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图像报警系统研究及单片机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吴奕樵[1](2021)在《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现代家庭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产品,在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例如家电自燃、煤气爆炸以及信息失窃等。智能家居开始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为家庭安防系统,该系统的稳定运行可以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性。因此,构建完善的家庭安防系统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安全家居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家庭安防系统无法实现和推广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系统误报、成本较高以及安装不便等。在物联网技术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奠定了家庭安防系统拥有良好的发展契机。首先,本文基于文献资料法对国内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家庭安防系统相关的内容加以介绍,本系统主要采用传感器网络、Android编程技术以及WIFI技术等技术,明确家庭安防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其中有设计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需求及软件功能等,为后续系统硬件、软件设计和系统实践应用提供方向和指导。然后,论文对基于单片机的硬件部分进行设计,明确系统硬件的总体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选用CC3200芯片的WIFI节点设计,并对系统各个模块的选型与设计进行分析,主要包含视频模块、烟雾传感器模块、火焰传感器模块、煤气监测传感器模块以及报警与GSM Modem模块。并对系统软件部分进行设计,包括Android客户端与Windows客户端,对WIFI节点软件设计和系统软件中的上位机软件设计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设计分析。最后,对系统的应用与性能进行分析,家庭安防系统具备图像采集、视频监控、数据云储存、防火防盗、防气体泄漏和即时报警等诸多功能,并在测试过程中发挥出较好的成效,即便是对传统家庭安防系统中的安防难点-防火、防盗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配合其他传感器设备来达成高精度监控效果,且整个系统的响应时间相对较短,经测试发现,系统服务器支持1万人同时在线,并良好地满足了家庭安防需求,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李榆[2](2020)在《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因生活质量需求的增加以及自身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得游泳这项适合大众健身锻炼的体育项目深受大家的喜爱。但由于游泳运动与其他陆上运动区别较大,初学者常因在水中游泳时,身体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导致自身在水中不能自如呼吸换气或行动受限,造成呛水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进而发生溺水等意外死亡事故。大多数会游泳的游泳者也会因为游泳时的手脚抽筋、身体相互碰撞、心理紧张、突发疾病等情况,而发生溺水事故。大众参与游泳运动的主要场所是在游泳池。为了保证游泳池的安全,负责游泳池安全工作的人员是游泳救生员。救生员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依靠视觉观察泳池中游泳者的活动情况,通过肉眼鉴定在游泳池底不动的游泳者来判断是否有人溺水。救生员在监控自己的责任区域时需要保持长时间高强度的注意力,因此救生员要承受巨大的监控压力。由于人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水面晃荡的水波加之水面光线反射,非常容易使救生员视觉疲劳而导致暂时性精力不集中,此时一旦有人溺水,救生员就不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溺水者,从而造成悲剧的发生。因此游泳救生员急需要一种辅助装置来协助救生工作,这种救生辅助装置可以通过让游泳者佩戴一些运动传感器,这些佩戴在身上的传感器装置能够实时回传报警信息到系统终端。救生员在报警装置的帮助下能,就能够准确的监控整个游泳池的安全情况。当发生溺水事故时溺水报警器能够及时准确的帮助救生员发现溺水者,而提高救生员的救生效率。最终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参与到游泳这项运动中来,使他们不必过多的对安全问题担忧。本论文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装置,这套报警系统能够协助救生人员准确发现溺水者,并及时进行救援避免意外发生。由于该装置具有小、巧、轻、配戴方便等特点,不会影响游泳者的游泳练习,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该设备的研究和利用,有助于提高游泳池安全管理的水平,其次对初学游泳者,特别是初学游泳的儿童和老人有着较好的安全辅助意义。
时薇[3](2020)在《基于NB-IoT的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用户对家居安防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年来,安防行业开始和家居行业、互联网行业、通信行业等进行深入的融合和发展,结合上述行业的各自优势和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家居安防技术不断进行扩展升级。传统的家居安防报警系统存在一些弊端,具体包括:网络不稳定、系统功耗过大、组网布线繁琐、系统不易扩展、功能单一、入侵检测不精确等。本文在充分调研家居安防行业发展的痛点基础之上,结合当前新兴的NB-IoT技术和YOLOv2目标检测算法设计新的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并实现。本文利用NB-IoT网络工作于授权频段、低功耗、深度覆盖等优势,结合运营商开发的物联网云平台,克服原有系统组网的缺陷。论文所设计的系统包括:终端感知节点,云平台和客户端APP三个部分。根据家居环境需求,论文工作对终端节点类型进行了丰富,借助STM32单片机和树莓派两种主控模块实现环境感知、火灾预防和检测入侵主体三个功能,使用YOLOv2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入侵主体识别;通过调研对比选取了中国移动OneNET物联网云平台实现对系统数据储存、推送、命令下发的支持,并基于Android OS操作系统开发客户端APP,实现用户及时接收警情数据和远程命令的下发。