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民族学和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

语言民族学和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语言民族学与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晨阳[1](2021)在《从中俄学术交流视角看史禄国致阿列克谢耶夫的信件》文中研究说明史禄国(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Широкогоров,1887-1939)是 20 世纪俄国杰出人类学家,他的“族体”理论影响了俄罗斯和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1922年史禄国流亡中国,在中国一些高校任教,并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1927-1932年间他与欧洲和祖国朋友的通信是他与欧洲、俄罗斯学术界交流沟通信息的重要学术渠道之一。近年发掘并公布史禄国写给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Василй МихайловичАлексеев)的18封信。本研究从中俄学术交流的视角出发整理、研究这18封信件。本文将从学术交流的视角,结合相关史料对这18封信件进行梳理。本文除绪论外一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结合相关档案和学术研究对通信双方进行介绍,然后对现存信件进行详细描述。接下来以时间为线索,梳理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史,并以信件中涉及理论和事件为基础,结合档案文献与研究描述1927年史禄国执教高等学府直至1939年去世对中国人类学的贡献,以及史禄国和中国学术界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对史禄国与阿列克谢夫思想交流的探究:结合当时国际、苏联学术界情况,总结史禄国和阿列克谢耶夫在信中对苏联汉学界、学术界,国际汉学界、学术界的看法与思想交锋。最后考察史禄国与阿列克谢耶夫通信的学术交流意义,并以此为例探究20世纪初的中俄学术交流特点,并思考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研究的发展之道。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学方法梳理史禄国与阿列克谢耶夫书信往来,系统收集相关史料与研究材料,并辅以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理论对信中观点加以整理分析,力图还原20世纪初的这一场中俄学术交流。

纳日碧力戈[2](2021)在《天地游心 法用两真——我的学术回顾》文中研究指明一、童蒙开启耳顺之年,各种讲座多起来,学友之邀,同仁之请,敢不尽力!讲座前要贴海报,海报上有简介,简介选自简历。现在有微信,方便了,常常把全部简历发给人家,任由选用。简历要更新,更新是抚今追昔的时刻,也是百感交集的瞬间。我出生在呼和浩特市,生活在地质局大院,直到上初三。父母来自科尔沁左翼中旗,过去叫"达尔罕旗"。外祖母不懂汉语,常用蒙古语给我们讲薛仁贵的故事;出门是汉语世界,住户来自五湖四海,南腔北调。我从小是双语人,后来汉语超过蒙古语,看《三国》,读《水浒》,背唐诗,练书法。小伙伴们都是汉族,

谢清松[3](2019)在《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又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并控制着人们的心智。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语言的法律形式—语言政策开始出现。于今,语言政策已是各民族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便于1950年6月就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但中国的语言政策研究较之西方语言政策研究起步较晚。现在进入新时代,且由于“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的需要,为中国语言政策的国际语言政策研究带来了契机。因此,对波罗的海三国语言政策的研究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萨皮尔说:语言决定思维,而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每一种语言都由其文化规定了其形式与类别。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发达国家行走的路径为我们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照物。现在,“一带一路”使中国与欧洲在波罗的海邂逅,为此,我们不仅需要知晓其文化,更需要了解其语言—语言是从一种文化场域进入另一种文化场域的必经之路。因此,对波罗的海三国语言政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政策因其多样的语言、复杂的历史、多样的民族而具有特殊性。文章首先对波罗的海三国语言政策相关的政府报告和法律条文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辅以文献资料,对三国语言政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影响效果等条分缕析。文献综合运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分析方法,对三国的语言政策阶段作横向剖析和纵向联系,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三国的语言政策的嬗变。最后,对三国语言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简要论述其与中国语言政策的相互启示。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相关语言学、语言哲学、语言政策和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政策作文献梳理,并对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作概念界定。第二部分爱沙尼亚的语言政策。本章主要阐述爱沙尼亚的语言政策背景、民族语言状况和爱沙尼亚1918-1940年、1940-1944年、1944-1991年及1991年后的语言政策之发展脉络,并对爱沙尼亚语言政策之于民族语言和外语的影响作分析。第三部分拉脱维亚的语言政策。本章以拉脱维亚的语言政策背景、民族语言状况和拉脱维亚1918-1940年、1940-1944年、1944-1991年及1991年后的语言政策为主要内容,分析拉脱维亚语言政策之于民族语言和外语的影响。第四部分立陶宛的语言政策。本章详细梳理了立陶宛的语言政策背景、民族语言状况和立陶宛1918-1940年、1940-1944年、1944-1991年及1991年后的语言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立陶宛语言政策对立陶宛民族语言和外语的影响。第五部分波罗的海三国语言政策的比较分析。本章基于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政策及其相关分析,通过比较研究,归纳出三国语言政策之历史演变进程、理论依据、实践模式、影响效能和欧盟影响等方面的相似性;揭示了其于民族结构和语言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归纳波罗的海三国与中国语言政策的相互启示。第六部分结语。本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并指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通过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三国由于历史和国情的相似性,导致它们的语言政策一致提倡国家语言,一致曾抵御俄语。如今,又都意识到英语等外语的语言威胁。虽然三国的语言政策因时因势不断调整改变,但其政策目的一直是整合民族语言、维护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郝时远[4](2017)在《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下)》文中认为本文以民族学学科发展史为线索,对民族学传入中国后90年来的学科定义与学科设置展开讨论,辨析了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相当"或"等同"的普遍认知,就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及其在中外科学领域的各种学科分类进行比较,针对民族学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和学科母体萎缩等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民族学必须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坚持民族学学科母体地位的问题给予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根据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当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理论、分支学科设置及其内涵作出了示例性解释,其中也包括人类学学科地位的一些思考。

