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官兵心理疏导100例》出版发行(论文文献综述)
杨阳[1](2020)在《中医五态人格与在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在校大学生痤疮患者为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将五态人格测验结果与痤疮发病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五态人格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痤疮患者的针对性治疗和心理干预,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方法: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以济南市区三所综合性高校受痤疮困扰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取有效问卷127份,(山东中医药大学80份、山东师范大学21份、齐鲁工业大学26份)。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信息采集和五态人格测验问卷调查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参与本次调查的痤疮患者五态人格得分,阴阳和平维度得分偏低,太阴维度得分偏高,太阴人格倾向为痤疮的易感因素。②男性患者与常模相比,太阳维度得分偏高,男性患者较常人更加烦躁易怒,情绪波动也更大;女性患者与常模相比阴阳和平维度得分偏低,太阴维度得分较高,女性患者较常人更易焦虑抑郁。男性与女性患者比较,太阳维度得分较高,对刺激反应更加强烈。③青春期后痤疮患者比青春期痤疮患者在少阳维度得分更高,更需要注意情绪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④在月经状况上五态人格比较,有月经推迟的患者太阴维度得分偏高。⑤痤疮病程较长(大于5年),程度较重(Ⅳ级)、精神压力较大者,太阴维度得分偏高。⑥在睡眠状况、皮肤类型、口味偏好等方面,五态人格得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痤疮的发生与发展和太阴人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疾病的发展受人格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故在诊疗中,可结合患者心理状态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周阳雨[2](2020)在《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的任务、困境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联合国宪章》明确指出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此,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联合国所从事的影响最广泛、最典型、影响力最大的工作内容。二战结束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同时也出现地区冲突不断的情况。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全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地位不断提升,扮演着不可代替的角色。联合国维和行动在维护国际安全及和平,控制地方冲突与局部矛盾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冷战结束后,联合国进入第二代维和时期。相较于传统的维和行动,第二代维和行动的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从管理方式的角度来看,第二代维和行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不断完善其前期冲突预防机制,建立起了集构建、维系与建设为一体的和平管理体系;从任务内容的角度来看,第二代维和行动变得更加丰富且复杂,参与主体的数量和种类显着增多,处理问题的手段与运行路径丰富多样。然而,第二代维和行动中新增的预防性部署、参与选举与行政管理以及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导致其在维和资源、维和人员、维和机制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并对维和行动的基本原则造成冲击,使维和行动陷入困境。因此,加强对第二代维和行动面临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维和行动的认识、完善维和机制构建以及掌握和预测维和行动未来发展的趋势。针对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面临的困境,联合国应在拓展维和资源供给与制度建设、改善并加强维和人员结构与素质建设、严格执行退出机制与限制武力使用、改革维和组织架构与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所作为。
于钦明[3](2014)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有效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提升公民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新课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施教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结构要素等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力度和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内外各地域之间、各行业之间和各社会阶层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也极大地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由长期的战争环境转入和平环境,这是个最大的不同。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方法要想“管用”,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从满足人精神世界的知、情、意心理需要的角度,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使“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思想基础、时代要求、建构视阈、内容体系、程序机制以及实践应用等问题,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思想来源、新时期的要求,具体的方法结构、过程、内容体系、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问题做出解答。具体来说,本文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和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四个层次逐渐展开阐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特征和作用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的历史梳理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体现人“知、情、意”心理活动的“疏”和体现人的思想意识要求的“导”为双维视阈,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通过启发思维、疏通心理、引导思想,从而帮助人们澄清思想困惑、排解心理压力,提高思想认识,实现自我教育而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虽始终未被系统研究,但历史上不乏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实践。本文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进行了分期梳理、考察和挖掘,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为这是笔丰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和思想道德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进一步丰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也应该注意时代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也对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确立和选择应该有更加广阔的视阈,注重方法的多元性、实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和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及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包括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和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并对每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概念以及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内容进行的建构,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表现出系统化的特点,形成了层次分明、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交叉、相互补充并呈现综合发展趋势的方法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认识性和交流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过程及运行机制也应该体现一定的交流性要求。本文主张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分为内涵结构、过程要素结构和逻辑结构。