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

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

一、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论文文献综述)

谭帅[1](2020)在《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迅速,机动车保有数量快速增长,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或缺的出行工具。研究与实践表明,通过定期的检测维护修理,机动车才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减少自身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污染排放,才能减少交通事故从而让道路更畅通。机动车维修对延长机动车使用寿命,节约机动车更换的花费支出,提升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呈现了在用汽车存量多、增速快、技术新、更新勤等特点,汽车高新科学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汽车行业,整个行业对技术条件、运行安全、经济实用、节能减排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人民群众对汽车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机动车维修行业作为汽车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机动车的生产和销售不同,机动车维修不是一次性服务,而是服务于机动车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私家机动车数量的迅速增长,这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必要民生需求。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政府各项改革政策不断出台,机动车维修行业不仅需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沉疴宿疾,而且面临新的问题和难点。2018年8月,机动车维修行业经营许可取消。2019年6月,最新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公布,机动车维修行业“经营许可”修改为“经营备案”,这为政府对于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监管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以政府监管理论和治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首先,本文论述了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的相关概念,并引入了政府监管理论和治理理论。其次,阐述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并阐述了政府监管现状。然后,根据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政府监管现状深入分析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原因,如还是存在协同监管机制不完善、行政惩治手段不强力、缺乏有前瞻性的行业布局、日常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即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思路陈旧、监管服务意识不强、监管队伍条件限制。接着对国内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经验进行了一定分析,得到了多元化、信息化、体系化、标准化四个方面的监管经验。最后,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高效标准化的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体系。建立高效的协同监管机制和标准化的法规体系,使相关的管理部门能相互配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能得到保障。二是创新行业监管思路、方式和内容。监管思路从重管理到重服务,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加强行业规划。监管方式从事前监管变为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与加强事中事后企业监督检查,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也推进行业的规范经营。监管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安全监管、质量监管、环保监管、行业大数据管理方面优化行业监管内容,促进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政府监管队伍建设。从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思想意识等方面建设综合素质更强、工作效率更高、思想意识更优的监管队伍。四是强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服务作用。在行业自律、企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管理参与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机动车维修行业的整体形象和社会满意度。

