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防沙调查与规划

内蒙古防沙调查与规划

一、内蒙古治沙勘察规划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唐国栋[1](2021)在《沙区光伏阵列地表形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恰好是光热资源丰富区,且土地占用成本低,成为建设规模化地面式光伏电站的理想场所。随着大规模太阳能光伏阵列在沙漠地区兴建,施工对地表扰动导致沙丘活化为风沙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沙源,地表风蚀和堆积过程引起的微地貌变化不仅威胁着光伏组件固定结构的稳定性,而且加速地表沙尘释放速率损耗光伏电板发电效率。本研究利用野外观测和风洞试验方法,研究光伏电板扰动下气流场分布规律、风沙输移特征和地表形态变化之间的动力关联,揭示沙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微地貌发育和演变过程,为科学规划沙区光伏电站地表防沙治沙技术方案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沙区光伏阵列整体对近地层风沙运动的影响与光伏阵列与风向之间的夹角(以下简称“夹角”)显着相关。夹角为±90°时阵列内风速和输沙率降低幅度最大,阵列内200cm高度范围内风速平均降低64.25%(夹角范围为85°~90°),输沙率平均降幅达到84.7%(夹角范围为56°~83°);夹角在±22.5°附近时风速和输沙率降低幅度最小,地表20cm高度处风速降低范围为0~20%,在板间50cm和100cm高度处甚至存在微弱的风速放大效应,输沙率平均降低30%以上。具体光伏阵列近地表层风速和输沙率降幅随夹角变化规律为:夹角0°→22.5°变化时下降,夹角22.5°→45°变化时迅速增强,夹角45°→90°变化时缓慢增强至峰值;夹角0→-90°变化时规律基本一致,但夹角为负值比同样夹角为正值时光伏阵列内近地层风速和输沙率降幅更大。(2)光伏阵列局部风速流场分布规律:夹角接近+90°时,整体呈现出板前区域风速最高、两侧逐渐降低的扁“倒V”型;夹角接近0°时,风速剖面特征整体呈“W”型。板间、板前和板后区域风速相对较高,板下区域风速较低,且中部高于两侧;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夹角为正值时,相较于0°夹角时,随着夹角增大板前和板下区域风速升高,板间和板后区域风速降低;夹角为负值时,处于迎风侧的板间和板前区域风速较高,板下区域风速呈下降趋势,板后区域风速回升至接近均值水平。光伏阵列局部风沙输移特征:随着夹角增大,板前位置风沙输移高度更加贴近地表,而板间和板后位置风沙输移高度则表现出较强的向上层移动趋势。双参数指数模可以很好的模拟光伏阵列内3个典型部位近地层30cm高度范围内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规律。(3)沙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微地貌演变过程:边缘区南北侧表现为板下和板前区域地表土壤被吹蚀,板间形成堆积沙垄,东西侧表现为土壤流失和基柱出露;腹地区当夹角为正值时,在电板汇流加速作用下同样使下沿地表土壤被吹蚀,在板前和板间区域形成堆积;夹角为0°,在光伏电板斜向下的导流作用下使下沿地表土壤被吹蚀,在板前附近区域堆积;夹角为负值时,在“狭管效应”作用下电板下沿处风速增大导致地表土壤被吹蚀,在板下和板后区域堆积。最终在不同风况条件下腹地区形成以电板下沿为轴线的扁“V”型风蚀沟槽。(4)本研究光伏阵列次生风沙危害防治建议:“边缘固沙、两侧防风、内设风沟”。具体针对沙漠地区建设光伏阵列后边缘区域地表土壤流失严重现象,疏导气流基础上做好地表固沙措施;两侧是气流进入光伏阵列腹地的主要“通道”,不仅要做好固沙措施,还需要设置具有防风功能的机械沙障或防护林,以达到削弱气流进入光伏阵列时的初始动能,从而降低光伏阵列内风沙活动强度;针对光伏电站腹地区域,建设时应提前在光伏电板下沿位置设置“导风沟槽”,使得过境风沙流在近地表传输时接近平衡态,以削弱近地表风蚀和堆积活动强度。此外,根据研究区域风能环境应强化光伏阵列北侧和西侧的防护。

刘伟[2](2020)在《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文中认为土地沙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正蓝旗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又制约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正蓝旗地区沙化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与治理。本文以正蓝旗内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遥感影像资料解译,以植被覆盖度为首要指标,对研究区沙化土地进行分级,结合正蓝旗土地沙化类型分级标准对现状进行评价,明确土地沙化等级及分布位置,并结合区域沙化程度,进行详细分区。基于大量文献资料阅读、实地考察,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本研究拟为区域沙化土地的治理提供依据与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正蓝旗的沙化土地总面积为7390.76 km2,占全旗总面积的72.59%,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较小,为357.62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4.83%,重度沙化土地的面积为1663.64 km2,占比为22.51%,中度沙化土地面积最大,为2492.04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33.72%,轻度和微度沙化土地的面积分别为1695.79 km2和1181.91 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22.94%和16.00%。(2)正蓝旗沙化土地规划分为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和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三个分区。在每个分区内,结合区域沙化程度,按照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所需实施的措施进一步划分为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公益林保护区等四个措施分区。(3)正蓝旗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工程区采用重点治理技术措施,在全年禁牧的基础上,主要对流动沙丘采取“沙障+植被恢复”综合治理模式,对风蚀坑不同部位建立“沙障+人工播种”恢复植被;沙化土地轻度利用工程区采用轻度利用技术措施,针对滩地过牧性草场采取“围栏封禁+4-5月禁牧”,沙地过牧性草场依据草场退化程度分别采取“全封+半封”等措施,风蚀化草场采取“全年禁牧+沙障+人工播种”以恢复植被;沙化土地平衡利用工程区采用平衡利用技术措施,针对区域零星分布的沙化程度较重的土地采用生态毯治理,并强化放牧管理,合理利用;公益林区采用以严格保护为主,科学抚育为辅的综合措施,并以林间打草方式进行适度利用。

李春江[3](2020)在《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辽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而西辽河又是辽河的两大支流之一,它由南源西拉木伦河和北源老哈河汇流而成,流经开鲁、通辽、科左中旗、双辽等地区。历史上西辽河灾害频发,它的有效治理对西辽河乃至整个辽河流域的防洪、农田灌溉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国家力量在西辽河治理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国家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引领群众广泛参与到西辽河治理过程当中,使西辽河治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本文主要论述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在农田水利建设和水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水利方面包括由治水向利水的过渡、综合性枢纽工程体系的形成、改造沙区,改良土壤等四个方面。水文方面则包括水文机构的设立、水文站网的恢复、发展及防汛体系的确立等。此外,对这一时期的西辽河治理作出评价,为以后的西辽河治理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