在对相关的结构要素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运行过程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力求把“知、情、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行”的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唤醒情感、启发思维、引导需求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最后,本文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对策,提出了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预防教育和反复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实践途径,探讨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从而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独特作用。总之,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诠释和构建,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针对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形成有层次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体系。唯其如此,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接受度和教育效果,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服务。
陈兰芝[4](2014)在《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说:“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①党的思想纯洁性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和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实践基因。执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基本内涵包括理论纯洁、信仰纯洁、信念纯洁、道德纯洁和立场纯洁五个方面;呈现出整体性与个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目标性与过程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纯洁性的直接理论源泉。基于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社会根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建立无产阶级的独立政党,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列宁以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表达了无产阶级政党纯洁性建设的思想,提出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加强意识形态的灌输、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发挥意识形态的理论批判功能、坚持革命武器的理论创新,澄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具有思想指导、信念聚合、巩固统一的价值功能。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理论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阐明保持思想纯洁是政党领导的责任应然,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道德规范,主张清扫政治灰尘改造主观世界,奠定了首先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立足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理解和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抵制精神污染、坚定理想信念,提出解决思想问题要以制度为保障,为制度反腐奠定了思想基础。江泽民科学判断新时期党的历史方位,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列,阐发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倡导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注重党的执政能力提高。胡锦涛着眼于应对执政风险的现实需要,倡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主张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党九十多年来,党在保持思想纯洁性方面积累的主要经验包括:坚持思想领导的根基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继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宗旨意识与群众路线。党在保持思想纯洁性方面的主要教训是:对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判断依据过唯成分论;对党的指导作用发挥迷信过共产国际指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产生过教条主义错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建设面临着悖论式的现代性境遇。现代性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同时,也使得置身其中的个人、政党、社会以至人类面临着诸多困扰,尤其是精神性信仰危机表现强烈。党内思想不纯主要表现为:主义淡化、信仰迷茫;理想模糊、信念动摇;党性迷失、道德滑坡;权利错位、义务虚化。通过贪腐官员的个案分析研究揭示腐败的主要思想根源是:马列主义只是说在嘴上、理想信念没敌过真金白银、公权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些问题是由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市场化等现代性演进力量带来的价值困扰、工具困扰和物化困扰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矛盾引发的。因此,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不能封闭僵化,要增强包容意识、创新意识和制度绩效。现代性问题反映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领域,其实质是如何在现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重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与意义世界。针对党内思想不纯的突出问题,笔者力图从理论、信念、德性、权利与义务维度探讨在现代性发展境遇中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可行性路径:第一,基于日常生活的理论视角,构建理论教育内化机制。面向日常生活世界,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活力,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传播,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一种“说话的力量”、“传播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提高理论教育内化度。第二,基于党员情感需要的心理分析,剖析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宏叙事”与党员个体“微需要”的内在矛盾,构建理想信念情感激发机制,改善党员理想信念的民生根基,激发党员信仰认同的情感需要与情感体验,营造廉洁文化氛围,培育党员的身份认同感与组织归属感,从而提高党员思想入党的情感度。第三,基于党员干部执政道德的实践定位,构建党员干部道德养成与评价机制,强化党员干部道德自律、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构筑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法治基础,推进党员干部“道德指数”测评动态化发展,提高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约束度。第四,厘定党章对保持党员思想纯洁性的权利性和义务性要求,构建党员权利与义务行履的制度保障机制,增强党章意识,建立学习党章的长效机制;健全党内沟通机制,保障党员权利实现;推进党代表工作机制建设,发挥党员义务履行的示范效应,提高党员实践党章的效力度。总之,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各种考验实质上“考”的是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必须居安思危,借鉴苏共纯洁性丧失的教训,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评估、惩戒等手段,统筹兼顾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各个层面,健全思想教育机制、党员队伍管理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把思想纯洁的“软要素”转化为实践操作中的“硬标准”,为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提供制度保障。
