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Ⅱ—Ⅳ期鼻咽癌的CT诊治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2021)在《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文中认为1概述鼻咽癌是发生于鼻咽部黏膜的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较为罕见,占所有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的1%~3%,好发年龄为11~20岁,中位年龄为13~16岁,男孩较女孩多见。鼻咽癌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省的发病率较高。非角化型鼻咽癌常与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有关,病理类型以非角化型未分化癌为主。儿童鼻咽癌就诊时往往已为晚期,Ⅳ期者>40%,但远处转移者<10%,其治疗效果优于成人鼻咽癌。儿童鼻咽癌最常见的症状为区域淋巴结转移引起的颈部肿块,
余婷[2](2021)在《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个体化同步加量放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对颅底骨质有破坏的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通过核磁共振评价放疗疗效,对其进行个体化同步加量放疗,与常规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相比,在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毒副反应方面是否有差异。[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病理组织学确诊,有颅底骨质破坏,无远处转移的首诊鼻咽癌患者37例,在放疗第15次时评价放疗疗效,根据RECIST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若未达到PR(患者肿块直径缩小比例<30%),则进行颅底同步加量,反之则不予颅底同步加量。同时收集该时期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影像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有颅底骨质破坏的经常规放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41例。收集与统计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两种放疗方式的鼻咽癌患者在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和毒副反应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37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放疗第15次时测得肿块直径缩小比例≥30%(即达到PR),未行颅底同步加量;34例患者缩小比例<30%(即未达到PR)全部行颅底同步加量;对照组41例患者全部进行常规放疗,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满30个月。1.研究组1年、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97.2%;对照组分别为90.2%、82.9%。研究组较对照组在1年、2年有更佳的局部控制率,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7,P=0.022)。研究组中位复发时间为26个月,对照组为个15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1年、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6.1%、83.3%;对照组分别为85.4%、78.0%。研究组较对照组在1年、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稍高,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4,P=0.445)。研究组中位远处转移时间为10个月,对照组为个11.5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1年、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8%、78.4%,对照组分别为75.6%、61.0%。研究组较对照组在1年、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都表现出优势,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9,P=0.088)。研究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10个月,对照组为12个月,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3%、97.3%,有1例患者在放疗结束后第6个月因鼻咽部大出血抢救无效导致死亡;对照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00%。对照组较研究组总生存率稍高,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8,P=0.292)。5.统计了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口腔黏膜炎、吞咽困难、味觉障碍、放射性皮炎、声音嘶哑、听力障碍、放射性呕吐、视力减退、体重减轻、贫血、血小板减少症、放射性脑病共13项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底肿瘤野内同步加量放疗可以提高鼻咽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对于有颅底骨质破坏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放疗期间通过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来评价放疗疗效之后,对其进行个体化颅底同步加量放疗,与常规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相比,可以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并且未增加放射性毒副反应的发生,有效的节约了医疗资源,避免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在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方面,颅底肿瘤野内同步加量放疗较常规放疗未体现出明显的优势,需进一步研究出更佳的治疗方案。
康敏[3](2021)在《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调强适形放疗(IMRT)的广泛应用以及综合治疗理念的深入,鼻咽癌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具体临床实践方面国内仍缺乏相关指南。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的数十位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了《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主要内容包括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分期、治疗原则、放疗并发症的处理等。重点制定了鼻咽癌放射治疗的流程规范,涵盖了鼻咽癌的影像、放疗定位、靶区勾画、剂量限定、计划评估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期实现我国不同级别医院放射治疗医护人员对鼻咽癌诊治的同质化,从而提高我国鼻咽癌总体诊疗水平。
