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局(一)

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局(一)

一、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置(上)(论文文献综述)

郭洁[1](2021)在《无锡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的改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陈哲[2](2021)在《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宅小区,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满足人类日常生活起居的基础功能体。然而,老旧住宅小区年久失修、墙体脱落、配套设施不齐全等相关问题日益严峻,城镇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就成为了很多人的期盼。2020年,我国城镇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按下了快进按钮,七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这项工作引起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惠及上亿群众。近年,在一系列老旧住宅小区相关改造工作进行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但同时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一些小区改造不到位、改造手法落后、居民满意度不高的情况。而如何优化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就是本篇论文的重点。本文通过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编制的《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评价定级了本文的两个小区(九江市城关镇老旧住宅小区——永修县富民小区与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改造案例,以此为优化基础。之后通过实地调研与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研和访谈,详细了解更深层次使用感观。最后收集整理、综合分析两方面的结论,制定优化设计策略。本文将优化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大方向,分别是建筑主体、公共环境、改造过程、可持续化改造方面的优化。通过这些优化设计策略,总结改正小区改造中没做到位的地方,以期为今后其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提供参考帮助,少走弯路,了解居民诉求一步到位,为居民和谐生活提供基础。

兰艳[3](2021)在《基于交往行为的西安顺城巷街道空间适老化更新研究》文中提出旧城更新在存量规划时期,越来越暴露出更新结果同质化、公共空间缺失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更新缺少对旧城内空间使用主体的关注,导致未能通过利用、优化本有的邻里关系和地域生活,使原住民生活空间难以存续,城市更新中“活”的要素难以保留,旧城活力逐渐消失。在老龄化背景下,旧城内老龄化形势严峻而突出,养老模式向社区、居家、机构共同支撑转变,也造成老年人对街道的客观需求。因此优化既有的街道空间以适应并更好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将成为未来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研究基于对旧城更新中原有居住主体老年人的角度出发,选取西安旧城的重要街道空间——顺城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所需要承载的交往行为的客观空间环境需求,做出针对街道空间的适老化更新。研究运用环境行为学及空间行为相关方法——PSPL研究法和SD语义分析法。通过定量和定性、主观与客观综合的双角度,对顺城巷不同区段物理空间和老年人交往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跟踪观察等实地调研,并通过绘制街道活动热力图、行为记注图、行动轨迹图等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现状街道物理环境的适老矛盾,归纳出老年人街道交往场所的空间环境需求。针对顺城巷既有街道空间,归纳出街道中的物理要素即适老业态占比、空间界面尺度与形态、景观绿化特征、适老设施和标识系统建设情况,以及既有的交往场所类型。针对老年交往行为,通过出行习惯调查和行为注记总结了不同行为内容的群体构成特征和时空规律,从所需空间要素考虑将其进行分类,并通过客观要素与主观使用感知评价结合选取典型街道区段和环城公园内沿城墙边界的典型空间作为重点研究补充。最后构建了街道空间的适老更新思路,提出先确立基础原则,再明确需要进行更新的街道空间的节点,结合前文分析,提出了基于交往行为的街道空间适老更新方法,并通过实地节点进行设计实践,以期对西安市旧城更新建设及老年户外空间适老上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例参考价值。

马晓聪[4](2021)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公共图书馆功能的多元化,传统阅览空间无法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览行为模式,因此需要泛阅览空间来满足读者对行为模式的不同选择。对泛阅览空间的研究,旨在营造适合读者多元阅览行为的空间环境。本文以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行为学的行为观察法、认知地图法以及公共意向图法等调查与研究方法,对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对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传统公共图书馆、当代公共图书馆和改造后公共图书馆进行对比归纳,分析总结传统公共图书馆中阅览空间的现存问题和当代图书馆中泛阅览空间的优势,探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此外,依据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泛阅览空间中读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通过记录读者停留点的疏密程度,得到受读者欢迎的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位置。同时调查读者对于泛阅览空间形象和场所精神的认知,进一步研究影响读者对空间认知度的要素,深入剖析读者行为与泛阅览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前期对行为与空间之间的研究结果,运用环境行为学的分析方法,从空间的位置、平面形式、空间界面、色彩质感、光环境以及景观等层面探讨读者对泛阅览空间的体验和认知,得出泛阅览空间的设计策略。以突显泛阅览空间的重要性,促使建筑师更加关注泛阅览空间在公共图书馆中的价值,也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方向。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根据读者的行为心理来营造满足读者需求的泛阅览空间环境。在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泛阅览空间的不同层面提出设计策略,使泛阅览空间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提高读者对空间的认知度。进一步增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活力,为今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提供更广泛的参考资料。

