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彤[1](2013)在《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差异不断形成资本套利空间,国际资本流动涉及国家的范围、规模和频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家货币的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多极化,通过溢出效应对周边国家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博弈均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国际货币政策协调与合作、缓解和逆转经济衰退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贺铟璇[2](2011)在《国际协调框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选择》文中提出全球化、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随着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总产出中的比重和国际间资本流动规模的增长,经济开放国家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全球的经济情况。全球化趋势对货币政策赖以操作的金融环境产生了强大的作用,各国的中央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然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作为一国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就必须从全球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调控框架,将国内的需求管理上升到基于全球的需求管理,从基于国内的政策设计上升到基于全球的政策设计。在全球化的需求管理下,货币政策的调控变得更复杂、更广泛、更困难,一国的中央银行必须正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一方面国内的政策必须考虑到经济开放的影响,货币政策既要维持经济的内部均衡,又要保证经济的外部均衡。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实现内外均衡时的效率不同,不同的政策搭配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另一方面,政策的国际协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由于资本、商品、劳动力等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因此一国的货币政策不会有溢出效应,同时本国的货币政策也很少受到外国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完全封闭的经济是不存在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各国宏观经济之间的联系,各国的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一个经济对外开放的国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本国的政策会对外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哪些影响,国外的货币政策又会对本国的经济产生哪些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研究的范畴,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相关概念出发,明确了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概念以及其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其次分析了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目标、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形式、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模式以及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原则。从中央银行的角度,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文中也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进行了分析。本文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了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的现状。从米德的相互依存理论入手,介绍了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以及哈马达模型、两国博弈模型等,并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方案理论、货币政策的逆效合作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本文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来自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影响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产出存在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主要是一种短期的影响,集中在前3个月,在3到8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脉冲值围绕0波动,而在8个月之后基本上没有影响。从影响的方向上看,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是一种负向的影响,即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中国产出的短暂增加,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中国产出的短暂减少。(2)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通胀水平存在溢出效应。当美国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会上升,这种上升在前3个月达到峰值,之后就逐月下降,但是这种正的影响在长期一直存在。(3)美国货币政策冲击通过政策渠道传导溢出效应,这里的政策渠道有两层含义,分别是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本文的研究显示,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利率有正向的影响,脉冲值在4个月达到顶峰,在10个月后基本稳定。从方向上看,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是正的,即美国加息中国也会随之加息。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也存在正的影响,脉冲值在7个月达到顶峰。这意味着当美国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反而是上升的。对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的检验结果发现,中国虽然实行的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策略,但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力并不强。中央银行的国内净资产变动的波动率和国外净资产变动的波动率之间负的相关性不断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货币政策的一种被动调整。(4)美国货币政策冲击通过贸易渠道传导溢出效应。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对中国的进口存在一个正向的影响,维持期达到了16个月。在存在影响的16个月中,脉冲值虽然呈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但波动是比较剧烈的。从影响的方向看,在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进口会减少。在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刺激下,中国的进口会增加。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出口存在正向的影响,在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的出口会减少。在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刺激下,中国的出口会增加。来自美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峰值出现在第4个月,然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维持期达到了20个月。美国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净出口产生一个先负后正的影响,负向影响的维持期为3个月,3个月之后转化为正影响。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会影响中国的净出口,其紧缩的货币政策在3个月内会使中国的净出口减少,而3个月后会使中国的净出口增加。(5)美国的货币政策冲击通过资产价格渠道传导溢出效应。美国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的资产价格产生一个负的影响,即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中国资产价格收益率的下降,而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中国资产价格收益率的上升。这种影响的维持期限大约为20个月,峰值出现在第3个月。(6)在三种影响渠道中,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政策渠道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资产价格渠道,最后是贸易渠道。在贸易渠道中,美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对出口的影响又大于对进口和净出口的影响。本文共分为7章,具体的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文章的结构安排,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2章,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框架。