徐文瑞[4](2020)在《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细胞迁移是通过多种蛋白相互协作调控完成的,是癌细胞侵袭性和转移性的基础。近年的研究发现吞噬和运动蛋白1(Engulfment and cell motility 1,ELMO1)、Rho相关卷曲螺旋形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1、ROCK1)和Rho相关卷曲螺旋形蛋白激酶2(Rho-associated coiled coil-containing protein kinase 2,ROCK2)在细胞迁移中发挥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并与肺癌、肝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侵袭性、转移性相关。在鼻咽癌方面,上述蛋白研究尚少。本研究通过检测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ELMO1、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是否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存在联系,期望为鼻咽癌的诊疗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实验组: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咽部活检并诊断为鼻咽癌的病理组织石蜡标本65例。对照组:收集同期诊断为慢性鼻咽炎的组织石蜡标本28例。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法检测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26.0 for Mac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鼻咽癌组与对照组ELMO1、ROCK1、ROCK2表达情况以及上述蛋白与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T分级、有无颈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鼻咽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43,P<0.05;χ2=19.323,P<0.05;χ2=9.347,P<0.05)。2.在T分级方面,ELMO1、ROCK2在鼻咽癌组T3、T4病变组织的阳性率高于T1、T2病变组织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χ2=5.149,P<0.05);ROCK1在T1、T2的阳性率为71.7%,在T3、T4的阳性率为7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5,P>0.05)。3.在颈淋巴结转移方面,ELMO1、ROCK1、ROCK2在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的阳性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871,P<0.05;χ2=6.414,P<0.05;χ2=7.017,P<0.05)。4.在临床分期方面,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III、IV期病变组织的阳性率高于I、II期病变组织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4,P<0.05;χ2=4.392,P<0.05;χ2=25.147,P<0.05)。5.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算的ROCK2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0.5年、1年、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6.221,P<0.05)。虽然ELMO1、ROCK1阳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0.5年、1年、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阴性表达患者的无病生存率,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969,P>0.05;χ2=2.888,P>0.05)。6.ELMO1、ROCK1、ROCK2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组患者的性别无关(χ2=0.975,P>0.05;χ2=1.171,P>0.05;χ2=0.595,P>0.05),与年龄无关(P>0.05;χ2=1.789,P>0.05;χ2=0.176,P>0.05)。结论1.ELMO1、ROCK1、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2.ELMO1、ROCK1、ROCK2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是否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ELMO1、ROCK2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的T分级有相关性。3.ROCK2与鼻咽癌患者预后有一定关系。4.ELMO1、ROCK1、ROCK2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观察鼻咽癌的侵袭性、转移性。
金厅,陈晓钟[5](2020)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鼻咽癌诊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年来就鼻咽癌诊治开展了数十项研究,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Ⅱ期、局部晚期、转移鼻咽癌的治疗干预性研究,其余的是针对预后因素、分期以及放疗毒副反应的研究。全文就这数十项研究作一综述,一方面是对浙江省鼻咽癌学科发展的宣传与肯定,另一方面为临床医师合理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一些参考,也为扩大国内外鼻咽癌学科的交流和发展提供契机。
孙士然[6](2020)在《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失败模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2-2017年间我院收治的194例初诊无远地转移的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 14例,女性80例,发病中位年龄54岁。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鼻腔103例(53.1%)和口腔61(31.4%),其余部位包括副鼻窦13例(6.7%),其他少见部位包括眼睑8例(4.1%),鼻咽5例(2.6%),口咽3例(1.5%)和下咽1例(0.5%)。根据第七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共182例符合分期系统,其中Ⅲ期71例(39%),IVA期99例(54%),IVB期12例(7%)。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颈部淋巴结阳性率为57.6%,鼻腔副鼻窦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初诊时淋巴结阳性率为4.3%。治疗方案:接受单纯手术83例,手术联合放疗(术前或术后放疗)96例,单纯放疗15例;接受化疗的87例;接受生物治疗的55例。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7个月(5-272个月),5年总生存率(OS)、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率(RRFS)和无远转生存率(DMFS)分别为41.4%、57.8%、76.5%和46.5%。