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及相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瑶[1](2021)在《基于循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构建基于循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护理方案。(2)评价基于循证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对术后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黏膜的恢复、舒适度、生存质量以及综合疗效的影响,修改完善方案,以期为临床规范鼻腔冲洗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部分,运用质性访谈法,了解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内镜术后的12名慢性鼻窦炎患者和10名耳鼻喉科医护,通过结构式访谈明确目前鼻腔冲洗现状及问题,为方案构建提供现实依据。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会议法构建方案。本研究以JBI(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的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有关鼻窦炎鼻腔冲洗的相关研究、系统评价及指南,提取并汇总证据,评价证据质量,获取最佳研究证据。其次采用专家会议法组织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领域专家对证据和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建议,对构建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4月在山西省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6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3)。试验组采用构建的循证护理方案进行术后鼻腔冲洗护理,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选取舒适度视觉模拟量表VAS,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0条SNOT-20,CT Lund-Mackay评分法,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法作为评价工具,在术前、术后鼻腔冲洗的第2周、4周、12周进行效果评价,通过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鼻腔冲洗循证护理方案的有效性。结果:1.通过质性访谈,得出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鼻腔冲洗的真实体验与需求有:(1)信息支持不足患者需求得不到满足(2)患者经济压力大(3)患者出院后依从性低;鼻腔冲洗的护理现状与目前存在问题有:(1)鼻腔冲洗欠规范(2)护理人力资源紧张(3)延续护理不完善。2.构建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的循证护理方案包括鼻腔冲洗前准备、鼻腔冲洗实施流程、不良反应预防、冲洗器处理、复查、健康教育及随访7个方面共25个推荐条目,其中16个A级证据推荐、9个B级证据推荐。3.两组研究对象不同时点舒适度、生存质量、CT、鼻内镜得分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分均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结果显示,鼻腔冲洗前两组研究对象舒适度、生存质量、CT、鼻内镜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冲洗后各时点舒适度、生存质量、CT、鼻内镜得分与冲洗前比较均有显着降低,且试验组患者在干预后各时点的得分均显着低于同时期的对照组得分(P<0.05)。4.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知:慢性鼻窦炎患者鼻腔冲洗后不同时间点舒适度(F=208.752,P<0.001)、生存质量(F=471.036,P<0.001)、CT(F=115.409,P<0.001)、鼻内镜(F=343.043,P<0.001)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得分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上,两组患者舒适度(F=8.856,P<0.001)、生存质量(F=77.93,P<0.001)、CT(F=6.16,P<0.001)、鼻内镜(F=32.201,P<0.001)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舒适度、生存质量、CT、鼻内镜得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试验组在干预后得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对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舒适度(F=7.245,P<0.05)、生存质量(F=105.943,P<0.001)、CT(F=4.754,P<0.05)、鼻内镜(F=7.035,P<0.05)得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干预后12周综合疗效比较:在治疗效果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12周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5.15%。结论:1.鼻腔冲洗欠规范,需要构建基于循证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2.本研究基于循证,将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最佳研究证据、患者意愿以及临床具体情况相结合构建科学可行易于患者接受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为临床护理实践的规范提供借鉴。3.基于循证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可以改善慢性鼻窦炎患者的舒适体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鼻腔黏膜功能的恢复,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韦文[2](2021)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及目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nasal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是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4%的人群。在这一庞大的患病人群中,嗅觉功能障碍又是常常被忽略的关乎患者生命质量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达30%-80%之间。当前鼻内镜微创外科已经成为治疗CRSwNP的最主要的手段。但术后嗅觉功能障碍的转归仍缺乏系统全面的动态追踪,本研究通过对CRSwNP患者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前后患者嗅觉功能转归的动态追踪观察,分析与总结其嗅觉功能动态转归的基本规律。为CRSwNP患者鼻内镜微创外科治疗后嗅觉功能的转归的路径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引。资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所有患者均并发有鼻息肉及嗅觉障碍,共计纳入120例患者。