论文研究工作通过调研分析、系统设计、开发实现基于NB-IoT的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的构建,端感知设备上传的数据在云平台和客户端APP上实现同步接和可视化展示。论文对系统了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证实该系统预计的功能全部实现并且符合系统要求,可基于运营商网络运行,同时具有家居环境应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杨扬[4](2020)在《基于STM32的实验室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万物互联,安防产品的智能化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高等院校承担着科研与教学的重任,实验室的安全不容疏忽。因此,设计并研发一套适用于实验室的智能安防报警系统,实时监测实验室内的环境状况,从而及时有效的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实验室安全监控的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系统能够通过指纹和按键密码的方式同时实现智能开锁,显示屏通过触控的方式切换显示用户操作界面和摄像头采集到的实时监控画面。通过HC-12模块实现火灾检测系统与主控制器之间的无线通讯。主控芯片通过SIM7600CE模块与用户实现双向短信通讯,同时利用WIFI无线通讯,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云平台。用户能够通过手机观测室内环境数据,进一步提高了人机交互的功能。
张天翔[5](2020)在《智能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火灾进行有效监测和实时警告一直是火灾防治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目前,大部分的火灾报警系统仅集成了简单的信息采集功能和阈值报警功能,虽然能对火灾防控起到一定作用,但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在智能性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火灾报警方案,并基于该方案,在厨房和隧道实际应用场景下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报警系统,并进行了实际测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火灾报警方案,该方案设计的报警系统由下位机、上位机服务器和交互界面组成,其中上位机服务器中增加人体检测模块,将火灾监控与人体检测进行结合,可以达到提高火灾报警系统准确性、及时性、智能性的目的。(2)针对现有厨房报警系统不能结合厨房内人员信息进行报警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型火灾报警方案,设计了一款智能厨房火灾报警系统,以满足厨房场景下的火灾智能报警需求。该系统通过采集烟雾浓度、火焰浓度、温度等关键信息生成火灾预警信号,并智能地判断厨房内是否存在可独立处理火情的人员,根据判断结果向手机客户端发送告警信息。最后,在厨房实地场景中,对报警系统进行功能测试,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3)针对现有隧道报警系统报警不及时、误报率高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型火灾报警方案,设计了一款隧道火灾报警系统,通过检测人体及其奔跑行为辅助检测火灾,并且针对隧道监控视频中较少出现人体画面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图卷积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算法,智能地对视频进行处理,提高了隧道场景下人体动作识别的速度。隧道报警系统通过人体动作识别和传感器模块对隧道进行全面监控,提高报警系统准确性,该系统实时采集隧道内温度、火焰、烟雾浓度等信息,同时智能地对隧道内监控视频进行处理,识别隧道内奔跑的人体,向管理人员发送报警邮件。最后,对隧道报警系统中各模块进行详尽的测试,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
刘晓瑞[6](2020)在《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部分,对智能电网和电力物联网起着支撑作用[1]。为保证智能电网可靠、安全、智能、经济、环保运行,本文对智能变电站各系统及总体布置进行设计,并对其监控系统进行研究。本文以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建设工程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根据基本工程数据,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新能源发电及智能电器设备发展,进一步提升变电站的智能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二是对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进行设计,建立变电站一体化监控平台,并结合专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变电站监控后台进行开发增加五防功能结合,同时,结合物联网技术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开发、设计、调试、应用,进一步提高智能变电站监控水平。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一次系统、部分二次系统、总体布置及其他系统设计部分。变电站设计基于IEC61850规约进行,首先,根据南石地区供电现状和未来用电规划确定建设110/10kV电压等级变电站;其次,根据南石地区电力数据和用电用户情况对变电站一次系统进行设计,确定变电站容量和电气主接线方式,通过短路电流计算选择主要电气设备,选用智能设备和“设备本体+智能组件”形式的智能一次设备并进行校验,绘制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图;再次,对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进行设计,结合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和南石地区电力网布局及电力设备配置情况,确定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并进行整定计算,同时完成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设计;最后,对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部分,在变电站屋顶设计安装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并对变电站建设布局、抗震防雷措施、站用电进行设计,绘制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图、变电站电气总布置图、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变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及监控设备研究部分。