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子叶植物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有平行脉吗?

单子叶植物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有平行脉吗?

一、单子叶植物中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中有平行脉吗?(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鹏[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刘静[2](2021)在《莲不同组织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莲(Nelumbo nuiifera Gaertn)为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的多年生药食两用兼具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莲的各组织器官均可入药且具有不同的药效,其中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荷叶和藕节等都是收入中国药典的中药。莲不同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文献报道其所含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是各组织中均存在的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其中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但该类生物碱成分在莲生长过程中的代谢变化是否与莲不同组织的药效分化相关未见报道。因此,对该类生物碱成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可为揭示莲不同组织同源异效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另外,荷花的黄酮类成分与花色息息相关,然而黄酮和花色表型的相关性如何尚不清晰,荷花中类黄酮的组成和分布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莲中生物碱和黄酮类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与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分析手段,研究莲不同品种的不同组织中药效成分的代谢差异,并进一步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形态学特征,对荷叶不同发育时期及成熟期不同发育时间点的阿朴啡类生物碱进行代谢积累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荷叶的生长发育,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的含量呈上升趋势,且不同阶段生物碱含量差异显着,表明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的积累受到荷叶生长发育的调节。在荷叶完全展开时生物碱产量最高,且成熟期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含量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最适采收阶段提供依据。此外,不同品种、不同基因型的荷叶中的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提示遗传背景是影响荷叶中生物碱代谢和分布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揭示了荷叶中阿朴啡类生物碱在荷叶生长发育中的代谢积累的变化。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在整个植株水平上阐明荷叶中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和调控,以及为进一步推进莲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2.针对莲子心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莲心碱、异莲心碱和甲基莲心碱),首次对莲子心的155个测序品种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莲子心的上胚芽和下胚轴两部分中的生物碱成分分别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莲子心上胚芽中的总生物碱约是下胚轴中总生物碱的2至3倍,但上胚芽和下胚轴两部分各对应生物碱的含量占比相似,表明莲子心在临床应用时不需要分为上下两部分,可整体入药,既可保证药效,又省时省力且避免资源浪费,实验结果为临床更好的应用莲子心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在155个不同莲品种中,莲子心生物碱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其中品种122(藕莲“SZO”)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997.25 ug/g),而品种103(花莲“JLD”)的总生物碱含量最低(322.73 ug/g)。3.针对荷叶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阿朴啡类生物碱(N-去甲基荷叶碱、O-去甲基荷叶碱、番荔枝碱、荷叶碱和莲碱),首次对成熟期荷叶的155个不同测序品种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品种间荷叶生物碱的含量具有显着差异,荷叶总生物碱的整体变化范围在181.72 ug/g-3304.58 ug/g。在绝大部分品种中,荷叶碱和N-去甲基荷叶碱是最主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从各品种中生物碱的含量来看,品种121(藕莲品种“SLH1”)、品种142(子莲品种“XFR2”)、品种56(花莲品种“ZGGDL”)和品种23(花莲品种“SN”)等是研究莲中阿朴啡类生物碱的优选材料。4.对155个不同测序品种的莲子心和荷叶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荷叶总生物碱和莲子心总生物碱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荷叶总生物碱、N-去甲基荷叶碱和荷叶碱均和莲心碱呈显着负相关,和异莲心碱呈显着正相关(P<0.01),表明N-去甲基荷叶碱和荷叶碱等生物碱和莲心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可能是同源竞争的关系。对莲子心和荷叶中生物碱的相关性的分析为进一步推导莲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参考,也为进一步探究生物碱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和培育高生物碱含量的莲栽培品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5.荷叶和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的差异表明其在整个莲植株中的合成和积累具有组织特异性。莲乳汁主要存在于荷梗中,荷梗切面和莲子心下胚轴切面相似的管状结构提示荷叶、乳汁和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的代谢积累在整个莲植株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组织相关性。通过UPLC-Q-TOF-MS/MS的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尽可能多的定性了荷叶和莲子心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并且首次对莲乳汁中的生物碱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以期对莲中的生物碱成分的代谢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结果共鉴定了 43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荷叶有27种,莲子心中有29种,乳汁中有30种。并且有16种生物碱为首次在莲中鉴定得到,包括去甲基衡州乌药碱异构体、3’-羟基-N-甲基衡州乌药碱、4’-(O-Methylarmepavine、(S)-网状番荔枝碱、nuciferine-O-methanol、甜菜碱、N-苯亚甲基甲胺、油酰单乙醇胺、tyramine、对羟基扁桃腈、酪氨酸、葫芦巴碱、Vasconine、多巴胺、五羟色胺和tryptophan。莲中的这些生物碱多数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为莲生物碱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进一步比较莲不同组织中的生物碱成分,发现乳汁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与莲子心中的成分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尤其是都具有较高含量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此外,进一步推导了莲中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通路,结合植物自身的结构特点,我们认为莲的叶柄可能充当了一个桥梁的作用。由于植物中不同酶的作用以及不同外在环境的差异,在植物不同组织合成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结构,这造成了不同植物组织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药效。推导的莲生物碱合成通路图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莲生物碱的代谢和生物合成的理解,对于研究莲整体植株中生物碱的代谢流的变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但莲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代谢通路仍有待深入研究。后续将结合转录组和基因组的关联分析,挖掘莲生物碱生物合成通路中的关键功能基因。6.对荷花中的药效成分黄酮及其花色表型进行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一种在25min内可以同时检测花青素类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高灵敏性和稳定性,还大大缩短了分离时间,准确且高效。并且采用UPLC-ESI-QTOF-HRMS”技术同时定性了荷花花瓣中5种花青素类化合物和18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其中有4种黄酮醇类化合物为首次在莲中鉴定得到,分别为槲皮素3-O-葡糖醛酸基-吡喃鼠李糖苷,槲皮素7-O-葡糖苷,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己糖苷和西伯利亚落叶松黄酮3-O-葡糖醛酸苷。此外,对207个不同品种的荷花花瓣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及其颜色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莲花瓣中类黄酮化合物的定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中的花青素类化合物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含量和组成有很大的区别。