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芦笋加工工艺

绿芦笋加工工艺

一、嫩绿芦笋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唐仁勇,刘孙鹏,彭家宣,陈琪,郭秀兰[1](2021)在《不同柑橘精油对低温贮藏芦笋的保鲜效果》文中认为本实验将三种柑橘果皮精油(分别为耙耙柑、柠檬和黄果柑)作为贮藏保鲜剂应用于芦笋的保鲜,首先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三种柑橘精油,再将其同芦笋放置于4±1℃条件下7d和14d,研究柑橘精油对低温贮藏芦笋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柑橘精油均有一定的抑菌和抗氧化作用,其中耙耙柑精油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种精油(p <0.05),而抑菌圈直径小于其他两组(p <0.05);与空白组相比三种柑橘精油均可保持芦笋感官品质并降低腐烂率,其中柠檬精油组与黄果柑精油组无腐烂现象,但增加了失重率,对叶绿素、多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没有明显改善;而耙耙柑精油组芦笋腐烂率略高于其他两种精油,但相对空白组仍降低了55%~73.5%的腐烂率,并减少8.9%~14.6%的失重率,在抑制叶绿素和多酚降解、提高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均显着优于柠檬精油组、黄果柑精油组和空白组,特别是在贮藏末期(14d,p <0.05)。因此,耙耙柑精油可提高芦笋的低温保鲜效果,能够更好地保留芦笋的有益成分和感官品质。

曾华兰,何炼,叶鹏盛,蒋秋平,华丽霞,黄玲,韦树谷,王明娟,代顺冬,张敏,何晓敏[2](2021)在《四川芦笋主要病虫害调查》文中指出为指导芦笋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对芦笋主要病虫种类及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种植过程中,芦笋的主要病害有茎枯病、褐斑病、炭疽病、根腐病、枯梢病等,主要虫害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蚜虫、蓟马等。研究了芦笋主要病虫的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该研究为四川芦笋病虫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芦笋生产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淼葭[3](2020)在《绿色生态 小芦笋扛起恩阳发展大旗》文中认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的巴中市靠近秦岭—淮河这条中国南北分界线,这是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更是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中心城市。恩阳区是这座城市最年轻的新区。巍巍青山层峦叠嶂,蜀道艰险尽在其中。偏远、闭塞、贫困……这样的词汇或许是

李春霖[4](2019)在《基于化学计量学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龙井茶感官及化学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茶叶是一种嗜好性饮品,其品质评价在茶产业和科学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在茶叶的生产销售过程中,以专家评价为主的感官审评方法是检验茶叶品质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存在对环境和人员的专业度要求高、易受多方面因素干扰等缺陷,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和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发展需求。针对目前茶叶感官评价的问题,本论文以我国典型名优绿茶龙井茶为研究对象,借鉴食品感官分析方法,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和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龙井茶的感官及化学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包括基于消费端评价的感官分析方法研究、感官品质的化学基础研究和感官品质及化学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本论文为其他茶叶品类的感官评价提供了研究思路,为茶叶品质化学研究和光谱化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基于近红外光谱建立的龙井茶感官品质总分、鲜味、涩味及化学成分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在生产实际和消费市场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改良Check-All-That-Apply方法,建立了18个适合消费者使用的龙井茶感官风味描述词,通过多元因子分析等计量学方法证明描述词具有很好的评价能力,使用频率最高的描述词为“涩”和“鲜”。2.对龙井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品质化学成分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鲜味、涩味的关系,决定系数均高于0.81;通过连续变量投影法得出龙井茶整体感官品质的关键化学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总量、茶氨酸、谷氨酸、杨梅素-葡萄糖苷、杨梅素-半乳糖苷、山奈酚-葡萄糖苷和山奈酚-芸香糖苷。3.通过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对龙井茶感官品质进行定量预测,本论文中最优方法为多元散射校正叠加均值中心化预处理结合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模型相关系数大于0.90,准确度高。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表明联合区间筛选的关键波段与儿茶素类、黄酮苷类及生物碱类物质关系更为密切。4.通过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结合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龙井茶鲜味和涩味的定性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75.18%。本论文中鲜味的最优建模方法为1阶求导预处理结合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涩味的最优建模方法为均值中心化预处理结合网格划分法优化支持向量机。5.通过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结合反向传递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能够同时预测10种关键化学成分含量的模型,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总量、咖啡碱、茶氨酸、谷氨酸、杨梅素-葡萄糖苷、杨梅素-半乳糖苷、山奈酚-葡萄糖苷和山奈酚-芸香糖苷。模型整体相关系数为0.92,预测能力优于每种化学成分单独建模。当样本量大于200时,模型效果优异并趋于稳定。

