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输送管道中的应用

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输送管道中的应用

一、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外输管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波,伍永巴依[1](2021)在《多气源海上平台天然气低温脱烃工艺生产模式创新实践》文中提出在多个气田同时接入海上平台的背景下,应对天然气低温脱烃工艺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实践,以满足天然气外输烃露点的合同要求。随着气藏进入开发后期,崖城13-1气田井口压力大幅下降,烃露点处理更加困难。多气源接入后,气田在原有工艺流程上进行创新优化及总结,摸索出小循环、大循环、大小循环并用等多种新的脱烃生产模式并在实际生产中运用,可确保烃露点处理合格,每次预冷可减少100×104m3的产量损失。该技术投入成本很低,能最大限度提高各相关气田的产量,实现快速复产、增产增收、节能保供,对同类型的气田天然气脱烃处理具有推广意义。

张宗强[2](2019)在《W公司浮式LNG接收站中国市场推广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国内天然气的产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我国需要大量进口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但当前LNG接收站的接收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我国LNG进口的需要,加快建设LNG接收站,特别是沿海浮式LNG接收站成为解决国内天然气短缺问题的关键。LNG接收站分为陆上和浮式两种,陆上LNG接收站审批周期长、投资大、建设工期长且占用大量土地,而浮式LNG接收站投资少、建造周期短、可移动、可灵活布置,具有很强的区域和季节调峰能力。研究如何尽快在我国推广浮式LNG接收站,对解决我国LNG接收能力不足和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根据W公司大量内部资料,介绍了浮式LNG接收站推广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主要方法,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中国LNG市场的供需现状,展望了国内LNG未来的需求。然后,讨论了浮式LNG接收站的相关特点,剖析了当前中国浮式LNG接收站实际运营案例,对浮式LNG接收站的建设、经济性对比和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从竞争对手、目标客户以及宏观环境等多角度分析了浮式LNG接收站推广的外部条件;接下来探讨了W公司的现状、战略定位以及当前W公司市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市场推广理念、市场定位、目标客户选择、客户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出了W公司市场推广的详细策略,并对重点保障措施、内部协调和风险管控等问题做了进一步深入讨论。目前国内仅有一艘浮式LNG接收站在建运营,未来推广扩展的空间十分巨大,本文的研究以及提出的建议,不仅对W公司而且对整个行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晓露[3](2018)在《低硫天然气脱水脱烃工艺设计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疆WEH增压站始建于2004年,总设计规模为10×104Nm3/d,目前采用天然气增压外输工艺,未设置脱水和脱烃装置。随着天然气开发规模的增大,来气中水和轻烃等含量较多,增压站存在装置处理能力不足且压缩机处理能力不达标导致处理后的天然气不符合外输标准的问题。为解决增压站处理能力不足,设备老化以及外输气水露点不达标的问题,需重新规划该增压站的脱水脱烃工艺。工业中的脱水工艺主要有溶剂吸收法、低温分离法和固体吸附法,而脱烃工艺则通常采用低温分离法或膜分离法等。其中,低温分离法可同时达到脱水脱烃的效果。本论文先分析了增压站原有工艺及设备的问题,然后根据该增压站的进站天然气特性,在同一天然气处理站中设计和优化了两种工艺,并通过设计结果对两种脱水脱烃工艺进行了系统性的对比,以下为本论文设计的两种工艺方案。方案一:采用三甘醇(TEG)溶剂吸收法脱水并以丙烷为制冷剂利用外冷工艺脱烃,为增压站添加了三甘醇吸收、再生和循环等工艺设备并替换已老化的压缩机;方案二:以乙二醇(EGlycol)为水合物抑制剂,以丙烷为制冷剂,采用外冷工艺同时脱水脱烃。为增压站添加了乙二醇再生和循环设备并替换老化的压缩机。通过对比两种方案的HYHSYS模拟计算结果、运行费用、能耗和技术特点,本论文最终确定采用方案二作为增压站的脱水脱烃工艺,改造后的工艺可使外输气的水露点达到-18.45℃,烃露点达到-16.14℃,符合商品气外输标准。确定改造方案为方案二后,本论文还对增压站内现有设备进行了核算并对方案二中的乙二醇注入设备和再生装置进行了计算,对替换的压缩机进行了选型,对增压站内新增的分离器和丙烷制冷撬进行了设计和选型。

张琥[4](2018)在《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致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氨作为化工原料和制冷剂,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化肥生产和食品生产等行业。氨泄漏事故近年来频繁发生,其中食品企业发生的氨泄漏事故较多。随着近年来冷库储量明显增加,新建冷库中氨制冷冷库占到70%左右。然而,食品企业并不属于化工企业的范畴,安全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以及监管等措施并未及时跟上冷库的大规模扩建的速度,这就导致了这一类泄漏事故的频发。因此,研究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原因及预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氨泄漏事故研究现状的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的物态原因,对事故中人的行为原因研究甚少,而实际上,氨泄漏事故存在着大量的人的行为原因。事故致因“2-4”模型主要研究事故的人为因素,最早应用于煤矿事故的分析较多,目前已在多个领域的事故原因分析中得到了应用。因此,本文拟利用事故致因“2-4”模型分析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中的各类原因及其作用路径。本文以2007-2016年间我国发生的121起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作为事故样本。首先,以氨泄漏点出现位置作为液氨泄漏事故分类的标准,对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进行分类,可分为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28起)、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52起)和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41起)。其次,以事故致因“2-4”模型作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原因分析方法,对每一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不安全物态原因、习惯性行为原因和安全管理体系缺欠进行了统计分析。在不安全动作方面,经过分析得到了各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列表,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动作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不安全动作的违章情况。在不安全物态方面,与不安全动作分析类似,得到了不安全物态列表。在习惯性原因方面,通过对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原因与不安全动作和不安全物态对应关系,分析得到员工不安全习惯性行为,以及容易缺欠的主要安全知识。