对这些患者行鼻窦CT检查(冠状位、轴位),对患者CT行Lund-Mackay评分,对患者行术前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嗅觉的T&T测试。所有患者排除手术禁忌症后行鼻内镜手术治疗,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对患者再次进行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嗅觉的T&T测试。分析术前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嗅觉的T&T测试与患者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的相关性;比较术前、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评分变化情况及差异。结果(1)对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嗅觉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发现:与术前相比,在术后6个月有85.83%的患者嗅觉发生改善;在术后1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患者的VAS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2)对患者进行不同时间点的嗅觉的T&T测试发现:与术前相比,在术后6个月有85.83%的患者嗅觉发生改善;在术后1个月,患者的T&T测试评分与术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3个月,患者的T&T测试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患者的T&T测试评分与术前、术后1个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与3个月时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术前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与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T&T测试评分改善情况存在负相关性,即术前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越低的患者,其术后6个月时VAS评分、T&T测试评分改善的情况越佳。结论(1)CRSwNP患者接受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总体改善效果明显,良性转归率可达85.83%,将有效的改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2)CRSwNP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高峰的时间节点是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2.0±0.5)分,T&T评分(2.1±1.1)分。术后6个月VAS评分(1.5±0.5)分,T&T评分(2.0±0.8)分。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3)CRSwNP鼻内镜微创外科手术后总体效果显着,但并不能改善所有患者术后的嗅觉功能。对病程长于10年CRSwNP患者,CT Lund-Mackay评分大于4级,术前严重嗅觉障碍者疗效不确切。甚至有部分病例术后嗅觉功能进一步恶化,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4)本结果发现CRSwNP患者术前鼻窦CT评分越高,患者术后嗅觉改善效果越差。这也提示我们鼻窦CT检查与主观症状VAS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并对术后的预后评估有一定前瞻性。
谌祎玮[3](2020)在《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通过应用筛窦基板层次性分析方法,指导鼻内镜下筛窦层次性精准性开放。方法:收集因鼻部不适或者其它疾病须行鼻窦CT的患者120例(240侧),将其鼻窦CT原始薄层DICO数据(扫描参数为层厚、层距均0.65mm,电压120KV,电流500mA),导入三维重建软件ImageViewer中,进行轴位、冠位和矢状位三维的重建分析(设置窗宽2000Hu,窗位200Hu)。精准定位筛窦I-V基板,局部放大观察各个基板气化情况,探索其层次性以及气化规律。观察Haller气房、Onodi气房与各个基板结构关系。并应用基板层次结构分析的原理及方法指导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使内镜鼻窦开放手术中筛窦的开放实现层次性、标准化、同质化。结果:获得120例(240侧)患者鼻窦CT薄层原始数据,通过三维成像重建分析。发现筛骨结构包含五个基板(I-V),(1)其中第五基板的出现率为55.4%,且与相邻各个基板间存在潜在的层次间隙,相对独立。(2)Haller气房出现率为24.2%,与中鼻甲基板气化相关占16.7%、上鼻甲基板结构气化相关者分别占7.5%。(3)上鼻甲及基板气化发生率为83.3%,其中18.3%气化形成Onodi气房。最上鼻甲及基板出现率55.4%,气化发生率为77.4%,其中18.8%气化为Onodi气房。Onodi气房出现率为32.0%,来源于上鼻甲基板、最上鼻甲基板的分别占18.3%,10.4%,来源于二者共同气化的占3.3%。各基板及其气化结构组成相对独立的通气引流通道,可单独出现引流障碍而导致鼻窦炎的发生。手术中筛窦开放(III-V基板)过程,可以上鼻甲、最上鼻甲为解剖标志结构,结合CT提示的气化变异,可在其前方分别充分地开放III基板、IV基板气化结构所构成的筛窦迷路(包括变异气房,如Haller气房),而根据CT提示V基板的气化状况和方向,可进一步实现V基板及其气化结构(包括Onodi气房)的开放。结论:通过分析筛窦基板的层次性结构,对指引内镜下筛窦开放过程实现层次性、标准化有重要指导价值。
陈吉[4](2020)在《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及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内窥镜鼻窦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术后疼痛等不适是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tis,CRS)患者填塞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围手术期不同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以筛选较优的护理方案,并对接受优选护理方案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疼痛控制情况分析,为CRS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供证据支持和改进建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ine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WF)、相关网站,并追踪参考文献获取ESS围手术期护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RCTs质量,使用Stata 13.0软件进行不同护理方案效果的调整间接比较,比较患者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2)内窥镜鼻窦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ouston Pain Outcome Instrument,HPOI)调查CRS患者的术后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并使用SPSS26.0对患者疼痛经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效果比较:纳入61个CRS围手术期护理相关RCTs,整体质量不高。