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博的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

神博的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

一、申博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论文文献综述)

吴杨[1](2016)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旅游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首先以工厂观光的形态,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城市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城市内部工业空间的复兴带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产城融合、城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趋向为工业旅游提供历史机遇。上海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较早。2005年后,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持续提升,资源有机整合,产品创新开发,管理日渐规范,在新一轮城市转型及其功能空间优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凸显,引发各方关注。那么,上海工业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微观走向宏观的核心要素是什么,这些要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构成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形成相应的发展模式,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问题。全面回顾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发现工业旅游发展研究存在如下不足:研究视角相对零散,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工业旅游发展分析框架,尤其是相关研究中对工业旅游资源等核心概念界定和类型判别未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影响研究的深入推进;工业旅游发展动力研究以初期诱因或动力因素等一般性分析为主,较少基于实证进行解析;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凝练主要考虑供给视角的工业旅游静态产品,较少通过市场认知视角考察其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动态发展模式。鉴于此,本论文尝试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突破:①在相关理论及研究回顾、概念辨析基础上,构建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②运用实证分析,揭示上海市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指出“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之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实现尺度跃迁。③引入游客感知视角考量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并探索性地基于资源类型和业态分布特征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类型模式与空间增长模式,实现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过程的初步解析。在“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下,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采用GIS空间分析、政策计量等方法,深入解析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空间弱集聚分布,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资源集聚程度不同;上海工业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核心区工业旅游资源密集、通达度高。②上海工业旅游业态在黄浦江东、西两岸分别形成了体验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文脉型工业旅游业态密集区,具备良好的空间联动发展条件。③上海区级工业旅游治理政策强度存在空间差异,这与区内工业旅游资源丰度、业态开发强度等有关。其次,深入探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机制,发现:①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动力因素由外源动力(城市与产业转型)、内生动力(资源与业态的整合和拓展)、引导动力(治理)组成;微观动力因素由权力、资本、创意/技术、市场四种治理要素组成。②因此,“资源—业态—治理”嵌套于上海不同空间尺度内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当中,推动上海工业旅游从点状发展演进为在市域范围内全面兴起。第三,基于“资源—业态—治理”关联视角,采用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案例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①基于游客感知视角评价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发现工业旅游景点内部文化展示、内部管理、旅游咨询服务条件、娱乐活动条件对工业旅游认同度有显着影响,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导向是注重保存和诠释资源的内涵文化特征,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动态创新提升旅游体验;②对相关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基于资源类型建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微观模式,即文脉激活发展模式、体验激活发展模式、“文脉+体验”双重激活模式;③基于上海工业旅游业态的空间集聚及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邻近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三种空间增长模式,包括空间邻近模式、业态共生模式、空间嵌入模式。④上海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需要治理对策响应,认为要实现上述发展模式的超越和创新,需要更新治理理念,改善治理环境,优化治理结构,发挥治理主体的协同效应,突破工业旅游发展的产业和空间边界。

黄勇军[2](2016)在《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研究》文中提出汽车诞生至今已逾百年,它历经了自身进化与时代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汽车已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通工具,同时,也成为学界科学探索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伴随着汽车工业及传媒的发展,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应运而生。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诞生,首先与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汽车工业不断崛起,汽车销量不断攀升,汽车文化也日渐兴起,这为以打造汽车文化交流与互动平台为己任的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其二,与媒体的分众化趋势紧密相连。产业经济信息的发布与营销渠道的拓展,促进了电视专业频道的诞生,媒体的这种分众化发展趋势,满足了不同类别的受众对特定信息的需求,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是顺应媒体分众化发展趋势的产物。其三,与重庆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重庆“山城”的特殊地理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关联,是重庆厚重工业基础和独特地理位置的直接成果。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运营现状,一方面是栏目设置的多样化,其栏目主要分为信息发布类,包括新车上市、车市报价、汽车业界动态等内容;养护技巧类,主要是对常见的维修保养问题进行探讨和提供解决方案;人文娱乐类,包括人文旅游、娱乐休闲、访谈交流等;汽车营销类,主要有整车销售演示、汽车相关配套服务、产品推广等内容。另一方面是运营机制创新化,主要表现为数字频道集成平台引领汽车荧屏风潮、集成权威汽车信息多屏互动散发影响、吸纳社会资源以及盈利模式拓展。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内容同质化重播率高、汽车网站冲击巨大、“电视已死”之风存在潜在影响。对此,应从聚众再分众的精准定位、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专属“IP”、注重品牌效应并提升品牌附加值等方面着手加以改进,挖掘频道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汽摩频道品牌,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品牌效益的多元几何增长。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赵鹏[3](2010)在《魅力世博会 精彩大上海 中篇:穿越时空的梦想》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时间15时8分,在格林马迪会议宫第132次国展局大会上,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在中国的五星红旗前庄亚宣布:"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地——中国上海。"如今,8年过去了,我们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一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令人期待的世博盛会终于揭开她神秘的面纱:火红的"东方之冠"拔地而起,飞碟般的演艺中心沿江而立,各国展馆建筑争奇斗艳,7000万游客将莅临大上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国这个古老而文明、开放而自信的国度。举办世博会,已经不是梦。

