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规格电极焙烧工艺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冯建国[1](2021)在《AC电弧炉炼钢用Φ700 mmUHP石墨电极生产技术分析》文中认为通过AC电弧炉的炉况信息来制定UHP石墨电极理化指标,分析确定影响石墨电极性能的主要原料针状焦和黏结剂煤沥青,并制定最佳的工艺流程来满足各工序质量监控指标,严格管理生产工艺要求,生产出符合炼钢需求的Φ700 mm UHP石墨电极。
饶娟,张盼,何帅,李植淮,马鸿文,沈兆普,苗世顶[2](2017)在《天然石墨利用现状及石墨制品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战略性资源,天然石墨具有热膨胀系数小(1×10-63 0×10-6K)、导热系数大(1 2 9 W m-1K-1)、耐高温、良导电性(电阻率8×10-61 3×10-6Ωm)、超高润滑性(摩擦系数0.0 80.1 6)、可塑性、高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优良抗热震性等特性,是一类重要的矿物材料.其广泛应用于机械、冶金、石油化工、轻工、电子、电器、国防、军工、航天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被誉为"万能"非金属材料之一.我国是石墨矿产资源大国,本文基于我国近年来在石墨矿产资源勘探、矿山加工工艺、生产消费及对外贸易等领域的数据,给出了天然石墨的综合利用现状分析,围绕石墨矿精纯、石墨制品深加工、石墨在国民经济及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内容涉及膨胀石墨、氟化石墨与石墨烯三类最重要的石墨制品.重点分析了我国进口石墨制品的生成加工、技术革新及与发达国家之差距等问题,系统介绍了石墨资源的综合利用进展.最后,基于石墨制品及无机非金属学科化发展趋势,给出石墨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赵东锋,贾新见,刘运平,李修东[3](2016)在《石墨电极的两种焙烧工艺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对比了用环式焙烧炉和车底式焙烧炉生产的大规格UHP石墨电极,从理化指标、内部结构方面描述了两者的差异性,结合实际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宏利[4](2016)在《ST电极公司发展战略与实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炭材料工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其中石墨电极、电解铝用阴极炭块、炭电极需求量成倍增长;同时许多新品种炭炭、炭陶炭材料不断出现,而且研发和生产呈迅猛发展趋势,加剧了市场的竞争。面对市场环境的竞争加剧;生产与市场规模的扩大;人力资源的短缺,企业如何发展?战略如何制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ST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作了具体的分析,对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状况、产品定位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对比,从中找出了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制定了企业的愿景、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对这些战略目标,又从三类产品方面制定了实施战略的规划措施。本文研究结果,从冶炼工业硅用炭电极市场;冶炼黄磷用石墨电极市场;电解铝用阴极炭块市场,对ST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和实施做出了规划,同时本论文也可以对国内其他民营炭素企业进行战略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略[5](2015)在《Φ600mm UHP电极焙烧工艺优化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Φ600 mm UHP电极焙烧生产过程中在负压操作、填充料控制、装出炉工艺、加压焙烧4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了产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今后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生产提供了生产经验和技术支持。
