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器在热力企业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黄平平,高新勇,郑立军,郭凯旋[1](2021)在《“互联网+”智能供热系统在集中供热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在工业物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引进有助于从系统工程层面提升集中供热系统的生产、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为集中供热领域提出一套"互联网+"智能供热系统,将集中供热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深度融合,形成"数字孪生"新型应用模式。以"热源—热网—热力站—用户热力输送"为主线,采用B/S架构,形成由数据感知层、数据采集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与终端访问层组成的智能供热系统。在某源网一体基层热电企业实现了"互联网+"智能供热平台示范建设应用,建设了全网水力平衡分析、源网一体化协同调度、能耗统计与分析、经营收费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子系统模块,在供热指标能耗降低、经营成本节约、工作效率提高和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程琤[2](2020)在《基于分布式变频的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提出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改变了集中式的能源生产与供应模式,充分体现了“梯级利用”的科学用能思想,显着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于近年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取得了快速发展。尽管冷热电联供系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在工程领域内应用的传统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容量配置、运行调度策略及外供冷、热水输配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导致系统运行经济性变差,且增加了外供冷、热水的输配电耗和冷、热损失。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引入了供热工程中较为新颖的分布式变频系统,将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外供冷、热水向用户进行输配,并分别讨论了在供冷、供热的不同模式下,整个系统的不同运行模式及输配水泵的不同配合方式。首先,本文根据实际工况,以济南市某商务区写字楼群的区域能源项目为背景,建立了基于分布式变频技术的基于分布式变频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系统模型,并通过计算与分析实现了系统设备的合理配置与选型。其次,在此基础上,本文以系统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选取燃气内燃发电机组发电功率和电制冷机组输出功率为优化变量,基于遗传优化算法对整个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了合理优化。另外,本文通过对供热、供冷模式下变频水泵的控制策略进行设计,实现了系统合理、稳定、节能、高效运行,降低了电耗和冷热损失,并实现了各用户间的水力平衡。又次,基于以上设计,本文依托MATLAB仿真平台,结合实际参数对设计进行仿真试验,并给出了运行经济性最优条件下的仿真试验结果。仿真结果证明,本文的设备选型配置、能量优化策略及运行控制方式均合理有效,所设计的基于分布式变频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在运行经济性、节能性方面均优于传统燃气冷、热、电分供系统及传统冷热电联供系统。最后,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建设,并设计了三层架构的控制系统,利用ARM控制器,结合SCADA平台及SQL数据库,实现了工程项目的自动化应用。
马喆[3](2020)在《高温陶瓷膜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燃煤产生的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工业锅炉不能做到完全清洁燃烧,为了缓解其废气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更要加强对烟尘排放的治理。省煤器表面清灰困难,影响烟气与水的换热,且磨损严重。另外,布袋除尘器长期处于高温运行,非采暖季节停用,容易造成布袋表面板结,降低其使用寿命,增加了系统运行成本。高温陶瓷膜管具备耐高温、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使用其制成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来替代传统的省煤器和布袋除尘器,减少处理环节,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拟抽取高温烟气量为1000m3/h,对高温陶瓷膜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除尘面积、换热面积、脉冲反吹系统、排灰装置等进行相关计算,以及各组成部分进行设计并绘制相关图纸。在长春国信供热工程有限公司搭建实验台。对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除尘效率、换热能力进行实验测试,并采集相关实验数据。经过实验测试测得高温陶瓷膜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平均除尘效率(99.0%)高于布袋除尘器除尘效率(96.0-99.0%),通过对原有锅炉主风机和一体化装置风机的启停控制、风机变频等条件下,一体化装置的除尘效率不同。当风机烟气进入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所克服的阻力为陶瓷膜管本身的阻力大小时,除尘过滤效率最高。当烟气所克服阻力一定时,除尘效率随着处理烟气量的减小而降低。烟气侧在风机变频、烟气阀门调整、烟气与水逆流和顺流等条件下,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换热能力不同。在实验条件下,进气流量相同时,换热能力随着进气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进气温度相同时,换热能力随着进气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满足国家对烟气的排放要求,对高温烟气进行过滤除尘的同时进行换热,进行烟气的余热回收。