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2004年合成氨及尿素技术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庄富源[1](2018)在《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资产重组是将原企业或者不同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组合、重新配置,充分发挥资产的整体协同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进行横向的资产重组,也可以进行纵向的资产重组,实现企业的最优规模和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经济效益。资产重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式,或者进行不良资产的剥离,或者进行优质资产的收购,或者进行债务重组,优化资产结构,调整负债结构,调整业务结构。研究资产重组对研究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云南的省属企业运营状况普遍不好,大部分亏损严重、资金紧张,管理模式也是五花八门,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各省属企业都在进行资产重组,有进行内部资产的重组,进行亏损资产剥离,进行瘦身健体,进行辅业的分离;也有的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引进民营资本和机制,发挥综合优势;也有的进行省属企业之间的外部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和债务结构,发挥省属企业的协同优势,目的都是如何盘活现有资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质量。本案例研究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的资产重组,分析其成功的背景、原因、方案,研究其资产重组的思路、措施、方法、步骤,研究其资产重组取得成功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利弊分析,为云南省类似的企业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对指导类似企业的改革发展都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警醒一些企业,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重新审视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思考如何进行资产的重组,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打造一些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本论文同时采用了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主要用于对其资产重组和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时使用,定量分析法主要用于生产经营指标包括财务数据的对比分析。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应用资产重组和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并在现实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指导研究下一步的方案,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
李宇轩[2](2014)在《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能以9%的世界耕地养活20%的世界人口得益于化肥的大量投入。因此,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化肥产业政策来推动化肥生产和施用。然而,随着粮食生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中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不仅无益于提高粮食生产,而且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此,本文利用国家统计数据、文献资料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转变和化肥产业政策的分析,阐述了目前粮食生产和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养分管理对解决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问题的作用及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较为突出,2004-2011年间,主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1亿吨的贡献率达到90.6%。随着我国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未来粮食主产区的增产压力逐步加大。同时,单产对于推动粮食增产1亿吨的贡献率分别由1978-1984年的127%和1984-1998年间的96.1%减少至2004-2011年间的54.5%,表明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尤其是化肥投入的不断增加对提高粮食单产的效应日益降低。(2)我国以增加养分投入为导向的化肥产业补贴政策对推动化肥生产与施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1年我国化肥产业补贴金额高达1570亿元,相当于2480元/吨的化肥折纯补贴,这使得化肥价格平均降低22.4%,节省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成本30.8%。但同时,相对低廉的化肥价格使得农户普遍缺乏经济动力来使用有机养分,造成了有机养分资源的浪费,加大了环境风险。(3)按照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现状,农户仅依靠粮食生产的纯收入为5586元/年,略高于城镇困难户的收入水平。粮食收益过低使得农户兼业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农户纯收入中来自粮食生产的比重仅为23.3%。兼业化导致了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粗放经营,降低了养分利用效率。(4)养分管理措施的应用可以使粮食单产和化肥效率同时提高30%-50%,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缓减因粮食生产带来的环境压力提供了解决途径。并且,化肥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化肥与粮食价格的理论临界值,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养分管理措施的应用可以使农户种粮收入较目前收入水平提高52.4%,相较于提高粮食价格和增加粮食补贴等政策措施,推动养分管理在实际粮食生产中应用的政策成本更低,受到的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更小,更符合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处在一个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并不突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此外,土壤退化、水资源短缺、单产提高的限制和农户较低的种粮积极性,将对我国的粮食生产提出巨大的挑战。