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酸和树皮砂制备MgCl_2·6H2_O

工业废酸和树皮砂制备MgCl_2·6H2_O

一、利用工业废酸和皮砂制取MgCl_2·6H2_O(论文文献综述)

李成[1](2020)在《K+,Mg2+,NH4+//Cl-,SO42--H2O及MgCl2-NaCl-NH4Cl-H2O体系相平衡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以察尔汗盐湖日晒产物光卤石矿为原料,与工业副产物硫酸铵反应生产无氯钾肥,是实现盐湖中钾镁等无机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的新思路。为此,本文对K+,Mg2+,NH4+//Cl-,SO42--H2O五元体系及其部分四元体系的相平衡进行了研究。此外,为了综合利用光卤石矿生产氯化钾过程所产生的提钾母液,本文研究了60℃和75℃时NaCl-MgCl2-NH4Cl-H2O四元体系的相平衡,提出了生产铵光卤石的工艺路线。采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了0℃时K+,NH4+//Cl-,SO42--H2O四元体系及KCl-NH4Cl-H2O和K2SO4-(NH4)2SO4-H2O两个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并绘制了相图。由相图可以看出,四元干盐相图存在一个共饱点和三个结晶区。三个结晶区分别为((NH4)n,K1-n)Cl的结晶区、(K1-m,(NH4)m)Cl的结晶区和(K1-t,(NH4)t)2SO4的结晶区。其中,(K1-t,NH4 t)2SO4结晶区最大,表明(K1-t,NH4 t)2SO4易于结晶析出。通过对0℃和50℃时该体系干盐相图的分析和计算,提出了以氯化钾和硫酸铵为原料,生产硫酸钾铵并副产氯化铵钾的工艺,同时对工艺路线进行了理论计算。采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了0℃和25℃时K+,Mg2+,NH4+//Cl-,SO42--H2O五元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并绘制了相图。两温度下该体系的简化干盐相图中均存在七个共饱点和八个结晶区。根据两温度各盐结晶区的交叉,提出了以光卤石和硫酸铵为原料,生产无氯钾镁复合肥和无氯钾铵复合肥的工艺流程,并分析了母液的循环方式,对此循环工艺进行了理论计算。采用等温溶解法测定了60℃和75℃时NaCl-MgCl2-NH4Cl-H2O四元体系及其相关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数据,并绘制了相图。该四元体系存在两个共饱点和四个结晶区,结晶区分别为NaCl、NH4Cl、MgCl2·6H2O和复盐铵光卤石MgCl2·NH4Cl·6H2O的结晶区,无固溶体形成。结合该四元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干盐相图,提出了以光卤石提钾母液为原料,生产铵光卤石的新工艺。此外,以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该四元体系的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该四元体系和三个三元子体系的相平衡数据。结果表明,溶解度数据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吻合。研究了介稳条件对(NH4)2SO4-Mg SO4-K2SO4-H2O四元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稳定相图相比,介稳条件下该体系的共饱点和结晶区出现了明显差异,软钾镁钒的结晶区减小,六水铵镁钒的结晶区增大,且增加了六水硫酸镁的结晶区。根据这种介稳现象,提出了以软钾镁钒为原料,生产氮镁复肥的新工艺,并设计了母液的循环路线,对循环工艺进行了理论计算。

刘攀[2](2015)在《钡渣理化性质分析表征及其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钡渣是重晶石生产碳酸钡所产生的工业废渣,它是以重晶石为原料与煤渣经高温煅烧、冷却、热水浸取后残留下的固体渣。每生产一吨钡盐会产生0.8-1吨的钡渣。钡渣中含有酸溶性钡、水溶性钡和硅酸盐孰料等,目前钡渣的处理方式仍以堆放为主,引起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据文献报道,钡渣主要用于生产钡盐、处理废水和生产建材砖。但因钡渣利用都为直接利用,而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造成钡渣中有用成分未得以充分利用。本论文提出对钡渣的理化性质和钡渣中各离子的溶出规律的研究,以期为钡渣资源化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本文采用重量法、原子吸收法、ICP-MS法对钡渣中成分进行分析,其主要成分结果为:硫酸钡14.59%、硅酸钡17.32%、碳酸钡30.92%、水溶性钡0.33%、二氧化硅24.33%、硫酸锶0.024%、碳酸锶0.13%、氧化亚铁2.71%、氧化铝6.83%、氧化钙0.44%,还有微量的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采用XRD对钡渣物相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钡渣中主要的成分为BaSO4、BaSiO3、SiO2,且硫酸钡以两种物相(BaSO4、BaSO4(Ⅵ))存在。并采用SEM-EDS对钡渣的微观形貌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钡渣中有两种不同形貌的结构,一种为未分解的重晶石的层状结构,一种为重晶石分解后的多孔的熔融结构。本文采用盐酸浸取法对钡渣溶解性能进行研究,考察了盐酸浓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钡渣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浓度3.0mol/L,液固比7: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6h时,Ba2+的溶出率为69.15%。结合XRD对不同浸取时间残渣物相及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钡渣中各离子的溶出顺序随温度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与热力学计算结果不一致。本论文采用洗渣-浸提-除杂相结合的工艺制备氯化钡产品。首先,利用乙醇-盐酸混合体系对钡渣进行洗渣,考察了盐酸浓度、液固比对洗渣中各离子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酸浓度1mol/L,液固比1:1为洗渣的适宜工艺条件,该工艺条件下,Ba2+溶出率为7.45%。再利用盐酸浸取洗渣残渣中钡离子,考察了盐酸浓度、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搅拌速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并优化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盐酸浓度2mol/L,液固比3: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4h,搅拌速度400r/min时,Ba2+溶出率为68.72%。该工艺较直接酸浸法工艺,用酸量减少了50%以上,且滤液中钡的含量从92.76%提高至95.61%。论文以上述浸提滤液为母液制备氯化钡,考察了PH值对产品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3时氯化钡纯度可达99.71%,符合《GB/T 1617-2014》中Ⅰ类产品中氯化钡纯度。论文以钡渣洗渣所得滤液为母液,研究滤液中锶离子的回收。考察了PH值、温度对杂质钙、铁、铝离子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12、温度80℃时钙、铁、铝离子沉淀率分别为91.6%、95.2%、91.7%。考察了Na2SO4用量、温度及搅拌时间对钡离子沉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0.1mol/L硫酸钠用量为70ml、温度50℃、搅拌时间30min时钡离子沉淀率为97.3%。滤液经除杂后结晶,晶体于200℃下恒温2h得氯化锶产品,其产品纯度可达96.2%,钡渣中锶离子的回收率达75.67%。本论文利用制备氯化钡所剩残渣生产非承重砖,以《钡渣生产非承重砖》中原料配比为基础,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各配料比,结果表明:钡渣45%、粉煤灰8%、水泥6%、矿渣20%、生石灰15%、石膏3%、膨胀珍珠岩3%,按其配料比生产非承重砖,其砖体抗压强度为25.4MPa,抗折强度为5.3MPa,密度为1.33g/cm3,吸水率为10.58%,其强度可达GB11945-1999?蒸压灰砂砖?中MU25的抗压和抗折强度,较原钡渣砖抗压强度提高了13MPa,抗折强度提高了2MPa,密度也减少了0.4g/cm3。

汤贝贝[3](2015)在《高钛渣收尘灰铁钛回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钛是我国重大的富有特色的战略金属资源,有极大的蕴藏量。高钛渣收尘灰中含有约2530%的二氧化钛,20%左右的铁。2014年高钛渣产量18.09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6.19%,产能60.2万吨,产值5.79亿元,每生产1万吨高钛渣将产生1000吨收尘灰。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添加用于富钛料制备,其余部分都没能很好的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高钛渣收尘灰,研发清洁高效的钛、铁和多金属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通过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X荧光光谱分析、激光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掌握了高钛渣收尘灰元素含量,物相组成及粒度特性;通过对尘灰的热处理,认识其相转变关系,为提高高钛渣收尘灰中钛的提取率提供理论基础。论文采用盐酸酸浸-氢氧化钠碱浸处理高钛渣收尘灰的工艺路线,探索尘灰中钛铁回收最佳工艺条件。高钛渣收尘灰盐酸酸浸的热力学分析表明,这些反应均能自发进行。酸浸实验考察了盐酸浓度、酸灰比、酸浸温度以及酸浸时间对高钛渣收尘灰中主要组分钛和铁浸出率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尘灰中钛和铁浸出率的因素的显着性顺序是相同的,依次为:酸浸温度、盐酸浓度、酸灰比以及酸浸时间。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盐酸浓度为12mol/L,酸灰比为1.5,酸浸温度为100℃,酸浸时间为5h时,盐酸对收尘灰中铁浸出率较高,同时钛浸出率较低,酸浸灰TiO2含量提高到39.7%。高钛渣收尘灰的盐酸浸出液通过水解得到氧化铁,含量可以达到85%,同时冷凝回收盐酸,盐酸可以循环使用,大大降低了盐酸的使用量。在碱浸反应阶段,用氢氧化钠溶液对经酸浸除去大部分铁而钛相对富集的酸浸灰进行碱浸实验研究,确定了该过程的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碱浓度为8mol/L、碱灰比为1.3、碱浸温度为100℃、碱浸时间为2h时,浸出灰的二氧化钛的品位可以达到56.4%。