根据不同的治疗模式,单纯手术,手术联合放疗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2.3%和42.5%(P=0.601),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39.3%和75.6%(P<0.001)。根据第7版AJCC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ⅣA期、ⅣB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2%,32.7%和16.7%(P<0.001)。全组治疗后失败141例(74.6%),远地转移是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占所有失败的64.5%,其次是局部失败和区域失败,分别占48.9%和2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生物治疗有无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联合辅助放疗和手术切缘状态是影响LRFS的预后因素,是否联合术后放疗是影响RRFS的预后因素,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N分期、TNM分期、手术切缘状态和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DMFS的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位于副鼻窦(P=0.005)、Ⅳ期(P<0.001)和切缘阳性(P=0.038)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原发部位为鼻腔副鼻窦(P=0.005)、切缘阳性(P=0.010)和单纯手术(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单纯手术(P=0.016)是影响R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Ⅳ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手术联合放疗可提高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局部控制率,原发灶在副鼻窦、手术切缘阳性和Ⅳ期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远地转移是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失败模式,第7版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能够较好的预测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失败模式及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84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1例无远处转移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全组患者中位年龄48岁(19~74岁),男女比例1.6:1,发生在齿龈37例(60.7%),硬腭19例(31.1%),其他部位5例(8.2%),其中包括唇3例,舌2例,根据AJCC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分期,Ⅲ期17例(28.8%),ⅣA期41例(69.5%),ⅣB期1例(1.7%)。31例临床诊断淋巴结阴性(cN0)的患者中,20例接受颈部治疗(18例行颈清扫+2例行颈部放疗),将接受至少同侧Ⅰ-Ⅲ区颈部治疗的定义为颈部预防治疗,16例患者接受颈部预防治疗,15例患者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研究结果:本组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55.7%(34/61),其中4例为淋巴结隐匿转移。Ib区是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区域,占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人的76%,其次是Ⅱ区(35%)和Ⅲ区(26%)。大多数淋巴结转移都遵循一定规律,仅3例表现为跳跃性转移。对于cN0患者,接受至少同侧Ib-Ⅲ区颈部预防治疗和未接受颈部预防治疗患者的5年无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1.7%和52.4%(P=0.036),区域失败率由46%降至6%(P=0.035),但是颈部预防治疗未能提高总生存率和无远转生存率。区域失败部位主要为Ib-Ⅲ区,93%发生在Ib区,50%发生在Ⅱ区,36%发生在Ⅲ区。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破溃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淋巴结引流具有一定规律性,最常见的转移和复发部位均为Ib-Ⅲ区。对于cN0的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推荐至少包括同侧颈部Ib-Ⅲ区的预防治疗。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治疗疗效、失败模式、急性不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鼻咽癌未来治疗优化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8月至2017年5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作为初程治疗的无远转鼻咽癌患者2025例。全部病例采用AJCC第八版鼻咽癌分期系统重新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A期患者分别所占比例为2.1%、12.8%、43.0%和42.1%。鼻咽部原发肿瘤体积的中位剂量为73.92Gy,Ⅱ期和Ⅲ期患者主要接受放疗或同期放化疗,ⅣVA期患者主要接受同期放化疗或者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放疗,针对不同分期分别采用倾向配比评分的方法比较治疗模式优劣。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研究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3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OS)、疾病特异生存(DSS)、无病生存(DFS)、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区域复发生存(RRFS)和无远转生存(DMFS)分别为 78.6%、80.2%、71.5%、92.6%、95.2%和81.8%。全组总计治疗失败519例,局部失败占总失败的29.8%(155/519),区域失败占17.7%(92/519),远地转移占69.2%(359/5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7岁(P<0.001)、吸烟史(P<0.001)、疗前 LDH>250 IU/L(P<0.001)、IVA 期(P<0.001)是影响 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11)、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IU/L(P=0.001)、IVA期(P<0.001)是影响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47岁(P=0.004),吸烟史(P=0.049),T4(P<0.001)是影响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6)、N3(P=0.011)是影响R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吸烟史(P=0.001)、疗前LDH>250 IU/L(P<0.001)、N3(P=0.025)、ⅣA期(P<0.001)是影响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经过倾向配比,Ⅱ期患者,仅5年LRFS同期放化疗组显着优于单纯放疗组,OS、DSS、DFS、RRFS和DMFS两组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Ⅲ期患者,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在同期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之间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IVA期患者,诱导化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之间,5年OS、DSS、DFS、LRFS、RRFS和DMFS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显着增加了大于2级的急性毒性反应(主要包括放射性皮炎和白细胞减低)。