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小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祁静[1](2020)在《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亲子互动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实践机制,良好的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保障之一,家庭教育发生于亲子互动之间。当前,二孩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问题与策略研究、教养方式等方面的静态研究,而忽视了对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这一动态过程的关注。为此,对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现状进行探索,既能够展现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真实状态,又能为促进二孩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昆明市Q幼儿园11个二孩家庭的支持下,本研究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进行入户调查,根据资料形成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框架。通过统计描述分析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互动主体、互动方式、互动结果。并主要利用扎根理论对研究资料进行编码,构建了以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为核心类属,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动机、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主题、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效应、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保障、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困境为主要范畴的内容分析维度。通过对二孩家庭多主体亲子互动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动机相对统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是亲子间的互相陪伴平衡、互相适应对等。第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主题多样。二孩和父母围绕常规培养、分配资源、观点表达、情感交流等多个主题进行亲子互动。第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对立统一。二孩和父母形成互相支配平衡的互动角色权力,并拥有相对独立和统一共享的角色空间。第四,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效应特性明显,形成了相互比较、相互关注、区别对待、重复互动等具体效应,以及具体效应之下的不同主体的互动策略。第五,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保障因素维护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平衡发展,障碍因素限制了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深入发展。第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具有多重对象性和表达性的互动主体特征;互动内容的多需求性、互动效应交互性、互动结果不确定性的互动过程特征。通过分析,综合得出以下研究思考:第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父母和二孩在相互学习、相互适应、相互体验中共同成长。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具备实际的教育意义,可以生成丰富的家庭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第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庭文化和生态。第三,在角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多主体的二孩家庭塑造了自身的角色特点和形象,在个人和群体的角色关系中相容发展。总之,应构建一种角色主体间性的亲子互动关系,于共在共生的互动实践中寻求亲子关系的新型发展。
余芊[2](2020)在《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戏剧融合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教育价值不断被大众接受与认可,近年来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浪潮,成为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新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戏剧教学策略是在戏剧教育活动中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之一。创造性思维是个体以发散性思维为核心,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新奇的方法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并以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为主要特点。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中心,以主题活动为依托,探索戏剧教学策略在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方面的实践。以教育戏剧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是教师在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与班级教师一起探讨、筛选合适的活动,根据活动内容利用适宜的戏剧教学策略,如热身活动、教师入戏、角色扮演、专家外衣、讲故事、坐针毡、线索材料、冻结图像、故事地图等,促进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本研究选定《牙齿健康》《在艺术中探索自然》和《时间与时钟》三个主题,选取某幼儿园20名5-6岁的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为期三个月的12个主题活动的研究。其中,研究者采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行动研究范式,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环节进行反思与调整,在批判性反思中不断完善与总结戏剧教学策略所出现的教学问题,以提升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发展的能力。三轮行动研究实施过程中,第一轮以《牙齿健康》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精进性,拟在发现问题;第二轮在第一轮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在艺术中探索自然》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与独创性;第三轮在前两轮的基础上调整利用《时间与时钟》四个子活动提升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研究分析了教师在三轮主题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基于三轮主题活动实践,研究分析了活动数据与讨论观察记录,归纳了研究结论:通过戏剧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促进大班幼儿在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与精进性等四个维度上的发展。最后,针对本次行动研究进行反思,对教师与幼儿园在戏剧教学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陈莉[3](2020)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中国百余年来的儿童文学发展,1949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一方面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一方面建构和创作本土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儿童文学发展的中国道路。本论文主要采用比较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方法,探讨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实证性地描述这一过程,具体呈现译介的成果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构和作品创作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揭示其中值得重视的历史经验。