13个RCTs报告患者疼痛评分,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MD=-2.28,95%CI:-3.65-0.92,p<0.05)、术前行为训练(MD=-1.15,95%CI:-2.04-0.26,p<0.05)、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MD=-2.36,95%CI:-3.46-1.26,p<0.05)及心理护理+冷敷(MD=-1.52,95%CI:-2.32-0.71,p<0.0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个RCTs报告了患者焦虑评分,常规护理联合术前行为训练患者焦虑评分低于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MD=-16.57,95%CI:-20.08-13.05,p<0.05)、冷敷(MD=-20.70,95%CI:-23.90-17.49,p<0.05)、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MD=-20.80,95%CI:-24.05-17.54,p<0.05)、心理护理+冷敷(MD=-20.90,95%CI:-24.10-17.69,p<0.05)、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MD=-13.55,95%CI:-21.67-5.42,p<0.05)及心理护理+冷敷+吸氧(MD=-20.28,95%CI:-23.49-17.08,p<0.0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个RCTs报告了患者抑郁评分,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患者抑郁评分低于冷敷(MD=-3.46,95%CI:-6.15-0.76,p<0.05)、心理护理+冷敷(MD=-3.44,95%CI:-6.14-0.73,p<0.05)及心理护理+冷敷+吸氧(MD=-3.29,95%CI:-5.98-0.59,p<0.0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个RCTs报告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心理护理+冷敷、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心理护理+冷敷+吸氧、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吸氧+雾化、心理护理+预防性镇痛、心理护理+冷敷+预防性镇痛及心理护理+冷敷+雾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内窥镜鼻窦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调查:患者目前疼痛评分、过去24小时最强程度疼痛评分和一般程度疼痛评分分别为3.14±0.98、5.41±1.58、4.24±1.28,疼痛对患者情绪、身体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为中等水平,除患者对止痛药副作用的教育评分平均分低于5分,其他疼痛控制及疼痛教育满意度平均分均高于5分,患者整体满意度评分为6.19±1.06;是否使用自控镇痛泵及不同材料填塞鼻腔患者疼痛经历3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镇痛泵与纳吸棉与患者疼痛经历呈负相关。结论(1)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应作为CRS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吸氧、预防性镇痛、填塞期雾化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2)现有措施仍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患者对目前采用的医护措施的疼痛控制和疼痛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应加强止痛药副作用的教育;不同材料填塞鼻腔患者疼痛程度有差异,护士可进行分层管理;自控镇痛泵疼痛控制效果良好,建议术后第一天使用药物镇痛。
阮星星[5](2019)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Krouse分级、手术方式、既往鼻腔手术次数、肿瘤原发部位(根蒂或附着点)以及病理有无恶变等5因素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从而总结临床经验,指导临床治疗,规避危险因素,降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2月--2017年9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5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Krouse分级、手术方式(单纯鼻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术术式以及鼻内窥镜联合泪前隐窝术式)、既往鼻腔手术次数、肿瘤原发部位(根蒂或附着点)以及病理有无恶变等5方面与术后复发率的相关性。将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50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复发22人,其中男性16人,女性6人;复发率为:14.67%。2.根据Krouse分级分组:T1级:18例(12%),复发1例;T2级:76例(50.67%),复发10例;T3级:49例(32.67%),复发8例;T4级:7例(4.67%),复发3例。复发率分别为:5.55%、13.16%、16.33%、42.86%。Krouse T4级的NIP患者的复发率显着高于其他三级。3.手术方式:单纯鼻内窥镜手术134例(89.33%),其中复发18例;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术式8例(5.33%),复发3例;鼻内窥镜手术联合泪前隐窝术式8例(5.33%),复发1例,复发率分别为:13.43%、37.50%、12.5%。其中,泪前隐窝入路的术后复发率最低。4.肿瘤来源:肿瘤原发部位最常见于鼻腔外侧壁71例(47.33%),其次为筛窦22例(14.67%)及上颌窦内侧壁21例(14%),复发率高的原发部位依次是:上颌窦底壁(66.67%)、额窦(33.33%)以及上颌窦内侧壁(33.33%)。5.癌变:5例,均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局部伴有鳞状细胞原位癌,其中复发3例,复发率为60%。6.既往鼻腔手术次数:无手术史者107例(71.33%),复发12例;手术1次者28例(18.67%),复发3例;手术2次者13例(8.67%),复发6例;手术3次以上者2例(1.33%),复发1例。复发率依次为:11.21%、10.71%、46.15%、50.0%。7.手术方式(P=0.172)、Krouse分级(P=0.117)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来源(P=0.012)、既往手术次数(P=0.003)、癌变(经Fisher精确检验P=0.023)与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手术方式及Krouse分级与复发无显着相关性。肿瘤原发部位、既往鼻腔手术次数以及病理癌变是复发的危险因素。2.处理上颌窦内病变时,优先选择泪前隐窝入路;泪前隐窝入路灵活性大,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着其他手术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3.肿瘤原发部位位于上颌窦前内侧壁、底壁,额窦是复发的危险因素,能否清晰暴露肿瘤根蒂部并对其彻底切除,是防治复发的关键所在。其中,肿瘤根蒂部的暴露是核心步骤。4.把握住首次手术提供的优势。首次手术的成功会大大降低复发机率。5.病理恶变的NIP患者预后较差,复发率极高。总之,肿瘤的复发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其互为因果,环环相扣。处理危险因素时,要有整体观念。
