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网络多媒体传输中自适应QoS保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龙舟[1](2013)在《基于RTSP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视频监控系统是当前安全防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丰富、内容直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随着网络技术、嵌入式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监控系统逐渐向着前端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代视频监控系统具有高清晰度画面和实时监控的特点,对网络带宽要求更高,因此本文采用高效的视频编码压缩技术来降低网络数据传输和流媒体技术来实现网络视频流畅播放。采用Web技术开发客户端,打破传统监控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及地域限制,便于扩展升级。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和避免人力监控的弊端,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检测运动物体并进行自动追踪。考虑到安全性和稳定性,服务器增加PHP安全层,隔离服务器核心部分和Web端,减小外界恶意攻击的可能;并将用户登陆认证和记录用户操作从服务器核心部分独立出来。针对当前视频监控系统出现的高清晰画面和高网络带宽的数据传输、网络视频流的流畅播放、更广泛的监控范围、智能化的监控方式及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等要求;在此论文提出一种基于RTSP流媒体协议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和多重报警机制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方案,并针对网络媒体流抖动的情况且保证视频播放效果的需要,提出以基于码率平滑的TFRC-FIT改进算法为支撑的自适应QoS控制模块,并在舵机云台控制部分采用阈值窗口和多参考帧舵机平滑控制策略减少舵机抖动和提高舵机控制效率。在系统中,采用LAMP架构部署Web服务器;实现视频数据采集、传输和H.264硬编码;搭建可以实时监控和回放查询的RTSP流媒体服务器;运用Web技术嵌入VLC Web插件开发Web客户端;使用OpenCV计算机视觉库,利用帧差法检测物体运动轨迹,然后将算法应用到系统中,通过驱动云台舵机跟踪目标运动物体;设计系统控制命令传输的通信协议和用来提高服务端安全性的PHP安全层,并完成用户登录认证和用户操作记录;实现了针对不同异常情况下GPRS远程报警和蜂鸣器近端报警功能;另外,Web用户端的跨平台性是后续需要研究的内容。
马泽民[2](2011)在《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宽带无线网络同时面临用户数量迅速增加和用户对各种多媒体服务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双重挑战。对于网络中间系统而言,结合IP和ATM技术优势的MPLS DiffServ-TE将成为构建统一多业务IP承载网QoS体系架构的主流技术。而对于网络端系统而言,有线、无线终端的一体化接入是发展趋势,在宽带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和端系统中采用跨层设计是实现跨骨干网的端到端QoS保证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传统QoS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一种开放式可演进的宽带无线网络跨层自适应QoS体系模型;二是研究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与资源调度原理,提出一种既符合现有分层网络架构又适应下一代一体化网络的智能跨层优化模型;三是研究无线视频业务的跨层自适应QoS保障机制,并利用NS2仿真验证相关QoS策略。四是研究基于SIP协议的VoIP系统QoS问题,并设计实现基于SIP协议的VoIP嵌入式终端验证相关算法和QoS策略。提供有效的QoS保障机制是宽带网络多媒体通信应用的基础性问题,本论文研究可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进步,论文成果可广泛用于各种无线网络系统和应用,对于促进“三网融合”并建立一体化的宽带网络通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朱碧贤[3](2009)在《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广泛应用的多媒体业务对网络带宽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带宽瓶颈显得越来越突出。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可选方案。本文在分析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IP控制网关(IPCG,IP Control Gateway)的体系结构,提出IntServ与DiffServ相结合的方法,为用户提供QoS保证。同时,接入控制和传输过程中采用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在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和实时应用服务质量的同时,管理和最大化的利用网络资源。