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历程及其建筑艺术分析

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历程及其建筑艺术分析

一、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艺术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龚滢[1](2020)在《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文中认为江南地区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苏州城市发展偏向性较弱,综合性较强,受异邦文化刺激和本土民族文化意识的双重影响全面,较其它城市更清晰体现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历程变迁,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的全面下降与周边城市的对应转型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本文以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结构研究为核心,结合谱系学历史研究观点,强调社会心理对建筑形式选择机制的影响,深入挖掘该地区近代建筑外在物质形态发展演化的缘由,并总结得出其谱系结构关系。首先明确江南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双重关系,解析苏州城市近代建设的导向性主流群体主要是由士绅阶层转型后的新生阶层个体们组成。基于阶层个体和群体知情意心理阶段曲线,对现存近代建筑按相关人物其时所属群体心理分为五类建筑类型:“激发”型、“盲从”型、“批判”型、“选择”型和“交融”型,类型之间穿插、交叠的关系充分印证了谱系学强调历史非连续的特性。而后,通过人物谱系对照相关近代建筑类型,印证了社会心理与建筑物质形态间的高对应度,切实说明对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进行总结归纳有利于挖掘近代营建的深层文化源由。从而依据个体心理影响形成群体,再由群体中先驱个体产生新心理活动形成新群体或分化次级群体的原理,指出了苏州近代建筑呈现为“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循环的建筑形式选择特征,表明建筑类型之间除承前启后的关系外,当社会新群体形成,其心理活动发生转折时,前后类型即存在彼此交叉的谱系结构,而当原社会群体分化产生次级群体时,前后类型呈现层层包含的谱系结构。进而以城市近代建设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心理为线索,探讨江南各城市近代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心理的联系与差别,将历时性群体背景和心理转变对应同时期建设营建活动。据此比较各城市与苏州近代建筑物质形态,得出苏州近代建筑形式选择亦受制于来源上海的商业本位思想和南京的政治权威意识,辨明了苏州与地区其它三城间的建筑形式选择关系。探明了表现为“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江南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上海向外辐射影响早、持续时间长,无绝对政权专制,与地区城市间形成自愿自由的多样性近似和差异谱系关系。南京自1927年后进行统一政治文化辐射影响,城市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的干预,对江南地区形成被动约束的统一性近似谱系关系。苏州、无锡、常州遵循城市地缘性文化底色彼此串联,镇江则多与向外辐射影响城市关联紧密,形成上海、南京辐射影响范围内彼此串联的“带状共同体”谱系结构。所以,本文主要对苏州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分析了苏州与江南地区其它各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身份背景和心理,以及对应相关近代建筑的物质形态的源流和差异,初步架构了江南地区近代建筑的谱系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江南近代建筑谱系关系奠定了一定基础。

陈诗祺[2](2020)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物质组成部分,是岭南地域文化的一种现象。同时,岭南建筑也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需要满足人们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然而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一方面,学界关于岭南建筑“实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岭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创新性”四大文化特征,而对岭南文化固有的“奇异性”和“怪而实用”的文化特征并未予以重视,也没有过多关注在创新与变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创造出某些古今中外都不曾出现过的“奇怪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学界关于岭南建筑审美属性的研究也多从“美”的角度切入,而忽视了审美上的“怪诞”在中国古已有之,也没有对岭南建筑审美上的“怪”和功能上的“实用”之间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和客观事实形成全面、统一的学术品格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补充和完善岭南建筑、岭南美学与艺术的研究体系有所帮助,同时为当代岭南建筑的创新实践探索提供美学思想和设计手法的理论依据。首先,论文的第二章以地域文化为背景,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影响因素出发,分析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具体成因及其在建筑上的表现。其次,论文的第三到五章从建筑类型、平面布局、建筑形象、建筑细部和建筑装饰各要素出发,结合典型案例考察分析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在岭南传统建筑、岭南西式建筑、岭南园林建筑中的具体表现和内在规律。由于“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类型的建筑受不同的主导文化影响,具有不同的“怪”的参照对象。故本文在案例分析中多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方法,先阐明“不怪”的基准点是什么,再具体分析各类型的岭南建筑“怪”在哪里,为什么“怪”,以及“怪”的功效作用是什么。在第三章中,以寺庙建筑、宗祠建筑和开平碉楼为例,指出:岭南传统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本土革新与综摄创新;在第四章中,以广州十三行与沙面租界建筑、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为例,指出:岭南西式建筑以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古典异化与中西杂糅;在第五章中,以清代岭南私家园林中的岭南庭园建筑和行商园林建筑为例,指出:岭南园林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受中国传统文化、岭南原着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影响,其“怪而实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元融合与务实自然。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岭南建筑具有“怪而实用”的二重统一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建筑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和实用至上的设计原则。其中,灵活变通的处理手法体现了不拘一格、重在适用的变革意识。在实用性原则的指导下,岭南建筑不特意追求设计手法的纯正,不必要遵循非实利的标准和规范,也不过分介意引入的异质元素和建筑的其它各部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因此经常会创造出一些非常规的建筑类型、不拘一格的平面布局、折衷“混搭”的建筑形象、夸张变形的建筑细部、世俗功用的建筑装饰等等,呈现出与该类型建筑主流的、标准的做法相比“大异其趣”的审美表现形式。在这里,“怪”是与建筑实用性相适应的,与传统审美标准有出入的美学形式,是一种非主流的、另辟蹊径的创造形式。“怪而实用”既是一种创新美学,也是一种创新手法。