本论文共分七部分:绪论:简要说明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并对五四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史作一简述。第一章:评述“十七年”及“文革十年”时期在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十七年”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及传播的概述。二是以儿童文学评论家兼作家陈伯吹为例,讨论“十七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结合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具体呈现外来影响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并以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严文井和孙幼军的创作为例作深入探讨。四是以几部儿童小说为样本,探究揭示“文革十年”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基本特征。第二章:评述1976年至1980年期间,“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1976至1980年期间,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二是“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三是以科幻文学作家郑文光、叶永烈为例,讨论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在挣脱历史惯性时发生的变化。第三章:评述改革开放初期(1981-1989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讨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八十年代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概述。二是以鲁兵、胡从经、洪汛涛、王泉根两代学者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周锐、冰波、柯岩和沈石溪等人的作品为例,讨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四章:评述改革开放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9年)期间时,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和传播情况的概述。二是以汤锐、孙建江、王泉根、方卫平、朱自强、刘绪源、彭懿等七位青年学者为例,讨论1990-1999年期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受到的外来影响。三是以孙幼军、秦文君、曹文轩、梅子涵、汤素兰、陈丹燕、彭懿和杨红樱两代儿童文学作家为例,讨论这一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受到的外来影响。第五章:本章以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为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以日本图画书理论家、编辑和出版人松居直先生的图画书理论为例,简要阐述这一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过程。二是从学者接受、儿童文学教材中的体现、原创图画书月刊的发展等方面着手,探究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三是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分析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现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结语:在回顾70年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探究这一译介和影响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展望。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对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的全方位译介及其影响,导致中国儿童文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了二十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并由此改变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外在风貌。改革开放后对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为中国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借鉴及影响,使得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建构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都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绚烂的世界儿童文学地图中展示出中国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因此,探究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译介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评判中国儿童文学的特征及意义,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进而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郑英[4](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臧娜[5](2019)在《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该文首先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负荷理论三个方面分析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再基于优秀案例解析国内外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创作规律,并与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相结合,总结动画故事设计原则,以期为我国学龄前儿童动画创作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研究,作者认为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应具有泛灵化的世界观、游戏性、互动性和重复性,并且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故事内容、主题明确。最后基于得出的结论制作动画短片《彩虹》,验证结论的可行性。该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将动画与认知发展学科交叉结合,使动画故事创作原则有理有据。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而动画是其主要的娱乐方式和认知世界方式之一,因此,从认知角度进行动画创作对促进其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赵银琴[6](2019)在《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在高科技极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数学知识涵盖各个领域,数概念已经渗透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之中,无论是幼儿生活、游戏、教学活动,或是各种教学媒体的运用方面,都渗透到相关数学知识,因而数学教学活动对促进幼儿数学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以何种方式呈现相关数学概念才能激发幼儿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数学思维,培养幼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幼儿能够轻松快乐地感知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成为当前幼儿园要研究的重点。经过行动研究得知,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能使幼儿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吸引力,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给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最有效的学习平台。