原剑珩[5](2020)在《广州市越秀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所研究的老旧社区,主要指建设于20世纪70至80年代,居住人口规模为5000-12000人,占地10-30公顷,至今仍在居住使用的社区。这些老旧社区多存活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优越。但其内部景观设施通常存在着种类不齐全、损坏严重、位置不佳等多重问题。因此,对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优化改造势在必行。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在于总结梳理并搭建“微改造”理念存在于老旧城区社区层面的结构系统,经过对老城区的社区实况调研以及案例分析,为更好地开展老旧社区环境微改造工作提出有效建议,在社区层面以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作为切入点,最终实现对老旧社区“微改造”理念的进一步扩展与景观设施改造的实际应用。首先基于广州市微改造更新模式的背景下,对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结合相关理论基础的筛选理解和应用提取,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对应的阐述和分析。接着,根据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以人的行为活动所需进行的功能分类标准,提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分类和内容;然后,以广州市越秀区部分老旧社区的景观设施为研究对象,并通过使用后状况评价的方法,对其进行关于社区景观设施的满意度、需求度等属性的数据整合及分析,披露调研对象于景观设施改造方面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继而,针对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对优化配置目标、影响因素、基本原则、基本步骤以及配置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探讨及深入研究;最后,以流花街桂花岗社区为例,先了解其所处的越秀区的位置、地貌特征、自然条件等基础属性,再因地制宜提出具体改造方案,以期为今后类似社区微改造项目的开展,能起到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赵月[6](2020)在《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形态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城市处于规划变革的新时期,开启了人本管控和精细化治理的全新局面,因此,以有机发展和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城市空间规划逐渐成为更新建设中主要趋势。住区作为城市内人们的居住空间,不仅要满足其内部的基本生活需要,还要保持与城市巨系统的良好连接。住区边界作为住区对外的主要连接面,是城市边界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即抽象又具体的一类,反映出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和住区发展中的众多问题。住区临街边界同作为城市住区与街道的重要部分,位于和住区和街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住区与城市的关键场所,也是住区与城市交接的媒介——具有丰富活动的生活、休闲场所。空间是依据边界来划分的,边界处也就容易触发多样化活动的发生。边界空间属于城市形态的范畴,通过总结已有成果,发现目前涉及到城市边界空间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针对城郊与城区边界的研究较多,而中、微观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住区边界空间以及居住建筑边界属于中微观层面的研究内容,它们既是城市的中介空间,又承担了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避免了因模糊的空间界定而产生的矛盾,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本文选取西安明城区为研究对象,以内部住区和街道的已有分析成果为基础,对住区临街边界空间展开分阶段、分时段的调研,期望寻求营造安全舒适、形态协调、富有个性的场所的方法。首先,基于整体研究结果,划分住区临街边界的形态类型,然后选择不同区位、不同形态的样本边界空间,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展开详细的特征分析。通过明城区内住区临街边界空间整体的现状调查,得到边界空间的一系列量化指标数据,包括与空间形态关联的界域高宽比和界面通透度指标、与景观环境相关的界面绿视率和界域开敞度等指标。运用实景图片获取和二维图像计算的技术手段辅助,获得数据研究统计结果,引入20 X 20(m)网格作为等距计量单元,对所选取的不同对象进行空间尺度和界面关系的量化,将边界空间的研究聚焦到精度层面。另外,针对界域三维空间的研究,主要使用定性的方法,分析其功能属性及空间活力样态,尽可能实现对边界的全面研究。最后,对不同类型的住区临街边界空间进行特征总结和使用效能评估,依据整体评估所得的结论,回归到不同类型的住区临街边界空间上,思考相对应的优化发展路径。期望通过边界的优化,从临街面控制、内外空间的衔接、场所精细化营造和功能的合理配置等多个层面共同提升住区边界的空间品质,以对明城区内中微观层面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环境的发展有所助益。

肖玉婷[7](2020)在《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老龄化成为当今社会普遍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形势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国务院提出加强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推动居家养老环境的改造和无障碍建设,营造安全绿色便利的老年宜居环境。目前,南昌市已迈入老年型城市。作为江西省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解决老年群体养老问题成为当前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老旧社区适老化建设的主旋律。因此,针对南昌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地域性的适老化改造研究,如何从自身的特征出发,完善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从而寻找出一条适合南昌市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的道路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关键。论文构建了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框架。项目遵循“论文选题—文献归纳研究—现场勘踏—数据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方案设计”的研究思路步骤进行展开。论文框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基础、研究策略和方案设计研究,层层递进,逐步从前期的理论基础推导出方案设计。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利用相关资料数据库平台对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进行了理论基础分析。分析了南昌市老龄化现状、应对老龄化的开发模式和当前老旧社区适老化设计的改造需求,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掌握了当前老旧社区适老化的整体情况。论文借助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及环境心理学、需求层次论和园艺疗法等相关理论,以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以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特征为切入点,紧扣老年群体居家养老需求,对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进行适老化更新设计,为南昌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设计提供指导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调查结论和研究的策略。选取南昌市行政区域中老龄化程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为研究的契机,结合南昌地域情况特征,重点对各个社区的入口与交通组织空间、景观绿化空间、户外活动公共空间和公共环境设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总结出当前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并针对现状问题提出设计原则和具体的设计策略,切实的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社区环境需求。第三部分是方案设计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南昌市新华社区为例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在方案设计的前期对项目概况进行分析,并利用SD法对新华社区内老年群体关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环境质量评价问卷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掌握了社区老年群体对社区近宅空间、庭院空间和边角与过渡空间环境的适老化需求。另外,考虑到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提出“硬件”与“软件”基础服务设施优化策略与社区管理策略。同时为了满足老年群体对园艺种植的需求,在有限的社区空间内,充分挖掘消极空间的潜力,利用社区边角与过渡空间和近宅空间,以立体菜园、移动农场和一米菜园的形式,提出为社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人与景观”互动的园艺种植社区的设计构想,为今后南昌市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意见。本文通过对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的研究,探寻出符合老年群体需求的社区环境,激发了老旧社区活力,从而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幸福指数,为南昌老旧社区适老化更新提供指导范本。