邓育仁[4](2020)在《鄂尔多斯市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荒漠化是全球重要的生态问题,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现阶段,防止沙漠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因沙漠化而导致经济发展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目前国内外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以种植业为主,但也不乏存在工业治沙,主要通过开采沙漠资源或相关产品的生产及绿色治理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但是受宏观环境政策的约束与市政砖市场需求快速扩张的影响,如何做好市政砖的产业优化设计及发展战略考量,现已迫在眉睫。本文以鄂尔多斯市同圆库布其生态工业治沙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发展战略等相关理论,立足防沙治沙的现实背景环境,首先在客观描述公司发展现状基础上,剖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运用“PEST”、“五力模型”等分析工具,深入分析了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并得出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机遇与存在的威胁,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客观分析了公司资源、能力条件的基础上得出优势和劣势;之后综合运用SWOT模型,分析提出了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应选择以制砖业务为主、沙漠绿色治理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其实施重点:扩大市政砖生产规模、增加市政砖产品种类、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或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强化沙区的绿色治理能力;最后分别从组织结构的转型、完善人才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健全市场营销体系、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等五方面提出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举措。通过本文研究,期望对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同时期望为其他同行企业提供借鉴。

郝真旎[5](2019)在《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北疆,是极为重要的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点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定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首要任务就是保护草原森林。强调要体现内蒙古特色,建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内蒙古长期不合理高耗能生产发展模式,加之地理位置和降水量等自然因素,使得草原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草原荒漠化形势严峻。草原生态地位对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人民生活都极为重要。内蒙古整体经济水平落后,草原战略位置突出,既是少数民族的生态依托,又是贫困人口集聚的区域。草原荒漠化已经成为困扰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生态问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方案的更新彰显了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把“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的提法上升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高度。中央环保督察组对内蒙古草原专项督查发现内蒙古政府在草原荒漠化治理和维护草原生态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职失责现象。政府要满足人民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的绿色空间拓展,就要在草原荒漠化治理等的重大任务中更好地履职尽责。草原荒漠化治理不仅是生态问题、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本文以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为研究主题,阐述了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全面分析了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发达国家荒漠化治理经验,从政府发展观念,政府监督管理,政府职能工作,政府行政执法,政府宣传动员,政府协调性,政府绩效评估和问责,政府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的对策。

冯宝林[6](2019)在《“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文中指出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任务。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以往防沙治沙的经验,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广泛查阅档案,参考大量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榆林治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成功治理的一个典范,因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治沙采取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榆林治沙。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榆林治沙问题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介绍了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榆林的荒漠化历程,简要描述了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荒漠化在榆林的发展演变、榆林沙区的概况、荒漠化给榆林带来的危害以及榆林荒漠化的成因。