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应用能力素质教育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王江波[2](2020)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环节”,本选题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而产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指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带来的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效果及能力。该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和理论视野,对于加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以下简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改进的需要、立德树人的高校之本守正创新的需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本研究聚焦于从研究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迫切需要到探究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挖掘古今中外相关思想资源;再研究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而剖析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发挥机制,再结合现实对其现状进行考察,进而提出优化作用发挥的策略。归结起来,本研究集中于以下几大问题的探讨。第一,挖掘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从国家核心竞争力、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立德树人发挥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为切入点,寻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中外思想资源。“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基础”“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文化价值因素、心理与精神因素、态度因素、民族性格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显性影响是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第二,厘清了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在对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要素、地位的分析基础上,进而把握“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实践主体。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两者的内在关系则表现为统一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筑于形成国家开放战略中相互渗透,共建于互为对方营造环境中相互协调,共构于实现人全面发展目标中相互支撑。第三,剖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及其作用发挥机制。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实现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等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等则是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发挥机制。第四,分析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现状及优化路径。根据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排名和总结立德树人的表现,构建了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指标体系。用显示性指标概括分析了两者常年的整体状况,用解释性指标详细分析了两者近年的具体状况,得出需要继续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论。最后从加深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方位认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对高校领导等维度探讨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弥补了立德树人促进国家发展缺少实证研究的短板,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统计(共计21年),并与国际数据进行结合,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曾维华[4](2017)在《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文中指出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指涉人性的完整、关注健全人与整全人的培育,关注人的自由与通达,二者都为的是人性的整全、人格的独立与个性的张扬以及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是对大学教育本身的一种超越,是对人与大学的超越性的一种哲学思考,更是对大学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培养人,大学教育事业原本是一项成“人“的事业,让人成为更为智慧、更为通达与健全的人,达成人的解放的归旨。这一目的的达成则需要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大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重启人文教育在大学的价值。因为大学人文教育的旨归在于人的解放,使人不断的走向自由,并不断维护和发展自由。人的解放是一个过程,是人的自由度不断跃升的过程,人的解放也是为着维护与发展自由的,从而促进人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了人的解放的目的的达成,就必须依托于大学人文教育。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教育在大学的不断引入并得到加强,使得人文教育受到了科学教育的挤压,专业主义、职业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也浸染着整个大学教育,大学人文教育遭遇着诸如:功利主义的排斥,人文学科边缘化,人文课程的地位旁落,工具理性,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失衡,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等等困境,致使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旁落、式微,进而给大学教育发现人、成全人与解放人的目标带来了阻力,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就成为了人的解放的解决之道。人文教育能够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超越功利与欲望,进而促进人不断地走向解放。人的解放就是意味着要摆脱束缚,摆脱压制,超越功利,超越欲望,从各种旧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唯科学主义的侵蚀,防止各种限制或压抑人的枷锁,阻止人的过于功利性与物质主义的倾向,使人的发展具有人文性,促进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展,促进人不但获得物质的解放、肢体的解放等外在的解放,更为重要的,也是更为深层次的是促进人走向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解放,这是人的解放的本真意义所在。作为人的解放之途的大学人文教育就需要从体制、观念、理念以及教育实践(行动)上加强大学人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彰显大学教育的神圣,凸显大学教育的灵性,施展好大学教育的智慧,让大学这一生命体更具有活力,大学这一学术组织则必然需要彰显大学人文教育,以求得人的解放。因此对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进行思考与审理是必要的。
樊啸宇[5](2016)在《武术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以西安地区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国家培育出来的栋梁人才,是有知识、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群体,但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更多的注重知识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综合素质的教育,加之受社会各种思潮影响,导致其道德文化素质下降。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及综合能力,特别是道德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而当今在大学教育中对武术文化的教育及价值挖掘不够。武术文化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和完善学校教育政策的重要保障。大学时期,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更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武术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是其他专业文化课程所不能达到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这几个方法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武术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经过研究后认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武术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对自觉学习武术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积极性认识不够,学校对武术文化、人文素质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需建立相关制度。因此高等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武术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是高校的重要任务,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结论:1、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体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改善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成效。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发现了高校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3、对武术文化、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对自觉学习武术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积极性认识不够,学校对武术文化、人文素质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4、武术课程的开展较为普遍,各高校武术运动的开展处在一个普及阶段。建议:1、高校各级领导重视加强武术文化的宣传教育,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落实推进教育工作,使其长期有效和更具针对性。2、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实施针对性的教学,课内、外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在组织机构、管理及相应的经费、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加强。