荷花207个不同品种的颜色参数的统计结果表明黄色和白色品种的荷花具有更高的明度,紫红色品种具有更高的饱和度。对不同品种莲花的颜色参数、花色苷含量和黄酮醇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的颜色参数间具有显着相关性,颜色参数与大多数类黄酮化合物也显着相关,如花青素类化合物与L*,b*和CI值均呈显着负相关(P<0.01),但与a*,C*和h值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大多数黄酮醇类化合物与a*,C*和h值呈负相关,但与L*,b*和CI值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减少总花色苷含量并增加Myr-3-GlcA的含量会使花瓣变浅变亮;增加总花色苷和Kae-3-Rut的含量并减少Qc-3-Sam和总黄酮醇的含量会使花瓣变红;而增加Qc-3-Neo,Myr-3-GlcA,和 Syr-3-GlcA 的含量并减少 Pn-3-Glc 和 Syr-3-Hex 的含量会使花瓣变黄。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进一步推导了荷花中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基于mGWAS技术推测与化合物相关的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为探究荷花中类黄酮的成分与花瓣颜色之间的关系以及莲花瓣着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科学理论的基础。这些发现也将促进我们对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理解,并为开发莲花瓣作为花青素和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天然来源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后期将基于mGWAS的结果对预测的候选基因进行分子生物的相关验证。

冯婷[3](2021)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在今天,生物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中国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素养的落地,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密切相关。《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了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本研究旨在通过社团活动平台,探索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方法,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的,并能为其他教师尝试开展生物社团活动提供可参考之处。本文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课程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其概念、分类、功能、特点、利用原则进行了界定。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太原市一线生物学教师识别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调查了各学校生物社团开展情况以及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情况。接着笔者对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已开展过的课程资源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综合以上措施,分析了生物社团课程现阶段体现的优势:(1)社团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2)活动设计注重创新,能起到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3)学生的知识水平、实操能力有明显提高,核心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笔者也找出了现阶段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开发的困难与问题:(1)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薄弱、能力欠缺(2)不少学校实验教学开展不充分,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且社团开设不充分。(3)开设了生物社团的学校,也存在课程布局缺乏规划、活动设计不够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导致课程目标不清晰,核心素养不能完全落地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尝试进行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策略的详细研究。首先,归纳出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开发的一般流程,即概览生物学教材,选定活动主题;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结合素养要求,创设开展思路;备课组集体讨论,论证可行度;实施活动,进行记录;师生评价反馈,优化改进设计。其次,笔者整合了多样化课程资源,将选定的七年级上册活动主题分成了实验型社团活动、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和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三个大类。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研究总结了课程资源在三种类型的社团活动中的开发策略。(1)实验型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重视对教材实验资源的拓展延伸、整合利用,更要注意对实验装置和探究思路的创新设计,还要注意因时因地的选择、准备合适的实验材料,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2)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一般先依据活动目标,帮助学生确定易接触到的调查对象,再依据活动主题,指导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最后依据调査结果,学生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即可。但对这类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充分体现调查过程中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对于偏科普类的活动,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科普内容的收集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题一般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要注意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另外,活动可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历上,通过多角度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深化学生的生活认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活动成果,要留下痕迹,以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通过本研究发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能力明显提高,核心素养得以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能也有明显提升。在总结和建议部分,笔者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聂珂[4](2021)在《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ese[Blume]Merrill&L.M.Perry)果实色泽艳丽,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但果实皮薄、组织疏松,采收后果实中心的絮状绵软逐渐向外部扩展,严重影响口感和风味。探究转录因子在莲雾果实木质素代谢中的作用,有助了解采后莲雾果实絮状绵软劣变的调控机理,但目前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台湾“蜜风铃”莲雾果实为材料,研究了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生理品质及木质素合成的影响,从莲雾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得到20个NO处理后差异表达的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在莲雾果实贮藏期间表达差异最大的SsMYB1基因进行克隆和亚细胞定位分析。以阐释MYB转录因子对采后莲雾果实木质素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10μL/L(处理组)NO熏蒸和0μL/L(对照组)处理采后莲雾果实,结果显示:在采后莲雾果实贮藏期间(0-12 d),失重率和絮状绵软指数不断上升,果肉硬度逐渐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关键酶PAL、C4H、4CL、CAD和POD的活性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NO处理组减缓了果实失重率的增加、絮状绵软组织的扩大、果实硬度的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的降低,抑制了木质素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上升,从而延缓了果实木质化,维持较好的果实品质。2.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莲雾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得到20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MYB转录因子。根据物种同源性比对结果对SsMYBs家族成员进行命名,分别为:SsMYB1、SsMYB3、SsMYB4、SsMYB5、SsMYB6、SsMYB10、SsMYB20、SsMYB33、SsMYB39、SsMYB44、SsMYB48、SsMYB54、SsMYB77、SsMYB86、SsMYB108、SsMYB114、SsMYB306、SsMYB308、SsMYB330和SsMYBC1。