如何能以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满足不断变化的饮食结构和营养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政策议程中的首要任务。目前的粮食生产方式并没有使我国的粮食产能完全发挥出来,粮食单产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今后进一步采用综合养分管理技术,有利于推动粮食生产。因此,我国必须在政策和技术层面上作出调整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汪家铭[3](2009)在《Shell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简要介绍Shell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及目前国内引进装置的建设和投产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汪家铭[4](2009)在《Shell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概况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煤气化技术是一种最洁净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能够避免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污染,采用该技术主要是将煤炭转化为含有H2和CO的粗合成气,然后作为工业原料,最终加工成各种化工产品。从煤气化技
曹仑[5](2007)在《我国氮肥产业的能耗状况和节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氮肥产业是高耗能的能源依赖型产业。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氮肥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统计资料和调研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情景分析等方法,从“资源—生产—节能—发展”的角度对我国氮肥产业的能源环境、能耗水平、能耗状况以及节能潜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的氮肥产业所需要的能源资源在国际能源环境中并没有很大的优势。我国周边部分国家丰富而低廉的煤炭和天然气资源给我国氮肥产业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向外发展的契机。我国的煤头氮肥企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分布整体不是很合理;气头企业的布局与天然气资源的分布较为一致。(2) 2005年合成氨规模类型企业单位合成氨能耗: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大型企业;原料类型:煤头企业>油头企业>气头企业。与国际代表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相差无几,中小型企业能耗差距很大。综合生产能耗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气态氮损失率可以得出,合成氨是最佳的氮肥产品。(3) 2005年我国合成氨生产消耗原料煤4661万吨,天然气96亿立方米,电481亿千瓦时,蒸汽6339万吨。尿素生产则消耗了大约2439万吨的合成氨,5665万吨的蒸汽,还有51亿千瓦时的电,分别约占氮肥生产总消耗的53.1%、43.6%和9.4%。合成氨总共消耗了7876万吨标煤,主要集中在中小型的煤头企业中,消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鲁、晋、豫、川等省份,占合成氨总耗能的40.2%。(4)技术节能潜力指标分析表明,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需要节能的企业数量和氮肥产量比重都很大,具有较大的节能压力,而小型企业节能压力相对较小。达到节能目标可以节约766万吨标煤,其中中小型煤头节能580万吨标煤。(5)原料结构调整的节能潜力不大,到2010年对于非无烟煤的消耗增加了约1900万吨,无烟煤的消耗减少了近600万吨,天然气的消耗增加了近15亿立方米,减少了142万吨的油;在规模调整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加大调中减小”。在合成氨产量不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减少的小型企业数量约为100家,能节能约400万吨标煤。资源综合利用也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张路让[6](2007)在《河间化肥厂破产重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河间化肥厂始建于1970年,是一家以尿素产品为主的小氮肥企业。自从成立以来,化肥厂对当地以及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企业未能有效的转换经营机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负债累累、难以为继。2002年,企业通过改制组建了河间盛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但由于改制不彻底,到2004年初,企业又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为了拯救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从2004年开始利用两年多时间开展并完成了河间化肥厂的破产重组工作,重新建立了新的河间瀛洲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河间化肥的破产重组实质上是一次复杂的资本运作。其涉及的关系复杂、方案制定困难、历时较长,是我国企业破产重组的例子中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选择了河间化肥厂的破产重组案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为更加真实的反映此次破产重组过程,笔者赴河间进行了多次调研,通过走访相关人士,对整个破产重组进行了透彻了解和分析。为了更清晰的反映破产重组过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分前期工作、方案制定、方案实施以及整个过程中的经营管理四个阶段,逐一进行了再现。对破产重组的成效,本文以2006年9月30日为基准日,将重组前后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本文认为此次破产重组工作总体上比较成功,基本上实现了改革的初衷,整个破产重组过程比较平稳,企业效益也在重组过程后得到了大幅提升。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问题提出的情况和论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二章对破产重组过程分前期工作、破产清算、资产处置、生产经营四个阶段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破产重组过程的评价。第四章是破产重组直接效果评价。第五章是新公司可持续性评价。第六章是破产重组影响效果评价。第七章是结论和启示。
