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

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

一、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论文文献综述)

张少华[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姬塬油区三叠系延长组是近年来我国陆上已探明储量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田,延长组长7主力烃源岩下伏长8和长9油层组的深层油气勘探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正在成为姬塬油区备受关注的增储上产新层系。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油藏单体规模小、断层-裂缝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和低对比度油层类型复杂,油水层的精准识别是这一地区长8和长9油层组勘探开发面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麻黄山-古峰庄地区长8、长9油层组低对比度油层研究为切入点,系统开展了沉积-储层特征及其“四性”关系、裂缝和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研究,明确了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机理,建立了基于不同成因类型低对比度油层的识别方法和评价标准,预测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规律。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创新认识:岩心测试分析与测井解释相结合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表明,古峰庄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2.3%和8.1%,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4.5%、渗透率为2.78m D和11.3 m D,分属于特低渗和低渗储层;麻黄山长8、长9砂岩填隙物含量分别为16.1%和13.6%,储层孔隙类型以溶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9.2%和9.8%、渗透率为0.67m D和4.2m D,均属于特低渗储层。相比之下,古峰庄区块储层条件相对优于麻黄山区块,且长9优于长8;这方面的差异性与已发现古峰庄高阻水层井控区和麻黄山低阻油层井控区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储层断层-裂缝、地层水矿化度与砂岩颗粒荧光、岩心核磁共振束缚水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高,裂缝线密度高值区与低矿化度地层水分布区关联密切,砂岩颗粒荧光QGF参数指示其残余沥青质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段高电阻率水层发育;研究区东南部长8、长9油层组断层-裂缝发育程度较低,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物性差、填隙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复杂,束缚水含量高,共同导致了长8、长9低电阻率油层发育。储层“四性”关系与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相结合,分别构建了(1)低电阻率油层识别的流体敏感参数法和Fisher判别分析法,(2)高电阻率水层识别的优化饱和度参数法和电阻率-孔隙度相关分析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储层物性、孔隙结构、裂缝线密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参数指标的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标准,预测了研究区长8、长9油层组低阻油层和高阻水层这两类低对比度油层的平面分布规律。

童强[2](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在蕴含极为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勘探开发挑战。随研究纵深不断加大,以姬塬油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为代表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备受关注,浮现出包括沉积环境复杂多变、砂体成因结构不明、储层特征和质量评价标准模糊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现阶段勘探开发进程。因此本文从沉积特征、砂体构型入手研究该类储层的宏观特性,进而结合大量实验开展储层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微观孔喉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最后在宏、微观因素多元耦合定量表征的基础上完成储层综合评价。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对于解决非常规储层的勘探开发矛盾、缓解理论制约壁垒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最终取得以下主要认识:西北和东北双向物源体系交汇使得研究区不同区域、不同层位的沉积环境各异,长82亚段以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而长9段为西北部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沉积和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共同作用,总体经历了较大幅水进过程。不同区域各级次沉积旋回发育特征各异,具有显着的相分异特征;建立与超短期旋回相对应的单成因砂体刻画方法后,识别出8种四级构型要素,同时在各层位和各区域之间形成对比;利用测井资料建立构型要素的定量表征方法,完成全区构型要素的测井识别,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构型分布模式。长82和长9储层岩性一致,但组分含量构成不同;绿泥石、铁方解石和硅质含量均较多,但长9浊沸石含量较高;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以中等为主;长82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24%,平均渗透率为1.57×10-3μm2,而长9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97%,平均渗透率为4.7×10-3μm2,总体均为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别,并且长9段物性较长82亚段好。储层发育以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为主的四类成岩作用,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期,储层致密化过程以压实减孔为主,其次是胶结,而溶蚀增孔相对较弱;分别在长82和长9储层中识别出4种和5种优势成岩相,结合岩电标定后建立了Fisher判别函数,实现了成岩相的定量表征,归纳构型要素与成岩相的空间关系后建立了成岩相空间分布模式。孔隙类型均以粒间孔和溶孔为主,孔隙组合为溶孔-粒间孔;高压压汞划分出4类孔喉结构,长9孔喉结构优于长82,但孔喉连通性较差,并且孔喉结构非均质显着;利用NMR划分出4类可动流体特征,长9的T2弛豫时间显着大于长82,并且可动流体饱和度相对较高,经联合表征后发现长9储层的大、中孔喉发育较多。长9储层渗流特征显着优于长82,各类特征参数与物性较匹配;长9多相渗流以均匀状为主,而长82以网状为主,二者总体渗流能力均较强,驱替效率较高。综合宏、微观因素优选出9类代表性参数,利用多元综合分类系数Fi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建立了各类储层的定量评价标准。