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从安全方针、安全管理组织结构和安全管理程序三方面分析,得出主要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得到了一种以“2-4”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分析方法,具体分为以下8个步骤:(1)确定事故(2)切割组织(3)分析事故经过(4)组织内员工不安全动作原因的分析(5)不安全物态原因分析(6)探究习惯性行为原因(7)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分析(8)分析各原因对事故影响过程和作用路径。利用此方法分析了我国2007-2016年发生的121起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分析结果见附表表一,证实了此方法可以应用于氨泄漏事故原因分析。(2)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每年均有发生。2007-2012年事故发生起数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12年以后发生起数呈反弹上升趋势。事故死亡人数除2013年(由于2013年发生了四起死亡人数较多的氨泄漏事故,共造成147人死亡)外,在2007-2016年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氨中毒事故(111起)在发生起数上远高于氨爆炸事故(10起)。而在死亡人数上,氨爆炸事故(128人死亡)要比氨中毒事故(69人死亡)严重。此类事故中重特大事故和较大事故发生较少,一般事故发生较多。(3)利用信息扩散模型,对氨泄漏事故发生月份及省份的数据分别分析,得到每月及各省的此类事故风险概率。其中每年至少发生一起氨泄漏事故的概率在50%以上的有7个月份,分别是八月(81.1%)、七月(74.2%)、五月(71.7%)、四月(68.2%)、九月(63.8%)、六月(58.4%)和十月(52.1%),这些月份是展开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时期。每年至少发生一起以上氨泄漏事故风险最高的前五个省份分别是山东省(70.8%)、四川省(58.3%)、浙江省(49.2%)、安徽省(45.1%)和上海市(44.8%),这些省份应特别重视氨泄漏事故的预防工作。(4)通过对食品企业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的分析,得到了此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32类。其中,直接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未及时检查、控制槽车、储罐的液位和压力情况(7次)和装卸前未对各连接处密封性进行检查(7次)。日常作业中纵容、忽视工人违章行为和未组织相关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对员工的习惯性行为具有影响。未制定储运作业相关规程这一不安全动作导致安全管理体系出现缺欠。不安全物态原因有15类,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泵与管道连接处密闭性差(8次),作业现场无防护设备(4次)这一不安全物态会导致事故损失的扩大。习惯性行为原因中,出现最多的是安全意识不高(99次),其次是安全知识不足(96次)。员工缺失的安全知识点有17类,主要是安全培训的必要性(21次)和安全检查的重要性(18次)。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有9类,主要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是未建立或未按要求执行安全培训相关制度(26次)和未建立或未按要求执行安全检查相关制度(24次)。(5)通过对食品企业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的分析,得到了此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36类。其中,引起事故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未对管道及其他部件进行定期检查(39次)。从不安全动作的作业性质来看,管道检修不安全动作和管道安装不安全动作引起的事故较多。这些不安全动作中,包括较多的违章操作(103次)和违章指挥(78次),分别占不安全动作总数的40.4%和30.6%。不安全物态原因有10类,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安全物态是管道及其他部件过度损耗和老化(17次)和作业现场无液氨泄漏警报器(17次),后者会使作业员工无法及时意识到氨泄漏的发生,加重事故的危害程度。习惯性行为原因中,存在问题较多的是安全知识不足(123次)和安全意识不高(145次)。员工缺失的安全知识点有16类,最主要安全知识点是安全检查的重要性(33次)。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有9类,出现次数最多的是安全生产科未履行管道检修和管理职责(42次)。(6)通过对食品企业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的分析,得到了此类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37类。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未对制冷设备定期检查(35次)。氨区作业未佩戴防护设备(27次)这一不安全动作会使事故伤亡的扩大。在这些不安全动作中,违章操作出现次数较多,占不安全动作总数的36.7%。不安全物态原因有14类,存在质量问题制冷设备(19次)这一不安全物态出现次数最多,与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这些不安全物态中,包括违章物态和危险物态,分别占不安全物态总数的83.3%和16.7%。习惯性行为原因中,安全意识不高(288次)和安全知识不足(238次)在此类事故中出现较多,存在较多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员工的安全知识缺失点有10类,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液氨制冷设备定期检查的必要性(38次)和制定并遵守作业指导书的必要性(37次)。安全管理体系缺欠有10类,出现最多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为安全生产科未履行液氨储存设备检修和管理职责(37次)。安全管理程序这方面的缺欠问题在此类事故的安全管理体系缺欠中最为常见。(7)从事故原因分析中可以发现,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不安全动作中,超过80%均为违章作业行为;不安全物态中,违章物态占70%以上;习惯性不安全动作中,出现最多的是安全知识不足和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意识不高多数也是由于安全知识不足导致;安全管理体系缺欠中都涉及到了未建立或未按规定执行安全培训制度。因此,通过加强企业的安全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水平,减少员工的违章作业,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结合上述的事故分析结果,从安全培训的角度出发,在预防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中,应加强对液氨运输司机、押运员、液氨装卸人员、安全生产科和相关工作的直接领导层员工等的安全知识培训,特别是与液氨装卸作业相关的指挥领导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主要应围绕液氨储运设备检修、维护及管理,安全检查的重要性以及遵守作业指导书等安全知识点进行。在预防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中,应加强对一线员工(制冷工、安装工和维修工等)的安全知识培训工作,主要包括遵守作业指导书、对液氨运输管道定期检查、作业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等内容。对作业相关的直接管理层员工,应重视对下属员工的安全培训。同时,加强生产安全监督力度,对一线员工出现的不安全动作及时制止改正,以免他们养成不安全的习惯性行为。在预防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中,应加强制冷工的安全培训,主要涉及遵守作业指导书、对液氨制冷设备定期检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制冷设备的开停车等。另外,还要对制冷工在火灾等紧急状况发生时的紧急作业进行演练,加强员工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制冷班组长和车间主任等直接管理层员工,加强对制冷工的安全培训,安全监督检查方面的工作,帮助制冷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减少违章作业的发生。本文首次将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分析方法应用于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分析中,得到了导致此类事故发生各类原因及其作用路径,同时,提出了一些安全培训建议,可用于此类事故的预防工作。