张韧[5](2019)在《致力绿色有机 服务美好生活——“垦区巡礼”安徽农垦活动纪行》文中提出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如今,与共和国同龄的安徽农垦已经成为拥有20个农(茶、果)场,土地面积96.64万亩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小麦、水稻、茶叶、水果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22个,培育了皖垦种子、倮倮大米、雁湖面粉、敬亭绿雪茶叶、翡翠酥梨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历经70年的耕耘,安徽农垦将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的潮流与农垦人精耕细作的传统融合;将做大做精传统优势产业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合;将垦区发展提档升级与干部职工获得感的提升融合,走出了

张伟[6](2017)在《帝王养生茶与超微精粉加工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及功能性营养成分测定》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食的喜爱渐渐偏向自然、生态健康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品等,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菜用黄麻作为高硒高钙高钾、高维生素和高膳食纤维的绿色蔬菜,深受大家喜爱。本研究总结了菜用黄麻种植过程中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和超微粉生产加工技术,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不同制茶工艺下的黄麻保健茶在品质、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如下:1、菜用黄麻,一年生植物,喜高温干燥气候条件,耐高温,不耐寒冷,不耐涝,属于短日照作用。无公害栽培要点:①选择适当的时间播种,南方地区建议4月上旬至5月中旬种植、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建议5月上旬至6月上旬种植;②选择土质肥沃、空气流通好、浇灌方便的地块作为苗地,施足基肥,直接播种;③田间日常管理。重施基肥,及时除草,苗移栽后应多施肥;④当黄麻植株生长到30cmm左右时,即可采摘顶芽上的嫩叶食用,这样还能促进顶端优势。2、通过实验分析,我们发现菜用黄麻超微精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为21.4g/100g、总膳食纤维含量为42.5g/100g、β-胡萝卜素含量为144mg/kg、维生素C含量为14.8m g/100g、总皂苷含量为371 m g/100g、绿原酸含量为0.67 mmg/kg、钙含量为1.7*104 mg/kg、硒含量为0.02 mg/kg、总氨基酸含量达到184 g/kg。将菜用黄麻和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蔬菜进行营养成分的比较,我们发现菜用黄麻在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含量上显着高于对照的西兰花、大白菜、芦笋、芥菜等蔬菜。菜用黄麻中的钙含量、磷含量、钾含量、镁含量及硒含量等矿物质元素远高于西兰花、大白菜、芦笋、芥菜。同时,表中也可以看出菜用黄麻钠的含量普遍比其它几种蔬菜低。因此,综合利用菜用黄麻,进行新产品加工,其保健功能更加凸显。3、本研究对乌龙茶、红茶、绿茶三种茶叶制作工艺生产的黄麻保健茶,其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其感官进行评审,探讨不同制作工艺下黄麻保健茶的品质特点。①本研究制备黄麻保健红茶,其色泽鲜艳,茶汤深绿、明亮,香气浓郁且带有果香,具有滋味鲜爽甘甜等特点,且经过加工后茶叶成品可以长时间存储和泡饮。本研究以菜用黄麻为原料制作,由新鲜菜用黄麻叶经挑选后晒青、晾青、摇青、发酵、杀青、捻揉、干燥制成。②本研究制备的黄麻保健绿茶,具有条索紧细圆直、茶叶耐泡、叶底香气持久、色泽淡绿等优点,不仅保留了菜用黄麻的多种营养成分,而且更加适宜存储。该制作工艺简单,嫩叶经过挑选、摊青、杀青、捻揉、初烘、干燥提香,即可制成。该制备方法与传统绿茶制作工艺相比,加工出的黄麻保健绿茶条索更加细紧,色泽绿润,香气和滋味明显,缩短了绿茶的加工时间。③通过红茶制作工艺生产的黄麻保健茶口感甘甜醇厚,具有果香;绿茶工艺制成的黄麻保健茶带有明显的麻叶本身风味,微涩带青味。两种制作工艺在感官评审方面存在明显不同。④ 通过对三种茶叶加工工艺制成的黄麻保健茶进行营养成分的测定,发现三者含量有着显着差异,其中:(1)黄麻乌龙茶的蛋白质含量>黄麻绿茶>黄麻红茶;(2)黄麻绿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黄麻红茶>黄麻乌龙茶;(3)黄麻红茶的膳食纤维含量>黄麻绿茶>黄麻乌龙茶;(4)黄麻乌龙茶脂肪含量>黄麻绿茶>黄麻红茶;(5)黄麻绿茶的总糖含量>黄麻乌龙茶>黄麻红茶;(6)黄麻绿茶粗多糖含量>黄麻红茶>黄麻乌龙茶;(7)在维生素A方面,3种加工茶叶生产加工工艺制成的麻茶,均未检测出该值;(8)在β-胡萝卜素、维生素B2含量上,黄麻乌龙茶>黄麻红茶>黄麻绿茶;(9)黄麻红茶维生素B1含量>黄麻乌龙茶>黄麻绿茶;在维生素C含量方面,黄麻绿茶最高;在维生素E和维生素K方面,黄麻乌龙茶含量>黄麻绿茶>黄麻红茶;(10)不同茶叶生产加工工艺制成的麻茶成品,其水分含量接近,茶多酚差异微小,在灰分方面,黄麻绿茶最低;在绿原酸含量方面,黄麻绿茶最高,黄麻红茶最低。⑤三种不同茶叶制作工艺下制成的麻茶均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7种。不同加工工艺制成的麻茶所含的氨基酸总量:黄麻乌龙茶>黄麻绿茶>黄麻红茶。还可以看出,黄麻乌龙茶所含的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最高,其次是黄麻绿茶,黄麻红茶氨基酸含量最低。与其他类型的氨基酸相比,3种麻茶茶样品中的谷氨酸含量相对较高。