陈志远[6](2018)在《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尸头鼻旁窦主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对其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合鼻窦炎患者的鼻旁窦的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经鼻内窥镜下手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形态学资料,为临床鼻内窥镜下手术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择30例成人干性颅骨、6例成人尸头标本(年龄在20-40岁)的鼻腔外侧壁及邻近鼻旁窦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同时,对76例鼻腔正常者及224例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和记录鼻腔及相关结构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手术进行改良。按先后顺序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鼻内窥镜手术病人100人为治疗组,行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逆向追踪选择2017年7月之前的经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病人100人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标本资料结果通过对颅骨及尸头解剖研究发现,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与鼻囟门、筛顶和额隐窝以及筛蝶区域的毗邻关系相对恒定,主要结果如下几个方面:(1)中鼻甲可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其附着点较为广泛,位置较为恒定。钩突位于中道外侧壁的最前部,构成筛漏斗的内侧壁上部。中鼻甲和钩突的解剖位置相对恒定,可作为鼻内窥镜手术的解剖标志。(2)上颌窦骨性裂口由钩突和下鼻甲的筛突呈十字形的连接分隔成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象限,上颌窦口位于前上象限,其余三个象限由双侧黏膜和致密结缔组织的膜性结构封闭,即鼻囟门。上颌窦自然口呈膜性管状,直径和管长变异较大,其比例大小影响上颌窦的通畅度。自然口后方安全界限较前方范围大,与中鼻甲的距离更远更宽。更适合上颌窦开窗。(3)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此区域与前组鼻窦关系密切,轻微的病变,即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2、鼻旁窦CT影像学特点鼻窦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鼻丘气房等解剖结构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通常在鼻镜检查及常规x线检查中难以辨别,但在冠状位CT片上显示较清晰。它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发生各鼻窦(如前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矢状位测量数据更符合鼻内窥镜手术径路,是对尸头解剖的数据补充、完善。3、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效果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在术中出血量、治愈率、上颌窦开窗口持续开放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手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结论:1、鼻腔、鼻旁窦周围具有诸多结构,其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并有主要血管神经相毗邻。通过尸体标本总结分析鼻腔各骨性结构及鼻旁窦的位置关系,对鼻腔鼻旁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鼻窦炎患者多具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等变异结构,对鼻窦炎的诊断预防及手术治疗具有积极临床价值。3、改良的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常超[7](2018)在《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搜集100例符合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FESS)适应证的慢性鼻窦炎(CRS-wNP/CRS-sNP)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联合应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the 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中文版及VAS(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量表对实验组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分别进行主观评估;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筛选120名体检合格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比较,观察慢性鼻窦炎患者生活质量较健康者有无差异,并探讨FESS(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主要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根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17]将本次研究中实验组(10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进行再分组,Ⅰ型20例(A组)、Ⅱ型54例(B组)、Ⅲ型26例(C组),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在14-60岁之间,平均年龄(40.14±13.23)岁;本次研究的120名对照组研究对象均选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结果均合格,既往无鼻窦炎病史且体检过程中均未发现有慢性鼻窦炎症状及体征,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43.27±11.86)岁。应用SNOT-20中文版量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实验组研究对象均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对实验组三个亚组间分别应用SNOT-20及VAS量表进行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SNOT-20及VAS总分对比;使用鼻窦炎专用量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中文版及VAS量表对行FESS的患者手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QOL)进行主观评估并进行对比。