刘银春[5](2017)在《苏里格气田增压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长庆油田公司开发的长庆气区是向北京、天津的主力气源单位(陕京管道系统),也是“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的先锋气田、应急气田,承担着应急储备和高峰调配的艰巨任务。而作为国内建产规模最大、建产速度最快的苏里格气田,是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三低气田,其特征是单井产量普遍较低,稳产期短,气井长期处于低压、低产生产状态,亟须开展适用于气田快速开发的增压工艺技术研究。本文针对苏里格气田特殊的开发方式、单井配产低、压力快速下降、超过3.6×104km2的开发面积、超大的建设规模等诸多特点,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经过多方案对比,从增压工艺技术选择及压力系统优化、压缩机选型研究、压缩机安装优化设计和压缩机优化运行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满足苏里格气田开发建设和经济运行的的增压技术。形成了分别在集气站和处理厂增压的两地多级增压技术;处理厂压缩机采取一级增压方式,增压压比为2.48,压缩机进、出口压力分别为2.4MPa和6.1MPa;开发初期集气站采取一级增压方式,增压压比为3.27,压缩机进、出口压力为1.0MPa和3.5MPa;开发中后期随着气井压力和产量的降低,集气站调整为二级增压方式,压缩机第一级进、出口压力为0.5MPa和1.0MPa,压缩机第二级进、出口压力为1.0MPa和3.5MPa;通过优化各级压比,有效地降低了增压能耗,提高了增压工艺的灵活性,提高气井累计产气量和气田的采收率。本文形成了“分体+整体”、“进口+国产”、、“大+小”组合式压缩机选型技术,集气站小型机组国产,处理厂大机组进口,全燃驱往复式压缩机,既降低了工程投资,又确保了气田运行的稳定性。形成的集约型的压缩机运行技术,确定各集气站的最佳运行工况,包括运行压力、增压气量,从而调整压缩机性能,使压缩机在高效区运行,降低原料气消耗。形成了集气站整体式压缩机的无固定连接基础设计技术和集成安装技术,压缩机的基础与压缩机之间不需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简化了现场施工工序,节省了工程投资,更适应于气田开发后期压缩机的轮换使用。目前苏里格气田已完成产能建设,共计建成增压集气站110余座,处理厂6座,安装压缩机超过400台,累计生产气量超过千亿方,生产平稳,为长庆油田公司的快速发展、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致密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俊霞[6](2016)在《顺南井区地面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北油田分公司顺南井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沙漠腹地,远离分公司塔河油田开发主体区块,气藏具有超深、高温、高压和酸性气质的(同时高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特征。气藏所在区块存在昼夜温差较大、地形起伏较大等特点,在湿气集输过程中,由于操作压力和温度不断下降,原料气的露点也不断下降从而析出冷凝水。随着气田开采的进行,气田将会出水,都会导致管线中产生积液,使得天然气在管道中的流动更加复杂,同时带来水合物和腐蚀等一系列问题,为该气藏的开发以及相应的地面工程设计与建设方面带来诸多技术难点。本文在调研国内气田酸性天然气藏集输与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针对顺南井区昼夜温差大、地形起伏大和地面施工难度大等客观条件,研究酸性天然气集输与处理工艺技术。通过分析多种工艺和规模下的能耗指标和运行成本,确定设计参数和溶剂配比,建立最优运行参数,并建立模型,解决生产中面临的水力热力参数计算、积液量预测及控制、水合物生成的预测及控制等技术难题;针对不同集输及处理工艺进行腐蚀风险分析,进行腐蚀试验研究,形成一套适合于顺南酸性气田地面集输及处理系统的腐蚀控制技术。研究分析表明,顺南井区利用压力能脱水较为适用,而天然气发电方面则不适用井区;井口宜采用加热+节流工艺,采用混输工艺进行天然气的输送,采气半径为5km,布站方式采用一级布站与二级布站相结合,管网主体采用枝状+串接采气管网,系统整体采用中压集气方式,水合物防治采用加热法;天然气脱酸工艺采用醇胺法,溶液采用MDEA复合胺溶液(43%MDEA+DEA4%),天然气脱水工艺采用三甘醇脱水工艺,经处理后天然气产品可以达到国家1级标准;根据采用ECE软件进行腐蚀风险分析,得出在管材选择上宜采取以下措施:单井管道宜采用“抗硫碳钢”金属管;集气站内设施采用“抗硫材料+内涂层+连续加注缓蚀剂”;酸气干线,宜采用“抗硫管材+清管+缓蚀剂涂膜”保护方式;低压力系统尽可能用非金属或钢塑复合管;加注缓蚀剂可以显着降低腐蚀速率,采用缓蚀剂来抑制内腐蚀是可行的,但不同的缓蚀剂对不同的管材在不同的条件下是有所不同的。

曹志江[7](2016)在《YSL油田二氧化碳驱地面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CO2-EOR技术发展迅速。研究表明,将CO2注入油层,不仅能大幅提高采收率,而且可达到CO2减排的目的,满足环保和油藏高效开发的双重要求。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温室效应的存在,CO2-EOR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开展了现场实验。目前,CO2-EOR已成为美国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导技术,2004年美国CO2-EOR增加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提高采收率项目总产量的31%。YSL油田地处我国东北高寒地区,年最低温度-39.2℃,环状掺水集油工艺是最经济有效的集油方式。但针对CO2驱来说,“水”将带来以冻堵、腐蚀等问题,导致集输系统无法正常生产。为确保安全平稳生产并降低地面投资,最大限度保证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探索适应高寒地区、全密闭、掺水集油工艺CO2驱地面配套技术成为地面系统重要课题。YSL油田2007年开始开展树1区块CO2驱油先导性试验,2011年开展东2区块与东3区块CO2驱油试验,2014年开展了YSL油田难采储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截止目前,CO2驱井区共布井201口(采出井133口,注入井68口),共建成二氧化碳驱油地面系统独立转油站1座、集中液相注入站1座、CO2液化站1座、配气间6座、计量间3座、注水间6座、井场高架拉油罐39座。工业化试验二期工程将建设CO2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及树1密闭集输系统,届时YSL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区将实现全密闭集输,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达到二氧化碳埋存与驱油效果。YSL油田CO2驱油在三个区块均不同程度见到效果,但由于试验区规模小,产出气没有达到提纯液化规模,采出气集输及回注工艺等相关配套技术有待探索。需要通过开展工业性扩大试验,进一步评价CO2驱油效果,完善CO2驱油配套技术,使其尽快在特低渗透扶杨油藏中规模化应用。工业化试验成功后,对大庆外围油田渗透率小于2mD储层5.65亿吨地质储量(海拉尔油田1.68亿吨),可实现有效动用、提高采收率。另外,外围2-10mD地质储量3.09亿吨,水驱开发效果不理想,可通过CO2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增加CO2驱潜力。