叶乐,杨洪[6](2015)在《中小石墨电极企业生产常见问题》文中提出我国石墨电极生产工艺已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但与国外先进企业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由于低端石墨电极供大于求,石墨电极生产厂家恶意竞争,导致不少石墨电极生产厂艰难生存;另一方面,我国80%以上的大型直流电弧炉所用的大规格超高功率电极不得不高价从国外进口。石墨电极生产行业的发展远落后于使用电极行业的要求。即使普通功率石墨电极,在其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成品率低、生产成本高、使用效果差等。特别是在石墨电极行业处于低谷时,探究
冯建国[7](2015)在《适用于电弧炉炼钢的UHP石墨电极生产技术路径分析》文中认为石墨电极生产过程中,选择怎样的生产技术工艺路线以及装备制造系统,最终产品的理化性能区别很大,能否适用电弧炉炼钢作业关系甚大。这就有必要在石墨电极投料生产之前,详细了解电弧炉炼钢实际冶炼情况及客户具体要求,制定出符合电弧炉炼钢要求的UHP石墨电极理化技术指标。并以此为生产目标,选择合适的原料,分析确定各工序产品质量监控标准,利用适宜的、先进的生产装备系统满足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从而制备出符合炼钢要求的UHP石墨电极。
宋曦[8](2014)在《高体密超高功率接头生产工艺技术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电炉炼钢技术的不断进步,石墨电极正在向大规格超高功率发展,对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头作为石墨电极一个关键的连接部件,在石墨电极使用过程中,它的质量好坏对电炉炼钢生产至关重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由于接头质量差导致电极折断,严重影响了电极的正常使用。实际上,在电炉炼钢过程中出现接头折断的原因很多,但归纳为接头质量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头的内在质量
谢文蛟[9](2013)在《原料及制备工艺对等静压石墨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等静压石墨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性能工程材料,由于它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导电性和导热性好、热膨胀系数小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核工业高温气冷堆、电火花加工电极、半导体石墨坩埚、金属连铸结晶器、火箭喷嘴等工业领域。等静压石墨主要由粉料和粘结剂经过混捏、成型、焙烧、浸渍和石墨化等工艺过程制备而成。在焙烧工序中,由于沥青热解产生的挥发份逸出从而在坯体中留下气孔,因而会降低材料的体积密度,进而影响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为了提高等静压石墨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需要从原料选择和制备工艺上着手系统研究其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采取多次浸渍-焙烧工艺,提高材料的体积密度,进而提高材料的物理和力学性能。本论文以石油焦、沥青焦和鳞片石墨为粉料,改质沥青为粘结剂,经过混捏、成型、焙烧、浸渍和石墨化等工序制备等静压石墨,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等静压石墨的结构进行表征,考察粉料种类、改质沥青种类、沥青用量和成型压力对等静压石墨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等静压石墨的体积密度随着浸渍-焙烧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电阻率则随浸渍-焙烧次数的增加而减小;经过二浸三焙的三种粉料制备的等静压石墨的体积密度和电阻率相差不大;石油焦制备的等静压石墨力学性能最高,抗压强度为72.0MPa,抗折强度为39.9MPa。经过浸渍和石墨化处理后,不同改质沥青制备的等静压石墨体积密度、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肖氏硬度随着浸渍-焙烧次数增加而逐渐提高。经过二浸三焙和石墨化后,改质沥青B所制备的等静压石墨抗压强度为51.9MPa,肖氏硬度为29.6,抗折强度为21.9MPa,电阻率为11.2μΩ m。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等静压石墨的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先增大后减小,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当成型压力为120MPa时,等静压石墨的体积密度为1.74g/cm3,抗压强度为45MPa,抗折强度为19.8MPa,电阻率为11.2μΩ m。不同沥青用量制备的等静压石墨肖氏硬度和抗压强度随着浸渍-焙烧次数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沥青用量的增加,沥青用量为31wt%时制备的等静压石墨力学性能最好。经过二浸和石墨化后,不同沥青用量制备的等静压石墨电阻率迅速降低。沥青用量为31wt%时制备的等静压石墨电阻率最小,仅为8.8μΩ m。