赖世贤[3](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孙邦硕[4](2020)在《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会大学作为中西方近代交流中的重要部分,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更形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成千上万的基督教传教士随着西方势力涌入中国,意图实现“中华归主”的理想。传教士通过融入中国内地生活,以及建立学校、医院、出版机构和其他组织,在中国传播西方文明的生活习俗和精神思想。这促使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国人开始探讨自己的国家文明,也开始意识到建筑这一寄托精神思想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在西方众多参与建筑设计的人员中,除了早期的教会建筑由传教士完成,其余的建筑,尤其是教会大学,基本都是由西方建筑师完成的。从1894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中国本土化设计开始,再到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学的落成,西方建筑师几乎垄断了教会大学全部的设计项目,直到30年代,中国建筑师才逐渐在大学设计的领域崭露头角,不断发扬光大。来自美国的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正是在这个中国近代建筑探索的重要时期参与进来的西方建筑公司,在中国主持了金陵大学及齐鲁大学的校园规划及部分校园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参与近代教会大学建筑设计的西方建筑师,是中西合璧形制建筑设计的先驱者,对于同时期稍晚开始实践的中外建筑师是有启发性的,对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演进发挥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将帕金斯-费洛斯-汉弥尔顿建筑师事务所(英文名Perkins Fellows&Hamilton,Architects,简称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作为主要研宄对象,通过搜集大量的有关事务所的信件及两所教会大学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史料,归纳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的演变及事务所在美国的校园规划思想来源及实践,结合中国教会大学发展经过,梳理金陵大学和齐鲁大学前身学校的校园空间演变及事务所参与建设的前后经历,探讨事务所通过在金陵大学及齐鲁大学进行的校园规划实践体现出的规划思想,探讨事务所对在设计金陵大学及齐鲁大学的建筑时进行的规范化及地方化的尝试,总结事务所的教会大学校园规划思想和对现代中国风格的构想,为中国建筑风格的发展提供提供思路。

韩艺宽[5](2019)在《童寯建筑写作研究》文中认为童寯(1900-1983)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因此也是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其工程设计实践,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思考和借鉴,关注其长期被忽略的建筑写作文本,具体包括其建筑评论、建筑史写作和园林史写作三种写作产品类型。论文反思了以往研究中过度关注作者生平本身的历史研究范式,转而决定采用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童寯的写作文本与其他建筑学者及建筑师的文本并置,关注它们之间的意义重叠、冲突和交织,进而深入理解童寯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同时对童寯建筑写作的知识建构与知识生产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关注其写作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理论预设,对其历史思考的方式提出发问。并将这种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放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特殊脉络下予以解读。本文共分为六大章节。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过度关注作者生平事迹的缺憾,并确定了多文本阅读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概括地呈现了童寯建筑写作的特征、分类、分期,以及历史脉络等。第三章是童寯的建筑评论,包括评论内容、写作空间、评论对象、评价的范畴与标准,以及建筑评论与建筑实践的关系。本章还列举了同时期其他团体及个人针对同一对象的评论意见,与童寯的评论进行对照研究。第四章是童寯的建筑史写作,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包括西方建筑史、苏联及东欧建筑史、日本建筑史、建筑教育史、中国建筑史等写作文本的分析,指出这些建筑史写作在层次、体裁、义例、程序、文笔等方面的编纂特点,以及历史论述背后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观。第五章是童寯的园林史写作,与上一章类似,依然在历史编纂学和历史理论的视角下,展开对《江南园林志》、《东南园墅》、《造园史纲》等代表作的分析,并通过与刘敦桢等其他园林史学者的研究对比,揭示其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观等方面的独特特征。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除了总结全文外,还指出以上三方面的写作文本大都体现出实践导向、形式主导和现代性追求的特征,这和童寯的建筑师身份关系密切。同时本章进一步展望了未来从思想史到观念史研究转变的可能性。

任玉瑛[6](2019)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沿革与保护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是金陵女子大学旧址,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的建筑形式,融入了西方建筑理念,代表了 20世纪初中国教会大学所倡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新样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文献搜集与实地走访的方法,对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历史沿革看,随园校区内的民国建筑始建于1922年,风雨百年,经历了国际安全区设立,日军占领、复校、新中国成立等多个历史阶段。从布局看,随园校区民国建筑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位于中轴线的是大草坪及100号楼。从现状看,校园内民国建筑的使用、展示及保护情况较好,但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墙皮脱落、建筑褪色、色彩偏差、修缮不全、展示不足、人为破坏等。根据调查分析,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针对民国建筑在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制定专门法规和规定、树立科学的历史性校园保护观念、定期修缮和维护、借鉴成功案例经验。针对展示方面的问题,要逐步改变当前展览范围小、展示内容少的现状,要编制规划,成立规划建设统筹协调机构;夯实基础,尽快全面启动民国建筑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入调查研究;划定核心保护范围;设置展览内容,充分利用校内民国建筑文化资源;创建并逐渐完善民国建筑展示网站;广泛设置历史文化解读、展示设施;继续发掘校区内历史建筑文化内涵,打造随园历史建筑文化区等。

王荷池[7](2018)在《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表明南京素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教育水平一直位于中国前列,南京城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因此,以“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代表性。目前针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以个案居多,呈现独立、分散的状态,本文首次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南京近代教育建筑,以期对当今教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历史线索,为当今的校园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以史学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史、论结合。在爬梳剔抉国内外大量原始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研究,引入社会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系统性地呈现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历程,整体梳理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剖析其发展特征,并揭示其背后的发展动因。本文通过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演变的分析,揭示了近代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内在过程和发展规律,探讨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变迁如何影响教育建筑空间的发展。通过翔实的建筑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技术特征。本文研究内容由八章组成,各章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第一章为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况,对研究分期、分类的缘由进行阐述,提纲挈领地总结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描述了目前现状。第三至六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研究,以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为主线,从纵横两个剖面展开:纵剖面根据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特点将1840—1949年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晚清时期(1840—1911年)、民国前期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11—1937年)、日占时期(193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1949年),以时间为序梳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剖面依本土与殖民两条线索,分别探讨了四个历史时期中的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的建筑本体特征、校园规划建设特征以及相应的学校建设策略、规章制度等,并总结出各历史时期教育建筑的发展动因。纵横两个剖面的研究形成了南京近代教育建筑阶段性特征的翔实考证与历史发展脉络的全景式呈现。第七章为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去认识教育建筑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发展动因,以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第八章为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作出展望。