高鑫[5](2013)在《思想政治劝服论》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建立以来,历经了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学科体系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和个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诉求成为了支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劝服学”在我国的大学课程设置中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相关的研究资料也非常少。在仔细检索了相关数据库之后笔者发现,我们的研究视野当中涉及到劝服、说服内容的学术文献十分稀少,着作仅有由龚文庠撰写的《说服学——攻心的学问》和黄希绅等人着的《说劝心理和说劝技巧》。反观国外的学术界,许多大学都开设有专门的“劝服学”课程,除此之外,在传播学、公共关系学、新闻学、广告学中都有介绍“劝服理论”和“劝服技术”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劝服学”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劝服”活动已经客观的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点滴之中。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影响周围其他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活动。从微观上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视阈中,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活动就是“劝服”。教育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运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形式来劝服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同步的或稍后的也能够给教育者提供相应的信息反馈。可以这样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互相劝服的一个过程。因此,笔者认为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注意和重视“劝服学”这门课程,并将其整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在此基础上研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劝服功能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明确思想政治劝服肩负着信息发布、人格完善、解释、反馈和控制职能。然后阐述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及其教育任务,即以达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最终目标,以达到劝服信息的同步、使参与各方产生愉悦共鸣感、消除逆反心理和完善现代人格为劝服教育任务。再次,系统分析思想政治劝服活动中的五大要素——沟通者、劝服信息、劝服信息传播媒介、劝服对象、效果评价。在此基础之上,将思想政治劝服所采取的主要形式进行剖析,主要介绍了规范劝服、组织劝服、谈话劝服、榜样劝服、情感劝服、宣传劝服和网络劝服七种形式。最后论述了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目标和原则以及评价指标和方法。显而易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范畴中“劝服”过程是贯穿于学科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线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教育目的的完成和价值的实现都集中体现在思想劝服的效果上,换句话说,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就是教育对象是否能够将教育者的思想内化,并且外化为自己的固有行为。因此,本研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离不开思想政治劝服理论体系的建设。
卢芸[6](2012)在《危机传播视阈下的“5·12”图书选题策划研究》文中认为“5·12”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危机事件。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国出版界担负出版使命,出版了一系列图书,凸显了图书在危机事件中的媒介功能。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的源头和核心,分析“5·12”图书的选题策划工作对于图书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传播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论文从危机传播视阈出发对“5·12”图书的选题策划进行研究。全文的架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角度介绍“5·12”图书研究领域的基本情况,在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研究中引入危机传播学理论视野。第二章穷尽性地搜集了970种“5·12”图书,并利用统计分析法,对该系列图书的出版情况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该系列图书出版反应迅速、内容以纪实为主、出版地域广泛且不平衡,同时呈现出群体写作的特征。第三章根据“5·12”图书的出版情况和出版特征,结合危机传播学理论,从策划时间、选题内容、策划主体和作者策划四方面入手分析该类图书的选题策划特征,阐明有效的图书选题策划工作在危机传播中的意义。第四章进一步分析“5·12”图书选题策划工作,发现其中存在着选题重复,内容、形式和作者策划不足的问题,这也反映出我国出版单位应急出版选题策划能力的不足。因此,论文结合选题策划学理论,提出应急出版的选题策划对策,在宏观层面构建了应急出版的选题策划模式,在微观层面提出应急出版的选题策划工作思路,从而为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图书选题策划工作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新见解。
冯军强[7](2008)在《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文中提出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保证医疗服务高质量的基础,而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医患沟通能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医患沟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具有技巧性,它是医务人员的必修课程和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必备技能,是解决医患争议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专家咨询、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的现状进了调查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研究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着重论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医患沟通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医患沟通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医患沟通的理论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及其原因,从患者心理、卫生法律和医学模式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同时分析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和影响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医患沟通现状的调查分析。本部分为论文的核心。我们首先通过复习文献,设计了调查问卷的初稿,在经过专家教授集中讨论、预实验、信度效度分析后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患者问卷和医务人员问卷两种形式,每种问卷分别按照四个纬度设计,问卷内容全面、科学合理。然后采取整群抽样法在调查医院发放问卷,回收患者有效问卷260份,医务人员有效问卷267份。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录入分析,发现该医院患者对医务人员高度信任、医患双方对沟通作用的认识一致、医患沟通的满意度有待提高,同时也发现了医务人员对患者沟通需求的认识和做法与患者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医务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缺乏沟通技巧、未能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制约医患沟通和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影响医患沟通等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五部分:加强医患沟通的建议与对策。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结合医患关系现状,从医方、政府、患方、新闻媒体四者提出了加强医患沟通的建议与对策。四者之中医方是重点,起到主导作用,医方的建议与对策具体包括:树立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医患沟通长期的有效机制、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费用管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加强医务人员沟通技能培训、加强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设计了内容全面、科学合理的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学的调查方法,发现了调查医院医患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结合医患关系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对调查医院医患沟通方面的工作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同时对医患沟通的实证、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施昊,裴睿[8](2004)在《《官兵心理疏导100例》出版发行》文中研究说明本报讯(刘施昊 裴睿)南京政治学院政治部路加模、衡晓春主编,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官兵心理疏导100例》,近日由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据介绍,这部由全军20多所院校近百名教研室主任和心理学教学骨干共同编着的着作,是面向基层、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疏?