根据变电站一次系统、二次系统设计以及变电站监控要求,对变电站监控系统总体架构、监控目标、网络结构进行设计,搭建带有“五防”功能的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完成监控系统设备配置;监控设备研究是引入物联网概念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设计、开发、调试、模拟实验,首先,根据设计构想使用成品电子器件对短信报警系统设计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对变电站报警系统软件、硬件进行设计开发,使用STM32芯片、GSM芯片等实现短信报警功能,最后,在南石变电站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上对监控短信报警系统进行模拟实验,实现设计功能。本次智能变电站详细设计满足了南石地区未来发展用电需求。本次设计中,各种形式智能化一次设备的使用、带有“五防”功能信息一体化监控平台的搭建、变电站屋顶30kW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铺设以及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的开发,使110kV南石智能变电站相较于传统变电站在智能化水平、操作灵活性、运行环保性等方面有了提高。
闵军[7](2019)在《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无线智能报警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单片机技术,研制了一种新型多功能无线智能消防报警系统。系统在实现传统烟雾报警的同时,使用MQ-2气体敏感元件来实现对一些可燃气体浓度的检测,通过热敏电阻构成温度采集模块,使用火焰传感器,通过捕捉火焰发出的红外线来进行火焰识别与监控。系统对上述四种监测信号进行多信号采集与处理之后发送给单片机。系统通过搭建BP神经网络来进行数据处理,进一步提高报警的准确性。系统在实际测试中达到预期设计目标,体现在当监测参数超过系统预设阀值,系统即进行报警。系统基于LORA无线通信协议,使用433无线模块来进行短距离无线通讯,同时使用GPRS模块来进行远距离传输。系统具备集成度高,通信方式多样化,消防报警功能全,运行功耗低,易于普及和移植的特点,可满足多种场合的烟雾检测、可燃气体浓度报警、温度监控、火焰识别的功能。
黄林[8](2020)在《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楼宇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呈现出楼层越来越高、楼体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多样、室内易燃易爆物品和电气化设备明显增多的现象。而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大多监测手段单一、数据来源有限,漏报、误报问题严重。这导致火灾隐患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对建筑物消防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及报警。针对现有消防监测报警系统存在严重的漏报、误报及无法适应当下楼宇建筑复杂的实际环境等问题,本文设计出一种基于双环境感知及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由于消防灭火设备在火灾发生时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系统将消防设备气瓶加入到消防感知的环境中,结合火灾隐患点组成两个消防数据获取场景。多源异构数据信息包括气瓶压力、周围环境温度及湿度,火灾隐患点的温度、湿度、烟雾及图像等信号。消防环境的多源异构数据在数据类型、数据结构、传感器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异构特点。本文整合研究各类监测信号的感知与获取方法,设计出一套针对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监测的软硬件方法。(2)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法研究。面对如今房屋建筑结构复杂导致数据采集节点数激增、数据传输量大且距离远等问题,利用低功耗广域网LoRa技术进行多节点组网实来现数据传输。通过研究LoRa星状网轮询及数据碰撞延时解决LoRa无线传输的数据碰撞丢包问题。研究并提出使用LoRa星状网轮询嵌套的组网方法解决星状网轮询组网方式下的从节点数量上限问题,提高LoRa无线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健壮性。(3)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处理方法。针对系统环境感知数据的多源异构属性,为挖掘数据信息,实时判断感知环境的状态,本文提出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对消防数据进行处理。通过研究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算法学习,建立适用于本系统的算法模型,并对算法模型进行训练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报警的准确度,对火灾隐患点的现场图片进行火焰识别,结合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处理结果来精确判断火灾发生情况,实现消防数据的智能化处理。最终,根据以上对系统方案的研究,选取相关传感器、STM32最小系统、LoRa无线收发模块、触摸屏及4G网络模块,设计制作出系统硬件电路及接收处理端显示柜,并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系统算法程序。实现了用单片机控制触摸屏显示监测数据信息并将报警信息精准投送到智能手机终端的功能。经实验测试,本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消防系统可以达到采集数据实时、网络传输稳定、数据处理准确和信息投送精准的设计要求。
刘伟[9](2019)在《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汽车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在现代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普及,随之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火灾事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传统的汽车火灾探测方式是使用单个传感器对单一物理量进行检测,决策机制单一,存在较高的误报率和漏报率,错过了火灾最佳扑救的时间。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了多传感器融合的车辆火灾报警系统,该系统具有汽车火灾报警及自动破窗灭火等功能。通过分析汽车火灾发生的机理及过程,确定了汽车火灾探测特征量,包括温度、烟雾和一氧化碳,并制定了汽车火灾报警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主要从硬件、软件和融合算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设计。