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的政策与举措,国家、陕西省、榆林市对于榆林治沙给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榆林治沙从五六十年代的大办国营农场,到七十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再到八十年代的承包治理,最后到九十年代之后的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不仅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这些荒漠化治理的普遍成效方面,而且还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榆林人民从建国以来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和榆林治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郑琪琪[7](2019)在《基于遥感技术的盐池荒漠草原柠条人工林景观分布与生物量估算》文中认为研究柠条人工林景观分布特征与生物量能够客观反映盐池县柠条人工林种植对荒漠化防治与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也可以为制定荒漠化防治战略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区,利用GF-1遥感影像、Google Earth影像数据,采用监督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工柠条林进行提取,并结合DEM数据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盐池县柠条人工林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景观特征。通过野外实地勘察选点设置样方,选定测树因子建立柠条人工林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利用landsat-8遥感影像提取样地遥感自变量因子,与柠条人工林样地生物量建立基于遥感影像的盐池人工柠条林生物量估算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盐池县柠条林斑块1885个,总面积为89234.24 hm2,约占县域面积的13.18%。斑块数量和面积南北分布差异较大;从地理分布格局来看,柠条林大量分布于高程较低和坡度较缓的地区,地势较高与坡度较大的地区仅有少量小斑块分布2)不同乡镇的景观单元特征和景观破碎化程度不同,花马池镇柠条林的斑块景观内部分割较复杂,高沙窝镇的内部斑块连通性更好,麻黄山乡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高沙窝镇与麻黄山乡柠条林的斑块边界都较为曲折;整体来看,盐池地形平缓、高程较低的中北部以营造防沙治沙型柠条为主,面积大且景观斑块连续,地形陡峭的南部沟壑丘陵区则以营造退耕还林的柠条为主,面积小且景观破碎。3)在野外选点设置样地,选择合适的测树因子建立柠条灌丛地上生物量回归方程,计算各样地的柠条人工林总生物量。用landsat-8影像提取样地对应的影像波段反射率与植被指数等自变量因子,筛选与样地生物量具有显着相关性的自变量因子。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基于遥感影像的盐池县人工柠条林生物量最优估算模型为:y=7126.567*b2-217.903(b2:蓝波段反射率)R2=0.454 P=0.046 F=5.8294)对盐池县landsat-8遥感影像进行计算,得到盐池生物总量为280674.45 t,各个乡镇的柠条林生物量有所差异,花马池乡的生物量最多为54632.19t,麻黄山乡的生物量总量则为4540.89 t,其他乡镇的生物量总量分布相对均匀。就各乡镇平均生物量而言,发现除麻黄山乡平均生物量低于盐池县平均水平,其他各乡镇的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与整个盐池县平均生物量水平相当。

姜疆[8](2017)在《应对荒漠化的新技术新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多种治沙新技术在腾格里沙漠、库布其沙漠的应用,为我国应对荒漠化的挑战提供了新思路当前,全球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一重大目标,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境内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开发应用一系列新技

许雅楠[9](2017)在《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沙漠边缘地区的大部分城市,沙漠旅游业带来的收益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沙漠边缘地带粗放式开发旅游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风险。2016年3月,宁夏中卫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将在未来3-5年内,被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带动作为两大战略,将继续推动中卫城市建设进程向前发展。本文研究旨在通过以风景园林学作为媒介,对城市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进行合理协调,使得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实践项目基址位于中卫市区西北部腾格里湖湿地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之间。它是沙漠和湿地之间的过渡带,在生态上有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基地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和沙漠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使之变成中卫的后花园,对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就沙漠森林公园的概念、理论、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其次分析了沙漠地带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经济社会因子对沙漠地区沙漠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再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探究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并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践,将理论研究应用到项目中。最后得出结论: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要遵循“低成本、低开发、低消耗、低影响”的生态可持续规划理念,充分并合理利用基地现状景观资源,结合功能需求,将景观特征与活动项目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地打造多样的景观类型。最终使得规划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景观风貌多样、生态旅游活动丰富、科普宣教设施完善,成为一个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沙漠森林公园。

罗宝华[10](2016)在《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沙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全球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沙区面积辽阔,由于长期的过度放牧、滥采、滥伐、滥垦使得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严重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广袤的可治理沙地上建设沙生灌木能源林、利用其大量的平茬枝条进行生物质发电,既能治沙、提供清洁能源,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一身,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沙产业的路子。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以沙生灌木为燃料的几个生物质电厂却屡屡面临亏损和薄利的窘境,与理论上的分析和业界的期望大相径庭。