屈怡倩[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规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石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及开发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致密油作为我国非常现实的非常规油气,已经实现了商业性开发。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是我国致密油储量最丰富的地区,其中延长组长8段油水关系复杂,产量差异明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杂的孔喉结构导致可采收能力差异。深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制约因素,是厘清可采收能力的基础工作,目前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多手段联合表征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论文在资料搜集及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实验测试对白豹-华池区块以及贺旗-马岭区块长8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以及埋藏-充注史进行研究;综合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分析,并引入分形理论针对储层孔喉大小、孔径分布及复杂程度进行研究并分类;综合核磁共振、核磁成像以及油水相渗实验对储层流体可动用程度进行研究,并基于生产动态对储层可采收能力进行评价;综合上述研究,分析不同可采收能力储层的孔喉结构差异及造成孔喉结构差异的基础因素,最终建立储层可采收能力与孔喉结构之间的响应关系。白豹-华池区块长石含量较高,绿泥石膜发育,贺旗-马岭区块岩屑含量相对较高,白豹-华池区块的物性整体上优于贺旗-马岭区块;贺旗-马岭区块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导致储层压实程度更高,溶蚀作用较强,但中晚期胶结程度高,因此受控于沉积及成岩作用的差异,白豹-华池区块现今面孔率更高,粒间孔更为发育。白豹-华池区块高压压汞毛管压力曲线以Ⅰ类和Ⅱ类为主,贺旗-马岭区块以Ⅱ、Ⅲ和Ⅳ类为主;恒速压汞曲线白豹-华池区块全部为孔隙主导型,贺旗-马岭区块Ⅲ和Ⅳ类为喉道主导型;白豹-华池区块孔喉特征优于贺旗-马岭区块。联合表征法能克服各种实验手段的缺陷,更真实反映储层孔喉结构全尺径分布特征,基于全尺径孔喉表征结果,由Ⅰ类至Ⅳ类孔喉分布区间收窄,大孔喉为主向小孔喉为主过渡。分形维数可以很好地表征储层孔喉结构复杂程度,分形维数越大,孔喉结构复杂程度越高。基于前述研究成果对孔喉结构分类可得,两个研究区块储层孔喉结构各分为4类,由Ⅰ类至Ⅳ类孔喉结构逐渐变差。储层可采收能力由1类至4类逐渐变差,对应的可动流体饱和度逐渐降低,T1-T2图信号分布面积逐渐减小,相渗能力逐渐降低,驱油效率逐渐降低,日产油量逐渐降低,稳产周期逐渐缩短,白豹-华池区块比贺旗-马岭区块具有更好地生产动态表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孔喉结构的差异。由1类至4类粒间孔含量减小,粒间孔主导逐渐变为晶间孔主导,溶蚀孔含量在前两类较为发育;最大孔喉半径逐渐减小,喉道半径平均值减小,分形维数值增大,孔喉半径减小且孔喉结构复杂程度增加。沉积及成岩是影响孔喉结构的基础因素,由1类至4类石英含量减少,填隙物含量增加,比较显着的差异在于1类以高绿泥石膜含量为特征,2类溶蚀增孔作用强,但压实程度高于,3类易塑变组分含量高,因此压实程度最高,4类发育大量碳酸盐岩胶结物,导致致密无孔。白豹-华池区块压实程度相对较弱,粒间孔保存较好,且长石溶孔发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的孔喉结构。

白泽[4](2020)在《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和油水关系复杂,孔隙流体对测井响应贡献小,油层和水层的电性和物性差异不明显,低对比度油层大量发育,测井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这一类油层困难,测井解释符合率低,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进程。本研究从储层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岩石物理实验、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以及数字岩心技术,系统研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岩石物理特征与“四性”关系,从储层微观和宏观因素两个角度明确了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构建流体识别因子,建立了双Rw曲线重叠法、分区图版法、全烃录井-测井信息联合法和P1/2正态分布法,并基于图版符合率和投票策略提出了一种综合流体判别法。同时,优化并构建了基于核磁共振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的流体识别方法。建立并优选了合适的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模型,分区研究了变阿尔奇指数模型、双孔隙度模型和等效岩石组分模型。基于等效岩石毛管束理论推导了变胶结指数饱和度模型。此外,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出发,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了用于流体识别和储层参数预测的SVM分类模型和SVR回归模型。最后,利用构建的测井解释方法和模型在研究区进行了实际应用效果分析。研究得出,储层束缚水饱和度含量高,地层水矿化度高和岩石复杂的润湿性是造成低对比度油层的主要微观因素;同时,储层地层水矿化度和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区域性差异在宏观上控制了低对比度油层的分布。提出的综合流体判别法既体现不同方法的独立判断,又考虑了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应用效果比单一图版法更好,提高了常规测井流体识别精度。基于核磁共振和阵列声波测井建立的流体识别方法充分反映了孔隙流体信息,有效增强了新技术测井对复杂油水层的识别能力。基于测井曲线多元回归的孔隙度模型和利用核磁共振测井构建的渗透率模型精度更高。不同饱和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密闭取芯数据对比发现,利用等效岩石毛管束模型推导的变胶结指数模型计算精度最高,说明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建立饱和度模型是有效的。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精度比常规测井交会图版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高;利用SVR回归模型预测的渗透率和含水饱和度比实验数据拟合模型计算的精度更高,表明利用SVM方法开展复杂油水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是可行的。上述研究成果为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和老井复查提供了重要参考和解释依据。

刘蝶[5](2020)在《核磁共振在低渗透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各大盆地的勘探开发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对比度油层,这也是近年来勘探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这类油层的出现使得油、水层在测井响应上特征不明显,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储层流体符合率低,识别效果不理想。因此进行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和识别方法研究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论文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长8低对比度油层为研究对象,依据低对比度油层的形成原因,开展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和相应的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的研究和储层饱和度评价。首先设计了以核磁共振为主的一系列岩石物理实验,在充分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对彭阳地区长8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然后结合研究区地层特征提出流体识别因子--储层电阻率与储层品质因子(RQI/FZI)、有效烃源岩厚度及储集层到有效烃源岩的距离之比(H/h)之间的乘积,用其与储层孔隙度交会可以有效识别该类低对比度油层。同时,基于优化Archie公式和仿Archie的介电含水饱和度模型对研究区的储层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含水饱和度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建立了含水饱和度和可动水饱和度重叠的的流体识别方法。主要结论和认识有:(1)高束缚水饱和度是造成研究区油层电阻率低的主要原因,储层品质的优劣及充注程度影响其是否成藏。(2)明确了图版的流体识别界限。认为识别因子大于3时为油气层,否则为水层。当含水饱和度小于58%,而可动水饱和度小于6.5%时,为油气层,否则为水层。应用发现,两种识别图版在研究区均有良好的实用性,图版符合率达到85%以上。(3)基于岩心介电实验,建立了利用介电测井计算含水饱和度的模型,该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计算结果不受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4)利用岩心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提出了基于储层分类的可变T2截止值及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建立了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与综合物性指数相关关系,利用该模型可以在没有核磁资料的井中计算束缚水饱和度。