李阳屏[7](2007)在《我国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成达工程公司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的思路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的传统管理理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间大战形成的以“行为科学”和“组织学”为基础的管理理论;第三个阶段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管理理论。现代项目管理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军方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60年代着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采用了网络计划技术使此耗资300亿美圆、2万家企业参加、40万人参与、700万个零部件的项目顺利完成。直到80年代,项目管理主要还限于建筑、国防、航天等少数行业,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历史上都有许多成功的项目管理范例,古代,其代表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罗马的供水渠等,项目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些主要基础设施如埃及金字塔、运河、大桥、欧洲的古教堂、道路、城堡等的建设之中。长期以来,国内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大多是业主通过组建一个临时性部门(如基建办公室)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及试运营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对于业主工程管理经验较为丰富,或者技术简单、工程量较小的项目,这种模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交通、化工等大型工程项目增多,且建设标准、现代化水平高,对工程组织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和经验要求越来越高,而项目管理对提高建设质量、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投资效益的作用也日渐彰显。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专业化程度低、经验无法积累和借鉴等弊病,已很难再适应现代项目管理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储备,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基本建设市场的逐步规范和已加入WTO的现实,国际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中国更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以满足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要。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将向何方发展,我们必须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迎接国际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呢?工程公司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来为项目业主提供合理的建议呢?本文通过对合成氨项目管理和建设的论述,提出工程公司发展方向的一些自己的见解。本文试图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原理和方法,对国内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和建设以及笔者所在的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剖析,探讨成达工程公司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及水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期望这些研究成果对国内工程公司改进项目管理有所启示和借鉴。论文基本框架和思路是: 1.我国工程管理现状分析;2.项目管理原理方法概述;3.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简介与分析;4.在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大型合成氨技术引进项目的常用模式及我公司近年执行的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模式比较;5.对国内典型项目管理模式的剖析;6.成达工程公司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思路与对策。
河南省人民政府[8](2006)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
曹和平[9](2006)在《安徽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商品市场已逐步实现国际化。中国的产品不断走出国门,进入了国际市场,外国的产品也不断充斥中国市场,导致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技术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如何把握竞争态势,如何建立和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生存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企业不仅立足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将来,也就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即实行战略管理。 作为研究者,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寻找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平衡点,为企业谋求最佳竞争地位和最优发展规划。 安徽六国化工公司是一家从事高效复合肥生产的专业化企业,随着中国高效复合肥的快速发展,该公司自建厂以来实现了持续、稳定的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些大型装置的上马,六国公司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对手日益增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六囤公司应如何利用企业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弱点,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的影响,迎接挑战,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与繁荣,这一系列问题,为六国公司制定总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综合运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六国公司的发展过程及现状、企业存在的问题、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并为六国公司制定了一体化、多元化、循环经济及低成本竞争等战略的思路以及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高积勤[10](2006)在《中原大化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国有独资企业,是河南省最大的化肥生产和全国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是全国三十个大型化肥生产基地之一。