高川[10](2013)在《以无烟煤为主要原料制备矿热电炉用炭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炭材料生产用原料仍然以石油焦为主,我国是石油资源欠缺的国家,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进口已占全部供应量的1/3;我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三位,因此采用煤炭代替石油焦制备炭材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优质无烟煤为原料,通过调整原料配方、添加外加剂及改善制备工艺制备优质矿热炉用炭材料(电极糊和炭电极);其次,电极糊的塑性是其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目前关于糊料塑性相关报道非常少,本文通过调节沥青加入量和使用不同添加剂对电极糊的塑性进行了研究;另外,本文探讨了混捏温度和沥青含量对炭电极性能的影响,并对实验室制备炭电极工艺进行改善;最后,本文将自制炭电极和工厂制备炭电极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对工艺技术和样品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也对其相关机理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备的电极糊3号试样效果较好,其达到电极糊质量标准YB/T5212-1996中标准糊1号糊的性能指标,且其强度达到32MPa,远高于标准糊1号糊22MPa的要求;另外,实验室制备的8号试样综合性能最好,其基本达到YB/T5212-1996密闭糊2号、标准糊1号、2号、3号及化工糊的性能指标要求。煤沥青种类和含量对电极糊的塑性具有一定影响,以煤沥青A为粘结剂的糊料在其含量为21%时延伸率最大,为3.68%;以煤沥青B为粘结剂的糊料在其含量为22%时延伸率最大,为3.87%。实验中使用添加剂B、C、D均能明显提高糊料塑性,其中含1%添加剂D的糊料塑性最好,其延伸率达到5.18%。添加剂的实际用量要根据添加剂的种类进行确定,综合电极糊的强度、电阻率和塑性考虑,添加剂含量总体上以不超过2%为宜,适量添加剂能改善电极糊塑性,但使用过多的添加剂反而会导致电极糊的塑性降低和电阻率升高。通过在150-160℃和160-170℃混捏温度下,改变沥青含量制备炭电极的性能对比可以得出: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混捏温度,能够提高炭电极的体积密度和强度,其中以混捏温度160-170℃,沥青含量为18.7%的9号试样最好,其抗压强度达到17.4MPa,体积密度为1.55g/cm3。通过采用不同原料制备炭电极发现:采用石墨化无烟煤的炭电极C试样电阻率为67.29μΩ·m,明显低于采用电煅煤的A试样的电阻率83.14μΩ·m,因此采用石墨化无烟煤能有效降低炭电极的电阻率;但采用石墨化无烟煤的试样抗压强度较低,只有12.7MPa,低于采用电煅无烟煤试样的抗压强度16.7MPa,原因可能为石墨化无烟煤与焙烧后的沥青的粘结效果不好。
二、大规格电极焙烧工艺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规格电极焙烧工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AC电弧炉炼钢用Φ700 mmUHP石墨电极生产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Φ700 mm UHP石墨电极理化指标的制定 |
2 生产原料的应用分析 |
3 工艺流程及工艺技术要点分析 |
3.1 压型工序工艺技术要求 |
3.2 焙烧工序工艺技术要求 |
3.3 浸渍工序工艺技术要求 |
3.4 石墨化工序工艺技术要求 |
3.5 接头374T4L558各工序工艺技术要求 |
3.6 机加工工序技术要求 |
4 炼钢反馈和结论 |
(3)石墨电极的两种焙烧工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条件 |
1.1 环式焙烧炉 |
1.2 车底式焙烧炉 |
1.3 试验用产品 |
2 试验数据 |
2.1 生制品 |
2.2 焙烧品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产品的理化指标 |
3.2 产品的内部质量 |
4 结论与建议 |
(4)ST电极公司发展战略与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
1.4 研究方法与设计 |
1.4.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工具 |
1.4.3 研究实施程序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简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相关理论简介 |
2.2.1 内外部环境分析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集中化战略 |