本章主要介绍了国际货币协调框架的基本内容。第3章,理论与文献综述。本章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梳理,具体内容包括相互依存理论、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博弈论的成果、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方案理论、货币政策的逆效合作理论等。第4章,我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必要性的理论分析。本章从理论视角对中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相互依存理论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度进行了测算,然后利用扩展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对我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必要性进行了证明,最后从不可能三角的扩展模型出发,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需求。第5章,我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必要性的实证分析。这一章主要采用了SVAR的实证研究方法,基于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检验对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本章在对溢出效应存在性进行检验后,又对溢出渠道进行了检验,最后基于方差分解对各渠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第6章,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安排与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实践。这一章首先结合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对各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模式进行了梳理,然后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实践进行了总结。第7章,政策建议。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这一章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框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选择提出了若干方面的政策建议。建议主要包括加强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的协调、加强中美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改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国内环境、提高中国参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能力、充分重视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与经济主权的关系,最后在宽松政策退出背景下对货币政策国际协调进行了思考。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本文在建立SVAR系统时,充分考虑了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问题,将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变量放到了模型中。(2)本文研究了美国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物价的影响。在进行实证结果分析时将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理论用于分析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机制。(3)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将货币政策的国际传导机制分渠道进行了检验和对比。(4)在政策建议的部分充分结合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将货币政策的狭义货币协调与中美货币协调、以及当前的协调背景进行了综合。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1)仅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较少的涉及了政治学的内容,几乎没有涉及到法律、生态学等其他领域。(2)本文在进行实证分析的时候没有考虑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3)使用FFR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虽然是一个传统的做法,但是在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已经接近0的联邦基金利率也许并不能反映出美国货币政策的宽松走势。
李立[3](2008)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货币的重要工具。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会受到世界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相关度较高的国家之间表现得尤其明显。而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政策矛盾,减少利益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难免会与其他国家或经济体发生利益冲突。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减少这种冲突给我国经济所带来的利益损失,我国也需要进行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但是,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合作的效果如何?它是以那些具体的方式进行的?我国如何加强和完善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是:首先,从经济全球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哪些影响,由此引导出各国之间需要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随后,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合作的原因,以及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性问题。紧接着阐述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具体机制,以及现有的方案和方式。最后,具体地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际合作的对策。由此,达到本文写作的目的。本文的内容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具体结构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首先界定了经济全球化与货币政策的概念,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条件下,一国经济已经不是孤立于国际经济之外,而是与其发生了广泛联系,由此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经济体发生政策冲突和经济利益冲突。其次,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2、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3、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4、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5、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6、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必须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于客观经济、金融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同要求进行重新审视,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我们正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第二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基础。首先,界定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含义,提出了合作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国际合作就是“各国充分考虑国际经济联系,有意地以互利的方式调整各自货币政策”的过程,只有在经济相互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而通过合作可以使双方获利的前提下,国际合作才需要。随后,分别从内在动因和现实要求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必然性,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合作的问题。再后,用博弈论阐述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基本方法。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在相互依存性很强的开放经济中,各国货币政策的外部性越来越明显,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经济主体,一国的货币政策会影响到他国的社会福利函数,反过来,又受其他国家政策的影响;因此,各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过程就好似一局博弈。一国在制定货币政策以及实施经济行为时,不得不考虑它国的反应以及将会采取的措施,以尽可能地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而这种决策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结果。