和虎[5](2017)在《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建构》文中研究说明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周大鸣,高丙中,范可,陈才佳,刘译蔓,韦小鹏[6](2016)在《将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座谈会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学学科建立已近两百年,传入中国也已一百年余。尽管今天中国人类学已有了长足发展,也在人类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多样性传承与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但学科地位一直飘忽不定,一直处在从属于民族学、社会学或者历史学的"二级学科"地位。2016年贺州会议可说是对人类学学科地位的又一次"呐喊",人们也很期待此次会议能够有所收获。

赵泽琳[7](2015)在《论语言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自人类学发端开始,在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研究就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而语言学的研究亦从未离开过人类学关乎文化命题的讨论。语言人类学就是在两个学科的交错互动中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学科定位,即研究语言、文化及人类社会的关系。

许瑞娟[8](2013)在《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文中认为摩梭人是居住在川滇交界的一个族群,分布于云南境内的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居住在永宁地区的摩梭人独特的家庭形态以及婚姻制度引起了国内外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摩梭人的语言文化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学界普遍认为摩梭人使用的语言属于纳西语的东部方言,是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我们称作“摩梭话”。本课题以摩梭人的语言与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浑沌学“分形”理论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的方法论,通过对摩梭语言词汇系统中的母系“文化词群”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得到了大量关于摩梭文化的信息,阐释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揭示了摩梭文化的独特内涵以及摩梭语言的特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九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第一章阐述了摩梭人的概况及其语言的特点,主要介绍了摩梭人的族称、族源、分布、传统文化以及语言特点和使用情况。第二章在浑沌学理论为语言文化研究提供的方法论指导下,运用浑沌学中的分形理论,阐释了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通过对摩梭话中具体词汇以及民歌谚语的分析,揭示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第三章主要从“家屋”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家庭制度,通过对摩梭“家屋”文化词群进行分析,揭示了摩梭“家屋社会”与“家屋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并通过对摩梭“家屋”的空间向度进行研究,阐释了摩梭人对居住空间进行的配置与安排,体现了摩梭社会以女性为中心、母尊女贵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及摩梭人“家屋本位”的民族心理。第四章主要从“两性关系”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婚姻制度,通过对摩梭人“两性婚姻”文化词群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了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形态及其社会构成。由于“害羞文化”的影响,摩梭人的“两性称谓”极其含蓄,受到特定的语境与场合的制约。摩梭人的“走婚”是适应家屋体制的文化产物。第五章主要从“亲属称谓”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社会形态,通过分析摩梭亲属称谓词,从而揭示摩梭人独特的社会构成、家庭形态以及婚姻模式。摩梭社会的亲属称谓以母系称谓作为其主体,整个称谓体系中几乎没有对姻亲和父系亲属的称谓,体现了摩梭人重视家屋和睦与母系血缘亲属的民族心理与“害羞”的传统文化观念。第六章主要从“詈语”文化词群看摩梭害羞文化的特质,通过摩梭詈语与汉、英詈语的对比,揭示了摩梭詈语的特点,阐释了摩梭文化的内涵。摩梭文化极其强调家族礼貌、伦理道德、宗族观念与家屋和谐,寻常绝对不说任何粗话,因此造就了摩梭詈语数量少并且极为委婉含蓄的特点。第七章主要从“mi33”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思维的特征,以“mi33”作为词根语素、类语素或者构成成分的词汇在摩梭语言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词语群,通过对这个词语群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理清“mi33”语素语义及其功用的发展与演变,同时还可以窥视摩梭社会“尊母崇母”的历史文化特点与独特的社会形态,揭示了摩梭社会对两性的基本认知态度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结语部分就几个方面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做了小结,并阐述了本论文给今后从事语言人类学的学者们的一些启示。不同的社会形态决定着不同的语言面貌及其文化特点。本课题分析研究了与主流社会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语言面貌及其文化特点,阐释了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次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个案实例,丰富了语言人类学及少数民族方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填补了摩梭语言词汇研究的空缺,为摩梭人的社会形态、家庭结构、婚姻亲属制度、伦理道德观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语言学方面的证据与参考。