许力双[6](2016)在《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高职院校凭借自身独有的特色和功能,在社会的强劲需求中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壮大,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这种发展态势在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层面均达到了崭新的高度。高职院校的价值在于通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性的支撑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其自身的实践性、职业性特征使其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功能指向性,而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鉴于此,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国家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的信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多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这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目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失衡、模式僵化、载体分散、内容断裂、环境干预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为了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必须结合中国高职院校的现实语境进行研究,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创造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出发,围绕选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历史沿革、基本特征、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回应和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力求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具体而言,全文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为论文选题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研究基础。第二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这一部分内容是基础性研究。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与基本要素进行界定,进而阐述高职院校范畴、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及基本要素的功能。接着,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西方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第三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这一部分内容为实践性归纳研究,主要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进为主线,分别从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与曲折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与发展时期以及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规范时期三个阶段考察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而探寻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与现实参考。第四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部分为特征分析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走访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和学生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从而加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第五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这一部分为问题导向性研究,首先客观总结归纳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重要成就。然后着眼于当前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任务,概括其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为探索解决路径提供具体标的。第六章,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是探索性路径研究,主要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分别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五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二、大学生应用能力素质教育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应用能力素质教育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2)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溯源 |
2.1 理论之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的相关论述 |
2.1.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论断 |
2.1.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重要论断 |
2.1.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重要论断 |
2.2 守正传承:中国传统社会的相关论述 |
2.2.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思想 |
2.2.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思想 |
2.2.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思想 |
2.3 思想借鉴:西方社会的相关论述 |
2.3.1 关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
2.3.2 关于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关系的观点 |
2.3.3 关于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的观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3.1 立德树人的解析 |
3.1.1 立德树人的内容、特征、原则、任务 |
3.1.2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 |
3.1.3 立德贯穿于树人全过程 |
3.2 科学认识国家核心竞争力 |
3.2.1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3.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科技、创新是构成要素 |
3.2.3 四个要素形成合力 |
3.3 立德树人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3.3.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时代新人” |
3.3.2 统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相互合作 |
3.3.3 共筑在形成国家开放的战略中相互渗透 |
3.3.4 共建在互为对方营造的环境中相互协调 |
3.3.5 共构在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目标中相互支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
4.1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4.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引领作用 |
4.1.2 发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的精神动力作用 |
4.1.3 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环境优化的保障作用 |
4.2 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
4.2.1 以政治是经济集中表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方向机制 |
4.2.2 以教育具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为连接机制 |
4.2.3 以把方向、协调各方等为内容的党的领导为保证机制 |
4.2.4 以人的利益、使命、理想为导向的个人发展动力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作用的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方法 |
5.1 指标体系构成与框架 |
5.1.1 指标选取依据、原则与框架 |
5.1.2 数据来源及其发布单位 |
5.1.3 分析方法为单变量频数分析、双变量相关系数、分类与制表 |
5.2 立德树人、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状况及特征 |
5.2.1 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21年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 |
5.2.2 高校学生道德认知和价值判断保持健康向上并逐步提升 |
5.2.3 教师尊重与关爱学生表现突出,学术道德等稳定上升 |
5.2.4 积极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肯定学校立德树人各项工作 |
5.2.5 党和政府工作表现突出,综合国力趋势乐观 |
5.3 显示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1 立德树人对整体竞争力的相关性表现 |
5.3.2 立德树人对人才的相关性表现 |
5.3.3 立德树人对科技的相关性表现 |
5.3.4 立德树人对创新的相关性表现 |
5.4 解释性指标相关性分析 |
5.4.1 国家核心竞争力随着对党的领导的不断坚定等而提升 |
5.4.2 不断加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趋势保持同步 |
5.4.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上升状态互相契合 |
5.5 对策与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加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作用的路径思考 |
6.1 形成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透视视角 |
6.1.1 全方位地把握国家核心竞争力 |
6.1.2 充分肯定我国制度优势 |
6.1.3 自主设计国家核心竞争力指标 |
6.1.4 以实现人民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6.2 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
6.2.1 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 |
6.2.2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设计学科、教学、教材和管理体系 |
6.2.3 立德树人要注重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方面上下功夫 |
6.2.4 建设新时代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 |
6.3 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
6.3.1 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 |
6.3.2 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
6.3.3 要扩大高等教育开放水平 |
6.4 加强党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面领导 |
6.4.1 突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
6.4.2 培养和组织精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才队伍 |