二、《官兵心理疏导100例》出版发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官兵心理疏导100例》出版发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五态人格与在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人格与痤疮的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人格的认识与分类 |
1.1 中医人格的哲学文化基础 |
1.2 人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1.2.1 先天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2.3 情志因素 |
1.2.4 生活方式 |
1.3 中医学人格分型 |
2 五态人格的研究与应用 |
2.1 五态人格测验表的制定 |
2.2 五态人的发病易感性 |
2.3 五态人格与西方人格量表比较 |
2.4 五态人格与心理应激反应 |
2.5 五态人格测验的应用 |
3 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3.1 古代中医对痤疮的认识 |
3.2 现代中医对痤疮病因病机的研究 |
4 西医对痤疮的研究 |
5 痤疮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 |
6 痤疮与人格个性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在校大学生痤疮患者五态人格调查研究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痤疮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寻常痤疮诊断标准 |
1.2.3 分级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退出标准 |
1.6 质量控制 |
1.6.1 预调查阶段 |
1.6.2 实施调查阶段 |
1.6.3 统计分析阶段 |
2 研究方法 |
2.1 基本信息调查表 |
2.2 五态人格测验表 |
2.3 统计办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样本基本情况 |
3.2 痤疮患者五态人格测验得分情况 |
3.3 不同性别五态人格比较 |
3.4 青春期与青春期后痤疮患者五态人格比较 |
3.5 睡眠状况 |
3.6 口味 |
3.7 皮肤类型 |
3.8 月经状况 |
3.9 病程情况 |
3.10 痤疮分级 |
3.11 精神状态 |
讨论 |
1 大学生痤疮患者人格的总体情况 |
2 痤疮患者人格特征的性别差异分析 |
3 青春期与青春期后痤疮患者人格得分差异比较 |
4 痤疮病程、分级上五态人格得分差异比较 |
5 痤疮相关诱发因素五态人格得分比较 |
5.1 睡眠状况 |
5.2 口味偏好 |
5.3 皮肤类型 |
5.4 月经状况 |
5.5 精神状况 |
6 太阴人的心身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的任务、困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意义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的任务与特征 |
2.1 第二代维和行动的任务 |
2.2 第二代维和行动的主要特征 |
第3章 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面临的困境 |
3.1 维和资源供给与使用困境 |
3.1.1 维和经费短缺 |
3.1.2 维和物资浪费和滥用 |
3.1.3 维和行动兵力不足 |
3.2 维和人员结构与保障困境 |
3.2.1 维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3.2.2 维和人员安全受到威胁 |
3.2.3 维和人员中女性比例有待提升 |
3.3 传统“维和三原则”的适用性困境 |
3.3.1 第二代维和行动对“维和三原则”的冲击 |
3.3.2 平民保护中的武力使用困境 |
3.4 维和组织架构与待命机制困境 |
3.4.1 维和行动架构和组织机制不健全 |
3.4.2 维和待命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困境的应对之策 |
4.1 加强维和资源供给渠道与制度建设 |
4.1.1 拓宽维和经费的来源 |
4.1.2 建立和完善物资采购制度和物资管理系统 |
4.1.3 加强本地维和人员的培养 |
4.2 改善并加强维和人员结构与素质建设 |
4.2.1 提升维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
4.2.2 切实保障维和人员的安全 |
4.2.3 提高女性在维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
4.3 严格执行退出机制并限制武力使用 |
4.3.1 严格限定武力使用的范围 |
4.3.2 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
4.4 改革维和组织架构与维和运行机制 |
4.4.1 完善维和行动架构 |
4.4.2 健全维和待命机制 |
4.4.3 加强区域伙伴关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论文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评述 |
1.3 论文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思路与基本框架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理论概述 |
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界定 |
2.1.2 心理疏导方法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阐释 |
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依据及地位 |
2.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依据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地位 |
2.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理论渊源 |
2.3.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
2.3.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借鉴了西方心理学的科学理论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探析 |
3.1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积淀 |
3.1.1 中国传统文化的“乐以教化” |
3.1.2 中国传统医学的“心理疏导疗法” |
3.1.3 中国“寓教于文艺”的育人传统 |
3.2 近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探索 |
3.2.1 梁启超、蔡元培心理学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
3.2.2 鲁迅、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
3.2.3 陈鹤琴“活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心理疏导方法 |
3.3 中国共产党建立及建国以后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 |
3.3.1 建国以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 |