对这20个MYB转录因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20个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蛋白由91-591个氨基酸组成,对应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98-64.91 k D,理论等电点(p I)为4.92-9.73,多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上,无明显跨膜结构域,不属于分泌蛋白。经系统发育树分析,莲雾与番樱桃、巨桉、玫瑰木的亲缘性较高。表达分析结果表明,SsMYB1、SsMYB4、SsMYB20、SsMYB54、SsMYB77、SsMYB108、SsMYB114和SsMYB308在贮藏期间表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NO处理减缓了该上升趋势,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可能为转录激活子,促进木质素的合成;而SsMYB3、SsMYB5、SsMYB6、SsMYB10、SsMYB33、SsMYB39、SsMYB44、SsMYB48、SsMYB86、SsMYB306、SsMYB330和SsMYBC1在贮藏期间表达量不断下降,NO处理抑制了该下降趋势,推测它们可能为转录抑制子,延缓木质素的合成。此结果进一步说明所挑选的20个莲雾MYB转录因子对莲雾果实采后木质素合成起着调控作用。3.选择贮藏期间表达差异最为明显的SsMYB1基因进行克隆,其序列全长为1230 bp,并对SsMYB1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验证。通过融合基因定位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1301-35SN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进行融合表达。构建重组表达质粒SsMYB1-EGFP-p CAMBIA1301-35SN,用农杆菌侵染法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质粒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分布以确定SsMYB1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研究结果表明,SsMYB1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定位在细胞核上,说明SsMYB1蛋白属于细胞核蛋白。

李丹洋[5](2021)在《黄土高原草地植物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变化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级叶脉在植物中存在较大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的关键决定因素。我们研究了物种水平、不同叶脉类型及群落水平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在黄土高原从东到西沿着水分和养分梯度选择了10个样地,包括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每个样地采集半径2 km范围内的所有物种叶片(共525个),测定叶片中次级叶脉的叶脉密度、叶脉直径与叶脉体积。同时,在每个样地设置了8个1 m×1 m的样方,收集样方内所有植物地上部分并计算各物种的相对优势度。以相对优势度为权重,对样方内所有物种叶脉性状进行加权,得到群落水平的叶脉性状。本研究探讨了物种水平、不同叶脉类型和群落水平下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旨在从叶脉角度了解植物群落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草地植物乔木、灌木与草本的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直径无显着差异(P>0.05),草本的次级叶脉体积显着大于灌木(P<0.05)。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直径、次级叶脉体积的负相关关系以及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的正相关关系在3种草原类型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沿经度从东到西呈现递增趋势(P<0.01),但次级叶脉密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经度格局(P>0.05)。影响次级叶脉密度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含量(TOC),随TOC增大而减小(P<0.01);次级叶脉直径与体积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含水率(SWC)影响,随SWC增大而减小(P<0.05)。气候、土壤及叶脉类型(包括网状脉、平行脉与单叶脉3种叶脉类型)共解释次级叶脉性状30.1-67.90%的变异,其中叶脉类型的独立效应对次级叶脉性状的解释度最大,为28.74-62.25%。(2)网状脉植物的次级叶脉密度大于平行脉和单叶脉(P<0.05),次级叶脉直径与体积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直径间的负相关关系在网状脉与平行脉中存在(P<0.01),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体积间的正相关关系只存在于网状脉中(P<0.01),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的正相关关系在每一种叶脉类型均存在(P<0.01)。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随经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网状脉植物的次级叶脉密度、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自东向西呈递增趋势(P<0.01),平行脉植物叶脉直径与叶脉体积自东向西递减(P<0.01),单叶脉的各性状变化均不显着(P>0.05)。对于网状脉,气候和土壤的总效应解释了次级叶脉性状4.67-14.77%的变异,其中土壤因子的独立效应对变异的影响最大,解释量为0.62-7.08%。次级叶脉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总磷含量(SP),随SP增大而减小(P<0.01);影响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土壤含水率(SWC),随SWC增大而减小(P<0.01)。平行脉植物中,气候与土壤因子总效应解释15.66-15.74%的变异,其中交互效应的最大解释量为14.15%。平行脉植物的叶脉密度与环境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影响平行脉叶脉直径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干旱指数(AI),随AI增大而增大(P<0.01);影响平行脉叶脉体积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含量(TOC),随TOC增大而增大(P<0.01)。单叶脉植物叶脉性状与环境因子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在群落水平上,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直径呈极显着的负相关(P<0.01),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但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体积无显着关系(P>0.05)。群落水平次级叶脉密度沿经度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次级叶脉直径与次级叶脉体积自东向西逐渐减小(P<0.01)。气候和土壤两者总共解释性状56.60-73.40%的变异,土壤的独立效应就占了19.15-41.18%。次级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直径的主要影响因子都是土壤p H,次级叶脉密度随p H增大而增大(P<0.01),次级叶脉直径随p H增大而减小(P<0.01);影响次级叶脉体积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含量(TOC),随TOC增大而增大(P<0.01)。综上,叶脉类型是物种水平下性状变异的主导因素,而在群落水平下,土壤因子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程度最大。

房平昌[6](2021)在《橡胶树己糖激酶在胶乳再生中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等植物中,己糖型激酶可以使葡萄糖、果糖等己糖磷酸化,是糖酵解代谢途径的初始底物。己糖激酶(hexokinase,HXK)被认为是葡萄糖磷酸化的关键酶,果糖激酶(fructokinase,FRK)则作用于果糖磷酸化。橡胶树乳管细胞中,糖酵解和磷酸戊糖代谢途径始于葡萄糖磷酸化,它提供了胶乳再生所需的能量和底物。然而,己糖型激酶参与胶乳再生的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主要针对于两个己糖型激酶家族:己糖激酶和果糖激酶,来探究其在橡胶生物合成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橡胶树中分离出四个己糖激酶家族基因(HbHXK1-4)和五个果糖激酶家族基因(HbFRK1-5)。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揭示了保守性氨基酸的存在,其可能被用于催化葡萄糖和果糖的代谢。通过胶乳转录组和蛋白组学分析,确定HXK和FRK家族的主要成员分别是HbHXK2和4,HbFRK1,2和3.(2)系统进化表明,HbHXK2属于Type-A型(氨基酸序列锚定在质体),而HbHXK1,HbHXK3,HbHXK4属于Type-B型(氨基酸序列锚定在线粒体);HbFRK1,HbFRK2和HbFRK3分别聚类于进化枝II,V,I中。亚细胞定位进一步分析证明,HbHXK2和HbHXK4分别被锚定在叶绿体和线粒体;HbFRK2和HbFRK3定位于细胞质基质。(3)酶学特性分析中,HbHXK2和HbHXK4对葡萄糖和果糖均有磷酸化活性,且均对葡萄糖有更高催化活性;HbFRK2和HbFRK3仅能催化果糖磷酸化,其活性远高于HbHXK2和HbHXK4对果糖的催化活性。(4)两个产量刺激性实验中,割胶和乙烯利均能诱使胶乳产量增加,且伴随着蔗糖和葡萄糖含量的显着变化。HbHXK4受到强烈地诱导表达,它的转录丰度与其催化活性和胶乳产量相一致;与之相比,HbHXK2有相反的表达模式。同样,HbFRK2和HbFRK3在转录水平上有明显的增加,尤其是HbFRK2。