戴雪茹[8](2018)在《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研究 ——以苏州大学近代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建筑装饰风格的角度出发,结合近代中国深重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选取与西方建筑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长三角地区,对多所教会大学装饰进行实地考查和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运用建筑语言学、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方法,分析装饰形式与风格,并以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为例,完成其装饰从实景照片到数字化图形的转译。最后结合西学东渐的趋势,归纳出教会大学装饰风格的特点,期望对近代教会大学,尤其是苏州大学近代建筑的保护产生积极的意义。论文首先阐明了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的基础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清末民初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导致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并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影响了近代教会大学建筑装饰风格形成。基于基础分析,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为主要章节,辨析了装饰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梳理了近代教会大学装饰风格的发展脉络,系统分析了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的风格特征,提取装饰符号,以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着重解析了装饰的纹样。针对已有的装饰分类结果,对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进行图形收集,通过图片与表格的方式全方位展示苏州大学建筑装饰的纹样,同时对装饰的材料、色彩、工艺等做进一步的分析。论文最终总结出近代教会大学中西渐融的建筑装饰的特点,重要价值以及个人对于教会大学近代建筑的保护的一些看法。

冯琳[9](2018)在《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阶段,在城、乡建设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与此同时,如何能够科学地体现当代建筑的民族精神,一直是建筑界热议的话题。南京民国建筑,无论从群体、单体还是结构、装饰都具有非常典型的中西交融的艺术特征,对当代建筑的相关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民国时期的南京,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共和国的首都,拥有种类多样的建筑遗存。广义上的南京民国建筑,即有传统的古代建筑,也有纯西方式的新建筑,而对后期中国建筑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则是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近代民族形式建筑。这一类建筑也被称为狭义上的民国建筑,是以往相关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最能体现中国近代建筑“酌古参今、兼容中外”的时代特征。本文综合运用了艺术设计学、艺术考古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围绕着狭义的南京民国建筑,即民国时期南京的近代民族形式建筑展开讨论。第一,笔者对相关建筑遗存做了大量的调查,全面地整理了现存有关建筑的材料,在本文中收录了135座相关建筑,并给予详尽描述。这样做,并不为通过材料的堆砌来增加文章的体量,而是为本文提出的一种新的复合式分类方法提供支撑。除此之外,通过仔细地比对和分析,笔者也看到了这一批建筑中的局限与不足。第二,本文参照《首都计划》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了深入讨论。《首都计划》作为南京民国首都建设最重要的一部指导方针,并未在后期得到完全地落实。即便如此,它仍然对民国建筑风貌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笔者在文中依照实际情况与《首都计划》作了对应,不仅关注建筑的方位和样貌,更重要是对这一批建筑体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内涵进行分析。第三,南京民国建筑在继承传统时展现了多种角度的思考,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更由此拓展出现了多种类型,基于建筑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用单一的分类手法不足以支撑科学地研究。作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建筑的基本形式为主要分类依据,以建筑的功能性质、平面布局、材料结构等为辅助分类依据,以复合式分类方法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的分类,这也是本文首次采用的一种分类尝试。第四,本文以南京民国建筑中传统元素的范式形成为切入,分析了中西建筑文化在融合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并对南京民国建筑用例中的具体体现给予举例分析。在探讨其受到的中国传统影响时,本文关照《营造法式》及《清工程做法则例》得出其变化规律,并尝试对这种变化的产生原因作以探究。第五,南京民国建筑,作为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体现,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近代化的产物,其审美特征是十分复杂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建筑文化、建筑语言、建筑理念等方面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近现代建筑所需要体现的形式美、功能美、体验美、材料美、环境美等几方面出发,分形式与功用、比例与尺度、环境与布局、材料与质感、象征与意蕴五方面阐述其美的特征。本文对南京民国建筑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在总结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同时,对其历史局限性和不足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以此,为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处理国际影响与传统精神之间的关系贡献思路。

鹿偲琳[10](2018)在《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营建研究(1917-1945)》文中提出近代建筑处于中国建筑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阶段,而近代大学校园建筑是其中最能反映东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碰撞的建筑类型之一。在兴建过程中,其规划及建筑设计理念出现了是完全移植西方模式,还是结合本土进行再创造这两者之间的博弈。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正是这复杂的时空背景下,进行探索,为之后的中国校园建筑创作提供了参考范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收集、实地测绘、类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金陵女子大学近代建筑的校园规划与建筑营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梳理民国政府文档,建筑师、业主的来往信件、校董事会会议纪要文件及设计图纸等相关历史文献,分析营建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与建筑计划,从而梳理金陵女子大学的营建过程。其次,对比中美同时期大学的规划理念、空间形态与对比金陵女子大学创作过程中的两轮方案,总结其校园规划的特征,挖掘其成因,并提炼出了其校园规划思想中渐进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与区域联动发展三个方面。再次,从单体建筑中现代空间、现代技术与传统风格结合的层面,提炼其空间与技术方面设计与利用的特征;通过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要素在金陵女子大学近代建筑中的表达,提炼其形式层面的特征。最后以金陵女子大学为载体,探讨茂飞提出的适应性建筑理论及其五大要素,与金陵女子大学的联系。通过以上对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营建的研究,为日后金陵女子大学的修缮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并扩充现有金陵女子大学校园与近代教会大学建筑的相关研究。