黎晓楠[8](2020)在《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唯一的当代型历史文化街区,它代表着广州50-60年代西方花园式规划及华侨住宅建筑本土化的实践,是广州城建史上的特例,也是广州市公布的26个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之一。随着广州华侨新村周边的发展及内部的自发式更新,街区内的公共空间渐渐不能适应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及多元使用者的需求。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的前提下,结合使用者需求,为其公共空间的组织、物质环境的提升提出保护与优化原则与策略,是本次研究的实践意义所在。论文主要包括5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论述了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应用价值及科学意义。对相关概念、国内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研究现状、广州华侨新村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为本课题提供了研究依据和理论支撑,提出本文研究方法与组织架构。第二章为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概述。通过对已有的论文文献、期刊、报纸、地图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华侨新村发展沿革归纳为“开发期-停滞期-转型期-自主柔性更新期”4个阶段,从各时段的发展背景、区位变化、街区建设概况及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对华侨新村初期规划及建筑特点进行简明的介绍,总结了华侨新村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对应的公共空间,确定华侨新村公共空间的保护要素。第三章为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通过实地调研、追踪记录、深度访谈等方式,对本街区区位、建筑文化资源、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活动节点、公共空间视觉界面以及公共生活6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调研和分析,进而总结了街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优化原则。第四章针对2020年2月公布实施的《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作解读,明确了本街区发展“文-商-旅-居”为一体的“SOHO典范社区”的目标。结合2017-2019年本街区内公共空间“微改造”实施与成果作梳理,提出上一阶段街区内“公共空间保护”与“公共空间优化”过程中有待改善的问题。第五章根据“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针对第三、第四章提出的问题,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空间环境保护提升、运行机制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从中观到微观等不同层面介入本街区公共空间的空间设计方法,提出了适合本街区发展的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建议。

张伊梦[9](2020)在《基于居民需求的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深圳市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的背景下,针对深圳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保障性住房政策成为重要且有效的手段,近年来,深圳不断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并且在未来还将延续此态势。政府在不断增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把保障更多人群放在首要目标,忽略了公共空间与居民生活环境的设计,在强调重视人居环境建设和改善的背景下,保障房的质量以及人居环境的提升成为迫切且又实际的问题。本文以深圳市的保障房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四个集中建设保障房住区,结合国内外的保障房公共空间建设经验,通过对深圳市的保障房住区案例进行实地走访和调研,对四个调研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梳理,基于观察法对四个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全天候分13个时刻的观察,对居民的活动类型、空间分布、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有一定的掌握,基于居民使用需求的视角,对深圳市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访谈,总结既有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如保障房住区人居环境相关研究的滞后与缺失、缺乏人文关怀、空间层次感缺失、设施与活动场地不足、缺乏管理维护等问题。本文基于居民需求与满意度评价,总结归纳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提出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并针对已建成保障房住区提出可行性和经济性的优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对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论述,并总结归纳本文的研究内容和运用的研究方法,最后设计本文研究框架。第二章梳理了国内外有关住区的研究理论和借鉴国内外成熟保障房的公共空间建设经验。第三章对保障房住区的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动特征和需求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实地调研和观察法总结了深圳市保障房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现状特征和使用情况。第五章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对居民的行为活动特征、使用需求和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进行分析梳理,并对深圳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第六章基于前文的理论和调研结论,提出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对已建成保障房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提出优化建议。第七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

张程程[10](2020)在《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城市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对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发提高,而现存的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现状复杂,给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带来了很多困难。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更新上,将对这个当前城市更新改造领域的前沿性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下文中将会分析和参考国内外适老化建设、城市更新建设、老旧住宅区改造的研究内容与具体实践成果,并结合西安市区内的具体老旧住区实例进行论证,从而努力建立起带有普遍意义的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可持续性研究,及更新方法策略。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进行调查研究,并将主要通过分析论述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适老化现状、老年人的行为和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基于这种特征而形成的适老化更新设计这几个角度展开研究。同时,调研将会论述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具体物质环境、住区居民特征以及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使用情况等,并分析研究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主要不足,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具有可行性的改进。通过分析研究典型的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的具体物理环境与对住区环境内老年人的意向调研结果,总结出各个类型的住区居民在户外空间环境、道路交通、适老化设施等方面的不同诉求,提出改进思路、改进原则以及改进的关键问题和改进设计方法,并最终提出有可行性的空间改造策略。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与时长和公共空间环境的适老化程度有关联,适老化程度越高、公共活动场地越宜人的住区,老年人的室外活动意愿越强。而通过调研典型的城市老旧住区,其缺点与不足大体包括道路系统混乱、公共活动场地及绿化不足、适老化设施缺乏等。本文中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以实际老旧住区为例,从整体的空间布局到适老化设施的人性关怀方面,结合研究文献和实际项目的经验,作出合理化且具有可行性的改造策略。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老旧住区的户外公共空间现状,与新的住区生活圈理论相结合,产生新的整合方式,在老旧住区能够进行改造的空间范围内,分层级对户外公共空间进行适老化改造,使改造逻辑合理完整。

二、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置(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置(上)(论文提纲范文)

