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论文文献综述)
陈悦丹,孙雪飞,王亚明,孙胜军,季楠,刘元波[1](2021)在《剂量调整R-MAD方案治疗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的R-MAD方案(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治疗初治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10-01-2019-10-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4例≥65岁老年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甲氨蝶呤(1.5~3.5 g/m2,d1,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药物剂量)、阿糖胞苷(0.5 g/m2,d2)及地塞米松(10 mg/d, d1~d3),21 d为1个周期,治疗3~6个周期。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5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7例(50.0%),部分缓解14例(25.9%),疾病稳定5例(9.3%),疾病进展8例(14.8%),总有效率为75.9%(41/5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个月(95%CI为6.7~15.3),中位总生存期为30个月(95%CI为24.8~35.2)。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7.3%和82.4%。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13%(7/54)的患者出现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无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3例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均为肺炎,治疗后恢复良好;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和地塞米松治疗初治老年PCNSL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周兵,刘志勤,刘浩茹[2](2021)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NECB)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7例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病例,观察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相关免疫组化表型,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82岁之间。肿物位于左乳5例,右乳2例。临床均表现为可触及性包块部分伴有疼痛,其中4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2例行乳腺单纯切除术,1例行肿物切除术。巨检见肿物直径1-4cm不等,切面灰黄、灰红实性,质软,膨胀性生长。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或透明细胞样,呈实性巢状、腺泡样排列,间质见纤维及血管分隔,其中2例可见黏液产生。肿瘤细胞免疫组织结果CgA、Syn、NSE和CD56阳性。随访5-68个月,均未发生肿瘤进展。结论:NECB罕见,诊断需依靠临床及镜下组织学特征,神经内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余璐[3](202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发病逐年上升,虽然很多患者在经历“标准化的R-CHOP”方案治疗后病灶可以消失,但是仍有部分病例会出现病灶范围扩大而造成不易治疗;恶性淋巴瘤主要是由淋巴细胞或淋巴组织发生恶变引起淋巴结或淋巴结外部淋巴组织发生恶变,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确诊、伴有CD20+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外周血T/B/NK细胞亚群之间是否存在的相关性,以及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4+/CD8+)细胞水平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患者病情变化、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首次就诊时间2018年5月~2020年5月,同时化疗四个周期以上的初诊的56例DLBCL患者的相关临床及病理数据,这些研究对象都是经病理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随访开始时间为患者经病理确诊的时间),按照化疗前外周血CD4+/CD8+高低分为初始比值升高(A组)39例和初始比值降低组(B组)17例,按照化疗四周期后外周血CD4+/CD8+高低分为治疗后比值升高(C组)31例和治疗后比值降低组(D组)25例,并统计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病例数目及进行细胞免疫功能相关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利妥昔单抗联合(rituximab,R)、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表柔比星(pharmorubicin,H)长春新碱(vincristine,O)以及泼尼松(prednisone,P)(简称为R-CHOP方案化疗),化疗四周期后进行中期评估。并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随访,记录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记录随访时间及发生进展/复发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再分析不同情况下病情变化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结果30%左右的DLBCL患者初始CD4+/CD8+出现下降,初始CD4+/CD8+降低的患者发生进展的病例更多。(1)治疗后患者的CD3+及CD8+百分比较治疗前升高,CD4+/CD8+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初始CD4+/CD8+降低组患者治疗后发生进展患者数目较初始CD4+/CD8+升高组患者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化疗四周期后CD4+/CD8+降低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较化疗四周期后CD4+/CD8+升高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初始CD4+/CD8+在不同Ann Arbor分期和LDH升高与否(P<0.05)是存在差异的,但是在不同性别、年龄高低、ECOG评分高低、双表达与否,是否合并有B症状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5)初始CD4+/CD8+降低组患者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较初始CD4+/CD8+升高组患者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始细胞免疫功能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初始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进展的病例更多;(2)DLBCL患者治疗后细胞免疫状况发生显着改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评估对诊疗有较高的价值;(3)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检测可以及时判断患者免疫状态以期更好地指导化疗药物使用,同时可以更好的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提高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及生存质量有较高意义。