二、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艺术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艺术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2.1 研究时间界定
        1.2.2 研究空间界定
        1.2.3 研究对象界定
        1.2.4 研究具体问题、目标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相关领域谱系学历史观点研究
        1.3.2 相关领域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
        1.3.3 国内外近代建筑相关史论与谱系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江南地区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心理变迁
    2.1 江南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的社会背景
        2.1.1 政治体制的冲击与变革
        2.1.2 经济形态的演变与交替
        2.1.3 社会文化的吐故与纳新
    2.2 近代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及基本特点
        2.2.1 以代表性士绅学习“西学”为发端
        2.2.2 以担当社会责任的士绅阶层为主体
        2.2.3 以民族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为基础
    2.3 近代城市建筑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心理的双重关系
        2.3.1 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为底色
        2.3.2 传统“束缚”与近代“自由”为焦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会心理的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
    3.1 苏州近代建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1 近代前苏州城市社会经济概貌
        3.1.2 清末民国时期苏州城市社会经济
    3.2 社会心理影响苏州近代建筑营造的决策方式
        3.2.1 个体呈现为“自下而上”的影响力
        3.2.2 社会群体呈现为“自上而下”的干预力
    3.3 苏州近代建筑社会心理角度的分类
        3.3.1 “激发”型建筑
        3.3.2 “盲从”型建筑
        3.3.3 “批判”型建筑
        3.3.4 “选择”型建筑
        3.3.5 “交融”型建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和谱系特征
    4.1 苏州近代建筑的溯源
        4.1.1 苏州传统式样建筑仍为其底色
        4.1.2 苏州近代建筑与西式建筑的演变关系
    4.2 苏州近代建筑五种类型的物质形态特征
        4.2.1 “激发”型建筑的刻意折“中”
        4.2.2 “盲从”型建筑的统一学“西”
        4.2.3 “批判”型建筑的视觉新“中”
        4.2.4 “选择”型建筑的“中”“西”斟酌
        4.2.5 “交融”型建筑的“中”“西”共融
    4.3 社会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苏州近代建筑谱系
        4.3.1 “单向套环”和“层层套环”的循环选择特征
        4.3.2 人物谱系与近代建筑类型间的高对应度
        4.3.3 五种类型近代建筑“源”和“流”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受制于上海和南京社会群体
    5.1 上海洋商群体商业本位思想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1.1 近代上海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1.2 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上海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1.3 近代上海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5.2 南京军政群体政治威权意识间接影响苏州近代建筑的形成
        5.2.1 近代南京军政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5.2.2 军政群体威权意识对南京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5.2.3 近代南京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比较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与江南区域内相邻城市间的近代建筑关系辨析
    6.1 近代无锡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无锡与苏州两地比较
        6.1.1 近代无锡民族工商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1.2 民族工商业群体逐利心理对无锡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1.3 近代无锡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2 近代常州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常州与苏州两地比较
        6.2.1 近代常州官商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点
        6.2.2 官商绅群体私利心理对常州与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2.3 近代常州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6.3 近代镇江主流群体对营造的影响方式和镇江与苏州两地比较
        6.3.1 近代镇江的政治群体的更迭及其作为
        6.3.2 政治群体目标导向对镇江和苏州近代建筑形成的影响方式
        6.3.3 近代镇江与苏州不同的导向性主流群体及其营造作为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江南地区近代建筑谱系的脉络和基本特征
    7.1 “先引辐射”到“后续串联”特征明显的“带状共同体”
        7.1.1 差异性辐射和亲疏性串联的结构
        7.1.2 经济和文化带状共同体的形成
    7.2 城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决定区域内建筑谱系脉络
        7.2.1 群体心理间的异和同定义近似和差异并存的建筑谱系关系
        7.2.2 区域内各市导向性主流群体和建筑谱系结构图
    7.3 江南地区中影响其它城市和接受影响城市的路径
        7.3.1 影响其它城市的营造在于营建群体背景和业内动向
        7.3.2 接受影响城市的营造在于导向性主流群体心理和经历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主要结论
    后续研究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附录2:苏州近代建筑及原归属人背景概览
参考文献

(2)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区间限定
        1.1.2 研究对象的时间限定
        1.1.3 “怪而实用”的概念界定
        1.1.4 岭南建筑中“怪”的概念界定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形成与表现
    2.1 岭南自然环境的影响
        2.1.1 岭南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实用精神
        2.1.3 自然环境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2 岭南政治经济的影响
        2.2.1 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开展与持续
        2.2.2 社会历史和政治局势的变革
        2.2.3 政治经济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3 岭南文化环境的影响
        2.3.1 岭南文化概述
        2.3.2 文化环境对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形成的影响
    2.4 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特征的表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传统建筑
    3.1 寺庙
        3.1.1 宗教异化、不拘约束的澳门妈阁庙
        3.1.2 因地制宜、“怪而实用”的云浮新兴国恩寺
    3.2 祠堂
        3.2.1 世俗功用、不忌对比的广州陈氏书院
        3.2.2 祠庠合一、中西杂糅的开平余氏宗祠
    3.3 开平碉楼
        3.3.1 开平碉楼的形成
        3.3.2 拼搭创造、整体折衷的开平碉楼
    3.4 岭南传统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本土革新与综摄创新
        3.4.1 岭南传统建筑在自然适应性影响下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4.2 岭南传统建筑在“重商”思想和世俗文化影响下对传统风格的继承与创新