结论: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提高了鼻咽癌整体治疗疗效,尤其是局部控制率,远处转移成为最主要的失败模式。对于Ⅱ-Ⅲ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未显示出明显优势(除了Ⅱ期患者同期放化疗较单纯放疗在局部控制率获益外),IVA期患者总体预后较差,诱导化疗较同期放化疗相比,并未显示明显获益,治疗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杨易[7](2020)在《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诊断鼻咽癌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代谢参数在鼻咽癌诊断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PET/CT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3.62±13.80)岁。将其根据有无发生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分为两组,其中转移组35例,无转移组15例。将其根据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分为两组,其中早期鼻咽癌(Ⅰ-Ⅱ期)8例,进展期(Ⅲ-Ⅳ期)42例。采用Siemens Biography 16 HR PET/CT scanner采集鼻咽癌患者全身图像,所有图像资料在西门子Syngo.via工作站进行处理,经过MM oncology软件采用SUVmax值40%为阈值自动勾画VOI,分别测量鼻咽癌患者原发病灶的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峰值标准摄取值(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和肿瘤代谢体积(MTV)。分别对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早期(Ⅰ-Ⅱ期)与进展期(Ⅲ-Ⅳ期)患者间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各种代谢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计算约登指数,找到相应的最佳诊断阈值,计算相关敏感度及特异度,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原发灶TLG、M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年龄、SUVmax、SUVpeak、SUV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中,TLG(AUC为0.817)的预测转移效能优于MTV(AUC为0.783)。计算TLG的约登指数为0.571,当TLG取值73.240时对鼻咽癌转移的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1%、100%;MTV的约登指数为0.467,当MTV取值6.600时对鼻咽癌转移的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86.7%。早期鼻咽癌(Ⅰ-Ⅱ期)与进展期(Ⅲ-Ⅳ期)原发灶M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SUVmax、SUVpeak、SUVmean、TLG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中,MTV(AUC为0.771)预测临床分期有一定准确性,计算MTV的约登指数为0.482,当MTV取值2.685时对鼻咽癌临床分期预测效能最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2.5%、85.7%。结论鼻咽癌患者原发灶的PET/CT代谢参数TLG、MTV对预测鼻咽癌转移具有一定价值,且TLG预测转移效能优于MTV。鼻咽癌患者原发灶的MTV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有一定关系,利用MTV,18F-FDG PET/CT可以预测鼻咽癌的临床分期。
周敬淳[8](2019)在《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采用定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方法,测定鼻咽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前后各定量参数值(Ktrans、Kep、Ve)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情况,以期探讨DCE-MRI及DWI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分析30例经病理科诊断为低分化鳞状上皮细胞癌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在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前后分别进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不同临床分期鼻咽癌与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相关性;比较诱导化疗加放疗前后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疗效以及不同预后患者治疗结束时各参数的差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清氨基酸浓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1)放化疗前,鼻咽癌肿瘤区DCE-MRI各参数(Ktrans、Kep、Ve)及DWI表观扩散系数(ADC)高于健侧翼外肌。除II期与Ⅲ期的Kep,Ⅲ期与Ⅳ期间的AD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临床分期间Ktrans、Kep、Ve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咽癌临床分期、T分期与Ktrans呈正相关,与ADC呈负相关。Ⅲ期与Ⅳ期间的AD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放化疗后的Ktrans、Kep、Ve值均低于放化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后的ADC值高于放化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完全有效者有6例,部分有效者有17例,稳定者有7例,未出现恶化者,有效率为76.67%。