针对IPCG中存在的QoS需求,本文首先将QoS应用到IPCG中,设计并实现了用户优先级和数据包优先级相结合的QoS系统。该系统将用户数据包按用户优先级分类,为用户提供与其优先级相匹配的QoS保证。其次,由于IPCG的可用资源、在线用户、用户的QoS需求以及优先级的相对关系在运行过程不是恒定不变的,静态QoS策略能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却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资源,造成资源浪费,降低了IPCG的吞吐量和系统的服务能力。因此在实现QoS的基础上,又提出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管理方案。该管理方案能够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动态地调整QoS映射关系、QoS策略以及优先级队列的QoS参数,从而动态地改变用户的QoS指标,使其适合当前的网络状况。最后,实验证明自适应QoS能使IPCG在网络资源的分配过程中,不仅能为不同优先级的用户和不同的应用提供QoS保证,而且能最大化的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
张淼[4](2008)在《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QoS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多媒体的应用正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当前的IP网络仅能提供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无法对实时性强,传输持续时间长,占用网络资源多,对网络带宽、延迟、抖动、丢包率等要求较高的的实时多媒体流提供任何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证。因此,根据网络状况,在时变的网络信道中,自适应地进行流媒体实时数据的传输,提高流媒体实时传输质量以满足用户需求便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从流媒体通信的QoS保证、实时传输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和终端自适应QoS传输系统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介绍了流媒体通信技术、QoS定义与视频传输中QoS评价参数,并对现有解决QoS质量保证的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其次,对RTP/RTCP协议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阐述如何利用RTP/RTCP协议来进行网络参数的动态监测;接下来,分析了当前基于RTP协议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和缓冲区控制算法。其中,本文提出的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借鉴TCP中用于拥塞控制的AIMD算法,通过NS2仿真,证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TCP友好性和较高的网络资源利用率,更适合视频流的传输;最后,介绍了Java多媒体框架(JMF),详细阐明了JMP RTP API,给出了终端视频自适应QoS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及系统中关键技术在JMF框架下的实现。实验结果表明该终端视频自适应QoS传输系统能够实时感应网络状况,具有自适应的QoS能力,同时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新算法和系统方案可以很好地支持实时视频流的传输控制。
陈志刚,漆华妹,康劲[5](2006)在《下一代网络多媒体流自适应QoS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下一代网络是一个支持话音、数据和视频的多媒体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如何保障下一代网络多媒体流QoS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保证多媒体流QoS,系统必须分配足够的CPU、I/O、网络带宽资源,在多媒体传输过程中,这些资源是动态变化的。论文提出一种带优先级的自适应节调节方法,采用AIMD调节技术调节数据帧长度,自适应调节QoS,实验表明,该方法保证了NGN多媒体流的QoS,也使得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高宗敏[6](2005)在《流媒体技术(11)》文中指出第一节概述一、无线IP网上流视频涉及的范围无线IP网络上的“流视频”这个题目包含两个含义:1.终端播放器是固定设备,但流视频通道包含了有线和无线IP结构网络,无线网络往往成为技术实现的瓶颈。2.播放器是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或笔记本电