2.2.4 公司总体发展战略 |
第三章 国内炭材料发展及ST电极公司现状 |
3.1 国内炭材料发展分析 |
3.1.1 国内炭材料现状及特点 |
3.1.2 国内炭材料—炭电极生产企业情况 |
3.1.3 国内炭材料—电极的产量预测 |
3.2 ST电极公司主要产品生产现状及问题 |
3.2.1 ST电极公司简介 |
3.2.2 ST电极公司主要产品 |
3.2.3 ST电极公司主要市场分析 |
3.2.4 ST电极公司的优劣分析 |
3.2.5 问题剖析 |
第四章 ST电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4.1 ST电极公司核心业务——冶炼工业硅用炭电极业务 |
4.1.1 冶炼工业硅用炭电极业务发展战略建议 |
4.1.2 冶炼工业硅用炭电极业务发展措施 |
4.1.3 冶炼工业硅用炭电极业务营销策略 |
4.1.4 冶炼工业硅用炭电极业务形象定位 |
4.2 ST电极公司重点开发电解铝市场 |
4.2.1 电极冶炼电解铝市场发展建议 |
4.2.2 电极冶炼电解铝市场发展措施 |
4.2.3 电极冶炼电解铝市场营销策略 |
4.2.4 电极冶炼电解铝市场生产能力的提高 |
4.3 ST电极公司业务选择—稳步扩充业务 |
4.3.1 石墨电极业务采用维持和扩张的发展建议 |
4.3.2 石墨电极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 |
4.4 实现总体目标的措施 |
4.4.1 销售措施与绩效考核 |
4.4.2 生产与管理措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适用于电弧炉炼钢的UHP石墨电极生产技术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适用于电弧炉炼钢的 UHP 石墨电极理化指标的确定 |
1.1 电弧炉炼钢对石墨电极质量的要求 |
1.2 UHP 石墨电极理化指标对电弧炉炼钢的影响 |
1.3 确定 UHP 石墨电极理化指标时应了解的信息 |
2 原料的选择和各工序产品监控标准的确定 |
2.1 原料的选择 |
2.1.1 针状焦 |
2.1.1.1 优质针状焦是生产大规格 UHP 石墨电极的根本保证 |
2.1.1.2 配方中针状焦骨料颗粒粒径的确定 |
2.1.2 黏结剂煤沥青技术指标的确定 |
2.1.3 浸渍剂煤沥青指标的确定 |
2.1.4 关于添加剂的应用 |
2.2 各工序产品监控标准的确定 |
3 生产 UHP 石墨电极应具备的装备水平 |
3.1 压型系统 |
3.2 焙烧系统 |
3.3 浸渍系统 |
3.4 石墨化系统 |
3.4.1 采用艾奇逊石墨化炉 |
3.4.2 采用内热串接(LWG)石墨化炉 |
4 结论 |
(9)原料及制备工艺对等静压石墨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等静压石墨的特点 |
1.2.1 各向同性 |
1.2.2 大规格细结构 |
1.2.3 均质性 |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1.3.3 国内外发展差距 |
1.4 等静压石墨的应用及发展 |
1.4.1 半导体工业 |
1.4.2 电火花加工 |
1.4.3 原子能工业 |
1.4.4 连铸行业 |
1.4.5 其他应用 |
1.5 等静压石墨的制备工艺 |
1.5.1 粉料和粘结剂 |
1.5.2 混捏 |
1.5.3 成型 |
1.5.4 浸渍及焙烧 |
1.5.5 石墨化 |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选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和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制备工艺 |
2.4 改质沥青的热重分析 |
2.5 焙烧升温曲线的制定 |
2.6 模压模具设计 |
2.7 结构与性能表征 |
2.7.1 表面及断面形貌观察 |
2.7.2 石墨化度分析 |
2.7.3 沥青理化指标的测定 |
2.7.4 粉料理化指标的测定 |
2.7.5 体积密度的测定 |
2.7.6 气孔率的测定 |
2.7.7 抗压强度的测定 |
2.7.8 抗折强度的测定 |
2.7.9 电阻率的测定 |
2.7.10 肖氏硬度的测定 |
第3章 粉料种类对等静压石墨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1 制备工艺 |
3.2 物理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3.3 石墨化度分析 |
3.4 粉料种类和浸渍-焙烧次数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
3.5 粉料种类和浸渍-焙烧次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3.6 粉料种类和浸渍-焙烧次数对电阻率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质沥青种类对等静压石墨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 制备工艺 |
4.2 物理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4.3 表面形貌分析 |