万圆[2](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彭忆[3](2019)在《大数据环境下双流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国各地智慧城市不断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渗透政府公共服务之中。对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而言,档案资源不仅仅是满足干部管理部门被动查阅、参考等需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共享、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在新形势发展要求下,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运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推进传统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档案数字资源体系,促进信息化与档案管理各环节业务工作高度融合,满足档案管理部门管理工作需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档案工作效率,成为了当前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工作重要内容。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以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档案工作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对国内外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了大数据理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大数据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同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调研了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阐述了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包括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利用方式、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最后,对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剖析,从信息化角度出发,探索了双流区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库房管理方式落后、纸质档案数字化不足、档案真实性无法保证、档案数据共享困难、档案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不够、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少,针对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最后提出了作者的解决思路。针对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先进的档案管理学科理论,建设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包括完成档案数据数字化、电子化;建立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云存储平台,建立档案数据池;建设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物联网;优化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与保密,实现档案数据管理安全可靠。运用先进的管理学理论,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结合地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际,积极探索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对于促进干部人事档案科学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袁晓川[4](2016)在《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文制度的构建及改革活动,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受到全国政、学、商各界的普遍关注,形成了大批学术及实践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重要的政治制度,当前学术界对此研究不多。本文在广泛收集各种原始文献的基础上,从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互动的研究视角,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制度的构建及演变过程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转型期,是传统公文制度向现代公文体制快速转型的阶段。通过移植、借鉴欧美政治制度元素,并结合中国民主共和体制的特色,中国传统公文制度在自身演进过程中产生裂变与重组,“改题为奏”体现的是效率至上的公文理念,“副署诏旨之制”则诠释了权力制衡的政治思想。南京临时政府的一系列开创性举措,为现代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石,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公文体例则昭示着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北京政府在公文制度化及公文处理程序化方面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京国民政府公文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法定公文程式的颁布与修订,构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公文制度建设的外在表征。公文程式所规定公文的文种、署名盖印、记时编号和公布制度等,综合起来构成了国家政务运行的基本规范。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国民党政权先后三次颁布《公文程式条例》,并先后制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公文程式》和《蒙藏公文程式》,初步建立了国家宏观层面的党政公文制度体系,通过公文符号所体现出的政治象征意义,在形式上实现了国民政府对中国各省包括蒙藏在内的行政区域的统治。抗战期间,为了适应战时行政系统的高效运作,南京国民政府对国家层面的《公文程式条例》进行了最后一次正式修订。公文程式作为民国时期法律规范,社会各界纷纷对此给予充分的关注与解读,客观上推动了公文程式的现代化进程。公文程式变迁的背后,总是与政治制度的更迭关联。省政府“合署办公”、县政府“裁局设科”、“区署”制度的施行,以及战时党、政、军行政运作机制的调整,均带来了组织机构及其职权范围的重大变化,引起了各级行政机关问行文程式频繁变动。党政、军政、平行机构间常常因为行文秩序紊乱而发生争端,人民团体特别是商会,也时常因行文程式问题与行政机关产生论争。以程式确立规范、因程式而引发论争进而触发程式调整机制,几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程式演化的基本模式。公文用语、结构、分段标点等形式方面的转型,即创建新式公文,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提升政府形象、提高行政效率在公文制度建设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中央院部先后颁布《暂行公文革新办法》(1928年)《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1930年)《各部、会关于处理公文改良办法案审查总报告》(1933年)等公文改革文件,国民政府推进新式公文力度日渐加大,公文套语、称谓语所隐含的尊卑等级秩序意义逐步弱化,公文结构逐步规范、简化,标点符号在公文领域逐步推广,由此,公文的平等、效率等现代工具价值开始彰显。秩序与效率在公文处理当中常常难以兼顾。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从技术、制度两个层面入手加以解决。技术层面的措施包括:确定公文处理的等级次序、制定“不复文”标准、整理甄别调查统计表册、施行文书档案连锁法等。制度层面主要是推进分层负责制,强化“分层授权”,加快公文处理速度。南京国民政府通过长期的努力与实践,建立比较完备的涵盖党、政、军、人民团体等多层体系的公文程式,尤其通过倡导语体文、使用标点符号、简化公文结构等措施,使得公文在形式呈现平民化、效率化等特点,与旧式公文有了“质”的区别。因此,从制度层面看,南京国民政府基本建成了符合适应现代行政运作制度的新型公文体系。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南京国民政府的这些努力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公文运作过程中的非现代性因素,制度的科学与处理方式的守旧并存似乎是当时公文运作的普遍状态,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的提升,也没有达成其巩固国民党统治的政治使命。这既与长期以来中国所形成的官僚政治文化传统有关,更与该时期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政治体制与政治生态有着直接关系。

张珊[5](2015)在《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文中研究表明标准化问题是档案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也必须实现的共性问题。本文是基于既有文献的非接触性定量与定性研究,从档案的立法情况、标准化研究概况、标准化研究现状、对档案标准化的影响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档案标准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归纳与研究。并从研究分析中发现一些共性问题,汲取档案标准化过程中的教训,借鉴经验、学习方法,为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于文斌[6](2009)在《网络环境下档案着录标准分析 ——以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高效服务成为档案部门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档案着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只有实现着录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编制出高效的检索工具,才能满足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美国档案与手稿南”、MARC AMC、EAD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档案着录标准,EAD为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打破了时空限制,对各国档案着录工作标准化均有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档案界对EAD标准研究的概况,总结了档案着录标准及EAD标准的发展历史,本文的主体部分阐述了:1.EAD及其相关概念——EAD是模式化表达档案检索工具的内容、形式等各部分结构的一种规范形式,其实质是SGML及XML在档案界的具体应用,也就是说EAD是利用XMl创建的档案领域的标记语言。同时介绍了标记、SGML、XML等概念,以利于读者理解全文;2.EAD的功能、特点——EAD具有着录档案资源、提供背景信息、提高检索效率、维护信息安全、促进资源共享的功能;与其它着录标准相比,EAD具有多层次着录、支持全文标引、实用性强、检索能力强的特点;3.EAD的元素及属性——主要介绍了EAD头标、前面事项、档案描述三个部分的元素,属性的格式及主要类型;4.EAD编码要点——分析了EAD文档的着录结构及层级,提出了应用EAD标准进行着录的实施要点,并简要介绍了在着录过程中可能应用的工具,包括制作型工具、发布型工具、检索型工具和知识型工具:5.EAD编码的实施——应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思想,构建了EAD编码的流程,包括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评估阶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应用项目化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思想构建EAD着录流程,在充分查找资料与分析调研的基础上,统合运用档案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EAD标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档案着录标准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丁梅[7](2008)在《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的理性审视》文中研究指明官僚体制是现行通用的组织体制。官僚体制的理性化特征决定了档案工作的标准化、程序化特征,文章介绍了现行的档案工作标准以及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意义,从官僚体制对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的影响进行了理性审视。