王冲[4](2013)在《基于LCA理论的白云石煅烧过程及炼镁新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对金属镁从矿石开采直至形成镁合金产品废弃整个生命周期内能耗与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针对长白山地区丰富的白云石矿产资源,对其矿物组成、微观组织形貌、热分解机理、分解产物等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一套以白云石原料制备金属镁的新工艺,为长白山地区白云石合理开采、有效开发、可持续利用及金属镁冶炼行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遵循生命周期评价(LCA)的原则和框架,将白云石从矿石开采、制备金属镁、镁合金产品生产、使用、废弃到再生过程中的制造技术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能耗分析、经济成本结合起来进行评价,提出了绿色设计决策模型和热还原煅烧白云石制备金属镁工艺的LCA总体模型。在镁及镁合金生产领域引入工业生态学思想,把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领域生态修复与生态重建纳入LCA理论框架体系,提出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绿色材料金属镁从矿石开采→金属镁生产→镁合金加工→镁合金材料回收再生的良性循环,从而建立起节能、环保、高效的镁及镁合金生产体系,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好结合。在现有基础上,从新型镁合金材料与工艺装备、再生理论与技术和绿色设计软件系统三个方向阐述今后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的工作中心,以推动我国镁及镁合金生产进程的产业化。长白山地区白云石矿中C、O、Mg和C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4.8%、50.1%、12.0%和22.5%,平均含镁量为13.18%,白云石中的镁钙比基本上是1:1,含有少量的以SiO2、Al2O3为主的杂质。矿石为典型的菱面体晶形,隐晶质组成,晶粒间结构致密,菱面体完全,解理平行,大部分为自形晶菱形,晶面呈冰糖状构造,是硅热法冶炼金属镁的理想原料。在白云石煅烧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主要生成物MgO晶粒生长速度加快,形成较大晶粒,同时由于分子间的热运动,煅烧温度升高,分子间动能逐渐增大,从而导致MgO晶粒的排列规则受到影响,当煅烧温度超过750℃后,煅烧温度对MgO产物的形貌影响较为敏感,在930℃下恒温煅烧3h开始形成团聚结构,造成白云石表面过烧,从而降低了白云石转化为MgO的反应活性。通过对白云石煅烧实验过程中煅烧温度和时间参数的控制,确定煅烧温度为700℃,恒温时间为3h是得到活性MgO和CaCO3的最佳煅烧参数,即长白山地区白云石煅烧的最佳参数是:煅烧温度700℃,恒温时间为3h。通过对白云石矿石显微结构和不同煅烧参数下的煅烧实验研究,得出长白山地区白云石的显微组织与其煅烧质量和冶金性能等存在一定关系。隐晶质颗粒组成的白云石矿石,晶粒细小,且尺寸均匀,由于优先沿解理缝分解所需能量低的缘故,在煅烧分解过程中表现平稳。而显晶质组成的白云石矿石,晶体晶粒尺寸不均匀,取向各异,由于晶粒间受热不均匀,使得热分解反应过程进行缓慢,煅烧性能表现较差,煅烧时间较长,煅烧后产物易于破碎和粉化。文本对长白山地区白云石热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确立了分解动力学方程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温阶段(570~730℃),发生反应式CaMg(CO3)2=CaCO3+MgO+CO2,反应是界面收缩机理,CO2-3是迁移扩散的控速步骤;中温阶段(730~750℃),反应式CaMg(CO3)2=CaCO3+MgO+CO2和CaCO3=CaO+CO2协同发生,即界面收缩机理和三维扩散机理同时存在,反应的控速步骤由Mg2+、O2-、CO2-3、Ca2+和生成物CO2决定;高温阶段(750~930℃),发生反应式CaCO3=CaO+CO2,反应是三维扩散机理,CO2是扩散迁移的控速步骤。本文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一种白云石炼镁新工艺方法,旨在克服现存工艺镁还原效率低、能耗大、生产周期长和污染严重等问题。该方法包括白云石破碎、真空低温轻煅与CO2回收利用、冷却并回收热量、混合配料球磨、混合料制团、真空高温热还原和取镁块及炉渣利用。真空低温轻煅是利用连续式真空煅烧炉将经过破碎的白云石在煅烧温度范分别为600~700℃和900~1000℃和炉内压力为10000~60000Pa的条件下轻煅1~3h,白云石中的MgCO3与CaCO3依次分解,反应式为:CaMg(CO3)2=CaCO3+MgO+CO2↑和CaCO3=CaO+CO2↑,热分解后得到CO2与MgO和CaO的混合物(煅白)。在炉内流动并加热白云石的CO2被回收利用,高温煅白从连续式真空煅烧炉出料后,直接进入充满非氧化性保护气氛的热交换器中冷却,冷却后将室温状态的煅白与还原剂、熔剂直接放入充满非氧化性保护气氛的混料机中混合成料,对混合料进行研磨后制团。将混合料装入还原装置中与还原剂(硅铁)发生还原反应产生镁蒸气。反应式为:2(MgO·CaO)+Si(Fe)=2Mg↑+2CaO·SiO2+(Fe),镁蒸汽进入冷凝器冷凝,收集得到金属镁块,还原罐内的残渣可粉磨后制成硅酸钙肥和铸型硬化剂。

高灵芳[5](2013)在《木质纤维素降解菌产糖特性及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减轻国内能源产业对国外进口燃油的依赖,木质纤维素能源化产业对传统的石油信赖型能源模式的转型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发展模式。木质纤维素能源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国家能源安全及环境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木质纤维素生物能源产业的已经发展到瓶颈阶段,如何高效地降解木质纤维素释放出高质量及产能潜力大的糖类进行后续生物能源的生产是木质纤维素能源化的限速步骤。木质纤维素传统的化学糖化模式使得糖化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投入实际生产应用,而生物糖化模式基于其低能耗、环境友好、工艺简单等特性成为当前木质纤维素糖化研究前沿。本研究针对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的微生物,从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特性出发,结合微生物糖化水解液的产能潜力分析,选取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较高的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分析手段对该微生物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糖化机制进行全面的解析,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解析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及高木质纤维素降解酶活的内在联系。优化了中温条件下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的细菌Shigella flexneri G3降解纤维素的产糖条件并对G3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进行全面的解析。以0.3%的AVICEL为底物,经过60h降解,G3对AVICEL的降解率达到~75%,产物中糖的含量为375mg g-1AVICEL,产糖速率达6.25mg g-1Avicel h-1,糖的组成为纤维二糖(50%)和葡萄糖(30%)。G3是中温条件下降解纤维素产糖效率最高的菌株。这也是关于志贺氏菌株能够降解纤维素产糖的首次报道。通过对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 YT02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的研究,证实了YT02能够高效地解聚木质纤维素原料产糖。以里氏木霉Trichdermareesei ATCC24449为对照菌株,YT02降解典型的木质纤维素原料的半纤维素酶活性及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对照菌株T.reesei的酶活的3倍。YT02的粗酶液对木质纤维素的平均糖化能力达到0.665g g-1底物,除了较商业的纯化的混合酶产品的糖化能力0.7g g-1底物略低外,YT02粗酶液的糖化能力较目前所报道的各类真菌及酶液的糖化能力高。YT02不能降解木质素,因此不能有效地降解木质纤维素高的木材原料。采用“低木质素生物质诱导”方法极大地促进了高木质含量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糖化。这一方法简要概括为在对高木质素原料采用白腐真菌生物预处理时,在木材原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苜蓿,利用其丰富的氮源来维持白腐真菌的生长与代谢并诱导氧物酶(LDPs)的产生,达到快速启动白腐真菌对木质素原料的降解的目的。最终确定橡木原料与苜蓿混合比为5:1,以及松木与苜蓿的混合比为3:1的方式为最佳的生物预处理方式。通过改进以后,木材原料的糖化率较采用酸化汽爆的预处理方法的木材原料的糖化提高了40%。通过菌种复配策略探讨了生物糖化液的产能潜力,细菌—细菌复配策略中,高效纤维素糖化菌Shigella flexneri str. G3与纤维素产氢菌Clostridiumacetobutylicum X9,降解AVICEL产氢量达到1.3mol H2(mol glucose)1,纤维素的降解率较C. acetobutylicum X9单独培养培养提高了50%。菌种复配体系还提高木质纤维素生物制氢的底物利用范围,以天然木质纤维素为原料也能够达到较高的产氢量。真菌—真菌复配策略中,酵母菌Candida shehatae CBS5813直接利用木质纤维素经P. expanusm YT02二步升温糖化后得到的水解液产乙醇能力为0.11~0.21g g-1干物质,达到乙醇理论产值的88.2%。通过比较模拟水解性的乙醇产量,发现木质纤维素水解液中的抑制物对产乙醇产量的影响可忽略,发酵液中没有显着的木糖醇积累现象。选取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能力较高的真菌YT02为研究对象,以基因组、转录组及蛋白质组技术为研究手段全面解析了YT02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机制。基因组研究发现YT02中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s)的高丰度与广谱性是YT02较T. reesei更能有效地降解木质纤维素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对YT02的糖代谢途径进行解析,发现YT02中葡萄糖代谢途径中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1和丙酮酸激酶PK基因的低丰度及木糖代谢途径中编码木酮糖激酶(XK)基因的缺失导致的YT02对葡萄糖、木糖代谢利用率低是其对降解纤维素后发生糖“累积”的主要原因。转录组分析揭示了YT02中编码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果胶质酶的基因底物诱导下的动态表达差异调空了YT02降解不同木质纤维素原料时酶活性差异。YT02中编码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的基因在复杂底物条件下的高表达水平以及YT02中糖转运蛋白及cellobiose/cellodextrin转运蛋白的高丰度是YT02能够高效地降解木质纤维素为低聚糖及单糖的主要原因。