4.4 改质沥青种类和浸渍-焙烧次数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
4.5 改质沥青种类和浸渍-焙烧次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6 改质沥青种类和浸渍-焙烧次数对电阻率的影响 |
4.7 等静压成型压力对等静压石墨性能的影响 |
4.7.1 等静压成型压力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
4.7.2 等静压成型压力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7.3 等静压成型压力对电阻率的影响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沥青用量对等静压石墨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1 制备工艺 |
5.2 物理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5.3 表面形貌分析 |
5.4 沥青用量和浸渍-焙烧次数对体积密度的影响 |
5.5 沥青用量和浸渍-焙烧次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5.6 沥青用量和浸渍-焙烧次数对电阻率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以无烟煤为主要原料制备矿热电炉用炭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极糊和炭电极的介绍 |
1.2.1 电极糊介绍 |
1.2.2 炭电极介绍 |
1.3 原料介绍 |
1.3.1 无烟煤 |
1.3.2 石油焦 |
1.3.3 煤沥青、煤焦油 |
1.3.4 其他原料 |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背景 |
1.4.2 研究目的 |
1.4.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及实验内容 |
2.1 实验主要原料及其性能 |
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3 电极糊和炭电极配方主要粒度组成 |
2.4 实验工艺流程 |
2.4.1 原料煅烧 |
2.4.2 破碎、筛分、磨粉 |
2.4.3 混捏 |
2.4.4 成型 |
2.4.5 焙烧 |
2.5 电极糊和炭电极样品常规性能测试 |
2.5.1 体积密度的测定 |
2.5.2 灰分含量的测定 |
2.5.3 挥发分含量的测定 |
2.5.4 真密度测定 |
2.5.5 电极糊延伸率的测定 |
2.5.6 抗压强度的测定 |
2.5.7 体积电阻率的测定 |
2.5.8 金相显微镜分析 |
2.5.9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3章 矿热电炉用电极糊的制备 |
3.1 不同原料制备电极糊性能对比分析 |
3.2 沥青含量对电极糊塑性的影响 |
3.3 添加剂对电极糊塑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矿热电炉用炭电极的制备 |
4.1 沥青含量及混捏温度对炭电极性能的影响 |
4.2 不同原料及沥青种类制备炭电极性能的对比分析 |
4.3 自制炭电极与工厂炭电极的对比分析 |
4.4 炭电极制备过程产生裂纹及分析 |
4.4.1 添加剂的影响 |
4.4.2 凉料的影响 |
4.4.3 填充料的影响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大规格电极焙烧工艺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AC电弧炉炼钢用Φ700 mmUHP石墨电极生产技术分析[J]. 冯建国. 炭素技术, 2021(04)
- [2]天然石墨利用现状及石墨制品综述[J]. 饶娟,张盼,何帅,李植淮,马鸿文,沈兆普,苗世顶.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7(01)
- [3]石墨电极的两种焙烧工艺比较[J]. 赵东锋,贾新见,刘运平,李修东. 炭素技术, 2016(04)
- [4]ST电极公司发展战略与实施的研究[D]. 王宏利. 天津大学, 2016(11)
- [5]Φ600mm UHP电极焙烧工艺优化的探讨[J]. 张略. 炭素技术, 2015(05)
- [6]中小石墨电极企业生产常见问题[J]. 叶乐,杨洪. 炭素技术, 2015(05)
- [7]适用于电弧炉炼钢的UHP石墨电极生产技术路径分析[J]. 冯建国. 炭素技术, 2015(02)
- [8]高体密超高功率接头生产工艺技术探讨[J]. 宋曦. 炭素技术, 2014(03)
- [9]原料及制备工艺对等静压石墨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 谢文蛟. 湖南大学, 2013(04)
- [10]以无烟煤为主要原料制备矿热电炉用炭材料的研究[D]. 高川. 湖南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