彭远明[8](2008)在《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档案文献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以档案文献遗产的利用和普遍性价值体现为研究目标,以我国特定遗产名录为资源整合的范围,以普遍意义的遗产运行为保护利用的指向,从其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选用的多元化载体材料、使用的丰富社会领域、以及变化的多样性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对档案文献遗产进行了广泛的、深入的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既关注于档案的遗产属性的内涵挖掘,也论证了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操作规程,同时还结合档案的管理体制和学科的研究动态,提出了档案利用的集成方式、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模式,并试图构建起方法论指导下的档案文献遗产利用与保护科学体系与方式,以充实和完善在新价值观指导下的档案保护学科新体系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知识领域。档案文献遗产作为在国际化背景下产生档案新的概念,是信息时代档案学科的新发展,是档案理论由过去对档案利用的简单方式,重管轻用的传统思维模式,转变为多元化的利用途径和资源价值扩大的社会新需求。增强了对档案价值和作用发挥的新认识,促进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和知识范畴的拓宽,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而产生、丰富和充实。这些新发展表现在载体保管、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作用发挥等方面有了新的内涵,在管理模式、利用途径,以及社会各领域广泛的信息交流与价值共享的过程的更新内容,以及对其保护与利用合理性的新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档案文献遗产的产生与社会需求的价值新取向,从档案文献遗产的种类与形式、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与方式,以及资源整合新方略等方面进行了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新取向研究。充分阐述了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与社会需求,剖析了缺乏规范性保障和技术支撑的现行遗产资源利用的问题,从档案文献遗产的历史形成阶段对遗产资源及其价值进行认真的分析,结合材料学、地域学、环境学的分析,疏理了档案文献遗产整合模式的构建方案与模式——资源的的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共享利用模式,实现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整合的基本途径和程序。其次,研究了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整合与实现方式,从我国遗产管理、保护与利用现状出发,阐述了遗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利用方式,分析了保管与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按照载体形式,分门别类地剖析了纸质类和非纸类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状况,提出了遗产资源信息的整合策略和资源的的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共享利用模式,制订出整合遗产内容和遗产利用区域的低成本,便捷式专题式整合方案。第三,系统地分析档案文献遗产利用方式的新需求,利用的倾向性问题,以及档案现有状况与档案利用需求的矛盾,探讨了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特征与信息运行特点,以困境分析的角度揭示档案利用集成服务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按照内涵、体系与目标等要求,提出了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服务的实现方式。第四,根据档案文献遗产损害的多种表现,分析了载体材料与记录内容变化途径与老化变质方式,结合社会政治因素、保管操作规程、环境条件制约、材料自身运动等,档案材料的保护条件与因素分析,进行了社会作用效能的动因分析。并按照不同档案遗产材料的变化特征,对纸质类、照片类磁带类、其它材料类,以及数字遗产的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技术分析与机理理讨论,得出了遗产变化的制约因素和规律性特征。第六章的技术分析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制订出保护与利用档案文献遗产的基本方案,其内容包括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思想、宏观指导的遗产管理模式研究、遗产的技术保障与环境控制、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实践操作的模式、方法论在保护与利用档案文献遗产中的目标与解决方案。并结国际宪章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国家管理需求的总体实现模式、国家政策、公众化对策的实现模式。本文从世界遗产的角度,透视我国档案文献具有的遗产内涵与外延,从其来源原则进行结构的总体层次分布,深入研究其社会价值与功能。以其形成的年代进行纵向的文化价值的分析,分门别类地疏理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来源、形式和种类。创新性地对档案文献遗产内容与范围进行合理的界定与论述,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基于新价值观的档案文献遗产整体性、系统性资源模式。在全面认识与把握档案文献遗产的现状与流通模式基础上,解析方法论指导的目标、模式,从体系架构的复杂性、技术支撑的条件与因素、以及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架构具有我国特点的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改进现有的服务途径与保护方式,使档案文献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更加科学、合理、有效。讨论档案文献遗产的标准评选与支持理论,分步骤开展保护与利用的方式论,形成具有示范性作用的模式与机制,抢救受损和濒临毁灭的档案文献遗产,建立与健全应对机制,指导和规范全国的文献遗产管理与保护。创新性研究文献遗产的发展及其出现的新形式——数字遗产的基本形式与利用方式和信息时代和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数字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式。拓展数字遗产形成、利用与保护的探索,确保数字遗产的的有效利用的安全稳定与长期存取。根据国家层面的管理需求,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层次化管理与科学的保护与利用,制订全民性投入的对策和国家宏观策略,为科学地保护与利用我国档案文献遗产提供有价值的方法与途径。