李强[7](2005)在《多媒体信息实时传输中MCU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MCU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所作的主要工作如下: 1.研究了多媒体信息实时传输的特点。 2.研究了与流媒体相关的网络协议,指出在多媒体信息实时传输中通过多播技术和RTP/RTCP技术,能够较好的解决网络带宽不足与数据传输实时性的问题。 3.重点对视频编码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PEG系统和H.26X系统视频编码标准。H.264作为最新的视频编码标准,相比起传统视频编码技术而言,具有低的码率,更高的视频质量,它必将成为未来的视频技术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对其编码过程、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它的运算量,提出了改进其编码率的算法构想,为进一步研究H.264打下一定的基础。 4.最后对MCU部分功能的具体实现进行了描述,研究了MCU关键部件MC的工作过程。在视频处理MP中提出了一个分层可调节式视频编码方案,并通过一个TCP/UDP混合传输机制,有效的解决了视频传输质量和带宽利用的问题。在音频处理MP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音频混音的方案。
何剑峰,李善平[8](2004)在《NGN中支持QoS的媒体网关关键技术及其实现》文中提出对NGN的层次结构以及媒体网关所处的位置和主要功能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媒体网关的设计目标以及如何提供QoS,以多媒体应用的特征为切入点给出媒体网关支持QoS的方法———依托具有可扩展性的硬件结构,综合语音分组化、自适应QoS保障、传输QoS保障等多种技术机制。
谭祖国[9](2004)在《基于H.323协议的实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QoS的保证与实现》文中提出H 3 2 3是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 (ITU T)制定且全球普遍接受的关于多媒体通讯的标准之一。本文主要对因特网上H 3 2 3实时多媒体通信进行研究 ,着重分析影响实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QoS服务质量保证的因素 ,提出实现实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QoS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区分服务 (Diff Serv)模型具灵活性 ,可扩展性和简单易于实现的特点 ,是实现对实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服务质量QoS的可取的技术。
朱晓敏[10](2004)在《基于IP服务质量(QoS)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IP网络已经从原来单一的数据网络发展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综合业务网。目前,实时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应用已经进入IP网络,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多媒体的服务质量(QoS)问题。如何在IP网络中为多媒体应用提供服务质量已经成为网络发展得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提出了在IP网络中使用QoS的必要性并描述了QoS的定义。第二章对IP QoS的控制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第三章对IETF工作组提出的综合服务模型、区分服务模型、综合服务+区分服务模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第四章提出了在网络中采用自适应IP QoS机制来提高网络的性能。第五章对IP QoS算法进行了仿真研究。第六章总结全文。
二、高速网络多媒体传输中自适应QoS保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网络多媒体传输中自适应QoS保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TSP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
2 系统研发相关技术 |
2.1 视频编码技术 |
2.2 RTSP相关协议 |
2.2.1 RTP/RTCP协议 |
2.2.2 RTSP协议 |
2.2.3 SDP协议 |
2.2.4 媒体传输方式 |
2.2.5 流媒体协议结构 |
2.3 Web技术 |
2.3.1 Web服务 |
2.3.2 相关开发语言 |
2.3.3 Ajax技术 |
2.4 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3 系统需求和总体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设计思路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3.3.1 嵌入式ARM客户端 |
3.3.2 应用服务器 |
3.3.3 Web用户端 |
3.4 系统工作原理 |
4 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
4.1 基于H.264的视频服务的设计和实现 |
4.1.1 视频服务设计 |
4.1.2 视频采集编码传输及管理配置 |
4.1.3 基于码率平滑的TFRC改进算法 |
4.2 基于帧差法的运动追踪服务设计和实现 |
4.2.1 运动追踪服务设计 |
4.2.2 目标识别及运动信息提取 |
4.2.3 基于多参考帧的舵机云台平滑控制策略设计 |
4.2.4 报警模块的实现 |
4.3 基于RTSP协议的流媒体服务设计与实现 |
4.3.1 流媒体服务设计 |
4.3.2 流媒体服务开发框架 |
4.3.3 流媒体服务模块设计 |
4.4 Web服务及PHP安全层设计与实现 |
4.4.1 Web服务及PHP安全层设计 |
4.4.2 Web命令请求及响应 |
