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创伤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穆春宇[1](2021)在《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快速康复理念(ERAS)应用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09月期间因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术的住院患者58例,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将58位患者分成ERAS组及对照组,ERAS组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处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脊柱损伤分级(ASIA)、术后患者疼痛评分(VAS评分)、患者JOA评分、门轴愈合率、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两组患者住院费用。结果:本文共完整随访了ERAS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28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5.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手术时间、术前JOA评分、脊柱损伤分级(ASIA)得分、门轴愈合率、手术时间、术后第7天VAS评分及术后第6个月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1、2、3天VAS评分、术后1、3月JOA评分及改善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快速患者恢复,减少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住院满意度,且并未提高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风险。
任李良,王培源[2](2019)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诊断与神经功能评价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MRI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SCIWFAD)患者脊髓损伤诊断及神经功能评估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治的39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试验组)和39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对照组C2-C7节段及试验组颈髓损伤节段的颈髓、硬膜囊及椎管矢状径与面积,计算各节段三者间矢状径比值与面积比值,并分析两组间各参数间的差异。记录SCIWFAD患者颈髓损伤节段,测量损伤范围,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标准分级,并分析颈髓损伤范围及节段与ASIA分级相关性。结果 SCIWFAD患者损伤节段颈髓面积比颈髓矢状径能更好地显示脊髓形态改变;D颈髓/硬膜囊与D颈髓/椎管、S颈髓/硬膜囊与S颈髓/椎管均能够较好地体现SCIWFAD患者椎管容积改变时脊髓的受压情况及脊髓容积储备。ASIA神经功能分级与损伤范围密切相关(r=-0.519,P=0.001),但与损伤节段无确切相关性(r=-0.013,P=0.892)。结论 MRI可以准确显示SCIWFAD的损伤范围与信号改变,硬膜囊与椎管矢状径和面积均能较准确地评价脊髓的椎管储备空间;脊髓损伤范围可以较准确地反映脊髓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
鲍卫国[3](2018)在《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探讨ROI-C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入我院的9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资料,全部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我们依据所植入内固定物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38例采用ROI-C行融合术治疗,B组57例采用传统钢板固定+cage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着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相同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时,A组手术节段融合率为88%,B组为90%;末次随访时,A、B组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出现内植物移位、断裂、神经症状加重、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等并发症。在术后1月和3月随访时,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3%和0,B组分别为32%和14%,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B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和2%,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I-C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安全、有效;与传统钢板固定加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相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
杨林雨[4](2017)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比较四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以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为临床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部的96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患者,分别由我院脊柱外科4位主任医师主刀,根据受伤患者行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ABCD四组,分别是A组: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ACDF);B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CCF);C组: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D组:颈前后路联合手术。统计并分析四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每一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计算其JOA改善率。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到84名患者,其中男52例,女32例;年龄33岁-76岁,平均年龄55.17岁;包括门诊随访39例,电话随访45例,出院后失访12例,随访率达87.5%,随访时间为3-31月,平均时间为22.72个月。通过x片/ct检查,发现颈椎生理前突无明显变化20例,退变致颈椎生理前凸消失者54例,轻度反曲有10例。颈椎椎体的前后缘有骨质增生52例,颈椎椎间隙狭窄48例,后纵韧带骨化32例,发育性椎管狭窄有16例。mri检查提示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使颈脊髓腹侧受压迫者72例(单节段患者24例,双节段患者38例,3节段及以上者10例)。广泛性颈椎管狭窄伴颈椎间盘突出或脱出,导致颈脊髓腹背部均明显受到压迫的患者22例。黄韧带肥厚10例。脊髓mrit2呈现高信号、t1呈现低信号46例。脊髓mrit2呈现高信号、t1呈现出等信号28例。脊髓信号没有见到明显变化的有10例。所有的患者都成功手术。a组手术方式22例手术持续时间60-120分钟,平均88.72±10.15分钟,出血量50-200ml,平均96.76±12.5ml。b组40例手术持续时间60-210分钟,平均120.45±18.25分钟,出血量50-300ml,平均148.56±28.05ml。