武军[9](2003)在《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文中认为提高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 ,就要在名词术语、着录格式、自动化管理方法上有相应的标准。这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件。

曾庆铭[10](2001)在《浅论城建档案工作标准化》文中研究指明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处理、信息高速公路等先进技术,正在城市建设及管理、城市生产与生活等领域得以逐步应用,将各行各业带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中的城建档案工作(尤其是基础工作),能否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关键取决于其现代化建设速度。而影响和制约这一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城建档案工作的法制化、统一化、标准化程度,城建档案工作走标准化这路,是事业发展有需要,是客观历史的必然。

二、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方法及特色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色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机动车维修行业主要概念
    2.2 政府监管理论研究
    2.3 治理理论研究
第三章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与政府监管现状
    3.1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现状
        3.1.1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基本情况
        3.1.2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存在问题
    3.2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现状
        3.2.1 备案条件
        3.2.2 经营行为
        3.2.3 维修质量
        3.2.4 安全生产
第四章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
        4.1.1 未建立完善的协同监管机制
        4.1.2 行政惩治手段不强力
        4.1.3 缺少有前瞻性的行业布局
        4.1.4 日常监管力度不足
    4.2 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监管体系不完善
        4.2.2 监管思路陈旧
        4.2.3 监管服务意识不强
        4.2.4 监管队伍条件限制
第五章 机动车维修行业国内外监管经验借鉴
    5.1 国内城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5.1.1 中山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5.1.2 兰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5.2 国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5.2.1 美国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5.2.2 日本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分析
    5.3 国内外机动车维修行业监管经验借鉴
第六章 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的对策
    6.1 建立高效标准化的行业监管体系
        6.1.1 建立高效的协同监管机制
        6.1.2 建立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体系
    6.2 创新行业监管思路、方式和内容
        6.2.1 监管思路从重管理到重服务
        6.2.2 监管方式从事前监管到事中事后监管
        6.2.3 监管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元化
    6.3 加强政府监管队伍建设
        6.3.1 提升政府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
        6.3.2 提高政府监管队伍的思想意识
    6.4 强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服务作用
        6.4.1 强化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
        6.4.2 强化行业协会的服务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3)大数据环境下双流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干部人事档案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梳理
    2.1 概念界定
        2.1.1 大数据概念
        2.1.2 干部人事档案概念
        2.1.3 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概念
    2.2 理论梳理
        2.2.1 大数据理论
        2.2.2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理论
        2.2.3 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
        2.2.4 大数据与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双流区政府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1 基本概况
        3.1.1 双流区概况
        3.1.2 双流区档案管理局
    3.2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3.2.1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制
        3.2.2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3.2.3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数据利用
        3.2.4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3.3 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3.3.1 档案库房管理方式落后,亟需转变管理模式
        3.3.2 纸质档案电子化不足,亟需加快数字化进程
        3.3.3 档案真实性无法保证,亟需完善鉴别程序
        3.3.4 档案数据共享困难,亟需打通“信息孤岛”
        3.3.5 档案数据安全性与保密性不够,亟需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3.3.6 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少,亟需提高数据利用价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4.1 建立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4.1.1 完成档案数字化、电子化,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石
        4.1.2 建立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云存储平台
        4.1.3 建成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物联网系统
        4.1.4 优化完善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4.2 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4.2.1 在线查阅
        4.2.2 档案查询
        4.2.3 档案更新
        4.2.4 库房及档案管理
        4.2.5 分析、决策和预测
        4.2.6 精准价值
    4.3 成都市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
        4.3.1 确定干部人事档案数据信息共享的范围和权限
        4.3.2 实现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系统数据信息共享
    4.4 提高双流区干部人事档案数据的真实性、标准化和安全与保密性
        4.4.1 保证档案数据真实性
        4.4.2 完成档案数据标准化
        4.4.3 加强档案数据安全与保密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巨变与重构:清末民初公文制度转型
    第一节 变革:晚清公文程式近代化的启动
        一、“改题为奏”:清廷内部的效率化改革
        二、新官制、“预备立宪”及其引发的公文程式之争
        三、“旧瓶装新酒”:“副署诏旨之制”的产生及演变
    第二节 革命:南京临时政府公文工作的初创
        一、创机构:总统府秘书处
        二、定规程:《内务部咨行各部及通令所属公文程式》
        三、扫流毒:革除不符共和体制的前清官厅称呼
    第三节 继承与发展:北京政府公文制度的精细化
        一、复辟与回归:“共和体制”公文程式的曲折延续
        二、规范与细化:公文处理程序的制度化探索
第二章 规范与论争:南京国民政府公文程式的演化(上)
    第一节 迭变:国民政府早期行政公文程式的常态
        一、广州国民政府《公文程式令》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三部《公文程式条例》
    第二节 博弈:“以党治国”形态下的党部公文程式
        一、党政机关间行文规则的探索与确立
        二、党部公文程式的基本定型
    第三节 “亲睦之意”:《蒙藏公文程式》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节 国防最高委员会与战时《公文程式条例》的修正
第三章 规范与论争:南京国民政府公文程式的演化(下)
    第一节 分级负责制:行政机关间行文程式的调整
        一、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对行文程式的影响
        二、复杂多变的县级机构的公文程式
    第二节 行政机关与人民团体的公文程式
    第三节 商会对区署制度下公文程式的抗争
        一、新《商会法》颁布前后国民政府与商会公文程式的确立
        二、区署制度的施行及商会与政府公文程式的变化
        三、商会对政府有关区署对区内农工商团体行文—律用令的抗争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民众对公文程式的解读
第四章 形象与效能:新式公文的推广
    第一节 平等与实用:公文用语的形式革新
        一、公文套语
        二、称谓语
    第二节 规范与简化:公文结构的效率化改进
        一、公文用纸
        二、公文语言结构
    第三节 标点符号在公文领域的推广
        一、政府对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制度化推广
        二、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效果考察
第五章 秩序与效率:公文处理程序的优化
    第一节 “公文旅行”:公文处理程序繁琐之弊
    第二节 公文处理技术的效率化革新
        一、公文处理等级次序
        二、“不复文”标准的制定与印稿的使用
        三、调查统计表册的“甄别整理”
        四、文书档案连锁法
    第三节 分层负责制:公文处理的制度性改革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档案工作标准化的意义
2档案工作标准化的主要内容