关馨[7](2021)在《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能够提升人的思维品质的笔记工具被引入课堂,能够将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本文对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期扩充高中生物复习课的高效教学方法。本研究基于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现状、高中生物学科特点的要求、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选题,目的在于探索出一种更为高效的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策略,并验证在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作用。本研究在梳理思维导图和高中生物复习课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脑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和现代图式理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纸笔测验法的研究方法。教学实验以信阳息县B高中高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为实验对象,以学生学习能力调查问卷测评学生学习能力,以第一次和第三次月考生物学试卷检测学生的生物学成绩。研究过程包括实验前准备、教学实施和实验后测三个阶段。其中,教学实施阶段又分为示范教学阶段、教师引导阶段与学生自主应用阶段,教学实施期间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并对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了分析评价。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的生物测试成绩与学习能力问卷成绩进行统计学的比较与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在两方面的表现与对照班学生有了明显差别且均优于对照班学生。本研究发现,将思维导图的教学策略运用于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中有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师复习课备课有效化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效果,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思维导图与大脑工作方式的贴近训练了学生大脑相关机能,提升了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二是思维导图本身的趣味性、思维导图教学策略在复习课中应用时增加的生生互动环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思维导图的结构符合工程学中的“顶层设计”,因此能够使教师备课有效化。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就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具有实际操作可行性的建议,以期能够丰富生物课程与教学理论,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薛丽,刘晓霞,罗莹,吕中睿,张建国,饶国栋[8](2021)在《毛果杨MAP65基因家族的扩张与表达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以林木模式植物毛果杨为研究材料,旨在研究毛果杨MAP65基因家族成员的扩张与表达情况,为MAP65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BLASTP基于Phytozome数据库鉴定毛果杨的MAP65基因家族成员,采用Prot-Param、Plant-mPLoc、LocTree3、Wolfpsort、MAGA7.0、GSDS、MEME、MCScanX、TBtools、BioEdit Sequence Alignment Editor、DnaSP5、plantCARE等工具分析其理化性质,预测其亚细胞定位,构建系统进化树,绘制基因结构图,分析保守结构域、基因复制事件、启动子元件,并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分析PtMAP65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 ]利用BLASTP比对方法鉴定得到了9个MAP65基因。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植物MAP65基因家族分为5个亚组,且每个亚组都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保守结构域。毛果杨基因组内共线性分析及同义突变频率(Ks)、非同义突变频率(Ka)分析结果表明:PtMAP65基因家族中有6对片段复制基因,且复制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强纯化选择的作用。PtMAP65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数据分析显示:该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暗示其功能的分化。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PtMAP65s的启动子中有较多的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结论 ]片段复制是PtMAP65基因家族进化扩张的主要动力,推测基因家族成员之间存在功能分化。

王显强[9](2021)在《组蛋白H3K4甲基转移酶ATX1在拟南芥次生壁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维管植物约有25-30万种。植物维管组织的出现提升了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效率,这是植物能够适应陆生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维管植物厚壁细胞的次生壁加厚提供了机械支撑以及水分运输能力,是其能够直立生长以及适应干旱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解析维管植物次生壁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对于阐明植物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现有研究表明,植物细胞次生壁加厚受到了NAC(NAM,ATAF,and CUC)和MYB等转录因子构成的转录调控网络的精细调控。尽管对次生壁合成的转录调控机制已有较多报道,但在茎发育过程中,次生壁合成的开关基因是怎么被精细调控的仍不清楚,亟需深入研究。桉树中的研究发现,次生壁合成的开关基因SND1在发育中的木质部存在H3K4me3(Histone H3 lysine 4 tri-methylation)富集的现象[1],暗示H3K4me3可能参与了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调控。但在茎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与次生壁生物合成之间到底存在何种联系,目前还不清楚。本论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和Ch IP-seq分析了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次生壁相关基因H3K4me3修饰的变化与基因表达间的关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手段,对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调控次生壁合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拟南芥花序轴维管组织发育的代表性阶段鉴定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纤维细胞的变化最为明显。根据纤维细胞的分化和次生壁的合成,将20 cm高的拟南芥花序轴维管组织的发育从花序轴顶端至基部分为4个阶段。第I阶段(0-3 cm),只有离散的维管束,纤维细胞还未分化。第II阶段(5-7cm),纤维细胞开始分化并开始次生壁沉积。第III阶段(10-12 cm),纤维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形成完整的环,且次生壁的加厚处于旺盛阶段。第IV阶段(18-20 cm),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加厚已基本完成。2)花序轴发育过程中全基因组表达分析为了分析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变化,对第I阶段到第III段的材料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Short Time-series Expression Miner software(STEM)软件分析,将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模式分为了8类。与第I阶段相比,在拟南芥花序轴的发育早期(第II阶段)有3438个基因表达上调,4238个基因表达下调,只有754个和727个基因的表达在第III阶段才开始上调或下调。转录测序与切片结果表明,第I阶段到第II阶段是纤维细胞分化和次生壁合成起始的转变阶段。3)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关联性分析利用Ch IP-seq检测了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第I阶段到第II阶段)H3K4me3修饰水平的变化。从第I阶段到第II阶段,大部分基因的H3K4me3修饰水平显着降低,同时也有1042个基因位点的H3K4me3修饰出现了上调。其中,H3K4me3修饰上调的基因中有55.0%的基因其表达水平也发生了上调,而表达下调的基因只有0.04%。进一步对H3K4me3修饰上调和表达上调的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次生壁合成相关通路的基因有显着性的富集,包括次生壁合成的重要转录调控因子如NST1、SND1、SND2和MYB20等。这些结果表明,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促进了次生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4)ATX1主要在花序轴束间纤维细胞表达为了探究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是如何被建立和调控的?通过q RT-PCR和GUS染色对Trithorax(Trx)亚家族成员在花序轴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ATX1的转录水平从第II阶段开始上调,并主要在束间纤维表达,而Trx亚家族的其它成员均不在木质部细胞特异表达。5)ATX1促进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合成对Trx亚家族成员的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atx1的突变体比WT更容易倒伏。切片观察发现,atx1的突变抑制了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加厚。同时,ATX1回复株系可以使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合成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而超表达ATX1能够促进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加厚。次生壁组分含量检测发现,atx1突变体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显着降低,而超表达ATX1促进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积累。此外,q RT-PCR的结果也表明,atx1的突变抑制了木质素、纤维素和木聚糖合成基因的表达。