王维[6](2013)在《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对甲酚制邻/对羟基苯甲醛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芳醛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合成医药、农药、染料、香精香料、香水等。芳醛的制备方法很多,其中以邻/对甲酚最为廉价易得,但目前以邻/对甲酚为原料的方法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能耗高、合成效率低的问题。而且,由于甲酚中的-CH3受到取代基的影响,使其氧化条件的选择尤为关键,若采用剧烈的氧化条件则会导致深度氧化,进而使产物的选择性变差;若选择过于缓和的条件又不能将其氧化或导致原料的转化率过低。氧气作为价廉易得、清洁无污染的氧化剂,如能用其直接氧化烷基芳烃,高收率地得到芳醛,无疑将成为前景光明的绿色化工新技术。但在温和条件下,氧分子的基态为三线态,与基态为单线态的烷基芳烃之间反应在能量和自旋上是禁阻的,需要采用高效催化剂活化分子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氧气的氧化作用。金属卟啉类化合物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模拟细胞色素P-450,可在温和条件下活化分子氧,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反应自旋禁阻的问题。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金属卟啉催化氧气氧化邻/对甲酚制备邻/对羟基苯甲醛的新方法及作用机制。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轴向无氯配体和轴向带氯配体的对称(A4型)及不对称(A3B型)金属卟啉,并对其催化氧化邻/对甲酚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同时,考察了金属卟啉-金属盐复合催化剂在对甲酚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探讨了金属卟啉在对甲酚催化氧化反应中的性能和规律。通过研究具有不同结构的金属卟啉在上述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发现金属卟啉的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铁卟啉>锰卟啉>钴卟啉;选择性顺序依次为铁卟啉>锰卟啉>钴卟啉;不同取代基的铁卟啉的活性和选择性顺序均为-CH3O>-CH3> H>-Cl>-NO2;轴向无氯配体的金属卟啉和轴向带氯的金属卟啉对对甲酚转化率影响较小,而对对羟基苯甲醛选择性影响较大,其中以轴向带氯的金属卟啉为优。其中T(p-CH3O)PPFeCl在对甲酚催化氧化反应中的活性最高,对甲酚的转化率可达78.7%,且对羟基苯甲醛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63.9%和50.3%。。2、探讨了金属卟啉-金属盐复合催化剂在对甲酚催化氧化制备对羟基苯甲醛反应中的规律。通过研究不同金属卟啉与金属盐复合体系在上述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发现金属卟啉与金属盐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即少量金属卟啉与金属盐组成的复合催化剂可在更低的催化剂浓度和反应压力条件下进行,同时还可显着提高对甲酚的转化率及对羟基苯甲醛选择性和收率。其中T(p-CH3O)PPFeCl-Co(OAc)2.4H2O的复合催化效果最好,与无催化剂(空白)相比,对甲酚的转化率可从8.0%提高到99.9%,对羟基苯甲醛的选择性可从17.4%提高到82.6%。而与单独使用金属卟啉相比,对甲酚的转化率提高了21.2%,对羟基苯甲醛的选择性提高了18.7%,且催化剂用量从之前的1.110mmol/L降低到0.279mmol/L。3、通过研究不同金属卟啉在邻甲酚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催化作用,发现该反应中金属卟啉的催化活性大小顺序为铁卟啉>锰卟啉>钴卟啉;选择性顺序依次为铁卟啉>钴卟啉>锰卟啉;不同取代基的铁卟啉中活性和选择性顺序均为-CH3O>-CH3> H>-Cl>-NO2。其中T(p-CH3O)PPFeCl在邻甲酚催化氧化反应的活性最高,得到邻甲酚的转化率为50.4%,且邻羟基苯甲醛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26.6%和13.4%。4、通过研究具有不同对称性的金属卟啉在催化氧化邻甲酚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发现A3B型金属卟啉较A4型金属卟啉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特别是不易变价的A3B型锌卟啉较相应的A4型锌卟啉使得邻甲酚转化率提高了21.9%。通过量子化学计算A3B型金属卟啉和A4型金属卟啉的微观结构和轨道能级,得到A3B型锌卟啉的ΔEH-L值小于相应的A4型锌卟啉,使其在理论上更有利于轴向吸附及活化氧气,且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计算得到的规律与实验结果规律相符。5、研究了邻/对甲酚氧化制备对羟基苯甲醛过程中各步反应的热力学,发现邻/对甲酚氧化反应中各步反应的△H均小于零,说明各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各步反应的△G均为负值,说明各步反应在理论上均可自发进行;除邻羟基苯甲醚和对羟基苄甲醚生成反应外,其他各步反应△G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降低反应温度均有利于上述各步反应的进行。6、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卟啉催化氧气氧化对甲酚的反应为自由基反应。第一步由金属卟啉经过催化循环引发对甲酚产生烷基芳烃苄基自由基。第二步该自由基与分子氧结合生成过氧化物再进一步分解为醛;同时该自由基还可与三价金属-羟基络合物反应形成醌式结构。第三步该醌式结构分别与甲醇和水反应,形成对羟基苄甲醚和对羟基苯甲醇。第四步对羟基苯甲醇进一步氧化生成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可进一步深度氧化为对羟基苯甲酸。