刘继龙[6](2020)在《X断陷火二段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日益深入,火山岩油气藏已发展为油田勘探开发的热点。X断陷火二段火山岩储层岩性和孔隙结构复杂、含水饱和度高,造成储层流体性质评价困难,因此,建立适用于该地区储层综合解释方法意义重大。本文选取营城组砂砾岩作为标准层,对全区进行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岩石薄片资料,确定研究区储层主要有安山质(沉)火山岩以及流纹质(沉)火山岩两大类岩性,优选了 10条测井曲线,建立了火二段8个岩性识别图版,分别利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决策树理论以及随机森林理论建立了火山岩细分岩性识别模型,并优选随机森林模型作为研究区火山岩的岩性识别模型,并对储层岩性进行了识别,符合率为92.3%。利用电成像处理技术确定孔隙度分布谱,利用核磁处理技术将T2谱转化为伪毛管压力曲线,实现了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描述;根据伪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岩性确定了3种储层类型,优选常规以及特殊测井曲线,建立了 10个火山岩储层类型识别图版,确定了火山岩储层分类方法及标准,完成了研究区储层类型识别;对储层进行四性关系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气水层识别的敏感曲线,建立了5个安山质(沉)火山岩流体识别图版以及3个流纹质(沉)火山岩流体识别图版;分别确定了安山质(沉)火山岩以及流纹质(沉)火山岩的岩石骨架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测井曲线与岩心分析数据回归的方法分岩性建立了中子-密度组合或密度-核磁组合孔隙度解释模型,利用渗透率与孔隙度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渗透率解释模型。利用核磁数据中束缚水饱和度与渗透率回归的方法确定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岩电实验研究表明火山岩岩电规律在双对数坐标上呈现非阿尔奇特征,它是由火山岩复杂孔隙结构引起的。针对火山岩复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核磁实验分析数据以及压汞实验数据,确定了各种不同孔隙组分的孔隙半径,将孔隙组分划分为微孔、小孔、中孔、大孔,确定了不同孔隙类型下不同孔隙组分的T2界限值以及不同T2界限所对应的孔隙度,利用有效介质导电理论描述小孔、中孔、大孔对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火山岩储层的改进有效介质导电模型。同时,还建立了改进阿尔奇方程和孔隙几何形态导电模型。对比分析改进有效介质导电模型、改进阿尔奇方程以及孔隙几何形态导电模型的处理结果,表明改进有效介质电阻率模型解释结果更好。利用建立的火山岩储层综合解释方法,处理与解释了 36 口探井,解释符合率为95.0%,为本研究区域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陈仁杰[7](2020)在《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岩石种类多样,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储层参数计算和储层流体识别困难。因此,有必要开展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以落实致密气资源发展潜力,并为储量预测提供支持。针对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地质特征,基于岩心薄片和测井信息,明确了沙三段和沙二段储层岩石类型为砂岩和砂砾岩,沙一段储层岩石类型为安山质沉火山角砾岩和流纹质沉火山角砾岩,并分析了不同岩性的常规、ECS、自然伽马能谱、成像等测井响应特征,利用直方图法分别优选出了沙三段和沙二段、沙一段储层的4条和11条岩性识别敏感测井曲线,基于敏感测井响应分别建立了两个目的层段的3个和15个岩性定性识别图版,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压汞、核磁实验分析数据,分析了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划分出了3类火山岩储层类型,优选储层类型敏感参数,建立了6个安山质沉火山角砾岩和4个流纹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类型识别图版;利用试油资料、岩心分析孔渗数据,结合常规测井资料,确定了砂岩(砂砾岩)3类储层分类物性界限,建立了3个砂岩(砂砾岩)储层类型识别图版,应用结果表明储层类型识别效果较好;基于试气生产数据,结合测井、气测录井等资料,分析了储层四性关系,优选出了流体识别敏感测井参数,对沙三段和沙二段砂岩(砂砾岩)储层建立了5个流体识别图版,对沙一段沉火山角砾岩储层建立了5个流体识别图版,与试油结果对比,定性识别符合率达到80%;基于岩心分析数据和常规测井信息,分岩性建立了储层泥质含量、孔隙度、渗透率测井解释模型;利用压汞实验数据结合研究区气藏剖面资料,采用J函数法建立了储层束缚水饱和度测井解释模型;基于岩电规律分析结果,针对沉火山角砾岩孔隙结构复杂性,根据等效岩石元素理论、有效介质对称导电理论建立了沉火山角砾岩储层饱和度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等效岩石元素模型饱和度解释效果最好;针对砂岩(砂砾岩)孔隙结构复杂和含泥特征,引用改进的印度尼西亚方程,给出了基于改进印度尼西亚方程的砂岩(砂砾岩)储层饱和度模型。利用本文建立的测井评价方法实际解释了研究区29口井,并将定性、定量解释结果与试气生产数据进行对比,解释符合率为83.3%。表明建立的解释方法适用于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测井评价。

白云云[8](2019)在《苏48区盒8段储层不同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及生产动态响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其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相控性”,微纳米孔隙发育、井筒积液严重,开发难度大,厘清差异成岩相微观孔渗特征以及生产动态响应特征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以苏里格气田苏48区盒8段为例,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和油层物理等学科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和图像与非图像显示手段,对不同成岩相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和气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对研究区盆地成藏背景、物源以及沉积微相进行阐述,其次对储层差异性成岩作用、成岩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对成岩相命名及测井参数表征;综合利用X-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气水相渗等实验,对不同成岩相微纳米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阐明了影响储层孔渗性能和气水分布微观赋存特征的主控因素;最后通过对不同成岩相的生产动态响应特征研究,为寻找有利区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综合利用孔隙类型、自生粘土矿物和成岩强度系数,将研究区盒8段储层划分为四类成岩相,中等压实石英弱加大粒间孔溶蚀相测井响应特征为低GR、高AC、中等-低RLLD、低DEN;中等压实高岭石胶结晶间孔溶蚀相测井响应特征为低GR、中-高AC、中RLLD、低DEN;中等—强压实碳酸盐胶结微孔相测井响应特征为中-高GR、中-低AC、高RLLD、中等DEN和强压实中等胶结致密相测井响应特征为高GR、低AC、低RLLD,高DEN。(2)中等压实石英弱加大粒间孔溶蚀相属于优质成岩相,其特征参数主要为:面孔率为3.49%,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溶孔和溶孔--粒间孔,平均喉道半径1.607μm,排驱压力平均为0.34MPa,孔喉比为112.08;束缚水饱和度低,常规气相优势型,气水两相共渗区面积平均为2.8%。(3)中等压实高岭石胶结晶间孔溶蚀相属于有利成岩相,其特征参数主要为:面孔率为3.11%,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溶孔和溶孔--粒间孔,平均喉道半径0.9625μm,排驱压力平均为0.59MPa,孔喉比为168.762;束缚水饱和度中等,常规气相优势型,气水两相共渗区面积平均为2.12%。(4)中等—强压实碳酸盐胶结微孔相属于较好成岩相。其特征参数主要为:面孔率为1.44%,孔隙组合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溶孔和微孔—溶孔;平均喉道半径0.706μm,排驱压力平均为1.61MPa,孔喉比为215.66;束缚水饱和度高,常规水相优势型,气水两相共渗区面积平均为1.3%。(5)强压实中等胶结致密相成岩相品质最差。其特征参数为:面孔率为0.73%,孔隙类型主要为微孔,平均孔隙半径只有11μm;平均喉道半径0.512μm,排驱压力平均为3.01MPa,孔喉比为259.567;可动流体饱和度小于20%,束缚水饱和度最高,常规水相优势型,气水两相共渗区面积平均为0.5%。(6)成岩相品质与生产动态有很好的响应特征,成岩品质好的属于中—高产气井,稳产时间长;成岩品质较好的属于中产稳产气井,后期产水量上升;成岩品质一般属于低产气水井,稳产时间长;成岩品质差的气水干扰强,产能低,甚至无产能。