(6)网络环境下档案着录标准分析 ——以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二)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与档案着录标准化
    第一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及其相关概念
    第二节 档案着录标准化的时期划分
    第三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发展历史
    第四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档案着录标准化与EAD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档案着录标准化的意义
    第二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功能
    第三节 EAD的特点及与其它着录标准的比较
    第四节 EAD在档案着录中的作用及原则
第三章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元素、属性及结构分析
    第一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总体结构
    第二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元素分析
    第三节 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的属性介绍
    第四节 EAD文档的着录结构及层级分析
第四章 EAD档案编码着录的实施流程及应用前景
    第一节 EAD档案编码着录准备阶段
    第二节 EAD档案编码着录实施阶段
    第三节 EAD档案编码着录评估阶段
    第四节 EAD档案编码着录应用的工具
    第五节 EAD在中文档案着录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档案文献遗产的产生与社会需求
    二、档案文献遗产的新价值取向
    三、研究领域回顾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新取向研究
    1.1 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
        1.1.1 档案本义阐释
        1.1.2 档案的遗产价值分析
    1.2 档案文献遗产的种类与形式
        1.2.1 来源与隶属
        1.2.2 其他的分类方式
        1.2.3 档案文献遗产的产生
        1.2.4 档案文献遗产的作用与价值
        1.2.5 特指性档案文献遗产的特点
    1.3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与方式
        1.3.1 利用方式透析——遗产利用的新途径
        1.3.2 保存利用档案文献遗产的方式与问题
        1.3.3 问题与困难的动因分析
    1.4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思想
        1.4.1 保护与利用档案的传统方法及方法论思想
        1.4.2 价值取向后的变化与方法论思想的必然性需求
        1.4.3 现阶段档案文献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思想
    1.5 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取向的新方略
        1.5.1 档案文献遗产价值新取向的基本策略
        1.5.2 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整合
        1.5.3 多元化的利用方式
        1.5.4 层次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1.5.5 保护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第二章 档案文献遗产资源的整合研究
    2.1 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建设的必要性与社会需求
        2.1.1 遗产资源建设的意义和社会需求
        2.1.2 遗产资源的典型性特点
        2.1.3 遗产资源整合的现状
        2.1.4 现行遗产资源利用方式的问题——缺乏技术保护的支持和保障
        2.1.5 遗产资源建设是社会需求和新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2.2 档案文献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分析
        2.2.1 汉代以前之遗产的价值分析
        2.2.2 唐、宋时期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
        2.2.3 元朝时期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
        2.2.4 明代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
        2.2.5 清代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
        2.2.6 近现代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价值分析
    2.3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整体性分析
        2.3.1 材料学分析
        2.3.2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地域学分析
        2.3.3 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环境学分析
    2.4 整合模式构建研究
        2.4.1 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2.4.2 档案文献遗产整合的基本策略与目标
        2.4.3 遗产整合的构件与要素
        2.4.4 遗产资源信息整合的方式——资源的的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共享利用模式
        2.4.5 整合的内容与模块
第三章 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整合与实现研究
    3.1 我国遗产管理、保护与利用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3.1.1 遗产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保管方式分析
        3.1.2 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主要方式
        3.1.3 主要问题分析
    3.2 纸质类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状况分析