本研究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总结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现状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并厘清了这些因素之间的结构层级关系,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沙生灌木发电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核算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生态补偿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着较好的发展基础。从资源方面来说,经治理后的沙地每年实际可获得的沙生灌木平茬量达2.12~2.83万亿t,资源潜力巨大。从技术方面来说,灌木平茬设备已实现国产化,技术基本可行,生物质发电技术较成熟。从政策方面来说,我国已有一系列针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利好政策,但政策体系有待完善。(2)以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为案例从其发展进程、项目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展示了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仅有的儿家以沙生灌木为全部或者部分原料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基本上都处于未能实现盈利的生产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是发电原料供应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发电成本过高挤压利润空间、生物质能源政策特别是补贴机制还不完善。(3)通过对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政策相容性”等四个方向上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价结果表明,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社会环境影响效益皆为“良好”等级,政策相容性效益达到“优秀”等级,总的社会效益为“良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是对沙生灌木的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具备比较优势。和农作物秸秆发电相比,具有土地、资源集约化优势;和沙生灌木造纸、生产人造板产业相比,更环保并且能提供新能源。(4)影响我国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因素遍及思想观念、政策制定、技术管理、资源环境、市场供求等方面,选取了 14个主要影响因素并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5层,其中资源禀赋和经济激励政策是影响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人们对该产业综合效益的认知和沙地生态治理需求是深层次影响因素,其它影响因素为中间层因素。(5)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替代燃煤发电产生了两种外部性。一是资源外部性,主要包括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在电厂建设、原料获取、运输、发电四个阶段单位电力的资源消耗节约量;二是环境外部性,既包括沙生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对沙地产生的防风固沙、保育土壤、水文调节等方面产生的环境外部性,也包括发电阶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CO2、NOx、CO、SO2等污染物的减排量。通过外部性的核算数据表明灌木切断耗能较多、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阶段的污染物排放量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占比最高,该产业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6)利用演化博弈论对沙区生态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发现,建立沙区生态补偿机制十分必要,而合理确定沙区的生态补偿金额、然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多种渠道或措施对从事土地沙化治理的企业和个人进行生态补偿是实现沙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平性和动态性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能源林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牧民参与基地建设的机会成本、农牧民和发电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成本、发电企业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外部性和资源外部性。补偿的过程中应对各年实际的生态价值增量、直接成本投入费用和根据发电产能与实际原料消耗导致的资源消耗节约量和污染物减排量进行动态的操作,合理补偿。

二、内蒙古治沙勘察规划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治沙勘察规划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沙区光伏阵列地表形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展现状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光伏阵列风致干扰效应
        1.3.2 光伏阵列地表风沙输移规律
        1.3.3 光伏电站建设的生态环境效应
        1.3.4 光伏板面降尘对发电效率的影响
        1.3.5 研究现状的评述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目标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光热资源
    2.8 小结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试验光伏电站概况
        3.2.2 沙区光伏电站稳定运营期地表形态测量
        3.2.3 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近地表风沙运动规律野外观测
        3.2.4 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形态变化规律风洞模拟试验
    3.3 技术路线
4 沙区光伏电站安全稳定运营面临的环境挑战
    4.1 沙区光伏阵列扰动下地表形态特征
    4.2 稳定运营期光伏阵列地表形貌特征
        4.2.1 光伏阵列迎风侧边缘区地表形态特征
        4.2.2 光伏阵列中部腹地区地表形态特征
        4.2.3 光伏阵列背风侧边缘区地表形态特征
    4.3 微地貌变化对光伏电站安全稳定运营的影响
    4.4 小结
5 沙区光伏阵列近地层风速流场的干扰效应
    5.1 光伏阵列整体的风致干扰效应
        5.1.1 不同风速风向条件光伏阵列队近地层风速变化率的影响
        5.1.2 光伏阵列近地层风速变化规律
        5.1.3 光伏阵列近地层风向变化规律
    5.2 光伏阵列局部近地表水平风速剖面特征
    5.3 光伏阵列局部垂直风速剖面特征
        5.3.1 光伏电板典型部位风速变化特征
        5.3.2 光伏电板典型部位风速廓线特征
    5.4 小结
6 沙区光伏阵列干扰下近地表风沙输移特征
    6.1 光伏阵列干扰下近地层输沙率变化特征
    6.2 光伏阵列局部典型部位风沙流结构
    6.3 光伏阵列局部典型部位输沙通量模型
    6.4 小结
7 沙区建设光伏阵列后地表形态演化过程
    7.1 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关键动力区间提取
    7.2 不同夹角条件光伏阵列地表蚀积变化规律