雍君[4](2008)在《世博经济助推汽车业》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008年,上海世博筹备工作锣鼓越敲越紧,今年将是世博会筹办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一年。一个"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正在向世人走来。据预算,世博会直接项目投资逾100亿美元,而所配套和带动的动态投资将近3000亿人民币。

黄琪[5](2008)在《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文中提出虽然我国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但是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迅速转型和激烈变化的形势下,如何使更多的工业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和再利用,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作为中国近代工业中心,上海是研究工业建筑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在上海旧城更新已经将工业建筑作为改造对象的今天,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已有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足以形成完整理论推而广之。论文在对相关国际经验进行系统、明确的研究总结基础上,首先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界定、分类标准进行探讨,同时对其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和实用技术,在上海这个特定的城市化历史背景下加以论证。论文主体研究为1894年至1949年这一时段的上海工业建筑。文中第二章揭示了近代工业建筑的综合价值基础,建立起近代工业建筑的价值评估体系,为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章则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产生和发展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通过对其基本构成、发展演变与老化衰退等现象论述,剖析了其背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层原因,阐明了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的特殊性以及保护中再利用的重要性;文中第四章主要针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已有现状,包括现有政策和实例的概述,归纳出目前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现实影响因素;文中第五、六章在评价、控制、目标三个层面上初步建构整体性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策略,再经由实践层面的物质性实证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改造设计方法;附录部分附有西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现有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相关的政策、法规,上海近代优秀工业建筑保护名单、现存调查名单等,使论文主体部分可以处于更为宏观的背景中,便于研究者对该时段特征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和今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提供资料。

李永钧[6](2007)在《世博经济与上海汽车工业》文中认为进入2007年,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的锣鼓越敲越紧,2007年是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重要一年。目前上海

崔宁[7](2007)在《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大城市事件已经成为城市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执政战略目标的工具。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尝试通过城市事件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同时,如何理解“城市事件”,如何因势利导的利用“城市事件”实现城市发展目标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受城市之中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呈现持续动态地过程,其内在演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政府、市场、社会等多种因素。论文研究基于中国城市的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将“政府力”列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最大因素之一,并进一步将政府主导的“重大城市事件”定性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政府力。在重大城市事件的过程中,政府不但通过财政投资控制城市事件并发挥影响作用,而且还可通过代表政府的地方利益集团直接参与到城市事件之中,在举办地选择、基础设施配套、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政策供给等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轨迹。上海市政府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必须在5年时间内密集投入大量政府资源和最广泛地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政府行为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内聚焦于上海世博会,为深入剖析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案例。论文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聚焦于政府主导的重大城市事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政府行为对于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机制和过程,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在众多政府行为之中抽取与空间结构最密切相关的场地选址、场地拆迁、配套交通建设、规划和后续利用等主要方面,建立重大城市事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联系,分析总结其间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黄万鹏[8](2007)在《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北京国际汽车展为例》文中认为实施品牌战略是21世纪各行各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品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入世以后,我国会展的整体数量虽逐渐减少,但会展质量不断提高。会展行业正由数量型向品牌型转变。论文第一部分对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北京会展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论文第二部分着重对会展业和品牌战略的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综述。论文第三部分,首先讨论研究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再运用PEST法深入分析影响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方面因素,接着依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五力模型对北京会展业品牌的产业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从宏观和中观两个层面研究北京会展业当前的发展环境状况。论文第四部分是结合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进行品牌战略的实证研究。在简单介绍北京国际汽车展之后,运用SWOT法对北京国际汽车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结合论文第三部分的相关结论提出了对北京国际汽车展实施品牌强化、品牌联合和品牌延伸战略的建议。最后提出了包括政策、法律、行会和企业建设四个方面品牌战略的政府与社会层面保障体系和从品牌认证、资本运营、提升服务、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出发的企业层面保障体系。为北京会展业顺利实施品牌战略提供建议。