谢红艳[7](2013)在《复杂低品位锰矿及含锰烟尘加压酸浸—净化—萃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锰矿资源的贫乏正制约着锰系产品的生产以及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一些锰系产品生产集中的地区,所使用碳酸锰矿的品位已经由含锰18%~20%降低到只有12%~15%,而另一方面,大量含锰在20%~25%的软锰矿,却因为还原过程成本过高,或者污染环境严重等问题而得不到利用。由此可见,研究如何经济、合理地利用我国的锰矿资源,对缓解我国当前锰矿资源紧缺的矛盾、确保锰系产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以难处理的复杂低品位锰矿和含锰烟尘为原料,开发出加压酸浸-净化-萃取的新工艺。首先采用化学多元素分析、物相分析、XRD分析、微观形貌和能谱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复杂低品位锰矿、含锰烟尘及还原剂硫铁矿进行了矿物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复杂低品位锰矿中的锰主要以高价氧化锰(Mn3O4和MnO1.88)的物相形态存在,锰的品位为17.64%,该矿中主要的脉石矿物是CaO,其次是SiO2、Al2O3及MgO。含锰烟尘中的锰主要分布在高价氧化物MnO2和MnO1.88中,锰的品位为33.5%,烟尘中的主要脉石矿物是SiO2,其次是Al2O3。还原剂硫铁矿的主要物相成分为FeS2,BaSO4,SiO2,ZnS和Al2Si4O10(OH)2。对复杂低品位锰矿和含锰烟尘加压浸出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及机理分析,锰浸出的化学反应在373K下的ΔG373Kθ值均为负值。通过对酸性溶液中锰的电位-氧化态-ΔG图以及298K和373K时的Mn-H2O系、Fe-S-H2O系与Mn-H2O系、S-H2O系φ-pH图的分析可知,无论是在常温条件还是在高温条件下,理论上用硫铁矿还原浸出高价氧化锰矿都是可行的。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加压浸出主要是出于动力学的考虑,同时有利于硫铁矿中的硫和铁分别转变为SO42-或H2SO4和Fe2O3,从而达到浸出速度快,酸耗低,铁溶出率低的效果。通过对低品位锰矿加压酸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得到优化浸出工艺条件为:低品位氧化锰矿粉100g,初始硫酸浓度120g/L,反应温度120℃,硫铁矿量50g,液固比5:1,浸出时间100min,压力0.7MPa,搅拌转速350r/min。本工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优化浸出条件下,锰的浸出率为96%,而铝和铁的浸出率分别为38.7%和7.12%,浸出液中锰、铁和铝的浓度分别为19.87g/L、2.34g/L和0.74g/L。其中温度、压力和时间对铝的行为影响较大。含锰烟尘加压浸出较优的工艺条件为:含锰烟尘100g,初始硫酸浓度120g/L,液固比5:1,浸出温度120℃,压力0.8MPa,浸出时间2h,搅拌转速350r/min。锰浸出率可达96.1%以上,铁浸出率仅7%左右,终酸残余率35%左右。浸出液中锰和铁的浓度分别为44.74g/L和2.52g/L。对加压浸出复杂低品位锰矿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搅拌速度、矿粉粒度、温度、压力、硫酸浓度和固体矿物中的硫铁矿量等因素对锰浸出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搅拌速度对反应过程基本没有影响。锰的浸出率随着矿粉粒度的减小而增大,随着温度、压力、硫酸浓度和硫铁矿量的增大而增大。结果表明,浸出反应遵循界面化学反应控制的核收缩模型,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43.4kJ/mol。硫酸浓度、压力以及硫铁矿量的表观反应级数分别为1.428、0.864和2.58。得到加压酸浸复杂低品位锰矿的宏观动力学方程为:1-(1-x)1/3=(3824.8/HAir0.864·r0).exp(-43.4×103/RT)·C1.428·P0.864·[FeS2]2.58·t并最终验证了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从生产角度出发,对硫酸锰的加压浸出液进行了净化除杂试验研究。采用氧化中和法脱除Fe3+和Al3+等离子,得到的中和液中的Fe3+和A13+离子的浓度分别小于lmg/L和0.18mg/L,Cu2+和Zn2+离子的浓度分别为0.27mg/L和0.082mg/L;然后采用硫化铵为沉淀剂进行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控制溶液pH<6.0即可以使重金属离子沉淀析出而不会生成MnS沉淀,所得滤液中的Co2+、Ni2+和Cu2+的浓度分别为0.253mg/L、0.637mg/L和0.071mg/L;最后采用浓缩静置法对Ca2+和Mg2+脱除后,溶液中Ca2+和Mg2+离子的浓度和脱除率分别为0.08g/L和85.63%、0.36g/L和83.22%。考虑到低品位锰矿及含锰烟尘浸出液中的锰离子浓度很低,因此采用了萃取-反萃技术。由于浸出液不能直接萃取锰,直接萃取时铁更容易被萃取,且钙和镁易造成乳化现象,因此选择净化除杂后进行萃取。所得优化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剂P2O4的皂化率为80%,萃取相比(O/A)为1:1,萃取剂(P2O4)浓度为40%,萃取平衡pH值为5.0左右,萃取温度为30~40℃,萃取平衡时间为5min,萃取级数为一级。对于含锰21.20g/L的净化液而言,锰的萃取率可达95%以上。反萃优化工艺条件为:反萃酸度为120g/L,反萃温度为室温,反萃混合时间为3min,反萃相比为2:1-3:1,反萃级数为一级,锰的反萃率为96.9%,反萃液中锰离子浓度为42.16g/L,其他杂质离子的浓度均达到电解锰要求。

张婷[8](2012)在《嗜酸性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浸出是近几十年发展的一种新技术。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已在低品位矿中得到成功应用并实现商业化生产。该技术为废旧线路板(PCBs)中有价金属的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课题在实验室前期关于废旧PCBs生物浸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废旧PCBs中有价金属嗜酸性细菌浸出体系中若干微生物学问题开展了研究。首先,从自然环境中富集得到嗜酸性细菌混培物(MCAB),利用MCAB浸出废旧PCBs金属富集体(MC)中的有价金属,考察了废旧PCBs非金属成分对MCAB生长、活性及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然后,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情况。最后,尝试从MCAB分离出高效纯培养菌株。得到成果如下:(1)非金属粉末(NMP)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MCAB培养过程中NMP投加量越多,细菌的生长受抑制越明显,Fe2+平均氧化速率越小。在生物浸出过程中,投加的MC量一定,NMP量变化的条件下,其投加量越多,废旧PCBs中金属Cu达到最大浸出率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因此,NMP对MCAB中细菌的生长、活性及生物浸出过程均存在抑制作用。(2)采用PCR-DGGE法对废旧PCBs生物浸出过程中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DGGE上挑选的Z01Z07七个条带序列与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ferrooxidans)的序列同源性均在99%以上,即均为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浸出0、5、24和60h的样品中Z01Z07的组成比例变化不大,其中Z03相对丰度一直最高,分别为72.70%,82.90%,79.00%和85.80%。可见,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较为平缓,始终主要为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菌群,其中Z03是整个浸出过程中的优势菌种。(3)从MCAB中分离出一株嗜酸性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学和近全长16S rRNA基因分析鉴定为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命名为Z1。其生长的最适pH值和温度分别为2.25和30℃,对数生长期处于第1830h,39h Fe2+平均氧化速率达到0.2307g/(L·h)。其优选的浸出条件为:pH2.25、Fe2+9g/L、MC12g/L、接种量10%、MC粒度6080目、预培养24h投加MC,78h后Cu的浸出率达92.57%,同时还可浸出Al和Zn。这说明,Z1可作为浸出废旧PCBs中有价金属的潜在有效菌株。

王金龙[9](2012)在《循环流化床灰制备聚合双酸铝铁混凝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流化床粉煤灰(CFB灰)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煤矸石等燃料并进行炉内脱硫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固体废弃物,包括飞灰和底渣。由于CFB灰渣的差异性较大,我国的CFB灰渣的整体利用率不到30%,大部分露天堆存于灰库中,灰渣的堆放不仅侵占土地、污染环境,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及浪费资源,充分合理地利用CFB灰渣将具有社会、经济与环保的综合效益。论文以阜新某煤矸石发电厂CFB飞灰的综合利用为研究重点,采用酸浸、水解、聚合、熟化等工艺过程制备聚合双酸铝铁(PAFCS)混凝剂,以实现CFB灰中有用组分的高效-清洁-综合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试验研究用灰符合阜新地区煤矸石高硅、低铝、高钾钠、低钙镁、普遍含TiO2、P2O5的特点;矿物组成主要为非晶态,且具有较好的硅铝活性;颗粒粒度大部分为12μm左右;没有固定的形态,多为分散、不规则状的颗粒。(2)CFB灰酸浸提取Al2O3、Fe2O3的最佳条件为:盐酸浓度为6mol/L,温度105110℃、时间120min、液固比为4:1,KF加入量为25%时,Al2O3、Fe2O3的浸出率分别为59.46%、92.7%。(3)CFB灰酸浸过程中Al2O3、Fe2O3的浸出动力学方程均可用1-(1-α)1/3=k′t来描述,Al2O3的浸出过程受扩散和化学反应控制,符合典型的“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表观级数为1.0875,反应活化能为21.186kJ/mol;Fe2O3的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控制,符合典型的“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表观级数为0.9992,反应活化能为42.063kJ/mol。(4)CFB灰酸浸粗液在8085℃下,以Al(OH)3溶胶中和pH值为33.5,并保温4h左右,保温后期引入SO42-和PO43-离子,室温陈化24h后,可制得红棕色的PAFCS液体样品。室温溶液稳定存在3个月以上,相同试验条件下,PAFCS对浊度的去除率明显好于聚合氯化铝(PAC)。