王建民[9](2007)在《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着述的早期实践》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后,一批中国人类学家就深入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使中国西南开始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沃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发展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学术发展过程中,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对学科的进步和繁荣有所裨益。

谭必友,李臣玲[10](2004)在《中国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检讨与重建》文中提出语言学方法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自它明确成为中国民族学的关注对象后,这个方法本身一直未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获得新发展。本文在对这一方法详加检讨的基础上,试图建构一些新的方法,以突破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局限性,为民族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开示一新路向。

二、语言民族学与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民族学与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中俄学术交流视角看史禄国致阿列克谢耶夫的信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史禄国致阿列克谢耶夫信函
    一、史、阿生平及学术道路
    二、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档案馆圣彼得堡分馆的史禄国信件
第二章 从史、阿通信看初创时期的中国人类学
    一、1927年之前的中国人类学界
    二、史禄国的中国人类学研究
    三、史禄国与中国学者的考古学研究
第三章 史、阿通信所折射的20世纪初国际学术界
    一、苏联学术界
    二、史、阿与苏联汉学
    三、从史、阿通信中看20世纪初的欧洲学术界
第四章 史、阿通信的学术交流意义
    一、史禄国与“中国丛”
    二、史、阿通信对中国研究的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天地游心 法用两真——我的学术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童蒙开启
二、高中时代
三、优秀徒工
四、呼京问学
五、社科天地
六、游学西洋
七、复旦治学