(2)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解析与相关研究
    2.1 概念解析
        2.1.1 “城市修补”理念
        2.1.2 城关镇
        2.1.3 老旧住宅小区
    2.2 老旧住宅小区的特点
        2.2.1 分类
        2.2.2 优势
        2.2.3 主要问题
    2.3 老旧住宅小区改造相关理论
        2.3.1 有机更新发展理论
        2.3.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3.3 社会营造发展理论
        2.3.4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2.4 国内外老旧住宅小区改造进展与案例
        2.4.1 国外进展概况
        2.4.2 国外案例——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提升工程
        2.4.3 国内进展概况
        2.4.4 国内案例——杭州和睦新村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工程
第三章 改造后评价体系与调研方法
    3.1 引入改造后评价体系
        3.1.1 评价标准概况
        3.1.2 评价等级划分
        3.1.3 评价内容要素
        3.1.4 评价考察对象
    3.2 调研方法
        3.2.1 调研对象
        3.2.2 调研时间及地点
        3.2.3 调研内容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区改造实例分析
    4.1 永修县富民小区
        4.1.1 小区概况
        4.1.2 改造后情况
        4.1.3 改造后评价
        4.1.4 改造后调研
        4.1.5 实证分析
        4.1.6 实证结论
    4.2 共青城市毛竹山小区
        4.2.1 小区概况
        4.2.2 改造后情况
        4.2.3 改造后评价
        4.2.4 改造后调研
        4.2.5 实证分析
        4.2.6 实证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造后优化设计策略
    5.1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1.1 创造屋顶农场,共建绿色家园
        5.1.2 设施查漏补缺,旧楼焕发新生
        5.1.3 无障碍适老化,颐享天伦之乐
        5.1.4 顶楼加层改造,创建公共场所
        5.1.5 建筑主体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2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2.1 构筑公共空间,重塑邻里间情
        5.2.2 优化停车体系,确保出行舒畅
        5.2.3 拆违建新,活化空间
        5.2.4 拆墙透绿,共享家园
        5.2.5 公共环境改造策略优化总结
    5.3 改造工作策略优化建议
        5.3.1 居民参与其中,掌握住户需求
        5.3.2 合作协同参与,扩展资金来源
        5.3.3 优化施工过程,重视监督管理
        5.3.4 完善投诉机制,加强后续养护
    5.4 可持续化改造策略优化建议
        5.4.1 绿色建筑
        5.4.2 海绵社区
        5.4.3 未来社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等级评价表
附录B 调研问卷
附录C 图表来源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基于交往行为的西安顺城巷街道空间适老化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街道空间
        1.3.2 适老化更新
        1.3.3 交往行为
    1.4 研究对象背景及范围
        1.4.1 西安顺城巷背景
        1.4.2 具体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街道空间适老化相关研究综述
        1.5.2 交往行为与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1.5.3 顺城巷街道空间相关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方法及论文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论文框架
2 顺城巷街道空间适老化相关基础性研究
    2.1 旧城街道内老年人的身心及行为特征
        2.1.1 出行老年人的共性身心特征
        2.1.2 旧城街道老年人行为特征
    2.2 相关理论梳理
        2.2.1 旧城街道相关理论
        2.2.2 交往行为相关理论
        2.2.3 街道空间与行为活动调研方法
    2.3 旧城街道交往空间适老优化相关案例
        2.3.1 北京青龙胡同邻里孵化器案例
        2.3.2 北京杨梅竹斜街“微公园”案例
        2.3.3 小结:北京旧城适老更新的借鉴价值
    2.4 本章小结
3 顺城巷既有街道空间老年使用现状调研分析
    3.1 顺城巷旧城更新背景及街道空间概况
        3.1.1 解放后西安顺城巷的更新发展变迁
        3.1.2 唐皇城复兴计划后顺城巷空间更新问题
        3.1.3 顺城巷现阶段街道基本概况
        3.1.4 小结
    3.2 既有街道老年使用现状调研方法
        3.2.1 调研策略
        3.2.2 调研方法
    3.3 顺城巷既有街道空间客观物质要素量化调查
        3.3.1 街道适老业态
        3.3.2 街道空间界面
        3.3.3 街道景观绿化
        3.3.4 街道适老设施及标识系统
        3.3.5 街道既有交往场所类型
    3.4 老年人对街道空间的主观使用感知评价调查
        3.4.1 街道使用感知评价因子
        3.4.2 街道舒适度感知调查
        3.4.3 道路安全度感知调查
        3.4.4 街道主观使用感知总结
    3.5 既有街道空间老年使用现状问题总结
        3.5.1 大型适老业态分布不均衡
        3.5.2 界面安全性及通达性较低
        3.5.3 适老服务设施缺失且单一
        3.5.4 景观绿化与场地结合度低
        3.5.5 既有交往场所舒适度欠佳
    3.6 本章小结
4 顺城巷老年交往行为调研与分析
    4.1 老年交往行为调研与数据处理方法
        4.1.1 调研方法
        4.1.2 数据转录与统计分析
    4.2 顺城巷老年交往行为的内容及群体特征
        4.2.1 交往主体的调研情况
        4.2.2 交往行为的具体内容
        4.2.3 交往行为的群体特征
    4.3 顺城巷老年交往行为发生的时间规律
        4.3.1 交往行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动态
        4.3.2 各时段不同交往行为的频率差异
        4.3.3 各交往行为发生的持续时间
    4.4 顺城巷老年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规律
        4.4.1 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环境要素
        4.4.2 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品质需求
    4.5 顺城巷老年交往行为的分类及特征
        4.5.1 休憩交谈
        4.5.2 健身娱乐
        4.5.3 商业贸易
        4.5.4 爱好交流
        4.5.5 特征小结
    4.6 本章小结
5 顺城巷内适宜老年交往的典型街道空间分析
    5.1 对象选取
        5.1.1 选取依据
        5.1.2 典型性概述
    5.2 顺城巷内适宜老年交往的典型街道分析
        5.2.1 北马道巷
        5.2.2 南顺城巷
        5.2.3 下马陵及建国门综合市场
    5.3 环城公园内适宜老年交往的典型空间分析
        5.3.1 老年人群构成及行为特征
        5.3.2 环城公园内交往空间的类型
        5.3.3 环城公园适老交往空间应用要点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交往行为的顺城巷街道空间适老化更新方法
    6.1 适老交往的街道空间更新思路
        6.1.1 明确空间与行为间的需求矛盾和更新要点
        6.1.2 满足老年交往发生的基本适老化设计原则
        6.1.3 顺城巷内适宜为交往场所的空间更新节点
    6.2 基于老年交往行为的街道空间更新方法
        6.2.1 提高街道空间的通行安全
        6.2.2 梳理空间结构和交往尺度
        6.2.3 补足街道空间的适老服务
        6.2.4 利用现有界面嵌入微场所
        6.2.5 增强慢行系统的可识别度
    6.3 顺城巷街道空间适老化更新实践
        6.3.1 基地背景及既有交往活动特征
        6.3.2 基地既有街道空间现状问题
        6.3.3 基地空间适老化更新方案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创新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顺城巷全段基本现状概况表
    附录二:顺城巷老年群体出行习惯与街道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三:顺城巷街区人群各时段活动调查表
    附录四:顺城巷各区段各行为各时段活动统计表
    附录五:顺城巷各区段各行为时段趋势变化图
致谢