    7.3 不同夹角条件对光伏阵列地表形态变化的贡献
        7.3.1 0°夹角地表侵蚀和堆积特征
        7.3.2 夹角为正值时地表侵蚀和堆积特征
        7.3.3 夹角为负值时地表侵蚀和堆积特征
    7.4 光伏阵列地表形貌演变过程
        7.4.1 光伏阵列边缘区地表形态演变过程
        7.4.2 光伏阵列腹地区地表形态演变过程
    7.5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沙区光伏阵列对过境气流的影响
        8.1.2 沙区光伏阵列地表风沙输移特征
        8.1.3 沙区光伏阵列内地表风蚀和堆积过程
        8.1.4 沙区光伏阵列内次生风沙危害防治建议
    8.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修复相关理念
        1.2.2 土地沙化的成因
        1.2.3 土地沙化的影响
        1.2.4 沙化土地治理修复技术和措施
        1.2.5 浑善达克沙地治理
    1.3 现阶段研究不足
    1.4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
        2.2.4 土壤
        2.2.5 水文
    2.3 社会经济
    2.4 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2.4.1 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
        2.4.2 土地沙化的人为因素
    2.5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技术路线
4 正蓝旗土地沙化现状评价及分区
    4.1 沙地类型划分标准
    4.2 沙地植被覆盖度计算
    4.3 沙化土地类型及其分布
    4.4 沙化土地分区
        4.4.1 重度沙化土地重点治理区
        4.4.2 中度沙化土地修复利用区
        4.4.3 轻度沙化土地保护利用区
5 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措施规划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依据
    5.3 规划限制性要求
    5.4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措施
        5.4.1 重点治理技术措施
        5.4.2 轻度利用技术措施
        5.4.3 平衡利用技术措施
        5.4.4 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措施
    5.5 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效益
        5.5.1 生态效益
        5.5.2 经济效益
        5.5.3 社会效益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新中国建立之前西辽河治理活动及其特点
    1.1 西辽河概况
    1.2 清末民初的治理
    1.3 伪满时期的治理
    1.4 解放战争时期的治理
2 20世纪50-60年代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西辽河治理
    2.1 从修建防洪堤坝为主的治水向利水过渡(1949-1957)
    2.2 综合性的西辽河枢纽工程体系形成(1958-1960年代末)
        2.2.1 较为完善的水行政管理体系及水文系统形成
        2.2.2 红山、莫力庙等主要水库的建设及联合运作
    2.3 西辽河流域临时性滞洪区的设置
    2.4 注重治沙及土壤改良、改造规划的实施
3 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的评价
    3.1 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西辽河国家治理取得了很大成就
    3.2 为辽河中下游的治沙等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3.3 西辽河治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鄂尔多斯市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相关基础理论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评述
    2.1 公司概况
        2.1.1 鄂尔多斯市同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概况
        2.1.2 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2.2 公司发展现状
        2.2.1 发展历程及主营经营范围
        2.2.2 重点市场及用户
        2.2.3 生产经营业绩
        2.2.4 组织运营管理
    2.3 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府政策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1.5 自然资源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特征分析
        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3.2.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3 公司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3.3.1 公司发展机遇
        3.3.2 公司发展威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条件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2 能力条件分析
    4.3 价值链分析
    4.4 公司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4.4.1 公司发展优势
        4.4.2 公司发展劣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1 SWOT分析
    5.2 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5.2.1 发展战略定位
        5.2.2 发展战略内涵
    5.3 多元化发展战略重点
        5.3.1 扩张生产规模
        5.3.2 增加产品种类
        5.3.3 强化绿色治理能力
        5.3.4 引进先进适用的绿色治理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鄂尔多斯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优化组织结构
    6.2 完善人才体系
        6.2.1 人才的培养、增加问题
        6.2.2 拓宽引才途径,增加高层次人才数量
        6.2.3 构建薪酬激励机制
    6.3 拓宽融资渠道
        6.3.1 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6.3.2 着力扩大融资规模
    6.4 扩大产能、开拓业务
    6.5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6.6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荒漠化
        2.生态文明建设
        3.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二)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公共物品理论
二、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现状
    (一)内蒙古政府荒漠化治理进程
    (二)内蒙古政府荒漠化治理取得的成就
        1.相关法律政策得到完善