3.3.2 建国以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3.4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当代启示 |
3.4.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倡导“寓教于乐” |
3.4.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注重“因材施教” |
3.4.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肯定“主体自觉” |
3.5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历史局限 |
3.5.1 重视“整体思维”抑制“个体意识” |
3.5.2 重视“师道尊严”忽略“人文关怀” |
3.5.3 重视“物式灌输”轻视“心理疏导” |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时代要求 |
4.1 全球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4.1.1 全球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4.1.2 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要求 |
4.1.3 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发展的特点 |
4.2 网络信息化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4.2.1 网络信息化时代特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影响 |
4.2.2 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新特点 |
4.2.3 网络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
4.3 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发展 |
4.3.1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4.3.2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要求 |
4.3.3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新特点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类型、特征及建构原则 |
5.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原则 |
5.1.1 主体性原则 |
5.1.2 传承性原则 |
5.1.3 创新性原则 |
5.1.4 发展性原则 |
5.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视阈及类型 |
5.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建构视阈 |
5.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基本类型 |
5.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根本特征 |
5.3.1 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性 |
5.3.2 运用过程具有亲和性 |
5.3.3 功能价值具有启迪性 |
5.3.4 教育内容具有感染性 |
第6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基本类型 |
6.1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 |
6.1.1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1.2 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1.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宣传型心理疏导方法 |
6.2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2.1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2.2 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2.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团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3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3.1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3.2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3.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型心理疏导方法 |
6.4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 |
6.4.1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的内涵与要求 |
6.4.2 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理念与思路 |
6.4.3 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省型心理疏导方法 |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功能及运行机制 |
7.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 |
7.1.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结构模式 |
7.1.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条件 |
7.1.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步骤 |
7.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功能 |
7.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
7.2.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直接功能 |
7.2.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间接功能 |
7.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结构运行机制 |
7.3.1 教育主体思想信息对象化传播的增益机制 |
7.3.2 教育客体内化、接受过程的心理疏通机制 |
7.3.3 教育环体及其对诸要素的筛选和整合机制 |
7.3.4 心理疏导方法运行过程的反馈及调节机制 |
第8章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应用 |
8.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实践应用遵循的原则 |
8.1.1 民主性原则 |
8.1.2 启发性原则 |
8.1.3 导向性原则 |
8.1.4 实效性原则 |