傅颢[9](2006)在《中国汽车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以国际汽车产业为背景,以中国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落后的根源,继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在比较了国际汽车产业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大国开放竞争模式”。本书适合汽车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以及关注汽车产业的公众阅读。

章镛初,陈江平[10](2005)在《我国冷藏汽车的现状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此文概述了我国公路冷藏运输结构的发展过程及冷藏保温汽车销售和生产现状,介绍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市场、制造企业和产品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申博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申博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2.3 数据来源
    1.3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工业旅游概念演变及界定
        2.1.1 国外研究中工业旅游概念的演变
        2.1.2 国内研究中工业旅游概念的演变
        2.1.3 工业旅游概念界定
    2.2 工业旅游的相关理论
        2.2.1 城市产业结构演进
        2.2.2 工业遗产有机更新
        2.2.3 地方性与空间再生
    2.3 国外工业旅游研究进展
        2.3.1 研究图谱分析
        2.3.2 研究进展
    2.4 国内工业旅游研究进展
        2.4.1 研究图谱分析
        2.4.2 研究进展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分析框架
    3.1 工业旅游资源
        3.1.1 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3.1.2 工业旅游资源特征及类型
    3.2 工业旅游业态
        3.2.1 工业旅游业态内涵及特征
        3.2.2 工业旅游业态类型
    3.3 工业旅游治理
        3.3.1 工业旅游治理内涵
        3.3.2 治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
    3.4 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业态—治理”机制
        3.4.1 工业旅游“资源—业态—治理”三维分析视角
        3.4.2 工业旅游“资源—业态—治理”综合发展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工业旅游的兴起与发展
    4.1 上海工业旅游兴起的基础
        4.1.1 上海悠久雄厚的工业基础
        4.1.2 上海快速演进的旅游产业
    4.2 上海工业旅游的发展阶段与特征
        4.2.1 发展阶段
        4.2.2 发展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资源—业态—治理”要素分析
    5.1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析
        5.1.1 资源要素空间分布分析
        5.1.2 资源要素空间集聚分析
        5.1.3 资源要素空间分异分析
        5.1.4 资源要素空间网络分析
    5.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业态要素分析
        5.2.1 业态分类
        5.2.2 业态的地域类型
    5.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治理要素分析
        5.3.1 治理政策
        5.3.2 治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6.1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因素解析
        6.1.1 宏观动力因素
        6.1.2 微观动力因素
    6.2 基于资源类型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6.2.1 文脉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6.2.2 体验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6.2.3 “文脉+体验”型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分析
    7.1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评价
        7.1.1 游客感知调研
        7.1.2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评价
        7.1.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指向
    7.2 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案例解析
        7.2.1 国外案例解读
        7.2.2 上海案例分析
    7.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建构与创新
        7.3.1 基于资源类型的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微观模式建构
        7.3.2 基于业态分布的上海工业旅游空间增长模式
        7.3.3 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模式创新的治理对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研问卷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活动
后记