        2.相应组织机构得到完善
        3.重点项目治理得到落实
三、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发展观念滞后
        1.思想认识短视,政治站位不高
        2.政府对绿色发展态度不坚决
    (二)政府履行职责存在漏洞
        1.监管责任没有压实,工作作风不严不实
        2.相关部门台账不清,治理督导缺位
    (三)草原保护执行力打折扣
        1.治理整改做“表面文章”
        2.执行力低下,政策执行“管民不管官”
    (四)相关机构职能固化,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职能固化,缺乏灵活性和积极性
        2.人员配置不科学不专业
    (五)政府环保宣传力度不够
        1.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公众缺乏草原保护意识
        2.出现公众不理解相关政策的现象
    (六)政府缺乏草原旅游开发规划
        1.缺乏规划导致草原旅游无序开发
        2.游客活动破坏草原严重
四、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履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导致长期粗放式发展
    (二)政府监督管理缺位,纪律不严
    (三)政府环保绩效考评和问责制度不健全
    (四)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五)缺乏多元主体协调治理,公众参与制度不健全
五、国外荒漠化治理经验借鉴
    (一)美国荒漠化治理先进经验
    (二)澳大利亚荒漠化治理先进经验
    (三)美国、澳大利亚荒漠化治理经验启示
六、健全完善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的对策
    (一)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1.提高政治站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式
        2.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公民力量
    (二)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执法必严
        1.草原荒漠化治理中立法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2.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落实政府职责
    (三)完善政府协调性和草原应急管理,提高项目财政支持
        1.建立完善政府协调机制
        2.规范治理荒漠化,加大荒漠化治理财政支持力度
    (四)健全生态环境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机制
        1.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范围
        2.完善问责制度和草原荒漠化治理持续性监管
    (五)重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展大数据监控治理模式
        1.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生态保护监控和预警系统
        2.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与专业型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
    (六)建立荒漠化治理长效机制,开展协同治理
        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荒漠化长效治理机制
        2.由政府主导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二)国外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榆林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基本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榆林荒漠化的历程
    一、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
        (一)榆林行政历史沿革
        (二)榆林的地质地貌特征
    二、榆林荒漠化的演变与榆林沙区概况
        (一)榆林荒漠化的演变
        (二)榆林沙区概况
    三、榆林荒漠化的危害与成因
        (一)榆林荒漠化的危害
        (二)榆林荒漠化的成因
第二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与举措
    一、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
        (一)国家的政策
        (二)陕西省的政策
        (三)榆林市的政策
    二、榆林防沙治沙的举措
        (一)沙逼人退,大办国营农林场
        (二)人与沙漠相持,集体大规模治理
        (三)人进沙退,承包治理
        (四)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
第三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一、榆林治沙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三)成就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四)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
        (五)涌现出一批治沙英模
        (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体系
    二、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坚持不懈,紧抓治沙
        (二)政策方面的优势
        (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依靠科技人员和科学技术
        (五)因地制宜治沙造林
    三、榆林治沙的不足
        (一)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锐减
        (三)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的矛盾
        (四)缺乏治沙造林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基于遥感技术的盐池荒漠草原柠条人工林景观分布与生物量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
第三章 柠条人工林地理分布及景观特征
    3.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2 柠条人工林遥感解译结果及地理分布特征
    3.3 柠条人工林景观特征
第四章 柠条人工林样地生物量实测与建模
    4.1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4.2 样地生物量估算模型构建
    4.3 样地柠条生物量估算
第五章 基于遥感的柠条人工林生物量估算
    5.1 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处理
    5.2 遥感参数的确定
    5.3 柠条人工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
    5.4 柠条人工林生物量遥感估算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研究得到以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8)应对荒漠化的新技术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新技术不断涌现