李学森[8](2015)在《甘肃樊八十二增放空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原油开采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伴生气。油田伴生气与原油同样是价值很高的不可再生资源,具有非常高利用价值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受到技术手段的制约,加之在油田开采过程中伴生气相对难以控制,很大一部分伴生气被排空或烧掉。然而大量放空或焚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却是非常严重的。由于伴生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其排放对油田油区的生产作业形成了安全隐患,并对长期接触的员工健康造成伤害。因此有必要减少或杜绝排放并有效地回收和利用油田伴生气。随着国家对能源开采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浪费治理整顿力度的加大,合理回收利用此类石油伴生气己是当务之急,也必将是国内能源长期持久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以石油伴生气净化回收工艺与装置的开发和设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正是根据油田生产的需要,对甘肃樊八十二区块的放空伴生气回收这一工程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最终论证,此放空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是可行的。

许欢欢[9](2015)在《LNG冷能利用过程中换热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LNG冷能利用技术是LNG产业链下游一项重要的节能减排技术,该技术在国外的工程化应用已发展成熟,在国内却进展缓慢,关键原因之一在于现有技术的冷能换热系统存在占地面积大、投资高、操控复杂等问题,不适于广泛应用于中小型LNG卫星站和LNG汽车。优化创新的LNG冷能利用的换热系统及方案,必能加快我国LNG冷能利用项目建设步伐,推动LNG冷能利用产业发展。本文对现有冷媒系统进行优化,提出了新型LNG立式换热设备和一体化换热设备,以解决占地大、投资高等问题。并以LNG用于冰蓄冷空调项目为例进行方案设计,结果表明,当供冷量为160k W、冷媒压力为0.2MPa时,立式换热设备与一体化换热设备的换热面积分别较原工艺减少71.8%和14.5%,证明新型方案可有效解决体积大、操控复杂、经济性差等问题。由于立式换热设备中冷媒输送高度大,耗能多,而一体化换热设备无需外力。因此一体化换热设备为较优选择。基于上述新型一体化换热设备,结合系统泄漏、持续供冷(供热暂停)等特殊工况,本文提出了在冷媒系统中加入氮气的优化方案,并研究了氮气对换热系统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氮气的加入改变了系统的换热过程,提高冷媒停机再启动的相变温度,避免冷能用户发生冻堵,保证系统安全。同时对冷媒泄漏的检测灵敏性提高30.4%,操作弹性大大提升。将新型换热方案应用于负荷为3k W的LNG重卡空调系统的工程化研究。通过对冷媒流量和氮气流量分析,确定系统最优运行状态参数。经济分析表明1台新型LNG重卡空调投资约为1.4万元,年节电效益约7128元。该项目方案经济性良好,安全可靠,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伟[10](2014)在《轻烃浅冷回收工艺提高液化气收率研究》文中指出液化石油气是以丙烷、丁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凝液,一般为商品丙烷、商品丁烷和商品丙、丁烷混合物。天然气中含有的C3+组分,是优质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牙哈凝析气田于2000年10月建成投产,采用循环注气开发方式,凝析气处理采用J-T阀简易制冷回收轻烃工艺,目前液化气产量71t/d,液化气收率28%左右。牙哈回注天然气中C3+组分含量为3.34%,具有相当高的回收价值。本文从天然气浅冷工艺轻烃回收技术的发展概况出发,与牙哈气田天然气处理装置的现状相结合,从外冷法、油吸收工艺、油吸收+外冷复合工艺、超音速分离(3S)工艺等多种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探讨,最终针对牙哈装置确定了提高液化气产量的有效可行的技术措施。重点阐述和分析了在浅冷工艺轻烃回收技术中,各措施的关键参数对液化气收率及轻烃产量的影响情况,已建装置对改造措施的敏感性,改造后对日常维护及能耗的影响等各个因素。通过对牙哈气田现有轻烃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原料气组分、各季节运行典型工况、单元设备的性能参数进行系统调研,以提高液化气收率为目的,以装置效益最大和公用工程消耗最低为原则确定优化目标,通过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Unisim、HYSYS等流程模拟软件,对应用各项浅冷回收工艺技术改造后的处理装置进行全流程模拟,优化装置的设计参数,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

二、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外输管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外输管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气源海上平台天然气低温脱烃工艺生产模式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气低温脱烃的技术原理
    1.1 天然气低温脱烃原有的工艺流程
    1.2 系列改造后的低温脱烃工艺流程
2 气田脱烃技术的创新实践
    2.1 单串小循环制冷模式
    2.2 单串大循环制冷模式
    2.3 单串大小循环并用制冷模式
    2.4 两串小循环交叉制冷模式
    2.5 利用气气换热器降压生产
3 应用效果
4 结论

(2)W公司浮式LNG接收站中国市场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相关理论概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天然气及LNG市场供需分析
    2.1 中国天然气资源概况
    2.2 中国天然气缺口分析
        2.2.1 中国天然气市场结构
        2.2.2 中国天然气消费分析
    2.3 中国进口LNG市场分析
        2.3.1 全球LNG贸易概况
        2.3.2 全球LNG资源分析
        2.3.3 中国LNG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结点模式分析
    3.1 液化天然气产业链
        3.1.1 天然气液化工艺
        3.1.2 液化天然气运输
        3.1.3 液化天然气接收
    3.2 中国陆上LNG接收站特点分析
        3.2.1 中国陆上LNG接收站介绍
        3.2.2 陆上LNG接收站设备组成
        3.2.3 中国陆上LNG接收站接收能力分析
    3.3 浮式LNG接收站特点分析
        3.3.1 浮式LNG接收站组成
        3.3.2 浮式LNG接收站连接陆上操作和维护
        3.3.3 浮式LNG接收站适用海域条件
    3.4 浮式LNG接收站实际案例分析
        3.4.1 国际上浮式LNG接收站基本情况
        3.4.2 天津浮式LNG接收站建设运营分析
        3.4.3 浮式LNG接收站的比较优势分析
    3.5 浮式和陆上LNG接收站经济性对比
        3.5.1 LNG接收站对比的因素与标准
        3.5.2 LNG接收站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浮式LNG接收站推广的外部因素
    4.1 基于国情的浮式LNG接收站宏观环境分析
        4.1.1 国家政策环境分析
        4.1.2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4.1.3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4.1.4 相关技术成熟度分析