首先,基于模块化设计原则对系统硬件进行设计,将系统硬件部分划分为七个独立模块,依次对各个模块进行选型和搭建。其次提出了系统软件设计方案,利用CodeWarrior软件进行下位机程序设计,并运用LabVIEW进行上位机软件设计,该系统主要实现了数据采集、特征量监测、数据存储、联动控制及Web发布等功能。最后,通过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融合过程、原理及常用的融合算法研究,将贝叶斯融合算法应用于火灾过程预警。收集了模拟汽车车厢内发生火灾的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同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贝叶斯网络算法的数据融合,结果显示三个特征量融合时可靠性更高;并利用Netica软件进行网络模型构建,对采集数据进行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MATLAB融合结果确定了汽车在不同火灾报警状态时特征量的离散区间。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贝叶斯网络融合算法的合理性。
杜哲[10](2019)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新生事物普遍具有时代特征。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智能化”慢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工程机器、通讯设备等,甚至还出现在了住宅中。“智能化”住宅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在不断地完善,慢慢被人们了解和需要。住户渴望更加舒适和便利居住环境。文中就是针对现状研究并设计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的方案。根据国内外智能小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的方案RANIS。RANIS的系统构架是一种类似物联网的构架的“异构网络”架构,将不同的子系统互联起来,共同完成用户需求。针对智能小区中的两部分系统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家庭无线火灾报警系统选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MQ-2烟雾传感器和STC89C52单片机组成火灾报警系统,对比了传统火灾报警方法,采用BP神经网络预测灾情并通过CC2530芯片建立Zigbee无线网络传递信息;智能停车场根据各种车辆检测方式的优缺点,决定出入口采用感应线圈检测车辆的通过,车位采用超声波传感器检测是否空闲。车辆进入停车场时,根据Dijkstra诱导算法计算出最优车位并进行最短路径规划,引导车辆进入相应的停车位。针对小区住户和物业管理人员对智能小区的需求,设计了智能小区管理平台,住户可以在平台办理相关业务,小区管理人员也可以实时监测小区的运行情况。图23幅;表5个;参52篇。
二、自动图像报警系统研究及单片机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图像报警系统研究及单片机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家居安防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家居安防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问题 |
1.4 论文大纲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系统研发理论 |
2.2.1 Android平台架构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3 系统研发的关键技术 |
2.3.1 无线WIFI传输技术 |
2.3.2 图像处理技术 |
2.3.3 数据库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整体需求分析 |
3.2.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3 软件运行环境需求分析 |
3.2.4 系统网络结构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可行性分析 |
3.3.2 系统性能分析 |
3.3.3 数据库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 |
4.1 引言 |
4.2 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 |
4.2.1 系统整体设计 |
4.2.2 软件核心功能设计 |
4.2.3 系统服务器端设计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E-R图 |
4.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家庭安防系统硬件的实现 |
5.2.1 协调器节点与ID身份标签模块的实现 |
5.2.2 传感器模块的实现 |
5.2.3 GSM Modem模块的实现 |
5.3 家庭安防系统手机端的实现 |
5.3.1 软件登录功能 |
5.3.2 设备添加功能 |
5.3.3 家庭设备控制功能 |
5.3.4 家庭安防系统监控功能 |
5.3.5 异常报警功能 |
5.3.6 系统设置功能 |
5.4 家庭安防系统电脑端实现 |
5.4.1 视频监控功能 |
5.4.2 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 |
5.4.3 服务器端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的测试 |
6.1 引言 |
6.2 软件测试 |
6.2.1 软件功能测试 |
6.2.2 软件性能测试 |
6.2.3 系统安全性测试 |
6.2.4 测试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提出 |
1.1.1 游泳运动的群众性及广泛性 |
1.1.2 游泳运动潜在的安全因素 |
1.1.3 游泳池是大众参与游泳运动的主要场所 |
1.1.4 游泳池救生的工作方式 |
1.1.5 游泳池救生工作存在的不足 |
1.1.6 国内外溺水死亡相关统计显示 |
1.2 研究意义 |
1.2.1 游泳池救生工作方式的创新 |
1.2.2 改进游泳池救生工作方式存在的不足 |
1.2.3 提升游泳池救生的工作效率 |
1.2.4 完善游泳池救生的工作方式 |
1.2.5 提升大众游泳的安全度、促进大众游泳的参与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概念 |
2.1 人溺水时的生理特征 |
2.1.1 溺水 |
2.1.2 溺水分级 |
2.1.3 溺水的类型 |
2.1.4 溺水者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
2.1.5 不同类型溺水者溺水时的身体位置特征 |
2.2 国内外游泳池溺水报警装置研究现状 |
2.2.1 国外游泳池溺水报警装置研究现状 |
2.2.2 国内游泳池预防溺水报警装置研究现状 |
2.3 目前国内外游泳报警装置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
