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乎自由的Z_2~m作用的Z_2~-不动点集(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1](2020)在《太阳活动区电流环不稳定性及磁场拓扑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面上的爆发活动经常与磁绳有关,而电流环不稳定性可以解释磁绳的初始抬升和爆发过程,伴随着磁绳的抬升,磁绳下方电流片的磁场重联释放出磁场中存储的能量,太阳耀斑由此发生。本文讨论了不同参数下电流环不稳定性的爆发条件,以及太阳耀斑极紫外后相的物理特征和成因,并分析了它们的磁场拓扑结构所起作用。以三维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为手段,使用Titov-Demoulin无力场模型设定磁绳初始状态,磁绳足点固结,通过改变磁绳的粗细,足点距离,背景磁场与磁绳的夹角,研究磁绳在一系列不同参数下其电流环不稳定性的爆发阈值。过去的理论模型给出背景磁场的极向分量衰减因子为3/2时磁绳处于临界爆发状态,但在日面观测和实验中发现了不同情形下临界衰减因子散落在[1,2]之间。通过分析不同参数下得到的临界衰减因子,得到了如下结果:1.在磁绳比较粗的情况下,在磁轴位置测量的临界衰减因子数值偏高,而此时的电流经过演化聚积在磁轴下方,应考虑用经电流加权后的临界衰减因子表征背景磁场的衰减特征。在无环向分量的情况下,电流加权的临界衰减因子仍在区间[1,3/2]。2.在计算衰减因子的公式中,若高度的测量基于的零点不同,则衰减因子的数值也会不同。理论上零点应取于电流环中心,但观测上一般取为光球面。在大大偏离理论上细绳假设的情况下,越粗的磁绳对应的基于光球面测量的临界衰减因子越大,与理论预言的趋势相反。但如果考虑磁绳抬升后电流环圆心的变化,并基于圆心位置测量的临界衰减因子,则仍可以解释临界衰减因子随磁绳粗细反转的原因。3.背景磁场的环向分量对磁绳有强烈的致稳作用,一些参数下临界衰减因子甚至达到2以上。4.临界不稳定的爆发初期基本符合自相似膨胀假设,平衡态下为半环形的磁绳尤其符合。太阳耀斑的衰减相中在极紫外波段有时会有二次辐射通量增强,称为极紫外后相。过去的工作认为极紫外后相与主相发生在大小不同的两组环系,而极紫外后相的成因是二次加热还是长的环系的冷却过程存在争议。我们分析了 2010年至2014年间伴随着极紫外后相的55个M级以上耀斑,基于耀斑带的形态,这些耀斑被分类为环形耀斑(19个)、双带耀斑(23个)和复杂耀斑(13个)。其中有22个耀斑事件(40%)观测到了相关的日冕物质抛射。双带耀斑中的48%,环形耀斑中的37%,复杂耀斑中的31%观测到了后相峰值辐射通量超过主相峰值的超强极紫外后相,显示双带耀斑比环形耀斑更容易发生二次加热。因为后相辐射区域面积基本都大于主相区域,且空间上相互分离,环系的冷却可能是后相峰值晚于主相峰值出现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对于环形耀斑。磁零点的“扇-脊”拓扑结构是内嵌在“穹-片”准分界层的子结构,示例的一个环形耀斑的后相成因可以很好地被“弯-片”准分界层解释。有一半的环形耀斑发现了磁零点的“扇-脊”拓扑结构。“穹-片”准分界层的存在是发生环形耀斑的主要原因。
李凡星[2](2020)在《随机散射光场在相位恢复和相干衍射成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成像方法只能获取目标的单一强度信息,难以满足诸如生物医学、微纳加工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需求。相位信息中蕴含着诸如三维形貌、材料折射率等样本关键特征参数,这些特征参数为目标的研究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因此,如何对目标的相位信息进行准确恢复是光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相干衍射成像利用相位恢复算法从目标的衍射强度中同时重建样本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其成像系统结构稳定,无需参考光束和复杂光学系统的引入,已经在生物医学、晶体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传统多距离相干衍射成像或扫描相干衍射成像方法中存在强度采集数量多、收敛速度慢、难以采集低频信息等缺点,而随机散射光场的引入可以打破光路中的对称性,使用少量的记录强度实现任意波前的快速重建,因此本文针对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两种重建算法来解决随机散射光场引入后的噪声问题。此外,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动态目标成像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单强度相位恢复方法。本文主要从理论探索、系统设计、算法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如下工作:1.对相位恢复和相干衍射成像的研究意义和背景进行介绍,系统性调研了相干衍射成像方法和其重建算法,并分析了随机散射光场在成像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介绍了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相位恢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相位恢复算法模型,为后续的成像系统搭建及重建算法设计奠定基础;2.基于以上基础搭建了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系统,分析了采样率、分辨率等多个关键技术指标,并提出了基于计算全息原理的配准方法,利用自动聚焦方法获得准确的距离参数,为后续相位恢复算法的执行过程做好准备;3.提出了针对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系统的并行重建算法,在增强系统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对噪声的抑制,有效提高了成像质量,该算法在使用4幅强度重建时相比传统方法的重建图像质量提高28.4%,使用8幅强度时重建图像质量提高达61.0%。为了进一步提高并行算法的收敛速度,随后又提出了一种串并行级联算法,在抑制噪声的同时实现收敛速度的提升。并利用仿真和实验验证了两种算法的性能。4.针对动态测量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单强度相位恢复方法。将数字同轴全息理论与随机散射光场结合,通过图像处理手段获得样本的准确支撑域,实现了一种单强度、高灵活度的相位恢复方法。
叶鹏[3](2020)在《具有全局对称性的强关联拓扑物态的规范场论》文中研究说明在有对称性保护的条件下,拓扑能带绝缘体等自由费米子体系的拓扑不变量可以在能带结构计算中得到.但是,为了得到强关联拓扑物质态的拓扑不变量,我们需要全新的理论思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其低能有效物理一般可以用Chern-Simons拓扑规范场论来计算得到;霍尔电导的量子化平台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强关联物理.本文将讨论存在于玻色和自旋模型中的三大类强关联拓扑物质态:本征拓扑序、对称保护拓扑态和对称富化拓扑态.第一类无需考虑对称性,后两者需要考虑对称性.理论上,规范场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本文将简要回顾用规范场论来研究强关联拓扑物质态的一些研究进展.具体内容集中在"投影构造理论"、"低能有效理论"、"拓扑响应理论"三个方面.
