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一、怎样预防肝癌的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胡道圣,王立明[1](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肝癌防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肝癌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当下,不良情绪,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就医不便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成为肝癌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从肝癌的四级预防出发,对疫情期间肝癌预防及控制措施进行综述,阐明肝癌影响因素对其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

陈悦,徐杰茹,杨钟泽,周维,杨青廷,熊文婧,让蔚清[2](2021)在《2005—2015年全国肝癌发病趋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肝癌发病的变化趋势,为有效开展肝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05—2015年肝癌发病数据,运用Joinpoint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我国肝癌发病率变化趋势,利用R软件进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肝癌在人群水平上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2005—2015年我国肝癌标化发病率基本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肝癌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0.818,P<0.05);城乡男性肝癌年龄别发病率大多在30~岁年龄组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和城市女性年龄别发病率分别在45~和50~岁年龄组,随时间增长呈快速上升趋势。城市人群的发病风险是农村人群的1.198倍(95%CI:1.041~1.379,P<0.05),男性是女性的3.715倍(95%CI:3.228~4.275,P<0.001),每增加5岁,肝癌的发病风险平均增大8.0%(OR=1.080,95%CI:1.077~1.083,P<0.001)。结论 2005—2015年我国肝癌发病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存在城乡、性别及年龄差异,需要制定更加有效完善的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预防肝癌的最优效果。

陈建国,朱源荣[3](2021)在《党旗引领下的肿瘤防治研究——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50年掠影》文中研究表明该文简要介绍中国肿瘤防治高发现场之一的江苏启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医疗队专家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肝癌防治工作所经历的创业与发展的几个侧面;回忆了部分代表性管理者和专家们对启东肝癌防治事业的贡献,介绍了部分代表性研究工作的成就,并就现场肿瘤防治所获得的启示作了回顾,对于今后的发展提出思考与展望。

时克[4](2021)在《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及中医药对其预防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已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乙肝病毒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肝硬化是HCC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70-90%的HCC患者在确诊时都有肝硬化。如何更精确的预测HCC的发生并且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对于降低HCC发生率意义重大。因此探究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评分模型来预测HCC发生风险,对高危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监测至关重要。另外,肝纤维化严重程度是HCC另一个危险因素,抗肝纤维化中成药能延缓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出现,延长患者生存期。通过研究抗肝纤维化中成药对乙肝肝硬化发生HCC的影响,为临床抗纤维化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以及减少HCC的发生提供依据。目的1探讨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一个风险模型。2探讨抗肝纤维化中成药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内发生肝癌的影响。方法1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且随访大于3年的患者1461例。分析其3年发生肝癌的风险因素,建立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风险评分模型。2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4月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且随访大于3年的患者1461例,排除服用抗纤维化中成药<6个月的患者后,共纳入1049例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抗纤维化中成药≥ 6个月,分为联合组388例和抗病毒组661例,比较两组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情况。结果1建模组和验证组3年累积肝癌发生率分别为10.2%和11.5%。采用多变量Cox 比例风险模型,年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HCC的发生独立相关。基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按危险比的比例为每个协变量赋值,我们建立一个肝癌风险评分列线图,即APN模型(AUC=0.82)。与THRI,mPAGE-B,PAGE-B模型比较,APN评分的预测价值最优(P<0.05)。按风险评分的得分分布的第25百分位和第75百分位分层(分别为116分和200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APN评分≤ 116分、117-200分和>200分的患者3年累积HCC发病率在建模组分别为1.2%,7.9%和27.3%,在验证组分别为1.2%,7.2%和25.8%。三组患者的肝癌发生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2通过多因素分析提示,抗纤维化中成药治疗是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抗纤维化中成药治疗可明显降低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肝癌发生风险。联合组患者3年内肝癌发生率显着低于抗病毒组(10.3%vs15.4%,P<0.05)。根据服药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服用抗纤维化药物时间越长,肝癌发生率越低(P=0.003)。Child-Pugh分层分析发现,Child-PughA级患者肝癌风险显着下降(6.6%vs12.5%,P=0.040)。mPAGE-B高风险患者中,联合组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7%vs19.9%,P=0.031)。结论1基线年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是经抗病毒治疗的乙肝肝硬化患者3年发生肝癌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风险因素建立的APN模型可识别出发生肝癌的高危人群。2乙肝肝硬化患者服用抗纤维化中成药可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服用抗纤维化药物时间越长,肝癌发生率越低。研究还发现,中药治疗对于Child-PughA级和mPAGE-B高风险患者肝癌风险预防效果最为明显。