刘海英[10](2010)在《土霉素废水脱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生素废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氮源过剩,废水可生化性差。针对目前现行的生物处理工艺难以稳定达标的现状,本论文以土霉素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土霉素废水的水质特点,在系统分析探讨生化抑制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处理高含氨氮难降解土霉素废水的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厌氧—好氧与循环回流硝化、反硝化处理工艺流程,并在连续运行装置上进行了试验研究。本实验首先确定了磷酸铵镁沉淀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土霉素废水进行乐验证实验,实验得出: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土霉素生产废水选用磷酸三钠和氯化镁为最佳沉淀剂组合,最佳反应条件为:搅拌速度100r·min-1、pH值为8.5、反应时间15 min、n(Mg2+):n(NH4+):n(PO43-)为1:1:1,在此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达到90%左右,同时对COD、色度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COD去除率约10%左右。土霉素废水可生化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碳氮比营养源比例失调(氮源过剩)等因素是影响废水生化降解处理过程的主要因素。通过生化试验得出:经过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土霉素废水,对废水的可生化性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厌氧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代谢特性,在进水COD浓度为6000 mg·L-1左右,废水COD去除率可达80%,出水中氨氮浓度小于20 mg·L-1。表明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对土霉素废水的可生化性有着明显提高。连续试验结果表明,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厌氧消化—好氧工艺对处理高浓度、难降解土霉素废水具有较好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在试验条件装置系统稳定运行期间,进料负荷8~10kgCOD·(m3·d)-1,厌氧消化处理装置COD去除率可达70%-80%,好氧生化装置COD去除率可保持在80%以上,整个工艺系统COD总去除率为90%,出水COD浓度基本可稳定在225 mg·L-1左右,出水氨氮浓度稳定在9-20mg·L-1,氨氮去除率约为90%,总氮去除率基本可在87%左右。出水总氮为65 mg·L-1。

二、利用工业废酸和皮砂制取MgCl_2·6H2_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工业废酸和皮砂制取MgCl_2·6H2_O(论文提纲范文)