李飞腾[4](2020)在《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末端高精度位姿控制与联合仿真研究》文中提出液压机器人因其具有更大的负载能力,在矿山、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大负载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相较于中小负载型电机驱动机器人因具有响应速度快,在高速情况下也较容易实现末端位姿的高精度运动,液压机器人因其液压系统具有强非线性、系统参数不确定性等特点,给重载液压机器人末端位姿的高精度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目前大多数的液压机器人都是人工开环控制的,国内尚未有重载液压机器人高精度运动控制的应用案例。本论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系统,基于机理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模型,并考虑系统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影响,设计了基于动态补偿的自适应鲁棒运动控制器,以实现机器人末端位姿的高精度跟踪。本文共分为七章,分别论述如下:论文第一章以课题所研究的液压机器人为背景,对液压机器人进行划分定义,并介绍液压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分析了近年来液压机器人建模、控制和液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第二章介绍了本课题提出的多关节液压重载机器人的结构组成原理和理论建模。基于Denavit-Hartenberg(D-H)法建立了机器人连杆附体坐标系,推导了运动学方程;基于拉格朗日刚体力学,推导了机械臂刚体动力学方程;基于流体力学,建立了电磁阀非线性流量方程、液压缸两腔压力微分方程和液压缸摩擦力数学模型;最终,考虑机械臂系统和液压系统存在的模型不确定性和集中干扰,建立了考虑不确定性的液压机器人系统状态微分方程。论文第三章分析了机器人末端可达的工作空间,并根据末端工作范围进行笛卡尔轨迹规划。使用Sim Mechanics工具箱对机器人末端工作空间进行求解,分析结构参数对工作空间的影响;针对实际工况中平稳运动要求,并对姿态受限的情况进行子工作空间求解;利用解析法推导了机器人末端任务空间到关节空间的逆运动学,结合雅可比矩阵和驱动雅可比矩阵将笛卡尔空间位姿轨迹分别映射到关节空间和驱动空间,设计了笛卡尔轨迹规划器。论文第四章求解了液压机器人系统静态工作点,并对系统开环特性进行分析。求解了液压机器人在给定初始位置时的系统状态如关节转角和液压缸两腔压力;分别设计单关节激励仿真试验和多关节同时激励仿真试验,分析了系统参数如关节阻尼系数矩阵、液压缸摩擦力系数矩阵,设计参数如供油压力、初始压力、负载质量等对各液压执行器的影响。论文第五章论述了液压机器人系统闭环控制器设计的难点,给出了机械臂力矩控制、类流量控制和类流量-阀芯逆映射分层控制器设计思路。针对考虑不确定性的系统模型,基于自适应鲁棒控制,利用反步法逐步推导系统控制率,并证明了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并使用MATLAB对轻载、重载、慢速、快速组合工况进行控制仿真分析,并与传统PID控制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算法能达到末端位姿高精度轨迹跟踪效果;此外,在恒值干扰和时变正弦干扰存在的情况下,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控制算法抗干扰能力进行了检验。论文第六章建立了基于商业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的虚拟样机模型,对角度传感器进行了标定,对第二章建立的机械臂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数学建模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介绍了MATLAB与ADAMS进行联合仿真的步骤,并进行了机械臂系统的联合仿真。论文第七章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指出了目前本论文存在的不足,并对本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展望。
朱森华[5](2019)在《双圆盘Hardy空间上压缩移位算子的性质》文中认为函数空间上的算子理论是泛函分析的一个重要的热门学科,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是由Beurling完成的.函数空间上的算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引入复分析,调和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经典的算子理论的问题,如不变子空间问题.本文的动机主要来源于Nagy-Foias算子模型论的思想,我们主要研究了压缩移位算子的约化性,谱和不变子空间.本文结构如下:第1章,介绍函数空间上算子理论的研究背景,函数空间及算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如Hardy空间,向量值的Hardy空间,单边移位算子和压缩移位算子等.第2章,我们利用特征函数给出了 C0(2)算子可约的充要条件.更进一步地,我们还研究了 C0(2)算子约化子空间的个数.