公司以天然气为原料,不断延伸产品链条,已由单一产品结构发展成为多品种并举的产品结构。由于我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安全环保要求愈来愈高,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我国能源供应形势越来越严峻,公司原料供应缺乏保障等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公司面临着生存的威胁和发展的瓶颈,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路径和规划新的发展战略。 本文运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分析工具,对中原大化集团公司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自然资源状况等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资源条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中原大化集团公司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和河南省“十一五”规划所提供的信息,充分利用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和河南省煤炭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发和利用替代性原料,拓宽原料路线,变气头企业为气煤双头企业,以化解生存危机,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发挥大型装置的规模经济和联合优势,实现优化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继续巩固公司现有化肥和三聚氰胺工两大“基地”的地位。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当以“稳定天然气化工、加快发展煤化工、开拓精细化工”为发展方向,以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为近期的奋斗目标,最终把公司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能与国际市场同类大公司相竞争和抗衡的“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与此相适应,本文还提出了具体的业务层战略和职能型战略,即:竞争战略、产品多元化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信息化等构成的整体战略框架。
二、2003~2004年合成氨及尿素技术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2004年合成氨及尿素技术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内容 |
2 资产重组的内涵阐释 |
2.1 资产重组的概念和分类 |
2.2 资产重组的动因和作用 |
2.3 资产重组的风险 |
2.4 资产重组的模式 |
3 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亏损严重 |
3.2 资源配置不当生产组织困难 |
3.3 管理模式制约企业运营 |
3.4 产品销售困难 |
3.5 应收账款和库存大幅上升 |
3.6 融资困难资金紧张 |
4 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经营分析 |
4.1 关联企业分析 |
4.1.1 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4.1.2 云南云维集团有限公司 |
4.2 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竞争力分析 |
4.2.1 股权结构分析 |
4.2.2 资产结构分析 |
4.2.3 主要产品和装置分析 |
4.2.4 项目手续分析 |
4.2.5 技术装备分析 |
4.2.6 项目建设分析 |
4.2.7 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
4.2.8 项目经济性分析 |
4.2.9 装置竞争能力分析 |
4.3 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
4.4 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分析 |
4.4.1 安全管理水平提高 |
4.4.2 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
4.4.3 装置运行逐步稳定 |
4.4.4 推进技术改造装备水平提高 |
4.4.5 企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
4.4.6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步显现 |
4.4.7 适时调整销售策略 |
4.4.8 加强市场开拓 |
4.4.9 加强融资保证资金需求 |
4.4.10 严格绩效管理 |
4.4.11 队伍保持稳定 |
5 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 |
5.1 资产重组思路及标的 |
5.2 资产重组资金及资产 |
5.3 机构设置及人员安置 |
5.4 资产重组解决的主要问题 |
6 提升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稳健经营的对策建议 |
6.1 安全环保工作 |
6.1.1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6.1.2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 |
6.1.3 高度重视环保和节能减排 |
6.2 生产管理 |
6.2.1 加强原料煤采购 |
6.2.2 加强生产计划 |
6.2.3 加强设备管理 |
6.2.4 加强成本管理 |
6.2.5 实施标准化管理 |
6.2.6 提高生产技术 |
6.3 产品销售 |
6.3.1 积极探索新的市场营销模式 |
6.3.2 加强市场调研 |
6.3.3 采用多元化销售模式 |
6.3.4 加大营销人员激励力度 |
6.4 财务管理 |
6.4.1 加强资金集中管理 |
6.4.2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
6.4.3 加强财务分析 |
6.4.4 加强应付账款管理 |
6.4.5 防范财务风险 |
6.4.6 加强融资 |
6.4.7 加强资本运作 |
6.5 管理制度 |
6.5.1 修订完善管理制度 |
6.5.2 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
6.5.3 重新构建管理架构 |
