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危志远[1](2021)在《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亦称异位嗜铬细胞瘤,将所有非来源于肾上腺组织的嗜铬细胞瘤统称为副神经节瘤,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副神经节瘤是发自于副神经节的肿瘤,分为分布在肾上腺髓质的肾上腺髓质副神经节和主要分布在脊柱旁和和主动脉旁轴心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正因为副神经节分布广泛,所以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从颅底到盆底的广泛区域,而副神经节瘤的命名方式也是依据其发生部位。神经鞘瘤(Neurilemmoma,NL)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的Schwann细胞瘤,主要发生于上肢的颅神经和周围神经,发生于腹膜后的情况少见,但是神经鞘瘤却是腹膜后最常见的软组织肿瘤。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同属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副神经节瘤因其特殊的内分泌功能,早期临床症状与儿茶酚胺类分泌过多有关,但是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有典型症状的患者却为数不多,大多数患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同样的,因神经鞘瘤发展缓慢且腹膜后为疏松组织组成的间隙,若肿瘤并非发自脊柱神经根等能在早期产生压迫症状的位置时,早期肿瘤体积小不产生疼痛、里急后重等压迫症状时多无就诊意识,在有明显临床表现时肿瘤体积多已很大。目前对于此两种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均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是在术前无法确定肿瘤性质却会使手术中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甚至产生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或再次手术。所以对于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与术中处理方式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与生存特征,讨论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与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差异与治疗预后特征。以求对两种疾病的术前鉴别诊断与治疗方式的选择作出指导。研究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与32例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结合现有文献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并应用SPSS2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对于定性资料使用卡方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共纳入40例患者,男女患者各20例(20/40,50%),男女患者比例1:1,患者年龄为6-77岁,平均年龄46.83±15.69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10/40,25%),胃肠外科(5/40,12.5%),普通外科(9/40,22.5%),泌尿外科(13/40,32.5%),心内科(2/40,5%),内分泌科(1/40,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误诊率高,本组患者术前误诊16例,误诊率高达40%。其中7例被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占比最大。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4例(14/40,35%),血压改变7例(7/40,17.5%)腰痛6例(6/40,15%),血尿2例(2/40,5%),下肢疼痛或麻木2例(2/40,5%),血糖异常2例(2/40,5%),晕厥1例(1/40,2.5%),餐后胸闷1例(1/40,2.5%),发热1例(1/40,2.5%)。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7例(7/40,17.5%)。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腹治疗25例(25/40,62.5%),腹腔镜手术15例(15/40,37.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开腹手术患者及1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腹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肿瘤大于7cm时有更大的可能性联合脏器切除(P=0.040)。随访40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75个月,其中有5例患者于3-35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3例患者因突发心脑血管卒中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1例因手术后因手术并发症死亡,1例于手术后10个月因肿瘤转移死亡功能组肿瘤与非功能组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无性别与年龄的统计学差异(P>0.05)。以7cm为界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非功能组患者肿瘤多超过7cm(P=0.047)。功能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多(P=0.045)。开腹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不会导致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差异(P>0.05),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开腹手术组(P=0.041)。腹膜后神经鞘瘤:共纳入32例患者,男性患者12例(12/32,37.5%),女性患者20例(20/32,62.5%),男女患者比例3:5,患者年龄为19-70岁,平均年龄45.19±14.30岁。患者于各科室就诊比例为肝胆外科(5/32,15.6%),胃肠外科(15/32,46.9%),普通外科(2/32,6.25%),泌尿外科(4/32,12.5%),骨科(4/32,12.5%),妇产科科(2/32,6.25%),多数患者就诊于肝胆胃肠等普外科科室。术前诊断困难,本组患者术前误诊7例,仅有10例患者术前明确诊断为神经鞘瘤。首发症状多样,腹痛12例(12/40,37.5%),腰背痛伴下肢疼痛或麻木6例(6/32,18.75%),排便困难1例(1/32,3.13%),虽然症状多样,但体检入院或外伤入院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共13例(13/32,40.6%)。治疗方式及术后情况,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开放治疗22例(22/32,68.75%),腹腔镜手术10例(10/32,31.25%),其中中转开腹1例。2例患者术中请脊柱外科行椎旁肿物切除术。1例患者出现术后左腿活动不能,对症治疗后无好转。随访32例,失访3例,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1.88个月,其中有3例患者于3-6个月因肿瘤转移导致死亡,2例患者术后肿瘤转移二次手术,分别于术后9个月与15个月后因肿瘤转移死亡。良性肿瘤组与恶性肿瘤组:两组患者无性别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年龄要大于良性肿瘤组(P=0.003)。恶性肿瘤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综合比较两种肿瘤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前影像学表现方面,副神经节瘤的囊变/坏死分布位置以周边为主,而神经鞘瘤则更靠近中心位置,副神经节瘤实质的平扫CT值高于神经鞘瘤(P<0.05)。