此外,我们给出了一些C0(2)算子的例子.第3章,我们主要研究双圆盘Hardy空间H2(D2)的Beurling型商模Kθ上的压缩移位算子sz1.首先,我们给出了Sz1有非平凡的纯等距的约化子空间的充要条件.利用纯等距的约化子空间的刻画,我们证明了Sz1有Agler约化子空间当且仅当θ=φ(z1)Ψ(z2)是两个单变量的内函数的乘积.第4章,我们主要研究压缩移位算子Sz1在Beurling型商模Kθ上的约化性.首先,对于一个阶为(n,1)的有理内函数θ,我们证明了Sz1在Kθ上是可约的当且仅当Sz1有Agler约化子空间.进一步的,我们还研究了阶为(n,2)的有理内函数,这种情形要比阶为(n,1)的情形复杂.第5章,我们主要研究压缩移位算子的谱.我们给出了阶为(1,1)的有理内函数对应的商模Kθ上的压缩移位算子的谱的完整的刻画.第6章,我们主要研究压缩移位算子的不变子空间.当θ是一个阶为(1,1)的有理内函数时,我们给出了一些特殊的不变子空间的刻画.
莫铭瑞[6](2019)在《基于相分量不动点迭代法在电力系统不对称条件下的分析与计算》文中指出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到目前,如同杆多回路架设等现象已经广泛出现。另外,单相、两相用电负荷等因素使得三相不对称状况的日益严重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还加上各种新型电源的接入到电力系统也日益增多。电力系统包含上述新型发电、输电和用电方式的不对称状况出现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由以上因素造成电力系统结构参数、负载参数不对称以及不对称故障的类型,使得对称分量法在理论上失去其合理性及计算的便利性。而相分量法可以直观、方便的描述不对称系统的物理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基于相分量不动点迭代法在电力系统的不对称条件下,对潮流计算和故障计算问题做分析与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三相耦合的线路,得到其正确表达耦合电路的表达式是建模的关键。本文在相坐标下采用去互感理论对线路进行去互感运算,推导出线路节点导纳模型,并给出了线路的网型等值模型的电路拓扑。该模型拓扑将由电磁耦合关系转为通过网型等值电路的各个节点间支路的直接电气连接关系。在节点未增加的情况下,解决含互感支路的元件采用节点电压方程的建模问题。本文还采用了运算矩阵法推导出包含中性点变量在内的变压器增广导纳模型,并给出了变压器支路-回路的关联矩阵,解决在增广计算时变压器建模困难的问题,进而为电力系统在不对称条件下的计算与分析奠定基础。2、本文提出了基于相分量电力系统不动点迭代法,对算法特性进行了论证,论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功率为给定时或功率为随电压升高而增大的正特性下,其具有非膨胀特性。与牛顿法相比,其系数矩阵为常系数矩阵,不用迭代更新;与PQ分解法相比,其为精确迭代并具有相类似的收敛速度。本文方法的实质为寻找一组等值导纳逼近,从而得到一组线性电流注入,其迭代格式优先满足能量最小化原则。3、在三相潮流计算方面,本文给出了不动点迭代法在三相不对称系统下的排列方法和解技术,其中还包含了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问题及各类中性点分析的处理方法。本文方法可以在上述不对称条件下的网络中有效进行潮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优良的计算性能及鲁棒性。4、在故障计算中,针对电力系统复杂故障与同杆架设多回路故障的计算问题,与传统的多端口戴维南等值与补偿法存在嵌入困难及计算复杂的问题相比,本文给出不动点迭代法及其解技术可以对故障网络进行直接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十分方便地且有效地求解上述故障问题,矢量化的计算具有故障嵌入简单、计算高效的特点。5、给出了变压器在不对称磁路下的分析模型及其相分量参数的获取方法,文中比较了对称分量参数和相分量参数在系统中的影响。在数值计算中,结果表明相分量参数可以明确反映变压器相间的互感现象。本文建立了三相耦合线路及变压器的相分量模型,采用不动点迭代法对三相不对称电力系统进行潮流计算和故障计算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本文方法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即在迭代中寻找一组等值导纳逼近,从而获得一组线性电流注入,其迭代格式优先满足能量的最小原则。本文方法在给定的负荷及负荷为电压升高负荷增大的正特性下具有非膨胀的特点。本文方法的系数矩阵为常系数矩阵,在迭代过程中不需要耗时繁琐的更新,并且本文方法的迭代式没有做任何的省略,其计算为精确计算,且具有非线性的迭代速度。本文算例说明方法的有效性及鲁棒性。