6.5.4 加强内控建设 |
6.5.5 加强审计监督 |
6.6 改革发展 |
6.6.1 调整优化布局聚焦主业 |
6.6.2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
6.6.3 调整公司管控模式 |
6.6.4 完善治理结构 |
6.6.5 三项制度改革 |
6.7 人力资源管理 |
6.7.1 实施人才战略 |
6.7.2 健全薪酬考核体系 |
6.7.3 建立激励机制 |
6.7.4 加强人才培养 |
6.8 企业文化建设 |
6.8.1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6.8.2 树立核心价值观 |
6.8.3 维护企业稳定 |
6.9 债务重组 |
6.9.1 债务重组的必要性 |
6.9.2 债务重组方式 |
6.9.3 债务重组利弊分析 |
6.10 改制上市 |
6.10.1 改制上市的条件 |
6.10.2 改制上市的目的 |
6.10.3 改制上市的计划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数据来源 |
第二章 中国粮食生产的历史变化 |
2.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2.2 粮食安全政策与产量变化趋势 |
2.3 粮食生产区域变迁 |
2.4 粮食单产与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作用的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研方法 |
3.2 我国粮食生产农户特征 |
3.3 粮食生产农户收入现状 |
3.4 粮食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
3.5 农户粮食生产意愿调查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养分管理政策的历史变化 |
4.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4.2 中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
4.3 化肥产业政策演变 |
4.4 化肥产业补贴政策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化肥价格与粮食产量关系 |
5.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5.2 我国化肥价格的历史变化 |
5.3 化肥价格与粮食价格的比较分析 |
5.4 不同化肥品种理论肥粮比价临界值与实际肥粮价格比值分析 |
5.5 肥粮比价临界值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养分管理政策的问题 |
6.1 化肥补贴政策对化肥生产及施用的影响 |
6.2 过量施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6.3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的缺失对我国养分管理政策体系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粮食安全的挑战与对策 |
7.1 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 |
7.2 未来中国粮食安全挑战 |
7.3 养分管理与粮食安全 |
7.4 主要发达国家养分管理策略 |
7.5 我国养分管理体系设计框架 |
7.6 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
7.7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Shell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2 技术特点 |
2.1 煤种适应性广 |
2.2 单系列生产能力大 |
2.3 气化温度高 |
2.4 气化用氧耗量低 |
2.5 运转周转周期长 |
2.6 环境效益好 |
3 应用概况 |
3.1 合成氨 |
3.1.1 湖北双环 |
3.1.2 广西柳化 |
3.1.3 中石化装置 |
3.1.3. 1 岳阳公司 |
3.1.3. 2 湖北公司 |
3.1.3. 3 安庆公司 |
3.1.4 云南装置 |
3.1.4. 1 大为制氨 |
3.1.4. 2 天安化工 |
3.2 甲醇 |
3.2.1 永城煤电 |
3.2.2 中原大化 |
3.2.3 开祥化工 |
3.3 制氢 |
4 前景展望 |
(4)Shell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概况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历程 |
二、技术特点 |
1. 煤种适应性广 |
2. 单系列能力大 |
3. 气化温度高 |
4. 气化用氧耗量低 |
5. 运转周期长 |
6. 环境效益好 |
三、应用概况 |
1. 合成氨 |
2. 甲醇 |
3. 制氢 |
四、前景展望 |
(5)我国氮肥产业的能耗状况和节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氮肥产业所处的能源环境研究 |
1.2 氮肥产业的耗能研究 |
1.3 氮肥产业节能研究 |
2 研究背景、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背景 |
2.1.1 氮肥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
2.1.2 氮肥产业耗能高对能源的依赖性高 |
2.1.3 能源问题是氮肥产业生存与发展的瓶颈 |
2.1.4 节能降耗是我国氮肥产业发展的主题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3.1 我国氮肥产业所处的能源环境 |
2.3.2 我国氮肥产业的能耗水平分析 |
2.3.3 我国氮肥产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分析 |
2.3.4 我国氮肥产业的节能潜力分析 |
2.4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方法 |
3.1.1 比较分析法 |
3.1.2 公式计算法 |
3.1.3 指标分析法 |
3.1.4 调研法 |
3.1.5 情景分析法 |
3.2 数据材料的获取与处理 |
3.2.1 各项数据材料的获取 |
3.2.2 数据处理与计算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氮肥产业的能源环境及其对氮肥产业的影响分析 |
4.1.1 我国氮肥产业所处的国际能源环境 |
4.1.1.1 中国与其他主要氮肥生产国煤炭资源及其开发情况的比较 |
4.1.1.2 中国与其他主要氮肥生产国天然气资源及其开发情况的比较 |
4.1.2 我国氮肥企业所处的国内能源环境分析 |
4.1.2.1 我国煤炭资源状况及其对我国氮肥产业的影响分析 |
4.1.2.2 我国天然气资源状况及其对我国氮肥产业的影响分析 |
4.1.3 小结 |
4.2 我国氮肥产业的能耗水平分析 |
4.2.1 我国氮肥企业的总体能耗水平分析 |
4.2.2 不同生产装置规模的氮肥企业合成氨能耗水平 |
4.2.3 不同原料类型氮肥企业合成能耗水平 |
4.2.4 我国氮肥企业合成氨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比较 |
4.2.5 我国主要氮肥品种的能耗水平分析 |
4.2.6 小结 |
4.3 我国氮肥行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分析 |
4.3.1 我国氮肥生产对于各种能源的消耗 |
4.3.2 我国氮肥生产对能源的综合消耗分析 |
4.3.3 小结 |
4.4 我国氮肥产业的节能潜力分析 |
4.4.1 氮肥产业技术节能潜力—以合成氨为例 |
4.4.1.1 合成氨技术节能潜力指标分析 |