张茜[9](2019)在《陕234-陕235井区致密砂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文中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气田强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是油气田勘探与开发的热点与难点之一。鉴于陕234-陕235井区具有储量丰度大、井网密度高等特征,因此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目标区域。研究区主力产气层(盒8,山1段)由于陆相辫状河或曲流河沉积体系内河道频繁迁移改道以及下蚀作用共同作用,造成研究区内储层砂体具有横向多连片、纵向多期河道砂体叠置的沉积特征;同时致密砂岩气层孔喉空间内流体赋存状态以及含气饱和度受储层微纳米级孔喉非均质展布特征控制,具体表现为微观尺度上储集空间类型、单位体积有效孔喉个数与体积差异。在沉积构造背景分析、高精细地层对比划分、测井曲线定量表征基础上,建立研究区沉积微相定量判别模型;结合构型界面划分标准多维度定量刻画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同时通过全尺度孔喉测试实验方法,提取典型特征参数定量表征储层微纳米尺度非均质性,进一步分析其对流体赋存状态和含气性高低的影响,以陕234-陕235井区盒8段和山1段小层致密砂岩为例,取得以下结论和认识:(1)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岩表现在测井曲线上,测井曲线形态、数值、波动特征都具有明显变化;据此结合相对重心值G、幅度均方差S对取心井不同沉积微相进行岩电标定,建立取心井沉积微相判定标准,结合构型界面划分标准定量刻画储层多维度非均质性,最终将研究区致密砂岩划分为18种构型组合样式。(2)孔渗间矛盾不单一受沉积作用、物源原岩结构特征影响,同时受后期成岩改造作用和致密砂岩孔隙演化所制约;溶蚀孔对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特别是储层渗流能力具有重要贡献。(3)差异性成岩演化作用下成岩产物制约储层孔隙结构发育,此外致密砂岩气层溶蚀孔等次生孔隙发育差别较大;面孔率与渗透率相关系数为0.9329,表明溶蚀孔对改善储层储集性能特别是储层渗流能力具有重要贡献。(4)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个数、单位体积有效孔喉体积共同影响储层储集能力大小;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体积以及有效喉道个数影响储层连通程度,进而制约储层渗流能力。(5)孔喉半径大小制约储层天然气充注程度,孔喉半径-相渗法结合岩心经验统计法确定陕234-陕235井区致密砂岩气层储层充注孔隙度下限为5.5%,天然气开采含气饱和度下限44.2%。(6)依据研究区物性充注下限以及天然气开采含气饱和度下限遴选研究区优势构型组合样式,同时结合不同小层有效砂体测井参数下限以及气层测井识别标准,实现多耦合因素分析研究区不同小层储层有效砂体展布特征。

李子悦[10](2019)在《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和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东斜坡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含沸石高阻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测井响应机理及储层评价问题展开研究。LD27-2油田Ed II油组部分油层电阻率低于下限值甚至与水层电阻率相近,造成储层评价中流体识别困难。本文在缺乏岩心分析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常规测井、井壁微电阻率成像测井(FMI)、核磁共振测井(CMR)等测井资料,结合前期已有的少量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的岩性变化特征、岩石结构特征、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特征。认为Ed II油组不同时期沉积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储层纵向上岩性及物性变化,随之表现为电阻率纵向上按储层岩性变化递减。玛东地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储层中普遍含有沸石胶结物,导致储层电阻率明显升高、测井响应特征复杂,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成因机理不清,储层中沸石定性、定量评价难以实现。本文对天然沸石矿物样品完成了常规物性、纵横波波速、不同矿化度下的电阻率及核磁共振T2谱实验测量。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岩矿物组分分析结果,对含沸石与不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对比,发现受沸石矿物影响研究区含沸石储层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密度、高中子孔隙度等测井特征,该储层声波时差与不含沸石储层相近,核磁T2谱上短弛豫部分较宽。此外,综合前人关于沸石矿物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实验测量及电阻率实验测量分析结果,认为即使沸石在粉末状态下具有较高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但其作为胶结物形态存在时特有的架状晶体结构使它不具有阳离子附加导电性。沸石含量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沸石在成岩过程中的胶结程度和溶蚀程度控制着研究区储层的物性。通过岩石体积模型的方式,结合沸石在成岩过程中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对各成岩过程及不同流体性质下的含沸石储层进行了测井响应特征模拟分析。基于这两类复杂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与响应机理,分别展开了针对性的测井评价。对于Ed II油组低对比度油层,基于不同岩性储层间的测井响应特征差异,建立了针对LD27-2油田Ed II油组的校正电阻率–声波测井交会图法,并结合电阻率–孔隙度曲线相关分析法、Swi–Sw重叠法对储层流体进行综合判别提高判别结果的可靠性。对于玛东下乌尔禾组含沸石储层,基于沸石矿物测井响应特征,分别提出了声波–密度视孔隙度重叠法、核磁T2谱特征法、多参数神经网络判别法等三种含沸石储层定性识别方法以及密度–核磁测井组合法、视孔隙度差值法、多矿物模型最优化方法等三种储层沸石定量计算方法。在对实际测井资料的处理过程中,验证了各研究区测井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二、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相特征
    2.4 构造及演化特征
第三章 储层特征与“四性”关系
    3.1 储层岩石学与孔隙结构特征
    3.2 储层物性与含油性特征
    3.3 储层电性特征与四性关系解释模型
    3.4 已发现低对比度油层的电性特征及其分布
第四章 多类型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
    4.1 裂缝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2 地层水矿化度分布规律与低对比度油层关系
    4.3 高电阻率水层成因机理
    4.4 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及分布规律预测
    5.1 低电阻率油层识别方法
    5.2 高电阻率水层识别方法