        3.2.1 纸质类遗产资源的总体情况
        3.2.2 纸质类遗产的资源分析
        3.2.3 纸质类遗产的主要形式
    3.3 非纸类遗产的整合与资源建设研究
        3.3.1 总体情况
        3.3.2 非纸类档案文献遗产的资源分析
    3.4 档案文献遗产资源的整合策略
        3.4.1 遗产资源信息的整合策略
        3.4.2 遗产信息的资源整合方式——资源的的协调和统筹兼顾的共享利用模式
    3.5 档案文献遗产资源整合的实现
        3.5.1 按照遗产的内容和涉及领域进行整合,专题式实现其价值
        3.5.2 按照遗产利用的区域进行整合,降低成本,便捷地实现其价值
第四章 档案文献遗产利用的新途径及集成服务模式研究
    4.1 档案文献遗产利用方式的新需求分析
        4.1.1 档案文献遗产的利用需求与方式
        4.1.2 档案文献遗产利用的倾向性问题
        4.1.3 档案现有状况与档案利用需求的矛盾
    4.2 档案文献遗产利用的信息模式研究
        4.2.1 信息运行与档案文献遗产
        4.2.2 遗产资源开发与信息处理的研究
        4.2.3 信息化对档案文献遗产价值的推动
        4.2.4 信息化条件下档案文献遗产利用模式特征
    4.3 档案文献遗产利用的困境分析
        4.3.1 主要困境分析
        4.3.2 档案文献遗产利用新途径带来的主要问题
        4.3.3 加强档案利用集成服务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4.4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4.4.1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服务的涵义
        4.4.2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的内容体系
        4.4.3 遗产信息集成服务与传统档案服务的比较分析
    4.5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服务的实现方式
        4.5.1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服务的实现形式
        4.5.2 档案文献遗产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实施
第五章 档案文献遗产的总体变化分析
    5.1 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害表现
        5.1.1 材料的残破与不全
        5.1.2 外观的改变与污损
        5.1.3 字迹(信息)难以辨别和内容图像模糊不清
        5.1.4 腐蚀与灼烤、干热的损坏
        5.1.5 其他变化
        5.1.6 出土文献载体材料的老化
    5.2 老化变质的途径与方式
        5.2.1 材料自身的运动变化与老化变质
        5.2.2 保管不善的条件加速老化作用
        5.2.3 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而出现的变化
        5.2.4 不规范的操作规程和不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手段
        5.2.5 特殊时期档案文献遗产的损害与破坏
    5.3 保护档案材料的因素与缘由分析
        5.3.1 社会政治因素的破坏
        5.3.2 人为的损伤与不规范操作的破坏
        5.3.3 环境条件的优劣——档案保护的自然因素
        5.3.4 档案材料的质地粗劣和自然老化
        5.3.5 其他影响因素
        5.3.6 纸质类遗产的破坏及其表现
    5.4 制约条件、变化规律与动因分析
        5.4.1 保护工作的进展与问题
        5.4.2 制约遗产社会作用与效能的动因分析
    5.5 基本保护方略
        5.5.1 保护的基本方法
        5.5.2 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向研究
第六章 档案遗产材料变化的技术分析
    6.1 纸质类档案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1.1 纸张载体的变化
        6.1.2 字迹材料的变化
    6.2 照片类档案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2.1 照片档案材料性能的变化
        6.2.2 照片档案(遗产)影像的变化
    6.3 磁带类档案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3.1 录音磁带的变化
        6.3.2 录像磁带的变化
        6.3.3 磁盘材料的变化
    6.4 其它材料类档案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4.1 简牍(竹木)类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4.2 缣帛类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4.3 金属类遗产的变化
    6.5 数字遗产变化的技术分析
        6.5.1 信息内容的变化
        6.5.2 信息读取环境的不稳定变化
        6.5.3 数字遗产的信息安全
第七章 保护与利用档案文献遗产的方法论研究
    7.1 方法论指导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作用与意义
        7.1.1 方法论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其在管理学科的运用
        7.1.2 方法论在指导保护与利用档案文献遗产的作用与重要性
    7.2 方法论指导思想的主要模式分析
        7.2.1 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思想
        7.2.2 宏观指导的遗产管理模式研究
        7.2.3 遗产的技术保障与环境控制
        7.2.4 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实践操作的模式
        7.2.5 方法论在保护与利用档案文献遗产中的目标与解决方案探析
        7.2.6 国际宪章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7.3 国家层面的管理需求与实现模式
        7.3.1 国家层面的管理需求
        7.3.2 档案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总体实现模式
        7.3.3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国家政策
        7.3.4 国家实施的公众化对策
附录1 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致谢