4.4.1.2 合成氨技术综合节能潜力分析 |
4.4.2 氮肥产业政策节能潜力分析 |
4.4.2.1 原料结构调整节能潜力分析 |
4.4.2.2 装置规模调整节能潜力分析 |
4.4.2.3 氮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潜力分析 |
4.4.3 小结 |
5 讨论与建议 |
5.1 国际能源环境对我国氮肥产业的影响 |
5.2 国内能源环境对我国氮肥产业的影响 |
5.3 我国氮肥产业的生产能耗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
5.4 我国氮肥生产对能源的消耗 |
5.5 我国氮肥产业的技术节能潜力潜力分析 |
5.6 我国氮肥产业政策调整节能潜力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河间化肥厂破产重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河间化肥厂概况 |
1.1.2 河间化肥厂的改制 |
1.1.3 河间化肥厂的破产重组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破产重组过程分析 |
2.1 前期工作 |
2.1.1 实地调研 |
2.1.2 稳定生产 |
2.1.3 组建瀛洲化工 |
2.2 方案形成 |
2.2.1 方案探索 |
2.2.2 方案协商 |
2.2.3 债务重组 |
2.2.4 最终改制方案 |
2.3 方案实施 |
2.3.1 财产清算 |
2.3.2 资产拍卖 |
2.3.3 财产分配 |
2.4 破产重组过程中的经营管理 |
2.4.1 生产运营 |
2.4.2 技术改造 |
2.4.3 内部管理 |
2.4.4 破产重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
2.4.5 省建投的清产核资 |
第三章 破产重组过程的评价 |
3.1 前期工作评价 |
3.2 决策过程评价 |
3.3 实施过程评价 |
3.3.1 清算小组恪尽职守的工作保证了破产工作的进行 |
3.3.2 良好的竞拍机制和策略是拍卖成功的保证 |
3.3.3 通过分期支付拍卖资金,进一步降低了收购成本 |
3.4 对经营管理的评价 |
3.4.1 生产经营和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
3.4.2 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是成功的关键 |
3.4.3 坚持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四章 破产重组直接效果评价 |
4.1 破产前后的经营成果 |
4.1.1 生产状况 |
4.1.2 财务状况 |
4.2 经济效益评价 |
4.2.1 盈利能力分析 |
4.2.2 清偿能力分析 |
4.2.3 横向比较 |
4.3 经营效率分析 |
4.3.1 产量变化 |
4.3.2 消耗情况 |
4.3.3 成本分析 |
第五章 新公司可持续性评价 |
5.1 未来市场走势分析 |
5.1.1 尿素 |
5.1.1.1 国际市场 |
5.1.1.2 国内市场 |
5.1.2 甲醇 |
5.1.2.1 国际市场 |
5.1.2.2 国内市场 |
5.2 投资效益评价 |
5.2.1 前提及假设 |
5.2.1.1 价格 |
5.2.1.2 产量 |
5.2.1.3 成本费用 |
5.2.1.4 其它基础数据 |
5.2.2 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破产重组影响效果评价 |
6.1 对债权人的影响 |
6.1.1 通过破产重组,解决了公司“老大难”问题 |
6.1.2 梳理并了结了历史遗留问题 |
6.1.3 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优良资产 |
6.1.4 破产重组过程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
6.2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6.2.1 出色完成了当地最大企业的破产重组 |
6.2.2 重组后的企业为当地政府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6.3 对职工利益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 |
7.1 对破产重组的总体评价 |
7.1.1 通过市场化行为成功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
7.1.2 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走上了正常经营轨道 |
7.1.3 以构筑和谐社会理念为指导,妥善保障职工权益 |
7.2 成功度评价 |
7.3 几点启示 |
7.3.1 坚持破产但不停产,实现了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 |
7.3.2 灵活处理不同矛盾,实现了战略与战术相结合 |
7.3.3 在实施破产的同时坚持技术改造,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成达工程公司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的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我国工程管理现状分析 |
1.1 项目管理模式的演变 |
1.2 关于合成氨产品市场供求分析 |
1.3 尿素产品市场分析 |
1.4 国内拟建的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合成氨/尿素工程项目 |
1.5 案例分析 |
1.6 国内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问题及原因 |
2、项目管理原理方法概述 |
2.1 项目的定义 |
2.2 项目的基本特征 |
2.3 工程项目 |
2.4 项目管理 |
3、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简介与分析 |
3.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简介 |
3.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模式分析 |
4、在各经济发展阶段我国大型合成氨技术引进项目的常用模式及我公司近年执行的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模式 |
4.1 我国已经建设的大型合成氨项目的模式一般都采用如下模式 |
4.2 海南模式 |
4.3 伊朗模式 |
4.4 塔里木模式 |
4.5 建峰模式 |
5、对各种项目管理模式的剖析 |
5.1 关于建峰化工总厂合成氨装置项目执行模式 |
5.2 塔里木大化肥项目 |
5.3 根据项目业主的不同情况如何决定项目的执行模式 |
6、成达公司如何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思路与对策 |
6.1 我国与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发育程度的比较 |
6.2 成达公司提升项目管理水平的途径 |
6.3 管理技能的提升 |
6.4 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
6.5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信息化水平 |
6.6 有效提升融资能力 |
6.7 开发国际市场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安徽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文章架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文章架构 |