(3)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概念界定
第一章 爱沙尼亚的语言政策
    一、爱沙尼亚语言政策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历史脉络
    二、爱沙尼亚的民族语言状况
        (一)爱沙尼亚语
        (二)俄语
        (三)其他民族语言
    三、爱沙尼亚的语言政策历程
        (一)1918-1940 年爱沙尼亚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二)1940-1944 年爱沙尼亚的语言政策
        (三)1944-1991 年苏维埃爱沙尼亚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四)1991 年后爱沙尼亚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四、爱沙尼亚语言政策的影响
        (一)对爱沙尼亚语的影响
        (二)对俄语的影响
        (三)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
        (四)对外语的影响
第二章 拉脱维亚的语言政策
    一、拉脱维亚语言政策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历史脉络
    二、拉脱维亚的民族语言状况
        (一)拉脱维亚语
        (二)俄罗斯语
        (三)波兰语
        (四)其他民族语言
    三、拉脱维亚的语言政策历程
        (一)1918-1940 年拉脱维亚共和国语言政策
        (二)1940-1944 年拉脱维亚的语言政策
        (三)1945-1991 年苏维埃拉脱维亚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四)1991 年后拉脱维亚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四、拉脱维亚语言政策的影响
        (一)对拉脱维亚语的影响
        (二)对俄语的影响
        (三)对波兰语的影响
        (四)对其他语言的影响
        (五)对外语的影响
第三章 立陶宛的语言政策
    一、立陶宛语言政策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历史脉络
    二、立陶宛的民族语言状况
        (一)立陶宛语
        (二)波兰语
        (三)俄语
        (四)其他民族语言
    三、立陶宛的语言政策历程
        (一)1918-1940 年立陶宛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二)1940-1945 年立陶宛的语言政策
        (三)1945-1991 年苏维埃立陶宛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四)1991 年后立陶宛共和国的语言政策
    四、立陶宛语言政策的影响
        (一)对立陶宛语的影响
        (二)对波兰语的影响
        (三)对俄语的影响
        (四)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
        (五)对外语的影响
第四章 波罗的海三国语言政策的比较及启示
    一、三国语言政策的共同性分析
        (一)理论根据的相似性
        (二)历史进程的相似性
        (三)实践模式的相似性
        (四)影响效果的相似性
        (五)欧盟影响的相似性
    二、三国语言政策的差异性分析
        (一)民族结构的差异性
        (二)语言态度的差异性
    三、三国语言政策与中国语言政策的相互启示
        (一)中国语言政策简介
        (二)语言政策的普适性价值分析
        (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波罗的海三国语言政策的发展机遇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一 :2011 年爱沙尼亚语言法英文文本
附录二 :1999 年拉脱维亚语言法英文文本
附录三 :1995 年立陶宛语言法英文文本
附录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文本

(4)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下)(论文提纲范文)

五、民族学的学科母体萎缩的问题
六、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的讨论

(5)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
二、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
三、人类学视野下的语言和社会-文化比较
四、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
五、结论: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

(6)将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座谈会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
张先清(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张应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
高丙中(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张小军(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
范可(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朱炳祥(武汉大学人类学所教授):
    外争学科地位。
    内重理论建设。
潘蛟(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巫达(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陈刚(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教授):
刘志扬(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黄剑波(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陶冶(山东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秦红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人类学系教授):
陶庆(上海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田阡(西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杨志强(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刘朝晖(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罗康隆(吉首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徐杰舜:
李晓明(贺州学院南岭走廊族群文化研究基地教授):
周大鸣:

(7)论语言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科界定
二、学科溯源
三、语言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四、余论