2.3.1 可以自动产气漂浮的救生装置 |
2.3.2 溺水监测报警装置类 |
2.3.3 视频监测类报警装置 |
2.3.4 无人看守类泳池报警装置 |
2.4 研究创新性 |
2.4.1 报警系统创新 |
2.4.2 报警系统定位功能创新 |
2.4.3 报警系统判定方法创新 |
2.5 研究的方法 |
2.5.1 文献资料法 |
2.5.2 逻辑分析法 |
2.5.3 实验法 |
第三章 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
3.1 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构成 |
3.2 游泳溺水报警系统工作原理 |
第四章 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手持报警器信号发射装置 |
4.1.1 报警信号的选择 |
4.1.2 无线电频段的选择分析 |
4.1.3 手持报警装置电路设计 |
4.1.4 手持报警装置硬件设计 |
4.2 报警信号接收装置 |
4.2.1 报警信号接收装置要求 |
4.2.2 报警信号接收装置工作原理 |
4.2.3 报警信号接收处理装置 |
4.2.4 报警信号接收装置硬件设计 |
4.2.5 报警系统软件设计 |
4.3 被动报警功能设计 |
4.3.1 被动报警装置的要求 |
4.3.2 被动报警装置的选择分析 |
4.3.3 被动报警功能的硬件设计 |
4.4 报警系统定位功能设计 |
第五章 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仿真模型效果验证 |
5.1 报警发射装置仿真验证 |
5.2 接收单元电路仿真验证 |
5.3 主被动报警功能仿真验证 |
5.4 报警系统定位功能效果模型验证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 |
6.2 本论文研究结论 |
6.3 本文研究的溺水自动报警系统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程序源代码 |
发表过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NB-IoT的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行业发展现状 |
1.2.2 NB-IoT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需求分析及关键技术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总体需求分析 |
2.1.2 模块需求分析 |
2.2 系统关键技术 |
2.2.1 通信技术 |
2.2.2 硬件关键技术 |
2.2.3 软件关键技术 |
2.2.4 目标检测算法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硬件设计 |
3.2.1 基于STM32 单片机的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3.2.2 基于树莓派的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3.3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软件设计 |
3.3.1 数据上报和命令下发流程设计 |
3.3.2 客户端APP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的实现 |
4.1 开发环境搭建 |
4.1.1 Keil MDK5 环境搭建 |
4.1.2 Raspbian Buster系统安装 |
4.1.3 Python-OpenCV的安装 |
4.1.4 YOLOv2 运行环境搭建 |
4.1.5 Android OS开发环境搭建 |
4.2 硬件实现 |
4.2.1 基于STM32 单片机的终端节点数据采集 |
4.2.2 基于树莓派的终端节点数据采集 |
4.2.3 NB-IoT通信模块联网 |
4.2.4 数据包格式 |
4.3 软件实现 |
4.3.1 OneNET云平台的接入 |
4.3.2 客户端APP的实现 |
4.4 YOLOv2 目标检测算法的实现 |
4.4.1 模型建立 |
4.4.2 YOLOv2 模型训练 |
4.5 系统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测试 |
5.3 测试分析及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STM32的实验室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火灾报警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安防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方案设计 |
2.2.1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芯片选型 |
2.2.2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总体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电路设计 |
3.1 火灾检测系统的电路设计 |
3.1.1 STM32F103RCT6 最小系统的设计 |
3.1.2 温度检测的电路设计 |
3.1.3 烟雾浓度检测的电路设计 |
3.1.4 光照强度检测的电路设计 |
3.2 安防检测系统的电路设计 |
3.2.1 按键密码锁的电路设计 |
3.2.2 指纹识别锁的电路设计 |
3.2.3 防暴力拆卸检测的电路设计 |
3.2.4 摄像头模块的电路设计 |
3.3 电源切换模块的电路设计 |
3.4 显示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 通讯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1 HC-12无线通讯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2 WIFI无线通讯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3 SIM7600CE通讯模块的电路设计 |
3.6 声光报警模块的电路设计 |
3.7 PCB的设计与制作 |
3.7.1 火灾检测系统PCB的设计与制作 |
3.7.2 通讯报警与安防检测系统PCB的设计与制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程序设计 |
4.1 Keil开发平台简介 |
4.2 火灾检测系统的程序设计 |
4.2.1 温度检测的程序设计 |
4.2.2 光照强度检测的程序设计 |
4.2.3 烟雾浓度检测的程序设计 |
4.3 安防检测系统的程序设计 |
4.3.1 按键密码锁的程序设计 |
4.3.2 指纹识别锁模块的程序设计 |
4.3.3 摄像头模块的程序设计 |
4.4 显示模块的程序设计 |
4.5 通讯报警模块的程序设计 |
4.5.1 HC-12无线通讯模块的程序设计 |
4.5.2 WIFI无线通讯模块的程序设计 |
4.5.3 SIM7600CE通讯模块的程序设计 |
4.6 云平台应用软件设计 |
4.6.1 云平台简介 |
4.6.2 云平台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功能验证 |
5.1.1 火灾检测系统的功能验证 |
5.1.2 安防检测系统的功能验证 |
5.1.3 通讯报警模块的功能验证 |
5.1.4 电源切换模块的功能验证 |