(2)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对象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综述
        0.2.2 国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意义
        0.3.2 创新之处
    0.4 研究方法与文章思路
        0.4.1 研究方法
        0.4.2 文章思路
第1章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诞生契机
    1.1 新世纪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
        1.1.1 汽车工业的不断崛起
        1.1.2 汽车文化的日渐兴起
    1.2 传媒的分众化趋势
        1.2.1 产经信息发布以及营销渠道的拓展
        1.2.2 专业频道亟待“正名”
    1.3 重庆的特殊背景
        1.3.1 雄厚的工业基础
        1.3.2 “山城”的地理环境
第2章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发展现状
    2.1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栏目设置
        2.1.1 信息发布类
        2.1.2 养护技巧类
        2.1.3 人文娱乐类
        2.1.4 车品营销类
    2.2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运营机制
        2.2.1 数字频道集成平台引领汽车荧屏风潮
        2.2.2 集成权威汽车信息多屏互动散发影响
        2.2.3 吸纳社会资源盈利模式扩展
第3章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3.1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面临的困境
        3.1.1 内容同质化重播率高
        3.1.2 汽车网站的巨大冲击
        3.1.3 “电视已死”之风存在潜在影响
    3.2 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的改进策略
        3.2.1 聚众再分众的精准定位
        3.2.2 坚持内容为王打造专属“IP”
        3.2.3 注重品牌效应并提升品牌附加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危机中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
        1.1.1 上海是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
        1.1.2 上海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其主角之一正是近代工业建筑所在的大量工业用地
        1.1.3 由于缺少价值评估和遗产保护体系认可,近代工业建筑处境堪忧
    1.2 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概念
        1.2.1 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概念
        1.2.2 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相关概念
    1.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研究
        1.3.1 我国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研究现状
        1.3.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已有研究
    1.4 研究的指导思想
        1.4.1 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1.4.2 人居环境的观念和方法
        1.4.3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1.4.4 城市的“有机更新”
    1.5 研究目标、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价值体系研究
    2.1 价值判断—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基础
        2.1.1 价值判断的出发点
        2.1.2 价值认知的过程
    2.2 多元化价值取向—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价值体系的定性分析
        2.2.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自身的价值基础
        2.2.2 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价值判断的影响
        2.2.3 后工业时代对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价值判断的影响
    2.3 价值评估—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价值体系的定量分析
        2.3.1 价值评估的标准
        2.3.2 价值评估的定量操作
    2.4 小结
第3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基础研究
    3.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3.1.1 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阶段
        3.1.2 1894年甲午战争以前—近代工业建筑的发端期
        3.1.3 1894年~1937年—近代工业建筑的繁荣期
        3.1.4 1937年~1949年—近代工业建筑的停滞期
    3.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基本构成和类型
        3.2.1 功能类型
        3.2.2 空间类型
        3.2.3 结构类型
        3.2.4 建筑风格类型
        3.2.5 地域类型及其分布原因
    3.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特性
        3.3.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技术先进性
        3.3.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现代性
        3.3.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局限性
    3.4 城市发展与更新中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演变
        3.4.1 城市发展中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老化衰败
        3.4.2 城市更新中面临的新契机和挑战
    3.5 小结
第4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现状剖析
    4.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政策
        4.1.1 上海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发展历程
        4.1.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现有相关政策
    4.2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践概述
        4.2.1 优秀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4.2.2 大量一般性近代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发展历程