        3.4.3 岭南传统建筑“自下而上”对外来风格的主动吸收与综合创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西式建筑
    4.1 广州十三行与沙面租界建筑
        4.1.1 中西杂糅的广州十三行
        4.1.2 不合经典的西式古典风沙面租界建筑
    4.2 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
        4.2.1 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形成
        4.2.2 “怪而实用”、中西杂糅的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
    4.3 岭南西式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古典异化与中西杂糅
        4.3.1 岭南西式建筑非正统、非主流的古典主义
        4.3.2 岭南西式建筑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折衷主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怪而实用”的岭南园林建筑
    5.1 岭南庭园建筑
        5.1.1 “连房广厦”、高空发展的东莞可园
        5.1.2 几何庭园、极致对比的番禺余荫山房
        5.1.3 新异实用、中西杂糅的潮阳西园
    5.2 行商园林建筑
        5.2.1 “怪而实用”的潘长耀花园与秋江池馆
        5.2.2 “怪而实用”的海山仙馆与花地馥荫园
    5.3 岭南园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总结:多元融合与务实自然
        5.3.1 岭南园林建筑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建筑类型
        5.3.2 岭南园林建筑因地制宜、因需而变的平面布局
        5.3.3 岭南园林建筑夸张变形、中西合璧的建筑形象和装饰手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近代教会大学的研究
        1.2.2 对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研究
        1.2.3 对金陵大学校园空间及建筑设计的研究
        1.2.4 对齐鲁大学校园空间及建筑设计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美国的校园规划实践
    2.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的校园规划发展
        2.1.1 “城市美化运动”之前的美国大学校园规划演变
        2.1.2 “城市美化运动”下的大学校园规划
    2.2 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创立
    2.3 事务所在美国的校园规划实践及设计思想
        2.3.1 帕金斯的早期校园设计实践
        2.3.2 事务所在美国的高校规划实践
        2.3.3 事务所的教育建筑设计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机遇
    3.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教会大学的兴起
        3.1.1 传教思潮与基督教育的兴起
        3.1.2 中国教会大学的诞生与发展
        3.1.3 中国近代建筑与教会大学建筑
    3.2 金陵大学的早期规划设计
        3.2.1 金陵大学的校园历史沿革
        3.2.2 金陵大学的早期规划
    3.3 齐鲁大学的早期规划设计
        3.3.1 齐鲁大学的校园历史沿革
        3.3.2 齐鲁大学的早期规划
    3.4 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的中国之约
        3.4.1 凯蒂&格雷戈里建筑师事务所的前期参与
        3.4.2 校方的考量与捐赠人的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实践
    4.1 金陵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
        4.1.1 金陵大学第一版校园规划
        4.1.2 金陵大学第二版校园规划
    4.2 齐鲁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
        4.2.1 齐鲁大学第一版校园规划
        4.2.2 齐鲁大学第二版校园规划
        4.2.3 齐鲁大学第三版校园规划
        4.2.4 齐鲁大学第四版校园规划
        4.2.5 齐鲁大学第五版校园规划
    4.3 事务所在中国的校园规划思想及调试
        4.3.1 金陵大学的校园规划思想
        4.3.2 齐鲁大学的校园规划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对现代中国风格的构想
    5.1 近代教会大学建筑风格的发展背景
    5.2 金陵大学有关建筑风格的构想
        5.2.1 金陵大学校园建筑
        5.2.2 规范化的尝试:对官式建筑的摹写
    5.3 齐鲁大学有关建筑风格的构想
        5.3.1 齐鲁大学校园建筑
        5.3.2 地方化尝试:与传统民居的结合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1)学术期刊文献
    (2)学术着作
    (3)学位论文
    (4)档案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童寯建筑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
        1.事实层面的意义
        2.史学理论的意义
        3.现实层面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相关研究文献
        1.童寯生平事业的总结与评价
        2.童寯建筑史写作的研究与评价
        3.童寯园林史写作的研究与评价
        4.针对其他建筑(园林)学者的文本研究
        5.广义的建筑历史理论研究
        6.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二、研究现状不足与待发展之处
        1.研究现状的基本矛盾
        2.后现代哲学的理论启发
        3.本文的解决方式
        三、创新点
        1.系统梳理童寯的建筑写作文本
        2.深入解析童寯的建筑写作文本
        3.重视童寯建筑写作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研究目的、内容与时空范围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时空范畴界定
    第四节 、框架组织及研究方法
        一、论文框架组织
        1.童寯建筑写作概述
        2.童寯的建筑评论
        3.童寯的建筑史写作
        4.童寯的园林史写作
        二、研究方法
        1.史料搜集
        2.多文本阅读
        3.话语分析
    第一章 图表来源
第二章 童寯建筑写作概述
    第一节 、写作特点
        一、总体特征
        1.数量多
        2.范围广
        3.周期长
        4.连贯性强
        二、历史编纂特征
        1.层次
        2.体裁
        3.义例
        4.程序
        5.文笔
    第二节 、文本分类
        一、分类方式
        二、产品类型
        1.建筑评论
        2.建筑史
        3.园林史
    第三节 、写作分期
        一、总体分期
        二、分类型分期
        1.建筑评论
        2.建筑史
        3.园林史
    第四节 、历史脉络
        一、民族国家的建立
        二、学科移植
        三、思想碰撞
        四、现代性论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话语竞争:童寯的建筑评论
    第一节 、建筑评论的内容
        一、《建筑艺术纪实》
        二、《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
        三、《中国建筑的特点》
        四、《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
        五、其他
    第二节 、建筑评论的写作空间
        一、《天下》月刊
        二、《战国策》
        三、《公共工程专刊》
    第三节 、建筑评论的对象
        一、教会的建筑策略
        二、国民政府的建筑政策
        三、中国建筑师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实践
        四、建国后的建筑政策
    第四节 、建筑评论的范畴与标准
        一、民族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二、时代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三、真实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四、经济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五、阶级性
        1.观点列举
        2.话语基础
    第五节 、建筑评论与工程实践
        一、历史视野下的建筑师职业
        二、工程实践中的风格妥协
        三、工程实践中的现代性追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表来源
第四章 历史操作:童寯的建筑史写作
    第一节 、西方建筑史写作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童寯西方现代建筑史写作