海泉[7](2019)在《几类非线性系统的混沌同步与分岔控制》文中研究表明混沌与分岔是非线性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非线性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分岔、混沌现象,并且分岔、混沌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非线性系统的分岔、混沌的控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混沌同步的广泛应用,非线性系统的混沌同步与分岔控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研究了几类非线性系统的混沌同步与分岔控制问题,主要包括混沌系统的同步以及非线性系统的静态分岔与控制,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时滞和随机扰动的离散混沌神经网络的指数H∞同步研究了具有时滞和随机扰动的离散混沌神经网络的指数型同步问题.首先,利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和输出反馈控制器,建立驱动系统与响应系统实现均方指数同步的H∞性能,并用矩阵不等式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可以得到输出反馈控制器的参数.最后,通过一个仿真实例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有效性.2.具有时滞和随机数据包丢失的离散混沌神经网络的指数同步讨论了具有时滞和随机扰动的不同两个离散混沌神经网络的指数同步问题.利用Lyapunov函数方法和随机分析理论,首先得到了误差动态系统均方指数稳定的充分条件.在此充分条件下,一种可靠的控制器的设计,确保具有随机扰动的不同两个离散时滞神经网络在均方指数同步.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得到状态反馈控制器的参数.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所提同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具有概率型时滞的混沌神经网络的均方指数同步研究了具有概率型时滞和分布时滞的混沌神经网络的均方指数同步问题.考虑时变时滞的概率分布,建立了满足伯努利随机分布的随机变量,得到了包含概率分布信息的新系统.利用适当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Jensen积分不等式理论和线性矩阵不等式技术,给出了若干个时滞相关的充分条件,保证了具有受限制的扰动的混合时滞混沌神经网络的均方指数同步.所得的结果以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形式给出,利用Matlab的线性矩阵不等式工具箱很容易的求解.最后,通过两个实例验证了该同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空间混沌系统的线性广义同步研究了空间混沌系统的广义同步问题.基于平面系统不动点的稳定性,得到了空间平面的稳定域.根据空间平面的稳定域,确定了空间混沌系统线性广义同步耦合强度的稳定域.此外,还分析了稳定不动平面与空间混沌系统同步的关系.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5.2D离散动力系统的空间静态分岔与控制利用一个统一的延迟反馈方法控制2D离散动力系统的空间静态分岔.利用该控制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已有的分岔或产生一个新的跨临界、叉型、鞍结分岔来实现2D离散动力系统的空间静态分岔的判别和控制方法。
张利玲[8](2019)在《β-展式和连分数的若干研究》文中指出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多重数字上允许可数展式的较小基,多重数字上1有可数展式的较小基,和三个字母上奇异连分数的极大连续因子的问题.我们分别计算了前两个问题中的次小基.对第三个问题,我们给出了三个字母上奇异连分数的连续因子达到极大值的唯一排列.本文共分六章.在第一章,我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第二章给出了定义和基本性质.在接下来的三章中,我们对上面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在第三章,给定一个正整数M,令BN0(M)是在字符集{0,1,...,M}上存在实数x正好有N0个不同的q-展式的基q>1的集合.已知BN0(M)中的最小基是广义黄金分割数G(M).在本章中,我们研究BN0(M)中下一个最小的元素qN0(M),并证明如果M=2m,gN0(M)是方程g3=mq2+(m+1)g+1的合适的根;且如果M=2m-1,gN0(M)是方程q6=(m-1)g5+(2m-1)g4+(2m-1)g3+2mq2+mq+1的合适的根.在第四章,给定一个正整数M,令B1,N0(M)是在字符集{0,1,...,M}上1正好有N0个不同的q-展式的基q>1的集合.已知B1,N0(M)的最小基是广义黄金分割数G(M).在本章中,我们研究B1,N0(M)中下一个最小的元素q1,N0(M),并证明如果M=2m,q1,N0(M)是方程q3一(m+1)g2-g+1=0的合适的根;如果M=2m-1,q1,N0(M)是方程q5-mq4-mq3-q+1=0的合适的根.在第五章,一个正规(相应地.奇异)连续因子是正规(相应地.奇异)连分数的收敛因子的分母.Nicol提出了以下问题:给定正整数的任何有限序列,找到连续因子达到极值的排列.对正规连分数展式,以及奇异展式中的极小连续因子的情况,答案是已知的.而对于极大奇异连续因子的情况,只有部分结果存在;更确切地说,所解决的情形仅包括两两不同的项组成的序列和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序列.在本章中,利用迭代算法,我们给出了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序列达到奇异连续因子极大值时的唯一排列.在最后一章中,我们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列出一些未来研究的主题.