    5.3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方法优选与分布规律预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地层演化
    2.4 地层发育及小层微构造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沉积相特征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3.1 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标志
    3.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4 各类三角洲沉积特征差异
    3.5 砂体展布规律
    3.6 小结
第四章 砂体构型研究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2 构型要素层次结构分级
    4.3 岩相识别和相组合类型划分
    4.4 砂体构型要素组合特征及空间分布形态
    4.5 基于成因分析的砂体构型要素测井定量识别
    4.6 构型要素平面分布特征
    4.7 砂体构型分布模式
    4.8 小结
第五章 储层基本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5.4 成岩阶段与成岩演化序列
    5.5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6 成岩相类型及特征
    5.7 成岩相定量表征
    5.8 构型约束下的成岩相空间分布模式
    5.9 小结
第六章 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与渗流特征
    6.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6.2 孔喉结构特征定量化
    6.3 全孔径孔喉结构定量表征
    6.4 多相渗流条件下不同储层的渗流特征差异
    6.5 不同骨架构型要素与微观孔喉结构和渗流特征的关系
    6.6 小结
第七章 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
    7.1 储层影响因素分析
    7.2 储层评价参数提取
    7.3 储层综合分类评价结果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1 题目来源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成岩作用
        1.2.2 孔隙演化
        1.2.3 微观孔喉结构
        1.2.4 流体可动用程度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沉积特征及砂体展布
        2.3.1 沉积特征
        2.3.2 砂体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储集层基本特征研究
    3.1 储集层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
        3.1.2 碎屑颗粒成分及特征
        3.1.3 填隙物成分特征
        3.1.4 碎屑结构特征
    3.2 储集层物性特征
        3.2.1 物性参数特征
        3.2.2 物性分布特征
    3.3 成岩作用
        3.3.1 压实作用
        3.3.2 压溶作用
        3.3.3 胶结作用
        3.3.4 溶蚀作用
        3.3.5 交代作用
第四章 充注期次及孔隙演化研究
    4.1 储层烃类类型及成熟度
        4.1.1 烃类类型
        4.1.2 烃类成熟度
    4.2 埋藏史及油气充注期次
        4.2.1 埋藏演化史研究
        4.2.2 充注期次及时间
    4.3 孔隙演化
        4.3.1 孔隙演化定量过程
        4.3.2 各研究区孔隙演化特征
第五章 孔喉结构特征研究
    5.1 孔隙及喉道定性识别
        5.1.1 孔隙类型
        5.1.2 孔隙组合类型
        5.1.3 喉道类型
    5.2 高压压汞定量表征孔喉结构
        5.2.1 高压压汞毛细管压力曲线分类
        5.2.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5.3 恒速压汞定量表征孔隙及喉道特征
        5.3.1 恒速压汞曲线分类
        5.3.2 孔喉结构参数特征
    5.4 全尺径孔喉分布
        5.4.1 核磁共振T_2谱向孔喉半径转化方法
        5.4.2 全尺径孔喉分布特征
    5.5 分形表征储层孔喉结构复杂性
        5.5.1 分形理论
        5.5.2 孔喉及喉道分形特征
        5.5.3 孔喉结构复杂性分类
    5.6 储层孔喉结构分类
        5.6.1 白豹-华池区块
        5.6.2 贺旗-马岭区块
第六章 渗流特征及储层流体可动程度分析
    6.1 核磁共振T_2谱表征储层流体可动程度
        6.1.1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饱和度
        6.1.2 可动流体饱和度的影响因素
    6.2 联合T_1-T_2表征流体可动程度
        6.2.1 样品饱和水及离心状态成像特征
        6.2.2 样品T_1-T_2图像特征及划分
    6.3 油水相渗表征流体可动程度
        6.3.1 油水相渗曲线分类
        6.3.2 油水相渗参数特征
    6.4 储层流体可动程度综合评价
        6.4.1 白豹-华池区块
        6.4.2 贺旗-马岭区块
第七章 可采收能力及其与孔喉结构的响应规律
    7.1 储层可采收能力评价
        7.1.1 白豹-华池区块
        7.1.2 贺旗-马岭区块
    7.2 成岩对孔喉结构的影响
        7.2.1 岩石学特征与孔喉结构的关系
        7.2.2 孔隙演化对孔喉结构的影响
    7.3 孔喉结构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
        7.3.1 白豹-华池区块
        7.3.2 贺旗-马岭区块
第八章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低对比度油层的定义
        1.2.2 低对比度油层的成因
        1.2.3 复杂油水层流体识别研究进展
        1.2.4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1.2.5 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识别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研究成果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低对比度油层岩石物理特征与测井响应
    2.1 研究区基本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沉积特征
        2.1.3 岩性特征
    2.2 岩石物理分析与特征
        2.2.1 物性特征
        2.2.2 水性特征
        2.2.3 孔隙结构特征
    2.3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2.3.1 岩性与含油性
        2.3.2 物性、电性与含油性
    2.4 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3.1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概述
    3.2 微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3.2.1 黏土矿物附加导电性
        3.2.2 束缚水含量
        3.2.3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3.2.4 润湿性
    3.3 宏观因素对低对比度油层的影响
        3.3.1 地层水矿化度的区域性差异
        3.3.2 烃源岩排烃能力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岩心电性微观响应特征分析
    4.1 三维数字岩心构建
        4.1.1 X-CT扫描岩心成像
        4.1.2 阈值分割提取组分
        4.1.3 代表体积元分析
    4.2 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4.3 数字岩心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分析
        4.3.1 有限元电阻率数值模拟方法
        4.3.2 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方法