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便于维修安装,陶瓷膜管耐高温耐腐蚀使用寿命长无需经常更换,这对日益严格的节能环保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张博玮[4](2019)在《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集中供热对改善环境、节约能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供热发展至今,由于能源的有效利用低、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热网冷热不均,能源浪费。热力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集中供热的工程和区域不断扩大,通过换热站间接连接的供热系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换热站作为连接热源和热用户的重要环节,其生产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直接影响着供热单位的人力、物力及热用户享有的供热质量。本文以某市集中供热为例,先介绍了集中供热由热源、热网、热用户组成,并对热源和热网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分析,对它们的控制方式进行简要的说明。重点介绍了换热站的工艺流程,对换热站自动控制系统的原理、构造组成、运行方式、控制功能作了详细论述,研究换热站生产过程中对二次网温度的控制、变频调速稳压控制及供回水压差控制。设计基于PLC的自动控制系统,系统控制器选用西门子Climatix系列,对换热站系统中的软件部分和电气部分分别进行了设计,利用Climatix SAPRO编程工具编写控制程序,MCGS组态软件设计了换热站的监控画面,并设计了基于VPN网络技术的换热站与监控调度中心的通讯。利用先进的自控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实现换热站自动化控制以及热网SCADA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供热系统一二次网温度、压力、流量、热量等参数的监测与调整,实现了全网平衡的调节策略。最后以某小区中区系统为例,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已投入正常使用,综合冬季生产运行过程中的运行记录,具体说明现阶段换热站控制系统已经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在生产运行中体现出节能降耗的优势。因此,本课题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庚[5](2019)在《无人值守换热站监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热电厂机组容量的不断扩大,供热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对集中供热的效率和控制要求愈来愈高,然而现阶段我国很多换热站仍然实行人工操作控制,自动化的程度相对低下,导致系统的换热效率不高,供热品质较差等诸多现象。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无人值守的换热站监控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大连市热电集团为研究基础,开发出一套基于PLC与组态软件的无人值守换热站监控系统,融合了暖通技术、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实时采集热力系统的各项重要数据,实时监控换热站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实现对设备的网络集中控制,通过选用西门子S7-300,配合北京昆仑通态10寸液晶触摸屏TPC1262Hi,组成现场级监控系统,同时通过PID算法模块,调节压力点压力恒定以及供水和回水的压差稳定,实现一次侧压力及温度,二次侧供、回水压力及温度的实时监测。本系统能够通过工业以太网以及监控中心,完成远程数据的通讯,实时掌控换热站各设备的运行工况,有助于值班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信息,保障热力系统安全有效的运行,同时系统具有实时报警,故障诊断,数据报表生成,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无人值守换热站监控系统,能够采集到全市供热网点的主要信息以及关键数据,通过集中监控、实时数据更新、远程操作等功能,实现了对换热站无人值守全自动化控制,实现了对整个热力系统更科学、更高效、更规范的管理,提高了换热站系统的效率,节约了供热公司的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该系统通过项目验收,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公司节约热能达12%,节约电能达15%,节约人力成本高达50万,实现CO2排放量同期减少6%。无人值守的换热站监控系统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水平高、系统效率高、维护成本低等特点,是未来集中供热发展的主流方向。
江巍[6](2018)在《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改造成为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换热站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使整个集中供热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高效的运行状态,成为供热控制系统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随着PLC控制带来的革命对热力行业的影响日益加深,换热站这种分散式的结构有了全新的控制方式,集中控制系统对于保证系统优化控制、安全运行、经济节能、减员增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供热企业和行业来看,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亚泰热力公司100多座换热站基础,对管网进行了热力分析,根据该工程的现场情况和监控点的设计要求,以功能保障、节能增效为出发点,对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以现场控制站与上位监控机通信相结合,现场控制站采用对一次网和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度,供回水压力,供水流量,循环泵转速,阀开度等参数进行监控,并通过以太网与上位机进行通信上位机以组态软件为平台建立友好人机界面,可对现场控制站的运行参数进行监控及远程操作。此方案有利于热网的统一调配及实现水力、热力工况平衡,减少了设备投资,有利于系统扩展。在换热站二次供水温度控制中,由于被控对象是一个复杂的对象,具有不确定、非线性、变参数等因素,因此常规的控制难以满足供暖热水温度控制要求。据此,本文提出了采用了基于总线控制的两级计算机监控系统,使用施耐德公司的Modicon M340系列PLC,亚控为组态软件开发平台的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利用稳定边界法进行在线整定,利用MATLAB仿真工具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曲线研究,设计出了一套符合供热企业本身的优化控制方法,设计完成后企业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了企业职工劳动强度,更加科学有效的控制换热站,及时发现换热站出现的问题,将小问题及时解决,使换热站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提高管理方法和经济效益。