李婷[9](2019)在《边坡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与挡土板受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悬臂式抗滑桩是一种常见的边坡支挡结构,在桩前土体开挖后,为防止桩间土体塌落,桩间通常设置混凝土挡土板。为深入探究此类工程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本文针对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与挡土板受力计算方法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与统一强度准则,推导出考虑土拱效应的悬臂式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建议取受荷段底部桩间净距最小值作为合理桩间净距。合理桩间净距与滑坡推力呈负相关,与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呈正相关变化规律,且其受内摩擦角影响更敏感。(2)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和应力叠加原理,得到桩后土体的大主应力极大值分布图,确定出土拱在水平面上类似等腰三角形分布形态。同时,引入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考虑中间主应力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定量揭示了土拱矢高随着深度呈非线性减小变化规律。理论分析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总体变化趋势较为吻合。水平土拱矢高与桩间距、桩宽、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呈正相关,在本文研究条件下,桩间净距较桩宽影响更显着。(3)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取滑坡推力方向土体位移极小值点作为土拱拱轴线位置,绘制得出土拱矢高沿深度变化曲线,发现在桩顶附近一定深度内土拱效应近似均匀分布,可按二维平面应变问题考虑;靠近抗滑桩受荷段底端土拱自重对土拱效应影响显着,需按三维问题进行考虑。(4)基于桩间局部塌落拱的土拱效应分析,得到了桩间挡土板上土压力的合理空间分布模式,即水平向为等腰三角形分布、竖向为三角形分布模式。提出了分析挡土板受力与变形的两侧桩位处简支、上下两边自由的三维板体模型,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可给出各块板体不同位置处的两向最大弯矩值,为板体合理配筋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包括挡土板土压力与内力计算在内的实际悬臂式抗滑桩的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丁梦琳[10](2018)在《平方自由阶素数度s-弧正则图》文中研究表明这篇文章旨在研究平方自由阶素数度s-弧正则图,其中s ≥ 2(注:一个正整数n称为平方自由的,如果不存在素数p,使得p2 |n).一个图称为s-弧正则图,如果图的全自同构群在图的s-弧集上是正则的.由定义知,s-弧正则图与其全自同构群密切相关.由于决定已知图的全自同构群是代数图论中的根本问题之一,而且通常都很困难,s-弧正则图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参见文献[11,12,13,15,19,32,47]等.特别地,Feng和Li在文章[14]中确定了所有的平方自由阶素数度1-弧正则图其结果被引用次数超过了 50次.一个图Γ被称为群G上的Cayley图,如果存在子集S(?)G{1},使得S=S-1,且Γ的顶点集为G,两个顶点x与y在Γ中连接当且仅当yx-1 ∈ S.Cayley图是代数图论中最重要的图之一.由[11]可知,素数度的1-弧正则图都是Cayley图,于是[14]自然地启发我们考虑下面的问题.问题:分类平方自由阶素数度s-弧正则Cayley图,其中s>2.本文的主要结果之一是完全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外,对于非Cayley图的情形,我们刻画了平方自由阶t度2-弧正则图,其中t(?)3(mod 4)为素数.本文的证明包含了素数度s-弧正则图的顶点稳定子群的完全分类,它将有利于相关问题的研究.
二、几乎自由的Z_2~m作用的Z_2~-不动点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乎自由的Z_2~m作用的Z_2~-不动点集(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活动区电流环不稳定性及磁场拓扑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介绍 |
1.1 太阳概况 |
1.2 太阳活动区 |
1.2.1 太阳黑子 |
1.2.2 暗条(日珥) |
1.2.3 日冕物质抛射 |
1.2.4 太阳耀斑 |
1.3 磁场的拓扑结构 |
1.3.1 磁绳下方的磁场拓扑结构 |
1.3.2 磁零点的“扇-脊”磁场拓扑结构 |
1.3.3 磁压缩因子Q |
1.4 电流环不稳定性 |
第2章 数值模型,观测数据及处理方法 |
2.1 数值方法 |
2.1.1 Titov-Demoulin模型 |
2.1.2 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 |
2.1.3 势场外推 |
2.1.4 追踪磁力线的数值方法 |
2.1.5 计算磁压缩因子Q的数值算法 |
2.1.6 寻找磁零点的数值方法 |
2.2 观测数据及处理方法 |
2.2.1 太阳动力学观测站(SDO) |
2.2.2 ELP事件认证 |
2.2.3 Hopkins统计 |
第3章 电流环不稳定性爆发阈值的研究 |
3.1 参数设置 |
3.2 临界背景磁场的确定 |
3.3 爆发阈值与参数的关系 |
3.3.1 B_(et)=0时,D_f和a的几何效应 |
3.3.2 临界衰减因子与a的关系异常的原因 |
3.3.3 背景磁场环向分量的致稳作用 |
3.3.4 Green函数外推的势场下的临界衰减因子 |
3.3.5 磁场拓扑结构的对爆发阈值的影响:BPS与HFT的对比 |
3.4 磁绳爆发后的自相似膨胀 |
第4章 太阳耀斑极紫外后相及其磁场拓扑的研究 |
4.1 伴随环形耀斑的ELP事件特征 |
4.2 伴随双带耀斑的ELP事件特征 |
4.3 统计结果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关于电流环不稳定性的研究的总结 |
5.2 关于耀斑极紫外后相的研究的总结 |
5.3 展望 |
5.3.1 电流环不稳定性的后续研究 |