4.4.3 配置信息查询 |
4.4.4 PHP安全层设计 |
4.5 通信协议的设计和实现 |
5 系统部署及测试 |
5.1 系统部署和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及效果测试 |
5.2.1 H.264压缩编码效果 |
5.2.2 实时和录像回放播放测试 |
5.2.3 视频服务测试 |
5.2.4 流媒体服务测试 |
5.2.5 运动追踪服务 |
5.2.6 温度数据查询 |
5.2.7 报警功能 |
5.2.8 用户操作记录 |
6 总结和展望 |
6.1 系统总结 |
6.2 系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IP 骨干网的 QoS 技术研究 |
1.2.2 跨层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2.3 无线视频传输 QoS 保障机制研究现状 |
1.2.4 基于 SIP 协议的多媒体应用端到端 QoS 技术研究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1.4 本文主要章节安排 |
第2章 跨层自适应 QoS 体系结构模型研究 |
2.1 引言 |
2.2 传统 IP QoS 体系结构模型概述 |
2.2.1 IntServ 综合业务体系结构模型 |
2.2.2 DiffServ 区分业务体系结构模型 |
2.2.3 MPLS 体系结构模型 |
2.2.4 多种体系结构模型的结合 |
2.3 跨层自适应 QoS 体系结构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网络的跨层优化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跨层优化的参数选择 |
3.3 无线网络的跨层设计 |
3.2.1 跨层设计方法综述 |
3.2.2 典型跨层设计方案分析 |
3.4 本文提出的跨层优化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线视频业务的跨层 QoS 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MPEG-4 视频编码与视频流业务的 QoS 评估 |
4.2.1 MPEG-4 视频编码 |
4.2.2 视频传输效果分析与评估方法 |
4.3 视频业务在无线跨层网络中的传输 |
4.3.1 RTP/RTCP 协议 |
4.3.2 跨层自适应 QoS 机制 |
4.4 无线网络在 NS2 中的仿真 |
4.4.1 网络模拟器 NS2 |
4.4.2 NS2 用于无线网络仿真 |
4.5 无线视频业务跨层 QoS 机制的仿真与实现 |
4.5.1 仿真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
4.5.2 无线网络拓扑创建 |
4.5.3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 SIP 的 VoIP 系统 QoS 问题研究 |
5.1 引言 |
5.2 SIP 多媒体通信 QoS 体系结构研究 |
5.2.1 SIP 的组件构成 |
5.2.2 SIP 的协议结构 |
5.2.3 SIP 在 VoIP 中的应用 |
5.3 VoIP 系统 QoS 保障机制的研究 |
5.3.1 VoIP 系统面临的 QoS 问题 |
5.3.2 VoIP 系统的 QoS 保障技术 |
5.4 基于 SIP 的 VoIP 终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
5.4.1 硬件设计 |
5.4.2 软件设计 |
5.5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5.5.1 测试环境与方案 |
5.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在IPCG中实现QoS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 |
2.1 QoS技术 |
2.1.1 网络QoS体系结构 |
2.1.2 QoS保证的分类 |
2.1.3 策略QoS |
2.1.4 策略QoS的解决方案 |
2.1.5 QoS的实现 |
2.2 自适应QoS技术 |
2.2.1 自适应控制概述 |
2.2.2 自适应QoS的产生和发展 |
2.2.3 自适应QoS的概念和函数 |
2.3 相关QoS系统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IPCG的QOS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 IPCG的QoS系统设计 |
3.2 重定向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3 QoS模块的设计 |
3.4 QoS模块的实现 |
3.4.1 基于用户信息的业务分类 |
3.4.2 基于应用类别排队策略 |
3.4.3 基于队列的带宽管理 |
3.4.4 简单的拥塞控制 |
3.5 关键数据结构和算法 |
3.6 实验结果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自适应QOS的设计与实现 |
4.1 IPCG中QoS的不足 |
4.2 提出自适应QoS的原因 |
4.3 自适应QoS的设计 |
4.3.1 分层自适应QoS模型 |
4.3.2 自适应框架设计 |
4.3.3 自适应QoS工作流程设计 |
4.4 自适应QoS的实现 |
4.4.1 QoS映射 |
4.4.2 系统负载 |
4.4.3 自适应QoS协商 |
4.4.4 自适应调节 |
4.4.5 用户接入 |
4.5 模拟实验与实验结果分析 |
4.5.1 实验环境介绍 |
4.5.2 自适应QoS有效性验证 |
4.5.3 系统性能测试 |
4.6 实验结果分析 |
4.6.1 系统吞吐量对比实验 |
4.6.2 用户接入数对比实验 |