根据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DCE-MRI各定量参数及ADC值的改变计算其变化百分率(Percentage change):(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X 100%,不同疗效患者的DCE-MRI各定量参数及ADC值变化百分率(K(PC)trans、Kep(PC)、Ve(PC)、ADC(PC))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4)在随访过程中,放化疗后复发者有3例,复发肿块的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复发肿块的DWI呈高或稍高信号,ADC值为(0.91±0.06)×10-3mm2/s;无复发者的大多数DWI呈等、稍高信号,少数呈稍低信号,ADC值为(1.29±0.21)×10-3mm2/s,复发者与无复发者的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液相色谱方法分析3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中20种氨基酸代谢产物。治疗后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天冬氨酸、苏氨酸、瓜氨酸、鸟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明显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牛磺酸、丝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明显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丙氨酸、甲硫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放化疗前,牛磺酸、苏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瓜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与鼻咽癌肿瘤区DCE-MRI参数Ktrans呈正相关(P值均<0.05)。牛磺酸、谷氨酸、缬氨酸和半胱氨酸与DCE-MRI参数Kep呈正相关(P值均<0.05)。谷氨酰胺、缬氨酸与DCE-MRI参数Ve呈正相关(P值均<0.05)。谷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与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呈正相关(P值均<0.05)。脯氨酸与Ktrans和Kep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放化疗后,缬氨酸与Ktrans呈正相关(P=0.032)。瓜氨酸与Ktrans呈负相关(P=0.006)。丝氨酸和甘氨酸与Kep呈正相关(P值均<0.05)。甘氨酸、亮氨酸与Ve呈正相关(P值均<0.05)。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与ADC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1)通过定量DCE-MRI及DWI测量Ktrans、Kep、Ve及ADC值,能够反映出正常组织结构与鼻咽癌病灶间的差异,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及周围组织。Ktrans和ADC可以区分鼻咽癌的早期与晚期,能够很好地对鼻咽癌临床分期进行诊断。(2)通过放化疗治疗后Ktrans、Kep、Ve值均明显降低,ADC值明显升高,有效率达76.67%,说明放化疗对鼻咽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另外,放化疗的疗效越好,则定量DCE-MRI各参数及ADC值的变化百分率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各参数的变化百分率来评价放化疗的临床疗效。(3)定量DCE-MRI可基本反映鼻咽癌放化疗后的局部变化情况,对鼻咽癌的复发具有重要诊断价值。DWI能够从分子水平提供病变的特征信息,结合DWI与ADC值能够为鼻咽癌放化疗后复发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定量DCE-MRI及DWI可以从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角度,对鼻咽癌的放化疗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为临床鼻咽癌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5)血清氨基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鼻咽癌患者的放化疗效果和血清代谢图谱变化的关系,检测氨基酸对于了解鼻咽癌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姚春萍[9](2017)在《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研究18F-FLT PET/CT在头颈部鳞癌中的成像,分析肿瘤原发灶的18F-FLT摄取与TNM临床分期、Ki-67指数的相关性;结合18F-FLT PET/CT功能影像结果重新进行临床分期,探讨功能影像对基于解剖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分期的影响。通过研究头颈部鳞癌抗肿瘤治疗前肿瘤原发灶的18F-FLT摄取情况,比较不同摄取值勾画的肿瘤体积与大孔径CT定位勾画的大体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体积,寻找最适合评价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的18F-FLT界值,以指导肿瘤生物靶区的精确勾画,从而指导个体化的生物调强放射治疗的精确实施。通过18F-FLT PET/CT在头颈部鳞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多次成像,分析18F-FLT摄取变化与放射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放射治疗前的18F-FLT摄取(增殖参数)与解剖学影像的肿瘤退缩的相关性,探讨功能影像可否为放射治疗GTV内需要局部加量的区域提供有用信息。研究方法:纳入标准:病理确诊为头颈部鳞癌拟行放射治疗的初诊患者。排除标准:kps评分<60分;临床或影像学证实有远处转移;既往接受过手术或放化疗;既往或目前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入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常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咽部颈部MRI/CT、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全身骨放射性核素扫描、血常规、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梅毒及病毒血清学,电子咽喉镜并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测Ki-67指数。完善检查后对所有患者按照AJCC第七版进行c TNM分期。抗肿瘤治疗前给予18F-FLTPET/CT扫描检查,18F-FLT PET/CT扫描条件为:静脉注射3.7MBq/Kg(0.lmci/Kg)放射性核素,注射造影剂后休息60分钟然后给予扫描。读取原发灶18F-FLT显像部位的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包括最大SUV(maximal SUV,SUVmax)、平均SUV(mean SUV,SUVmean),分析其与TNM分期、Ki-67指数的相关性。本课题均使用SPSS Statistics Software 19.0统计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使用Spearman检验。P值<0.05定义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18F-FLT PET功能影像检查结果,临床肿瘤医生对所有患者重新按AJCC TNM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入组患者给予大孔径CT定位,影像资料传输至ADAC 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在对18F-FLT PET结果不知情的情况下勾画肿瘤原发灶的GTV,定义为GTVTPS。已勾画GTV的定位CT资料和18F-FLT PET/CT的资料都导入MIMvista software。