两种肿瘤的3年生存率也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一:CT可作为术前鉴别两种肿瘤的有效手段。二:直径>7cm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易发生联合脏器切除,需在术前做好准备。三:腹膜后神经鞘瘤相较于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更加重视多学科合作诊疗。尤其脊柱外科会诊,共同治疗。四:建议将腹腔镜手术作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黄建文,胡晓勇,谷宝军,张炯,张心如,陈忠,陈嵘,宋鲁杰,傅强[2](2021)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6例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PR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术中情况、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等。结果:PRT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为体检时发现。手术切除60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切除21例,开放性手术切除39例;未切除16例。开放手术组:肿瘤直径(14.1±6.4) cm,手术时间(175.2±31.5) min,术中出血量(823.5±125.6) mL,术后住院天数(10.5±2.8) d。腹腔镜组:肿瘤直径(7.4±3.1) cm,手术时间(133.8±27.8) min,术中出血量(245.6±87.7) mL,术后住院天数(6.7±1.9) d。两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良性肿瘤29例(38.2%);恶性肿瘤47例(61.8%),其中脂肪肉瘤22例(46.8%)。恶性PRT手术切除后接受化疗或放疗23例,未接受7例。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随访72例,其中良性肿瘤28例,5年内复发1例,其他病例手术后至今无复发。恶性肿瘤44例,完整切除组的3年生存率为55.6%(10/18),姑息切除组为25.0%(3/12),未切除组为0(0/14)。局部复发、转移17例,再次手术治疗组3年生存率为36.4%(4/11),未接受再次手术组3年生存率为0(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接受放化疗组3年生存率为47.8%(11/23),未接受组为42.9%(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整切除手术是PRT的首选治疗方式,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方面优于开放手术。恶性PRT术后复发率高,在多学科团队的指导下应积极再次手术治疗。
冯元春,张蔚,李卿瑞,罗成华[3](2020)在《MR-DWI与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磁共振扫描弥散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中的评估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病变共45例(恶性组),良性病变共22例(良性组),均行MR-DWI、MSCT扫描检查,且对不同方法检查后的阳性检出率、阴性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敏感度、特异度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67例经病理确诊结果显示,按PRT病变起源分类为神经源性23例、间叶组织来源27例、生殖细胞源性8例、淋巴组织源性7例、其他2例;按肿瘤性质划分为恶性45例、良性22例。MR-DWI的误诊率、漏诊率低于MSCT(P<0.05)。MR-DWI的AUC为0.988,敏感度93.33%,特异度86.36%;MSCT的AUC为0.748,敏感度75.56%,特异度45.45%。结论 MR-DWI用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其准确率高于MSCT,并能为肿瘤的良恶性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陈锐,吴涵潇,余永伟,吕晨,孙颖浩,冯翔[4](2020)在《腹膜后占位的病理诊断——单中心大样本腹膜后占位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单中心腹膜后肿瘤疾病谱、手术情况及治疗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以"腹膜后占位"为诊断的566例患者的病理结果,分析并计算各种组织来源的肿瘤所占比例。结果 566例病理标本中胚层来源恶性肿瘤157例(27.74%),神经源性肿瘤143例(25.27%),转移性肿瘤115例(20.32%),淋巴瘤41例(7.24%),淋巴细胞相关病变36例(6.36%),其他罕见良性肿瘤50例(8.83%),其他恶性罕见肿瘤24例(4.24%)。结论最常见的病理种类是中胚层来源恶性肿瘤,其次是神经源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淋巴瘤及淋巴细胞相关病变。该分类对于其他进行开展腹膜后肿瘤诊疗的单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成华,肖萌萌[5](2020)在《我国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机遇》文中认为
何向阳[6](2019)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对象与方法:利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联众数字化病例检索系统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01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腹膜后畸胎瘤就诊并住院的患者共50例,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腹膜后畸胎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式,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患者中男性10例(20.0%),女性40例(40.0%),男女之比为1:4。患病年龄1675岁,平均(41.9±14.4)岁,中位年龄43岁。良性49例(98.0%),恶性1例(2.0%),良恶性之比为49:1。首诊单纯查体发现者占42%(21/50),肿瘤部位疼痛者占36%(18/50),自行触及包块者占24%(12/50),大便情况改变者占18%(9/50),出现泌尿系统症状者占8%(4/50),下肢麻木疼痛者占4%(2/50)。术前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56%。肿瘤位于盆腔骶尾部者占64%(32/50),位于腹部者占36%(18/50)。5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215月,中位随访时间60.5月。截止到随访时间共复发7例,复发率为14.0%。复发时间为术后796月,平均复发时间37.1月,中位复发时间24月。对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P=0.012)、肿瘤是否残留(P=0.002)与患者术后复发有关(P<0.05);而患者性别(P=1.000)、肿瘤直径(P=0.692)、肿瘤部位(P=0.086)、肿瘤数目(P=0.579)、术中肿瘤是否破溃(P=1.000)、肿瘤是否分叶(P=0.065)等均不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将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年龄、肿瘤是否残留2个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是否残留(OR=13.320,95%CI=0.0030.414,P=0.008)与术后复发显着相关(P<0.05),而诊断年龄(P=0.052)不是其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P>0.05)。50例患者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5.