c组16例手术时间150-270分钟,平均190.18±34.75分钟,出血量150-500ml,平均295.67±36.35ml。d组6例手术时间210-300分钟,平均260.18±44.75分钟,出血量300-700ml,平均456.67±56.35ml。术后随访到的8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过伸性损伤7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16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的有68例。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在a、b、c、d四组的两两相互比较中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对于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四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a、b、c、d组四种手术方式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ASIA分级、NDI评分、SF-36评分增加的幅度,ABC三组组间上述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ASIA分级、NDI评分增加的幅度明显分别高于ABC三组,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间盘突出,退变性或发育性的颈椎管狭窄是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重要病理解剖基础。针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患者,若手术方式选择合适,ACDF、ACCF、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前后路联合术四种手术均能明显使颈脊髓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颈前路手术(ACDF、ACCF)在手术持续时间和出血量等方面优于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手术综合疗效优于颈前路手术(ACDF、ACCF)及颈后路手术。
严凤翔[5](2017)在《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 and dislo cation)即国际上统一命名的无放射影像学异常的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 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CSCIWOR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颈脊髓损伤,特指颈部受到外伤后,经X线、CT等检查手段,颈椎未发现明显骨折或脱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占颈髓损伤的37%52%。此病对于成人而言,由于既往颈椎存在基础病变,如椎管狭窄致储备空间减小、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以及后纵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等病变,即使轻微的外力也可致颈髓损伤,尤其是颈椎过度后伸及屈曲时,椎管矢状径变窄、椎间盘突出加重以及黄韧带皱褶向椎管内突出都可致脊髓受压,产生临床症状。由于CSCIWORA的隐匿性以及症状滞后性的特点,漏诊率较高,且X线、CT无阳性表现,只有通过MRI才能发现颈髓损伤,因此对临床医师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果不及时诊断或者治疗方法不得当,都会产生严重后果。CSCIWORA的病因仍然没有研究透彻,多数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最直接的致伤因素多为摔伤、坠落伤以及事故伤等,其共同点是头颈部受到外力均不大。目前其治疗方法多数学者也各抒己见,缺乏理论性依据,本文应用相关评分标准及统计学方法对其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CSCIWORA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本研究旨在对已经实施手术CSCIWORA患者根据MRI椎前信号进行分组,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的功能评分对比结果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MRI椎前信号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荆州市中心医院等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80例,根据MRIT2序列有无椎前高信号分为椎前高信号组和无椎前高信号组,其中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无椎前高信号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277岁,平均(55.05±10.36)岁。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及椎管狭窄节段数;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和神经功能分级及JOA运动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对所有入选病例在入院、出院、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时评分并分别计算出其JOA增加幅度,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比其结果;然后应用国际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分级标准在入院时、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和十二个月随访时进行功能评价,应用秩和检验,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所得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对椎前高信号组与无椎前高信号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别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入院P>0.05(无显着性差异),出院P<0.1;三个月P<0.05;六个月P<0.05(有显着性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对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时、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的JOA评分增加幅度与无椎前高信号组入院时、出院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十二个月时JOA评分增加幅度相对比,结果P<0.05(有显着性差异)。运用ASIA神经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在入院及出院六个月随访,并对其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并应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出院后六个月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ASIA运动评分椎前高信号组为52.56±31.97,无椎前高信号组为67.70±22.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椎前高信号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椎前高信号组(P=0.006);两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椎管狭窄节段越多,ASIA分级越差。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而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