(1)K+,Mg2+,NH4+//Cl-,SO42--H2O及MgCl2-NaCl-NH4Cl-H2O体系相平衡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
        1.1.1 盐湖卤水资源相平衡研究现状
        1.1.2 察尔汗盐湖金属资源开发现状
    1.2 无氯钾肥生产现状
        1.2.1 硫酸钾生产工艺
        1.2.2 无氯复合肥生产工艺
    1.3 氯化镁脱水工艺现状
        1.3.1 气体保护的加热脱水工艺
        1.3.2 有机溶剂脱水工艺
        1.3.3 氨络合脱水工艺
        1.3.4 复盐法
    1.4 固液相平衡的实验方法
    1.5 电解质溶液理论研究现状
        1.5.1 Pitzer模型
        1.5.2 Wilson方程
        1.5.3 NRTL模型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2.1.1 实验仪器设备
        2.1.2 实验试剂
        2.1.3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2.2 分析方法
        2.2.1 各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平衡固相的确定
    2.3 实验方法及步骤
        2.3.1 实验装置
        2.3.2 稳定相平衡实验步骤
        2.3.3 介稳相平衡实验步骤
第三章 光卤石和硫酸铵反应制备无氯钾肥的稳定固液相平衡研究
    3.1 0℃时K~+,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及应用
        3.1.1 0℃时KCl-NH_4Cl-H_2O三元体系的溶解度数据及相图
        3.1.2 0℃时K_2SO_4-(NH_4)_2SO_4-H_2O三元体系的溶解度数据及相图
        3.1.3 三元体系中固溶体组成的确定
        3.1.4 0℃时K~+,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的溶解度数据及相图
        3.1.5 0℃时K~+,NH_4~+//Cl~-,SO_4~(2-)-H_2O四元体系相图的应用
    3.2 0℃和25℃时K~+,Mg~(2+),NH_4~+//Cl~-,SO_4~(2-)-H_2O五元体系相平衡及应用
        3.2.1 0℃和25℃时K~+,Mg~(2+),NH_4~+//Cl~-,SO_4~(2-)-H_2O五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3.2.2 0℃和25℃时K~+,Mg~(2+),NH_4~+//Cl~-,SO_4~(2-)-H_2O五元体系相图
        3.2.3 0℃和25℃时K~+,Mg~(2+),NH_4~+//Cl~-,SO_4~(2-)-H_2O五元体系相图应用
    3.3 小结
第四章 光卤石提钾母液为原料生产铵光卤石的稳定固液相平衡研究
    4.1 60℃时NaCl-MgCl_2-H_2O三元体系相平衡
        4.1.1 60℃时NaCl-MgCl_2-H_2O三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4.1.2 60℃时NaCl-MgCl_2-H_2O三元体系相图
    4.2 75℃时MgCl_2-NH_4Cl-H_2O三元体系相平衡
        4.2.1 75℃时MgCl_2-NH_4Cl-H_2O三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4.2.2 75℃时MgCl_2-NH_4Cl-H_2O三元体系相图
    4.3 75℃时NaCl-NH_4Cl-H_2O三元体系相平衡
        4.3.1 75℃时NaCl-NH_4Cl-H_2O三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4.3.2 75℃时NaCl-NH_4Cl-H_2O三元体系相图
    4.4 60℃和75℃时MgCl_2-NaCl-NH_4Cl-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
        4.4.1 60℃和75℃时MgCl_2-NaCl-NH_4Cl-H_2O四元体系溶解度数据
        4.4.2 60℃和75℃时MgCl_2-NaCl-NH_4Cl-H_2O四元体系相图
    4.5 MgCl_2-NaCl-NH_4Cl-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应用
        4.5.1 MgCl_2-NaCl-NH_4Cl-H_2O四元体系相图各温度对比
        4.5.2 以提钾母液为原料生产铵光卤石的四步法工艺
        4.5.3 以提钾母液为原料生产铵光卤石的三步法工艺
    4.6 小结
第五章 MgCl_2-NaCl-NH_4Cl-H_2O四元体系相平衡计算
    5.1 Pitzer模型的计算过程
        5.1.1 纯电解质溶液的计算过程
        5.1.2 混合电解质溶液的计算过程
    5.2 60℃和75℃时NaCl-MgCl_2-NH_4Cl-H_2O体系溶解度计算
        5.2.1 体系所含θ和ψ的求解
        5.2.2 60℃时三元体系NaCl-MgCl_2-H_2O体系溶解度计算
        5.2.3 75℃时三元体系NaCl-NH_4Cl-H_2O体系溶解度计算
        5.2.4 75℃时三元体系NH_4Cl-MgCl_2-H_2O体系溶解度计算
        5.2.5 60℃和75℃时NaCl-MgCl_2-NH_4Cl-H_2O体系溶解度计算
    5.3 小结
第六章 25℃时(NH_4)_2SO_4-MgSO_4-K_2SO_4-H_2O四元体系介稳相平衡研究
    6.1 25℃时(NH_4)_2SO_4-MgSO_4-K_2SO_4-H_2O四元体系介稳相平衡
        6.1.1 25℃时(NH_4)_2SO_4-MgSO_4-K_2SO_4-H_2O四元体系介稳溶解度数据
        6.1.2 25℃时(NH_4)_2SO_4-MgSO_4-K_2SO_4-H_2O四元体系介稳相图
    6.2 25℃时(NH_4)_2SO_4-MgSO_4-K_2SO_4-H_2O四元体系相图应用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钡渣理化性质分析表征及其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晶石
        1.1.1 重晶石性质
        1.1.2 重晶石分布及供需形式
        1.1.3 重晶石应用现状
    1.2 钡渣
    1.3 钡渣利用现状
        1.3.1 生产钡盐
        1.3.2 处理废水
        1.3.3 生产建筑材料
        1.3.4 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钡渣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钡渣理化性质表征
        2.3.1 钡渣样品预处理
        2.3.2 钡渣成分分析实验
        2.3.3 钡渣的XRD分析实验
        2.3.4 钡渣的SEM-EDS分析实验
    2.4 钡渣的溶解性能实验
    2.5 钡渣制取氯化钡实验
        2.5.1 盐酸直接浸取钡渣中钡离子实验
        2.5.2 乙醇-盐酸混合体系洗渣实验
        2.5.3 盐酸浸取洗渣残渣钡离子实验
        2.5.4 氯化钡精制实验
    2.6 锶盐回收实验
    2.7 钡渣制取氯化钡残渣生产非承重砖实验
        2.7.1 非承重砖生产原料预处理
        2.7.2 非承重砖生产实验
第三章 钡渣理化性质分析及表征
    3.1 引言
    3.2 钡渣成分分析
    3.3 钡渣的XRD分析
    3.4 钡渣SEM-EDS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钡渣的溶解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钡渣溶出规律理论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盐酸浓度对钡渣溶解性能的影响
        4.3.2 液固比对钡渣溶解性能的影响
        4.3.3 反应温度对钡渣溶解性能的影响
        4.3.4 反应时间对钡渣溶解性能的影响
        4.3.5 钡渣各成分的溶出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钡渣制取氯化钡研究
    5.1 引言
    5.2 盐酸直接浸取钡渣中钡离子影响因素分析
        5.2.1 盐酸浓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2.2 液固比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2.4 反应时间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2.5 搅拌速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2.6 正交优化实验
        5.2.7 适宜工艺浸取液各离子浓度的测定
    5.3 洗渣对钡渣中各离子浸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各氯化物在乙醇/水中的溶解性能分析
        5.3.2 盐酸浓度对各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3.3 液固比对各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4 浸提对钡渣中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浸提中盐酸浓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4.2 浸提中液固比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4.3 浸提中反应温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4.4 浸提中反应时间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4.5 浸提中搅拌速度对钡离子浸出率的影响
        5.4.6 正交优化实验
        5.4.7 验证试验
        5.4.8 适宜工艺浸取液各离子浓度测定
    5.5 氯化钡精制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锶盐回收利用
    6.1 引言
    6.2 乙醇-盐酸混合体系洗渣滤液各离子浓度分析
    6.3 除铁、钙和铝
        6.3.1 PH值对铁、钙、铝沉淀率的影响
        6.3.2 温度对铁、钙、铝沉淀率的影响
    6.4 除钡
        6.4.1 Na_2SO_4用量对Ba~(2+)沉淀率的影响
        6.4.2 温度对Ba~(2+)沉淀率的影响
        6.4.3 搅拌时间对Ba~(2+)沉淀率的影响
    6.5 氯化锶产品制备
        6.5.1 氯化锶结晶、干燥
        6.5.2 氯化锶产品测定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钡渣制备氯化钡残渣生产非承重砖研究
    7.1 引言
    7.2 钡渣生产非承重砖理论分析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钡渣制备氯化钡残渣主要成分分析
        7.3.2 按原配比生产非承重砖
        7.3.3 正交试验
        7.3.4 验证试验
        7.3.5 适宜配料比非承重砖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高钛渣收尘灰铁钛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攀枝花地区钛资源状况
    1.2 富钛料的生产方法
        1.2.1 电炉熔炼法
        1.2.2 硫酸浸出法
        1.2.3 盐酸浸出法
        1.2.4 还原锈蚀法
    1.3 氧化铁红制备方法
        1.3.1 焙烧法
        1.3.2 热分解法
        1.3.3 喷雾焙烧法
        1.3.4 空气氧化法
        1.3.5 水解法
        1.3.6 催化法
        1.3.7 包核法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原料、设备与检测分析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与与设备
    2.4 检测分析手段
        2.4.1 化学滴定分析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3 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
        2.4.4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2.4.5 粒度分析
        2.4.6 红外光谱分析
3 高钛渣收尘灰的组成结构与物相分析
    3.1 引言
    3.2 XRF分析
    3.3 XRD分析
    3.4 SEM分析
    3.5 粒度分析
    3.6 小结
4 盐酸酸浸实验研究
    4.1 酸浸实验热力学分析
    4.2 酸浸实验动力学分析
    4.3 酸浸实验方法及流程
    4.4 酸浸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4.4.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4.3 水解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5 碱浸实验研究
    5.1 碱浸实验的原理
    5.2 碱浸实验的方法
    5.3 碱浸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5.3.1 碱浓度的影响
        5.3.2 碱灰比的影响
        5.3.3 碱浸温度的影响
        5.3.4 碱浸时间的影响
    5.4 小结
结论
参考 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LCA理论的白云石煅烧过程及炼镁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命周期评价概念
        1.2.1 LCA方法研究步骤
        1.2.2 LCA方法发展概述
        1.2.3 LCA方法应用前景
        1.2.4 LCA方法存在问题
    1.3 镁行业发展简介
    1.4 镁矿资源
        1.4.1 白云石
        1.4.2 菱镁矿
        1.4.3 光卤石
        1.4.4 蛇纹石
        1.4.5 液体矿
    1.5 白云石的开发及利用
        1.5.1 在化工行业的开发及利用
        1.5.2 在冶金行业的开发及利用
        1.5.3 在建材行业的开发及利用
        1.5.4 在其他行业的开发及利用
    1.6 白云石热分解原理
    1.7 分解过程显微组织
    1.8 金属镁的制备工艺
        1.8.1 电解法炼镁
        1.8.2 热还原法炼镁
    1.9 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1.9.1 选题背景
        1.9.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LCA理论在白云石炼镁及镁合金行业的研究
    2.1 前言
    2.2 LCA在白云石炼镁行业的应用
        2.2.1 LCA分析方法的确定
        2.2.2 开采过程能耗与环境分析
        2.2.3 生产过程能耗与环境分析
        2.2.4 使用过程能耗与环境分析
        2.2.5 再生过程能耗与环境分析
    2.3 热法炼镁工艺的LCA模型
    2.4 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
        2.4.1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2.4.2 矿、厂区生态修复与重建
        2.4.3 行业技术与规模状态影响
        2.4.4 环境信息与决策系统
        2.4.5 LCA观念与研究方向
    2.5 小结
第三章 试样的制备工艺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案
    3.2 试样制备及实验仪器
    3.3 实验参数
        3.3.1 煅烧温度
        3.3.2 煅烧时间
    3.4 热分解实验
        3.4.1 差热实验
        3.4.2 恒温煅烧实验
        3.4.3 分解产物分析
    3.5 实验设备
第四章 以白云石为原料热法炼镁的热分解机理
    4.1 前言
    4.2 成分及物相分析
        4.2.1 成分分析
        4.2.2 物相分析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差热实验
        4.3.2 不同温度恒温煅烧实验
        4.3.3 不同时间恒温煅烧实验
    4.4 热分解机理及动力学方程
        4.4.1 动力学基本原理
        4.4.2 实验动力学分析
        4.4.3 动力学方程参数确定
    4.5 小结
第五章 热法炼镁煅烧产物的显微组织研究
    5.1 前言
    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5.3 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分析
    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LCA理论的白云石炼镁新工艺
    6.1 前言
    6.2 工艺装置
    6.3 工艺方案与技术关键
        6.3.1 工艺方案
        6.3.2 技术关键
    6.4 工艺步骤及流程
        6.4.1 工艺步骤
        6.4.2 工艺流程
    6.5 工艺气氛
    6.6 工艺特点
    6.7 方法创新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项目及专利
致谢