(4)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1.1.3 公共图书馆空间发展历程
        1.1.4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概念、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基本概念
        1.2.2 研究对象界定
        1.2.3 调研对象的选取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2 调查方法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创新点
第2章 环境行为学理论与方法解析
    2.1 环境行为学的概念与意义
        2.1.1 环境行为学概念
        2.1.2 环境行为学意义
        2.1.3 环境行为学在建筑学空间设计中的指导意义
    2.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2.2.1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2.2.2 环境行为学的研究现状
    2.3 环境行为学的主要理论
        2.3.1 格式塔知觉理论
        2.3.2 生态知觉理论
        2.3.3 认知地图理论
    2.4 环境行为学在阅览行为中的表现
        2.4.1 行为与环境
        2.4.2 阅览行为与环境
        2.4.3 领域性与阅览行为
        2.4.4 微观空间与阅览行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调研
    3.1 实地调查概况
        3.1.1 实地调查范围与数量
        3.1.2 现场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3.2 传统公共图书馆阅览空间调研
        3.2.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3.2.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3.2.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3.2.4 调研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3.3 当代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3.3.1 河北省图书馆
        3.3.2 首都图书馆二期
        3.3.3 天津市图书馆
        3.3.4 唐山市图书馆
        3.3.5 衡水市图书馆
        3.3.6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3.4 改造后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调研
        3.4.1 石家庄市图书馆
        3.4.2 调研现状结果分析归纳
    3.5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馆调研结果的归纳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空间认知研究
    4.1 读者的行为模式
        4.1.1 泛阅览空间的使用主体
        4.1.2 读者的行为内容
        4.1.3 读者的行为特点
    4.2 读者处于泛阅览空间环境中的心理需求
        4.2.1 读者的心理需求层次分析
        4.2.2 读者心理需求对泛阅览空间的影响
    4.3 读者在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
        4.3.1 读者的停留行为习惯
        4.3.2 读者在不同泛阅览空间中的停留节点位置分析
        4.3.3 不同泛阅览空间停留节点的位置归纳
    4.4 读者对场所精神的认知分析
        4.4.1 场所精神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4.4.2 读者对泛阅览空间效果的认知
        4.4.3 读者的泛阅览空间形象的认知
        4.4.4 泛阅览空间场所精神认知的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公共图书泛阅览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泛阅览空间的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
        5.1.1 与门厅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5.1.2 与走道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5.1.3 与庭空间结合的泛阅览空间
        5.1.4 泛阅览空间位置和平面形式设计策略
    5.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
        5.2.1 空间的边界效应
        5.2.2 泛阅览空间的空间界面
        5.2.3 空间界面的色彩质感设计
        5.2.4 泛阅览空间空间界面及色彩质感设计策略
    5.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
        5.3.1 光环境与人体知觉
        5.3.2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分析
        5.3.3 泛阅览空间的光环境设计策略
    5.4 泛阅览空间的景观环境设计
        5.4.1 泛阅览空间内景观的作用
        5.4.2 泛阅览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5.5 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的设计要点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1 附录1
    1.2 附录2