(9)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工作标准的重要意义
    1.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
    2.标准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标准化是提高检索质量和效率, 节约人力物力的技术保证。
    4.标准化是推动档案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档案工作标准化的内容
    1.档案工作专业名词术语标准。
    2.代号、代码标准
    3.档案着录标准。
    4.标引语言标准。
    5.档案收集整理鉴定标准。
    6.档案提供利用标准。
    7.档案编纂及出版格式标准。
    8.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标准。
    9.档案制成材料标准。
三、要认真做好档案工作标准化

四、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机动车维修行业政府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谭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2]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3]大数据环境下双流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D]. 彭忆.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4]政治秩序与行政效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文制度研究[D]. 袁晓川. 山东大学, 2016(10)
  • [5]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J]. 张珊. 科技视界, 2015(04)
  • [6]网络环境下档案着录标准分析 ——以档案编码着录标准(EAD)为例[D]. 于文斌. 山东大学, 2009(05)
  • [7]档案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的理性审视[J]. 丁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8]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论研究[D]. 彭远明. 复旦大学, 2008(03)
  • [9]试述档案工作标准化[J]. 武军.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4)
  • [10]浅论城建档案工作标准化[J]. 曾庆铭. 城建档案, 2001(06)

标签:;  ;  ;  ;  ;  

论档案工作的规范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