王丹[7](2017)在《平湖地区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是鳞翅目夜蛾科里的重要害虫,可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在中国每年都会造成巨大损失,此虫以食量大,寄主广泛,易产生抗性等特点着称,已成为倍受关注的危险害虫之一。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平湖地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且经常采用混栽的模式,较高的复种指数为甜菜夜蛾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所以此害虫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大敌。芦笋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已经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芦笋也是甜菜夜蛾最喜欢的寄主之一,近年来平湖地区大棚芦笋上的甜菜夜蛾频繁发生,抗药性和农药残留现象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等角度出发,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平湖地区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平湖地区甜菜夜蛾发生规律研究表明,甜菜夜蛾在当地一年内的发生情况为:4月之前和11月以后为甜菜夜蛾的越冬或者非发生期,4月5号棚外诱到第一头成虫,其温度为15℃左右,这与有关报道的甜菜夜蛾的发育起点温度大致吻合。5月份零星发生,6月份虫量略有上升;7~9月份田间温湿度环境比较适合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为防治关键期,此时观测点的种群规模迅速扩大,8~10月份甜菜夜蛾在此地发生非常严重。其中8月21号达到棚外观测值的高峰。2、通过对甜菜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试,确定其最可能的越冬虫态,然后结合田间埋蛹试验研究甜菜夜蛾的越冬情况等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差异显着(P<0.05),其中蛹的过冷却点最低,是最可能安全越冬的虫态,其次为预蛹、成虫、卵和幼虫。不同龄期幼虫之间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较低,2龄幼虫次之,5龄幼虫最高。甜菜夜蛾不同虫态的结冰点差异显着(P<0.05),其中卵的结冰点最低,其次是蛹、成虫、幼虫和预蛹。甜菜夜蛾各虫态的冷却点与结冰点之间的温度差值较大,过冷却现象明显。田间越冬试验数据表明,甜菜夜蛾在浙江平湖可以越冬,棚内越冬率平均为30.67%,棚外为7.33%。棚内外甜菜夜蛾的羽化率差异显着(P<0.05)。3、本试验对4个生产单位的6种甜菜夜蛾诱芯的诱捕效果进行了测定,以筛选出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防效的科学方案。结果表明,A诱芯的性价比最高,其次依次为E、F、C、D、B,从两种诱芯的材质来看橡胶头材质的诱芯的引诱效果好于PVC材质的诱芯。诱捕器不同高度诱蛾量对比试验表明,诱捕器设置于母茎顶部时性诱剂诱蛾量显着高于设置于母茎中部时的诱蛾量,前者诱蛾量是后者的8.64倍。4、本试验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田间防控效果评估,结果表明:15亿PIB/ml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2000倍液、1000倍液和500倍液的防控效果均优于5%的氯虫苯甲酰胺的效果,特别是500倍的病毒水剂效果最好。病毒制剂药后10天的防效为75.76%,而化学制剂氯虫苯甲酰胺药后10天的防效为52.92%,结果显示病毒制剂具有较好的持效期。5、为了筛选出活性良好的农药制剂,来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本试验选择11种当地常用的农药进行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杀虫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其中虫螨腈、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三种化学药剂稀释1000倍后药后1天校正死亡率就能达90%以上,药后5天达100%,杀虫速效性良好。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药后1天校正死亡率较低,药后5天能达到80%以上,表现为速效性差,但是对于收获频率较高、生长期短的经济作物具有一定的长远效益。