孙晓琨[5](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张雪媛[6](2021)在《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其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预后情况,为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决策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12月某医院309例首次经射波刀治疗且无既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疗效情况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预后、肿瘤标志物和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应用软件Epidata3.1和SPSS 24.0进行临床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情况:309例患者中男性264例,占85.4%;女性45例,占14.6%。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8岁,中位年龄56(47,65)岁。有肝炎史患者244例,占79.0%。小肝癌患者192例,占62.1%。累积剂量<40Gy的患者43例,占13.9%;40-44Gy的患者147例,占47.6%;≥45Gy的患者119例,占38.5%。生物有效剂量(BED)<70Gy的患者29例,占9.4%;70-79Gy的患者109例,占35.5%;80-89Gy的患者97例,占31.4%;≥90Gy的患者74例,占23.9%。2.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有3个月疗效的20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患者3例,占1.5%;部分缓解(PR)患者66例,占32.9%;稳定(SD)患者71例,占35.3%;进展(PD)患者61例,占30.3%;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9.7%。有6个月疗效的125例患者中,CR患者2例,占1.6%;PR患者24例,占19.2%;SD患者49例,占39.2%;PD患者50例,占40.0%;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肝癌直径、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局部控制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和分割次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疗效有统计学意义(OR=4.647、0.210,P<0.05)。有腹水患者进展的风险是无腹水患者的4.647倍,分割次数≥4次患者进展的风险是<4次患者的0.210倍。3.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患者经射波刀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onferroni校正后,治疗后6个月AFP较治疗前下降(P<0.001)。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经射波刀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降低(Z=-3.437、-3.148、-2.197、-6.260、-6.449,P<0.05),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升高(Z=-3.696,P<0.05)。5.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26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0(16.3,41.7)月,1年生存率为65.8%,2年生存率为43.6%,3年生存率为3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炎、病灶个数、肝癌直径、临床分期、门脉癌栓、腹水、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有统计学意义(HR=3.472,P=0.003),有门脉癌栓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门脉癌栓患者的3.404倍。结论:1.分割次数和腹水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的独立因素。2.射波刀治疗对肿瘤标志物会产生影响,使治疗后6个月AFP降低。3.射波刀治疗对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比例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上升。4.门脉癌栓是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左丽娟[7](2021)在《阿司匹林治疗与肝癌发生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肝癌病例的75%-85%,预后非常差。HCC每年造成全球700,000多人死亡,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和第四大常见癌症相关死亡原因。近年来,全球肝癌发病率一直在上升。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其抗肿瘤的作用也被发现。最近的证据证明了阿司匹林与较低的肝癌发生风险相关。但是针对这一问题始终存在争议,因此我们通过meta分析来进一步探讨阿司匹林与肝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PubMed、Scopus、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20年12月1日,没有语言限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Stata1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4篇文献被纳入本研究,发表时间为2015年-2020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服用阿司匹林者相比,服用阿司匹林者肝癌发生风险降低34%(HR=0.66,95%CI:0.58-0.76,I2=84.3%,P=0.000)。我们根据研究地区、研究类型、性别、调整药物、研究人群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欧美和亚洲地区使用阿司匹林均与肝癌发生风险降低有关,HR分别为0.67(95%CI:0.61-0.73,I2=14.1%,P=0.312)及0.75(95%CI:0.71-0.79,I2=86.7%,P=0.000);无论前瞻性队列研究(RC)还是回顾性队列研究(PC),阿司匹林均能降低肝癌发生风险,HR分别为0.67(95%CI:0.61-0.73,I2=14.1%,P=0.312)及0.75(95%CI:0.71-0.79,I2=86.7%,P=0.000);使用阿司匹林可使女性患肝癌风险降低37%(HR=0.63,95%CI:0.55-0.73,I2=10.6%,P=0.345),使男性患肝癌风险降低29%(HR=0.71,95%CI:0.62-0.81,I2=40.2%,P=0.153);无论是否对他汀类药物及二甲双胍的使用进行调整,阿司匹林与肝癌风险降低均有相关性,同时调整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者HR=0.75(95%CI:0.70-0.81,I2=69.7%,P=0.010),未同时调整者HR=0.72(95%CI:0.68-0.77,I2=89.7%,P=0.000);使用阿司匹林可使慢性肝病人群患肝癌的风险降低29%(HR=0.71,95%CI:0.67-0.76,I2=88.7%,P=0.000),在一般人群中,肝癌风险降低27%(HR=0.73,95%CI:0.67-0.78,I2=81.0%,P=0.001)。在肝病人群中,进一步根据病毒感染类型、有无肝硬化及是否调整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HBV感染者中使用阿司匹林肝癌风险可降低29%(HR=0.71,95%CI:0.63-0.80,I2=53.1%,P=0.094),在HCV感染者中可降低24%(HR=0.76,95%CI:0.70-0.83,I2=80.2%,P=0.002);无论有无肝硬化,阿司匹林均与肝癌风险的降低有关,HR分别为0.89(95%CI:0.79-1.00,I2=0.0%,P=0.476)及0.69(95%CI:0.58-0.82,I2=59.5%,P=0.060);无论是否调整抗病毒药物,阿司匹林的使用均可降低肝癌发生风险,HR分别为0.71(95%CI:0.65-0.77,I2=0.0%,P=0.557)及0.81(95%CI:0.71-0.91,I2=83.3%,P=0.000)。最后,我们分析了应用阿司匹林相关的出血风险,结果提示阿司匹林的应用与慢性肝病患者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相关(HR=1.14,95%CI:0.96-1.35,I2=0.0%,P=0.481)。敏感性分析显示剔除单个研究后各合并HR值与总HR值无明显差异,提示结果较稳健。未检测出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1.阿司匹林的应用可使肝癌发生风险降低34%(HR=0.66,95%CI:0.58-0.76,I2=84.3%,P=0.000);2.无论是在一般人群还是慢性肝病人群中,阿司匹林的使用均可能会降低肝癌发生风险,HR分别为0.73及0.71;3.在慢性肝病人群中,无论有无肝硬化及是否调整抗病毒药物,使用阿司匹林与肝癌风险降低均有相关性;4.阿司匹林的应用与慢性肝病患者胃肠道出血风险增加相关(HR=1.14,95%CI:0.96-1.35,I2=0.0%,P=0.481)。