5.1.5 显示模块的功能验证 |
5.2 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验证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5)智能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火灾报警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厨房火灾报警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隧道火灾报警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3 人体动作识别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火灾报警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报警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 报警系统下位机方案设计 |
2.2.1 主控模块方案设计 |
2.2.2 数据采集模块方案设计 |
2.2.3 数据通信模块方案设计 |
2.3 报警系统上位机服务器方案设计 |
2.3.1 服务器操作系统选型 |
2.3.2 人体检测模块方案设计 |
2.3.3 报警模块方案设计 |
2.4 系统交互界面方案设计 |
第三章 厨房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1 烟雾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2 温度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3 火焰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1.4 人体感应模块设计与实现 |
3.1.5 测距模块设计与实现 |
3.2 下位机数据通信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 上位机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
3.3.1 TCP服务端的设计 |
3.3.2 人体检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3 报警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3.4 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
3.5 系统验证及分析 |
3.5.1 数据通信模块功能验证 |
3.5.2 手机客户端功能验证 |
3.5.3 报警模块功能验证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隧道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隧道报警系统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
4.2 隧道报警系统上位机服务器设计与实现 |
4.2.1 基于时空图卷积网络的人体动作识别算法 |
4.2.2 在线报警模块的设计 |
4.3 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
4.4 系统验证及分析 |
4.4.1 测试环境 |
4.4.2 数据通信模块功能验证 |
4.4.3 人体检测算法性能测试及模块的功能验证 |
4.4.4 交互界面功能验证 |
4.4.5 报警模块功能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研究背景 |
1.2 枣庄地区用电发展背景 |
1.3 智能变电站及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1 智能变电站发展现状 |
1.3.2 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3 五防装置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变电站基本方案设计及设备选择 |
2.1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必要性 |
2.1.1 本地区电网现状 |
2.1.2 本地区电网存在的问题 |
2.1.3 本地区变电站建设优势 |
2.2 站址选择及介绍 |
2.2.1 站址地理位置 |
2.2.2 站址概况 |
2.2.3 站外交通运输及进出线走廊条件 |
2.3 电气主接线选择 |
2.4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 |
2.4.1 智能主变压器选择原则 |
2.4.2 智能主变压器容量选择 |
2.4.3 智能主变压器台数选择 |
2.4.4 智能主变压器类型选择 |
2.4.5 智能主变压器中性点接地方式 |
2.5 短路电流计算 |
2.5.1 短路电流计算模型 |
2.5.2 不同情况下的短路电流计算 |
2.6 电气设备选择 |
2.6.1 设备环境运行参数 |
2.6.2 110kV侧设备选择及校验 |
2.6.3 10kV侧设备选择 |
2.6.4 变电站电气设备智能化 |
第三章 变电站部分二次系统设计 |
3.1 继电保护系统设计及整定计算 |
3.1.1 南石变电站一次电力系统现状 |
3.1.2 枣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状 |
3.1.3 继电保护设计及整定计算 |
3.2 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1 枣庄地区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3.2.2 安全防护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3 调度远动系统设计及配置 |
3.2.4 电能计量系统设计及配置 |
3.3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系统设计 |
3.3.1 枣庄地区电力通信现状 |
3.3.2 电力通信系统方案设计 |
3.3.3 南石变电站站内通信方案 |
第四章 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及研究 |
4.1 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4.1.2 监控系统架构设计 |
4.2 监控目标设计 |
4.2.1 电网运行数据 |
4.2.2 电网故障信号 |
4.2.3 电气设备监控数据 |
4.3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4.4 变电站监控系统设备配置 |
4.4.1 站控层设备 |
4.4.2 间隔层设备配置 |
4.4.3 过程层设备配置 |
4.5 变电站五防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设计 |
4.5.1 监控平台建立及数据采集 |
4.5.2 监控平台界面设计及功能数据关联 |
4.5.3 监控平台规约及通信通道配置 |
4.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研究 |
4.6.1 短信报警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6.2 系统可行性研究硬件搭建 |