王中良,邢鹏涛,王金慧,刘蒙蒙[4](2021)在《R-MAD方案对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R-MAD方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对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疾病缓解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老年PCNSL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给予R-MAD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1年生存率及治疗前后功能状态(KPS)、体力状况(ZPS)评分、脑脊液白介素10(IL-10)、TACI、CXC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ZPS评分低于对照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脊液IL-10、TACI、CXCL1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R-MAD方案治疗老年PCNSL患者,可调节脑脊液IL-10、TACI、CXCL13水平,提高疾病缓解率,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陈悦丹,刘焕光,孙雪飞,白雪燕,崔衢,邢瑞娴,王亚明,孙胜军,季楠,刘元波[5](2020)在《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初步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初步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及甲泼尼龙(I-MID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R/R 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伊布替尼(560 mg/d,连用21 d)、甲氨蝶呤(3.5 g/m2,第1天)、异环磷酰胺(1.5 g/m2,第2天)、多柔比星脂质体(25 mg/m2,第3天)、甲泼尼龙(80 mg/d,第1~3天),每21天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参照2005年国际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合作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18例患者经(3.8±1.7)个(1~6个)周期I-MIDD方案治疗后,其中10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达到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总有效比例为15/18。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7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缓解6例,复发5例,进展6例,死亡1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1~27个月);总生存期为3~2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2.8%和87.4%。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6%(17/69例次)的患者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Ⅲ~Ⅳ级)。Ⅲ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其中真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Ⅰ~Ⅱ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1例。结论 I-MIDD方案治疗R/R 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或可作为R/R PCNSL的挽救治疗新方法。
张莹[6](2020)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elapsed/refractory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R/RB-NH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探究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方法:我们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单臂II期临床试验(NCT03196830),评价了 CAR-T细胞治疗R/R B-NH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主要纳入标准包括:(1)病理免疫组化或者流式细胞学检测证实的有可测量病灶的CD19/CD20/CD22/CD30阳性的R/R B-NHL患者;(2)年龄 18-70 岁;(3)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y Group,ECOG)体力状况评分:0-2分;(4)既往接受≥两线方案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安全性。结果:自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共有52例R/R B-NHL患者纳入本临床研究并完成CAR-T细胞回输。截止至2019年10月,对47例完成治疗和评估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35例(74.5%)患者获得缓解,21例(44.7%)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获得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2个月(0.7-5.3个月)。在获得缓解的35例患者中,6例患者桥接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中位随访时间为18.2个月,患者2年PFS和OS分别为51.7%和67.9%。进一步分析发现,CAR-T后桥接移植较单独CAR-T治疗有更好的2年PFS(100.0%vs.44.0%,P=0.019)和2年OS(100.0%vs.61.3%P=0.078);亚组分析显示,在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 分及以上患者和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or lymphoma,DEL)患者中,CAR-T疗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获益(IPI≥3分vs.IPI<3分患者PFS:41.3%vs.49.4%,P=0.276;OS:53.5%vs.64.1%,P=0.092;DELvs.non-DEL 患者 PFS:54.5%vs.37.8%,P=0.646;OS:53.0%vs.59.9%,P=0.355)。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治疗线数≥3线及CAR-T后获得CR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安全性方面,细胞因子释放综合症(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神经毒性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共有38例(73.1%)和6例(11.5%)患者分别发生CRS和神经毒性,其中发生严重CRS和神经毒性(3级及其以上)的患者分别为12例(23.1%)和5例(9.6%)。低血压、发热和低氧血症是严重CRS最常见的症状。CAR-T细胞回输剂量与发生2级及以上CRS(P=0.020)和3级及以上神经毒性显着相关(P=0.012)。大部分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缓解,两例患者死于严重CRS。结论:本研究证实了 CAR-T细胞治疗R/R B-NH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部分患者,CAR-T后桥接移植可能会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CAR-T疗法在IPI评分3分及以上患者和双表达淋巴瘤患者中,显示出同样良好的临床获益,为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循证依据。此外,回输剂量会对其安全性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第二部分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与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结果比较目的:比较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AR-T)细胞和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relapsed/refractory 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R/R B-NH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治疗R/R B-NHL的最佳挽救治疗方案。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纳入29例患者的CAR-T细胞治疗R/R B-NHL的前瞻性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并将其与同时期在本中心接受ASCT的27例R/R B-NHL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终点是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安全性。