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化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总结,探讨了什么才是游戏化教学,如何才能实现游戏化教学。本研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以中班幼儿数学集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三个阶段实际探索为行动研究的主线,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进行观察分析和不断改进,追求开展中班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性依据。本研究以昆明市G幼儿园中一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通过在研究过程中对中一班幼儿前后两个学期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制定适应于该班幼儿年龄特征和具体需要的数学教学活动目标,设计和创设适宜幼儿进行数学探索的游戏和环境,投放易于幼儿游戏和操作的各种材料,设计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活动实施方案,不断引导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操作和探索,不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动力,并将学习经验迁移到更多的游戏和生活活动之中。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预观察,提出课题。总结梳理相关文献,剖析现有数学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形成研究小组,开始研究设计。在预观察中找到合作伙伴,形成研究小组,搜集幼儿园数学教学资料,结合中班幼儿具体发展水平,设计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思路和方法等,以便在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不断反思和调整。第三部分:形成研究方案,进入研究过程。在为期5个月的时间开展数、量、形和空间等五个单元相关的12个数学教学活动,在不断“计划—实施—反思—调整一再反思”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步增加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操作环节,不断提高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第四部分:整理实践资料,进行总结反思。根据研究设计和实践结果分析研究效果,拓展理论依据,反思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总结归纳可借鉴的研究经验。
吴若楠[7](2019)在《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增强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以廉租房小区H小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是未来的希望,但是儿童也是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的弱势群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在社会生活、个人身心发展、学习和社会参与等方面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自信心的缺乏的问题尤为明显。通过自信心量表的测量,廉租房小区儿童的自信心很多都低于65分的正常值,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目的是为了探究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介入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效果。本文首先运用儿童自信心量表分别对廉租房小区儿童和普通小区儿童进行调查,分析这两个群体在自信心方面存在的差异,分别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探究造成低收入家庭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并从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和自我表现四个维度评估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方面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设计出小组工作的具体介入方案,将来自廉租房小区的二十名儿童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仅针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刺激——即组织开展六次小组活动,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对小组工作进行评估。小组工作的介入有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低收入家庭儿童提升了自信心。
杨晓玲[8](2018)在《基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业拖拉问题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学生作业拖拉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和家长极为头疼的教育顽疾。学生作业心不在焉、主观拒绝写作业、作业动作较慢等问题屡见不鲜。以五年级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数据分析,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进行归纳作业拖拉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夏小芸[9](2017)在《浅析幼儿良好作息习惯的培养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期是人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作息习惯、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和家庭应引导孩子认识、感知时间的概念,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学会把握和管理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给孩子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家园协作、步调一致、持之以恒;家长注重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等,逐步养成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王娜娜[10](2016)在《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文中研究表明升入小学后,许多家长反映,孩子写作业时拖拉,做事磨蹭,出现这种情况后,家长应该去了解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造成的。如果孩子不会管理时间,他对时间也就没有概念,写作业、做事磨蹭也就是自然的事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1.善用小闹钟。用闹钟督促孩子做作业,有利于孩子快
二、让小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小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全面二孩”政策改变家庭教育的常态 |
二、良好的亲子互动是二孩家庭教育的保障之一 |
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研究亟待加强 |
四、自身研究兴趣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亲子互动相关研究 |
二、国内外二孩家庭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二孩家庭 |
二、互动 |
三、亲子互动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家庭系统理论 |
二、符号互动理论 |
三、角色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抽样方法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进入现场与资料收集的方法 |
三、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式 |
四、研究结果的检测手段 |
第二节 研究的分析工具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分析框架的建立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量化分析工具 |