(5)木质纤维素降解菌产糖特性及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木质纤维素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1.3 木质纤维素糖化方法研究现状
        1.3.1 传统木质纤维素糖化方法
        1.3.2 生物糖化方法
    1.4 降解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微生物资源
        1.4.1 降解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细菌
        1.4.2 降解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的真菌
    1.5 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研究
        1.5.1 纤维素酶的合成调控
        1.5.2 纤维素酶基因的组构
        1.5.3 基因复制与水平的基因转移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菌种来源
    2.2 SHIGELLA FLEXNERI G3 降解纤维素产糖特性
        2.2.1 培养基及条件优化
        2.2.2 降解纤维素产糖特性
        2.2.3 降解纤维素产糖的化学计算分析
    2.3 PENICILLIUM EXPASUM YT02 降解纤维素产糖特性
        2.3.1 产酶产糖条件的优化
        2.3.2 典型木质纤维素预处理方法
        2.3.3 木质纤维素糖化工艺
    2.4 木质纤维素糖化液产能分析
        2.4.1 降解纤维素产糖—发酵产氢能力
        2.4.2 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产乙醇能力
    2.5 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机制解析
        2.5.1 全基因组测序
        2.5.2 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调控
        2.5.3 蛋白质组学分析
    2.6 分析检测方法和分析方法
        2.6.1 分析项目
        2.6.2 糖的含量及组分分析方法
        2.6.3 酶活性的测定
        2.6.4 菌体蛋白测定
        2.6.5 物料组分测定
        2.6.6 木质纤维素组织结构观察
        2.6.7 X 射线衍射分析
        2.6.8 热裂解气—质谱分析(Py-GC/MS)与红外光谱 FTIR 分析
第3章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产糖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SHIGELLA FLEXNERI STR. G3 降解纤维素产糖能力及条件优化
        3.2.1 条件优化
        3.2.2 优化培养条件下 G3 降解纤维素产糖能力
        3.2.3 化学计量分析
    3.3 PENICILLIUM.SP YT02 降解纤维素产糖能力及条件优化
        3.3.1 条件优化
        3.3.2 YT02 降解 AVICEL 的产糖能力
    3.4 YT02 针对典型木质纤维素进行生物糖化的方法
        3.4.1 中低木质素含量原料的生物糖化方法
        3.4.2 针对高木质素含量原料的生物糖化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木质纤维素糖化液的产能效能
    4.1 引言
    4.2 细菌复配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发酵产氢能力
        4.2.1 降解 AVICEL 发酵产氢能力
        4.2.2 降解天然木质纤维素产氢能力
    4.3 真菌复配降解木质纤维素产糖-产乙醇能力
        4.3.1 模拟生物糖化液产乙醇能力
        4.3.2 木质纤维素糖化液产乙醇能力
        4.3.3 糖的组分及含量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 EXPASUM YT02 降解木质纤维素糖化机制
    5.1 引言
    5.2 全基因组测序及糖化机制解析
        5.2.1 降解木质纤维素机制解析
        5.2.2 产糖机制解析
    5.3 基因表达模式与调控解析
        5.3.1 底物差异的基因表达模式
        5.3.2 底物差异的基因调控解析
        5.3.3 糖代谢途径调控解析——糖转运蛋白调控
        5.3.4 纤维素酶分泌调控解析——蛋白质分泌
        5.3.5 代谢物抵制及基因诱导表达
    5.4 蛋白质组学解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对甲酚制邻/对羟基苯甲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结构
        1.1.2 金属卟啉化合物的种类
        1.1.3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性质
        1.1.4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应用
    1.2 金属卟啉化合物在仿生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烷烃的催化氧化
        1.2.2 烯烃的催化氧化
        1.2.3 芳烃的催化氧化
    1.3 金属卟啉/金属盐复合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1.4 邻/对羟基苯甲醛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4.1 邻羟基苯甲醛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4.2 对羟基苯甲醛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1.4.3 邻/对羟基苯甲醛制备方法小结
    1.5 邻/对甲酚氧化产物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5.1 邻甲酚氧化产物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5.2 对甲酚氧化产物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6 甲酚氧化制备羟基苯甲醛机理的研究
    1.7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目的
        1.7.3 研究内容
        1.7.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主要化学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所用主要化学试剂名称、规格、生产厂家
        2.1.2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设备
    2.2 卟啉及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2.1 卟啉配体的合成
        2.2.2 卟啉配体的表征
        2.2.3 金属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2.2.4 金属卟啉类化合物的表征
        2.2.5 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简单分析
    2.3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对甲酚制邻/对羟基苯甲醛
        2.3.1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甲酚制邻羟基苯甲醛
        2.3.2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对甲酚制对羟基苯甲醛
    2.4 邻/对甲酚氧化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2.4.1 邻甲酚氧化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2.4.2 对甲酚氧化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对甲酚制对羟基苯甲醛
    3.1 前言
    3.2 对甲酚氧化反应热力学
    3.3 催化剂对氧气氧化对甲酚反应的影响
        3.3.1 不同中心金属离子的金属卟啉对氧气氧化对甲酚的催化作用
        3.3.2 不同环外取代基的金属卟啉对氧气氧化对甲酚的催化作用
        3.3.3 有无轴向配体氯的金属卟啉对氧气氧化对甲酚的催化作用
        3.3.4 催化剂用量对氧气氧化对甲酚反应的影响
    3.4 反应条件对金属卟啉催化氧化对甲酚反应的影响
        3.4.1 溶剂的选择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3 反应压力的优化
    3.5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对甲酚反应机理的研究
        3.5.1 对甲酚氧化反应机理假设
        3.5.2 对甲酚氧化反应机理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金属卟啉-金属盐催化氧化对甲酚制对羟基苯甲醛
    4.1 前言
    4.2 金属卟啉-醋酸钴催化下氧化产物随时间变化规律
    4.3 金属卟啉-金属盐对氧气氧化对甲酚的复合催化作用
        4.3.1 金属卟啉对复合催化剂催化氧化对甲酚的影响
        4.3.2 金属盐对复合催化剂催化氧化对甲酚的影响
    4.4 催化剂用量对对甲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4.4.1 金属卟啉用量的影响
        4.4.2 醋酸钴用量的影响
        4.4.3 催化剂比例的影响
        4.4.4 催化剂总量的影响
    4.5 反应条件对金属卟啉-金属盐催化氧化对甲酚反应的影响
        4.5.1 搅拌速率
        4.5.2 反应压力
        4.5.3 反应温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甲酚制邻羟基苯甲醛
    5.1 前言
    5.2 邻甲酚氧化反应热力学
        5.2.1 基团贡献法热力学参数估算
        5.2.2 各物质的气态标准热力学参数
        5.2.3 各物质的液态标准热力学参数
        5.2.4 各反应焓变ΔrHm~θ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rGm~θ
        5.2.5 反应焓变ΔrHm~θ与反应温度 T 的关系
        5.2.6 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rGm~θ与反应温度 T 的关系
        5.2.7 反应平衡常数 K 与反应温度 T 的关系
        5.2.8 小结
    5.3 常压下 A_4型金属卟啉催化剂对邻甲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5.3.1 A_4金属卟啉催化剂种类对邻甲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5.3.2 A_4型金属卟啉用量对邻甲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5.4 邻甲酚氧化产物随时间变化规律
    5.5 常压各反应条件对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甲酚反应的影响
        5.5.1 氢氧化钠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5.2 反应温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5.3 氧气流速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5.4 底物浓度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5.6 加压条件下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甲酚反应的影响因素
        5.6.1 A_4型金属卟啉种类对邻甲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5.6.2 反应温度和压力对邻甲酚反应结果的影响
        5.6.3 底物浓度对邻甲酚反应结果的影响
    5.7 A_3B 型金属卟啉催化剂对邻甲酚氧化反应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7)复杂低品位锰矿及含锰烟尘加压酸浸—净化—萃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锰的物理化学性质
    1.3 锰的用途
    1.4 锰的化合物
    1.5 硫酸锰的性质和用途
    1.6 国内外锰矿资源的情况
    1.7 锰的火法冶金
    1.8 软锰矿的湿法浸出研究进展
    1.9 含锰烟尘的处理方法
    1.10 电解金属锰的生产
    1.11 本论文研究简介
第二章 试验原料矿物学研究
    2.1 试样制备
    2.2 复杂低品位锰矿的矿物学分析
    2.3 含锰烟尘的矿物学分析
    2.4 硫铁矿的矿物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锰矿加压酸浸过程热力学及机理研究
    3.1 锰矿加压酸浸热力学分析
    3.2 水在不同压力下的沸点
    3.3 加压浸出锰矿的反应原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低品位锰矿及含锰烟尘加压酸浸工艺研究
    4.1 试验研究方法
    4.2 复杂低品位锰矿加压酸浸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复杂低品位锰矿加压酸浸过程中铝的行为分析
    4.4 含锰烟尘加压酸浸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低品位锰矿加压酸浸动力学研究
    5.1 矿物浸出反应动力学基础
    5.2 浸出动力学分析
    5.3 浸出动力学试验
    5.4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硫酸锰加压浸出液的净化
    6.1 加压浸出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及电解锰新液成分
    6.2 加压浸出液中Fe和Al的脱除
    6.3 Fe~(2+)氧化为Fe~(3+)的试验
    6.4 加压浸出液中重金属离子的脱除
    6.5 加压浸出液中Ca~(2+)和Mg~(2+)的去除
    6.6 净化除杂流程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硫酸锰净化液的萃取工艺研究
    7.1 仪器和试剂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原理
    7.4 萃取实验结果分析
    7.5 反萃试验及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嗜酸性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废旧印刷线路板的来源和废弃概况
        1.1.2 印刷线路板回收利用的意义
    1.2 废旧印刷线路板资源化研究现状
        1.2.1 湿法冶金技术
        1.2.2 火法冶金技术
        1.2.3 机械处理法技术
        1.2.4 生物浸出技术
    1.3 生物浸出技术
        1.3.1 生物浸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生物浸出中常见微生物
        1.3.3 生物浸出的作用机理
        1.3.4 影响生物浸出的工艺条件
        1.3.5 生物浸出体系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设备
    2.3 菌种的采集与培养
        2.3.1 菌种的采集与保存
        2.3.2 菌种的富集培养
        2.3.3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3.4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驯化
    2.4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制备
        2.4.1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制备
        2.4.2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成分分析
    2.5 基于 PCR-DGGE 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
        2.5.1 样品 DNA 的制备
        2.5.2 16S rDNA 基因 V3 区扩增
        2.5.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2.5.4 条带的回收测序
        2.5.5 DGGE 图谱分析、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6 实验设计
        2.6.1 非金属成分对细菌生长活性及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实验
        2.6.2 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实验
        2.6.3 菌株 Z1 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中有价金属的研究
    2.7 分析测试方法
        2.7.1 菌种指标分析
        2.7.2 浸出液分析
        2.7.3 沉淀物分析
第三章 非金属成分对嗜酸性细菌生长及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引言
    3.1 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粉末成分分析
    3.2 非金属成分对嗜酸性细菌生长及活性的影响
    3.3 非金属成分对生物浸出效果的影响
    3.4 非金属成分抑制作用的探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嗜酸性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 PCR-DGGE 分析
    引言
    4.1 优选条件下嗜酸性细菌对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浸出效果
    4.2 总 DNA 提取结果和近全长 16S rRNA 基因扩增结果
    4.3 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中有价金属的研究
    引言
    5.1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5.1.1 细菌的形态特征
        5.1.2 细菌的生理特性
        5.1.3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2 菌株 Z1 生物浸出效果及其主要作用方式的初步考察
        5.2.1 菌株 Z1 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中铜的效果
        5.2.2 菌株 Z1 的性能分析
    5.3 菌株 Z1 浸出废旧线路板金属富集体的条件优选
        5.3.1 初始 pH 值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5.3.2 初始 Fe2+浓度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5.3.3 粉末投加量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5.3.4 菌种接种量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5.3.5 粉末粒度对菌株 Z1 浸出 MC 效果的影响
        5.3.6 优选条件下两段浸出法在菌株 Z1 浸出 MC 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循环流化床灰制备聚合双酸铝铁混凝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 CFB 灰的综合利用现状
        1.1.1 CFB 灰底渣的利用现状
        1.1.2 CFB 飞灰的利用现状
    1.2 尾矿渣制备混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利用铝钒土、赤泥作为原料
        1.2.2 利用煤矸石作为原料
        1.2.3 利用硫铁矿烧渣作为原料
        1.2.4 利用粉煤灰作为原料
    1.3 立题依据及意义
        1.3.1 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
        1.3.2 实现资源化综合开发利用
    1.4 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CFB 灰理化特性的研究
    2.1 CFB 灰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2.1.1 CFB 灰的特性
        2.1.2 CFB 灰特性的影响因素
    2.2 试验用 CFB 灰特性
        2.2.1 样品来源及特征
        2.2.2 CFB 灰化学成分分析
        2.2.3 CFB 灰矿物成分分析
        2.2.4 CFB 灰颗粒粒度分析
        2.2.5 CFB 灰颗粒形貌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CFB 灰酸浸过程的试验研究
    3.1 浸出过程机理与影响因素
        3.1.1 CFB 灰酸浸机理
        3.1.2 矿物热解机理
        3.1.3 浸出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试验部分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试剂
        3.2.3 酸浸过程
    3.3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1 CFB 灰的活性对浸出率的影响
        3.3.2 盐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3.3 酸浸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3.3.4 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3.5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3.3.6 助溶剂对浸出率的影响
        3.3.7 搅拌对浸出率的影响
    3.4 试验条件选择与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CFB 灰中铝、铁的酸浸出行为与动力学研究
    4.1 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
    4.2 CFB 灰中铝的浸出行为及动力学
        4.2.1 CFB 灰中铝的浸出动力学分析
        4.2.2 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2.3 盐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2.4 KF 加入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4.2.5 液固比为浸出率的影响
    4.3 CFB 灰中铁的浸出行为及动力学
        4.3.1 CFB 灰中铁的浸出过程动力学分析
        4.3.2 酸浸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4.3.3 盐酸浓度对溶出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聚合双酸铝铁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1 PAFCS 的水解、聚合机理
    5.2 PAFCS 制备方法
        5.2.1 试验试剂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步骤
        5.2.4 絮凝试验
        5.2.5 浊度的测定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铝与铁摩尔比对 PAFCS 性能的影响
        5.3.2 不同碱化度对 PAFCS 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铝与硫酸根摩尔比对 PAFCS 性能的影响
        5.3.4 不同磷酸根与铁摩尔比对 PAFCS 性能的影响
    5.4 样品质量与性能测试
        5.4.1 样品化学分析
        5.4.2 红外光谱分析
        5.4.3 样品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10)土霉素废水脱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土霉素废水特征
        1.1.1 抗生素
        1.1.2 土霉素废水来源
        1.1.3 土霉素生产废水特点
    1.2 国内外废水脱氮技术概述
        1.2.1 吹脱法
        1.2.2 气提法
        1.2.3 折点加氯法
        1.2.4 离子交换法
        1.2.5 生物脱氮技术
    1.3 磷酸铵镁法脱氮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土霉素废水可生化性初探
    2.1 土霉素废水可生化性试验
        2.1.1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2 试验结果分析
    2.2 碳氮比值对土霉素废水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
        2.2.1 实验装置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酸铵镁沉淀法预处理实验研究
    3.1 磷酸铵镁沉淀法脱氮的反应机理
    3.2 实验废水
    3.3 实验装置及药品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药品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分析方法
    3.6 沉淀剂投加量的计算
    3.7 药剂的投加顺序
    3.8 各影响因素的研究
        3.8.1 沉淀剂的筛选
        3.8.2 pH值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8.3 反应时间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8.4 沉淀剂投加量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8.5 反应温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8.6 氨氮初始浓度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
    3.9 对土霉素生产废水脱氨氮的预处理
        3.9.1 土霉素生产废水水质
        3.9.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霉素废水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4.1 土霉素废水厌氧消化可生化性研究
        4.1.1 试验装置与方法
        4.1.2 试验方案
        4.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 土霉素废水好氧可生化性试验研究
        4.2.1 试验装置及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废水连续流程处理研究
    5.1 实验装置及流程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流程
    5.2 试验用水及污泥接种
    5.3 试验装置的启动运行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5.4.2 系统的脱氮效果
        5.4.3 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情况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利用工业废酸和皮砂制取MgCl_2·6H2_O(论文参考文献)