8.2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途径 |
8.2.1 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 |
8.2.2 预防教育与反复教育相结合 |
8.2.3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8.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的实践手段 |
8.3.1 以创设情境为手段营造心理疏导的良好氛围 |
8.3.2 以人际交往为手段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运动 |
8.3.3 以社会实践为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逻辑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内涵界定 |
第一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概念探源 |
一、“纯洁”与“纯洁性”的词源考察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概念使用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纯洁性的概念演用 |
四、学界关于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概念界说 |
第二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基本内涵 |
一、理论纯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信仰纯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追求 |
三、信念纯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信念 |
三、道德纯洁:秉持清正廉洁的执政道德 |
五、立场纯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立场 |
第三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基础地位 |
一、党的思想纯洁是组织纯洁的基础 |
二、党的思想纯洁是作风纯洁的基础 |
三、党的思想纯洁是清正廉洁的基础 |
四、党的思想纯洁是制度建设的基础 |
第四节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基本特征 |
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三、目标性与过程性的统一 |
四、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开创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探索 |
一、澄明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 |
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 |
三、扞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纯洁 |
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
第二节 列宁对保持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建构 |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
二、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三、发挥理论斗争的批判功能 |
四、遵循革命武器的理论创新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探索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纯洁性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 |
三、巩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一致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发展 |
第一节 毛泽东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
一、阐明维护思想纯洁是政党领导的责任应然 |
二、倡导实事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三、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四、主张清扫政治灰尘改造主观世界 |
第二节 邓小平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
一、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维护党的思想纯洁性 |
二、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
三、坚定理想信念要抵制精神污染 |
四、解决思想问题要以制度为根本保障 |
第三节 江泽民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
一、以宽广的眼光审视党的思想纯洁性 |
二、提出四大考验问题雏形,将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并列 |
三、以“三讲”为核心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 |
四、积极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
第四节 胡锦涛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理论贡献 |
一、阐明保持思想纯洁是党应对执政风险的现实需要 |
二、倡导“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
三、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四、弘扬“改革创新、求真务实” |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核心探索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现实启示 |
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
二、坚持理论修养、政治修养与道德修养相统一 |
三、增强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法规的约束力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思想领导的根基地位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四、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五、坚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 |
六、坚持宗旨意识与群众路线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教训 |
一、对无产阶级思想意识的判断依据过唯成分论 |
二、对党的指导作用发挥迷信过共产国际指示 |
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运用产生过教条主义错误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现代性境遇 |