刘杨,舒勇,余凯龙,温晓阳[6](2015)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式探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5月骨科收治行手术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1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颈前路组和颈后路组,随访时间548个月,评估其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内固定费用、术前术后脊髓功能的Frankel分级及JOA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后路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着多于颈前路组,内固定费用高于颈前路组(P<0.05);颈前、后路组术前术后的Frankel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5,0.0061);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0.0061)。结论颈椎前路和后路手术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是在手术创伤、术后引流量、内固定费用方面,前路组显着优于后路组。
张武[7](2015)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为该方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4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行颅骨牵引,并予甘露醇、神经节苷脂、超大剂量甲泼尼龙(methylprednisolone, MP)等静脉滴注;治疗组及对照组同时采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治疗组予服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对照组则均予服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ASIA评分标准及日本骨科学会颈椎JOA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轻触觉、针刺觉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治疗组轻触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至随访时治疗组轻触觉评分升高值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治疗组及对照组针刺觉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近,随访时两组针刺觉评分提升值接近(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4周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升高(P<0.01),同一时间段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颈椎JOA评分增加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桃红四物汤能促进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提升轻触觉、针刺觉、运动评分及颈椎JOA评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马迅,张鹏[8](2014)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是指在影像学上无骨折脱位的脊髓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处理不当,可以引起较为严重的颈脊髓损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该损伤的病因、病理基础、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笔者现对该损伤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经验。
王昊[9](2014)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分析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病理机制。探讨短颈髓固有束体系受损在中央型颈髓或灰质周围损伤的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观察短颈髓感觉或运动性固有束主要走行分布的相互关系,明确短颈髓固有神经元损伤后胞体及轴突再生重建和凋亡等炎症免疫或修复反应的程度和趋势。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3月,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57.5岁)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记录其治疗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非手术治疗11例,手术治疗19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JOA评分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采用四甲基罗丹明右旋糖酐逆行示踪观察,分别观测颈上下位髓节所属感觉或运动性短固有束的排布及交汇重叠情况,建立大鼠颈膨大髓节后方双侧压迫挫伤模型,利用免疫组化和荧光染色等方法,观察短颈髓固有神经元损伤后微环境内反应,结合TUNEL着色光镜下观测短期或即刻炎症免疫反应变化趋向。结果:(1)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8个月。按ASIA功能分级,大部分手术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非手术治疗病人神经功能部分改善。手术组治疗后JOA评分较非手术组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9.50±4.55,7.35±4.25;P<0.05)。(2)颈5髓节损伤后12小时即刻或短期内发生短颈髓固有束神经元凋亡反应,颈3和颈4髓节反应较明显,颈6、7和8髓节凋亡反应相对较轻;受损12和24小时短颈髓固有束神经元胞体凋亡和轴突再生重建反应同时诱发;颈5髓节挫伤后24小时内(短期),GAP-43为典型代表再生和Caspase-3为典型代表凋亡反应的相关蛋白均较前高度/上调表达,GAP-43(核染)和Caspase-3(核染)两者均与DTMR逆行胞浆标记短颈髓固有束神经元共区域化或共定位于同一细胞区域;颈8髓节所属感觉性短固有束在颈3、4和5髓节主要分布于侧索腹侧,在颈6和7髓节则主要走行于侧索背侧;颈8隶属感觉性短固有束较运动性短固有纤维束在上位髓节分布更靠近中央管。结论:(1)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为外伤致颈脊髓受压并脊髓出血、水肿、缺血甚至神经组织变性坏死;伤后及时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脊髓明显受压的患者,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治疗。(2)颈下位髓节所属初级短固有神经束靠近白质外围,二级以上短固有神经束靠近灰质周缘,符合临床常见上位中央型颈髓损伤后易累及最毗邻灰质短上下行传导束原则和规律;颈下位髓节感觉性短固有束靠近侧索腹侧走行,与相应运动性短固有束主要分布区域部分重叠,可部分解释颈椎管减压术后何以同时发生感觉性麻痹和迟发性手内在肌萎缩等运动障碍;短颈髓固有束体系损伤后,即刻同时诱发一系列炎性免疫或凋亡反应,符合减压术后T2核磁像高信号区域强度增强或范围增大等继发性副损伤和白质综合征这一概念;上位颈髓节所属运动性短固有束较远离灰质,下位颈髓节所属运动性短固有束成分则更靠近灰质,符合灰白质交界处于滋养血管供应末梢,耗氧量等代谢水平分水岭区域,致使其对外源性长期或反复连续刺激较敏感,与长上/下行纤维传导束(包括皮质脊髓束)自中央管向外缘呈颈(高位)、胸、腰和骶(低位)逐级分布规律相反:下位颈髓节所属运动性短固有束稍靠近颈髓边缘,对应感觉性短固有束相对毗邻灰质周缘排列,可部分解释临床上中央型颈髓损伤或减压术中/后较易导致感觉异常,而非笨拙手等运动功能受累表现。
