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研发机构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牟莉莉,陈广山[1](2021)在《政府补贴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外部融资及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政府补贴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其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仍然模糊。文章采用2009—2020年中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促进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成长有显着的积极影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政府补贴通过影响外部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进而影响中小企业成长,并且外部融资与企业研发投入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2](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董志勇,李成明[3](2021)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稳定器和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后,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更是提到了新的高度。现阶段,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为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应用基础研究服务能力弱、数字化转型面临"数字鸿沟"、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作活力不足。未来我国应重点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方面着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要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4](2021)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难题,其中商业银行缺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授信评价体系,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原因。结合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通过引入第三方数据信息,尝试构建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以运营、技术、团队、外部环境的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前置预警+四位一体"授信评价体系。提出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过程中,金融机构要积极拓展信息来源,丰富信贷评价指标,优化评估体系建设,增强风险评估能力,以实现金融支持的长效化。
韩美琳[5](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赵云峰[6](2021)在《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创新驱动日趋成为中国新时期发展动力源泉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逐步成为现阶段和未来产业与企业提升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章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环境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国际和国内知名创新中心的经验进行解析,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唐海岽[7](2021)在《南充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
陈思思[8](2021)在《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武迁[9](2021)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视角下》文中研究指明
李幸瑶[10](2021)在《Q市中小企业减税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
二、公共研发机构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共研发机构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补贴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外部融资及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一)政府补贴与外部融资 |
(二)政府补贴与企业研发投入 |
(三)外部融资与中小企业成长 |
(四)企业研发投入与中小企业成长 |
三、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与测量 |
(三)模型设定 |
四、实证结果 |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二)相关性分析结果 |
(三)回归分析结果 |
1.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成长影响的总效应 |
2.外部融资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 |
3.企业研发投入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 |
4.政府补助对外部融资的影响效应 |
5.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效应 |
6.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效应及外部融资的中介效应 |
7.政府补助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效应及企业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 |
五、结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理论贡献 |
(三)实践启示 |
(四)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与发展态势 |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演进 |
(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发展态势 |
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价值 |
(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
(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新发展格局的稳定器 |
(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
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体系,政策支持力度精度有待提升 |
(二)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中小企业能力不足,重点领域研究有待加强 |
(三)“数字鸿沟”引致转型动力和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
(四)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同不足,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
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创新发展制度保障 |
(二)注重基础投入,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
(三)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 |
(四)加速数字赋能,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
(4)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亟须资金支持 |
(二)商业银行风控体系分类管理的发展趋势亟待建立针对科技型企业的评估体系 |
(三)在复制国外经验支持科技型企业方面存在阻碍 |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模式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指标体系的确定 |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二)指标评分标准及企业评级表 |
1. 指标评分标准 |
2. 企业信用评级表 |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应用 |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构建大数据共享平台,拓宽信息来源 |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资产价值重估 |
3. 推动产品、服务、配套机制创新,优化评价体系建设 |
4. 实现银企良性互动,夯实金融服务基础 |
5. 增强风险评估能力,实现金融支持长效化 |
(5)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小企业的稳固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础 |
(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投入仍有上升空间 |
二、国际和国内知名创新中心的经验和启示 |
(一)世界着名科创中心----美国硅谷 |
(二)中国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 |
三、优化和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的实现路径 |
(一)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二)聚焦人才引培,增强创新创业后劲 |
(三)聚焦载体平台建设,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
四、公共研发机构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补贴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外部融资及内部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J]. 孙一,牟莉莉,陈广山. 新疆社会科学, 2021(06)
- [2]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3]“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与路径选择[J]. 董志勇,李成明. 改革, 2021(10)
- [4]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21(09)
- [5]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6]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对策研究[J]. 赵云峰.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21(08)
- [7]南充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研究[D]. 唐海岽.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8]武汉市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陈思思.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9]后疫情时代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与公共政策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视角下[D]. 刘武迁.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10]Q市中小企业减税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及对策建议[D]. 李幸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