林恒进[8](2016)在《黄秋葵浓缩汁及饮料加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秋葵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营养丰富,保健功效高。但黄秋葵极易腐烂变质,不易贮存,开发利用度不高。因此,本论文系统研究了黄秋葵贮藏保鲜技术、浓缩汁生产技术和复合饮料加工技术,并对浓缩汁生产过程中黄秋葵汁的品质变化进行了评价,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对新鲜黄秋葵品质的影响。将品质良好的新鲜黄秋葵分别在4℃、8℃和25℃(常温)三个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贮藏,通过对黄秋葵的贮藏期、感官品质、生理指标及营养成分变化等进行评价,从而确定黄秋葵的最佳贮藏温度。结果表明,4℃条件下新鲜黄秋葵的贮藏期最长,可达到24天,其次是8℃,贮藏期为15天,25℃下贮藏期最短,为10天。而且,在4℃条件下黄秋葵的呼吸速率能够得到有效抑制,减缓果实衰老进程,其表面黑色斑点出现的时间最晚,感官品质最好。在贮藏结束时,黄秋葵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57°Brix,叶绿素含量为9.05 mg/100g,蛋白质含量为1.74%,抗坏血酸含量为5.16 mg/100g,总酚含量为8.43 mgGAE/g,总黄酮含量为1.14 mg/g,粗纤维含量为3.23%,咖啡碱含量为1.60 mg/g。与8℃和25℃条件下贮藏的黄秋葵相比较,4℃条件下黄秋葵的衰老速度缓慢,且贮藏期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因此,确定新鲜黄秋葵的最佳贮藏温度为4℃。(2)对黄秋葵汁的澄清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优化了关键的工艺参数。先采用果胶酶对黄秋葵原汁进行预澄清处理,去除其中的部分果渣和浑浊物,得到黄秋葵酶解汁,再通过超滤处理进一步对酶解汁进行澄清,得到黄秋葵澄清汁。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得到果胶酶澄清黄秋葵汁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41℃,酶解时间65 min,果胶酶用量0.21 g/L,该条件下所得黄秋葵酶解汁的透光率可达到41.5%,果胶酶预澄清处理有效去除了黄秋葵汁中的杂质,减小了下一步超滤处理中对超滤膜的损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超滤处理中分别用6 kDa、20 k Da、67 kDa和100 kDa的聚砜酰胺(PSA)超滤膜对黄秋葵酶解汁进行澄清,综合比较所得黄秋葵澄清汁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酚、总黄酮、咖啡碱含量以及酚类物质组分、澄清效果、色泽等,发现采用67 kDa超滤膜进行超滤处理得到的黄秋葵澄清汁能够较好地保留黄秋葵的风味和色泽,营养成分损失相对较少,澄清效果较好。(3)研究比较了黄秋葵浓缩汁生产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通过对不同温度(40℃、45℃、50℃、55℃、60℃)条件下真空浓缩所得黄秋葵浓缩汁的营养成分和浓缩时间进行比较,确定45℃为最佳真空浓缩温度。在黄秋葵浓缩汁生产过程中,黄秋葵汁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酚、总黄酮、咖啡碱等主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果胶酶处理中,各成分含量略有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0.2°Brix、总糖含量增加1.48 mg/mL、总酚含量增加3.48 mgGAE/L、总黄酮含量增加0.02 mg/mL、咖啡碱含量增加0.02 mg/mL;超滤处理中,各营养成分明显损失,保留率仅在63%84%;真空浓缩中,各营养成分的损失较少,保留率均在90%以上。此外,对各关键环节所得黄秋葵汁的酚类物质组分进行分析,发现黄秋葵酶解汁、超滤汁和浓缩汁中均含有原儿茶酸、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对香豆酸、阿魏酸、芦丁、金丝桃苷和杨梅素9种酚类物质,原汁中只含有除对香豆酸和阿魏酸以外的7种酚类物质。(4)研究浓缩橙汁与黄秋葵汁的复配技术,得到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浓缩橙汁和黄秋葵浓缩汁比例1:2、蔗糖添加量7.5%、稳定剂(卡拉胶:CMC-Na为2:1)用量0.15%,所得果蔬汁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10.3°Brix。橙汁中维生素C(VC)含量较高,弥补了黄秋葵汁中VC含量较低的缺点,酸甜可口、风味清新、色泽自然,橙汁和黄秋葵汁的复合口感明显,组织状态稳定,饮用品质良好。