6)ATX1结合并调控NST1和SND1染色质H3K4me3修饰和表达对atx1-2和WT进行转录组测序和H3K4me3修饰Ch IP-seq发现,atx1突变体中有107个基因的H3K4me3修饰和表达水平同时显着下调,其中有26个基因位点的H3K4me3修饰和表达水平在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也显着上调,包括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的开关基因NST1和SND1。同时,Ch IP-q PCR结果显示,ATX1能与NST1和SND1染色质结合。7)ATX1在花序轴发育过程中对NST1和SND1的调控Ch IP-q PCR结果显示,在花序轴发育过程中ATX1与NST1和SND1染色质的结合逐渐增加。且与第I阶段相比,NST1和SND1位点的H3K4me3修饰和表达水平在第II阶段和第III阶段都显着上调,而在atx1突变体中NST1和SND1位点H3K4me3修饰和表达水平的上调均受到了显着性抑制,表明ATX1在花序轴发育过程中调控了NST1和SND1的H3K4me3修饰和表达。8)ATX1主要通过NST1和SND1调控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已有研究表明,snd1 nst1双突变会导致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出现缺失。为了验证ATX1是否通过NST1和SND1调控了次生壁的合成,在snd1 nst1双突变体中超表达了ATX1。解剖学观察发现,在WT中超表达ATX1能够促进次生壁合成,但在snd1 nst1双突变体中超表达ATX1不能促进次生壁合成,表明ATX1对于次生壁合成的调控需要依赖NST1和SND1功能的完整。此外,在atx1-2中回转NST1和SND1能使束间纤维次生壁的厚度恢复至野生型水平,表明ATX1主要通过NST1和SND1调控了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合成。综上所述,H3K4me3修饰参与了拟南芥花序轴发育过程中次生壁合成的调控。其中,H3K4me3甲基转移酶ATX1主要通过促进NST1和SND1位点H3K4me3修饰的积累和表达从而激活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合成。

徐文晶[10](2021)在《毛果杨次生壁纤维素合酶基因CRISPR/Cas9编辑突变及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自然界纤维素原料大多来源于木材。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基因敲除突变体的缺乏,限制了人们对木材次生细胞壁纤维素合酶(SCW CesAs)的确定及功能解析。毛果杨中,次生壁纤维素被推定由5个SCW PtrCesAs(PtrCesA4、7A、7B、8A、8B)合成。本研究在第一个测序树毛果杨中建立了 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制备了 5个SCW PtrCesAs基因敲除突变体。通过解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木材成分分析等手段,在遗传水平上解析了 5个SCW PtrCesAs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潮霉素筛选方法将Cas9/gRNA转化到Nisqually-1基因组中,并进行了单双基因编辑实验,分析了 Cas9/gRNA编辑PtrCHLI1单基因突变和PtrCHLI1/2双基因突变的特点。结果显示在18棵PtrCHLI1单基因编辑的转基因植物中,11棵是具有白化表型的双等位/纯合突变,效率为61.1%;在20棵PtrCHLI1和2双基因编辑的转基因植株中,也产生了 50~91.7%的双等位/纯合突变。表明建立的毛果杨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诱导一个基因或两个基因的突变是高效的。通过该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编辑毛果杨次生壁纤维素合酶PtrCesA4、7A、7B、8A、8B基因。结果获得了 54棵PtrCesA4、7A、7B、8A、8B、7A/B和8A/B单双基因编辑突变体。分析了 ptrcesa突变体中PtrCesAs蛋白编码的移码终止情况和潜在脱靶位点编辑情况,结果显示Cas9/gRNA诱导的编辑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且未发现ptrcesa突变体潜在脱靶位点的编辑。评估了 Cas9/gRNA编辑位点在ptrcesa4、7ab和8ab突变体后代的遗传稳定性,表明Cas9/gRNA编辑位点在顶端和腋芽繁殖的子代中稳定遗传。遗传表型分析显示ptrcesa4、7ab和8ab突变体都具有匍匐生长、丧失顶端优势、矮小成垂枝盆景树的特征,以及木质导管、木质纤维、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髓细胞变小的表型,而ptrcesa7a、7b、8a和8b突变体几乎没有生长缺陷。这些遗传证据显示PtrCesA7A和7B、PtrCesA8A和8B功能冗余,而PtrCesA4、7A/B和8A/B功能相同且非冗余,表明PtrCesA4、7A/B和8A/B代表了三类 SCW PtrCesAs。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ptrcesa4、7ab或8ab突变体中均未检测到PtrCesA4、7A/B或8A/B蛋白,表明它们是基因敲除突变体;在杨树次生木质部删除任何一类SCW PtrCesAs(PtrCesA4、7A/B或8A/B)都会降低其他两类蛋白质水平,表明PtrCesA4、7A/B和8A/B三类SCW PtrCesAs构成了木质部SCW纤维素合酶复合体核心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ptrcesa4、7ab和8ab突变体的木材细胞壁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纤维细胞仅具有薄薄的单层细胞壁结构。ptrcesa4、7ab和8ab突变体的纤维素含量从正常木材的42%减少至4%,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多糖的含量增加了近2倍。表明PtrCesA4、7A/B和8A/B对木材次生细胞壁结构起到关键作用,次生壁纤维素的合成完全由PtrCesA4、7A/B和8A/B负责。ptrcesa4、8a、8b、7ab和8ab突变体的应拉木诱导实验显示ptrcesa4、7ab和8ab具有偏心生长、导管数量减少、纤维S层变薄的应拉木特征,但纤维细胞没有形成G层,而ptrcesa8a和8b突变体中G层几乎不受影响。表明负责应拉木G层纤维素合成的纤维素合酶复合体也招募了PtrCesA4、7A/B和8A/B三类SCW PtrCesAs。此外,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ptrcesa4、7ab和8ab突变体的初生和次生韧皮纤维失去了n(G+L)和G层,保留了较厚的S层。结合细胞壁多糖免疫定位结果表明,PtrCesA4、7A/B和8A/B对应拉木纤维G层和韧皮纤维细胞壁的独特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二、单子叶植物中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中有平行脉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子叶植物中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中有平行脉吗?(论文提纲范文)

(2)莲不同组织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植物代谢组学及莲药效成分研究进展
    1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
    2 莲药效成分研究
        2.1 生物碱类化合物
        2.2 黄酮类化合物
第二章 荷叶生长发育中特征代谢产物的时空分布规律
    1 前言
    2 材料和试剂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和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样品采集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 液相和质谱条件
        3.5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和分析
        4.1 色谱条件考察
        4.1.1 线性关系考察
        4.1.2 精密度试验
        4.1.3 重复性试验
        4.1.4 稳定性试验
        4.2 UPLC-Q-TOF-MS/MS技术定性荷叶生物碱成分
        4.3 不同发育时期荷叶生物碱的积累变化规律
        4.4 不同发育时间点荷叶生物碱的积累变化规律
    5 小结
第三章 荷叶和莲子心药效成分生物碱的积累差异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试剂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和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 液相和质谱条件
    4 结果和分析
        4.1 荷叶和莲子心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4.2 155个不同品种中荷叶生物碱的积累差异
        4.3 155个不同品种中莲子心生物碱的积累差异
        4.4 荷叶和莲子心药效成分生物碱的相关性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莲不同组织生物碱成分
    1 前言
    2 材料和试剂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和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 液相和质谱条件
    4 结果和分析
        4.1 UPLC-Q-TOF-MS/MS技术定性莲不同组织生物碱类化合物
        4.1.1 单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4.1.2 阿朴啡类生物碱
        4.1.3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
        4.1.4 其他类生物碱
        4.2 莲生物碱成分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分析
        4.3 莲生物碱类化合物合成通路推导
        4.3.1 单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代谢的生源途径推测
        4.3.2 阿朴啡类生物碱代谢的生源途径推测
        4.3.3 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代谢的生源途径推测
    5 小结
第五章 莲花药效成分类黄酮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试剂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和试剂
    3 研究方法
        3.1 样品提取方法
        3.2 花色表型测量统计
        3.3 液相条件
        3.4 质谱条件
        3.5 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分析条件的优化
        4.1.1 提取方法的优化
        4.1.1.1 料液比的考察
        4.1.1.2 提取次数考察
        4.1.1.3 超声时间考察
        4.1.2 色谱条件的优化
        4.1.2.1 线性关系考察