董强[7](2017)在《新技术下无人值守换热站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对集中供热工程的特点及设计要求进行了分析,从新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两方面,提出了采用网络化的无人值守换热站系统的设计,提高了企业效益并解决了运行精度方面的需求,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杨利勇[8](2017)在《谈如何实现热力站的无人值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传统的热力站系统,从增加自控系统设备、实现热力站内的自动控制、增加监控安防设备三方面,探讨了热力站系统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具体措施,以实现热力站的自动化控制和无人值守,从而节约了热力企业的人力成本。
顾思雨[9](2017)在《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电气节能技术在化工企业中的合理利用,将大大降低能耗。在阐述电气节能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基础上,论述了化工企业中的几种节能方法,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电气节能技术的合理应用。节能就是在应用技术上实现可靠,经济上实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电气化应用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在人们越来越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各国都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目前全世界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能源短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除了寻找新的能源之外,节能既是关键也是目前最直接有效的重要措施。
田海川[10](2016)在《基于SCADA的热力站自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热力企业自控运行应用领域,SCADA的热力站自控系统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热力自控运行系统可以满足热力企业在业务上的需求。本文对SCADA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阐述,结合SCADA的热力站自控系统和热力企业的自控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SCADA的热力站自控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方案。
二、变频器在热力企业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器在热力企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智能供热系统在集中供热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互联网+”需求分析与智能供热系统 |
1.1 集中供热事业的“互联网+”需求分析 |
1.1.1 学科融合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
1.1.2 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1.1.3 衍生多元化市场价值的需要 |
1.2 “互联网+”智能供热系统内涵 |
2 “互联网+”智能供热系统建设内容 |
2.1 数据感知层 |
2.2 数据采集层 |
2.3 数据访问层 |
2.4 业务逻辑层 |
2.5 表示层与终端访问层 |
3 “互联网+”智能供热平台应用实例 |
3.1 全网水力平衡分析子系统 |
3.2 源网一体化协同调度子系统 |
3.3 能耗统计与分析子系统 |
3.4 经营收费管理子系统 |
3.5 客户服务管理子系统 |
4 总结与展望 |
(2)基于分布式变频的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注释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CCHP系统国内外工程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1 CCHP系统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应用 |
1.2.2 CCHP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传统CCHP系统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分布式变频的CCHP系统方案设计与选型 |
2.1 引言 |
2.2 济南市某写字楼群冷热电负荷分析 |
2.3 系统方案设计 |
2.4 系统能量流分析 |
2.5 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
2.5.1 选型依据及所需考虑参数 |
2.5.2 动力设备及余热利用设备选型及计算验证 |
2.5.3 变频水泵选型及计算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分布式变频的CCHP系统优化运行 |
3.1 引言 |
3.2 供能侧优化模型 |
3.2.1 优化目标 |
3.2.2 优化模型建立及约束条件 |
3.2.3 优化模型求解 |
3.3 用能侧优化模型 |
3.3.1 优化目标 |
3.3.2 优化策略 |
3.3.3 优化模型建立及约束条件 |
3.3.4 优化模型求解 |