此次调查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若因病例不符合纳入标准被剔除或失访导致样本量不足时,及时追加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检验标准为P=0.05,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运用SNOT-20中文版量表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提示:实验组单个症状得分及SNOT-20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慢性鼻窦炎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应用SNOT-20中文版量表及VAS量表分别对A组、B组、C组进行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提示:A组、B组、C组三组术前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后,术后不同时期SNOT-20总分及VAS总分均低于术前SNOT-20总分及VAS总分(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无论哪一型,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鼻内窥镜手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数据统计出:流脓鼻涕、需要擤鼻涕、头昏、夜间睡眠质量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是术前SNOT-20量表20个症状中影响患者自身生活质量最重要的五大症状,分别占实验组比例为83%、68%、55%、46%、44%。流脓鼻涕、需要擤鼻涕、头昏、夜间睡眠质量不好、忧虑是术前SNOT-20量表20个症状中计分最高的前五个症状;其中忧虑占实验组比例为45%。[结论]1.生活质量测量量表能有效量化评估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2.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有明显差异,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3.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能在一定程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臧洪瑞[8](2014)在《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始,鼻内镜鼻窦手术开始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与传统Caldwell-lue鼻腔手术相比,它具有保留鼻窦基本结构,维持鼻腔鼻窦通气、引流等基本生理功能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鼻内镜手术已成为微创外科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标准方法,并延伸至中前颅底和鼻眼相关领域。“结构-功能-症状”辩证理念贯穿其中,推动了鼻内镜外科技术发展。其已逐渐从单纯治疗鼻腔鼻窦炎性感染性疾病、解剖结构异常的角度,提升到治疗上呼吸道通气等生理功能障碍的新层次,应用领域也不局限予鼻腔鼻窦病变,己进入睡眠障碍疾病的外科治疗干预中,代表性技术如鼻腔扩容技术。维持鼻腔生理功能有赖于鼻腔内气体的合理流动,从气流动力学角度深入研究鼻腔气流改变对局部以及上呼吸结构顺应性改变的影响,客观认识鼻腔内气流特征及鼻腔内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作用,鼻腔气流动力学研究在鼻内镜外科临床实践发展过程占有重要地位。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进行数值模拟方法,开展鼻腔与咽腔的生物力学特征研究,并检测临床主客观结果来对比,了解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揭示与鼻腔鼻窦疾病相关的上气道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从生物力学角度,为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发展搭建了数值量化分析的平台。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健康成人高分辨螺旋CT影像学数据,建造60例样本的鼻腔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健康成人鼻腔气流特性,分析流场特征,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和数值模拟数据进行比较,验证本文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计算结果的可信性,总结正常鼻腔生理状态下气流分布的规律,建立健康成人鼻腔气流流场特征值与鼻腔流场分布特征数据库,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鼻腔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生理机制,给出鼻腔流场特征值参数,提出鼻腔功能量化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为进行鼻腔数值模拟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了解在鼻窦炎发病及鼻内镜外科手术中密切相关的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I临床意义,数值模拟来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与上颌窦气流异同以及不同大小的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流场的影响。选取1例成人女性螺旋CT影像学资料,构建鼻腔及上颌窦的三维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上颌窦中气流和温度正常分布,了解上颌窦的生理功能;通过模拟手术研究上颌窦窦口直径的变化,上颌窦气流和温度的改变,为临床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量化开放上颌窦窦口大小,提供参考意见。3、选取一例接受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术前术后CT数据资料,建立鼻腔鼻窦数值模型,研究手术前后鼻腔鼻窦气流分布和流场特征值的变化,并采集临床疗效数据来验证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模拟鼻腔鼻窦结构-功能-症状之间相关性,分析鼻内镜手术的矫正结构与鼻腔鼻窦黏膜炎症良性转归之间的关系,建立鼻内镜外科手术疗效评估数值平台。4、选取3例轻、中、重度OSAHS患者行鼻腔扩容术前术后的CT资料,建立上气道数值模型,研究手术前后上呼吸道气流分布和流场特征值的变化。了解鼻腔扩容术改善鼻腔通气量的同时,对于不同严重程度的OSAHS疾病患者,整个上气道阻力的改变情况,上游鼻腔通气程度的改善能否对下游咽腔产生有益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评价术后OSAHS症状的改善情况,并采集临床观测数据来验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为进一步开展鼻腔扩容手术适应症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个性化鼻腔扩容术提供研究方法。