刚性融合CT和18F-FLT PET/CT,软件自动读取勾画并结合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目视判读法修改,获得以下不同阈值的体积:SUV1.4、SUV1.5;分别定义为V30%SUV、V40%SUV、V50%SUV、V60%SUV、V70%SUV、VSUV1.3、VSUV1.4、VSUV1.5并与GTVTPS融合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勾画方式所得的体积与GTVTPS的体积;再把无统计学差异的组别与GTVTPS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以期找到功能影像18F-FLT PET最适合评价头颈部鳞癌原发灶的FLT界值。入组患者于放射治疗50-56Gy行诊断性MRI/CT检查,对肿瘤原发灶进行疗效评价,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对肿瘤原发灶进行评估。在放射治疗前、10Gy、20Gy、30Gy、40Gy、50Gy、70Gy给予连续18F-FLT PET/CT扫描,每例患者至少行3次扫描,监测肿瘤原发灶18F-FLT摄取变化,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每例患者于放射治疗56Gy行大孔径CT复位,影像资料传输至ADAC Pinnacl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科医生勾画肿瘤原发灶的GTV2,定义为GTVTPS2。已勾画GTV的复位CT资料导入MIMvista software,将基线18F-FLT PET/CT的V60%SUV、V70%SUV、VSUV1.5与GTVTPS2比较。采用SPSS Statistics19.0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不同勾画方式所得的体积与GTVTPS2,以期找到功能影像18F-FLT PET可以预测头颈部鳞癌原发灶解剖学影像退缩的FLT界值,为局部加量提供功能影像信息。结果: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案已经上报山东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获得批准后执行。所有入组的患者均给予知情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010年10月到2014年7月共30例头颈部鳞癌患者入组,其中男性25例(83.3%),女性5例(16.7%),年龄在32-69岁(中位年龄:51岁),鼻咽癌22例,下咽癌8例,所有患者根据AJCC第七版TNM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其中Ⅱ期2例(6.7%),Ⅲ期14例(46.7%),Ⅳ期14例(46.7%)。抗肿瘤治疗前行18F-FLT PET/CT扫描成像,30例患者的肿瘤原发灶均呈18F-FLT放射性浓集,SUVmax范围为3.53-8.29,中位数4.58;SUVmean范围为1.05-3.53,中位数2.56。肿瘤原发灶的SUVmax、SUVmean与T分期有相关性,SUVmax、SUVmean与T分期的r分别为0.801和0.542,p分别为<0.001和0.002,均<0.05;SUVmax、SUVmean与总分期无相关性,r分别为0.349和0.326,p分别为0.058和0.079,均>0.05。SUVmax、SUVmean与Ki-67指数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2和0.167,p分别为0.909和0.377。结合18 F-FLT PET/CT对入组患者重新行c TNM分期,共11例患者的T分期和/或N分期发生改变,其中4例T分期发生改变,8例N分期发生了改变。最终使9例患者总分期发生改变,其中5例表现为总分期的降期;4例表现为总分期的升期:III期降为II期2例,IVb期降为IVa期1例,IVa期降为III期2例;II期升为III期1例,III期升为IVa期2例,IVa期升为IVb期1例。配对t检验示V30%SUV、V40%SUV、V50%SUV、V60%SUV、V70%SUV、VSUV1.5与GTVTPS的体积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VSUV1.3和VSUV1.4与GTVTPS体积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610、0.226。VSUV1.3、VSUV1.4和GTVTPS再采用秩和检验,p=0.7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在放射治疗前、10Gy、20Gy、30Gy、40Gy、50Gy、70Gy给予连续18F-FLT PET/CT扫描,表明动态18F-FLT摄取可以很好的监测头颈部鳞癌治疗过程中肿瘤增殖的逐渐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基线18F-FLT摄取SUVmax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r=0.236,p=0.209。21例患者放射治疗DT20Gy时重复18F-FLT PET/CT,SUVmax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UVmax下降48.59%是预测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疗效的最佳阈值。30例入组患者肿瘤原发灶基线18F-FLT的70%SUVmax勾画的体积和放射治疗DT56Gy时肿瘤退缩后的GTVTPS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课题通过对头颈部鳞癌患者行18F-FLT PET/CT扫描研究显示:所有原发肿瘤均有18F-FLT摄取。肿瘤原发灶18F-FLT PET的SUVmax、SUVmean与T分期有相关性,与总分期无相关性;与Ki-67指数无相关性。结合18F-FLT PET/CT可以为患者基于解剖学影像的临床分期提供有关肿瘤细胞增殖的信息,获得更准确的分期,从而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和优化。18F-FLT PET/CT的SUV1.3,SUV1.4勾画的GTV体积与大孔径CT勾画的GTVTPS体积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依据功能影像18F-FLT PET/CT资料指导的生物靶区勾画需要待放射生物学的研究、手术切取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和免疫组化结果的进一步验证,从而真正应用于临床,更好的指导BIMRT的真正实现。序贯的18F-FLT PET/CT检查中动态的18F-FLT摄取可以很好的监测头颈部鳞癌治疗过程中肿瘤增殖的逐渐降低。放射治疗至DT20Gy时SUVmax下降48.59%是预测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临床疗效的最佳阈值。肿瘤原发灶基线18F-FLT的70%SUVmax勾画的体积和放射治疗DT56Gy时肿瘤退缩后的GTVTPS2无统计学差异。下一步可继续深入研究探讨此高增殖活性区域用于临床放射治疗局部加量的可行性。
章玲玲[10](2012)在《N0期鼻咽癌上颈预防照射与全颈预防照射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对颈淋巴结阴性的鼻咽癌患者(N0期鼻咽癌)颈部预防照射的治疗范围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N0期鼻咽癌上颈部预防照射和全颈部预防照射的颈部复发率和生存率,以探讨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放疗的合适范围,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2005年11月至2011年5月177例经病理及影像学确诊的N0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上颈照射组和全颈照射组)。其中88例接受上颈部预防照射(上颈照射组),89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全颈照射组)。两组鼻咽原发灶均予70Gy剂量照射,上颈照射组仅上颈给予50Gy预防照射,全颈照射组上、下颈都予50Gy的预防剂量照射。上、下颈照射野分界边缘为环状软骨下缘。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是32个月(6-75),2、3、4年总生存率为92.4%、89.0%、83.8%,2、3、4年无瘤生存率为85.0%、80.7%、77.7%。上颈照射组和全颈照射组的2、3、4年总生存率分别是92.2%、90.5%、85.0%和92.7%、87.8%、82.7%(P=0.336),2、3、4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86.1%、81.3%、78.4%和84.0%、80.0%、76.8%(P=0.553)。随访期间23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远处转移和鼻咽复发,两组均未出现颈部淋巴结复发。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仅T分期是影响N0期鼻咽癌生存预后的因素。结论:对于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患者只需作双侧上颈部预防性照射(Ⅱ、Ⅲ、ⅤA区)。