3.4 系统水力计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分布式变频的CCHP系统仿真与性能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分布式变频的CCHP系统MATLAB仿真 |
4.3 仿真系统性能分析与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工程设计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系统工程设计与应用 |
5.2.1 能源站及外网用户系统设计 |
5.2.2 运行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高温陶瓷膜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陶瓷膜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理论研究与设计 |
2.1 除尘过滤面积确定 |
2.2 换热面积的确定 |
2.2.1 尺寸设计 |
2.2.2 换热能力计算 |
2.3 其他系统设计 |
2.3.1 脉冲反吹系统设计 |
2.3.2 排灰装置设计 |
2.4 一体化装置外形尺寸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除尘换热一体化实验 |
3.1 实验目的及意义 |
3.2 实验 |
3.2.1 实验台搭建 |
3.2.2 实验台安装 |
3.3 实验测试 |
3.3.1 测试内容 |
3.3.2 测试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分析 |
4.1 除尘效率分析 |
4.1.1 实验目的 |
4.1.2 一体化装置除尘效率分析 |
4.2 换热能力分析 |
4.2.1 实验目的 |
4.2.2 一体化装置换热能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2 环境效益分析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6.2.1 除尘换热一体化工艺应用前景展望 |
6.2.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4)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供热发展概况 |
1.2.2 国内供热发展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
2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1 热源 |
2.1.1 热源的分类 |
2.1.2 热源工艺流程 |
2.2 热网 |
2.2.1 热网工艺流程 |
2.2.2 热网的调节方式 |
2.3 热用户 |
2.4 换热站 |
2.5 换热站工艺 |
2.6 换热站的运行控制原理 |
2.6.1 PID控制 |
2.6.2 二次网温度控制 |
2.6.3 补水泵变频调速稳压控制 |
2.6.4 循环水泵供回水压差控制 |
2.7 通信网络 |
2.7.1 VPN定义 |
2.7.2 VPN功能 |
2.7.3 VPN组网方案 |
2.8 监控调度中心SCADA系统 |
2.8.1 监控调度中心 |
2.8.2 SCADA系统 |
2.9 本章小结 |
3 换热站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换热站系统技术参数 |
3.1.1 热负荷 |
3.1.2 水泵流量和水泵扬程 |
3.1.3 压力温度设计要求 |
3.2 换热站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3 PLC硬件设计 |
3.3.1 PLC选型 |
3.3.2 PLC硬件组态 |
3.4 现场仪表选型 |
3.5 电气设计 |
3.5.1 变频控制柜电气设计 |
3.5.2 RTU柜 PLC电气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软件程序及工程组态设计 |
4.1 PLC控制程序设计 |
4.1.1 二次网供水温度控制程序设计 |
4.1.2 补水泵恒压控制程序设计 |
4.1.3 循环水泵压差控制程序设计 |
4.1.4 软水箱电磁阀控制程序设计 |
4.1.5 安全电磁阀泄水控制程序设计 |
4.1.6 温度控制程序实现过程 |
4.1.7 编写控制程序 |
4.2 工程组态 |
4.2.1 工程组态软件介绍 |
4.2.2 部件控制说明 |
4.3 本章小结 |
5 应用案例分析 |
5.1 换热站设计实例 |
5.2 换热站运行效果分析 |
5.3 监控调度中心SCADA系统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变频柜电气原理图 |
附录 B 变频器水泵控制电气原理图 |
附录 C RTU柜电气原理图 |
附录 D 控制器电气原理图 |
附录 E 部分控制程序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无人值守换热站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需求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供热系统简介 |
2.1 供热系统工艺概述 |
2.2 换热站的工作原理 |
2.2.1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基本理论 |
2.2.2 质调节的基本理论 |
2.2.3 流量调节的基本理论 |
2.2.4 分阶段调节流量的质调节基本理论 |
2.3 供热系统的水力工况以及热力工况 |
2.3.1 供热系统水力工况 |
2.3.2 供热系统的定压 |
2.3.3 供热系统热力工况 |
2.3.4 水力工况对热力工况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换热站监控系统设计 |
3.1 控制方案的设计 |
3.1.1 二次网供水温度的调节 |
3.1.2 二次网流量的调节 |
3.1.3 二次网回水压力的调节 |
3.1.4 连锁保护 |
3.2 换热站系统结构 |
3.2.1 VPN虚拟专用网络 |
3.2.2 数据监控平台设计 |
3.2.3 换热站控制系统 |
3.2.4 接口定义 |
3.3 本章小结 |
4 换热站监控系统硬件配置 |
4.1 设备选型原则 |
4.2 系统硬件构成 |
4.2.1 PLC |
4.2.2 触摸屏 |
4.2.3 变频器 |
4.2.4 传感器 |
4.2.5 补水泵 |
4.2.6 调节阀 |
4.3 设备抗干扰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换热站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5.1 组态软件的选择 |
5.2 人机界面介绍 |
5.3 组态界面设计与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6 供热系统能耗分析 |
6.1 大连市热电集团集中供热系统现状 |
6.2 运行方式分析 |
6.3 经济效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集中供热发展状况 |