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质性分析工具 |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及编码 |
一、资料整理及编码的过程 |
二、理论饱和度说明 |
第三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定量描述 |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主体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发起人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对象和互动回应人 |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互动方式和结果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方式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结果 |
第四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动机 |
一、二孩父母对亲子互动的理解 |
二、二孩对亲子互动的理解 |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主题 |
一、二孩父母发起的亲子互动主题 |
二、二孩发起的亲子互动主题 |
第三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角色权力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角色空间 |
第四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效应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具体效应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策略 |
第五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保障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家庭保障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教育保障 |
三、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教育保障 |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困境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存在的问题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障碍 |
第六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结构及特征 |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结构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流程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模式 |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特征 |
一、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主体特征 |
二、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过程特征 |
第七章 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思考 |
第一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功能解析 |
一、与日俱进:二孩父母的养育智慧 |
二、互喻共生:亲子互动中的三喻文化 |
三、血浓于水:亲子互动中的体验感受 |
四、见微知着:亲子互动中的教育启示 |
第二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家庭文化和生态 |
一、特色鲜明:各异的二孩家庭文化 |
二、循序发展:稳定的二孩家庭生态 |
第三节 二孩家庭亲子互动角色的塑造发展 |
一、相得益彰:亲子互动角色主客体特征 |
二、多维构建:亲子互动角色主体间性构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1.创新价值的凸显 |
2.基于拓展戏剧教学运用领域的需求 |
3.研究者个人旨趣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关于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
2.关于戏剧教学策略的相关研究 |
3.关于创造性思维的相关研究 |
4.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
(四) 核心概念界定 |
1.戏剧教学策略 |
2.教育戏剧 |
3.创造性思维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法 |
2.文献法 |
3.测量法 |
4.观察法 |
(四) 研究工具 |
1.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TTCT) |
2.活动观察量表 |
(六) 研究资料收集与分析 |
1.研究资料的收集 |
2.研究资料的分析 |
(七) 研究思路 |
(八) 研究阶段与进度安排 |
三、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 |
(一) 教育戏剧主题活动的选择 |
(二) 戏剧教学策略的类型 |
1.类型分析 |
2.本研究使用的戏剧教学策略 |
(三) 戏剧教学策略对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过程 |
1.第一轮行动研究 |
2.第二轮行动研究 |
3.第三轮行动研究 |
四、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一) 量化分析——基于活动数据分析的讨论 |
(二) 质性分析——基于观察实录的讨论 |
五、结论、建议与反思 |
(一) 结论 |
(二) 建议 |
1.对教师的建议 |
2.对幼儿园的建议 |
(三)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托兰斯图画创造性思维测验 |
附录2 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教案 |
致谢 |
(3)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理由 |
二 选题意义 |
三 研究现状回顾 |
四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章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1.1 “十七年”时期译介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 |
1.1.1 苏联儿童文学理论译介概述 |
1.1.2 有影响的苏联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 |
1.2 “苏式文论”强势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1 “全盘译介”模式中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1.2.2 陈伯吹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1.3 “十七年”时期“苏式文论”烛照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1 受“苏式文论”规约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1.3.2 不敢逾矩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
1.4 “文革”期间处于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
1.4.1 “文革”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概述 |
1.4.2 “文革”期间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2章 “后苏式文论”影响下的中国儿童文学 |
2.1 在历史的惯性中译介外国儿童文学 |
2.1.1 “文革”结束初期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和传播 |
2.1.2 走出泥沼时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2.2 “后苏式文论”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
2.2.1 走出闭环式发展状态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2.2.2 蒋风儿童文学理论思想述评 |
2.3 挣脱历史惯性的一次尝试:中国科幻儿童文学创作发生的变化 |
2.3.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2.3.2 郑文光和叶永烈的科学文艺思想及代表作品 |
第3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Ⅰ |
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影响 |