5.3.2 磁绳振动周期异常的研究 |
5.3.3 关于耀斑极紫外后相的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随机散射光场在相位恢复和相干衍射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相干衍射成像技术 |
1.2.1 扫描CDI相位恢复方法 |
1.2.2 多距离CDI相位恢复方法 |
1.2.3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CDI相位恢复方法 |
1.2.4 其他CDI技术 |
1.3 随机散射光场在成像系统中的应用 |
1.4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相位恢复方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结构 |
第2章 标量衍射理论与相位恢复算法 |
2.1 标量衍射理论 |
2.1.1 麦克斯韦方程和亥姆霍兹方程 |
2.1.2 衍射的角谱理论 |
2.1.3 菲涅耳衍射与夫琅禾费衍射 |
2.2 经典相位恢复算法 |
2.2.1 GS算法 |
2.2.2 误差下降算法 |
2.2.3 混合输入输出算法 |
2.2.4 杨-顾算法 |
2.3 相干衍射成像相位重建算法 |
2.3.1 SBMIR算法 |
2.3.2 Multi-stage算法 |
2.3.3 APR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系统设计与关键参数研究 |
3.1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相干衍射成像系统强度记录与采样 |
3.1.1 强度记录过程 |
3.1.2 相机采样需求分析 |
3.2 随机散射光场的实现与配准 |
3.2.1 计算全息图的产生 |
3.2.2 高质量目标配准图案的获取 |
3.2.3 配准模型与实验结果 |
3.3 重建距离获取 |
3.3.1 测量原理 |
3.3.2 实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多强度相干衍射相位恢复算法.. |
4.1 并行相干衍射成像相位恢复算法 |
4.1.1 串行重建算法 |
4.1.2 并行重建算法 |
4.1.3 模拟仿真 |
4.1.4 实验验证 |
4.2 串并行级联相干衍射相位恢复算法 |
4.2.1 串并行级联算法 |
4.2.2 模拟仿真 |
4.2.3 实验验证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的单强度相位恢复方法 |
5.1 方法介绍 |
5.1.1 基于随机散射光场和数字同轴全息的初始重建 |
5.1.2 支撑域提取算法设计 |
5.1.3 相位恢复算法 |
5.2 仿真验证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末端高精度位姿控制与联合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液压机器人概述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1 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建模研究 |
1.2.2 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控制研究 |
1.2.3 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液压系统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液压机器人系统组成与动力学建模 |
2.1 液压机器人系统的组成原理 |
2.2 液压机器人运动学 |
2.2.1 I型运动学 |
2.2.2 II型运动学 |
2.3 液压机器人动力学 |
2.3.1 机械臂系统动力学 |
2.3.2 液压驱动系统动力学 |
2.3.3 液压缸摩擦力模型 |
2.3.4 液压机器人完备动力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与末端轨迹规划 |
3.1 机器人工作空间求解 |
3.1.1 工作空间的求解模型 |
3.1.2 工作空间特性分析 |
3.1.3 姿态受限工作空间分析 |
3.2 末端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
3.2.1 机器人轨迹规划概述 |
3.2.2 液压机器人逆运动学 |
3.2.3 轨迹规划求解器 |
3.2.4 梯形速度规划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机器人开环特性分析 |
4.1 静平衡下系统工作点 |
4.2 系统参数动态性能分析 |
4.2.1 关节阻尼系数的影响 |
4.2.2 液压缸库伦摩擦力系数的影响 |
4.3 设计参数动态性能分析 |
4.3.1 输入电压幅值的影响 |
4.3.2 供油压力参数的影响 |
4.3.3 初始压力参数的影响 |
4.3.4 负载质量参数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机器人系统的末端位姿高精度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
5.1 控制器设计的难点分析 |
5.2 不考虑液压系统的机械臂位姿闭环控制 |
5.2.1 独立PD控制 |
5.2.2 计算力矩的PD控制 |
5.2.3 性能指标 |
5.2.4 仿真结果分析 |
5.3 考虑液压系统的位姿轨迹跟踪控制器设计 |
5.3.1 非连续参数投影映射 |
5.3.2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的设计 |
5.3.3 控制器参数的选取原则 |
5.3.4 自适应鲁棒位姿控制原理框图 |
5.4 不同工况下的闭环控制仿真 |
5.4.1 轻载慢速工况 |
5.4.2 轻载快速工况 |
5.4.3 重载慢速工况 |
5.4.4 重载快速工况 |
5.5 控制器性能综合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液压机器人联合仿真研究 |
6.1 ADAMS虚拟样机建模 |
6.1.1 ADAMS虚拟样机建立 |
6.1.2 关节角零位标定 |
6.2 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验证 |
6.3 ADAMS-MATLAB控制系统联合仿真 |
6.3.1 ADAMS受控对象模型导出 |
6.3.2 联合仿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机械臂系统参数 |
附录B 液压驱动系统参数 |
附录C 机械臂动力学M,C,G矩阵及其微分计算程序 |