    4.2 中国浮式LNG接收站建设的合适区域
        4.2.1 中国LNG主要进口区域
        4.2.2 浮式LNG接收站布置区域
    4.3 浮式LNG接收站建造的竞争对手
        4.3.1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4.3.2 国内竞争对手分析
    4.4 W公司主要客户分析
        4.4.1 W公司主要客户业务特点分析
        4.4.2 “三桶油”选择浮式LNG接收站可能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公司现状与浮式LNG接收站业务推广存在的问题
    5.1 W公司基本情况
        5.1.1 W公司简介
        5.1.2 W公司组织架构
        5.1.3 W公司人员构成
        5.1.4 W公司战略定位
    5.2 W公司LNG浮式产品成功案例
        5.2.1 浮式FLNG项目
        5.2.2 浮式LNG接收装置
    5.3 W公司目前市场推广存在的问题
        5.3.1 管理层的认识与定位
        5.3.2 营销人员素质
        5.3.3 市场推广方法
        5.3.4 客户关系管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W公司LNG浮式接收站推广策略
    6.1 W公司市场选择与定位
        6.1.1 市场细分
        6.1.2 目标市场选择
        6.1.3 市场定位
    6.2 W公司浮式LNG接收站市场推广策略
        6.2.1 强化市场宣导和推介
        6.2.2 主要客户的合作与开发
        6.2.3 行业规范的制定与推进
        6.2.4 多系列产品的设计
        6.2.5 产品造价的优化控制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W公司LNG浮式接收站推广保障措施
    7.1 重点市场推广保障措施
        7.1.1 市场宣传方式多样化
        7.1.2 组织机构的完善与优化
        7.1.3 强化供应链管理
    7.2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7.3 市场推广保障措施风险管控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低硫天然气脱水脱烃工艺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天然气质量要求
    1.2 天然气净化工艺简介
        1.2.1 天然气脱水工艺
        1.2.2 天然气脱烃工艺
第2章 增压站现状分析
    2.1 基础资料
        2.1.1 增压站产量预测
        2.1.2 进站天然气物性
    2.2 天然气增压站现状
        2.2.1 工艺现状
        2.2.2 主要工艺设备现状
        2.2.3 天然气外输管网现状
    2.3 存在问题及分析
        2.3.1 增压站脱水夏季流程HYHSYS模拟
        2.3.2 增压站脱水冬季流程HYHSYS模拟
第3章 脱水工艺方案确定
    3.1 总体工艺
    3.2 工艺参数确定
    3.3 脱水工艺设计方案
        3.3.1 脱水工艺选择
        3.3.2 脱烃工艺选择
        3.3.3 制冷剂选择
        3.3.4 防冻抑制剂选择
第4章 脱水工艺设计及比选
    4.1 方案一:三甘醇脱水+丙烷外冷工艺
        4.1.1 脱水工艺
        4.1.2 脱烃工艺
        4.1.3 设计中重要参数确定
        4.1.4 脱水脱烃工艺流程
        4.1.5 脱水脱烃工艺计算
    4.2 方案二:注乙二醇防冻+丙烷外冷工艺
        4.2.1 脱水工艺
        4.2.2 脱烃工艺
        4.2.3 设计中重要参数确定
        4.2.4 脱水脱烃工艺流程
        4.2.5 脱水脱烃工艺计算
    4.3 方案比选
    4.4 设备核算
        4.4.1 分离器
        4.4.2 换热器
        4.4.3 空冷器和循环冷却液箱
    4.5 改造方式对比
    4.6 平面布置
第5章 主要设备选型及计算
    5.1 乙二醇注入及再生装置核算
        5.1.1 乙二醇注入系统
        5.1.2 乙二醇再生系统
    5.2 压缩机选型
        5.2.1 设计参数
        5.2.2 压缩机组配置
        5.2.3 压缩机选型
        5.2.4 驱动方式选取
        5.2.5 往复式机组选取
        5.2.6 冷却方式选取
        5.2.7 压缩机组选型参数
    5.3 低温分离器设计参数
    5.4 丙烷制冷撬选型及设计
    5.5 非标设备的选型及设计
        5.5.1 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
        5.5.2 非标设备参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增压站区域位置图
附录B 增压站平面布置图
附录C 增压站总图部分竖向布置图
附录D 工艺装置区设备平面布置图
附录E 增压站工艺管网图
附录F 增压站内工艺部分物料平衡图
致谢
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4)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致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事故致因“2-4”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1.2.2 氨泄漏事故的研究综述
        1.2.3 现状评述及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事故分析方法研究及实例分析
    2.1 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基础的事故分析方法
        2.1.1 分析思路
        2.1.2 分析步骤
    2.2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样本确定及选择标准
    2.3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原因分析实例展示
        2.3.1 一起重大食品企业氨泄漏中毒事故
        2.3.2 一起特别重大食品企业氨泄漏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发生规律研究
    3.1 氨的理化性质及其危害性
        3.1.1 氨对人体的危害及表现症状
        3.1.2 氨泄漏爆炸机理
    3.2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分类
        3.2.1 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
        3.2.2 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
        3.2.3 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
    3.3 2007 -2016年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的规律分析
        3.3.1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评估模型方法
        3.3.2 事故发生规律分析
        3.3.3 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分类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液氨储运设备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4.1 液氨运输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4.1.1 不安全动作原因