陈庆[9](2015)在《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蔬菜之王”-绿芦笋现有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制约条件,以及高压静电场对采后呼吸跃变型果蔬苹果、番茄和非呼吸跃变型果蔬青椒、黄瓜的保鲜机理出发,通过探究绿芦笋采后的生理特性变化,提出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的保鲜具有一定效果的设想。同时,对于提出的这一设想,本论文对采后绿芦笋进行高压静电场处理试验做验证分析。试验内容主要是将采后绿芦笋嫩茎分别置于65KV、75KV的高压静电场中,进行持续性处理15d,然后每隔2d测定其失重率、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呼吸强度、粗纤维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等反应生理特性的指标。最后将试验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得到结论:采后绿芦笋嫩茎在贮藏期间呼吸跃变,其糖度和叶绿素含量先增后减,有明显的后熟现象。感官评定,处理组和对照组区别甚微;但高压静电场处理的采后绿芦笋嫩茎,后熟程度得到一定延缓;失重率、VC含量、粗纤维含量以及呼吸强度受到相应的抑制;对于POD酶和PPO酶活性,高压静电场处理的采后绿芦笋嫩茎活性总是比对照组更高。因此,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的生理特性有一定的影响。

江海生,赵三志,杨正强[10](2009)在《为“两型产业”发展“加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积极支持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思路清晰,措施有力,项目符合实际,致以感谢。市有关部门要主动衔接,发挥好政策性银行作用!”这是近日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在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意见上的批语,也是对近年?

二、嫩绿芦笋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嫩绿芦笋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柑橘精油对低温贮藏芦笋的保鲜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柑橘精油的提取
        1.3.2 精油的抑菌试验
        1.3.3 精油和芦笋的抗氧化性
        1.3.3.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1.3.3. 2 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1.3.4 柑橘精油对芦笋的处理
        1.3.5 感官评价
        1.3.6 芦笋失重率的测定
        1.3.7 芦笋腐烂率的测定
        1.3.8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1.3.9 总酚含量的测定
        1.3.1 0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精油的抑菌和抗氧化作用
    2.2 柑橘精油对芦笋贮藏期感官品质、失重率和腐烂率的影响
    2.3 柑橘精油对芦笋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4 柑橘精油对芦笋总酚含量的影响
    2.5 柑橘精油处理芦笋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3 结论