第一节 现代性的内涵界定及其演进困境 |
一、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
二、现代性的演进力量 |
三、现代性的信仰困境 |
第二节 现代性境遇中党内思想不纯的问题症候 |
一、主义淡化,信仰迷茫 |
二、理想模糊,信念动摇 |
三、党性迷失,道德滑坡 |
四、权利错位,义务虚化 |
第三节 现代性境遇中党员干部腐化堕落的个案分析 |
一、“马列主义只是说在嘴上” |
二、“理想信念没敌过真金白银” |
三、“公权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
第四节 现代性境遇中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面临的挑战 |
一、经济全球化对党的思想纯洁性的价值困扰 |
二、网络信息化对党的思想纯洁性的传播困扰 |
三、市场经济对党的思想纯洁性的物化困扰 |
四、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矛盾困扰 |
第五节 现代性诉求对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提出新要求 |
一、增强包容意识 |
二、增强创新意识 |
三、增强制度绩效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机制建构 |
第一节 理论教育内化机制 |
一、面向日常生活世界,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活力 |
二、创新传播观念,推进互动融合传播 |
三、关注受众主体,加强心理疏导 |
第二节 理想信念情感激发机制 |
一、物质关怀:改善党员理想信念的民生根基 |
二、心理关怀:激发党员理想信念的情感需要与认同 |
三、文化关怀:营造党员理想信念培育的廉洁文化氛围 |
四、组织关怀:培育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组织归属感 |
第三节 党员干部道德养成与评价机制 |
一、强化党员干部道德自警意识 |
二、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信仰教育 |
三、构筑党员干部道德约束的法治基础 |
四、推进党员干部道德测评动态化 |
第四节 党员权利与义务行履的制度保障机制 |
一、保持党员思想纯洁性的权利与义务要求 |
二、增强党章意识,建立学习党章的长效机制 |
三、健全党内沟通机制,保障党员权利有效行使 |
四、健全党代表工作机制,发挥党员义务履行的示范效应 |
结语 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
一、相辅相成: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与先进性的辩证统一 |
二、居安思危:苏共纯洁性丧失的历史教训 |
三、健全制度: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的实体支撑 |
四、拓展空间:深化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当前共产党员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思想政治劝服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 社会发展角度的意义 |
(二) 学科建设角度的意义 |
(三) 指导实践活动的意义 |
(四)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
二、思想政治劝服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对思想政治劝服功能的理解 |
(二) 对发挥思想政治劝服功能需要遵循的原则的认识 |
(三) 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劝服功能所采取的形式的认识 |
(四) 对思想政治劝服主体的要求 |
(五) 对提高思想政治劝服效果措施的建议 |
三、研究思路 |
(一) 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 |
(二) 思想政治劝服的理论基础 |
(三) 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及其教育任务 |
(四) 思想政治劝服的构成要素 |
(五) 思想政治劝服的形式 |
(六) 思想政治劝服的效果的评价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本选题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一) 研究视阈的创新 |
(二) 研究内容的创新 |
(三) 劝服功能理念的创新 |
(四) 研究方法的创新 |
(五) 本研究的难点 |
第二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及其基本职能 |
一、思想政治劝服的含义 |
(一) 劝服和思想政治劝服的异同 |
(二) 劝服与传播、说服、宣传各概念之间的异同 |
二、思想政治劝服的职能 |
(一) 信息发布职能 |
(二) 教育引导职能 |
(三) 解释职能 |
(四) 反馈职能 |
(五) 管理控制职能 |
第三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理论基础 |
一、思想政治劝服论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主要内容 |
(二) 列宁关于“灌输”的思想 |
(三) 毛泽东关于做人民群众思想工作的理论 |
(四) 邓小平关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 |
二、思想政治劝服论的理论借鉴 |
(一) 语言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
(二) 政治传播学的理论借鉴 |
(三) 心理学的理论借鉴 |
(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借鉴 |
(五) 大众传媒学理论借鉴 |
第四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及其教育任务 |
一、思想政治劝服的目标 |
(一) 思想政治劝服的核心内容 |
(二) 思想政治劝服以实现三个认同为目标 |
(三) 思想政治劝服实现三个认同的方式 |
二、思想政治劝服的教育任务 |
(一) 思想政治劝服要以达到劝服信息的同步为任务 |
(二) 思想政治劝服要以使参与各方产生愉悦共鸣感为任务 |
(三) 思想政治劝服要以减低、消除逆反心理为任务 |
(四) 思想政治劝服要以完善现代人格为任务 |
第五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构成要素 |
一、思想政治劝服信息沟通者 |
(一) 信息沟通者的作用 |
(二) 对信息沟通者的要求 |
(三) 信息沟通者的优化 |
二、思想政治劝服信息 |
(一)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的主要内容 |
(二) 思想政治劝服信息的特征 |
三、思想政治劝服信息传播媒介 |
(一) 思政劝服通常使用的传播媒介 |
(二) 思政劝服传播媒介的优化 |
四、思想政治劝服对象 |
(一) 思想政治劝服对象的分类及其特点 |
(二) 思政劝服对象的认知过程 |
(三) 在劝服过程中激发对象主体性 |
(四) 思想政治劝服对象的自我优化 |
五、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 |
第六章 思想政治劝服的形式 |
一、规范劝服 |
(一) 规范劝服的特点 |
(二) 规范劝服的实施理念 |
二、组织劝服 |
(一) 政府机构 |
(二) 学校组织 |
(三) 社区组织 |
(四) 企业组织 |
三、谈话劝服 |
(一) 常见的谈话劝服方式 |
(二) 如何达到谈话效果 |
四、榜样劝服 |
(一) 榜样劝服的任务 |
(二) 榜样劝服的实施理念 |
