分析 |
4.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的行动者分析 |
4.1.1 以中央政府为代表的政策社群 |
4.1.2 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府际网络 |
4.1.3 以中小学校为代表的生产者网络 |
4.1.4 以专家学者为代表的专业网络 |
4.1.5 以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媒体为代表的议题网络 |
4.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行动者的行动策略 |
4.2.1 中央政府的行动策略 |
4.2.2 地方政府的行动策略 |
4.2.3 专家学者的行动策略 |
4.2.4 中小学校的行动策略 |
4.2.5 议题网络的行动策略 |
4.3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行动者的互动关系 |
4.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
4.3.2 中央政府与专家学者的关系 |
4.3.3 中央政府与中小学校的关系 |
4.3.4 中央政府与议题网络的关系 |
4.3.5 地方政府与中小学校的关系 |
4.3.6 专家学者与中小学校的关系 |
4.3.7 中小学校与议题网络的关系 |
4.4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
4.4.1 政策网络行动者位置 |
4.4.2 政策网络的数量规模 |
4.4.3 政策网络的集中程度 |
4.4.4 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 |
4.5 章节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网络的优化路径 |
5.1 转变政府角色,推动政策网络的流畅运转 |
5.2 开放政策网络,调动其他行动者积极参与 |
5.3 重视议题网络,增强议题行动者的话语权 |
5.4 合理分配权责,建立高合作、低对抗关系 |
5.5 章节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负担 |
(二)教育政策 |
(三)减负政策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减负研究 |
(二)国内减负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上) |
一、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主的政策初步发展阶段(1949-1966)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二、以减负减质为导向的政策受挫停滞阶段(1967-1977)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三、以缓解升学压力为主的政策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第三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下) |
四、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政策稳步提升阶段(1993-2000)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的政策精准发展阶段(2001-2013)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六、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政策可持续发展阶段(2014-至今) |
(一)减负政策出台背景 |
(二)减负政策内容分析 |
第四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变迁逻辑分析 |
一、在需求和利益交互博弈中形成减负共进主体 |
(一)政府层面 |
(二)学校层面 |
(三)家庭层面 |
(四)社会层面 |
二、以渐进性边际改革为主,强制性为依托的变迁方式 |
(一)强制性变迁 |
(二)渐进性过渡 |
(三)边际性改革 |
三、政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变迁逻辑 |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二)“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价值取向 |
(三)“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
第五章 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反思 |
一、减负政策必须顾及的若干重要影响因素 |
(一)减负政策与传统科举考试文化观念 |
(二)减负政策与资源配置失衡 |
(三)减负政策与社会用人机制 |
(四)减负政策与教师减负 |
二、减负政策何以乏力 |
(一)减负政策朝令夕改,时效性短 |
(二)减负政策老调重弹,缺乏新意 |
(三)减负政策监督乏力,问责缺失 |
(四)减负政策零散,不成体系 |
三、完善减负政策的建议 |
(一)加强学理研究,奠定减负政策理论基础 |
(二)建立健全统筹兼顾的减负长效治理机制 |
(三)建立健全减负政策问责和监督评估机制 |
(四)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多方联动的协调机制 |
参考文献 |
一、年鉴类 |
二、着作类 |
三、论文类 |
四、报纸类 |
五、外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国内相关研究 |
2. 国外相关研究 |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1. 核心概念界定 |
2. 相关理论基础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与特征—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 |
(一) 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表现形式 |
1. 形式化检查 |
2. 频繁的会议与报告 |
3. 程式化的表格填写 |
4. 过重的教育扶贫负担 |
5. 其他形式的突击性任务 |
(二) 新时期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基本特征 |
1. 复杂性 |
2. 多样性 |
3. 边界模糊性 |
三、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
(一) 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
1.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不尽合理 |
2. 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太合理 |
3. 教师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健全 |
(二) 教育行政部门职责不够明晰 |
1.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事务干预过多 |
2. 形式主义的“精细化”管理盛行 |
3. 教师参加的教育培训名目繁多 |
(三) 学校管理方式不尽合理 |
1. 学校一味迎合“上级部门”而丧失自主 |
2. 学生管理本身的复杂性与艰难性 |
3. 学校管理的程式化与僵化模式 |
(四) 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尚欠完善 |
1. 教师在时间管理上的低效性 |
2. 教师心理负荷偏重易生不良心态 |
3. 教师难以完成角色超载与角色转换 |
四、减轻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的对策探讨 |
(一) 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1. 修订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后勤社会化 |
2. 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模式,实行多元化考核机制 |
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
(二) 教育部门明确职责使教育回归其生态本源 |
1. 制定工作负面清单,实施清单管理 |
2. 整治形式主义,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 |
3. 整合教育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与质量 |
(三) 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切实提升管理水平 |
1. 敢于说“不”,为教师提供资源支持 |
2. 转变管理观念与方式,把握学生发展规律 |
3. 厘清教师职业角色,提高职业幸福感 |
(四) 教师加强自我管理与反思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 |
1. 树立正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掌握时间管理策略 |
2. 教师调试好教学心态,从教育生活中感受幸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J]. 范涌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业负担现状调查研究 ——以武安市G小学为例[D]. 刘柯妙.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个案研究[D]. 李玲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7)
- [4]广西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调查研究[D]. 杨伟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小学高年级语文家庭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C市三所小学为例[D]. 王静饴.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6]社会建构视角下小学生“减负”政策执行的主体因素研究[D]. 雷舒淇. 河南大学, 2020(02)
- [7]适合视野下的初中生课业负担研究[D]. 刘石秀.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网络研究[D]. 卢凌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新中国70年中小学减负政策的历史变迁与反思[D]. 刘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研究 ——以河北省青龙县X镇为例[D]. 张红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