4.6.3 系统软件设计 |
4.6.4 系统可行性研究模拟测试 |
4.6.5 系统硬件设计 |
4.6.6 变电站监控短信报警系统实验测试 |
第五章 变电站总体布置及其它设计 |
5.1 电气总平面布置 |
5.2 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设计 |
5.2.1 南石地区太阳能资源分析 |
5.2.2 主要器件选型 |
5.2.3 项目总体设计 |
5.2.4 效益分析 |
5.3 抗震设计 |
5.4 站用电及照明设计 |
5.4.1 站用工作/备用电源的引接及站用电接线方案 |
5.4.2 站用负荷计算及站用变压器选择 |
5.4.3 站用配电系统配置 |
5.4.4 照明系统设计 |
5.5 防雷接地设计 |
5.5.1 防直击雷保护方式设计 |
5.5.2 接地设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STM32F103RBT6 单片机主程序 |
附件2:枣庄市高新区电网地理接线示意图 |
附件3: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主接线设计图 |
附件4:南石110kV变电站电气总平面布置设计图 |
附件5:南石110kV变电站直击雷保护范围图 |
附件6:南石110kV变电站平面布置设计图 |
(7)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无线智能报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报警器发展现状 |
1.3.2 国外报警器发展现状 |
1.3.3 报警器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无线智能报警系统的设计方案 |
2.1 无线智能报警系统的概述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与结构 |
2.3 系统硬件架构设计 |
2.3.1 独立式无线报警器 |
2.3.2 集中控制器 |
2.3.3 监控终端 |
2.4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2.5 系统功能结构 |
2.6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6.1 报警精度与反应时间要求 |
2.6.2 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 |
2.6.3 兼容性与扩展性要求 |
2.6.4 故障处理要求 |
2.7 硬件设计平台和程序编辑环境介绍 |
2.4.1 AD软件简介 |
2.4.2 KEIL软件简介 |
2.8 系统应用方案介绍 |
2.9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电源模块 |
3.2 单片机的选择以及外围最小系统电路的设计 |
3.2.1 单片机的选择 |
3.2.2 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 |
3.3 可燃气体检测模块 |
3.3.1 MQ-2的工作原理 |
3.3.2 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模块的电路设计 |
3.4 红外火焰监控模块 |
3.4.1 红外火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4.2 红外火焰监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
3.5 烟雾监控模块 |
3.5.1 烟雾监控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3.5.2 烟雾监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
3.6 温度监控模块 |
3.6.1 温度监控模块的工作原理 |
3.6.2 温度监控模块的电路设计 |
3.7 声光报警模块 |
3.7.1 蜂鸣器驱动电路设计 |
3.7.2 LED驱动电路设计 |
3.8 无线信号传输模块 |
3.8.1 433短距离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3.8.2 GPRS远距离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与抗干扰能力 |
4.1 系统报警逻辑 |
4.2 人机界面设计 |
4.3 报警器的干扰源 |
4.4 报警系统抗干扰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P神经网络数据分析 |
5.1 系统BP神经网络搭建 |
5.1.1 样本数据 |
5.1.2 BP神经网络架构设计 |
5.2 数据预处理 |
5.3 输出数据分析 |
5.4 输出数据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样机的综合调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可燃气体浓度检测 |
6.2.2 火焰监控与识别 |
6.2.3 烟雾浓度检测 |
6.2.4 温度采集与监控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独立式无线报警器电路设计原理图 |
附录2 现场集中控制器电路设计原理图 |
附录3 无线智能报警系统实物图 |
附录4 系统报警原始采集数据 |
附录5 BP神经网络输出数据 |
(8)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消防数据监测 |
1.2.2 LoRa多节点组网 |
1.2.3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 |
1.2.4 报警信息显示与投送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提出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双环境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感知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系统消防数据的来源及类型 |
2.2.1 系统感知环境的构成 |
2.2.2 多源异构消防数据的类型研究 |
2.3 基于STM32 的多源异构消防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2.3.1 系统数据采集方案 |
2.3.2 数据采集的处理单元选择 |
2.4 STM32 与多种传感器通信研究 |
2.4.1 压力变送器工作原理及通信协议研究 |
2.4.2 温湿度传感器及MQ-2 烟雾传感器的通信过程研究 |
2.4.3 摄像头的图像数据传输 |
2.5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 |
2.5.1 多源异构数据预处理方法 |
2.5.2 系统采集数据的预处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ORA星状轮询嵌套组网方式的数据传输研究 |
3.1 引言 |
3.2 系统消防数据传输的特性研究 |
3.2.1 消防数据采集节点分布 |
3.2.2 数据传输方式研究 |
3.3 LORA无线射频技术研究 |
3.3.1 低功耗广域网LoRa无线通信技术 |
3.3.2 LoRa组网形式及数据传输方式 |
3.4 星状网轮询多节点组网的数据采集方案 |