丁薇[10](2013)在《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观察。方法:选取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经过CT和X线检查,未发现患者存在骨折受损。MRI对其进行检查,发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髓受损,分析MRI在颈髓损伤下表现,与预后关系。结果:所选取的50例患者中,经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断,脊髓信号发生改变为:脊髓无变化为7例,髓内水肿患者为25例,髓内出血患者为12例,脊髓囊性或软化为6例。脊髓形态变化:颈髓肿胀为14例,脊髓压迫出现变化为19例,脊髓萎缩为17例。MRI清晰显示出脊髓变化及其信号强度。结论: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及时准确检查,对其病症进行准确归类,发现患者出现损伤的原因及具体病症,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对于临床治疗患者有其重要的价值。
二、急性创伤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创伤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诊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诊断与神经功能评价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MRI检查及测量 |
1.3 脊髓神经功能的评估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颈椎MRI径线测量与SCIWFAD患者颈髓损伤的关系 |
2.3 颈椎MRI面积测量与SCIWFAD患者颈髓损伤的关系 |
2.4 SCIWFAD患者脊髓损伤与ASIA分级 |
3 讨论 |
(3)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观察及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3.1 整体疗效 |
3.2 术后评价与并发症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接收的论文 |
致谢 |
(4)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5)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一般资料研究法 |
2.3 手术治疗方法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方案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技术对比 |
3.2 成人SCIWOR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3 椎前高信号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
3.4 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
第4章 讨论 |
4.1 椎前高信号与颈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4.2 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与颈髓损伤程度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手术方式的选择 |
1.3.2 术后治疗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的比较 |
2.2 两组内固定费用的比较 |
2.3 两组术前术后 (末次随访) 颈髓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3.1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发病机制 |
3.1.1 颈髓过伸性损伤 |
3.1.2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 |
3.2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治疗 |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
(7)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中止和退出临床试验标准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方法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测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 统计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入组完成情况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及随访时轻触觉评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及随访时针刺觉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及随访时运动评分比较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及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比较 |
6. 临床研究安全性检测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治疗方法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4. 加味桃红四物汤对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治疗作用 |
5. 结果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一般资料 |
1.1.2 影像学表现 |
1.1.3 治疗方法 |
1.1.4 术后处理 |
1.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大鼠短颈髓固有神经元上下行纤维束逆行示踪和损伤后内源性反应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模型的建立 |
2.1.2 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件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急性创伤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病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快速康复外科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单开门椎管减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D]. 穆春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
- [2]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MRI诊断与神经功能评价价值[J]. 任李良,王培源. 磁共振成像, 2019(08)
- [3]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D]. 鲍卫国. 苏州大学, 2018(01)
- [4]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D]. 杨林雨. 西南医科大学, 2017(01)
- [5]成人CSCIWORA患者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手术预后的关系[D]. 严凤翔. 长江大学, 2017(02)
- [6]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手术治疗方式探析[J]. 刘杨,舒勇,余凯龙,温晓阳. 中国当代医药, 2015(22)
- [7]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观察[D]. 张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8]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J]. 马迅,张鹏. 中华创伤杂志, 2014(08)
- [9]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和病理研究[D]. 王昊.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10]MRI对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观察[J]. 丁薇. 河南医学研究,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