        4.1.2 不安全物态原因
        4.1.3 习惯性行为原因
        4.1.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4.2 液氨装卸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4.2.1 不安全动作原因
        4.2.2 不安全物态原因
        4.2.3 习惯性行为原因
        4.2.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4.3 液氨储存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4.3.1 不安全动作原因
        4.3.2 不安全物态原因
        4.3.3 习惯性行为原因
        4.3.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4.4 本章小结
5 液氨运输管道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5.1 管段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5.1.1 不安全动作原因
        5.1.2 不安全物态原因
        5.1.3 习惯性行为原因
        5.1.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5.2 法兰泄露事故原因分析
        5.2.1 不安全动作原因
        5.2.2 不安全物态原因
        5.2.3 习惯性行为原因
        5.2.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5.3 阀门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5.3.1 不安全动作原因
        5.3.2 不安全物态原因
        5.3.3 习惯性行为原因
        5.3.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5.4 本章小结
6 液氨制冷设备泄漏事故原因分析
    6.1 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
    6.2 不安全物态原因分析
    6.3 习惯性行为原因
    6.4 安全管理体系缺欠原因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苏里格气田增压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优化研究
        1.2.2 压缩机选型研究
        1.2.3 压缩机基础研究
        1.2.4 增压集输系统优化运行技术
    1.3 国外低压低产气田集气工艺
        1.3.1 加拿大阿尔伯达气田地面流程
        1.3.2 美国圣胡安气田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优化研究
    2.1 增压工艺及压力系统确定基本原则
        2.1.1 增压工艺确定的基本原则
        2.1.2 压力系统确定的基本原则
    2.2 苏里格气田集气工艺试验
        2.2.1 高压集气试验
        2.2.2 中压集气试验
        2.2.3 井下节流、中压集气试验
        2.2.4 井下节流、低压集气试验
        2.2.5 试验结论
    2.3 苏里格气田增压工艺研究
        2.3.1 增压工艺选择
        2.3.2 集气站增压优化
    2.4 苏里格气田压力系统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压缩机综合选型技术研究
    3.1 选型原则
        3.1.1 增压特点
        3.1.2 选型原则
    3.2 压缩机组简介
        3.2.1 压缩机
        3.2.2 原动机
    3.3 集气站压缩机选择
        3.3.1 压缩机选型参数
        3.3.2 机组类型选择
        3.3.3 机组配置
    3.4 处理厂压缩机选择
        3.4.1 压缩机选型参数
        3.4.2 机组类型选择
        3.4.3 机组配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缩机基础优化设计技术研究
    4.1 压缩机基础优化的意义
    4.2 压缩机基础常规设计及问题
        4.2.1 桩-承台式压缩机基础
        4.2.2 大块式压缩机基础
    4.3 基础优化的基本参数
    4.4 基础优化技术方案
        4.4.1 压缩机机组改造
        4.4.2 压缩机基础设计
        4.4.3 现场施工方法
    4.5 振动分析
        4.5.1 机械振动分析
        4.5.2 机组机座动态分析
        4.5.3 底座振幅分析
    4.6 位移监测及分析
        4.6.1 监测方案
        4.6.2 监测成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压缩机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5.1 压缩机变工况调节
        5.1.1 工艺参数变化的影响
        5.1.2 压缩机结构变化的影响
        5.1.3 气田压缩机排量调节主要方法
    5.2 集气站二级增压改造
        5.2.1 站址选择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顺南井区地面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气田研究现状
        1.2.1 松南气田
        1.2.2 普光气田
        1.2.3 塔中Ⅰ号气田
        1.2.4 雅克拉气田
        1.2.5 元坝气田
        1.2.6 大牛地气田
        1.2.7 长庆气田长北合作区
        1.2.8 英买力气田
        1.2.9 克拉2气田
        1.2.10 国外气田
        1.2.11 小结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技术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顺南井区酸性天然气集输与处理技术研究
    2.1 顺南井区地面现状
        2.1.1 集输设施现状
        2.1.2 可依托设施状况
        2.1.3 塔中Ⅰ号气田塔中1号线区域开发概况
        2.1.4 塔中Ⅰ号气田塔中2号线区域开发概况
        2.1.5 卸气站
        2.1.6 塔中天然气外输系统
    2.2 基础数据
        2.2.1 单井产量
        2.2.2 研究中选取的集气站数量及规模
        2.2.3 天然气基本数据
        2.2.4 天然气外输压力
        2.2.5 顺南井区区域位置图
    2.3 压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2.3.1 压能脱水工艺技术研究
        2.3.2 压能发电工艺技术研究
        2.3.3 顺南井区超音速压能利用
    2.4 湿气集输技术研究
        2.4.1 输送工艺方案确定
        2.4.2 集输压力等级的确定
        2.4.3 采气半径的确定
        2.4.4 布站方式的确定
        2.4.5 集气站场站址及管网方式的确定
        2.4.6 集输管网参数的确定
        2.4.7 集气站场工程
        2.4.8 湿气集输管路积液预测及安全控制
        2.4.9 方案适用性研究
    2.5 酸性天然气处理技术研究
        2.5.1 天然气脱酸处理技术研究
        2.5.2 天然气脱水处理技术研究
        2.5.3 天然气硫磺回收尾气处理工艺
    2.6 小结
第3章 酸性湿气水合物预测技术研究
    3.1 各试采井水合物生成条件预测
    3.2 CO_2对水合物生成条件影响的预测
    3.3 H_2S对水合物生成条件影响的预测
    3.4 其他因素对水合物生成条件的影响