        4.2.3 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多样化趋势
    4.3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现实影响因素
        4.3.1 观念因素
        4.3.2 制度因素
        4.3.3 经济因素
        4.3.4 新兴产业因素
        4.3.5 社会因素
    4.4 小结
第5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策略研究框架
    5.1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5.1.1 功能调整与置换
        5.1.2 结合城市功能结构调整和优化
        5.1.3 利益平衡原则
        5.1.4 变更最少方式或可逆原则
    5.2 整体性的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建构体系
        5.2.1 评价体系
        5.2.2 控制体系
        5.2.3 目标体系
第6章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策略研究类型
    6.1 类型一:杨浦区东外滩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6.1.1 现状与问题
        6.1.2 改造目标
        6.1.3 规划概念和实施要点
        6.1.4 保护和再利用对策
    6.2 类型二:苏州河沿岸(内环线以内)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6.2.1 现状与问题
        6.2.2 改造目标和原则
        6.2.3 规划概念和实施要点
        6.2.4 保护和再利用对策
    6.3 类型三:上海世博会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6.3.1 保护和再利用原则、策略和方法
        6.3.2 江南造船厂
        6.3.3 上钢三厂
        6.3.4 白莲泾以东地区
        6.3.5 浦西以东保留厂房
    6.4 类型四:近代工业建筑单体的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6.5 进一步思考
附录
    附录A 西方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A.1 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对建筑保护领域的拓展
        A.2 近代西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历史沿革
        A.3 西方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相关法规与典型案例研究
        A.4 西方工业建筑再利用开发的动力分析
        A.5 小结
    附录B 上海城市遗产保护法规目录
    附录C 上海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
    附录D 上海市优秀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附录E 上海近代工业保护建筑一览表
    附录F 上海近代工业建筑调查表
    附录G 上海近代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洋行)及其工业建筑作品选录
    附录H 上海工业建筑(厂址)分布总图
    附录I 上海工业建筑(厂址)分区分布图
        YP杨浦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HK虹口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LW卢湾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WP黄浦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JA静安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PT 普陀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ZB闸北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CN长宁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PD浦东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XH徐汇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BS宝山区工业建筑(厂址)图表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世博经济与上海汽车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汽车工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二、世博会对上海汽车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三、世博经济将促进车、房消费互动发展
四、助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五、2010: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7)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重大城市事件”的概念辨析
        1.2.1 “重大城市事件”的定义
        1.2.2 “重大城市事件”的分类
        1.2.3 “重大城市事件”的政府职能
    1.3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辨析
        1.3.1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1.3.2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1.3.3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1.4 “城市空间结构”与“重大城市事件”的联系机制
        1.4.1 政府决策的目标性
        1.4.2 政府角色的重要性
        1.4.3 建立在政府平台之上的联系机制
    1.5 世界博览会与上海世博会
        1.5.1 世界博览会简介
        1.5.2 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1.5.3 作为重大城市事件的上海世博会
        1.5.4 政府性质的世博会管理机构
        1.5.5 政府主导的世博会财务计划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框架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6.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6.4 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2章 城市、城市政府与城市事件
    2.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和城市事件
        2.1.1 经济全球化概述
        2.1.2 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2.1.3 全球范围内的城市竞争与合作
        2.1.4 城市与城市事件
    2.2 重大城市事件的效应
        2.2.1 作为战略机遇的城市事件
        2.2.2 对外宣传和推介效应
        2.2.3 功能和环境完善效应
        2.2.4 资源优化和集中效应
        2.2.5 城市协调和同步效应
        2.2.6 公共投资的拉动效应
    2.3 世博会举办城市分布概述
        2.3.1 举办城市的分布情况
        2.3.2 举办城市的目的差异
    2.4 作为城市事件的“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
        2.4.1 申办世博会的政府背景
