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竣工期适应性分析

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竣工期适应性分析

一、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完成时段可适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伟[1](2021)在《致密气开发排采水水质对回注储层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致密气大规模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高盐废水,主要包括初期的压裂返排液和采气过程中产生的采出水,统称为排采水。排采水具有水质复杂、产水量受开采阶段影响波动大、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为了有效地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必须对排采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处置,才能保证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排采水采用废液池储存环境风险较高,不能满足区块未来大规模滚动开发的需求;处理后回用,回用水量有限,且回用对水质要求高;通过蒸发结晶处理高盐排采水,处理费用高昂。将高矿化度排采水处理后回注地层,近年来逐渐得到业界认可。且当前国内将高矿化度水处理后回注地层已在多地有实践工程,但当前我们的基础研究却滞后于实践。致密气排采水进行同层回注能否可行、是否会造成环境风险是行业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致密气区块排采水水质及回注层特性分析、处理后不同阶段水质配伍性研究、不同水质对黏土膨胀性的研究、回注层敏感性研究、悬浮物及油含量对回注储层伤害性研究等,对处理后排采水进行了回注可行性分析评价,并结合现行相关标准,提出了回注推荐水质指标。采用《油气田水分析方法》(SY/T 5523—2000)及《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及分析方法》(SY/T 5329—2012)对研究区排采水进行了水质分析,通过垢样的测定、垢型分析,可知水质配伍性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初期压裂返排液CDJ-07与CDJ-10之间的配伍性良好,其失钙率稳定在10%以下;压裂返排液与采出水之间配伍出现结垢量较大情况,回注前先将其在地面进行除垢,之后再以最佳混配比例进行回注。采用《储层敏感性流动实验评价方法》(SY/T 5358—2010)及《岩心分析方法》(GB/T 29172—2012)进行了回注层岩石组分敏感性探究,并得出回注层敏感类型及敏感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盒8回注层速敏、酸敏及碱敏损害指数分别为46.59%、21.11%、82.12%,属于中等偏弱速敏、弱酸敏、强碱敏性岩石。由碱敏实验,当p H小于8可使储层伤害率低于20%。通过岩心驱替实验,可研究排采水悬浮物含量及油含量对回注层的伤害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中悬浮物含量在10 mg/L以下,油含量控制在6mg/L以内,回注层伤害率低于20%。应用黏土膨胀实验,以3%氯化钾作参比,评价了处理后排采水的黏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与3%KCl作比较,各水样的黏土膨胀率最大为32.44%,说明此类型水注入地层后不会引起地层中黏土的膨胀。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并参照油气田行业相关回注标准,提出了适合研究区致密气高矿化排采水回注的具体推荐水质指标。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并参照油气田行业相关回注标准,提出了适合研究区致密气高矿化排采水回注的具体推荐水质指标。

王霆宇[2](2020)在《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煤矿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给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实际生产中,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给煤矿环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本文在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对比、技术验证、系统评论等工作,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识别,详细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原相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现场调查法、观察法、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等相结合,以建设前预估的环境影响和建设达产后对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的数据为支撑,对原相煤矿开展境影响后评价。本次后评价结果与环保验收的主要结论总体上一致,在生产过程中矿井环保设施运行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矿井周边环境有所改善。

卓雨薇[3](2020)在《基于财务共享的Z油田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共享模式,有助于企业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加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推动业务沿着既定的战略方向稳步发展,同时,实施财务共享模式在规避管理风险、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Z油田近年来发展迅速,业务种类繁多,传统的财务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Z油田目前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财务共享中心,逐步完成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财务共享模式的精细化管理转型,然而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尚未达到最佳水平,因此,需要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和优化。财务共享模式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日渐增多,但是国内外学者都较少从具体的业务流程视角对财务共享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并且针对石油企业的流程再造案例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以Z油田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会计业务流程为研究对象,在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研究基础上,对Z油田总体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了描述,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不同会计业务流程对整体流程质量的影响程度,基于分析结果选取了三个影响程度较大的会计业务流程:费用报销流程、销售收款流程、采购付款流程。结合流程再造的目标与原则,分析了Z油田整体会计业务流程和以上三个会计业务流程的再造方案。同时,为了保障财务流程再造工作的顺利实施,提出保障Z油田财务共享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实施的相关措施。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论述了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李凡凡[4](2020)在《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紧缺,煤层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大。