(8)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五、田野点介绍及语料的来源
第一章 摩梭人的概况及其语言的特点
    第一节 摩梭人的族称、族源和分布
        一、摩梭人的族称
        二、摩梭人的族源
        三、摩梭人的分布
    第二节 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一、摩梭人的物质文化
        二、摩梭人的制度文化
        三、摩梭人的精神文化
    第三节 摩梭人的语言特点及其使用状况
        一、纳西语东、西部方言的地域分布
        二、摩梭话的语言系属问题
        三、摩梭话在纳西语中的地位
        四、摩梭话的特点
        五、摩梭话的使用状况
第二章 摩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浑沌学理论对语言文化研究的启示
        一、语言系统的线性和非线性
        二、语言系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
        三、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四、语言系统的平衡性与非平衡性
        五、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
        一、语言的构成与客观世界具有自相似性
        二、语言的构成与物质文化具有自相似性
        三、语言的构成与社会组织具有自相似性
        四、语言的构成与认知思维具有自相似性
    第四节 摩梭语言与文化的自相似性表现
        一、从山名、方位词和时间词看摩梭语言与客观世界的自相似性
        二、从命名方式、民歌和谚语看摩梭语言与其社会组织的自相似性
        三、从动植物词汇、颜色词和心理词汇看摩梭语言与其认知思维的自相似性
        四、摩梭文化的特点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层次
第三章 从“家屋”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家庭制度
    第一节 摩梭人的“家屋”概念、特点及运作机制
        一、“家屋”的概念
        二、“家屋”的特点
        三、“家屋”的运作机制
    第二节 摩梭人的“家族”概念及特点
        一、摩梭“家族”的概念
        二、评判一个“家族”的标准
        三、“家族”的特点
    第三节 摩梭“家屋”的空间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一、摩梭“家屋”的空间结构及文化内涵
        二、摩梭“正房”的空间结构及文化内涵
    第四节 摩梭“家屋”空间的文化阐释
第四章 从“两性关系”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婚姻制度
    第一节 摩梭话“两性关系”词汇的语义、语用辨析
        一、前人研究回顾
        二、摩梭话“两性关系”词汇辨析
    第二节 摩梭话“两性关系”词汇的文化阐释
        一、摩梭人的婚姻形态及其特点
        二、“走婚”的文化内涵分析
    第三节 摩梭人的情爱观
    第四节 摩梭人的生育观
        一、习语中隐含的生育观
        二、生育及其相关仪式
    第五节 摩梭人的身体观
第五章 从“亲属称谓”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社会形态
    第一节 摩梭亲属称谓研究概况
        一、亲属称谓研究回顾
        二、摩梭亲属称谓研究回顾
    第二节 摩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理想状态”下的母系家庭亲属称谓
        二、“非理想状态”下的母系家庭亲属称谓
    第三节 摩梭亲属称谓分析
    第四节 摩梭亲属称谓的文化阐释
        一、摩梭人传统观念中对婚姻的排斥
        二、摩梭人对母系血缘亲属的极度重视
        三、摩梭人“尊母崇舅”的伦理观
        四、摩梭人强调“共享”的民族心理
第六章 从“詈语”文化词群看摩梭害羞文化特质
    第一节 詈语的定义、产生原因与类型
        一、詈语的定义
        二、詈语产生的原因和动机
        三、詈语的分类
    第二节 摩梭詈语与汉、英詈语对比
        一、数量小
        二、类型少
        三、程度轻
    第三节 摩梭詈语的特点
        一、音节上以多音节为主
        二、语义上含蓄内敛
        三、语用上充满艺术魅力
        四、功能上起到教化人的作用
    第四节 摩梭詈语的文化阐释
        一、摩梭文化的内涵
        二、摩梭詈语的文化分析
第七章 从“mi~(33)”文化词群看摩梭母系思维特征
    第一节 摩梭话中“mi~(33)”语素的语义、构词方式及隐喻分析
        一、“mi~(33)”语素的语义及其组合方式
        二、“mi~(33)”语素的属性与功用
        三、“zo~(33)”语素的组合方式及语义隐喻
    第二节 摩梭话中“mi~(33)”语素与其他民族语言比较
        一、摩梭话中“mi~(33)”后缀与其他民族语言的阴性后缀比较
        二、其他民族语言中女性词汇的语义演变
    第三节 摩梭话中“mi~(33)”文化词群的文化内涵分析
        一、“mi~(33)”文化词群反映了摩梭歌谣、神话传说中“尊母崇女”的心理
        二、“mi~(33)”词群体现了摩梭象形文字中“敬奉女性”的认知思维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着述的早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0)中国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检讨与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简要回顾
    (一) 早期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二) 二战以来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二、当代我国民族学界关于语言学方法的共识、缺陷与原因
    第一, 理论上局限于苏联的语言学理论。
    第二, 叙述方法上局限于早期民族学的叙述框架。
    第三, 对民族语言的历史过程没有完整的了解。
三、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重建
    1.音位记音法。
    2.语词分析法。
    3.社会行为体系的语言构建法。

四、语言民族学与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中俄学术交流视角看史禄国致阿列克谢耶夫的信件[D]. 于晨阳.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天地游心 法用两真——我的学术回顾[J]. 纳日碧力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波罗的海三国的语言政策研究[D]. 谢清松.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4]中国民族学学科设置叙史与学科建设的思考——兼谈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下)[J]. 郝时远. 西北民族研究, 2017(02)
  • [5]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社会和文化建构[J]. 和虎. 民族论坛, 2017(02)
  • [6]将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座谈会纪实[J]. 周大鸣,高丙中,范可,陈才佳,刘译蔓,韦小鹏.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7]论语言人类学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 赵泽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1)
  • [8]摩梭母系文化词群研究[D]. 许瑞娟. 云南大学, 2013(12)
  • [9]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着述的早期实践[J]. 王建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2)
  • [10]中国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检讨与重建[J]. 谭必友,李臣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标签:;  ;  ;  ;  

语言民族学和民族语言学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