3.1.1 以开放的姿态译介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作品 |
3.1.2 以上笙一郎为代表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理论思想内涵 |
3.1.3 这一时期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3.2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改变中寻求建设之路 |
3.2.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述评 |
3.3 向文学性与儿童性回归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3.3.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概述 |
3.3.2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家及其创作 |
第4章 改革开放视域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及影响Ⅱ |
4.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译介的外国儿童文学理论 |
4.1.1 外国儿童文学理论译介走向多元化 |
4.1.2 多元、系统地译介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
4.2 多层次、多渠道建设中国儿童文学理论 |
4.2.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概述 |
4.2.2 这一时期主要的儿童文学理论家及其理论思想内涵 |
4.3 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 |
4.3.1 生机盎然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
4.3.2 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创作 |
第5章 新世纪以来外国图画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 |
5.1 外国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以日本松居直先生为例 |
5.1.1 松居直其人和他倡导的图画书理论 |
5.1.2 松居直图画书理论的译介及传播过程 |
5.1.3 松居直推崇的图画书在国内的译介情况简述 |
5.2 以松居直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图画书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
5.2.1 关注图画书阅读及图画书创作 |
5.2.2 多途并举阐释松居直的图画书理论 |
5.3 中国原创图画书扫描:以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5.3.1 星星点灯: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投身图画书创作 |
5.3.2 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缘起及发展 |
5.3.3 图画书中的童年书写:以《团圆》、《荷花镇的早市》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
二、核心概念 |
(一)学徒制 |
(二)现代学徒制 |
(三)艺徒制 |
(四)现代艺徒制 |
(五)苏州评弹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方法 |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
五、理论基础 |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
(二)活态传承理论 |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
一、自我 |
二、选择 |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
一、意料之中 |
二、意料之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
第三节 技能大赛 |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
一、五四歌会 |
二、寻师问道 |
第五节 其他活动 |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
一、考取“传预班” |
二、升入“传承班” |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
一、抄脚本 |
二、背书 |
三、跟码头 |
四、毕业公演 |
五、毕业考核 |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
一、拜师仪式 |
二、师徒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
第一节 开码头 |
第二节 独做 |
第三节 夫妻档 |
第四节 老听客 |
一、三类听客 |
二、听客的影响 |
第五节 评弹团体 |
第六节 行会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
(5)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
1.1.2 学龄前儿童动画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2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与动画故事的关系 |
2.1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征 |
2.1.1 马斯洛七层次需求理论学说 |
2.1.2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
2.1.3 认知负荷理论 |
2.2 学龄前儿童动画 |
2.2.1 动画的定义 |
2.2.2 动画的特点 |
2.2.3 学龄前儿童动画的类型 |
2.3 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与动画故事的关系 |
2.3.1 动画故事对学龄前儿童认知的影响 |
2.3.2 学龄前儿童对动画的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分析 |
3.1 国内学龄前儿童动画分析 |
3.1.1 基于案例分析国内动画故事设定 |
3.1.2 总结国内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特点 |
3.2 国外学龄前儿童动画分析 |
3.2.1 基于案例分析国外动画故事设计 |
3.2.2 总结国外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特点 |
3.3 国内外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特点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创作原则 |
4.1 泛灵化的世界观 |
4.2 游戏性与互动性 |
4.3 重复性 |
4.4 剧情呈现方式直观形象 |
4.5 主题明确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画短片《彩虹》实践创作 |
5.1 《彩虹》的故事设计 |
5.1.1 故事设计 |
5.1.2 故事设计与动画故事设计原则的关系与最终效果 |
5.2 角色与场景设定 |
5.2.1 角色设定 |
5.2.2 场景设定 |
5.3 制作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6)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关注教学活动游戏化问题 |
二、G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水平有待改善 |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 |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 |
第五节 文献综述 |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研究 |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与游戏的研究 |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实践背景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三、参与教师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流程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流程 |
第三节 活动方案设计 |
一、设计意图 |
二、活动目标 |
三、活动内容 |
四、基本过程 |
五、资料收集与处理 |
第三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组织与实施 |
第一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摸索阶段 |
一、制定计划 |
二、活动的实施 |
三、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