结果:自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共对56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和分析。与ASCT组相比,CAR-T组显示出更好的完全缓解率(48.0%vs.20.8%,P=0.046)和1年总生存率(74.4%vs.44.5%,P=0.044)。同时亚组分析表明,CAR-T组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 分患者的 ORR 和 CR 显着高于 ASCT 组(ORR:72.0%vs.10.0%,P=0.002;CR:38.9%vs.0%,P=0.030)。不良反应方面,CAR-T 组的严重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SCT组(20.7%vs.48.1%,P=0.030)。ASCT组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是血细胞减少、胃肠道毒性和感染;CAR-T组最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和感染。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CAR-T疗法在治疗R/R B-NHL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面可能优于ASCT,这表明CAR-T有望成为ASCT治疗R/R B-NHL的替代挽救疗法,需要扩大病例数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探讨。
冉艳萍[7](2020)在《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综合征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提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2019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9例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1.19例PNS患儿中女性15例(78.95%),男性4例(21.05%)。1-3岁占11例(57.89%),3岁至6岁占5例(26.32%),6岁以上患儿3例(15.79%)。其中:原发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12例(63.1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21.05%)、畸胎瘤2例(10.53%)、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瘤1例(5.26%)。2.儿童PNS的临床表现多样,14例(73.68%)患儿以神经系统症状异常为首发表现。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10/19)、主观下肢无力(6/19)、惊厥(4/19)、眼震(2/19)、头痛(1/19)、性格改变(1/19)、意识障碍(2/19)、睡眠障碍(1/19)、构音障碍(1/19)、周围性面瘫(1/19)。4例(21.05%)患儿曾被误诊。儿童PNS中经典综合征(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副肿瘤性小脑共济失调)2例(10.53%)。3.实体肿瘤相关的PNS患儿中,胸腹部CT检查均提示肿瘤占位性病变;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PNS患儿经骨髓检查明确;13例患儿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11例患儿完善脑脊液检查,8例未见异常、3例异常,表现为:CSF蛋白轻度升高,白细胞轻度升高伴抗谷氨酸受体(NMDA型)抗体阳性。统计学分析发现:原发肿瘤分别为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畸胎瘤和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瘤相关的4组PNS患儿在胸腹部CT检查(p<0.001)、腹部彩超(p=0.042)和骨髓穿刺(p=0.001)的肿瘤检出率上的差异性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4.成功随访的17例PNS患儿,在原发肿瘤治疗后,13例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缓解;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例为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的OMS患儿、1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PNS患儿;2例神经母细胞瘤源性肿瘤相关的PNS患儿因并发严重感染死亡。经过统计学分析,10例成功随访的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的PNS患儿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p=0.016)。结论:本组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多见于1-3岁幼儿,女性患儿较多。引起本组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的原发肿瘤主要为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畸胎瘤及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瘤。神经系统异常多为首发表现,且临床表现多样。对于不明原因出现共济失调、下肢无力的患儿需警惕PNS可能。积极治疗PNS患儿的原发肿瘤,大多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可自行缓解,少数患儿可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本组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相关性PNS患儿预后与原发肿瘤的分期相关。
刘畅[8](2018)在《11例原发结外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11例原发结外霍奇金淋巴瘤(PEH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回顾分析75例Pubmed数据库PEHL患者的特点,以探讨此类疾病的相关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治的11例PEHL患者资料,整理75例同期PUBMED数据库诊断为PEHL可获取全文的病例报道。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1.11例患者显示中位发病年龄为35岁(12-58岁),平均年龄33.4±14.8岁,数据库资料中位发病年龄为46.5岁(3-88岁),平均年龄47.8±20.5岁,总平均年龄45.9±20.4岁,发病年龄呈明显双峰性,其中20-40岁及6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男女比例约为1:1.15。2.11例患者的起病部位多见于肺(2/11)、胃肠道(2/11)、胸腺(2/11),而数据库75例常见的起病部位依次为胃肠道(17.3%)、骨(17.3%)、肺(14.7%)、脑(13.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受累器官的肿大、压迫或功能障碍多见,部分病人(36.3%vs37.3%)伴B症状。11例病人经修正诊断后根据Ann Arbor分期4例为IE期(36.3%),7例为IIE期(63.7%)。IPS评分为低危组的6例(54.5%),高危组5例(45.5%)。9例白蛋白低(9/11),5例贫血(5/11),血沉升高4例(4/5)。LDH升高3例(3/10),血β2微球蛋白升高2例(2/5),CA125升高3例(3/7)。3.我院11例和数据库中提及病理资料的患者均以结节硬化型(45.5%vs63.2%)和混合细胞型(45.5%vs 23.7%)多见,所有病例均表达CD30(100%),大部分患者表达CD15(63.6%vs 73.8%)。NLPHL在38例数据库报道中仅占2例(5.3%)。4.10例患者行CT检查,9例考虑为恶性肿瘤,检出率90.0%,4例患者确诊后行PET/CT用于术后明确分期或评估疗效。5.1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例单纯手术治疗,5例为术后联合化疗,2例为手术+化疗+放疗的综合治疗。1例患者手术后失访。10例患者随访至2018年2月1日,最长随访时间为127个月,8例患者尚存活(80.0%),2例死亡(20.0%),2例复发。五年OS、DFS为77.1%和72.0%。结论:1.PEHL是一组异质性明显的疾病,以20-40岁及60岁左右两个年龄段高发,与HL不同其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2.PEHL以骨、肺、胃肠道多见。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分期、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3.PEHL的治疗策略与结内HL基本一致。手术在PEHL中诊断作用大于治疗作用,对于难以穿刺或内镜取活检的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推荐常规予足疗程的ABVD方案。放疗可作为病灶局限者联合治疗的一种选择。4.PEHL预后与结内HL无明显差异。