(5)广州市越秀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广州旧城区丧失活力背景下的改造认知与挑战
        1.1.2 政府助力下城市更新理念的重视
        1.1.3 社区“景观设施”层面的研究需求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微改造概念
        1.3.2 景观设施
        1.3.3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
        1.3.4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
        1.3.5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优化配置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综述
    2.1 微改造的多方位理论探讨
        2.1.1 “微改造”的由来
        2.1.2 “微改造”的适用区域
        2.1.3 广州微改造的实施流程研究
        2.1.4 微改造与全面改造理念的横向对比
        2.1.5 广州微改造与全国微更新理念的横向对比
    2.2 社区景观设施之于广州微改造模式的作用
        2.2.1 社区景观设施于老旧社区的重要性
        2.2.2 社区景观设施于使用者的心理影响
    2.3 景观设施文献综述及国内外实践探究
        2.3.1 景观设施文献综述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4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内涵
        2.4.1 景观设施的分类
        2.4.2 景观设施的系统构成与性质
        2.4.3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职能
    2.5 广州市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及其设置现存问题
        2.5.1 景观设施设置的不全面缺陷
        2.5.2 景观设施的区域整体规划欠缺
        2.5.3 景观设施发展中文化内涵被遗漏
        2.5.4 景观设施设置上系统协调性缺乏
        2.5.5 景观设施的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方法、内容及范围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范围
    3.2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的现状调研分析
        3.2.1 实地调研的开展
        3.2.2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调查对象的选取
        3.2.3 广州市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现状
    3.3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情况的评价分析
        3.3.1 越秀区内三个老旧社区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三个老旧社区景观设施配置的现状分析
    3.4 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
        3.4.1 问卷调查对象
        3.4.2 问卷设计
        3.4.3 问卷整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设计策略
    4.1 景观设施设计愿景
    4.2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2.1 意识形态因素
        4.2.2 自然地理因素
        4.2.3 公共空间景观氛围因素
        4.2.4 景观设施自身因素
        4.2.5 城市更新手法及社会经济因素
    4.3 景观设施设计需满足的基本原则
        4.3.1 原则一:功能性与形式美并存
        4.3.2 原则二:以人为本与人性化考量
        4.3.3 原则三:讲究互联性与系统性
        4.3.4 原则四:注重协调性与整体性
        4.3.5 原则五:因时而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4 景观设施设计的基本步骤
        4.4.1 前期准备
        4.4.2 综合统筹定位
        4.4.3 优化组合确定
        4.4.4 具体组织实施
        4.4.5 后期管理维护
    4.5 景观设施具体设计策略要点
        4.5.1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要点
        4.5.2 休憩设施设计要点
        4.5.3 康体设施设计要点
        4.5.4 照明设施设计要点
        4.5.5 标识设施设计要点
        4.5.6 环卫设施设计要点
        4.5.7 装饰性设施设计要点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设计实践
    5.1 广州市越秀区概况
        5.1.1 区总体规划
        5.1.2 越秀区城市肌理浅析
        5.1.3 设计区域背景概况
    5.2 流花街桂花岗社区设计前期调研
        5.2.1 社区背景
        5.2.2 使用者对景观设施满意度和需求度的前期调查分析
        5.2.3 桂花岗社区景观设施现状调研及分析
    5.3 流花街桂花岗社区整体微改造方案设计理念
        5.3.1 交通安全设施专项设计
        5.3.2 休憩设施专项设计
        5.3.3 康体设施专项设计
        5.3.4 标识设施专项设计
        5.3.5 环卫设施专项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1.3 城市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简介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综述小结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技术路线
2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研究基础
    2.1 边界空间的系统概述及特征总结
        2.1.1 城市边界系统与边界效应
        2.1.2 中心与边界的辩证关系
        2.1.3 边界空间的特性总结
    2.2 西安明城区边界空间系统表述
        2.2.1 西安明城区边界发展脉络
        2.2.2 西安明城区边界空间系统
    2.3 明城区住区类型划分及边界样态
        2.3.1 明城区住区发展演变及分类
        2.3.2 明城区住区边界空间现状
    2.4 明城区街道类型划分与边界样态
        2.4.1 明城区街道发展演变及分类
        2.4.2 明城区街道边界空间现状
    2.5 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现状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现状调研
    3.1 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现状与类型划分依据
        3.1.1 住区临街边界整体形态特征
        3.1.2 住区临街边界近人空间形态特征
        3.1.3 住区与街道近地面的交流方式
    3.2 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形态类型
        3.2.1 “渗透型”边界
        3.2.2 “互动型”边界
        3.2.3 “封闭型”边界
        3.2.4 “半封闭/互动型”边界
        3.2.5 “开放型”边界
        3.2.6 小结
    3.3 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样本选取与现状分析
        3.3.1 住区临街边界样本选取
        3.3.2 “渗透型”边界样本空间现状
        3.3.3 “互动型”边界样本空间现状
        3.3.4 “封闭型”边界样本空间现状
        3.3.5 “半封闭/互动型”边界样本空间现状
        3.3.6 “开放型”边界样本空间现状
    3.4 明城区典型边界样本的研究内容与分段方法
        3.4.1 明城区内所选样本的研究内容
        3.4.2 样本边界段测度的划分方法
        3.4.3 样本的图像采集与图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综合特征分析
    4.1 空间本体特征分析
        4.1.1 住区临街边界物质要素构成
        4.1.2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要素构成
        4.1.3 界域高宽比分析
        4.1.4 界面通透度分析
    4.2 功能与活动特征分析
        4.2.1 住区临街边界功能分析
        4.2.2 住区临街边界行为活动分析
        4.2.3 住区临街边界作用程度分析
    4.3 景观环境特征分析
        4.3.1 住区临街边界的景观构成及层次效果
        4.3.2 绿视率分析
        4.3.3 开敞度分析
    4.4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类型化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综合评估与优化思考
    5.1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特征总结
        5.1.1 “渗透型”边界特征总结
        5.1.2 “互动型”边界特征总结
        5.1.3 “封闭型”边界特征总结
        5.1.4 “半封闭/互动型”边界特征总结
        5.1.5 “开放型”边界特征总结
    5.2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效能评估
        5.2.1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利用率评估
        5.2.2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的需求评估
        5.2.3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的质量评估
    5.3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的形成机制与现状问题提取
        5.3.1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问题形成机制
        5.3.2 住区临街边界空间的现状问题提取
    5.4 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优化路径思考
        5.4.1 界面的控制与表达
        5.4.2 居住空间的对外衔接
        5.4.3 残余空间的重新利用
        5.4.4 场所的精细化营造
        5.4.5 功能设施的合理配置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创新点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1.1.2 关于应对老龄化的开发模式
        1.1.3 南昌市老旧社区适老化设计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研究现状
        1.3.2 国内关于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术语解析
    2.1 概念以及涵义
        2.1.1 老旧社区的界定
        2.1.2 老年群体
        2.1.3 户外活动空间
        2.1.4 适老化景观设计
    2.2 适老化景观设计相关理论基础及指导意义
        2.2.1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2 园艺疗法理论
        2.2.3 需求层次论分析
    2.3 老年群体基本特征及对应景观需求分析
        2.3.1 生理特征变化及对应的景观需求分析
        2.3.2 心理特征变化及对应的景观需求分析
        2.3.3 行为特征变化及对应的景观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现状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老旧社区选择
        3.1.1 南昌市概况
        3.1.2 南昌市老龄情况
        3.1.3 老旧社区的选择
    3.2 南昌市老旧社区的景观环境实例调研分析
        3.2.1 新华社区调查研究
        3.2.2 惠明社区调查研究
        3.2.3 阳明社区调查研究
        3.2.4 桃苑社区调查研究
    3.3 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设计现状问题总结
        3.3.1 公共空间类型单一,布局缺乏层次
        3.3.2 老年基础服务设施适老化设计重视程度低
        3.3.3 道路组织系统混乱,交通环境较差
        3.3.4 生态功能不足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
    4.1 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便捷性原则
        4.1.3 灵活性及多层次性
        4.1.4 私密性与可交往共存性
    4.2 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优化策略
        4.2.1 丰富空间层次,促进空间的置换与整合
        4.2.2 重视基础设施的适老化特性
        4.2.3 构建完善的交通组织体系
        4.2.4 营造宜人的景观绿化环境
    4.3 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设计要点
        4.3.1 社区入口空间
        4.3.2 社区活动空间
        4.3.3 道路系统空间
        4.3.4 景观绿化空间
        4.3.5 边角闲置空间
        4.3.6 基础服务设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南昌市新华社区为例的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建设背景
        5.1.2 基地概况分析
        5.1.3 新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5.2 新华社区前期设计分析
        5.2.1 设计理念
        5.2.2 新华社区规划的设计原则
        5.2.3 总体设计布局
    5.3 新华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整体规划设计
        5.3.1 近宅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
        5.3.2 庭院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
        5.3.3 边角与过渡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
    5.4 新华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设计策略
        5.4.1 优化“硬件”与“软件”基础设施适老化设计
        5.4.2 加强公共服务管理
    5.5 营造种植社区---解决老旧社区居家养老的设计构想
        5.5.1 SWOT分析
        5.5.2 种植社区的解析
        5.5.3 种植社区改造方案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问卷调查
附录二:老年群体对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景观环境质量评价
附录三:南昌市4个老旧社区主要植物名录表
致谢