煤层气开采的蓬勃推进必然会引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为落实煤层气的绿色开采,对煤层气开采项目的环境监理及其评价模型进行研究,主要获得以下成果:(1)在相关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准备、施工、试运营三个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综合归纳,明确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全周期的工作内容。(2)对煤层气开采项目的环境监理要点进行识别,并依据环境监理要点从环保举措、环保设施、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情况、事故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将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具体化:分施工阶段与试运营阶段明确环保举措监理的工作内容;汇总煤层气开采项目的环保设施,并分析环保设施建设进度监理、建设质量监理、建设费用监理的工作内容;整理以环境监测为技术手段的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情况监理的工作内容;从事故应急组织机构、事故应急方案两个角度探讨事故监理的工作内容。(3)按指标体系构设、指标权重计算、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法应用四个步骤建立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评价模型:从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评价属性、维度体系出发,构设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项一级指标及34项二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在调研实际情况、参考环境监理要求的前提下,将评价标准划分为3个等级并设置各等级基准值或者描述;引入二元语义法将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的效果量化、分级与排序,最终输出评价结果。(4)选取离柳矿区贺西矿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与潞安矿区石板沟矿、上良矿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为实例,并按随机的顺序记作T1、T2。应用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T1、T2环境监理的开展效果均为中,且T1环境监理的开展效果优于T2。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证明该模型合理。

周佳[5](2020)在《油气田老区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建设时间久远,范围跨度大,存在环保"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环保手续不齐全等环境管理问题的油气田开发老区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建议。

刘洋[6](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刘曰武,高大鹏,李奇,万义钊,段文杰,曾霞光,李明耀,苏业旺,范永波,李世海,鲁晓兵,周东,陈伟民,傅一钦,姜春晖,侯绍继,潘利生,魏小林,胡志明,端祥刚,高树生,沈瑞,常进,李晓雁,柳占立,魏宇杰,郑哲敏[7](2019)在《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页岩气的开采涉及破裂和收集输运两个关键过程.如何实现2000 m以下、复杂地应力作用下、多相复杂介质组分的页岩层内网状裂纹的形成,同时将孔洞、缝隙中的游离、吸附气体进行高效收集,涉及到诸多的核心力学问题.这一工程过程涵盖了力学前沿研究的诸多领域:介质和裂纹从纳米尺度到千米尺度的空间跨越,游离、吸附气体输运过程中微秒以下的时间尺度事件到历经数年开采的时间尺度跨越,不同尺度上流体固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压裂过程中通过监测信息反演内部破坏状态等.针对近年来我们国家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及后续发展中面临的前沿力学问题,在综合介绍页岩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开发技术的基础上,以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为主线,从页岩力学性质及其表征方法、页岩气藏实验模拟技术、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及流固耦合特征、水力压裂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水力压裂过程微地震监测技术、高效环保的无水压裂技术等6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结合页岩气藏开发的工程实践,深入探究了其中力学关键问题,以期对从事页岩气领域的开发和研究的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该方面的内容对力学学科、尤其是岩土力学领域的科研工作也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于斐[8](2018)在《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评价 ——以海洋石油勘探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引发的人口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快。填海、人工岛屿、跨海桥梁、海底隧道以及海洋石油(蒸汽)开发等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活动越来越频繁。然而,在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对海洋生物资源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宏观调控不力,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下降,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日益增多的涉海工程对海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有着多种不良影响:(1)围填海工程因长久性占用渔业生态水域,导致水产种质生物栖息地减少,某些地方特色资源消失;致使渔业资源产卵场、索饵场等重要渔业水域迁移;(2)海洋石油开发项目占用海域以及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渔业资源的损害;(3)核电站、滨海电厂和LNG项目的卷载效应对鱼卵、仔稚鱼及幼体的损害,冷却水的长期排放对周围海域提温效应可能对渔业资源的影响;(4)海洋倾倒区悬浮物质对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悬浮物沉降改变了沉积环境等。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内海,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天然的索饵、育肥、产卵的地方。通常将渤海渔场分为辽东湾渔场、渤海湾渔场、莱州湾渔场及滦河口渔场四个次级渔场,渤海分布着1 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同时渤海也是我国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较多的海区之一,其中莱州湾、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的围填海工程以及辽东湾油气田开发工程已成为渤海较为典型的建设项目,大面积的围填海和油田的密集区对渔业资源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有待加强。本研究依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参照《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研究构建了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的评价方法及技术指标,并以辽东湾海洋石油开发项目为例,述不同海洋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评价,提出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建议及避让保护区特别保护期、利用补偿资金进行海洋牧场等生态修复措施,有效降低建设项目对保护区产生的不良影响,为保护区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杨洋[9](2018)在《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垄断特征明显。