        4.3.3 电阻率微观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
    5.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5.1.1 双视地层水电阻率曲线重叠法
        5.1.2 流体识别因子交会图版法
        5.1.3 P~(1/2)正态分布法
        5.1.4 综合流体判别法
    5.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
        5.2.1 核磁测井流体识别
        5.2.2 阵列声波测井流体识别
    5.3 储层参数定量评价模型
        5.3.1 孔隙度模型
        5.3.2 渗透率模型
        5.3.3 饱和度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持向量机测井解释与评价模型
    6.1 方法原理
    6.2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6.2.1 SVM分类模型构建
        6.2.2 流体识别效果分析
    6.3 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
        6.3.1 SVR储层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6.3.2 储层参数预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效果及分析
    7.1 常规测井流体识别软件模块挂接与应用
    7.2 成像测井流体识别方法应用
        7.2.1 核磁共振测井应用效果
        7.2.2 阵列声波测井应用效果
    7.3 基SVM方法的测井解释与应用效果
        7.3.1 SVM分类模型流体识别
        7.3.2 SVR回归模型储层参数计算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核磁共振在低渗透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低对比度油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对比度油(气)层成因研究现状
        1.2.2 低对比度油(气)层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核磁共振识别低对比度油(气)层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发表文章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沉积背景
    2.2 油藏分布规律
    2.3 地层特征
第三章 低对比度油层成因研究
    3.1 研究区低对比度油层特征分析
    3.2 研究区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
        3.2.1 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
        3.2.2 骨架导电矿物影响
        3.2.3 岩石阳离子附加导电分析
        3.2.4 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
        3.2.5 泥浆侵入的影响
        3.2.6 储层品质优劣及低充注程度对油水层的影响
第四章 低对比度油层识别方法研究
    4.1 油、水层在测井曲线上的不同特征
    4.2 孔隙度-储层品质优劣识别储层流体
    4.3 双饱和度重叠法识别储层流体
    4.4 图版有效性验证
第五章 低对比度油层饱和度定量计算
    5.1 含水饱和度评价模型研究
        5.1.1 常规方法计算含水饱和度
        5.1.2 介电测井计算含水饱和度
        5.1.3 含水饱和度模型有效性验证
    5.2 束缚水饱和度评价模型研究
        5.2.1 核磁测井计算束缚水饱和度
        5.2.2 常规方法计算束缚水饱和度
        5.2.3 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有效性验证
第六章 实例分析
    6.1 变T2截止值的核磁束缚水饱和度实际资料处理
    6.2 无核磁资料井的低对比度油层识别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6)X断陷火二段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测井解释方法研究进展
        0.2.1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0.2.2 孔隙结构划分以及优质储层划分识别标准研究进展
        0.2.3 流体定性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0.2.4 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方法研究进展
    0.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区测井曲线标准化处理
    1.1 标准层标准值的确定
    1.2 标准化处理效果评价
第二章 火二段储层岩性识别方法
    2.1 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
    2.2 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
        2.2.1 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图版及标准的建立
        2.2.2 火山岩岩性图版解释结果
    2.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
    2.4 基于决策树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
    2.5 基于随机森林的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
    2.6 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对比评价
        2.6.1 火山岩岩性识别模型优选
        2.6.2 火山岩岩性解释评价
第三章 火山岩储层类型划分和识别方法
    3.1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提取
        3.1.1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电成像参数提取
        3.1.2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核磁参数提取
    3.2 火山岩储层类型识别方法
        3.2.1 火山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类型
        3.2.2 火山岩储层类型测井识别图版及标准
        3.2.3 火山岩储层类型识别结果评价
第四章 火山岩储层流体测井定性识别方法
    4.1 火山岩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4.2 火山岩储层流体定性识别图版及标准
        4.2.1 安山质(沉)火山岩储层流体定性识别图版及标
        4.2.2 流纹质(沉)火山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图版及标准
第五章 火山岩储层流体测井定量解释方法
    5.1 孔隙度计算模型
        5.1.1 岩石骨架参数的确定
        5.1.2 安山质(沉)火山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模型
        5.1.3 流纹质(沉)火山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模型
    5.2 渗透率计算模型
        5.2.1 安山质(沉)火山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5.2.2 流纹质(沉)火山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5.3 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模型
    5.4 饱和度计算模型
        5.4.1 火山岩储层低含气饱和度成因分析
        5.4.2 岩电规律研究
        5.4.3 改进阿尔奇方程
        5.4.4 孔隙几何形态电导率模型
        5.4.5 改进的有效介质电导率模型
    5.5 饱和度模型优选
        5.5.1 XX12井的饱和度模型优
        5.5.2 XX4井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第六章 应用效果分析