(8)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广州旧城更新的新阶段
        1.1.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
        1.1.3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现状
        1.1.4 广州华侨新村个案的特殊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历史文化街区
        1.3.2 历史街区
        1.3.3 城市公共空间
        1.3.4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5.2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
        1.5.3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1.5.4 广州华侨新村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概述
    2.1 街区历史沿革
        2.1.1 (1954—1965年):开发时期
        2.1.2 (1966—1976年)停滞期
        2.1.3 (1977—1991年)转型期
        2.1.4 (1992年—2020年):自主柔性更新期
    2.2 华侨新村规划与住宅建筑特点
        2.2.1 规划特点
        2.2.2 住宅建筑及庭院特点
    2.3 华侨新村公共空间历史文化价值
        2.3.1 华侨新村历史文化价值
        2.3.2 华侨新村公共空间保护要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3.1 街区区位分析
    3.2 街区建筑资源调查分析
        3.2.1 建筑现状概况
        3.2.2 历史文化建筑资源
        3.2.3 历史建筑现状
        3.2.4 遗存历史风貌建筑现状
    3.3 街区道路调查分析
        3.3.1 道路系统
        3.3.2 停车现状
    3.4 公共活动节点调查分析
        3.4.1 步行栈道
        3.4.2 休憩/健身节点
        3.4.3 商业性广场及口袋公园
    3.5 公共空间视觉界面
        3.5.1 建筑界面
        3.5.2 围墙界面
        3.5.3 底界面
        3.5.4 绿化
        3.5.5 公共基础服务设施
    3.6 公共生活调研
        3.6.1 建筑功能及业态分析
        3.6.2 使用人群组成
        3.6.3 使用者活动特点
        3.6.4 使用者访谈
    3.7 广州华侨新村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3.7.1 交通组织网络有待完善
        3.7.2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
        3.7.3 公共空间历史文化形象急需加强
        3.7.4 公共空间与“文-商-旅-居”的矛盾
    3.8 广州华侨新村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原则
        3.8.1 适度原则
        3.8.2 混合共享原则
        3.8.3 普及而便捷的公众参与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方法探讨
    4.1 广州华侨新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
    4.2 《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目标与内容梳理
        4.2.1 发展目标
        4.2.2 业态分区
        4.2.3 “见缝插针、微改造”更新手法
        4.2.4 “2020版保护利用规划”特点分析
    4.3 华侨新村“微改造”项目
        4.3.1 公共活动绿地的增加及改造
        4.3.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造
        4.3.3 其他基础物质环境提升
        4.3.4 华侨新村“微改造”模式
    4.4 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存在的问题
        4.4.1 公共空间保护存在的问题
        4.4.2 公共空间优化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的若干建议
    5.1 多元文化融合策略
        5.1.1 优化活动节点的资源关联
        5.1.2 强化出入口的外部形象
        5.1.3 组建多层次的“微中心”格局
    5.2 构建公共空间环境保护分类改造设计指引
        5.2.1 优化街巷空间功能
        5.2.2 延续特色视觉界面空间
        5.2.3 营造混合型活动节点
        5.2.4 改善生活性邻里节点
        5.2.5 提升基础环境设施
    5.3 保障运行机制持久性的探讨
        5.3.1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5.3.2 多元灵活的公众参与形式
        5.3.3 微小渐进的更新方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图表目录索引
    图录
    表录
    图表录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
后记