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正面临低油价的冲击,存在常规油气采收率低,非常规油气田的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旋律下,油气垄断企业如何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油气垄断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油气垄断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行业或产业层面,将垄断属性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具有垄断属性的油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分析归纳、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有关研究方法,围绕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的垄断属性、影响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提升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总体逻辑思路是:通过研究我国油气垄断的属性、油气垄断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确定我国油气垄断的市场结构,考虑到我国油气垄断的特殊性,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时,将垄断作为单独的一类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共同研究,发现各类影响因素对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根据各类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构建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家油气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多角度评价和比较分析,提出提升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借鉴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有关理论,界定了我国油气垄断存在自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三重属性,分析了我国油气行业和国外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分析描述了我国油气企业在垄断经营前提下的技术创新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分析垄断属性、油气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诸多不同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式和层级结构,利用DEMATEL模型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强弱关系。三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气垄断企业2005-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以投入为导向分析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效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从整体出发评价三大油气垄断企业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最终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四是基于比较视域,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10家代表性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评价,采用同期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国外三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与国内代表性企业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代表性企业相比偏低。五是基于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依托实证评价结果,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种视角,从国家创新政策、油气经营管理体制、企业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完善了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未来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对油气垄断企业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调整技术创新战略,降低经营活动和技术创新过程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指导和参考。

郑欢[10](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二、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完成时段可适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完成时段可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致密气开发排采水水质对回注储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致密气排采水概述
        1.2.1 排采水来源
        1.2.2 排采水质、水量特点
        1.2.3 排采水回注处理技术与工艺
    1.3 研究区储层地质概况
        1.3.1 研究区回注层地质概况
        1.3.2 研究区选层原则
    1.4 国内外油气田污水回注处理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回注现状
        1.4.2 回注实际案例
        1.4.3 污水回注常见问题
        1.4.4 解决策略
    1.5 处理后排采水水质对回注储层的影响研究
    1.6 处理后致密气排采水回注水质指标研究方法
        1.6.1 处理后排采水水质控制指标组成
        1.6.2 水质指标的研究方法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2章 排采水预处理及水质评价
    2.1 取样方案及代表性分析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处理工艺药剂加量优选结果
        2.3.2 处理前排采水水质分析结果
        2.3.3 处理后排采水水质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处理后排采水配伍性评价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配伍性实验结果
        3.2.2 结垢机理及垢型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处理后排采水对储层伤害性评价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实验岩心敏感性因素分析
        4.2.2 储层速敏性实验
        4.2.3 储层酸敏性实验
        4.2.4 储层碱敏性实验
        4.2.5 悬浮物及含油对储层伤害性实验
        4.2.6 黏土稳定性评价实验