4.6.3 QoS控制对比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4)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QoS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流媒体技术的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流媒体通信技术及IP QoS策略研究 |
2.1 流媒体通信的特点及对网络的要求 |
2.2 Internet中流媒体传输的QoS技术指标 |
2.3 目前的IP网络的QoS解决方案 |
2.3.1 基于网络的QoS控制策略 |
2.3.2 基于终端的QoS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时传输与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 |
3.1 RTP协议 |
3.1.1 RTP的报文格式 |
3.1.2 RTP协议的工作原理 |
3.2 RTCP协议 |
3.2.1 RTCP包的格式 |
3.2.2 RTCP的功能 |
3.3 基于RTP的流媒体传输中的QoS控制 |
3.4 QoS动态监测的网络参数 |
3.4.1 到达间隔抖动J |
3.4.2 间隔报文丢失率L |
3.4.3 往返路程时间 |
3.4.4 RTCP传输时间间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的研究与设计 |
4.1 传统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策略 |
4.1.1 基于信源的自适应传输策略 |
4.1.2 基于接收端的自适应传输策略 |
4.1.3 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控制策略 |
4.2 一种新的自适应传输控制算法 |
4.2.1 新算法的实现原理 |
4.2.2 新算法的实现步骤 |
4.2.3 新算法的性能评测 |
4.3 接收端缓冲区控制算法 |
4.3.1 网络环境下的流媒体同步 |
4.3.2 缓冲区控制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流媒体自适应传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
5.1 开发环境和相关技术 |
5.1.1 JMF框架 |
5.1.2 视频编解码器H.263 |
5.2 系统的设计 |
5.2.1 服务器设计 |
5.2.2 客户端设计 |
5.3 关键技术的实现 |
5.3.1 发送RTP实时数据流 |
5.3.2 接收RTP实时数据流并播放 |
5.3.3 自适应传输控制技术 |
5.3.4 缓冲区控制技术 |
5.3.5 终端会话的管理 |
5.4 传输质量的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下一代网络多媒体流自适应Qo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带优先级的自适应节 |
3 多媒体流自适应QoS保证 |
3.1 基于优先级的调度方法 |
3.2 自适应工作过程 |
3.3 自适应调节 |
4 模拟实验和分析 |
5 结论 |
(7)多媒体信息实时传输中MCU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多媒体信息通信现状及存在问题 |
1.1.2 MCU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多媒体通信网络平台及 MCU体系结构 |
2.1 多媒体通信网络平台—基于 H.323 IP网络的通信平台 |
2.2 多媒体平台体系结构 |
2.2.1 平台功能要求 |
2.2.2 平台结构 |
2.3 MCU系统体系结构 |
2.3.1 MCU功能结构 |
2.3.2 终端结构功能结构 |
第3章 MCU关键技术 |
3.1 H.323标准 |
3.2 流媒体的基础网络协议 |
3.2.1 IPv6 |
3.2.2 组播技术 |
3.3 流媒体的网络传输与控制协议 |
3.3.1 RTP/RTCP协议族 |
3.3.2 RSVP协议 |
3.3.3 RTSP协议 |
3.4 网络视频编码方式 |
3.5 音频编码标准 |
第4章 视频编码方案研究 |
4.1 传统编码方案研究 |
4.1.1 H.261 |
4.1.2 MPEG-1 |
4.1.3 MPEG-2 |
4.1.4 H.263 |
4.1.5 MPEG-4 |
4.1.6 MPEG-7 |
4.2 H.264/JVT/AVC视频编码研究 |
4.2.1 概述 |
4.2.2 H.264的处理过程 |
4.2.3 运算量分析 |
4.2.4 多参考画面移动估计的快速算法 |
第5章 MCU系统实现关键技术的研究 |
5.1 系统设计原则 |
5.2 控制处理器 MC模块 |
5.3 多点处理器 MP |
5.3.1 音频处理 MP |
5.3.2 视频处理 MP |
5.4 网络视频编码方案 |
5.4.1 传统的编码方案在网络传输中的应用 |
5.4.2 分层可调节式视频编码 |
5.5 音频混合方案 |
5.5.1 音频编码转换 |
5.5.2 音频混合 |
5.6 切换会议方案 |
第6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词 |
(8)NGN中支持QoS的媒体网关关键技术及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媒体网关和NGN |
3 关键技术研究 |
3.1 语音分组化 |
3.2 自适应QoS保障 |
3.3 传输层QoS机制 |
(1)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
(2) 异步传输模式——ATM |
(3) 综合服务——IntServ |
(4) 有区别服务——DiffServ |
4 媒体网关的实现[12] |
5 结束语 |