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96.0%、88.9%、88.9%。对相关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07)、肿瘤部位(P=0.018)、肿瘤是否残留(P=0.000)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无瘤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多为良性,临床少见,女性多于男性,发病位置则以骶尾部最为常见。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后则以相关压迫症状为主。术前应行CT检查,根据脂肪及钙化组织等典型表现多可提示诊断。手术中肿瘤是否残留是影响腹膜后畸胎瘤术后复发的显着相关因素。手术的完整切除是腹膜后畸胎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根据肿瘤的位置及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力求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无论肿瘤是否良恶性,腹膜后畸胎瘤手术切除后应定期复查,尤其对于术中肿瘤残留、年龄≤35岁、肿瘤位于骶尾部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关注,以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情况,并及时治疗。
杨帆[7](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刘帆[8](2016)在《2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 PRPT)是指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肿瘤,组织来源包括肌肉、脂肪组织、神经、疏松结缔组织、胚胎残余组织、筋膜、淋巴组织和血管等,不包括位于腹膜后间隙的脏器(如输尿管、肝脏、肾上腺、十二指肠、肾、胰腺等)的肿瘤,以及来源于体内它处的转移性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发病率极低,恶性肿瘤约占全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60%-85%。疾病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文献示恶性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后复发率高达40%-50%。本文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治的2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外科诊疗经验及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10月至2015年11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诊断明确的2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其他辅助治疗、术后病理、围手术期处理和随访情况等。回顾性分析本疾病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经验及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所得数据在SPSS22.0软件包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2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男性110例,女性102例,男女性别比为1.08:1。本研究中年龄的中位数年龄45岁(四分位值30-55岁),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腰腹部疼痛(45.8%)、腹部包块(27.8%)、腹胀(6.6%),辅助检查主要为腹部彩超、CT。其中良性肿瘤93例(43.9%),手术完整切除率98.9%,其中1例未完整切除为肿瘤与下腔静脉粘连无法分离,术后病理诊断成熟性畸胎瘤。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19例(56.1%),其中开腹活检术17例(14.3%),根治性切除术91例(76.5%),姑息性切除术11例(9.2%)。212例PRPT患者术中联合脏器切除44例(20.8%)。随访良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83例,死亡3例(非肿瘤原因死亡),术后5年生存率96.4%,随访恶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94例,其中死亡33例,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1%、71.7%、51.6%,恶性PRPT根治性切除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82.9%、62.7%,恶性PRPT姑息性切除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7.7%、41.4%、20.1%,恶性腹膜后肿瘤开腹活检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5.4%、17.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恶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原复发性、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预后较好,未分化肉瘤、恶性畸胎瘤、其他来源肿瘤术后预后更差。多因素分析示手术方式(手术切除程度)是恶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腹部肿块。2、良性PRPT主要病理类型为神经鞘瘤、嗜铬细胞瘤、成熟性畸胎瘤。恶性PRPT主要的病理类型为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治疗于段为完整切除术。4、恶性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原复发性、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预后较好,未分化肉瘤、恶性畸胎瘤、其他来源肿瘤术后预后更差。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肿瘤的程度)为恶性PRPT独立预后因素。
芦灵军,黄君,易先武,方宏,徐其银[9](2012)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腹部包块15例,腹痛腹胀12例,无症状体检发现7例,腰背部痛3例。术前B超和CT检查的诊断率分别为91.9%和97.1%。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良性肿瘤14例(37.8%),恶性肿瘤23例(62.2%)。肿瘤完整切除24例(64.9%),联合脏器切除5例(13.5%),姑息手术和探查活检8例(21.6%)。患者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良性肿瘤分别为100%和92.9%,恶性肿瘤分别为71.4%和52.4%。恶性肿瘤术后有5例复发。结论 CT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病理类型和肿瘤切除的完整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于世良,王建,胡兴明,刘先武[10](2010)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9例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收治的69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RT以腹痛、腹胀和腹部包块为主要症状,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地检出。病理组织学分类主要分为软组织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其他少见的肿瘤。69例患者中行肿瘤完全切除术42例,联合脏器切除术10例,肿瘤部分切除术11例,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检者6例。术中出现血管、脏器损伤10例,行修补或血管缝扎与联合脏器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发生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肿瘤完整切除者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64%和46%。11例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中8例于1年内死亡,3例于3年内死亡。恶性肿瘤不能切除仅行活检者均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能明确诊断;尽可能手术切除肿瘤,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的诊疗进展 |