        1.层次:“述而不作”
        2.体裁:纪传体/学案体
        3.义例:突出设计
        4.程序:卡片收集
        5.文笔:简练朴素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童寯西方现代建筑史写作
        1.精英建筑师主导下的现代建筑进程
        2.进步史观推动下的现代建筑发展
        3.形式主义美学支配下的现代建筑话语
        4.设计实践取向下的现代建筑论述
        三、小结
    第二节 、苏联-东欧建筑史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苏联‐东欧现代建筑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苏联‐东欧现代建筑史写作
        1.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下的历史叙述
        2.科技基础决定建筑进程的理论认知
        3.政治干预建筑的历史借鉴
    第三节 、日本建筑史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写作
        1.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认同下的历史叙述
        2.科技基础决定建筑进程的理论认知
        3.东方民族形式探索的历史借鉴
    第四节 、建筑教育史写作
        一、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建筑教育史写作
        二、史学理论视野下的建筑教育史写作
        1.西方建筑教育体系主导的历史叙述
        2.现代主义价值取向下的教育史论述
        3.教育实践需求下的教育史选择
    第五节 、中国建筑史写作
        一、写作内容
        1.《北平两塔寺》
        2.《中国建筑的外来影响》
        3.《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中国建筑艺术》
        二、发展取向
        三、关于研究笔记
        四、小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表来源
第五章 文人情怀:童寯的园林史写作
    第一节 、历史编纂学角度下的童寯园林史写作
        一、《江南园林志》
        1.层次:“述”、“论”为主,兼有所“作”
        2.体裁:述、记、志、图
        3.义例:注重历史沿革
        4.程序:田野考察和文献考证并重
        5.文笔:繁体字和文言文
        二、《东南园墅》
        三、《造园史纲》
    第二节 、史学理论视野下的童寯园林史写作
        一、文人主导下的园林史进程
        二、诗、画、园统一的园林认知
        三、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园林史写作
        四、有所不为的园林实践取向
    第三节 、对比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表来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全文概括
        一、建筑评论
        二、建筑史写作
        三、园林史写作
    第二节 、建筑师的写作文本
        一、实践导向
        二、形式主导
        三、现代性追求
    第三节 、展望:从思想史到观念史
    第六章 图表来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童寯年谱
    附录 B:童寯建筑实践作品
    附录 C:童寯建筑写作
    附录 D:访谈资料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6)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沿革与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文所涉核心概念的定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一章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沿革、布局与风格
    第一节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沿革与布局
        一、沿革
        二、布局
    第二节 随园校区中的主要民国建筑
        一、教学楼
        二、宿舍楼
        三、活动楼
        四、已经消逝的民国建筑
    第三节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风格
        一、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风格
        二、与民国时期其他教会大学建筑的比较
第二章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使用与展示现状
        一、使用现状
        二、展示现状
    第二节 保护现状
        一、近年修缮情况
        二、保护状况分析
第三章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保护、展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第一节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保护、展示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二、展示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随园校区民国建筑保护、展示改进之建议
        一、保护方面改进之建议
        二、展示方面改进之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本文的创新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时空范畴界定
        三、相关概念解释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二、南京近代建筑史的研究
        三、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四、涉及到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研究
        五、研究现状的不足以及待发展之处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二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与发展概略
    第一节 序幕:1840年以前中国境内的教会学校
    第二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产生背景
        一、晚清时期清政府的教育变革
        二、晚清时期南京的教育变革
        三、晚清时期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第三节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概略及现状
        一、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发展分期
        二、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分类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分布
        四、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特征
        五、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840—1911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和学堂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晚清南京的社会背景
        二、清政府的教育变革促成新式学堂的开办
        三、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教会学堂的出现
        四、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
        五、主导学堂建设者:清政府官员、西方教会
    第二节 划时代的变革——本土新式学堂的创办
        一、新式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清政府制订新式学制引导学堂建设
        三、新式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传统书院的局部改造
        五、洋务学堂的建设
        六、维新学堂的建设
        七、新政学堂的建设
        八、各类新式学堂的建筑技术
        九、典型案例分析:江南水师学堂——本土新式学堂的起步
    第三节 中国主权之外的“文化飞地”——西方教会创办的学堂
        一、西方教会传教策略的转变:从“布道”到“办学”
        二、西方教会移植西方学校的建设模式
        三、教会学堂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堂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堂的创立
        六、教会学堂的建筑技术
        七、典型案例分析:汇文书院——晚清时期南京规模最大的教会学堂
    第四节 晚清南京的本土学堂与教会学堂对比研究
        一、学堂数量比较
        二、学堂建设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11—1937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和学校建设的关联因素