理论研究的结果显示:国际间经济政策不合作是无效率的,而通过国际间经济政策的合作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需要指出的是,合作产生的合作均衡有利于双方福利的提高,但只具有短期效应。在短期内,合作的利益分配(即双方福利水平提高的多少)取决于博弈双方的谈判力量。而在长期内,随着博弈双方地位的此消彼长,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势必被打破,双方又开始一轮新的谈判与合作。最后,分析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有效性问题。由于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第三国问题”、经济实力的不对称性等问题的存在,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有时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合作行为的继续进行,因为各国在合作行动中对信息的交换以及对合作行为的支持态度也许比合作本身更重要。即便如此,根据一些学者的估计,合作的收益依然是存在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合作比不合作要好。第三章,主要阐述了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机制和实践。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机制就其表现形式来看,主要有规则性的合作和随机性的合作两种类型。规则性合作是按照规则进行的,即每个参与国都同意按照一定的规则就其经济行动达成协议,其前提条件是其他成员国也全面接受这些规则,如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体系。随机性合作主要是指为应付某一具体事件,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后做出的、持续时间有限的特殊协议,其典型的案例有波恩首脑会议、广场协定以及卢浮宫会议等。这两种类型的合作各有优缺点。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基本方案,主要有麦金农计划、扩展的汇率目标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等。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一般方式有峰会协商、建立国际合作组织以及临时性的多边或双边合作。在世界各国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也曾以多种方式被实践过,这些合作模式产生于不同的国际经济和政治背景下,不同阶段内各国的经济实力及政治影响力都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因此,国际范围内的货币政策合作无论在动力来源、权力结构还是合作机制和实施范围等诸多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和变化。与此同时,针对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国际经济界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合作的选择性建议,比如回到固定汇率制的建议、目标区建议以及通过财政政策来控制经常账户的建议等。尽管这些建议只是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实现国际合作的途径,它们各有优缺点,世界对其看法也未取得一致;再从经验证明来看,也是各有支持;但是,这并不妨碍它们为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实践提供了方向。第四章,具体地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现实要求、目前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首先,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来说,我国经济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那么,根据前面有关合作理论的支持,我国目前应该重视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问题。随后,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尽管我国参与了一些国际合作行动,比如参与国际性的合作组织、中国政府有关“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等,但是,我国的这种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由我国经济开放的历程和经济、金融现实环境所决定的。由此,在最后,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在理论上和现实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梁志方[4](2005)在《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对称性分析》文中提出货币一体化在欧洲的实现,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然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性构成了欧元区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对这种不对称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单向的配合措施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刘海龙,金桩[5](2003)在《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文中认为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加深、区域经济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际金融和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与频率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这给相关国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加剧了危机爆发的潜在风险。因而 ,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可能通过溢出效应、反馈效应对其他国家产生影响。这就对国际间的货币合作与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通过国际间货币协调来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
二、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间货币政策博弈的表现形式 |
二、国家间货币政策博弈的基本特点 |
三、两国货币政策的博弈模型 |
(一)分析条件和假定 |
(二)博弈关联要素 |
(三)两国货币政策博弈模型———损失(效用)函数 |
(四)两国货币政策博弈机理 |
四、对称型世界生产率冲击下协调递进影响分析 |
(一)非合作型的纳什均衡 |
(二)合作型的斯坦克尔伯格均衡 |
(三)合作型的固定汇率博弈均衡 |
(四)合作型的对称效率均衡 |
五、非对称型需求冲击的货币政策博弈简析———以东亚金融危机为例 |
六、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2)国际协调框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章的创新之处 |
1.4 文章的不足之处 |
2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基本框架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货币政策 |
2.1.2 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协调 |
2.2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前提 |
2.3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目标 |
2.4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容 |
2.4.1 货币政策的目标协调 |
2.4.2 货币政策的手段协调 |
2.5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形式 |
2.6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模式 |
2.6.1 规则协调 |
2.6.2 随机协调 |
2.7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原则 |
2.8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成本和收益 |
2.8.1 合作背景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成本和收益 |
2.8.2 不合作背景下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成本和收益 |
3 理论与文献综述 |
3.1 相互依存理论 |
3.2 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 |
3.3 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模型 |
3.4 基于博弈论的货币政策协调理论 |
3.4.1 Hamada模型 |
3.4.2 两国博弈模型 |
3.5 关于未来协调方案的理论 |
3.5.1 麦金农计划 |
3.5.2 扩展的汇率目标区方案 |
3.5.3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
3.5.4 建立世界性中央银行,发行全球统一货币 |
3.6 国际货币政策的逆效合作理论 |
3.7 文献综述 |
3.7.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3.7.2 国内的研究综述 |
4 我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
4.1 基于中国经济开放度的分析 |
4.1.1 中国的对外开放广度的测算 |
4.1.2 中国的对外开放深度的测算 |
4.1.3 小结 |
4.2 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 |
4.2.1 扩展的MF模型的前提假设 |
4.2.2 扩展的MF模型 |
4.3 基于不可能三角理论的分析 |
4.4 极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需求 |
5 我国进行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必要性的实证分析——基于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检验 |