成效一定任重道远
新理论和新思路要跟上

(9)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可行性分析
    1.7.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沙漠森林公园研究
    2.1. 相关概念简述
        2.1.1. 森林公园
        2.1.2. 沙漠公园
    2.2. 沙漠森林公园
        2.2.1. 沙漠森林公园的概念
        2.2.2. 沙漠森林公园的规划原则
        2.2.2.1. 因地制宜原则
        2.2.2.2. 生态优先原则
        2.2.2.3. 地域特色原则
        2.2.2.4. 经济适用原则
        2.2.3. 沙漠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
        2.2.4. 沙漠森林公园的研究概况
        2.2.4.1. 国内概况
        2.2.4.2. 国外概况
        2.2.5.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存在问题
        2.2.6.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建议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沙漠生态学
        2.3.3. 森林生态学
3.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3.1.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自然环境
        3.1.1.1. 地貌特征
        3.1.1.2. 土壤特性
        3.1.1.3. 气温
        3.1.1.4. 日照、太阳辐射
        3.1.1.5. 降水与蒸发
        3.1.1.6. 水资源和植被资源
        3.1.1.7. 自然灾害
        3.1.2. 社会人文
        3.1.2.1. 社会经济
        3.1.2.2. 民风民俗
    3.2. 沙漠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
        3.2.1. 地形设计
        3.2.2. 植物设计
        3.2.3. 建筑设计
        3.2.4. 水景设计
        3.2.5. 铺装设计及构筑物设计
    3.3. 沙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生态策略
        3.3.1. 水文保护生态策略
        3.3.1.1. 生态节水技术
        3.3.1.2. 自然水域保护
        3.3.1.3. 人工水景营造
        3.3.2. 植物造景生态策略
        3.3.2.1. 生态防护林种植设计
        3.3.2.2. 园区景观种植设计
        3.3.2.3. 生态固沙设计
4. 案例研究
    4.1. 榆林沙漠森林公园
        4.1.1. 基本概况
        4.1.2. 功能分区
        4.1.3. 案例启示
    4.2. 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
        4.2.1. 基本概况
        4.2.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2.3. 案例启示
    4.3. 宁夏沙湖景区
        4.3.1. 基本概况
        4.3.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3.3. 案例启示
    4.4.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
        4.4.1. 基本概况
        4.4.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4.3. 案例启示
    4.5. 阿联酋Mushrif公园
        4.5.1. 基本概况
        4.5.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5.3. 案例启示
    4.6. 澳大利亚Alice Springs公园
        4.6.1. 基本概况
        4.6.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6.3. 案例启示
    4.7. 总结
5. 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
        5.1.2. 自然概况
        5.1.2.1. 地貌
        5.2.1.2. 土壤
        5.2.1.3. 气温与日照
        5.2.1.4. 降水与蒸发
        5.2.1.5. 水资源与植被资源
        5.2.1.6. 自然灾害
        5.1.3. 社会人文概况
        5.1.4. 规划背景
        5.1.4.1. 城市发展
        5.1.4.2. 中卫城市规划
        5.1.4.3. 中卫绿地系统规划
    5.2. 现状综合分析
        5.2.1. 现状用地分析
        5.2.2. 现状交通分析
        5.2.3. 现状水文分析
        5.2.4. 现状地形分析
        5.2.5. 现状植被分析
        5.2.6. 游客行为分析
        5.2.7. 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5.2.8. SWOT分析
    5.3. 规划导则
        5.3.1. 规划依据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定位
        5.3.4. 规划目标
        5.3.4.1. 总体目标
        5.3.4.2. 阶段目标
        5.3.5. 规划理念
        5.3.6.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总体布局
        5.4.2. 功能布局
        5.4.3. 景观结构及视线
        5.4.4. 道路交通规划
        5.4.5. 水系统规划
        5.4.6. 竖向规划
        5.4.7. 植物景观规划
        5.4.8. 环境监测系统规划
        5.4.9. 应急避险规划
        5.4.10. 照明规划
        5.4.11. 基础工程规划
    5.5. 专项规划
        5.5.1. 生态保护规划
        5.5.2. 生态旅游规划
        5.5.2.1. 游人容量
        5.5.2.2. 游线及游览设施规划
        5.5.2.3. 节事规划
        5.5.2.4. 整体风貌规划
        5.5.2.5. 解说系统规划
    5.6. 分区规划
        5.6.1. 管理服务区
        5.6.2. 沙地农艺园
        5.6.3. 光伏发电展园
        5.6.4. 大漠豪情园
        5.6.5. 草原风情区
        5.6.6. 沙地植物园
        5.6.7. 防沙治沙展园
        5.6.8. 儿童动物园
        5.6.9. 户外运动园
        5.6.10. 林地休憩园
        5.6.11. 花香漫行园
        5.6.12. 滨水观光区
    5.7.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7.1. 经济技术指标
        5.7.2. 投资估算
        5.7.3. 分期建设规划
        5.7.4. 效益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10)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中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现状及影响因素