        4.2.7 推荐回注水质指标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念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
    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路径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难点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2.1 国内研究动态
    2.2 国外研究动态
    2.3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趋势
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3.1 项目概况
    3.2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目的及原则
    3.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3.4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3.5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标准
    3.6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3.7 后评价流程
    3.8 评价方法
4 原相煤矿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
    4.1 大气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4.2 大气环境影响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4.3 小结及建议
5 原相煤矿地表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5.1 地表水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5.3 小结及建议
6 原相煤矿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6.1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和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6.4 小结及建议
7 原相煤矿声环境影响后评价
    7.1 声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7.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价评价
    7.3 小结及建议
8 原相煤矿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后评价
    8.1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8.2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
    8.3 小结及建议
9 原相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9.1 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调查
    9.2 生态影响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9.3 小结及建议
10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供需预警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财务共享的Z油田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
        2.1.1 财务共享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2.1.2 财务共享服务的特征
        2.1.3 实施财务共享的意义
    2.2 流程再造理论
        2.2.1 流程再造的含义
        2.2.2 流程再造的特点
        2.2.3 流程再造的原则与方法
    2.3 层次分析法
        2.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2.3.2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2.3.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第三章 Z油田财务共享建设及会计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3.1 Z油田基本情况简介
    3.2 Z油田财务共享建设情况
    3.3 Z油田财务共享管理模式
        3.3.1 Z油田财务共享中心机构设置及职能划分
        3.3.2 Z油田财务共享中心流程设置
    3.4 Z油田财务共享管理模式下会计业务流程质量评价
        3.4.1 选取会计业务流程质量评价指标
        3.4.2 确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3.4.3 质量评价比较分析
    3.5 Z油田会计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Z油田费用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
        3.5.2 Z油田销售收款流程存在的问题
        3.5.3 Z油田采购付款流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Z油田财务共享下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
    4.1 Z油田财务共享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目标
        4.1.1 规范业务流程
        4.1.2 提高核算效率
        4.1.3 降低公司成本
        4.1.4 建立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
        4.1.5 促进财务人员转型
    4.2 Z油田财务共享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4.2.1 整体流程最优化原则
        4.2.2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原则
        4.2.3 持续沟通原则
        4.2.4 经济性原则
    4.3 Z油田财务共享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方案
        4.3.1 Z油田财务共享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总体方案
        4.3.2 Z油田财务共享下费用报销流程再造
        4.3.3 Z油田财务共享下销售收款流程再造
        4.3.4 Z油田财务共享下采购付款流程再造
    4.4 Z油田财务共享下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的保障措施
        4.4.1 新流程宣传保障
        4.4.2 实物单据集中管理保障
        4.4.3 人才支撑保障
        4.4.4 信息风险防范保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公司会计业务流程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判断矩阵的计算方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环境监理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环境监理研究现状
        1.2.2 国内环境监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环境监理的基础架构
    2.1 环境监理的内涵与外延
    2.2 环境监理的工作手段
    2.3 环境监理的工作程序
    2.4 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
        2.4.1 准备阶段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
        2.4.2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