刘皎皎[8](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沈逸豪[9](2021)在《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药联合TACE及单纯TACE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实体瘤大小、生化指标、生存质量、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中医联合TACE治疗PLC的价值。丰富肝癌TACE术后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的病人中符合观察条件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方案,术后给予护肝、护胃、抗感染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1月后比较患者实体瘤大小、卡氏评分(KPS)、中医症候评分、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实体瘤大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KPS评分方面,观察组评分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4.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在人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持续时间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5.在肿瘤标志物方面,两组甲胎蛋白(AFP)值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6.在肝功能方面,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有下降(p<0.05),白蛋白(ALB)均有上升,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ALT、AST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TBIL、ALB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能降低AFP活性,联合方剂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能加强治疗效果,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改善肝功能。但对于患者减小实体瘤大小,增加白蛋白、降低胆红素无明显临床价值。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式值得探讨及推广。

曹献[10](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二、怎样预防肝癌的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预防肝癌的发生(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下肝癌防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现况分析
    1.1 全球肝癌流行现状
    1.2 中国肝癌流行现状
2 基于疫情的肝癌预防策略
    2.1 零级预防
    2.2 一级预防
        2.2.1 针对机体的一级预防措施
        2.2.2 针对环境的一级预防措施
        2.2.3 针对社会致病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
    2.3 二级预防
    2.4 三级预防
3 肝癌防控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负性情绪:焦虑、抑郁
    3.2 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
    3.3 亚健康饮食:肥胖、糖尿病
4 研究评述与展望

(2)2005—2015年全国肝癌发病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质量控制
    1.2 统计学分析
        1.2.1 发病变化趋势分析
        1.2.2 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2005—2015年全国肝癌城乡及性别标化发病情况
    2.2 2005—2015年全国肝癌年龄别发病率趋势
    2.3 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3 讨 论

(3)党旗引领下的肿瘤防治研究——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50年掠影(论文提纲范文)

1 一支队伍的形成
    1.1 领导重视,建立领导小组
    1.2 保障供给,支持现场研究
    1.3 白手起家,开展分类研究
    1.4 培养人才,提高业务素质
    1.5 党旗引领,坚持协作研究
2 一批专家的记忆
    2.1 上海市赴启东肿瘤科研医疗队(简称“上海医疗队”)
    2.2 江苏省赴启东科研医疗队(简称“江苏医疗队”)
    2.3 人物素描
        2.3.1“防办主任”
        2.3.2“肿瘤局长”
        2.3.3“厅长”
        2.3.4“院士”
        2.3.5“院长”
        2.3.6“所长”
        2.3.7“一级教授”
        2.3.8“老师”
        2.3.9“汤姆”
3 一串数字的激励
    3.1 103万人的死亡回顾调查
    3.2 200多万人次的AFP检测
    3.3 100对肝癌病例对照研究
    3.4“7703”———一个细胞株的永生
    3.5 16例肝癌———p53热点基因的发现
    3.6 8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队列
    3.7 从超过99%到不足1%
    3.8 55%以上的肝癌标化死亡率的下降幅度
4 一个时代的启示
    4.1“民兵”与“正规军”
    4.2 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
    4.3 主要病因与次要病因
    4.4 综合预防与精准预防
    4.5 独立自主与广泛协作
    4.6 生存模式与发展瓶颈