附录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5)双圆盘Hardy空间上压缩移位算子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单圆盘上的Hardy空间 |
1.3 向量值的Hardy空间 |
1.4 Nagy-Foias理论 |
1.5 双圆盘上的Hardy空间 |
1.6 压缩移位算子 |
1.7 本文的主要结果 |
2 C_0(2)算子的约化性 |
2.1 S_(z~2)的约化性 |
2.2 C_0(2)算子的约化性 |
2.3 C_0(2)算子的例子 |
3 S_(z1)和Beurling型商模上的纯等距的约化子空间 |
3.1 Agler分解 |
3.2 Agler约化子空间 |
3.3 纯等距的约化子空间 |
4 S_(z1)在有理内函数的Beurling型商模上的约化性 |
4.1 S_(z1)的特征函数 |
4.2 阶为(1,1)的有理内函数 |
4.3 阶为(n,1)的有理内函数 |
4.4 阶为(n,2)的有理内函数 |
4.5 一般的有理内函数 |
5 S_(z1)的谱 |
5.1 特征函数与谱 |
5.2 S_(z1)的谱 |
6 不变子空间 |
6.1 不变子空间和函数演算之间的关系 |
6.2 形如(6.1)的有理内函数 |
6.3 形如(6.2)的有理内函数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相分量不动点迭代法在电力系统不对称条件下的分析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内容 |
1.1.1 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
1.1.2 三相电力系统不对称现象的影响分析的内容 |
1.1.3 不对称三相系统分析中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对称系统建模与潮流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系统不对称故障计算与分析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及新颖之处 |
1.5 本文的行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三相不对称系统元件的网型等值电路 |
2.1 三相不对称线路节点电压方程的去互感网型模型 |
2.1.1 三相不对称线路的支路电压方程 |
2.1.2 三相不对称线路的节点电压方程 |
2.1.3 三相不对称线路的网型等值电路 |
2.1.4 三相不对称线路的相分量参数计算 |
2.1.5 平行双回路输电线路相分量网型等值模型 |
2.2 三相绕组电磁耦合的变压器网型等值电路 |
2.2.1 变压器的自阻抗、互阻抗参数 |
2.2.2 变压器建模方法及其网型模型 |
2.2.3 运算矩阵法与关联矩阵C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动点迭代法及其迭代特性 |
3.1 压缩映射及不动点迭代法的数学定义 |
3.1.1 压缩映射的定义 |
3.1.2 不动点迭代法与压缩映射原理的数学定义 |
3.2 不动点迭代法在电力系统方程中的构造 |
3.3 不动点迭代法的特性分析 |
3.3.1 不动点迭代法特性 |
3.3.2 牛顿法的迭代特性 |
3.4 不动点迭代法的迭代特性的比较与分析 |
3.4.1 电力网络的高低电压解 |
3.4.2 受控方式下的运行点及潮流方程解 |
3.4.3 全PQ节点状况 |
3.4.4 电源控制方式切换后的运行点特性 |
3.4.5 不动点迭代法的迭代特性分析与比较 |
3.4.6 潮流方程运行点的稳定性及求解方法的分析总结 |
3.5 不动点迭代法的迭代格式特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动点迭代法的不对称潮流统一计算及分析 |
4.1 不动点迭代法在潮流计算中的解技巧 |
4.1.1 不动点迭代法的矩阵排列 |
4.1.2 矩阵奇异及其他问题的处理方法 |
4.2 潮流计算仿真算例 |
4.2.1 IEEE4节点测试系统 |
4.2.2 IEEE33节点测试系统 |
4.2.3 其他算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对称故障计算与分析 |
5.1 故障模型 |
5.2 解技术 |
5.3 不对称故障算例 |
5.3.1 算例1 |
5.3.2 算例2 |
5.3.3 算例3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对称系统与相分量参数关系 |
6.1 不对称磁路变压器建模 |
6.1.1 YN,yn接法 |
6.1.2 YN,d11三相变压器 |
6.2 变压器阻抗(导纳)参数校正 |
6.2.1 相阻抗参数的推导 |
6.2.2 相阻抗参数的测试实验获得 |
6.2.3 实验数据比较 |
6.3 相阻抗参数与序阻抗参数的计算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
附录B 学术论文与学位论文相关章节对应表 |
致谢 |
(7)几类非线性系统的混沌同步与分岔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混沌、分岔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
1.2.1 混沌的定义 |
1.2.2 分岔的定义 |
1.2.3 混沌的基本特征 |
1.3 混沌系统及其它的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空间混沌 |
1.3.2 关于混沌神经网络 |
1.3.3 混沌系统同步控制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分布 |
第二章 具有时滞和随机扰动的离散混沌神经网络的指数H_∞同步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H_∞性能分析 |
2.4 指数H_∞同步的控制器设计 |
2.5 数值仿真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具有时滞和随机数据包丢失的离散混沌神经网络的指数同步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主要结果 |
3.4 数值仿真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具有概率型时滞的混沌神经网络的均方指数同步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主要结果 |
4.4 数值仿真 |
4.5 小结 |
第五章 空间混沌系统的线性广义同步 |
5.1 引言 |
5.2 空间的不动平面与它的稳定性 |
5.3 空间混沌系统的线性广义同步的实现 |