        2.4.3 试运营阶段环境监理的工作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煤层气开采项目的环境监理研究
    3.1 煤层气开采的工艺流程
        3.1.1 筑井工艺
        3.1.2 排采工艺
        3.1.3 集输工艺
    3.2 煤层气开采的环境影响
        3.2.1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
        3.2.2 运营期的环境影响
    3.3 煤层气开采项目的环境监理要点识别
        3.3.1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要点识别
        3.3.2 试运营阶段环境监理要点识别
    3.4 煤层气开采项目的环境监理研究
        3.4.1 环保举措监理
        3.4.2 环保设施监理
        3.4.3 环境质量与污染物排放情况监理
        3.4.4 事故监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评价模型的建立
    4.1 指标体系构设
        4.1.1 指标体系的构设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构设内容
    4.2 指标权重计算
        4.2.1 一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4.2.2 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评价标准确定
    4.4 评价方法应用
        4.4.1 计算等级隶属度
        4.4.2 计算综合隶属度向量
        4.4.3 依据二元语义输出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评价模型的实例应用
    5.1 项目简介
        5.1.1 离柳矿区贺西矿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简介
        5.1.2 潞安矿区石板沟矿、上良矿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简介
    5.2 实例应用
        5.2.1 T_1的评价过程
        5.2.2 T_2的评价过程
        5.2.3 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油气田老区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油气田老区开发环境管理特点
    (一)历史久远,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早期环保手续缺失
    (二)环评文件无法体现滚动开发中工程实际的变化情况
    (三)建设周期长,“三同时”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
    (四)涉及范围大,跨越行政区,各地尺度不一致给环保管理加大难度
二、后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油气田老区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3]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范围与评价内容
    (三)评价重点
    (四)评价方法
        1. 工程概况调查
        2.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3. 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估
        4. 环境影响预测验证
        5. 环境管理体系完整性
    (五)后评价工作程序
        1. 前期准备阶段
        2. 调查分析与评价阶段
        3.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四、结束语

(6)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油气资源开发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公共产品理论
        2.3.3 稀缺性理论
        2.3.4 生态价值理论
        2.3.5 生态伦理理论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3.2.1 防治措施
        3.2.2 防治效果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3.3.2 对我国的启示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5.3.1 参数的确定
        5.3.2 估算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6.2 优化的目标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6.3.1 明确补偿主体
        6.3.2 确认补偿客体
        6.3.3 确定补偿标准
        6.3.4 拓宽补偿途径
        6.3.5 增加补偿方式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1前言*
2页岩气藏及其开采方式*
    2.1引言
    2.2 页岩气藏的地质及开采特征
        2.2.1 页岩气藏的地质特征
        2.2.1. 1 构造地质背景
        2.2.1. 2 沉积环境
        2.2.1. 3 页岩类型
        2.2.1. 4 总有机碳含量
        2.2.1. 5 热成熟度
        2.2.1. 6 有机质类型
        2.2.2 页岩气藏的储层特征
        2.2.2. 1 储层厚度
        2.2.2. 2 储层物性
        2.2.2. 3 页岩脆性
        2.2.2. 4 裂缝系统
        2.2.2. 5 含气量
        2.2.3 页岩气藏的开采特征
        2.2.3. 1 优惠政策的扶持
        2.2.3. 2 体积压裂
        2.2.3. 3 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2.2.3. 4 产量递减率较高
        2.2.3. 5 环保问题面临挑战
    2.3 页岩气藏开采方式
        2.3.1 直井及直井压裂开发方式
        2.3.2 水平井及水平井压裂开发方式
        2.3.2. 1 滑溜水压裂技术
        2.3.2. 2 多级分段压裂技术
        2.3.3 同步压裂开发方式
        2.3.3. 1 同步压裂技术
        2.3.3. 2 拉链式压裂技术
        2.3.4 工厂化水平井压裂开发方式
    2.4 本节小结
3页岩力学行为与基本表征方法*
    3.1 引言
    3.2 页岩天然裂缝的分布
    3.3 页岩的脆性
    3.4 页岩的弹性
        3.4.1 杨氏模量
        3.4.2 泊松比
    3.5 页岩的断裂强度
        3.5.1 压缩断裂强度
        3.5.2 拉伸断裂强度
    3.6 页岩弹性性能的统计描述
    3.7 页岩的I型断裂
    3.8 页岩天然弱面对裂纹路径的影响
    3.9 岩体材料的本构关系
        3.9.1 脆性破坏理论
        3.9.2 弹塑性理论
        3.9.3 损伤力学理论
        3.9.4 微平面模型本构理论
    3.1 0 本节小结
4页岩气藏实验模拟技术*
    4.1 引言
    4.2 页岩储层评价技术
        4.2.1 微观结构测试技术
        4.2.2 孔径分布测试技术
        4.2.3 物性测试技术
        4.2.4 吸附气测量技术
        4.2.5 扩散能力测试技术
        4.2.6 储层吸水特征测试技术
    4.3 开发模拟实验技术
        4.3.1 流态实验
        4.3.2 多测压点耦合传质实验
        4.3.3 全直径岩心地层模拟开发实验
    4.4 含气量计算方法
        4.4.1 等温吸附法
        4.4.2 微观孔隙结构法
        4.4.3 测井资料法
    4.5 本节小结
5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及流固耦合特征*
    5.1 引言
    5.2 页岩气微观流动机制
        5.2.1 微观尺度渗流机理研究
        5.2.1. 1 流动的分区