(9)基于H.323协议的实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QoS的保证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H.323协议的网络结构 |
3 区分服务 |
(1) 加速转发Expedited Forwarding (EF) |
(2) 确保转发Assured Forwarding (AF) |
4 流量优先处理 |
(1) 话音信号 (Voice over IP) , 放入具有优先排队Priority Queueing (PQ) 的队列, 分配48kbps带宽。 |
(2) 视频会议通信量 (Video conference traffic) 也放入具有优先排队PQ的队列, 分配呼号数据比率加上20%的带宽。 |
(3) 当广域网 (WAN) 变得拥挤时, 它可能完全终止音频控制台信号协议 (voice control signaling protocol) 的使用, 消除IP电话通过IP广域网 (WAN) 的使用。 |
(4) 网络系统结构通信量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 放入56 kbps带宽的队列, 这个队列使用先进先出的First-in-first-out (FIFO) 排队机制。 |
(5) 由于低延迟排队机制LLQ支持单一的严格优先级队列, 当设置话音信号 (Voice over IP) 和图像信息都为优先队列, 这二种信号往往进入一个单一的队列。 |
5 呼叫准入控制 |
(1) 限制视频终端的数目 |
(2) 使用关守Gatekeeper呼叫准入控制 |
(3) 资源预留协议 (RSVP) |
6参数设置实例 |
(1) 创建服务质量QoS的政策 |
(2) 服务政策命令 |
7结论 |
(10)基于IP服务质量(QoS)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多媒体业务在Internet上的发展 |
1.2 多媒体业务对QoS的要求 |
1.3 服务质量(QoS)的定义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服务质量(QoS)的控制技术 |
2.1 接纳控制和信源整形 |
2.1.1 接纳控制 |
2.1.2 信源整形 |
2.2 QoS路由和资源预留 |
2.2.1 传输时延保证的路由算法 |
2.2.2 路由策略 |
2.2.3 路由的实现 |
2.3 基于QoS的传输调度 |
2.4 缓冲区管理 |
2.5 流量控制 |
2.6 拥塞控制 |
2.7 小节 |
3 IP QoS的业务模型 |
3.1 综合服务IntServ模型 |
3.1.1 IntServ的服务类别 |
3.1.2 IntServ的组成部分 |
3.1.3 IntServ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 |
3.1.4 IntServ的缺陷 |
3.1.5 IntServ的进一步探索 |
3.2 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 |
3.2.1 DiffServ的技术要点 |
3.2.2 每跳行为PHB |
3.2.3 区分服务和综合服务的比较 |
3.3 DiffServ与IntServ相结合的端到端QoS模型 |
3.3.1 DiffServ支持端到端IntServ的实现框架 |
3.3.2 支持IntServ的DiffServ资源管理方案 |
3.3.3 DiffServ支持端到端IntServ的研究展望 |
3.4 小结 |
4 自适应IP QoS 研究 |
4.1 提出自适应IP QoS的原因 |
4.2 自适应IP QoS的管理体系模型 |
4.3 自适应IP QoS 的管理流程 |
4.3.1 基本服务函数 |
4.3.2 QoS映射 |
4.3.3 QoS协商 |
4.3.4 QoS接入 |
4.4 小节 |
5 自适应IP QoS 仿真 |
5.1 自适应IP QoS仿真模型 |
5.2 自适应IP QoS仿真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高速网络多媒体传输中自适应QoS保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TSP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龙舟. 中南大学, 2013(05)
- [2]宽带无线网络跨层QoS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D]. 马泽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2011(08)
- [3]基于IPCG的自适应QoS技术研究与应用[D]. 朱碧贤. 苏州大学, 2009(10)
- [4]基于RTP的流媒体自适应QoS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淼. 东北大学, 2008(03)
- [5]下一代网络多媒体流自适应QoS研究[J]. 陈志刚,漆华妹,康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6(29)
- [6]流媒体技术(11)[J]. 高宗敏. 有线电视技术, 2005(19)
- [7]多媒体信息实时传输中MCU的设计与实现[D]. 李强.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5(04)
- [8]NGN中支持QoS的媒体网关关键技术及其实现[J]. 何剑峰,李善平.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4(11)
- [9]基于H.323协议的实时多媒体网络系统中QoS的保证与实现[J]. 谭祖国.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4(07)
- [10]基于IP服务质量(QoS)的研究[D]. 朱晓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