第二章 安徽六国化工公司基本情况综述 |
2.1 六国公司的地理区位 |
2.2 六国公司的产品及规模 |
2.3 六国公司的发展历程 |
2.4 六国公司的原材料供应情况 |
2.5 六国公司的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 |
2.6 六国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六国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磷肥行业基本情况 |
3.2.1 世界磷肥行业情况及发展趋势 |
3.2.2 我国磷肥工业的现状 |
3.3 行业竞争“五力”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分析 |
3.3.2 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3.3.3 潜在的加入者情况分析 |
3.3.4 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3.3.5 替代品情况分析 |
3.4 六国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
3.4.1 未来的机遇 |
3.4.2 面临的威胁 |
第四章 六国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六国公司近几年的经营业绩 |
4.1.1 经营概况 |
4.1.2 财务状况 |
4.2 六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
4.2.1 营销优势 |
4.2.2 品牌优势 |
4.2.3 技术优势 |
4.2.4 区位优势 |
4.2.5 成本优势 |
4.3 六国公司的竞争劣势 |
4.3.1 产品结构单一 |
4.3.2 缺乏国际营销经验 |
4.3.3 主产品磷酸二铵和复合肥有时质量不稳定 |
4.3.4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
4.3.5 产品等级达不到国家优等品标准 |
4.4 六国公司存在的优势与劣势 |
4.4.1 六国公司存在的优势 |
4.4.2 六国公司存在的劣势 |
第五章 安徽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
5.1 SWOT矩阵分析 |
5.2 六国公司的战略选择 |
5.2.1 实行后向一体化,收购原料企业 |
5.2.2 实行循环经济战略,延伸产业链 |
5.2.3 实行产品多元化,增加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
5.2.4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行低成本竞争战略 |
5.2.5 进行市场开发,尽快打开新产品的销路 |
5.2.6 实行横向一体化,与大厂商实行联合 |
5.2.7 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
第六章 安徽六国化工公司战略实施的对策 |
6.1 强化战略决策与信息管理职能,优化管理系统和管理流程 |
6.1.1 成立战略发展规划部 |
6.1.2 建立和完善信息传递系统 |
6.1.3 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创新 |
6.2 职能战略的实施 |
6.2.1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
6.2.2 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 |
6.2.3 资本运营的对策措施 |
6.2.4 营销创新的对策措施 |
6.2.5 生产运作管理的对策措施 |
6.2.6 企业文化创新的对策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10)中原大化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引言 |
第一章 河南省中原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1 发展历程 |
1.2 产品及产品结构情况 |
1.3 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
1.4 组织结构 |
1.5 财务状况 |
1.5.5.1 资产负债表 |
1.5.2 损益表 |
1.5.3 主要财务指标 |
1.5.4 财务运行状况分析 |
1.6 企业文化 |
第二章 环境分析 |
2.1 外部环境 |
2.1.1 宏观环境 |
2.1.2 行业环境 |
2.2 内部环境 |
2.2.1 技术素质 |
2.2.2 管理素质 |
2.2.3 人员素质 |
2.2.4 无形资产 |
2.2.5 生产能力 |
2.2.6 各产品盈利能力 |
2.2.7 各产品投资组合分析 |
第三章 战略制定和实施 |
3.1 制定战略 |
3.1.1 企业愿景 |
3.1.2 企业的使命 |
3.1.3 发展战略 |
3.1.4 战略目标 |
3.1.5 战略规划 |
3.2 竞争战略 |
3.2.1 利用规模经济争取低成本优势 |
3.2.2 实施目标集中战略 |
3.2.3 实施产品差别化战略 |
3.3 多元化战略 |
3.3.1 发展煤化工 |
3.3.2 发展精细化工 |
3.4 职能型战略 |
3.4.1 业务流程再造 |
3.4.2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
3.4.3 完善薪酬体系 |
3.4.4 推进信息化建设 |
3.4.5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
第四章 构建中原大化公司战略的评价与控制体系 |
4.1 确定评价内容 |
4.2 建立评价标准 |
4.3 衡量实际业绩 |
4.4 比较实际业绩与标准 |
4.5 战略评价和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003~2004年合成氨及尿素技术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方案研究[D]. 庄富源. 云南大学, 2018(04)
- [2]中国化肥产业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D]. 李宇轩.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3]Shell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 汪家铭. 氮肥技术, 2009(02)
- [4]Shell煤气化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概况及前景展望[J]. 汪家铭. 化工管理, 2009(03)
- [5]我国氮肥产业的能耗状况和节能策略研究[D]. 曹仑. 华中农业大学, 2007(S2)
- [6]河间化肥厂破产重组评价研究[D]. 张路让. 天津大学, 2007(04)
- [7]我国大型合成氨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成达工程公司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的思路与对策[D]. 李阳屏.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17)
- [9]安徽六国化工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曹和平. 广西大学, 2006(12)
- [10]中原大化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高积勤. 郑州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