第二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初步掌握阶段 |
一、制定计划 |
二、活动的实施 |
三、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
第三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提高阶段 |
一、制定计划 |
二、活动的实施 |
三、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
第四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行动研究的成效 |
第一节 教师和幼儿的成长 |
一、教师的成长 |
二、幼儿的成长 |
第二节 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
一、做好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准备 |
二、探索以游戏贯穿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 |
三、强化幼儿游戏中的互动和操作技巧 |
四、关注幼儿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语言表达 |
第五章 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思考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幼儿园的支持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保障 |
二、教师自主意识的提高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关键 |
三、良好的教学策略是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一、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
二、教学活动实施策略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对策及建议 |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
二、创设开放自由的游戏环境 |
三、根据幼儿兴趣调整数学教学内容的难度 |
四、充分发挥游戏各分享环节的教育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表清单 |
附录2 图清单 |
附录3 行动研究方案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观察实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增强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以廉租房小区H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验研究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行动研究法 |
1.4.5 研究创新点 |
1.5 相关概念 |
1.5.1 低收入家庭 |
1.5.2 儿童 |
1.5.3 自信心 |
1.5.4 优势视角 |
1.6 研究假设 |
1.7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现状考察及需求评估 |
2.1 样本概况 |
2.2 对比分析Y小区和H小区儿童自信心的差异 |
2.2.1 自我评价 |
2.2.2 自我效能感 |
2.2.3 成就感 |
2.2.4 自我表现 |
2.3 低收入家庭儿童的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分析 |
2.3.1 过去失败的经验 |
2.3.2 缺乏对自身能力的了解 |
2.3.3 家长教育观念和期望值的偏差 |
2.3.4 家庭结构、环境、收入的影响 |
2.3.5 部分学校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
2.3.6 同辈群体的孤立和排斥 |
2.4 低收入家庭儿童的需求评估 |
2.4.1 提升自我评价的需求 |
2.4.2 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需求 |
2.4.3 获得成就感的需求 |
2.4.4 自我表现的需求 |
第三章 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小组介入方案 |
3.1 小组活动设计目标 |
3.2 理论应用 |
3.2.1 优势视角理论 |
3.2.2 社会学习理论 |
3.2.3 增能理论 |
3.3 小组简介 |
3.3.1 小组名称 |
3.3.2 小组性质 |
3.3.3 小组时间 |
3.3.4 小组构成 |
3.4 活动设计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提升的过程分析 |
4.1 小组前期准备阶段 |
4.2 小组方案实施过程 |
4.2.1 第一节欢乐来相识 |
4.2.2 第二节快乐做自己 |
4.2.3 第三节闪亮小明星 |
4.2.4 第四节卡通小闹钟 |
4.2.5 第五节我能我可以 |
4.2.6 第六节未来我先行 |
4.3 自信朝阳小组工作评估 |
4.3.1 过程评估 |
4.3.2 成效评估 |
第五章 反思、结论与建议 |
5.1 反思 |
5.1.1 介入方式单一 |
5.1.2 介入对象单一 |
5.1.3 无法保证服务效果的延续性 |
5.2 结论与建议 |
5.2.1 学校应对儿童自信心加以关注 |
5.2.2 普及科学教育方式 |
5.2.3 政府和媒体应加大社会工作宣传力度 |
5.2.4 加强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儿童自信心量表 |
附录 B 小组活动参加者意见表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8)基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业拖拉问题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生作业拖拉现状 |
(一) 做作业心不在焉 |
(二) 做作业要求甚高 |
(三) 难以完成多数作业 |
(四) 主观上抗拒写作业 |
二、小学生作业拖拉的原因分析 |
(一) 小学生作业拖拉的外因分析 |
1. 第一任老师出问题。 |
2. 习惯性催促成毒药。 |
3. 父母包办害处多。 |
4. 环境吵闹雪上加霜。 |
(二) 作业拖拉的内因分析 |
1. 身体协调性差, 孩子缺乏锻炼。 |
2. 注意力易分散, 自制力水平不够。 |
3. 主观故意, 学习目的不明确。 |
4. 阅读能力滞后, 答题速度缓慢。 |
5. 缺乏自信心, 学习焦虑严重。 |
三、改正作业拖拉的有效策略 |
(一) 近朱者赤, 家长助力 |
(二) 限时完成, 生活自立 |
(三) 认知调整, 增强动力 |
(四) 增强信心, 减少焦虑 |
四、解决小学生作业拖拉问题应注意的要点 |
(一) 分辨“拖拉”和正常的“慢” |
(二) 理清“作业拖拉”成因, 区别对待 |
(三)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
(9)浅析幼儿良好作息习惯的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时间观念的养成是幼儿良好作息习惯形成的前提 |
(二) 注重父母的榜样作用, 坚持作息习惯的持之以恒 |
(三) 父母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式促进孩子自主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
四、让小闹钟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Q幼儿园二孩家庭亲子互动的个案研究[D]. 祁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戏剧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D]. 余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1949年以来外国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D]. 陈莉. 新疆大学, 2020(06)
- [4]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认知发展的学龄前儿童动画故事研究与应用[D]. 臧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昆明市G幼儿园中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行动研究[D]. 赵银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增强低收入家庭儿童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以廉租房小区H小区为例[D]. 吴若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8]基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业拖拉问题实证研究[J]. 杨晓玲. 新课程(上), 2018(01)
- [9]浅析幼儿良好作息习惯的培养策略[J]. 夏小芸. 好家长, 2017(62)
- [10]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J]. 王娜娜. 山西教育(幼教),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