        5.2.1. 2 微观流动过程
        5.2.1. 3 微纳尺度流动特点
        5.2.2 微观流动的研究方法
        5.2.2. 1 分子动力学方法
        5.2.2. 2 直接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5.2.2. 3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5.2.2. 4 Burnett方程
        5.2.2. 5 逾渗理论
        5.2.2. 6 孔隙网络模型
        5.2.3 微观尺度向宏观尺度过渡问题
    5.3 解吸附条件下的渗流力学规律
        5.3.1 吸附动力学问题
        5.3.1. 1 页岩吸附特征的影响因素
        5.3.1. 2 吸附理论及模型
        5.3.2 解吸附与流动耦合问题
    5.4 人工压裂过程裂缝起裂及流固耦合机理
        5.4.1 页岩裂缝起裂及扩展机理
        5.4.1. 1 页岩各向异性多孔本构
        5.4.1. 2 页岩各向异性强度和断裂准则
        5.4.1. 3 水压裂缝和天然裂缝相互作用规律
        5.4.2 页岩裂缝扩展数值模拟方法
    5.5 页岩复杂介质的非均质特征
        5.5.1 横纵向各向异性
        5.5.2 基质本身的非均质性
        5.5.3 天然裂缝引发的非均质性
        5.5.4 页岩储层的变形规律
    5.6 本节小结
6页岩气水力压裂数值模拟方法*
    6.1 前言
    6.2 理论计算模型
        6.2.1 传统水力压裂模型
        6.2.1. 1 PKN模型
        6.2.1. 2 KGD模型
        6.2.1. 3 P3D模型
        6.2.2 非常规水力压裂模型
        6.2.2. 1 线网模型 (wire-mesh model)
        6.2.2. 2 非常规裂缝模型
    6.3 水力压裂数值计算
        6.3.1 数值计算模型
        6.3.1. 1 固体破裂计算模型
        6.3.1. 2 渗流计算模型
        6.3.2 数值计算方法
        6.3.2. 1 有限单元法
        6.3.2. 2 有限差分法
        6.3.2. 3 边界单元法
        6.3.2. 4 扩展有限元法
        6.3.2. 5 离散单元法
        6.3.2. 6 连续非连续单元法
    6.4 页岩裂缝网扩展的数值模拟研究
        6.4.1 页岩压裂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6.4.2 基于XFEM的耦合变形–扩散–流动的水力压裂数值模拟研究
    6.5 本节小结
7水力压裂过程微地震监测技术*
    7.1 引言
    7.2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7.2.1 微地震监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7.2.1. 1 国外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7.2.1. 2 国内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7.2.2 微地震监测在低渗透率气藏开发中的应用
    7.3 微地震监测中的关键问题
        7.3.1 事件有效识别
        7.3.1. 1 初至时间拾取
        7.3.1. 2 震源定位
        7.3.2 水力压裂微地震发生及其信号特点
        7.3.2. 1 水力压裂“慢”过程伴随岩石破裂声发射的“快”过程
        7.3.2. 2 岩石破坏机理复杂, 微地震的波形多样
        7.3.2. 3 水力压裂过程的信号干扰
        7.3.3 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的时域–频域二维全波形分析
        7.3.4 微地震的数据解释
        7.3.4. 1 能量的匹配
        7.3.4. 2 致裂面积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7.3.4. 3 微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
        7.3.4. 4 水力压裂的岩石破坏机理
    7.4 本节小结
8无水压裂技术*
    8.1 前言
    8.2 二氧化碳压裂技术
        8.2.1 二氧化碳干法压裂
        8.2.2 二氧化碳泡沫压裂技术
        8.2.3 超临界二氧化碳压裂
        8.2.3. 1 CO2物性
        8.2.3. 2 超临界CO2在微细流道中的流动与换热
        8.2.3. 3 CO2射流破岩研究
        8.2.3. 4 CO2压裂后的地下封存
        8.2.4 小结
    8.3 氮气压裂技术
        8.3.1 氮气干压裂技术
        8.3.2 氮气泡沫压裂技术
        8.3.3 小结
    8.4 液化石油气 (LPG) 无水压裂技术
    8.5 爆炸压裂技术
        8.5.1 井内爆炸
        8.5.2 核爆法
        8.5.3 层内爆炸
        8.5.3 小结
    8.6 高能气体压裂 (HEGF)
    8.7 本节小结
9结束语*

(8)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评价 ——以海洋石油勘探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定义
    1.2 研究背景
    1.3 我国海洋建设项目概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建设工程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主要建设工程对渔业资源影响因素分析与识别
        2.2.1 石油开发
        2.2.2 围填海
        2.2.3 LNG项目、核电站和滨海电厂
        2.2.4 海洋倾倒区
    2.3 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2.3.1 调查内容
        2.3.2 调查频率
        2.3.3 调查布点
        2.3.4 游泳生物资源调查
        2.3.5 鱼卵、仔稚鱼调查
    2.4 生物损失量评估方法
        2.4.1 占用渔业水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
        2.4.2 污染物扩散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评估
    2.5 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2.5.1 鱼卵、仔稚鱼经济价值的计算
        2.5.2 幼体经济价值的计算
        2.5.3 成体生物资源经济价值的计算
        2.5.4 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经济价值计算
        2.5.5 海洋生物资源补偿年限
第三章 石油勘探开发项目对保护区影响研究与示范
    3.1 实例工程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3.2 工程内容与对保护区的影响因子识别
    3.3 工程海域渔业资源现状分析
        3.3.1 站位设置
        3.3.2 调查方法
        3.3.3 渔业资源现状分析
    3.4 对保护区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评价
        3.4.1 对保护区水环境影响评价
        3.4.2 对沉积环境影响分析
        3.4.3 对生物资源影响分析及损失评估
        3.4.4 人工岛占用渔业水域对生物资源的损失估算量
        3.4.5 铺设管线对底栖生物资源量损失估算
        3.4.6 施工阶段悬浮泥沙对渔业生物损失量估算
        3.4.7 生产阶段泥浆排放对渔业生物资源损失量估算
    3.5 保护区海洋生物资源补偿经济价值评估
        3.5.1 鱼卵、仔稚鱼经济价值的计算
        3.5.2 幼体经济价值的计算
        3.5.3 成体生物资源经济价值的计算
        3.5.4 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的经济价值计算
    3.6 生物资源损害赔偿和补偿年限(倍数)的确定
    3.7 渔业生物资源损害经济价值评估
        3.7.1 人工岛占用渔业水域对海洋生物资源损害造成的经济价值评估