        4.1.2.2 精密度试验
        4.1.2.3 重复性试验
        4.1.2.4 稳定性试验
        4.2 UPLC-ESI-Q-TOF技术鉴定莲花类黄酮化合物
        4.2.1 花青素类化合物的鉴定
        4.2.2 黄酮醇类化合物的鉴定
        4.3 莲花不同品种中类黄酮化合物的积累差异
        4.4 莲花类黄酮主成分分析
        4.5 莲花花瓣颜色表型与类黄酮化合物之间的关系
        4.6 莲花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推导
        4.7 mGWAS分析
    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1.2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1.4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初中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2.1.1 初中生物学的地位
        2.1.2 初中生物学的作用
    2.2 生物学课程资源
        2.2.1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概念
        2.2.2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分类
        2.2.3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功能
        2.2.4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特点
        2.2.5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则
        2.2.6 生物学课程资源利用的理论基础
        2.2.7 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2.3 社团活动
        2.3.1 社团的概念和开设意义
        2.3.2 社团的形式
        2.3.3 社团活动的组织原则
        2.3.4 社团活动的组织策略
3 太原市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现状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方法
    3.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5 调查结果和分析
        3.5.1 结果及分析
        3.5.2 调查总结
4 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为例
    4.1 现阶段社团开展情况
        4.1.1 学校社团开展概况
        4.1.2 生物社团开展现状
    4.2 生物社团课程现阶段体现的优势
        4.2.1 学校社团氛围浓厚
        4.2.2 活动结合地方特色
        4.2.3 创新设计辅助教学
        4.2.4 学生能力逐步提高
    4.3 生物社团课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4.3.1 课程布局缺乏规划
        4.3.2 课程资源开发不足
        4.3.3 活动设计比较粗放
        4.3.4 课程目标不明晰,核心素养未落地
5 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开发利用的案例库建立及策略总结——以太原市第十八中学校为例
    5.1 生物社团活动课程优化设计策略
        5.1.1 概览生物学教材,选定活动主题
        5.1.2 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5.1.3 结合素养要求,创设开展思路
        5.1.4 教师集体讨论,论证活动可行度
        5.1.5 实施活动,进行记录
        5.1.6 师生评价反馈,优化改进设计
    5.2 实验型社团活动
        5.2.1 实验型社团活动特点分析
        5.2.2 实验型社团活动案例展示
        5.2.3 实验型社团活动开发策略总结
    5.3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
        5.3.1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特点分析
        5.3.2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案例展示
        5.3.3 调查(科普)型社团活动开发策略总结
    5.4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
        5.4.1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特点分析
        5.4.2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案例展示
        5.4.3 体验(制作)型社团活动开发策略总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莲雾概述
    1.2 果实木质素生物合成
        1.2.1 木质素的组成
        1.2.2 木质素生物合成代谢过程
        1.2.3 木质素代谢相关酶
    1.3 MYB转录因子对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1.3.1 MYB转录因子的结构特性
        1.3.2 MYB转录因子参与植物激素应答
        1.3.3 MYB参与调控植物胁迫生理
        1.3.4 MYB转录因子调控木质素生物合成
    1.4 NO对植物生理代谢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1.4.1 NO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2 NO对木质素代谢的影响
        1.4.3 NO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2章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品质及木质素代谢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采后莲雾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2.2.2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2.3.2 NO处理对采后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转录组的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数据来源
        3.1.2 NO处理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的获取
        3.2.2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MYB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莲雾果实的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3.2.4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MYB基因的表达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莲雾木质素合成途径相关MYB基因家族成员的命名
        3.3.2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理化性质分析
        3.3.3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磷酸化位点分析
        3.3.4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3.3.5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蛋白性质分析
        3.3.6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的二、三级结构预测
        3.3.7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多序列比对
        3.3.8 莲雾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树
        3.3.9 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莲雾果实SsMYB1 基因的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载体和菌株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莲雾SsMYB1 基因的克隆
        4.2.2 莲雾SsMYB1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莲雾总RNA的质量检测
        4.3.2 莲雾果实SsMYB1 全长ORF的克隆
        4.3.3 莲雾SsMYB1 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
        4.3.4 莲雾SsMYB1 的亚细胞定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5)黄土高原草地植物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叶脉性状的研究进展
        1.2.1 叶脉的起源
        1.2.2 叶脉的功能
        1.2.3 叶脉的类型和分布
        1.2.4 叶脉形态的性状指标及其生态学意义
        1.2.5 叶脉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6 叶脉密度与直径的权衡关系
        1.2.7 群落性状
        1.2.8 研究不足与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方设置和野外取样
        2.2.2 室内处理及测定
        2.2.3 气象数据来源
第三章 物种水平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3.1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物种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统计特征
        3.2.2 不同植物生长型次级叶脉性状的差异
        3.2.3 物种水平次级叶脉性状间的关联性
        3.2.4 物种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经度变化
        3.2.5 环境因素对物种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次级叶脉性状的变异
        3.3.2 物种水平下次级叶脉性状的关联关系