        2.4.2 申办世博会的经济背景
        2.4.3 申办过程的主要事件
        2.4.4 申办成功的基本因素
    2.5 上海市对上海世博会的期望
        2.5.1 将进一步增强上海经济的增长
        2.5.2 将不断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2.5.3 将推动第三产业的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
        2.5.4 将大幅度提高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水平
        2.5.5 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的联动发展
        2.5.6 将提升上海作为世界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城市精神
第3章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
    3.1 上海城市发展与事件的关联性
    3.2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成型
        3.2.1 城市发展轨迹的转折点
        3.2.2 城市经济发展的积累期
        3.2.3 城市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3.2.4 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概述
    3.3 上海在1950-1980年代的城市发展
        3.3.1 城市功能定位的转向
        3.3.2 城市生命力与竞争力的衰竭
        3.3.3 城市基础设施的透支
        3.3.4 城市人口的“纯化”
    3.4 1990年代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3.4.1 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浦东开发
        3.4.2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3.4.3 城市产业布局的调整
        3.4.4 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3.4.5 商业、办公和服务业的扩散
        3.4.6 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3.5 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3.5.1 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律
        3.5.2 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3.5.3 城市更新与空间拓展方式的创新
        3.5.4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瓶颈和路径
第4章 城市事件的区位选址与政府决策
    4.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事件区位选址
        4.1.1 预期风险影响政府选址决策
        4.1.2 场地区位选址决策模型
        4.1.3 世博会场地选址与决策目标分析
    4.2 世博会场地选址客观因素分析
        4.2.1 场地选址的空间因素
        4.2.2 场地选址的现状因素
        4.2.3 场地选址的主题因素
    4.3 世博会选址典型案例分析
        4.3.1 爱知世博会选址案例
        4.3.2 塞维利亚世博会选址案例
    4.4 上海世博会选址决策分析
        4.4.1 场地选址的基本原则
        4.4.2 场地选址确定过程
        4.4.3 场地选址决策因素
        4.4.4 场地红线范围优化
        4.4.5 场地空间区位概况
    4.5 上海世博会选址的直接影响
        4.5.1 提升黄浦江综合开发的功能品质
        4.5.2 加速中心区城市更新的建设进程
        4.5.3 打开城市中心区向南拓展的空间
        4.5.4 促进强大的多功能城市中心形成
第5章 城市事件场地整备与城市功能迁移
    5.1 场地整备的运作机制
        5.1.1 运作的基本目标
        5.1.2 运作的假设模式
        5.1.3 土地储备的运作模式
    5.2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5.2.1 从行政划拨到有偿使用
        5.2.2 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5.2.3 土地储备制度的建立
        5.2.4 土地储备引导下的城市空间拓展
    5.3 上海世博会场地拆迁与安置
        5.3.1 场地拆迁现状概况
        5.3.2 场地拆迁与安置
        5.3.3 场地拆迁延伸效应
        5.3.4 世博会土地储备具体操作
        5.3.5 世博会场地使用与土地储备的关系
    5.4 上海世博会规划的过程与目标
        5.4.1 申博期间规划方案的国际征集
        5.4.2 突出宣传性的申博规划方案
        5.4.3 强调实施性的办博规划方案
        5.4.4 规划尚未解决的时空矛盾
    5.5 上海世博会场地整备的影响分析
        5.5.1 功能置换与产业扩散
        5.5.2 人口空间分布的调整
        5.5.3 体现政府意志的规划
第6章 城市事件“需求导向”影响下的交通结构演化
    6.1 需求导向的成因机制
        6.1.1 作为决策依据的需求导向
        6.1.2 需求导向实际案例分析
    6.2 交通规划建设与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6.2.1 交通需求主体的持续演变
        6.2.2 交通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
        6.2.3 上海市交通需求演化趋势
        6.2.4 世博会交通需求的目标导向
    6.3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特征
        6.3.1 世博会参观者规模与分布
        6.3.2 世博会交通需求主要特征
        6.3.3 世博会与城市之间的需求关系
    6.4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管理
        6.4.1 需求管理研究的基本构思
        6.4.2 时间目标与空间结构要素相结合
        6.4.3 需求管理的重点应对措施
        6.4.4 市域外参观者交通需求特征与应对
        6.4.5 市域参观者交通需求特征与应对
        6.4.6 世博会以外其他活动的交通需求与应对
    6.5 上海世博会交通需求影响分析
        6.5.1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规模的扩大
        6.5.2 市中心交通支撑体系的初步成型
        6.5.3 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的结构性优化
第7章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的影响研究
    7.1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概况
        7.1.1 后续利用案例概况
        7.1.2 场地拆迁成本的约束性
        7.1.3 后续利用模式分析
        7.1.4 后续利用的官方思路
    7.2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模式
        7.2.1 后续利用利益分配机制的缺失
        7.2.2 土地是后续开发的重中之重
        7.2.3 后续利用的土地开发强度
        7.2.4 后续利用的用地功能布局
    7.3 上海世博会建筑后续利用探讨
        7.3.1 建筑保留模式是矛盾的焦点
        7.3.2 世博会建筑的艺术价值
        7.3.3 保护和保留建筑的后续利用
        7.3.4 新建永久建筑的后续利用