5.1 研究方法、模型设立与数据来源 |
5.2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溢出效应存在性的检验 |
5.2.1 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
5.2.2 对中国物价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
5.3 溢出效应的渠道检验 |
5.3.1 对政策渠道的检验 |
5.3.2 贸易渠道的检验 |
5.3.3 对资产价格渠道的检验 |
5.3.4 美国货币政策对各渠道中间变量的影响比较 |
5.4 实证研究的结论 |
6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安排和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 |
6.1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安排 |
6.1.1 金本位制下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 |
6.1.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 |
6.1.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
6.2 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实践 |
6.2.1 与国际组织的协调合作 |
6.2.2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人民币汇率稳定政策 |
6.2.3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货币政策协调 |
6.2.4 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2.5 中国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前景 |
7 政策建议 |
7.1 加强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之间的协调 |
7.1.1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7.1.2 控制外汇储备风险 |
7.1.3 优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 |
7.1.4 加强外汇政策与利率政策协调信息交流 |
7.2 加强中美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
7.2.1 针对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建议 |
7.2.2 针对贸易传导渠道的相关建议 |
7.2.3 针对资产价格传导渠道的相关建议 |
7.3 积极改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国内环境 |
7.3.1 尽快改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状况 |
7.3.2 提高国内宏观经济调控效力 |
7.4 提高参与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能力 |
7.4.1 健全协调机制 |
7.4.2 把握协调时机 |
7.4.3 丰富协调层次 |
7.4.4 在国际规则制订中发挥作用 |
7.5 积极参与区域货币政策协调 |
7.5.1 强化自身经济发展 |
7.5.2 吸取日元教训推动人民币亚洲化 |
7.5.3 参与机制建设夯实区域合作基础 |
7.5.4 增强亚洲国家间的互信 |
7.6 充分重视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与经济主权的关系 |
7.7 货币政策国际协调在宽松政策退出背景下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选题背景及意义 |
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3.本文的思路及逻辑结构 |
4.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 经济全球化与货币政策 |
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1.1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
1.1.2 什么是货币政策 |
1.2 经济全球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1.2.1 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
1.2.2 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
1.2.3 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
1.2.4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
1.2.5 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
1.2.6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2.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及有效性分析 |
2.1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定义及其前提条件 |
2.1.1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定义 |
2.1.2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 |
2.2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分析 |
2.3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基本方法——博弈论分析 |
2.4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有效性分析 |
3.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机制和实践 |
3.1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机制 |
3.1.1 随机性合作 |
3.1.2 规则性合作 |
3.1.3 不同合作机制的选择 |
3.2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方案和方式 |
3.2.1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方案 |
3.2.2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一般方式 |
3.3 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实践:主要模式、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3.4 关于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一些建议 |
4. 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 |
4.1 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现状 |
4.2 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
4.2.1 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内容 |
4.2.2 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货币政策国际合作的对策 |
4.3.1 充分认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与世界金融、贸易组织,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金融合作 |
4.3.2 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和区域性金融合作机制的建立 |
4.3.3 正确对待并合理利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积极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
4.3.4 进一步完善现行汇率制度,继续维持资本管制政策,提高外汇管理效率 |
4.3.5 继续坚持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
4.3.6 加强国内金融监管,建立危机防范与预警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对称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
1、公开市场操作 |
2、存贷款便利 |
3、最低存款准备金制度 |
二、欧元区的财政政策 |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对称的经济效应 |
(5)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含义 |
2 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的必然性—博弈分析 |
2.1 非合作型的纳什均衡 |
2.2 协调均衡 |
3 结论 |
四、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博弈论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协调与合作研究[J]. 周彤. 经济问题探索, 2013(11)
- [2]国际协调框架下的中国货币政策选择[D]. 贺铟璇.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6)
- [3]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合作研究[D]. 李立.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4]欧元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对称性分析[J]. 梁志方. 台声.新视角, 2005(01)
- [5]对称冲击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博弈分析[J]. 刘海龙,金桩.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3(06)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基本面分析论文; 合作博弈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