(2)四川芦笋主要病虫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1.2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1.3 害虫采集与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芦笋主要病害及其发生危害规律
        2.1.1 芦笋茎枯病。
        2.1.2 芦笋褐斑病。
        2.1.3 芦笋根腐病。
        2.1.4 芦笋炭疽病。
        2.1.5 芦笋枯梢病。
    2.2 芦笋主要虫害及其发生危害规律
        2.2.1 夜蛾类害虫。
        2.2.2 蚜虫。
        2.2.3 蓟马。
3 结论
4 讨论

(3)绿色生态 小芦笋扛起恩阳发展大旗(论文提纲范文)

科学论证 恩阳最适宜芦笋种植
政府主导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链条升级 寻找芦笋发展新方向

(4)基于化学计量学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龙井茶感官及化学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绪论
    1.1 食品感官分析研究进展
    1.2 茶叶感官评价
        1.2.1 感官描述性分析方法
        1.2.2 感官描述词
        1.2.3 茶叶智能化评价
    1.3 龙井茶感官品质及品质化学成分
        1.3.1 龙井茶品质特征
        1.3.2 茶叶品质化学成分
    1.4 近红外光谱技术概述
        1.4.1 近红外光谱原理与分子结构
        1.4.2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
    1.5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1.5.1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评价领域的应用
        1.5.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基于消费者评价的龙井茶感官品质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茶汤制备
        2.3.2 传统感官审评法
        2.3.3 CATA法
        2.3.4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龙井茶风味描述词的建立
        2.4.2 基于CATA方法的描述词使用结果
        2.4.3 CATA方法与传统感官审评方法样品评价结果对比
        2.4.4 基于偏好性测试的PENALTY分析与偏好图分析
    2.5 小结
3 龙井茶感官品质及滋味属性与化学成分关系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感官审评
        3.3.2 样品处理
        3.3.3 儿茶素、没食子酸和生物碱组分含量检测
        3.3.4 黄酮苷类组分含量检测
        3.3.5 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检测
        3.3.6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建立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及滋味属性的关系
        3.4.2 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关键化学成分
        3.4.3 影响鲜味的关键化学成分
        3.4.4 影响涩味的关键化学成分
        3.4.5 龙井茶整体感官评价的关键化学成分
    3.5 小结
4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龙井茶感官品质评价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近红外光谱采集和预处理
        4.3.2 感官审评
        4.3.3 感官品质定量模型建立
        4.3.4 滋味属性定性模型建立
        4.3.5 化学成分含量检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定量预测
        4.4.2 关键波段与品质化学成分的关系
        4.4.3 龙井茶鲜味与涩味的定性预测
    4.5 小结
5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龙井茶关键品质化学成分检测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近红外光谱采集和预处理
        5.3.2 化学成分含量检测
        5.3.3 模型建立
        5.3.4 化学成分与光谱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关键化学成分的近红外模型预测结果
        5.4.2 不同输出数据对化学成分模型的影响
        5.4.3 不同样品数量对化学成分模型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致力绿色有机 服务美好生活——“垦区巡礼”安徽农垦活动纪行(论文提纲范文)

从一颗种子到一粒好米——在大圹圩,感受现代农业发展的“匠心”
从“米粮仓”到“好家园”——在龙亢,感受融合发展的速度与效率
从“一杯茶”到“产业链”——在皖垦茶业集团,看“茶园”、逛“花园”,品位诗意与茶酒馨香交融的美好生活
草莓飘香,金鸡报喜——在果香鸡鸣中品位水家湖的“莓”好时代
结束语