        一、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教育业的改革与发展
        三、建筑业的发展与兴盛
        四、学校建设的新生力量:专业建筑师参与校园建设
    第二节 本土学校的发展与兴盛
        一、民国教育目标下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政府推行的学制及学校建设规则
        三、各类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学校的建设
        六、军事学校的建设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从“三江师范学堂”到“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大学近代化历程的典范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扩张与发展
        一、西方教会的办学重心转向高等教育
        二、教会学校建设理念的发展流变:中西合璧成为主流
        三、教会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五、高等教会学校的建设
        六、教会学校的建筑技术
        七、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大学——开启中西合璧之先河
        八、典例案例分析:金陵女子大学——中国古典建筑复兴之作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37—1945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南京沦陷前大量学校停办和内迁
        二、日占时期南京的社会状况
        三、日占时期南京的学校状况
    第二节 日占时期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和学校建设规则
        一、南京推行的办学策略
        二、教育制度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规则对学校建设的管控
        四、教育制度和建设规则的实施状况
    第三节 日占时期各类学校的建造实况
        一、学校营建特征与空间分布
        二、中国人开办的初、中等学校
        三、中国人开办的高等学校
        四、中国人开办的军事学校
        五、西方教会开办的临时补习班和少量初、中等学校
        六、日本人开办的少量初、中等学校和军事学校
        七、典型案例分析:日占时期的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45—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
    第一节 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与学校状况
        一、抗战后南京的社会状况
        二、国民政府接收改组日治时期的学校
        三、内迁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四、新中国对南京学校的接管与改造
    第二节 本土学校原校舍的修缮与新一轮建设
        一、抗战后的学校建设需求
        二、国民政府对教育制度及建设规则的修订
        三、抗战后本土学校的实际建造状况
        四、初、中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五、高等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六、军事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校园更新
        七、各类学校的建筑技术
        八、典型案例分析:国立中央大学校分部丁家桥校区的建设
    第三节 教会学校的校舍修缮与添建
        一、二战后西方教会从复兴—应变—撤退的办学历程
        二、教会学校的复校与整顿
        三、初、中等教会学校的修缮与添建
        四、高等教会学校的修缮
    第四节 本土学校与教会学校对比研究
        一、学校数量比较
        二、校园建设特征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历史成因探讨
    第一节 内在变革:社会意识形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目标更迭对应的教育建筑变迁
        二、国家制度法规对教育建筑的引导与管控
    第二节 外来影响:中西文化交流对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影响
        一、中西教育建筑的发展历史比较
        二、中西教育建筑在南京的交汇
        三、中西文化“从碰撞到交融”的过程所对应的校园形态
        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南京教育建筑的近代化进程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一、中国近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使南京近代教育建筑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二、南京近代教育和城市规划的发展使南京近代学校的空间分布由集中式向均衡式转变,由城墙内向城墙外扩张
        三、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的发展受制于教育业和建筑业的双重影响,近代教育理念决定了近代教育建筑的空间形制
        三、近代建筑技术的发展是近代教育建筑得以建造实施的基础与前提
    第二节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南京市公布的近代教育建筑遗产名录
    附录二:南京市现存的近代教育建筑调查表
    附录三:1840—1949年的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统计表
    附录四:与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相关的学制和建设规则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研究 ——以苏州大学近代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文化的传承性
        1.1.2 校园遗产建筑保护的迫切性
        1.1.3 近代教会大学建筑的特殊性
        1.1.4 建筑装饰的重要性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4.1 关于国内外建筑装饰的研究
        1.4.2 关于教会大学建筑的研究
        1.4.3 关于高校校园建筑装饰的研究
    1.5 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校园建筑概述
    2.1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创建
        2.1.1 清末民初社会性质转型为自由传教创造条件
        2.1.2 西方教会在华的办学宣教
        2.1.3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沿革
    2.2 近代失衡的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
    2.3 近代教会大学建筑的概况和风格
        2.3.1 近代教会大学校园建筑的概况
        2.3.2 近代教会大学校园建筑的风格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分析
    3.1 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的发展脉络
        3.1.1 西式建筑文化的输入
        3.1.2 对中国化建筑的探索
    3.2 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的风格
    3.3 以西式风格为主导的装饰元素
        3.3.1 装饰纹样
        3.3.2 装饰材质
        3.3.3 装饰色彩
    3.4 以中式风格为主导的装饰元素
        3.4.1 装饰纹样
        3.4.2 装饰材质
        3.4.3 装饰色彩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分析
    4.1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概述
        4.1.1 东吴大学的兴办
        4.1.2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的概况
        4.1.3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的特色
    4.2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的纹样
        4.2.1 门的装饰
        4.2.2 窗的装饰
        4.2.3 券廊的装饰
        4.2.4 屋面、檐部的装饰
        4.2.5 立面的装饰
        4.2.6 栏杆、楼梯的装饰
    4.3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的材料
        4.3.1 砖石
        4.3.2 石材
        4.3.3 铁艺
        4.3.4 玻璃
    4.4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的色彩
    4.5 苏州大学近代建筑装饰的工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的特点
    5.1 以西式风格为主导的装饰特点
    5.2 以中式风格为主导的装饰特点