6.4.3 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领导责任 |
6.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解析 |
第一节 人文的概念 |
一、知识的类型 |
二、人文的外延 |
三、人文的内涵 |
第二节 人文教育的概念 |
一、人文教育的外延 |
二、人文教育的内涵 |
第三节 人的解放的概念 |
一、解放的概念 |
二、人的解放的外延 |
三、人的解放的内涵 |
第二章 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 |
第一节 大学人文教育的式微: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一 |
一、功利主义对大学人文教育的排斥 |
二、人文学科/人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的下降 |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 |
第二节 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二 |
一、工具理性与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 |
二、大学精神的失落 |
三、信仰教育的偏离 |
第三节 大学人的自由的遮蔽:现代大学教育的困境之三 |
一、大学人的主体地位的滑落 |
二、大学人的自由的束缚 |
三、学术自由的限制性 |
四、自由教育的缺失 |
第三章 大学人文教育达致人的解放 |
第一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
一、知识的性质 |
二、知识的教育立场 |
三、通过人文教育使人摆脱无知与无能 |
第二节 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
一、教育功利的三层次 |
二、教育功利化的审视 |
三、通过人文教育能使人超越功利与欲望 |
第四章 走向人的解放的大学人文教育的路径 |
第一节 体制:保障大学的自由 |
一、大学与自由的关联 |
二、大学需要守护自由 |
三、给予自由的制度支撑 |
第二节 观念: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
一、人文教育的价值 |
二、人文教育的作用 |
三、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
第三节 理念:复兴人文教育 |
一、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人文教育之间的关联 |
二、守护自由教育 |
三、复兴通识教育 |
第四节 教育:落实人文课程与教学 |
一、大学教育中的人文课程 |
二、加强人文课程与教学 |
结语 人的解放:大学人文教育的归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武术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以西安地区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 |
1.3.2 校园武术文化的研究 |
1.3.3 武术人文内涵的研究 |
1.3.4 校园武术文化的研究现状 |
1.3.5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西安地区部分高校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的调查 |
3.1.1 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调查 |
3.1.2 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开设武术课程的基本情况调查 |
3.1.3 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武术文化等内涵理解的调查 |
3.1.4 对西安地区部分高校武术文化发展的关心程度调查 |
3.2 西安地区部分高校武术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对武术文化、人文素质认识不够深刻,不够重视 |
3.2.2 学生对自觉学习武术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积极性认识不够 |
3.2.3 学校对武术文化、人文素质的教育制度不够完善 |
3.3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分析 |
3.3.1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 |
3.3.2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
3.3.3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素质的培养 |
3.3.4 武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其他方面的影响 |
3.4 加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与思考 |
3.4.1 建立完善的高校武术文化、人文素质的宣传制度 |
3.4.2 学习方式多元化,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自学能力 |
3.4.3 建立完善的高校武术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制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承诺书 |
(6)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1.2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
2.2.1 高职院校的范畴界定 |
2.2.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2.2.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功能 |
2.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3.3 西方学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3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 |
3.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
3.1.1 起点与曲折时期(1949—1977) |
3.1.2 确立与发展时期(1978—1998) |
3.1.3 改进与规范时期(1999年至今) |
3.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 |
3.2.1 经济决定性规律 |
3.2.2 政治主导性规律 |
3.2.3 文化共融性规律 |
3.2.4 动态多变性规律 |
3.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动力 |
3.3.1 国家培养高级应用人才的需要 |
3.3.2 高职院校推进自身发展的需要 |
3.3.3 高职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需要 |
3.3.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 |
第4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
4.1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 |
4.1.1 认知水平不齐 |
4.1.2 个体心理失衡 |
4.1.3 责任意识缺失 |
4.1.4 目标需求多元 |
4.2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特点 |
4.2.1 结构组成多样化 |
4.2.2 角色定位双重性 |
4.2.3 职业素养层次性 |
4.3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
4.3.1 灵活性教育与多层次认知水平的协调 |
4.3.2 一致性教育与多样化心理需求的匹配 |
4.3.3 内化性教育与外化性培养目标的统一 |
4.3.4 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性培养模式的融合 |
第5章 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 |
5.1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
5.1.1 政策导向的引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提高 |
5.1.2 科研向度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更细致 |
5.1.3 教育实践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 |
5.2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1 主客体失衡:教育主体性不突出 |
5.2.2 模式僵化:教育模式单一陈旧 |
5.2.3 载体分散:教育载体未形成合力 |
5.2.4 逻辑断裂:教育内容片面不完整 |
5.2.5 环境干预:教育环境优化不及时 |
5.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反思 |
5.3.1 主客体互动错位: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 |
5.3.2 工具理性的扩张: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 |
5.3.3 信息通联的弱化:教育平台的有限利用 |
5.3.4 感性经验的遗忘: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
5.3.5 思潮混合的庞杂: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变 |
第6章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
6.1 主客体回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建设 |
6.1.1 提高党政团干部的政治核心作用 |
6.1.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
6.1.3 强化辅导员专业化与职业化 |
6.1.4 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
6.2 模式重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6.2.1 强化主体性教育模式 |
6.2.2 突出素质教育模式 |
6.2.3 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模式 |
6.2.4 注重文化育人教育模式 |
6.3 载体联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
6.3.1 创新课堂教育载体 |
6.3.2 强调网络教育载体 |
6.3.3 关注手机教育载体 |
6.3.4 注重实践教育载体 |
6.3.5 营造文化教育载体 |
6.4 逻辑平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6.4.1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
6.4.2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
6.4.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 |
6.4.4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 |
6.4.5 以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 |
6.5 环境去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6.5.1 维护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
6.5.2 创设文化育人的学校环境 |
6.5.3 创建制度规范的网络环境 |
6.5.4 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 |
6.5.5 塑造身心和谐统一的自我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大学生应用能力素质教育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2]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对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研究[D]. 王江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20(12)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D]. 曾维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5]武术文化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 ——以西安地区部分高校为例[D]. 樊啸宇. 西安体育学院, 2016(01)
- [6]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 许力双. 吉林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