(6)帝王养生茶与超微精粉加工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及功能性营养成分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菜用黄麻概况
    2 研究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4 市场前景
    5 研究的目的及所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菜用黄麻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
    1 生产基地选择
    2 品种选择
    3 栽培管理
    4 病虫防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菜用黄麻超微精粉加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安全生产系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菜用黄麻超微精粉营养成分测定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营养成分检测方法
    2 菜用黄麻叶超微精粉营养成分测试结果
    3 菜用黄麻营养成分及功能分析
        3.1 蛋白质、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类
        3.2 矿物质元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麻保健茶新品研发及营养成分的测定与比较
    1 黄麻保健茶(红茶)的开发
        1.1 概述
        1.2 制作方法
        1.3 黄麻保健茶(红茶)营养成分的测定及分析
    2 黄麻保健茶(绿茶)的开发
        2.1 概述
        2.2 制作方法
        2.3 黄麻保健绿茶营养成分的测定及分析
    3 黄麻保健茶(乌龙茶)的开发
        3.1 概述
        3.2 黄麻保健乌龙茶营养成分的测定及分析
    4 不同制作工艺的黄麻保健茶感官品质比较
        4.1 评审方法
        4.2 评定
        4.3 评定结果
        4.4 茶叶感官评审分析
    5 不同制作工艺的麻茶营养活性成分比较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平湖地区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甜菜夜蛾的研究概况
    1 甜菜夜蛾在世界上的分布
    2 甜菜夜蛾在我国的分布
    3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性
        3.1 甜菜夜蛾的生活习性
        3.2 甜菜夜蛾具有迁飞性
        3.3 甜菜夜蛾是多食性昆虫
        3.4 甜菜夜蛾的越冬习性
    4 甜菜夜蛾的危害
    5 甜菜夜蛾的暴发原因
        5.1 自身原因
        5.2 温湿度
        5.3 种植结构及栽培管理
        5.4 天敌数量减少
        5.5 抗药性的产生
    6 甜菜夜蛾的防治
        6.1 农业防治
        6.2 生物防治
        6.3 物理防治
        6.4 化学防治方法
    7 芦笋的研究概况
        7.1 芦笋的价值和在世界上的分布
        7.2 中国芦笋发展前景
        7.3 我国浙北地区芦笋的种植情况
    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8.1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8.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动态研究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和环境
        1.3 试验方法
        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第二章 甜菜夜蛾的抗寒能力与越冬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整理
        2 结果分析
        2.1 过冷却点测定
        2.2 田间越冬试验
        3 讨论
    第三章 芦笋地甜菜夜蛾性诱剂应用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诱芯的诱捕效果比较
        2.2 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蛾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田间防控效果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11种农药对甜菜夜蛾的室内杀虫活性的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调查方法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1.1 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动态研究
        1.2 甜菜夜蛾的越冬观察
        1.3 芦笋地甜菜夜蛾性诱剂应用技术研究
        1.4 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田间防控效果评估
        1.5 11种农药对芦笋地甜菜夜蛾的室内杀虫活性
        2、研究展望
        2.1 发生规律方面
        2.2 性诱剂方面
        2.3 SeNPV方面
        2.4 化学农药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8)黄秋葵浓缩汁及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秋葵概述
    1.2 黄秋葵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
        1.2.1 营养价值
        1.2.2 保健功效
        1.2.3 黄秋葵功能成分提取
    1.3 果蔬汁澄清技术
        1.3.1 酶法澄清技术
        1.3.2 超滤澄清技术
    1.4 果蔬汁真空浓缩技术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秋葵品质的影响
        1.6.2 黄秋葵汁澄清技术的工艺优化
        1.6.3 黄秋葵浓缩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1.6.4 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配方优化
第二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秋葵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秋葵贮藏时间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2.3.2 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秋葵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黄秋葵汁澄清技术的工艺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果胶酶澄清黄秋葵汁的响应面优化研究
        3.3.2 黄秋葵汁超滤澄清技术的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黄秋葵浓缩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浓缩温度对黄秋葵浓缩汁品质的影响
        4.3.2 黄秋葵浓缩汁加工过程的成分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配方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浓缩果汁种类对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的感官品质影响
        5.3.2 浓缩汁复合比例对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的感官品质影响
        5.3.3 蔗糖添加量对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的感官品质影响
        5.3.4 稳定剂用量对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的感官品质影响
        5.3.5 正交试验优化黄秋葵复合果蔬汁饮料配方的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目前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现状
        1.1.1 芦笋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1.2 我国芦笋产业的发展前景