        7.3.5 外国国家馆的保留与后续利用
    7.4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特点及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7.4.1 城市行政分中心的建成
        7.4.2 城市文化重心的南移
        7.4.3 世博会后续利用的国际化倾向
第8章 上海世博会场地后续利用的实施保障
    8.1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的项目风险
        8.1.1 来自政府的风险
        8.1.2 来自开发商的风险
        8.1.3 来自宏观经济的风险
        8.1.4 来自城市规划管理的风险
    8.2 参考案例
        8.2.1 纽约巴特利公园城市
        8.2.2 伦敦金丝雀码头
        8.2.3 案例的经验和教训
    8.3 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实施保障的建议
        8.3.1 项目开发的机构保障
        8.3.2 统一规划和分散开发
        8.3.3 采用TOD体系等先进的规划理念
        8.3.4 容积率的控制策略
第9章 结语与展望
    9.1 结语
        9.1.1 城市政府与城市事件
        9.1.2 上海市与上海世博会
        9.1.3 上海世博会的影响研究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历届重要世博会的基本信息
附录B 世界博览会简介
附录C 城市房屋拆迁相关法律体系概述
附录D 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编制过程
附录E 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方案征集规划设计要求
附录F 2004年上海城市交通的硬件设施概况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北京国际汽车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会展业发展现状
        1.1.2 国内会展业发展现状
    1.2 北京会展业面对的问题
        1.2.1 场馆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场馆规模偏小
        1.2.2 会展缺乏有效地宏观调控和行业约束机制
        1.2.3 会展的质量、水平及集约化程度不高
        1.2.4 会展配套服务还远远没有跟上
    1.3 北京会展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1.3.1 提高会展的知名度、美誉度
        1.3.2 形成规模成效
        1.3.3 提高会展权威性
        1.3.4 专业化的会展管理与服务
    1.4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会展业
        2.1.1 会展
        2.1.2 会展业
        2.1.3 会展经济
    2.2 品牌战略
        2.2.1 战略
        2.2.2 品牌
        2.2.3 品牌战略
    2.3 会展品牌战略的概念及范畴
    2.4 会展品牌的基本类型与选择
        2.4.1 会展品牌基本类型
        2.4.2 品牌的生命周期
        2.4.3 会展品牌战略的选择
    2.5 会展品牌的实施
        2.5.1 会展品牌分析
        2.5.2 会展品牌定位
        2.5.3 会展业品牌识别系统的建立
        2.5.4 会展业品牌的管理
    2.6 会展品牌战略的研究评述
3 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环境分析
    3.1 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3.3.1 北京市会展业展馆情况
        3.3.2 北京市会展业的特点
        3.3.3 北京市会展业发展趋势预测
    3.2 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产业环境分析
        3.3.1 现有竞争对手分析
        3.3.2 进入者的威胁
        3.3.3 会展替代品威胁
        3.3.4 参展商的议价能力
        3.3.5 专业观众的议价能力
4 北京国际汽车展的品牌战略研究
    4.1 北京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的简介
    4.2 北京国际汽车展品牌战略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4.3 北京国际汽车展品牌战略选择
        4.3.1 北京国际汽车展的战略定位
        4.3.2 品牌强化战略
        4.3.3 品牌联合战略
        4.3.4 品牌延伸战略
    4.4 北京国际汽车展品牌战略的保障措施
        4.4.1 基于政府与社会层面保障措施
        4.4.2 基于企业层面保障措施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中国汽车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国际产业经济分析
    第三节 国家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优点
第二章 中外汽车产业的比较
    第一节 国际汽车业的演进路径和产业经济技术特征
    第二节 跨国汽车集团全球化竞争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目前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后发优势
    第三节 入世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契机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第一节 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模式概述
    第二节 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四节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大方面
    第五节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主导型模式的战略步骤
参考文献
后记
中文详细摘要

四、申博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D]. 吴杨.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2]重庆电视台汽摩频道研究[D]. 黄勇军. 湘潭大学, 2016(03)
  • [3]魅力世博会 精彩大上海 中篇:穿越时空的梦想[J]. 李平,张景成,刘春光,赵鹏. 新长征(党建版), 2010(05)
  • [4]世博经济助推汽车业[J]. 雍君. 上海经济, 2008(06)
  • [5]上海近代工业建筑保护和再利用[D]. 黄琪. 同济大学, 2008(08)
  • [6]世博经济与上海汽车工业[J]. 李永钧. 汽车工业研究, 2007(08)
  • [7]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上海世博会为例[D]. 崔宁. 同济大学, 2007(03)
  • [8]北京会展业品牌战略研究 ——以北京国际汽车展为例[D]. 黄万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3)
  • [9]中国汽车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研究[D]. 傅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10]我国冷藏汽车的现状和发展[A]. 章镛初,陈江平. 上海市制冷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标签:;  ;  ;  ;  ;  

神博的成功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机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