        3.4.1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3.4.2 醇类体系对水合物影响规律
        3.4.3 电解质体系对水合物生成影响规律
        3.4.4 过冷度对水合物生成行为的影响
    3.5 顺南气田水合物防治工艺
        3.5.1 加热法分析
        3.5.2 注抑制剂法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腐蚀防护技术研究
    4.1 腐蚀作用机理
        4.1.1 腐蚀类型
        4.1.2 H_2S腐蚀机理
        4.1.3 CO_2的腐蚀机理
        4.1.4 H_2S和CO_2并存的腐蚀
    4.2 国内外酸性气田腐蚀防护技术
        4.2.1 采用抗硫化物应力开裂(SSC)材料
        4.2.2 工艺控制
        4.2.3 采用缓蚀剂及相应的处理工艺
        4.2.4 定期清管
        4.2.5 增加腐蚀裕量
        4.2.6 建立腐蚀监测系统
    4.3 腐蚀风险分析
    4.4 H_2S/CO_2/CL-体系腐蚀性试验研究
        4.4.1 实验方案
        4.4.2 抗硫化物应力开裂(SSC)实验
        4.4.3 抗HIC氢致开裂实验
        4.4.4 电化学腐蚀失重试验
    4.5 缓蚀剂筛选试验
        4.5.1 技术要求
        4.5.2 实验方案
        4.5.3 实验结果
        4.5.4 实验结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 科研
    2 获奖

(7)YSL油田二氧化碳驱地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工程简介及国内外现状
    1.1 地理位置
    1.2 自然条件
    1.3 研究背景及目的
    1.4 国内外注CO_2驱油技术调研
        1.4.1 国外注CO_2驱油技术
        1.4.2 国内注CO_2驱油技术
第二章 二氧化碳驱油整体布局
    2.1 地面建设概况
    2.2 开发方案摘要
    2.3 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
        2.3.1 建设规模
        2.3.2 总体布局
        2.3.3 技术方案
第三章 CO_2驱地面工艺面对的问题
    3.1 管道冻堵的必然性
        3.1.1 冻堵的生成条件
        3.1.2 CO_2驱油井集油管线冻堵因素分析及相关机理研究
    3.2 含CO_2采出液对管道及设备的腐蚀性
        3.2.1 二氧化碳腐蚀影响因素
    3.3 油田开发的经济性
第四章 目前YSL油田在用地面工艺
    4.1 采出液集输处理系统工艺汇总
    4.2 注入系统目前应用工艺汇总
第五章 YJ环状掺水集油新工艺研究
    5.1 前期调研情况
    5.2 YJ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原理
    5.3 YJ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的优势
第六章 腐蚀优化研究,减少CO_2对管道及容器腐蚀
    6.1 CO_2驱采出液对地面加热设备腐蚀规律研究试验
        6.1.1 试验内容
        6.1.2 挂片准备
        6.1.3 试验位置
        6.1.4 腐蚀程度分析
        6.1.5 挂片进一步酸洗与形貌分析
    6.2 CO_2驱“四合一”腐蚀规律
    6.3 CO_2驱腐蚀程度评价
    6.4 结论及原因分析
        6.4.1 检测化验结论
        6.4.2 原因分析
    6.5 根据实验结果采取对应的防腐工艺建设模式
        6.5.1 建设方案
        6.5.2 缓蚀剂
        6.5.3 防腐材质
第七章 在用地面工艺应用效果
    7.1 液相集中注气工艺成熟可靠
    7.2 水气交替系统基本满足地面工艺要求,需进一步适应现场
    7.3 站外“YJ环”集油工艺初期运行平稳
    7.4 转油站内“高效分离+多功能组合装置”工艺,满足目前生产需要
第八章 运行中出现的情况
    8.1 突发气窜情况对集输系统的影响
    8.2 伴生气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系统
    8.3 适应高油气比的高架拉油罐改造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甘肃樊八十二增放空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天然气相关工艺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天然气的分类及化工流程模拟
    2.1 天然气分类
        2.1.1 原料气
        2.1.2 伴生气
        2.1.3 气藏气
        2.1.4 凝析气
    2.2 化工流程模拟
        2.2.1 化工流程模拟软件
        2.2.2 油气加工和石油化工装置的流程模拟软件
        2.2.3 HYSYS
第三章 回收工程相关条件
    3.1 自然条件
    3.2 社会人文及经济状况
    3.3 交通运输
    3.4 气源概况
    3.5 产能预测
    3.6 物性参数
第四章 设计相关事项
    4.1 设计依据
    4.2 设计原则
    4.3 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4.4 编制范围
    4.5 主要工艺技术
    4.6 设计规模
    4.7 设计流程及模拟结果
        4.7.1 工艺流程分析
        4.7.2 流程物流模拟结果分析
第五章 混烃的回收
    5.1 设计说明
    5.2 设计规模
    5.3 混烃回收工艺
        5.3.1 工艺简介
        5.3.2 工艺方案对比
    5.4 混烃回收工艺流程及主要工艺参数
        5.4.1 工艺流程简述
        5.4.2 工艺参数
    5.5 物料衡算及产品规格
        5.5.1 物料平衡
        5.5.2 产品规格
    5.6 工艺设备
        5.6.1 工艺设备说明
        5.6.2 主要工艺设备
    5.7 化验分析设备
第六章 仪表系统
    6.1 仪表自控系统概述
    6.2 自控仪表方案
        6.2.1 常规仪表控制方案
        6.2.2 计算机控制系统方案
    6.3 一次仪表部分
    6.4 控制室
    6.5 系统供电、接地、伴热及防雷
    6.6 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第七章 地面工程
    7.1 平面布置
        7.1.1 站址选择
        7.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7.1.3 总平面布置
        7.1.4 竖向布置
    7.2 给排水
        7.2.1 设计依据
        7.2.2 给水
        7.2.3 排水
    7.3 消防
    7.4 供配电
        7.4.1 方案依据和原则
        7.4.2 供配电系统
    7.5 供热
    7.6 建筑与结构
        7.6.1 主要内容
        7.6.2 结构
    7.7 其它
        7.7.1 采暖与通风
        7.7.2 通信
        7.7.3 防腐与保温
    7.8 人员配置及进度计划
        7.8.1 人员配置
        7.8.2 人员素质及培训要求
    7.9 环境保护
        7.9.1 污染源分析
        7.9.2 环保治理措施
        7.9.3 其它环保措施
    7.10 职业安全卫生
        7.10.1 设计原则
        7.10.2 火灾危险类别、爆炸危险区域划分
        7.10.3 职业安全卫生有害因素分析
        7.10.4 设计采取的防范措施
        7.10.5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措施
        7.10.6 安全设施投资
    7.11 节能
        7.11.1 节能措施
        7.11.2 能耗
第八章 经济评价