二、Ⅱ—Ⅳ期鼻咽癌的CT诊治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Ⅱ—Ⅳ期鼻咽癌的CT诊治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适用范围 |
3 诊断 |
3.1 临床表现 |
3.2 病理分型 |
3.2.1 角化型鳞状细胞癌 |
3.2.2 非角化型癌 |
3.2.3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
3.3 辅助检查 |
3.3.1 鼻咽部检查 |
3.3.2 影像学检查 |
3.3.3 EB病毒检测 |
3.3.4 病理学检查 |
3.2.5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检查 |
3.2.6其他检查 |
3.4 鉴别诊断 |
3.4.1 腺样体增生 |
3.4.2 鼻咽纤维血管瘤 |
3.4.3 鼻咽淋巴瘤 |
3.4.4 其他恶性肿瘤 |
4 临床分期及危险度分组 |
5 治疗 |
5.1 放射治疗 |
5.1.1 放疗指征 |
5.1.2 放疗时机 |
5.1.3 体位固定及模拟体位 |
5.1.4 靶区范围及重要危及器官 |
5.1.5 照射剂量 |
5.1.6 放疗技术 |
5.2系统化疗 |
5.2.1 诱导化疗 |
5.2.2 同期化疗 |
5.2.3 辅助化疗 |
5.3 手术治疗 |
5.3.1 活检手术 |
5.3.2 鼻咽局部挽救性手术 |
5.3.3 颈部手术 |
5.3.4 手术后再次放化疗 |
5.4 免疫及靶向治疗 |
6 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监测及辅助治疗 |
6.1 放疗的远期毒副反应及随访 |
6.2 药物近期毒副反应及辅助治疗 |
7 疗效评估标准和随访 |
7.1 治疗中评估 |
7.2 治疗结束后随访时间点 |
8 转诊条件 |
8.1 适用对象 |
8.2 转诊标准 |
8.2.1 Ⅰ级转诊 |
8.2.2 Ⅱ级转诊 |
8.2.3 |
8.3 不纳入转诊标准 |
(2)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个体化同步加量放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设备与仪器 |
3 治疗方法 |
4 数据收集 |
5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表现 |
1.1 症状 |
1.1.1 血涕 |
1.1.2 耳鸣及听力下降 |
1.1.3 鼻塞 |
1.1.4 头痛 |
1.1.5 面部麻木 |
1.1.6 复视及眼部症状 |
1.2 体征 |
1.2.1 颈部肿块 |
1.2.2 鼻咽肿物 |
1.2.3 颅神经受侵的表现 |
2 辅助检查 |
2.1 实验室检查 |
2.1.1 一般检查 |
2.1.2 血液EB病毒检测 |
2.2 影像学检查 |
2.2.1 MRI/CT |
2.2.2 胸腹部CT或腹部MRI |
2.2.3 超声检查 |
2.2.4 全身骨显像 |
2.3 电子/纤维鼻咽镜检查 |
2.4 其他检查 |
3 诊断 |
3.1 临床诊断 |
3.1.1 EB病毒检查 |
3.1.2 鼻咽镜检 |
3.1.3 CT、MRI和PET-CT检查 |
3.2 病理诊断 |
3.3 临床分期 |
4 治疗原则 |
4.1 放疗 |
4.1.1 定位技术规范 |
4.1.2 放疗靶区定义 |
4.1.3根治性放疗的靶区勾画 |
4.1.4 诱导化疗后根治性放疗靶区勾画 |
4.1.5 放疗剂量 |
4.1.6 危及器官的勾画和剂量限定 |
4.1.7 特殊放疗手段的应用 |
4.2 化疗 |
4.2.1同步化疗方案 |
4.2.2 诱导化疗方案 |
4.2.3 辅助化疗方案 |
4.3 靶向治疗 |
4.3.1 EGFR单克隆抗体 |
4.3.2 抗血管生成药物 |
4.4 营养支持治疗 |
5 复发鼻咽癌的诊治 |
5.1 诊断 |
5.2 治疗策略 |
5.2.1 放疗 |
5.2.2手术 |
5.2.3 化疗 |
5.2.4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 |
6 转移性鼻咽癌的诊治 |
6.1 诊断 |
6.2 治疗 |
6.2.1 原发病灶的处理 |
6.2.2 转移灶的处理 |
7 特殊类型鼻咽癌诊治 |
7.1 鼻咽涎腺型腺癌 |
7.2 鼻咽部腺癌 |
7.3 青少年儿童鼻咽癌 |
7.4 妊娠期鼻咽癌 |
8 常见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
8.1 放疗并发症及处理 |
8.2 急性放射性黏膜炎 |
8.3 急性放射性皮炎 |
8.4 急性放射性涎腺损伤 |
8.4.1 急性放射性腮腺炎 |
8.4.2 放射性口干 |
8.5 急性放射性耳损伤 |
8.6 放射性脑病 |
9 鼻咽癌全程管理 |
9.1 治疗前管理 |
9.2 治疗期间管理 |
9.3 治疗后管理 |
(4)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实验试剂 |
3.实验设备 |
4.实验方法 |
5.染色结果判读 |
6.统计方法 |
结果 |
1.ELMO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
2.ROCK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 |
3. ROCK2 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结果 |
讨论 |
1.ELMO1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
2.ROCK1、ROCK2 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意义 |
3.ELMO1、ROCK1、ROCK2 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
4.本研究的缺点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鼻咽癌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复发鼻咽癌挽救性手术方法研究进展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棒球之神与鼻咽癌的抗争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综述四 ELMO1、ROCK1、ROCK2 与肿瘤侵袭转移性的研究进展 |
综述四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5)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鼻咽癌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放射诊断和治疗设备更新给患者带来的获益 |
3 针对Ⅱ期鼻咽癌的研究 |
4 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研究 |
5 针对转移鼻咽癌研究 |
6 针对预后因素和分期的研究 |
7 针对放疗副作用的研究 |
8 下一个5年研究方向 |