2.1 发病机制及病因 |
2.2 分类 |
2.2.1 副神经节瘤 |
2.2.2 按照肿瘤的生物特性分类 |
2.3 诊断 |
2.3.1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 |
2.3.2 实验室检查 |
2.3.3 影像学检查 |
2.3.4 基因检测 |
2.3.5 病理学检查 |
2.4 手术治疗 |
2.4.1 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2.4.2 腹膜后神经鞘瘤 |
2.5 预后及其他治疗方法 |
第3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分组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资料分析 |
4.1.1 一般资料分析 |
4.1.2 初诊情况 |
4.1.3 治疗情况 |
4.2 副神经节瘤组与神经鞘瘤组 |
4.2.1 副神经节瘤功能组与非功能组比较 |
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4.2.2 副神经节瘤直径>7cm组与直径<7cm组比较 |
4.2.3 副神经节瘤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比较 |
4.3 神经鞘瘤组 |
4.3.1 神经鞘瘤良性组与恶性组比较 |
4.3.2 神经鞘瘤开放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6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结果 |
2.2 手术情况 |
2.3 随访与预后 |
3 讨论 |
(3)MR-DWI与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
2.2 阳性检出率、阴性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比较 |
2.3 ROC曲线 |
2.4 影像学表现 |
2.4.1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 |
2.4.2 间叶组织来源腹膜后肿瘤 |
2.4.3 生殖细胞源性、淋巴组织源性以及其他类型的腹膜后肿瘤 |
3 讨 论 |
3.1 定位诊断 |
3.2 定性诊断 |
3.3 MR-DWI、MSCT诊断和限度 |
(4)腹膜后占位的病理诊断——单中心大样本腹膜后占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疾病谱 |
3.2 腹膜后肿瘤手术治疗 |
3.3 腹膜后肿瘤的放、化疗 |
(6)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搜集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临床资料 |
1.4.1 一般资料 |
1.4.2 现病史及体格检查 |
1.4.3 既往史 |
1.4.4 影像学检查 |
1.4.5 实验室检查 |
1.5 手术相关资料 |
1.5.1 肿瘤具体部位 |
1.5.2 手术方式及术后情况 |
1.6 病理结果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与预后分析 |
2.1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
2.2 影响腹膜后畸胎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
2.3 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7)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
1.1 前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统计方法 |
1.3 结果 |
1.3.1 一般资料 |
1.3.2 临床表现 |
1.3.3 术后病理类型 |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
1.4 讨论 |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
1.5 小结 |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2.2 统计方法 |
2.3 结果 |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
2.4 讨论 |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
2.4.3 临床表现 |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
2.4.5 术前准备 |
2.4.6 手术治疗技巧 |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
2.5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2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
(9)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2 结果 |
2.1 手术情况 |
2.2 病理类型 |
2.3 随访情况 |
3 讨论 |
(10)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9例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治疗 |
2 结果 |
2.1 围手术期结果 |
2.2 远期结果 |
3 讨论 |
3.1 PRT的诊断 |
3.2 PRT的治疗 |
3.3 PRT的预后 |
四、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外科治疗[D]. 危志远. 吉林大学, 2021(01)
- [2]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6例诊治分析[J]. 黄建文,胡晓勇,谷宝军,张炯,张心如,陈忠,陈嵘,宋鲁杰,傅强.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21(01)
- [3]MR-DWI与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 冯元春,张蔚,李卿瑞,罗成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11)
- [4]腹膜后占位的病理诊断——单中心大样本腹膜后占位分析[J]. 陈锐,吴涵潇,余永伟,吕晨,孙颖浩,冯翔.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07)
- [5]我国腹膜后肿瘤外科治疗的新机遇[J]. 罗成华,肖萌萌.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06)
- [6]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及预后分析[D]. 何向阳. 青岛大学, 2019(03)
- [7]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8]21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D]. 刘帆. 山东大学, 2016(01)
- [9]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诊治体会[J]. 芦灵军,黄君,易先武,方宏,徐其银.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04)
- [10]原发性腹膜后肿瘤69例诊治体会[J]. 于世良,王建,胡兴明,刘先武.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