    1.3 采后绿芦笋嫩茎的生理变化
        1.3.1 采后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
        1.3.1.1 色泽变化
        1.3.1.2 形体变化
        1.3.1.3 含水量变化
        1.3.1.4 硬度变化
        1.3.2 采后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及糖类变化
        1.3.3 采后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及木质素的变化
        1.3.4 采后绿芦笋嫩茎维生素C(VC)变化
        1.3.5 采后绿芦笋嫩茎乙烯释放率的变化
        1.3.6 采后绿芦笋嫩茎细胞膜的变化
    1.4 现有采后绿芦笋嫩茎贮藏保鲜技术的作用机理
        1.4.1 低温冷藏对采后绿芦笋嫩茎保鲜的作用机理
        1.4.2 气调贮藏对芦笋保鲜的作用机理
        1.4.3 化学试剂对芦笋保鲜的作用机理
        1.4.4 减压贮藏对芦笋保鲜的作用机理
        1.4.5 其他保鲜法
    1.5 现有芦笋保鲜技术的局限性
    1.6 芦笋保鲜技术发展趋势
2 高压静电场
    2.1 高压静电场的起源与特性
        2.1.1 高压静电场的起源
        2.1.2 高压静电场的特性
    2.2 高压静电场的应用
        2.2.1 高压静电场在农业工程方面的应用
        2.2.2 高压静电场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2.2.2.1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番茄的保鲜
        2.2.2.2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苹果的保鲜
        2.2.2.3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黄瓜的保鲜
        2.2.2.4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青椒的保鲜
        2.2.3 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的保鲜设想
3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生理特征影响的研究试验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准备
    3.3 试验指标及试验方法
        3.3.1 感官评价及衰老率、商品率
        3.3.2 失重率的测定方法
        3.3.3 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3.3.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3.3.5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
        3.3.6 VC含量的测定方法
        3.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3.3.8 POD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3.3.9 PPO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3.4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的影响
        4.1.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的影响
        4.1.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感官变化的影响
    4.2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4.2.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4.2.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失重率变化的影响
    4.3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4.3.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4.3.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呼吸强度变化的影响
    4.4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4.4.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4.4.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
    4.5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
        4.5.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
        4.5.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粗纤维含量变化的影响
    4.6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VC含量变化的影响
        4.6.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VC含量变化的影响
        4.6.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VC含量变化的影响
    4.7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4.7.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4.7.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4.8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8.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8.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POD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9 高压静电场处理对采后绿芦笋嫩茎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9.1 不同处理时间对绿芦笋嫩茎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9.2 不同电场强度处理对绿芦笋嫩茎PPO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4.10 试验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嫩绿芦笋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柑橘精油对低温贮藏芦笋的保鲜效果[J]. 唐仁勇,刘孙鹏,彭家宣,陈琪,郭秀兰.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1(09)
  • [2]四川芦笋主要病虫害调查[J]. 曾华兰,何炼,叶鹏盛,蒋秋平,华丽霞,黄玲,韦树谷,王明娟,代顺冬,张敏,何晓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1)
  • [3]绿色生态 小芦笋扛起恩阳发展大旗[J]. 周淼葭. 当代县域经济, 2020(10)
  • [4]基于化学计量学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龙井茶感官及化学品质评价研究[D]. 李春霖. 浙江大学, 2019(04)
  • [5]致力绿色有机 服务美好生活——“垦区巡礼”安徽农垦活动纪行[J]. 张韧. 中国农垦, 2019(10)
  • [6]帝王养生茶与超微精粉加工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及功能性营养成分测定[D]. 张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4)
  • [7]平湖地区大棚芦笋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王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8]黄秋葵浓缩汁及饮料加工技术研究[D]. 林恒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9]高压静电场对采后绿芦笋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D]. 陈庆. 江西农业大学, 2015(06)
  • [10]为“两型产业”发展“加速”[N]. 江海生,赵三志,杨正强. 金融时报, 2009

标签:;  ;  ;  ;  ;  

绿芦笋加工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