(6)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单中心资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颈部预防治疗的价值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长期生存结果及预后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二) 调强放射治疗年代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现状及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诊断鼻咽癌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鼻咽癌概况 |
1.2 鼻咽癌诊断的传统影像学方法 |
1.3 鼻咽癌诊断的分子影像学方法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显像剂 |
2.3 患者准备 |
2.4 显像方法 |
2.5 图像分析 |
2.6 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PET/CT代谢参数 |
4.讨论 |
4.1 PET/CT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4.2 鼻咽癌一般临床特点 |
4.3 PET/CT代谢参数在鼻咽癌诊断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
4.4 不足与展望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18)F-FDG PET/CT在鼻咽癌诊断、分期及其转移灶判定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8)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鼻咽癌放化疗及影像学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9)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头颈部鳞~(18)F-FLT摄取与TNM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临床资料 |
1.2.2 ~(18)F-FLT PET肿瘤原发灶SU_(Vmax)、SUV_(mean)及Ki-67指数 |
1.2.3 ~(18)F-FLT原发灶SUV_(max)、SUV_(mean)与T分期、总分期的相关性 |
1.2.4 ~(18)F-FLT摄取与Ki-67的相关性 |
1.3 讨论 |
1.3.1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诊断方面的应用及进展 |
1.3.2 ~(18)F-FLT摄取与Ki-67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
1.4 小结 |
二、~(18)F-FLT PET/CT对头颈部鳞癌基于解剖影像的临床分期的影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cTNM分期及重分期 |
2.2 结果 |
2.2.1 临床资料 |
2.2.2 功能影像~(18)F-FLT PET对基于解剖学影像的临床分期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的分期方面的研究 |
2.3.2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不足 |
2.4 小结 |
三、评价头颈部鳞癌生物靶区的最佳~(18)F-FLT界值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2.2 ~(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和GTV_(TPS)比较 |
3.2.3 ~(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的关系 |
3.3 讨论 |
3.3.1 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 |
3.3.2 功能影像在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中靶区勾画方面的应用 |
3.3.3 本课题的局限性及不足 |
3.4 小结 |
四、~(18)F-FLT PET/CT增殖参数预测解剖学影像的肿瘤退缩的相关性研究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1.3 统计学分析 |
4.2 结果 |
4.2.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4.2.2 ~(18)F-FLT摄取参数变化 |
4.2.3 基线~(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2)比较 |
4.2.4 基线~(18)F-FLT不同摄取参数的体积与GTV_(TPS2)的关系 |
4.3 讨论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18)F-氟脱氧胸苷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N0期鼻咽癌上颈预防照射与全颈预防照射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淋巴结转移标准 |
2.1.3 可疑阳性淋巴结的诊断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样本含量估计 |
2.1.6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2.1 放射治疗 |
2.2.2 化学治疗 |
2.3 随访 |
2.4 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随访 |
3.2 肿瘤控制 |
3.3 生存分析 |
3.4 死亡原因 |
3.5 预后生存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Ⅱ—Ⅳ期鼻咽癌的CT诊治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及青少年鼻咽癌诊疗规范(2021年版)[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10)
- [2]颅底骨质破坏的鼻咽癌患者个体化同步加量放疗的研究[D]. 余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版)[J]. 康敏.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03)
- [4]侵袭转移相关标志物ELMO1、ROCK1和ROCK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徐文瑞. 青岛大学, 2020(01)
- [5]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鼻咽癌诊治研究进展[J]. 金厅,陈晓钟. 肿瘤学杂志, 2020(04)
- [6]一、头颈部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疗效分析及治疗模式探讨 二、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研究[D]. 孙士然.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在诊断鼻咽癌分期及预测其转移中的应用价值[D]. 杨易.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8]DCE-MRI,DWI及血清氨基酸在鼻咽癌新辅助化疗加调强放疗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周敬淳. 暨南大学, 2019(03)
- [9]18F-FLT PET/CT在勾画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生物靶区中的应用[D]. 姚春萍.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10]N0期鼻咽癌上颈预防照射与全颈预防照射的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D]. 章玲玲. 南昌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