    8.1 投资估算
        8.1.1 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8.1.2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8.1.3 投资估算方法
        8.1.4 投资估算
    8.2 资金筹措
        8.2.1 资金来源
        8.2.2 资金使用计划
    8.3 经济评价
        8.3.1 经济效益评价范围
        8.3.2 编制依据
        8.3.3 基础数据
        8.3.4 生产成本和费用估算
        8.3.5 销售收入
        8.3.6 利润
        8.3.7 财务分析
        8.3.8 不确定分析
第九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LNG冷能利用过程中换热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液化天然气产业起源
        1.1.2 我国LNG产业链现状
        1.1.3 国内外冷能利用技术及工程建设发展综述
    1.2 LNG冷能利用技术方案分析总结
        1.2.1 常用冷能利用技术工艺
        1.2.2 冷能利用项目方案实例
        1.2.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新型换热设备设计
    2.1 换热设备优化方法
    2.2 换热设备结构优化设计
        2.2.1 立式换热设备
        2.2.2 一体化换热设备
        2.2.3 冷媒选择
    2.3 新型换热设备换热特点分析
        2.3.1 立式换热设备
        2.3.2 一体化换热设备
        2.3.3 换热方式的比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体化换热设备冷媒系统的优化
    3.1 冷媒系统优化设计目的及意义
    3.2 加氮气冷媒系统换热分析
        3.2.1 开机过程
        3.2.2 停机过程
    3.3 设备内压力灵敏度分析
        3.3.1 稳定工况
        3.3.2 泄漏工况
    3.4 加氮气冷媒系统操作条件分析
        3.4.1 冷媒与氮气配比换热分析
        3.4.2 结果分析
    3.5 新型换热方案特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换热方案在LNG重卡空调的工程应用研究
    4.1 LNG重卡空调项目背景
        4.1.1 LNG汽车成发展趋势
        4.1.2 车用LNG的冷能利用技术方案设计
    4.2 工程化方案设计
        4.2.1 换热流程选择
        4.2.2 工艺参数确定
    4.3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设计
    4.4 系统操作弹性分析
    4.5 系统经济性分析
    4.6 系统发展潜力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轻烃浅冷回收工艺提高液化气收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轻烃回收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1.1 国外技术现状
        1.1.1 混合冷器制冷工艺
        1.1.2 过冷工艺(GSP、LSP)
        1.1.3 DHX工艺
        1.1.4 膜分离技术
        1.1.5 超音速分离器技术(3S)
        1.1.6 PSA技术
    1.2 国内技术现状
第二章 装置的现状及规模
    2.1 原料气物性分析
    2.2 生产规模及关键参数
    2.3 工艺流程
    2.4 装置关键设备情况
第三章 技术路线的研究与选择
    3.1 油吸收法
        3.1.1 油吸收法原理
        3.1.2 理论计算介绍
        3.1.3 浅冷装置油吸收工艺特点
        3.1.4 国内外油吸收工艺应用情况
        3.1.5 影响吸收过程的因素及相关操作参数的确定
    3.2 外冷法
        3.2.1 冷凝法简介
        3.2.2 装置对外冷法的适应性
        3.2.3 外冷法具体的工艺措施及参数
    3.3 超音速分离器技术(3S)
        3.3.1 超音速分离器技术的发展情况
        3.3.2 超音速分离器技术的工业应用情况
        3.3.3 超音速分离器工作原理
        3.3.4 超音速分离器(3S)装置特性
        3.3.5 装置的适应性分析
    3.4 其它措施
        3.4.1 提高节流设备的等熵性
        3.4.2 其它工艺技术手段
第四章 提高液化气收率各项措施研究及其效果
    4.1 油吸收
        4.1.1 技术路线
        4.1.2 工艺流程简述
        4.1.3 关键参数的选择
        4.1.4 Unisim Design计算模型
        4.1.5 油吸收在实际装置上的效果
        4.1.6 油吸收改造效果分析
    4.2 外冷
        4.2.1 技术路线
        4.2.2 工艺流程简述
        4.2.3 Unisim Design计算模型
        4.2.4 外冷法在实际装置上的效果
        4.2.5 装置对改造的适应性
    4.3 油吸收+外冷复合工艺
        4.3.1 技术路线
        4.3.2 工艺流程简述
        4.3.3 关键参数的选择
        4.3.4 Unisim Design计算模型
        4.3.5 油吸收+外冷复合工艺在实际装置上的效果
    4.4 超音速分离器(3S)
        4.4.1 技术路线及流程
        4.4.2 3S工艺改造效果
    4.5 各种技术措施对比
    4.6 可行的改造措施
        4.6.1 外冷工艺
        4.6.2 油吸收+外冷复合工艺
        4.6.3 超音速分离器(3S)工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四、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外输管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气源海上平台天然气低温脱烃工艺生产模式创新实践[J]. 刘建波,伍永巴依.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12)
  • [2]W公司浮式LNG接收站中国市场推广策略研究[D]. 张宗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低硫天然气脱水脱烃工艺设计及分析[D]. 陈晓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我国食品企业氨泄漏事故致因研究[D]. 张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 [5]苏里格气田增压工艺技术研究[D]. 刘银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6]顺南井区地面工程关键技术研究[D]. 李俊霞.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5)
  • [7]YSL油田二氧化碳驱地面工艺研究[D]. 曹志江.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8]甘肃樊八十二增放空伴生气回收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D]. 李学森.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9]LNG冷能利用过程中换热系统的优化设计[D]. 许欢欢.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10]轻烃浅冷回收工艺提高液化气收率研究[D]. 刘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氨制冷技术在海南作业区天然气输送管道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