    5.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及研究基础
        一 主要概念
        二 前人研究基础
    第三节 本论文的探究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产生背景
    第一节 河山大势,古都金陵
        一 自然环境
        二 历史沿革
        三 古代城市发展
    第二节 近代南京的城市建设
        一 清末的社会状况
        二 西风东渐的前奏
        三 民国时期的首都
        四 民国建筑的类型
    第三节 《首都计划》与“中国固有式”建筑
        一 《首都计划》的要求
        二 西方教育及思潮的影响
        三 民族主义精神的崛起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南京相关建筑的遗存、分期及分布
    第一节 清朝末年的酝酿期(1840-1910)
    第二节 教会大学影响下的发轫期(1911-1926)
    第三节 《首都计划》推动下的全盛期(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前后的缓滞期(1938-1949)
    第五节 相关建筑的分布情况
        一 中山大道沿线
        二 北京东路、长江路沿线
        三 紫金山中山陵园区
        四 其它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南京相关建筑的分类
    第一节 复合式分类概述
        一 功能性质
        二 材料结构
        三 平面布局
        四 基本外形
    第二节 简单混合式建筑
        一 西化的官式建筑
        二 含蓄的中式符号
    第三节 古典复兴式建筑
        一 古典复兴式一式
        二 古典复兴式二式
        三 古典复兴式三式
    第四节 新民族形式建筑
        一 新民族形式一式
        二 新民族形式二式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传统特征在相关建筑中的范式
    第一节 环境观念之影响
    第二节 建筑布局之理解
        一 轴线对称的整体布局
        二 层次分明的合院格局
        三 丰富多变的群组关系
    第三节 建筑类型之借鉴
        一 宫殿
        二 门
        三 照壁
        四 亭
        五 台
        六 塔
    第四节 传统建筑形态之运用
        一 传统屋顶
        二 结构构件
        三 户牖游廊
        四 台基勾阑
        五 纹样色彩
    第五节 传统建筑符号之变化
        一 建筑形体特征之变化
        二 传统建筑构件之选择
        三 建筑装饰语言之简化
    第六节 小结
第五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审美探析
    第一节 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南京民国建筑
        一 建筑文化之结合
        二 艺术语言之多样
        三 理论思想之首创
    第二节 南京相关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 形式与功用
        二 比例与尺度
        三 环境与布局
        四 材料与质感
        五 象征与意蕴
    第三节 相关建筑与其它地区同类的比较
        一 北京
        二 上海
        三 广州
        四 其它城市有关案例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南京民国建筑的影响与启示
    第一节 时代意义
        一 时代价值
        二 时代精神
    第二节 不足与问题
        一 时代局限性
        二 “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的二元悖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营建研究(191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设计成果
下篇:研究报告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2.1 近代教会大学建筑的研究概况
        1.2.2 中国近代着名建筑师茂飞(HenryKillamMurphy)的研究概况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思考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营建过程与相关问题研究
        2.1 参与建设各方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能
        2.1.1 多层次的金女大校方管理体系
        2.1.2 茂飞-丹纳建筑事务所
        2.1.3 监工出自设计方
        2.1.4 营造厂考证
        2.2 建筑计划对工程的控制
        2.2.1 土地的购置
        2.2.2 校园建设标准
        2.2.3 计划与实际工程花费比较
        2.3 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营建的4个阶段(1917-1949)
        2.3.1 准备阶段(1917-1921)
        2.3.2 第一阶段——初创(1921-1931)
        2.3.3 第二阶段——发展(1931-1937)
        2.3.4 校园发展的停滞阶段(1937-1949)
        2.4 本章小结
        2.5 本章图纸目录
    第三章 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分析
        3.1 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思想
        3.1.1 渐进式的发展
        3.1.2 因地制宜发展
        3.1.3 区域联动发展
        3.2 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特征及成因
        3.2.1 布局特征——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布局的尝试
        3.2.2 功能分区——一种“前学后寝”的尝试
        3.2.3 东西朝向——不同于固有习惯的朝向特点
        3.3 本章小结
        3.4 本章图纸目录
    第四章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特征研究
        4.1 “适应性建筑”(AdaptiveArchitecture)的提出与金陵女子大学概况
        4.1.1 “适应性建筑”与五大元素
        4.1.2 金陵女子大学建筑概况
        4.2 传统形式与现代空间结合
        4.2.1 一字型平面下空间组织分析
        4.2.2 传统大屋顶下屋尖空间利用分析
        4.2.3 游廊与外廊组织下的空间过渡分析
        4.2.4 新的空间类型——公共空间
        4.3 传统形式与现代技术结合
        4.3.1 屋顶的应对方法
        4.3.2 墙垣的不同构造方式
        4.3.3 现代装修对传统的模仿
        4.4 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要素的表达
        4.4.1 屋顶的选择与组合
        4.4.2 台基到基座的转译
        4.4.3 柱的组合方式
        4.4.4 转角的处理
        4.4.5 简化的入口处理
        4.5 金陵女子大学的建筑实践对“适应性建筑”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4.5.1 茂飞对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不断认识
        4.5.2 茂飞对“适应性建筑”处理的定型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图纸目录
结语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过程及建筑艺术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社会心理的江南近代建筑谱系研究 ——以苏州地区为例[D]. 龚滢. 江南大学, 2020(04)
  • [2]地域文化影响下岭南建筑“怪而实用”的特征研究[D]. 陈诗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4]帕金斯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在近代中国的教会大学设计研究[D]. 孙邦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童寯建筑写作研究[D]. 韩艺宽. 东南大学, 2019(01)
  • [6]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民国建筑的沿革与保护利用[D]. 任玉瑛.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南京近代教育建筑研究(1840-1949)[D]. 王荷池. 东南大学, 2018(01)
  • [8]近代中国长三角地区教会大学建筑装饰研究 ——以苏州大学近代建筑为例[D]. 戴雪茹. 苏州大学, 2018(01)
  • [9]南京民国建筑艺术研究[D]. 冯琳. 西安美术学院, 2018(01)
  • [10]金陵女子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营建研究(1917-1945)[D]. 鹿偲琳. 东南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金陵女子大学的创建历程及其建筑艺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