        3.7.2 铺设管线对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损害经济价值评估
        3.7.3 施工阶段悬浮泥沙对渔业生物资源损害经济价值评估
        3.7.4 生产阶段泥浆排放对渔业生物资源损害经济价值评估
    3.8 工程对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分析
        3.8.1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3.8.2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
        3.8.3 银鲳(Stromateoides sinensis)
    3.9 综合评价结论
        3.9.1 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及功能影响评价
        3.9.2 对渔业资源影响评价
第四章 问题与建议
    4.1 法律法规有待具体和完善
    4.2 保护区管理职责有待具体,管理措施有待加强
    4.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致谢

(9)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1.2.2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
        1.2.3 垄断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观点、思路与方法
        1.4.1 主要观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重点
        1.5.3 研究难点
第2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与现状研究
    2.1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2.1.1 市场结构理论
        2.1.2 技术创新理论
        2.1.3 油气资源及其产业
        2.1.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2.2 油气垄断现状分析
        2.2.1 我国油气垄断属性分析
        2.2.2 油气垄断市场结构分析
    2.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2.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
        2.3.2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
        2.3.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2.3.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分析
        3.1.1 垄断属性影响因素
        3.1.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3.1.3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3.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3.2.1 建立影响因素集及分析相关性
        3.2.2 构建可达矩阵
        3.2.3 描绘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3.3 基于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强弱分析
        3.3.1 模型分析步骤
        3.3.2 模型构建与计算
        3.3.3 计算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4.1.2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4.1.3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4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的评价
        4.2.1 DEA方法
        4.2.2 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4.2.4 应用及结果分析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4.3.1 BP神经网络方法
        4.3.2 评价指标处理
        4.3.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应用
        4.3.4 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
    5.1 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5.1.1 比较分析模型及比较样本企业选择
        5.1.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比较分析
        5.1.3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5.2 与国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5.2.1 国外样本油气公司简介
        5.2.2 国内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5.3 小结
第6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策略及建议
    6.1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6.1.1 研究结果
        6.1.2 原因分析
    6.2 策略与建议
        6.2.1 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
        6.2.2 针对政府层面的提升建议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四、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完成时段可适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致密气开发排采水水质对回注储层的影响研究[D]. 黄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D]. 王霆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基于财务共享的Z油田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 卓雨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9)
  • [4]煤层气开采项目环境监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D]. 李凡凡.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油气田老区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J]. 周佳. 区域治理, 2020(02)
  • [6]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7]页岩气开采中的若干力学前沿问题[J]. 刘曰武,高大鹏,李奇,万义钊,段文杰,曾霞光,李明耀,苏业旺,范永波,李世海,鲁晓兵,周东,陈伟民,傅一钦,姜春晖,侯绍继,潘利生,魏小林,胡志明,端祥刚,高树生,沈瑞,常进,李晓雁,柳占立,魏宇杰,郑哲敏. 力学进展, 2019(00)
  • [8]建设项目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影响评价 ——以海洋石油勘探项目为例[D]. 于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杨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
  • [10]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油气田勘探开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竣工期适应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