        3.3.3 物种水平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4.1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叶脉类型植物叶脉性状的统计特征
        4.2.2 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间的关联性
        4.2.3 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的经度变化
        4.2.4 环境因素对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间的关联关系
        4.3.2 不同叶脉类型植物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5.1 数据分析方法
        5.1.1 群落尺度叶脉性状的计算
        5.1.2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统计特征
        5.2.2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关联关系
        5.2.3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经度变化
        5.2.4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的影响因素
    5.3 讨论
        5.3.1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间的关联关系
        5.3.2 群落水平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橡胶树己糖激酶在胶乳再生中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橡胶的发展及应用
    1.2 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
    1.3 蔗糖在胶乳再生中的作用
    1.4 橡胶树中己糖的功能及代谢
        1.4.1 己糖激酶(HXK)
        1.4.2 果糖激酶(FRK)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橡胶树简介
        2.1.2 载体及菌种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所用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处理
        2.3.1 产量刺激实验
        2.3.2 激素和温度处理
        2.3.3 胶乳及其他组织RNA提取
        2.3.4 不同组织cDNA合成
    2.4 HXK实验方法
        2.4.1 HXK家族基因分离及进化分析
        2.4.2 亚细胞定位分析
        2.4.3 体外酶活分析
        2.4.4 q PCR分析
    2.5 FRK实验方法
        2.5.1 数据库利用
        2.5.2 FRK基因的分离及进化分析
        2.5.3 亚细胞定位分析
        2.5.4 体外酶活分析
        2.5.5 q PCR分析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
3 结果
    3.1 橡胶树不同组织RNA与反转录cDNA检测
    3.2 HXK家族基因研究结果
        3.2.1 HXK基因鉴定
        3.2.2 HbHXK家族的进化分析
        3.2.3 HXK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
        3.2.4 HbHXK2和HbHXK4 的亚细胞定位
        3.2.5 目的蛋白表达
        3.2.6 HbHXK2和HbHXK4 的酶学分析
        3.2.7 割胶和乙烯利处理
        3.2.8 温度处理
        3.2.9 植物激素处理
        3.2.10 HbHXK2和HbHXK4 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3.3 FRK家族基因研究结果
        3.3.1 FRK基因家族的鉴定
        3.3.2 HbFRKs进化分析及亚细胞定位
        3.3.3 HbFRK2 作为乳管细胞的主要成员
        3.3.4 产量刺激性实验
        3.3.5 HbFRK的蛋白纯化及酶学特性分析
4 讨论
    4.1 橡胶树HXK家族参与胶乳再生
    4.2 橡胶树FRK家族参与胶乳再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现状
        1.1.2 基于高中生物学科特点的要求
        1.1.3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有效性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流程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流程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行动研究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纸笔测验法
    1.5 思维导图相关概念界定
        1.5.1 思维导图的概念
        1.5.2 思维导图与其它概念的辨析
    1.6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6.1 脑科学理论
        1.6.2 元认知理论
        1.6.3 建构主义理论
        1.6.4 现代图式理论
    1.7 教学语境中思维导图的特点
    1.8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2.1 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2.2 复习课教学流程
    2.3 思维导图绘制的评价
    2.4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要求
        2.4.1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2.4.2 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原则
第3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内容
        3.1.3 实验对象
        3.1.4 变量分析
        3.1.5 实验工具
        3.1.6 实验阶段
    3.2 教学实施的开展
        3.2.1 示范教学阶段
        3.2.2 教师引导阶段
        3.2.3 学生自主应用阶段
    3.3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3.3.1 生物学成绩数据统计与分析
        3.3.2 学生学习能力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3.4.1 思维导图减轻学生复习中记忆负担
        3.4.2 思维导图教学策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3 思维导图使教师复习课备课有效化
        3.4.4 思维导图利于学生复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实验结论与不足之处
        4.1.1 实验结论
    4.2 实验中的不足
        4.2.1 实验范围较小
        4.2.2 实验时间较短
        4.2.3 笔者自身经验有限
    4.3 研究启示
        4.3.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
        4.3.2 教师要擅长利用思维导图的个体差异性发现问题
        4.3.3 思维导图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境
    4.4 复习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生物成绩前测试卷
    附录B 生物成绩后测试卷
    附录C 学生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组蛋白H3K4甲基转移酶ATX1在拟南芥次生壁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次生壁
        1.1.1 次生壁的合成
        1.1.2 次生壁合成的调控
    1.2 组蛋白的共价修饰
    1.3 组蛋白甲基化
        1.3.1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1.3.2 组蛋白去甲基酶
    1.6 组蛋白甲基化对植物发育的调控
        1.6.1 组蛋白甲基化对种子发育和休眠的调控
        1.6.2 组蛋白甲基化对根生长发育的调控
        1.6.3 组蛋白甲基化对叶片生长和衰老的调控
        1.6.4 组蛋白甲基化对开花的调控
        1.6.5 组蛋白甲基化对雄蕊和胚珠发育的调控
        1.6.6 组蛋白甲基化对茎尖发育的调控
        1.6.7 组蛋白甲基化对维管组织发育的调控
第二章 绪论
    2.1 选题依据
    2.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2.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的变化与基因表达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植物材料
        3.2.2 试剂及试剂盒
        3.2.3 培养基配置
        3.2.4 种子消毒和培养
        3.2.5 石蜡切片
        3.2.6 甲苯胺蓝染色
        3.2.7 RNA提取
        3.2.8 cDNA反转录
        3.2.9 RNA-seq
        3.2.10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3.2.11 ChIP-seq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拟南芥花序轴维管组织发育关键时期代表茎段分析
        3.3.2 转录组分析花序轴发育过程中基因的表达变化
        3.3.3 ChIP-seq 分析花序轴发育过程中 H3K4me3 的变化
        3.3.4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 H3K4me3 修饰变化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3.5 第7簇的基因GO富集分析
        3.3.6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调控了次生壁相关基因的表达
        3.3.7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VND1-7 的表达不受H3K4me3修饰调控
    3.4 讨论
        3.4.1 I-II阶段是拟南芥花序轴纤维细胞分化和次生壁合成的转变阶段
        3.4.2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的积累与基因的激活正相关