  • [1]K+,Mg2+,NH4+//Cl-,SO42--H2O及MgCl2-NaCl-NH4Cl-H2O体系相平衡研究及应用[D]. 李成.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2]钡渣理化性质分析表征及其资源化利用[D]. 刘攀. 贵州大学, 2015(03)
  • [3]高钛渣收尘灰铁钛回收工艺研究[D]. 汤贝贝. 西华大学, 2015(05)
  • [4]基于LCA理论的白云石煅烧过程及炼镁新工艺的研究[D]. 王冲. 吉林大学, 2013(04)
  • [5]木质纤维素降解菌产糖特性及作用机制[D]. 高灵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 [6]金属卟啉催化氧化邻/对甲酚制邻/对羟基苯甲醛的研究[D]. 王维.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7]复杂低品位锰矿及含锰烟尘加压酸浸—净化—萃取工艺研究[D]. 谢红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1)
  • [8]嗜酸性细菌浸出废旧线路板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学基础研究[D]. 张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循环流化床灰制备聚合双酸铝铁混凝剂的研究[D]. 王金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2(04)
  • [10]土霉素废水脱氮技术研究[D]. 刘海英. 河北科技大学, 2010(02)

标签:;  ;  ;  

工业废酸和树皮砂制备MgCl_2·6H2_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