    6.1 XX12井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6.2 XX10井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6.3 XX4井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7)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致密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0.2.1 岩性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0.2.2 储层类型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0.2.3 致密储层流体性质定性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0.2.4 致密储层定量解释方法研究进展
    0.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岩性识别方法
    1.1 储层岩性特征
    1.2 沙三段和沙二段储层岩性识别
        1.2.1 砂岩和砂砾岩测井响应特征
        1.2.2 砂岩和砂砾岩岩性识别敏感测井响应优选
        1.2.3 砂岩和砂砾岩测井识别图版及标准
    1.3 沙一段储层岩性识别
        1.3.1 沉火山角砾岩测井响应特征
        1.3.2 沉火山角砾岩岩性识别敏感测井响应优选
        1.3.3 沉火山角砾岩测井识别图版及标准
    1.4 岩性识别方法应用效果评价
        1.4.1 砂岩和砂砾岩岩性识别应用效果
        1.4.2 沉火山角砾岩岩性识别应用效果
第二章 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类型划分和识别方法
    2.1 沙三段和沙二段储层类型识别方法
        2.1.1 砂岩和砂砾岩储层类型划分
        2.1.2 砂岩和砂砾岩储层类型识别
    2.2 沙一段储层类型识别方法
        2.2.1 沉火山角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类型划分
        2.2.2 沉火山角砾岩储层类型识别
    2.3 储层类型识别方法应用效果评价
        2.3.1 砂岩和砂砾岩储层识别应用效果
        2.3.2 沉火山角砾岩储层识别应用效果
第三章 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流体性质定性识别方法
    3.1 储层四性关系分析
    3.2 沙三段和沙二段砂岩(砂砾岩)储层流体定性识别
        3.2.1 砂岩(砂砾岩)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响应优选
        3.2.2 砂岩(砂砾岩)储层流体定性识别图版及标准
    3.3 沙一段沉火山角砾岩储层流体定性识别
        3.3.1 沉火山角砾岩储层流体敏感测井响应优选
        3.3.2 沉火山角砾岩储层流体定性识别图版及标准
第四章 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参数解释方法
    4.1 确定储层泥质含量
    4.2 确定储层孔隙度
        4.2.1 确定岩石骨架参数
        4.2.2 砂岩和砂砾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模型
        4.2.3 安山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模型
        4.2.4 流纹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孔隙度计算模型
    4.3 确定储层渗透率
        4.3.1 砂岩和砂砾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4.3.2 安山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4.3.3 流纹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
    4.4 确定储层束缚水饱和度
        4.4.1 J函数与含水饱和度关系
        4.4.2 含水饱和度与气柱高度关系式
        4.4.3 确定自由水面高度
        4.4.4 计算储层束缚水饱和度
第五章 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饱和度解释方法
    5.1 致密气储层低含气饱和度成因分析
    5.2 岩电规律研究
        5.2.1 安山质沉火山角砾岩岩电规律研究
        5.2.2 流纹质沉火山角砾岩岩电规律研究
    5.3 沉火山角砾岩储层饱和度模型
        5.3.1 有效介质对称导电模型
        5.3.2 等效岩石元素导电模型
        5.3.3 阿尔奇方程
        5.3.4 饱和度模型的优选
    5.4 基于改进印度尼西亚方程的砂岩(砂砾岩)储层饱和度模型
第六章 应用效果分析
    6.1 砂岩(砂砾岩)储层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6.2 安山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6.3 流纹质沉火山角砾岩储层的解释实例与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8)苏48区盒8段储层不同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及生产动态响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成岩相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孔隙表征技术研究现状
        1.2.3 孔隙渗流特征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案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质概况
    2.2 小层划分
    2.3 沉积特征
    2.4 物源分析
    2.5 成藏特征
第三章 成岩作用研究
    3.1 成岩作用类型
        3.1.1 压实作用
        3.1.2 胶结作用
        3.1.3 交代作用
        3.1.4 溶蚀作用
        3.1.5 微裂隙作用
    3.2 成岩阶段及特征
        3.2.1 成岩阶段划分
        3.2.2 成岩阶段演化特征
    3.3 成岩作用影响因素
    3.4 成岩过程孔隙定量演化
    3.5 成岩相分类及测井识别
        3.5.1 成岩相分类及特征
        3.5.2 不同成岩相测井响应特征
第四章 不同成岩相储层岩石及物性特征
    4.1 储层学特征
        4.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2 不同成岩相岩石学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研究
        4.2.1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4.2.2 不同成岩相物性相关性
    4.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
        4.3.1 宏观非均质性
        4.3.2 不同成岩相宏观非均质性
第五章 不同成岩相微观孔隙特征
    5.1 储层孔喉特征研究
        5.1.1 孔隙及喉道特征
        5.1.2 不同成岩相孔隙和喉道特征
    5.2高压压汞实验
        5.2.1 实验原理及孔隙分类
        5.2.2 不同成岩相毛管压力曲线特征
        5.2.3 不同类型成岩相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5.3恒速压汞实验
        5.3.1 实验原理
        5.3.2 不同成岩相孔喉进汞特征
        5.3.3 不同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
第六章 不同成岩相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6.1 核磁共振测试
        6.1.1 实验原理及结果
        6.1.2 不同成岩相可动流体赋存特征
        6.1.3 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
    6.2 气水相渗实验
        6.2.1 相渗曲线形态特征
        6.2.2 典型成岩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6.2.3 束缚水饱和度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不同成岩相气水分布及生产特征研究