        3.4.3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的积累激活了次生壁合成关键调控基因的表达
第四章 ATX1在拟南芥次生壁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
        4.2.2 菌株和载体
        4.2.3 试剂及试剂盒
        4.2.4 CTAB法提取拟南芥DNA
        4.2.5 PCR扩增
        4.2.6 PCR产物胶回收
        4.2.7 酶切反应
        4.2.8 载体构建
        4.2.9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4.2.10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4.2.11 大肠杆菌转化
        4.2.12 农杆菌转化
        4.2.13 菌落PCR检测
        4.2.14 碱裂法质粒提取
        4.2.15 拟南芥转化
        4.2.16 次生壁组分组织化学染色
        4.2.17 次生壁组分含量化学检测
        4.2.18 超薄切片与透射电镜观察次生壁厚度
        4.2.19 Western blot杂交
        4.2.20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拟南芥Trx亚家族生物信息分析
        4.3.2 Trx家族基因在拟南芥花序轴中的时空表达特异性
        4.3.3 Trx突变体表型分析
        4.3.4 ATX1正调控拟南芥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
        4.3.5 ATX1促进了次生壁组分的积累
        4.3.6 ATX1促进了次生壁合成基因的表达
        4.3.7 ATX1调控次生壁合成的关键靶基因的筛选。
        4.3.8 ATX1调控了次生壁开关基因NST1和SND1的H3K4me3修饰和表达
        4.3.9 ATX1能够与NST1和SND1染色质结合
        4.3.10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ATX1与NST1和SND1染色质的结合
        4.3.11 ATX1在花序轴发育中促进了NST1和SND1染色质H3K4me3的积累和表达
        4.3.12 ATX1依赖NST1和SND1调控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合成
        4.3.13 NST1和SND1的特异表达可以恢复ATX1缺失引起的次生壁缺陷
        4.3.14 ATX1调控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的分子机制模型
    4.4 讨论
        4.4.1 ATX1在束间纤维细胞特异表达
        4.4.2 ATX1正调控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合成
        4.4.3 ATX1主要通过NST1和SND1调控束间纤维细胞次生壁的合成
        4.4.4 ATX1上游调控因子分析
        4.4.5 花序轴发育过程中H3K4me3修饰可能没有参与导管细胞次生壁合成的调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毛果杨次生壁纤维素合酶基因CRISPR/Cas9编辑突变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木材形成
        1.2.1 细胞分化和扩张
        1.2.2 次生细胞壁的沉积
        1.2.3 细胞程序性死亡
    1.3 应拉木
    1.4 纤维素的生物合成
        1.4.1 纤维素合酶
        1.4.2 与纤维素合成相关的其他基因
    1.5 基因组编辑技术
    1.6 CRISPR/Cas9核酸酶系统
        1.6.1 CRISPR/Cas9系统结构与机制
        1.6.2 CRISPR/Cas9系统植物中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毛果杨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菌株
        2.1.3 耗材及试剂材料
        2.1.4 仪器设备
        2.1.5 试剂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植物总DNA的提取
        2.2.2 目的DNA片段胶回收
        2.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转化
        2.2.4 农杆菌感受态的转化
        2.2.5 农杆菌介导的毛果杨遗传转化
        2.2.6 靶序列选择
        2.2.7 引物设计
        2.2.8 Cas9/gRNA-PtrCHLI载体构建
        2.2.9 转基因植株鉴定及靶位点编辑情况鉴定
        2.2.10 潜在脱靶位点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潮霉素筛选的毛果杨遗传转化方法
        2.3.2 CRISPR/Cas9编辑PtrCHLI1单基因分析
        2.3.3 CRISPR/Cas9编辑PtrCHLI1和2双基因分析
        2.3.4 毛果杨CRISPR/Cas9编辑体系流程
    2.4 本章小结
3 次生壁纤维素合酶PtrCesA4、7A、7b、8A、8B基因CRISPR/Cas9编辑及敲除突变体制备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载体与菌株
        3.1.3 耗材及试剂材料
        3.1.4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载体构建
        3.2.2 转基因植株鉴定及靶位点编辑情况鉴定
        3.2.3 潜在脱靶位点分析
        3.2.4 毛果杨温室苗的培养
        3.2.5 毛果杨土培苗的外植体消毒芽再生培养
    3.3 结果与分析
        3.3.1 PtrCesA4、7A、7B、8A和8B靶位点选取及其Cas9/gRNA载体构建
        3.3.2 ptrcesa4、7a、7b、8a、8b、7ab和8ab突变体中靶位点编辑情况
        3.3.3 ptrcesa4、7a、7b、8a、8b、7ab和8ab突变体蛋白提前终止情况
        3.3.4 ptrcesa4、7ab和8ab突变体潜在脱靶位点分析
        3.3.5 CRISPR/Cas9编辑位点遗传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4 毛果杨次生壁纤维素合酶基因敲除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植物组织石蜡包埋与切片
        4.2.2 细胞壁组织化学染色
        4.2.3 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分离
        4.2.4 蛋白Western杂交
        4.2.5 气孔参数
        4.2.6 叶片失水率
        4.2.7 显着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trCesA7A和7B、PtrCesA8A和8B功能冗余
        4.3.2 次生壁纤维素合酶家族分为PtrCesA4、7A/B和8A/B三类
        4.3.3 PtrCesA4、7A/B和8A/B馏基因敲除影响木质部纤维和导管细胞
        4.3.4 PtrCesA4、7A/B和8A/B基因敲除影响下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
        4.3.5 PtrCesA4、7A/B和8A/B基因敲除影响髓薄壁细胞
        4.3.6 木材次生壁纤维素合酶复合体由PtrCesA4、7A/B和8A/B三类核心成分构成
    4.4 本章小结
5 PtrCesA4、7A/B和8A/B在木材次生壁以及G纤维细胞壁结构的作用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2.1 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测定
        5.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5.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5.2.4 细胞壁多糖原位杂交
        5.2.5 显着性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PtrCesA4、7A/B和8A/B敲除对次生壁结构的影响
        5.3.2 PtrCesA4、7A/B和8A/B敲除对木材化学成分的改变
        5.3.3 PtrCesA4、7A/B和8A/B对应拉木纤维G层发育的作用
        5.3.4 PtrCesA4、7A/B和8A/B对韧皮纤维细胞壁结构的作用
    5.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PtrCesA 7B序列
附录2 Cas9/gRNA编辑的PtrCesAs基因突变
附录3 Cas9/gRNA编辑的ptrcesa突变体无性繁殖后代的稳定遗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单子叶植物中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中有平行脉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 李志鹏. 鲁东大学, 2021
  • [2]莲不同组织药效成分的代谢组学研究[D]. 刘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生物学课程资源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D]. 冯婷. 西南大学, 2021(01)
  • [4]莲雾果实木质素合成相关MY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分析[D]. 聂珂. 集美大学, 2021(01)
  • [5]黄土高原草地植物次级叶脉性状沿环境梯度变化规律[D]. 李丹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橡胶树己糖激酶在胶乳再生中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D]. 房平昌.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7]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D]. 关馨.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8]毛果杨MAP65基因家族的扩张与表达分析[J]. 薛丽,刘晓霞,罗莹,吕中睿,张建国,饶国栋. 林业科学研究, 2021(02)
  • [9]组蛋白H3K4甲基转移酶ATX1在拟南芥次生壁生物合成中的功能研究[D]. 王显强. 西南大学, 2021(01)
  • [10]毛果杨次生壁纤维素合酶基因CRISPR/Cas9编辑突变及功能研究[D]. 徐文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单子叶植物有网状脉吗?双子叶植物有平行脉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