5.4 数值举例 |
5.5 不动平面与线性广义同步的关系 |
5.6 对于ω=0的情形 |
5.7 小结 |
第六章 2D离散动力系统的空间静态分岔与控制 |
6.1 引言 |
6.2 2D离散动力系统空间静态分岔类型的判别定理 |
6.2.1 空间鞍结分岔及其判别法 |
6.2.2 空间跨临界分岔及其判别法 |
6.2.3 空间叉型分岔及其判别法 |
6.3 2D离散动力系统中空间静态分岔控制的计算 |
6.4 空间静态分岔的控制 |
6.4.1 跨临界分岔的控制 |
6.4.2 鞍结点分岔的控制 |
6.4.3 叉型分岔的控制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β-展式和连分数的若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β-展式 |
1.2 连分数 |
2 预备知识 |
2.1 实数的β-展式 |
2.2 词上组合 |
3 多重数字上允许可数展式的较小基 |
3.1 主要结果 |
3.2 预备知识 |
3.3 当M=2m时,B_(N_0)(M)的较小基 |
3.4 当M=2m-1时,B_(N_0)(M)的较小基 |
3.5 附录 |
4 多重数字上1有可数展式的较小基 |
4.1 主要结果 |
4.2 预备知识 |
4.3 当M=2m时,B_(1,N_0)(M)的较小基 |
4.4 当M=2m-1时,B_(1,N_0)(M)中的较小基 |
4.5 附录 |
5 三个字母上奇异连分数的极大连续因子 |
5.1 主要结果 |
5.2 预备知识 |
5.3 奇异连续因子 |
5.4 (?)中的排列 |
6 结论 |
6.1 可数展式 |
6.2 连续因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边坡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与挡土板受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间土拱效应 |
1.2.2 桩间距 |
1.2.3 桩间挡板上土压力 |
1.2.4 桩间挡土板内力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考虑土拱效应抗滑桩合理桩间距计算方法 |
2.1 土拱效应产生机制 |
2.1.1 土拱效应的定义及产生条件 |
2.1.2 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 |
2.2 基于统一强度准则的合理桩间距计算 |
2.2.1 基本假定 |
2.2.2 合理桩间距的确定 |
2.2.3 计算步骤 |
2.2.4 实例分析 |
2.3 合理桩间净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平土拱矢高沿深度变化规律 |
3.1 基本假定 |
3.2 基于大主应力的土拱形状 |
3.2.1 土体中大主应力解析 |
3.2.2 大主应力拱形状 |
3.3 土拱矢高沿深度变化模式 |
3.3.1 弹性力学解析方法 |
3.3.2 极限平衡方法 |
3.4 实例分析 |
3.4.1 实例1 |
3.4.2 实例2 |
3.5 影响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悬臂式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数值模拟分析 |
4.1 数值建模 |
4.1.1 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 |
4.1.2 计算参数 |
4.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4.2.1 桩后土体位移和应力 |
4.2.2 土拱高度和厚度 |
4.3 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桩间挡土板计算方法 |
5.1 挡土板土压力计算 |
5.2 挡土板内力计算 |
5.2.1 薄板受力分析 |
5.2.2 矩形简支板的单三角级数法 |
5.2.3 挡土板的简支梁法 |
5.3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平方自由阶素数度s-弧正则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介绍 |
1.1 研究背景及本文拟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2.1 群论基本概念与性质 |
2.2 图论基本概念与性质 |
第三章 平方自由阶素数度s-弧正则Cayley图 |
3.1 主要结果 |
3.2 预备知识 |
3.3 几乎单拟本原置换群 |
3.4 定理3.1的证明 |
第四章 平方自由阶素数度2-弧正则图 |
4.1 主要结果 |
4.2 预备知识 |
4.3 定理4.1的证明 |
第五章 回顾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四、几乎自由的Z_2~m作用的Z_2~-不动点集(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活动区电流环不稳定性及磁场拓扑结构的研究[D]. 陈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2]随机散射光场在相位恢复和相干衍射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 李凡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2)
- [3]具有全局对称性的强关联拓扑物态的规范场论[J]. 叶鹏. 物理学报, 2020(07)
- [4]多关节重载液压机器人末端高精度位姿控制与联合仿真研究[D]. 李飞腾. 浙江大学, 2020(06)
- [5]双圆盘Hardy空间上压缩移位算子的性质[D]. 朱森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基于相分量不动点迭代法在电力系统不对称条件下的分析与计算[D]. 莫铭瑞. 广西大学, 2019(07)
- [7]几类非线性系统的混沌同步与分岔控制[D]. 海泉. 山东大学, 2019(09)
- [8]β-展式和连分数的若干研究[D]. 张利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边坡悬臂式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与挡土板受力计算方法研究[D]. 李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平方自由阶素数度s-弧正则图[D]. 丁梦琳.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