(4)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及中医药对其预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肝癌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1 既往模型
        2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抗纤维化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1 抑制星状细胞的活化
        2 调节细胞因子表达
        3 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
        4 调节细胞外基质
        5 上调抑癌基因,下调癌基因
        6 促进肝脏再生
        7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局限性
        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抗纤维化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影响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局限性
        5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病例报告表(CRF)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五、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一、发病率分析
        二、频次分析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一、年龄分析
        二、性别分析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二、地域分析
        三、人群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原发性肝癌
        1.1.1 原发性肝癌概述
        1.1.2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征
        1.1.3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
        1.1.4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
        1.1.5 原发性肝癌血生化指标
    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1.2.1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1.2.2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2.3 射波刀治疗肝癌
    1.3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2.2 研究内容
        2.2.1 基本情况
        2.2.2 治疗方案
        2.2.3 近期疗效
        2.2.4 肿瘤标志物
        2.2.5 血生化检查
        2.2.6 预后情况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原发性肝癌患者基本情况
        3.1.1 一般情况
        3.1.2 疾病特征
    3.2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案
    3.3 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3.3.1 3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3.3.2 6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3.4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3.4.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3.4.2 基本情况对治疗后6 个月AFP的影响
    3.5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
    3.6 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
        3.6.1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3.6.2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基本情况
    4.2 疗效情况
    4.3 肿瘤标志物
    4.4 血生化指标
    4.5 预后情况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阿司匹林治疗与肝癌发生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阿司匹林对肝癌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2.1 阿司匹林的发展史及研究进展
    2.2 肝癌的概述
    2.3 阿司匹林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机制
        2.3.1 阿司匹林抑制COX的作用
        2.3.2 阿司匹林抑制NF-κB相关信号通路
        2.3.3 阿司匹林通过改变Bcl-2/Bax比值、促进氧化应激和抑制线粒体功能诱导细胞凋亡
        2.3.4 阿司匹林通过激活AMP依赖的蛋白激酶来抑制HCC
        2.3.5 阿司匹林抑制Wnt/β-环连蛋白通路
    2.4 现存的问题及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策略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数据提取
    3.5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筛选流程
    4.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4.3 阿司匹林治疗与肝癌发生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结果
        4.3.1 各项研究合并统计分析及敏感性分析
        4.3.2 阿司匹林治疗与肝癌发生风险关系的亚组分析
        4.3.3 在肝病人群中阿司匹林治疗与肝癌发生风险关系的亚组分析
        4.3.4 阿司匹林治疗相关出血风险分析
        4.3.5 发表偏倚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方法
        2.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结果比较
        1.1 性别分布情况
        1.2 年龄分布情况
        1.3 肝癌分期分布情况
    2.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2.1 实体瘤大小情况比较
        2.2 卡式功能情况比较
        2.3 中医临床症候情况比较
        2.4 不良分应情况比较
        2.5 肿瘤标志物(AFP)情况比较
        2.6 肝功能情况比较
    3.安全性指标比较
        3.1 一般生命体征比较
        3.2 心电图比较
        3.3 血液分析比较
        3.4 肾功能比较
讨论与分析
    1.讨论
        1.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对TACE的认识
        1.4 中医对TACE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1.5 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的立方依据
        1.6 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的方义解析
        1.7 现代药理分析
    2.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2 疗效结果分析
        2.3 安全性指标分析
    3.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Karnofsky评分标准
    附录二 中医临床症候评分表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怎样预防肝癌的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下肝癌防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胡道圣,王立明.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1(05)
  • [2]2005—2015年全国肝癌发病趋势分析[J]. 陈悦,徐杰茹,杨钟泽,周维,杨青廷,熊文婧,让蔚清. 实用预防医学, 2021(10)
  • [3]党旗引领下的肿瘤防治研究——启东肝癌防治现场研究50年掠影[J]. 陈建国,朱源荣. 中国肿瘤, 2021(08)
  • [4]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预测模型及中医药对其预防作用[D]. 时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6]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D]. 张雪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7]阿司匹林治疗与肝癌发生风险关系的meta分析[D]. 左丽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8]“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9]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D]. 沈逸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如何预防肝癌的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