        1.3.2 生物质发电产业社会效益评估
        1.3.3 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补偿机制
        1.3.4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发电
        2.1.2 林木生物质与林木生物质能源、林木生物质发电
        2.1.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基础
    3.1 资源基础
        3.1.1 沙生灌木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3.1.2 沙生灌木平茬生物量
    3.2 技术条件
        3.2.1 平茬技术
        3.2.2 生物质发电技术
    3.3 政策环境
        3.3.1 发展规划
        3.3.2 现行相关政策
    3.4 本章小结
4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发展现状
    4.1 企业运营概况
    4.2 典型企业介绍——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4.2.1 企业所在地地理及经济发展状况
        4.2.2 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评价及比较优势分析
    5.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社会效益
    5.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指标描述与说明
    5.3 评价方法及评价过程
        5.3.1 评价方法简介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5.4 沙区发展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比较优势分析
        5.4.1 与沙生灌木造纸、制板比较
        5.4.2 与秸秆生物质发电比较
        5.4.3 与风电、光伏发电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影响因素分析
        6.1.1 波特钻石理论及其模型
        6.1.2 生产要素
        6.1.3 需求条件
        6.1.4 相关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6.1.5 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竞争
        6.1.6 机会
        6.1.7 政府
    6.2 因素选取及其作用分析
    6.3 基于ISM的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影响因素的系统结构
        6.3.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简介
        6.3.2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6.4 ISM模型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沙地生态补偿利益主体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7.1 建立沙地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分析
    7.2 演化博弈论简介
    7.3 沙区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7.4 分析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的外部性核算
    8.1 沙生灌木能源林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8.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介绍
        8.1.2 沙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8.1.3 沙生灌木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8.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
        8.2.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系统
        8.2.2 生物质发电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8.2.3 生命周期评价
        8.2.4 沙生灌木生物质直燃发电的环境影响评价
    8.3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分析
        8.3.1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定性分析
        8.3.2 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外部性测算
    8.4 本章小结
9 沙生灌木发电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9.1 生态补偿的内容及标准
        9.1.1 生态补偿的内容
        9.1.2 生态补偿标准
    9.2 其它相关问题
        9.2.1 生态补偿对象
        9.2.2 确定生态补偿责任主体
        9.2.3 确定生态补偿方式
        9.2.4 建立生态补偿的保障制度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讨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不足之处
    10.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内蒙古治沙勘察规划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沙区光伏阵列地表形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D]. 唐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浑善达克沙地正蓝旗沙化土地生态修复规划[D]. 刘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20世纪50-60年代西辽河治理研究[D]. 李春江. 辽宁大学, 2020(01)
  • [4]鄂尔多斯市同圆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邓育仁.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内蒙古草原荒漠化治理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 郝真旎.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6]“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D]. 冯宝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7]基于遥感技术的盐池荒漠草原柠条人工林景观分布与生物量估算[D]. 郑琪琪. 宁夏大学, 2019
  • [8]应对荒漠化的新技术新思路[J]. 姜疆. 新经济导刊, 2017(08)
  • [9]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许雅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沙生灌木发电影响因素及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 罗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内蒙古防沙调查与规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