    7.1 研究区地层水赋存特征
        7.1.1 研究区地层水赋存状态
        7.1.2 含水对气田开发的影响
    7.2 不同成岩相气水赋存特征
        7.2.1 物性对气水分布影响
        7.2.2 毛细管力对气水分布影响
    7.3 不同成岩相生产动态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致谢

(9)陕234-陕235井区致密砂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定量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区勘探开发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沉积相研究进展
        1.3.2 致密砂岩气研究进展
        1.3.3 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1.3.4 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3.5 渗流特征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案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储层基础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地质背景
        2.1.2 地层发育特征
    2.2 研究区成藏地质特征
    2.3 致密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2.3.1 岩石类型及分布特征
        2.3.2 碎屑成分及分布特征
        2.3.3 填隙物组分及分布特征
        2.3.4 致密砂岩碎屑颗粒结构特征
    2.4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2.4.1 物性分布特征
        2.4.2 物性平面展布特征
        2.4.3 物性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3.1 测井相定量判别储层沉积微相
        3.1.1 储层沉积亚相分析
        3.1.2 沉积亚相及沉积环境河流类型分析
        3.1.3 测井相定量表征沉积微相
    3.2 沉积构型定性识别储层沉积界面
        3.2.1 沉积构型要素及分级系统
        3.2.2 复合砂体展布特征研究
        3.2.3 非均质性展布特征综合表征
    3.3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多维度定量表征
第四章 制约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的微观因素
    4.1 砂岩骨架矿物与结构特征的影响
        4.1.1 砂岩骨架矿物成分的影响
        4.1.2 砂岩结构成熟度的影响
    4.2 差异性成岩演化作用影响
        4.2.1 高岭石胶结物
        4.2.2 硅质胶结物
        4.2.3 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层)
        4.2.4 绿泥石胶结物
    4.3 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
        4.3.1 孔隙及喉道发育特征
        4.3.2 高压压汞实验研究
        4.3.3 恒速压汞实验研究
    4.4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渗流特征影响
        4.4.1 气水相渗实验研究
        4.4.2 核磁共振分析致密砂岩孔隙流体
第五章 天然气充注下限及充注程度研究
    5.1 天然气充注下限研究
        5.1.1 孔喉半径-相渗法
        5.1.2 岩心经验统计法
    5.2 天然气充注程度研究
        5.2.1 含气饱和度分布特征
        5.2.2 储层充注含气饱和度下限
第六章 多因素耦合分析有效砂体展布特征
    6.1 优势构型组合识别
    6.2 有效产气井段的识别
    6.3 多因素耦合控制有效砂体展布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渤海湾盆地低阻油气层研究现状
        1.2.2 含沸石储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复杂储层基本特征及测井评价面临的问题
    2.1 渤海湾盆地LD27-2油田东营组油层低对比度问题
        2.1.1 区域概况
        2.1.2 储层特征
        2.1.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2.2 含沸石矿物引起的储层高阻问题
        2.2.1 区域概况
        2.2.2 储层特征
        2.2.3 测井评价中面临的问题
第3章 LD27-2油田低对比度油层成因机理研究
    3.1 EdII油组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2 EdII油组低阻成因分析
        3.2.1 岩性变化影响
        3.2.2 孔隙结构变化影响
        3.2.3 粘土矿物影响
    3.3 EdII油组储层类型识别
        3.3.1 GR–△SP交会图法
        3.3.2 FMI孔隙度频数方差–核磁束缚水饱和度交会图法
    3.4 EdII油组砂砾岩储层沉积背景及分布规律
第4章 含沸石高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及响应机理研究
    4.1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4.1.1 沸石的岩石物理性质及测井响应特征
        4.1.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4.2 含沸石储层的测井响应机理研究
        4.2.1 沸石的阳离子交换能力与导电性
        4.2.2 沸石在储层中的成岩作用及分布规律
        4.2.3 含沸石储层在成岩演化中的测井响应特征变化
第5章 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
    5.1 LD27-2油田储层测井评价
        5.1.1 EdII油组储层流体识别
        5.1.2 EdII油组储层参数评价
    5.2 玛东斜坡含沸石储层测井评价
        5.2.1 下乌尔禾组含浊沸石储层测井识别方法
        5.2.2 下乌尔禾组储层沸石含量测井定量评价
        5.2.3 储层在成岩演化中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麻黄山-古峰庄地区延长组长8、长9段低对比度油层识别[D]. 张少华. 西北大学, 2021(12)
  • [2]鄂尔多斯盆地史家湾-堡子湾地区长82-长9砂体构型及多因素耦合储层综合评价[D]. 童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3]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及其与可采收能力的响应规律[D]. 屈怡倩. 西北大学, 2020
  • [4]陇东地区致密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测井解释方法研究[D]. 白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核磁共振在低渗透砂岩低对比度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中的应用[D]. 刘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X断陷火二段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D]. 刘继龙.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W断陷沙河子组致密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D]. 陈仁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8]苏48区盒8段储层不同成岩相微观孔隙结构及生产动态响应特征研究[D]. 白云云. 西北大学, 2019(04)
  • [9]陕234-陕235井区致密砂岩储层强非均质性定量表征[D]. 张茜. 西北大学, 2019(01)
  • [10]复杂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及测井评价方法[D]. 李子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束缚水饱和度与储层流体性质的判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