1.3 国外集中供热发展状况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换热站集散系统结构组成 |
2.1 城市集中供暖简述 |
2.2 换热站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
2.3 系统硬件配置清单 |
2.3.1 集团调度中心硬件配置 |
2.3.2 集团调度中心软件配置 |
2.3.3 分公司调度中心硬件配置 |
2.3.4 分公司调度中心软件配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LC控制柜及硬件设计 |
3.1 PLC控制柜设计 |
3.2 供电电源 |
3.2.1 直流电源 |
3.2.2 交流电源 |
3.2.3 电源接线 |
3.3 施耐德ModiconM340系列PLC |
3.3.1 电源模块 |
3.3.2 CPU模块 |
3.3.3 模拟量输入模块 |
3.3.4 模拟量输出模块 |
3.3.5 数字量输入模块 |
3.3.6 数字量输出模块 |
3.3.7 RTD输入模块 |
3.4 触摸屏 |
3.5 交换机 |
3.6 机架装配接线 |
3.7 中间继电器 |
3.8 空气开关 |
3.9 端子排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频柜及各种泵功能设计 |
4.1 变频柜整体设计 |
4.1.1 变频器工作原理 |
4.1.2 变频柜上电功能设计 |
4.1.3 变频柜盘面布置及功能 |
4.2 循环泵功能设计 |
4.2.1 循环泵主回路工作原理 |
4.2.2 变频就地控制 |
4.2.3 变频远程控制 |
4.3 补水泵功能设计 |
4.3.1 补水泵主回路工作原理 |
4.3.2 补水泵盘面布置及功能 |
4.3.3 变频就地控制 |
4.3.4 变频远程控制 |
4.4 管道泵功能设计 |
4.4.1 管道泵主回路工作原理 |
4.4.2 管道泵盘面布置及功能 |
4.4.3 管道泵变频就地控制 |
4.4.4 变频远程控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主程序流程图 |
5.2 PID控制算法 |
5.2.1 PID控制算法原理 |
5.2.2 PID原理软件的实现及控制算法原理 |
5.2.3 PID的传递函数和仿真模型 |
5.2.4 PID仿真曲线MATLAB软件实现 |
5.4 组态界面设计 |
5.4.1 组态界面首页的设计 |
5.4.2 组态界面工艺流程图的设计 |
5.4.3 组态界面调节阀控制设计 |
5.4.4 组态界面管道泵控制设计 |
5.4.5 组态界面循环泵控制设计 |
5.4.6 组态界面补水泵控制设计 |
5.4.7 组态界面参数显示界面设计 |
5.4.8 组态软件设备诊断和报警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调度中心的功能设计 |
6.1 调度中心的功能 |
6.2 参数显示及报警 |
6.3 上位机远程操控及参数远程组态 |
6.4 管理日志及系统优化控制算法 |
6.5 热源数据和GIS地理信息接入 |
6.6 实时数据库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新技术下无人值守换热站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集中供热面临的形式 |
2 无人值守换热站系统的分析 |
2.1 中心站控制室 |
2.2 片区中心站 |
2.3 换热站就地控制系统 |
2.3.1 换热站就地监控系统 |
2.3.2 现场仪表和执行原件 |
2.3.3 通讯系统 |
2.4 换热站就地信息采集原理 |
2.5 换热站自动化控原理 |
2.6 通讯部分 |
2.7 外网拓展部分 |
3 结语 |
(8)谈如何实现热力站的无人值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传统的热力站系统的介绍 |
2 热力站系统的自动化升级改造 |
2.1 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增加自控系统设备 |
2.2 实现热力站内的自动控制 |
2.3 增加监控安防设备 |
3 热网系统的集中控制 |
3.1 建立热网系统集中控制中心 |
3.2 数据的采集处理与联网控制 |
3.3 设定系统的报警参数 |
3.4 实现热力站远程监控和无人值守 |
4 结语 |
(9)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内容 |
2 化工企业电气节能的原则 |
2.1 经济性 |
2.2 节能性 |
2.3 诚信性 |
3 电气节能设计技术的合理利用 |
3.1 提高功率因数节能 |
3.1.1 提高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 |
3.1.2 采用人工无功补偿装置 |
3.2 全面推行变频调速技术 |
3.2.1 变频器节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3.2.2 简化设计方案 |
3.3 变压器节能化 |
3.4 照明系统节能 |
3.5 管理方式处节能 |
4 结束语 |
(10)基于SCADA的热力站自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 SCADA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系统分析 |
3自控系统分析 |
3.1自动控制系统概念 |
3.2自动控制系统分类 |
3.3可编程控制器 |
4热力站自控系统研究与设计 |
4.1自动控制运行 |
4.1.1压力控制 |
4.1.2供热温度控制 |
4.1.3执行器状态控制 |
4.1.4连锁控制和保护 |
4.2监控信息管理系统 |
5结语 |
四、变频器在热力企业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智能供热系统在集中供热中的研究与应用[J]. 黄平平,高新勇,郑立军,郭凯旋. 工业技术创新, 2021(01)
- [2]基于分布式变频的燃气冷热电联供系统优化运行研究[D]. 程琤. 山东大学, 2020(02)
- [3]高温陶瓷膜除尘换热一体化装置的应用与研究[D]. 马喆.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4]集中供热换热站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D]. 张博玮.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无人值守换热站监控系统设计[D]. 李庚.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换热站集中控制系统设计[D]. 江巍. 长春工业大学, 2018(12)
- [7]新技术下无人值守换热站系统的设计[J]. 董强. 山西建筑, 2017(17)
- [8]谈如何实现热力站的无人值守[J]. 杨利勇. 山西建筑, 2017(16)
- [9]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的应用[J]. 顾思雨. 化工设计通讯, 2017(02)
- [10]基于SCADA的热力站自控系统研究与设计[J]. 田海川.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