五、情感劝服 |
(一) 情感的含义 |
(二) 情感的分类 |
(三) 情感劝服的作用原理 |
(四) 情感劝服的调节 |
六、宣传劝服 |
(一) 宣传劝服的主要渠道 |
(二) 宣传劝服的必要性 |
(三) 宣传劝服的现状 |
(四) 宣传劝服的优化 |
七、网络劝服 |
(一) 网络劝服的含义 |
(二) 网络劝服的特点 |
(三) 网络劝服的功能 |
(四) 网络劝服的控制与管理 |
第七章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的评价 |
一、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涵义 |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的含义及其特点 |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相关概念综述 |
(三)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含义及其特点 |
二、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意义 |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劝服的针对性 |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劝服的科学性 |
(三)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本身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 |
(四)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调动思想政治劝服者的工作积极性 |
(五)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劝服合力 |
三、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评价内容不具体 |
(二) 评价指标体系难以确定 |
(三) 评价范围不明确 |
(四) 评价积极性不高 |
(五) 评价制度不合理 |
四、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
(一)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目标 |
(二) 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原则 |
五、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指标 |
(一) 思政劝服效果评价指标的确定 |
(二) 思政劝服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 |
六、思想政治劝服效果评价的方法 |
(一) 实践检验法 |
(二) 目标检测法 |
(三) 过程分析法 |
(四) 专家集体评价法 |
(五) 分等加权法 |
参考书目 |
后记 |
(6)危机传播视阈下的“5·12”图书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 |
1.3 理论基础 |
1.3.1 危机传播与图书出版 |
1.3.2 图书选题策划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1.5.1 “5·12”图书的研究现状 |
1.5.2 图书选题策划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5·12”图书特征分析 |
2.1 “5·12"图书的出版概况 |
2.2 “5·12”图书的出版特征 |
2.2.1 出版反应迅速 |
2.2.2 内容纪实为主 |
2.2.3 地域广泛且不平衡 |
2.2.4 群体写作 |
第三章 “5·12”图书选题策划分析 |
3.1 策划时间分析 |
3.1.1 快速跟进 |
3.1.2 长短并重 |
3.1.3 阶段策划 |
3.2 选题内容分析 |
3.2.1 传播抗震知识 |
3.2.2 控制舆论导向 |
3.2.3 塑造国家形象 |
3.2.4 传承社会遗产 |
3.2.5 建构集体记忆 |
3.3 策划主体分析 |
3.4 作者策划分析 |
第四章 问题与对策 |
4.1 “5·12”图书选题策划存在的问题 |
4.1.1 图书选题重复 |
4.1.2 策划方法单一,内容策划不足 |
4.1.3 缺乏精品,形式策划不足 |
4.1.4 作者策划不足 |
4.2 应急出版图书选题策划的对策 |
4.2.1 构建应急出版选题策划模式 |
4.2.2 应急出版选题策划工作思路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1 研究背景 |
2 调查医院概况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意义 |
7 研究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医患沟通研究现状 |
1 相关概念 |
2 研究成果 |
3 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部分 医患沟通的理论探讨 |
1 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分析 |
2 医患沟通的理论基础 |
3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
4 影响医患沟通的主要因素 |
第四部分 医患沟通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1 问卷设计 |
2 正式调查 |
3 调查结果 |
4 结果分析 |
第五部分 加强医患沟通的建议与对策 |
1 医方 |
2 政府 |
3 患方 |
4 新闻媒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患沟通的研究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医患沟通现状调查问卷(患者) |
附录二 医患沟通现状调查问卷(医务人员)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
四、《官兵心理疏导100例》出版发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五态人格与在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杨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联合国第二代维和行动的任务、困境与对策[D]. 周阳雨. 湘潭大学, 2020(03)
- [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方法研究[D]. 于钦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1)
- [4]中国共产党保持思想纯洁性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观照研究[D]. 陈兰芝.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5]思想政治劝服论[D]. 高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6]危机传播视阈下的“5·12”图书选题策划研究[D]. 卢芸.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1)
- [7]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D]. 冯军强.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4)
- [8]《官兵心理疏导100例》出版发行[N]. 刘施昊,裴睿. 科技日报,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