(9)基于居民需求的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
        1.2.1 保障性住房
        1.2.2 保障房住区
        1.2.3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和国内外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经验
    2.1 国外住区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2.2.1 保障房建设的相关研究
        2.2.2 住区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
        2.2.3 住区使用人群的相关研究
    2.3 国内外保障房公共空间建设经验
        2.3.1 香港公屋
        2.3.2 新加坡达士岭祖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深圳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使用人群特征研究
    3.1 居民需求层次分级
    3.2 城市住区居民户外活动特征及需求
        3.2.1 青少年儿童的户外活动特征和需求
        3.2.2 青年人群户外活动特征与需求
        3.2.3 中年人群户外活动特征与需求
        3.2.4 老年人群体活动特征与需求
    3.3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居民户外活动特征与需求
        3.3.1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使用人群
        3.3.2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居民户外活动特征与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建设情况与使用情况
    4.1 案例的选取
    4.2 调研住区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4.2.1 松坪村三期
        4.2.2 深康村
        4.2.3 梅山苑二期
        4.2.4 龙悦居四期
        4.2.5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建设评价
    4.3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使用情况
        4.3.1 观察研究方法设计
        4.3.2 观察研究结果分析
        4.3.3 观察研究结果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使用评价研究
    5.1 调研问卷设计
    5.2 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5.2.1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5.2.2 保障房居民户外活动时间特征
        5.2.3 居民户外活动类型特征
        5.2.4 保障房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影响因素
        5.2.5 保障房居民各类活动空间需求
        5.2.6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居民户外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
        5.2.7 问卷结果总结
    5.3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主要问题总结
        5.3.1 活动场地与活动设施不足
        5.3.2 缺少人文关怀
        5.3.3 规划布局缺乏层次性
        5.3.4 空间环境设计追求形式化
        5.3.5 相关研究和规范的落后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深圳市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与优化建议
    6.1 深圳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6.1.1 安全性原则
        6.1.2 舒适性原则
        6.1.3 可达性原则
        6.1.4 经济性原则
        6.1.5 高效性原则
        6.1.6 生态性原则
    6.2 设计策略
        6.2.1 交通空间
        6.2.2 广场空间
        6.2.3 康体健身空间
        6.2.4 景观绿化空间
        6.2.5 儿童活动空间
        6.2.6 架空层空间
        6.2.7 运动空间
    6.3 深圳市已建成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优化建议
        6.3.1 竖向扩展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6.3.2 高效利用现有空间
        6.3.3 步行空间优化建议
        6.3.4 增加休憩设施的公共空间优化建议
        6.3.5 照明系统优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概况
        1.1.2 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1.1.3 城市老旧住区适老化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适老化设计
        1.3.2 城市老旧住区
        1.3.3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及国内外现状研究
    2.1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
        2.1.1 住区等级分类
        2.1.2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组成部分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究总结及发展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适老化现状调研
    3.1 调研设计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选取
        3.1.3 调研内容
    3.2 兴庆小区——以分配式住房为主的住区
        3.2.1 住区概况
        3.2.2 兴庆小区调研结果
        3.2.3 兴庆小区老年人调研结果
    3.3 黄河机器制造厂九街坊小区——国企家属院住区
        3.3.1 住区概况
        3.3.2 黄河小区调研结果
        3.3.3 黄河小区老年人调研结果
    3.4 东尚小区——商品房小区
        3.4.1 住区概况
        3.4.2 东尚小区调研结果
        3.4.3 东尚小区老年人调研结果
    3.5 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现状调研汇总
        3.5.1 户外公共空间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3.5.2 户外公共空间的老年人使用者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1 住区适老化改造原则
        4.1.1 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各项特征出发
        4.1.2 因地制宜——保存老旧住区特征
        4.1.3 复合共享——有限空间的高效率、多样化使用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2.1 居住区级公共活动空间
        4.2.2 居住街坊级公共活动空间
        4.2.3 宅前公共活动空间
    4.3 交通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3.1 人行交通
        4.3.2 车行交通
    4.4 绿地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
        4.4.1 合理搭配植被
        4.4.2 增加空间的交流性
    4.5 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策略
        4.5.1 休息座椅
        4.5.2 灯光照明
        4.5.3 公共卫生间
        4.5.4 坡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兴庆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
    5.1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的改造要点
    5.2 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组成要素改造
        5.2.1 公共活动空间
        5.2.2 交通空间
        5.2.3 绿地空间
        5.2.4 公共设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2 硏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西安市老旧住区老年居民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四、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置(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无锡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的改良设计研究[D]. 郭洁. 江南大学, 2021
  • [2]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后优化设计研究 ——以九江市城关镇若干小区为例[D]. 陈哲.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3]基于交往行为的西安顺城巷街道空间适老化更新研究[D]. 兰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公共图书馆泛阅览空间研究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 马晓聪.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4)
  • [5]广州市越秀区老旧社区景观设施微改造策略研究[D]. 原剑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西安明城区住区临街边界空间形态研究[D]. 赵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南昌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D]. 肖玉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8]广州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保护与优化研究[D]. 黎晓楠. 广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居民需求的保障房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以深圳市为例[D]. 张伊梦. 深圳大学, 2020(10)
  • [10]西安地区城市老旧住区户外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研究[D]. 张程程.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室内公共环境绿化布局(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