秦学慧,谭红,肖波,胡凯,田发发,叶晖,Hannes Vogel,陈光博[9](2016)在《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一例》文中研究指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占所有成人NHL的30%40%,我国的发病率更高一些。第4版分类将其进一步分成非特指型、特殊亚型和独立疾病三类。非特指型是一组不能归入特殊亚型或独立疾病的DLBCL,绝大多数DLBCL属于这一组。我们熟知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孙雪飞,刘静,孙胜军,王亚明,陈悦丹,邢瑞娴,白雪燕,钱筠,朱红,季楠,刘元波[10](2016)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R-MAD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治疗的35例PCNS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妥昔单抗(d0:375 mg/m2)、大剂量甲氨蝶呤(d1:3.5 g/m2)、阿糖胞苷(d2:0.51g/m2)及地塞米松(d13:10 mg/d)治疗,每21天为1个疗程,治疗46个疗程。结果 3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6(666)个月,其中20例(57.1%)达到完全缓解,13例(37.1%)达到部分缓解,2例(5.7%)疾病进展,总有效率为94.2%(33/35)。中位生存期为38.3个月(95%CI:19.57.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0.0个月(95%CI:9.450.6)。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例(68.6%)患者病程中出现了13级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无4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安全、有效。
二、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论文提纲范文)
(1)剂量调整R-MAD方案治疗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评价与随访 |
1.4 不良反应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疗效 |
2.2 不良反应 |
3 讨 论 |
(2)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试剂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资料 |
2.2 病理检查 |
2.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
2.4 随访 |
3 讨论 |
3.1 临床特征 |
3.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3.3 治疗和预后 |
(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方法 |
2.3 检查项目 |
2.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2.5 质量控制 |
3.统计学方法 |
3.1 基本资料统计 |
3.2 数据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4.1 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情况 |
4.2 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 |
4.3 化疗四周期后CD4~+/CD8~+比值升高/正常组(C组)和比值降低组(D组)患者DLBCL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4.4 初始CD4~+/CD8~+比值升高/正常组(A组)和比值降低组(B组)患者复发/进展情况的比较 |
4.5 初始CD4~+/CD8~+比值升高/正常组(A组)和比值降低组(B组)无进展生存时间比较 |
5.讨论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R-MAD方案对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4 检测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2.3 两组KPS、ZPS评分比较 |
2.4 两组脑脊液IL-10、TACI、CXCL13水平比较 |
2.5 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 |
3 讨 论 |
(6)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与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结果比较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略缩词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检索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收集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3 辅助检查 |
2.4 治疗、随访及预后 |
2.5 神经母细胞源性肿瘤相关的PNS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 结论 |
4 讨论 |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11例原发结外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索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论文参考文献)
- [1]剂量调整R-MAD方案治疗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疗效观察[J]. 陈悦丹,孙雪飞,王亚明,孙胜军,季楠,刘元波.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1(20)
- [2]乳腺原发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周兵,刘志勤,刘浩茹. 宜春学院学报, 2021(06)
- [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D]. 余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R-MAD方案对老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响[J]. 王中良,邢鹏涛,王金慧,刘蒙蒙.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01)
- [5]伊布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初步探讨[J]. 陈悦丹,刘焕光,孙雪飞,白雪燕,崔衢,邢瑞娴,王亚明,孙胜军,季楠,刘元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10)
- [6]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 张莹. 苏州大学, 2020(02)
- [7]儿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19例临床分析[D]. 冉艳萍.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11例原发结外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刘畅.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9]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一例[J]. 秦学慧,谭红,肖波,胡凯,田发发,叶晖,Hannes Vogel,陈光博.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09)
- [10]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J]. 孙雪飞,刘静,孙胜军,王亚明,陈悦丹,邢瑞娴,白雪燕,钱筠,朱红,季楠,刘元波.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04)
标签:淋巴瘤论文; 肿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car-t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