单鲲[9](2007)在《鼻内镜鼻、鼻窦手术麻醉方法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气管静脉复合麻醉与表麻+局部浸润+强化麻醉下进行鼻内镜鼻、鼻窦手术的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入院的84例病变范围不超过中甲基板的慢性鼻窦炎1型、2型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和局麻组,在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鼻内镜鼻、鼻窦手术。比较不同麻醉方法下的手术治疗效果、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同时进行不同麻醉方式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1、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的卫生经济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变未超过中甲基板的慢性鼻窦炎1型、2型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下进行鼻内镜鼻、鼻窦手术,在治疗效果、麻醉效果、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卫生经济学方面局麻方式优于全麻方式。2、病变未超过中甲基板的慢性鼻窦炎1型、2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方式下进行鼻内镜鼻、鼻窦手术更为安全、方便、经济。
张燚,陈晓平[10](2006)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应用的情况及问题》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主要治疗对象的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的创立和发展,开辟了鼻窦外科的新领域。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把鼻窦外科推向了新的阶段,使鼻窦炎临床治愈率提高到80%90%,已成为国内外鼻窦炎外科治疗的主要方式。回顾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的发展历史,分析了鼻腔-鼻窦病变中应用的情况,并提出了应用中应处理好的两个问题,对准确把握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及相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鼻腔冲洗的应用现状 |
1.3 鼻腔冲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护理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鼻腔冲洗的真实体验与需求 |
3.2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患者鼻腔冲洗的护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
4 讨论 |
4.1 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 |
4.2 充分完善基础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及社会性支持 |
4.3 提高患者出院后鼻腔冲洗的依从性 |
4.4 有必要制定规范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和流程来指导临床实践 |
4.5 保证人力配置,明确人员职责 |
4.6 完善延续护理,建立术后医患信息沟通渠道 |
4.7 识别实践中的阻碍因素可以为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 |
2.4 文献质量评价 |
2.5 证据等级划分 |
2.6 证据适用性评价 |
2.7 证据综合 |
2.8 采用专家会议法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的文献及其质量评价结果 |
3.2 专家意见汇总 |
3.3 证据适用性评价 |
3.4 鼻腔冲洗循证护理方案 |
4 讨论 |
4.1 临床迫切需要规范鼻腔冲洗护理 |
4.2 基于循证的鼻腔冲洗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 |
4.3 多学科团队参与制订有利于方案实施 |
4.4 基于循证的鼻腔冲洗方案具有可行性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循证护理方案的应用评价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工具 |
1.4 质量控制 |
1.5 伦理原则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干预前后舒适度得分比较 |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得分比较 |
2.4 两组干预前后CT以及鼻内镜得分比较 |
2.5 两组干预后12 周综合疗效比较 |
2.6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舒适度、生存质量、CT以及鼻内镜得分变化趋势图 |
3 讨论 |
3.1 鼻腔冲洗循证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舒适度、生存质量等主观感受 |
3.2 鼻腔冲洗循证护理方案有利于患者鼻腔术后恢复 |
4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引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CRSwNP与嗅觉功能障碍相关基础研究 |
2.1 鼻腔鼻窦及嗅区临床解剖与嗅生理概述 |
2.2 CRSwNP嗅觉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与治疗现状 |
2.3 嗅觉功能检测方法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剔除标准 |
3.3 研究方法 |
3.4 随访及评价 |
第4章 结果 |
4.1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嗅觉VAS评分结果 |
4.2 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T&T标准嗅觉测试结果 |
4.3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与CRSwNP术后嗅功能转归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本文嗅功能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
5.2 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动态追踪 |
5.3 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对CRSwNP术后嗅功能转归的预测价值 |
5.4 CRSwNP鼻内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结果判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表 |
本人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4)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及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 |
1.2 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填塞期疼痛 |
1.3 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整间接比较 |
1.4.2 横断面调查 |
1.5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检索词 |
2.2.3 检索实施 |
2.2.4 纳入排除标准 |
2.2.5 文献筛选 |
2.2.6 质量评价 |
2.2.7 数据提取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