3.4.1 LoRa无线数据丢包 |
3.4.2 系统多节点组网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消防数据智能化处理 |
4.1 引言 |
4.2 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 |
4.3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概念及算法学习 |
4.3.1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 |
4.3.2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算法学习 |
4.4 多层感知神经网络构建 |
4.4.1 网络构建 |
4.4.2 算法模型训练方法及参数设置 |
4.4.3 训练过程及分析 |
4.5 火焰图像识别 |
4.5.1 火焰识别原理及算法 |
4.5.2 图片的BMP编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验 |
5.1 引言 |
5.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3 系统软件功能开发 |
5.3.1 数据采集发送端软件设计 |
5.3.2 数据接收处理端软件设计 |
5.4系统实验 |
5.4.1 实验条件及方案 |
5.4.2 实验过程及现象 |
5.4.3 实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汽车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汽车火灾报警系统研究现状和趋势 |
1.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传感器融合的汽车火灾报警系统方案总体分析 |
2.1 汽车火灾发生的原因 |
2.2 汽车火灾发生的特点 |
2.3 汽车火灾发生的过程及探测特征量的确定 |
2.4 汽车火灾报警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3.2 各硬件模块的设计选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下位机控制器程序设计 |
4.2 系统远程监测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
5.1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义 |
5.2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原理 |
5.3 数据融合的层次分类 |
5.4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过程 |
5.5 常用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贝叶斯网络算法的火灾信息融合验证 |
6.1 贝叶斯网络模型概述和特性分析 |
6.2 贝叶斯网络理论基础分析 |
6.3 基于贝叶斯网络算法的汽车火灾信息融合 |
6.4 汽车火灾报警系统实验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对智能小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智能小区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物联网智能小区的介绍 |
2.1 智能小区概述 |
2.1.1 智能小区的定义 |
2.1.2 智能小区结构及功能 |
2.2 物联网概述 |
2.3 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比较 |
2.4 Zigbee技术简介 |
2.4.1 Zigbee技术特点 |
2.4.2 Zigbee网络拓扑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小区总体设计方案 |
3.1 智能小区设计理念 |
3.2 智能小区设计原则 |
3.3 物联网智能小区的设计方案 |
3.3.1 智能小区的体系架构 |
3.3.2 智能小区系统的网络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的实现 |
4.1 家庭无线火灾报警系统 |
4.1.1 硬件设计部分 |
4.1.2 软件设计部分 |
4.1.3 传统的火灾探测信号处理算法 |
4.1.4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4.2 智能停车场 |
4.2.1 停车场管理系统 |
4.2.2 停车场出入口 |
4.2.3 车辆检测方式 |
4.2.4 诱导算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小区管理平台的设计 |
5.1 智能小区管理平台的功能 |
5.2 系统界面设计 |
5.2.1 系统界面设计要求 |
5.2.2 界面的编程语言 |
5.2.3 登录界面的设计 |
5.2.4 物业管理界面功能设计 |
5.2.5 住户信息界面功能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自动图像报警系统研究及单片机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家庭安防系统设计与实现[D]. 吴奕樵.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游泳池溺水自动报警系统设计[D]. 李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2)
- [3]基于NB-IoT的智能家居安防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时薇.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4]基于STM32的实验室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扬.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5]智能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天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及监控系统研究[D]. 刘晓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单片机技术的无线智能报警系统设计[D]. 闵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8]基于双环境感知与智能化处理的消防系统设计[D]. 黄林.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9]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汽车火灾报警系统设计与研究[D]. 刘伟. 宁夏大学, 2019(02)
- [10]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小区[D]. 杜哲.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论文; 火灾报警器论文; 家庭监控论文; 智能监控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