2.3.4 护理措施效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内窥镜鼻窦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调查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 |
3.2.3 抽样方法 |
3.2.4 研究工具 |
3.2.5 质量控制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患者一般资料 |
3.3.2 患者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结果 |
3.3.3 疼痛经历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综述 内窥镜鼻窦术后不同材料填塞鼻腔患者疼痛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件I 检索策略 |
附件II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件III 休斯顿疼痛控制情况调查表 |
附件IV 检索策略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鼻旁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
引言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选择 |
1.1.2 解剖器材及相关设备 |
1.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1.1.4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干性颅骨相关测量结果 |
1.2.2 湿性尸头相关数据 |
1.2.3 矢状位影像扫描相关数据 |
1.2.4 鼻腔鼻窦影像学解剖结构变异 |
1.3 讨论 |
1.3.1 中鼻甲和钩突的形态 |
1.3.2 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门的形成 |
1.3.3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关系 |
1.3.4 额隐窝的界限 |
1.3.5 最后筛房、蝶窦与视神经管 |
1.3.6 蝶窦与颈内动脉 |
1.3.7 鼻中隔与下鼻甲 |
第二章 经鼻内窥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的临床应用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资料 |
2.1.2 手术方法 |
2.1.3 出血量的计算 |
2.1.4 临床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估标准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出血量比较 |
2.2.2 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 |
2.2.3 上颌窦开窗口开放率 |
2.2.4 两组患者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
2.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TABLE OF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计算流体力学在鼻腔鼻窦流场研究的应用 |
1.2.1 简介 |
1.2.2 研究领域及国内外进展 |
1.2.3 计算流体数值模拟过程 |
1.2.4 展望 |
1.3 鼻内镜外科的历史与临床意义 |
1.3.1 鼻内镜外科发展史 |
1.3.2 鼻内镜外科观念演变 |
1.4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鼻腔鼻窦应用解剖、生理功能与数值模拟 |
2.1 鼻腔鼻窦简介 |
2.1.1 鼻腔鼻窦应用解剖 |
2.1.2 鼻腔鼻窦生理功能 |
2.2 鼻腔鼻窦流场的数值模拟 |
2.3 小结 |
3 60例健康成人鼻腔流场数值模拟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拟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上颌窦气流与温度场特征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对象和数值模拟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前后鼻腔鼻窦流场特征变化 |
5.1 前言 |
5.2 典型病例和数值模拟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鼻腔扩容术对上气道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
6.1 前言 |
6.2 典型病例和数值模拟 |
6.3 结果 |
6.4 讨论 |
6.5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摘要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鼻内镜鼻、鼻窦手术麻醉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鼻内镜手术的发展 |
2.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麻醉研究进展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治疗效果 |
2.麻醉效果评定 |
3.术中出血量比较 |
4.卫生经济学比较 |
讨论 |
1.治疗效果 |
2.麻醉效果 |
3.术中使用肾上腺素问题 |
4.术中出血量 |
5.卫生经济学评价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及相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的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冲洗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王梦瑶.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微创手术后嗅觉功能转归的观察[D]. 韦文. 汕头大学, 2021(02)
- [3]筛窦基板层次气化分析及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应用[D]. 谌祎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及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调查[D]. 陈吉. 兰州大学, 2020(01)
- [5]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临床疗效及复发的多因素分析[D]. 阮星星.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D]. 陈志远. 青岛大学, 2018(03)
- [7]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窥镜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评估[D]. 常超.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8]人鼻结构与功能相关性的数值模拟与临床应用[D]. 臧洪瑞.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鼻内镜鼻、鼻窦手术麻醉方法比较[D]. 单鲲.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3)
- [10]功能性内窥镜鼻窦外科应用的情况及问题[J]. 张燚,陈晓平.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