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特厚易燃煤层水平布置巷道无煤柱开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1](2022)在《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有60多年。综合分析了沿空留巷、沿空掘巷、跨巷开采及采空区布置巷道等无煤柱开采方法及适用条件、围岩控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沿空留巷方面的主要内容为: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沿空留巷巷内基本支护、巷内加强支护、巷旁支护形式及支护性能;爆破与水力压裂围岩卸压机理及技术;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沿空留巷支护设计原则及沿空留巷安全技术。在沿空掘巷方面,论述沿空掘巷的类型及小煤柱尺寸设计方法,分析沿空掘巷围岩结构特征、围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介绍跨巷无煤柱开采的类型,分析巷道与采煤工作面底板的垂直距离、工作面边界至巷道的水平距离等参数对跨采巷道围岩变形的影响。论述在采空区布置巷道的方式:在采空区形成巷道和掘进巷道,分析采空区巷道的应力环境及施工存在的难点。介绍陕西何家塔煤矿支卸组合泵充混凝土支柱沿空留巷、山西野川煤矿泵充钢筋混凝土墙与水平长钻孔水力压裂卸压沿空留巷围岩控制2个应用实例,分析沿空留巷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最后,提出无煤柱开采方法及围岩控制技术的改进意见与发展方向。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2](2021)在《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文中研究指明装备提升、工艺改进、条件变化对煤矿的安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煤矿安撤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安全管理对于适应新形势需要、建设安撤专业化队伍、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有着现实的意义。
邰阳[3](2021)在《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坚硬顶板临空巷道变形破坏严重是煤矿最为常见的强矿压问题之一,定向造缝切顶卸压是有效的控制手段。目前对切顶工作面覆岩三维破断特征的研究尚属空白,更缺乏一种揭示采场覆岩三维破断运移及应力场演化规律的研究方法,因此难以准确掌握覆岩三维破断运移与采场矿压规律的内在联系。此外,现有造缝切顶技术难以实现裂缝面的定向和连续。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泰森随机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模拟新方法,并结合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分析了造缝切顶对采空区覆岩三维破断特征、结构特征以及采场应力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了切顶工作面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机制,研发了坚硬顶板定向精准造缝卸压技术,优化了造缝工艺流程及参数,并在塔山矿8311工作面成功进行了工业试验,论文取得如下结论及创新点:(1)针对采场三维岩层破断运移过程和应力场演化规律难以掌握问题,结合采场覆岩结构、三维板结构和岩石破断机理,提出了基于泰森随机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模拟新思路,开发了三维岩层垮落新程序,并从多个层面验证了其可靠性,为研究覆岩三维破断运移规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2)基于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建立了固支、简支和自由9种组合边界条件下坚硬岩层三维破断力学模型,探明了切顶方式对基本顶初次破断和周期破断规律的影响,揭示了切顶改变基本顶破断特征控制采场强矿压的机理。(3)基于开发的三维岩层垮落新程序,掌握了基本顶破断与采场矿压强的关系,获得了“边界悬板+中部不规则堆积+上部铰接板”的采空区覆岩三维结构特征及采场矿压分布规律,揭示了切顶改变覆岩破断特征诱发采场应力场演化的规律。(4)揭示了坚硬顶板定向造缝切顶煤柱卸压机理,确定了岩层切割范围,优化了造缝工艺流程及参数,首次成功实施了链臂锯及复合爆破定向连续造缝切顶,有效的降低了煤柱应力。(5)提出了采空区稳定距离的确定方法,探明了增加切顶深度可以加快采空区稳定的规律,揭示了采空区侧煤柱应力“双峰值”显现机理,为坚硬顶板小煤柱开采的掘进时机和巷道布置以及无煤柱开采临时支护设备回撤距离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有图132幅,表22个,参考文献216篇。
冯振江[4](2020)在《云冈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云冈矿81043综采工作面切顶卸压无煤柱开采技术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矿用链臂锯切顶机在无煤柱开采切顶卸压中应用的独特优势,切顶成巷后的现场观测及围岩压力数据表明留巷效果良好。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81043工作面位置、相邻、井田上下关系、顶底板岩性等主要影响因素,引进KLJ7矿用链臂锯切顶机作为无煤柱开采切顶方案;(2)针对链臂锯切顶卸压方案,设计确定了顶板切缝深度、切缝分区、顺巷锚索梁补强措施及不同的巷道临时支护区所采取的支护措施;(3)对51041巷切顶卸压前、切顶过程中、切顶卸压后及采动影响下围岩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围岩应力、围岩变形进行监测,现场成巷效果及监测数据表明留巷取得了成功。(4)研究结果表明:链臂锯切顶卸压技术可以有效切断工作面上部顶板应力的向下传递,减弱了巷道顶板压力,解决了传统爆破预裂顶板裂缝贯通不够完整、裂缝结合面不平整、顶板后期垮落阻力大且巷道维护困难、工人劳动强度大等一系列难题,留巷效果良好;无煤柱开采技术的使用减少了传统开采方案中留设煤柱造成的资源浪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伍好好[5](2020)在《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消费水平的提升,煤炭开采技术的进步、国内外采矿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薄与极薄煤层的开采越来越得到国家及煤炭企业重视。但由于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致使极薄煤层在国内各矿区均存在大量丢弃开采的问题,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并满足瓦斯、火灾治理的要求,急需对极薄煤层实现规模化开采。因此,研究“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的关键技术,对各矿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和提高极薄煤层开采效益十分必要。本文以四川叙永煤矿的薄煤层工作面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1)设计了一种极薄煤层滑锯机械化的开采方法。通过分析薄煤层赋存特点,以及结合现用开槽机的三机配套结构及落煤特点,确定了采高可调、可爬底的滑锯采煤机、高强度窄机身化矮帮的移推支座(支架)、协同迈步自移刮板输送机的“三机”配套的相关技术参数,采用整体移溜和迈步式整体移架防倒防滑技术,实现了工作面无人或少人采煤作业。(2)设计优化“110”工法布置工作面和巷道,实现了工作面阶段上行式开采回风巷,各采掘面均按煤与瓦斯突出要求形成“Y”独立通风系统,形成了采、掘与瓦斯防突治理工程有效耦合的经济治灾模式。(3)极薄煤层开采走向上覆岩层塑性区变形呈拱状,垂直位移最大的位置在采场的中部;倾斜方向上覆岩层的塑性区在采场中部层位比较高,最大位移在工作面顶板中部偏上的位置;两端以剪切破坏为主,中部上覆岩层主要拉伸破坏;巷旁支护体载荷随煤层倾角增大而减小,随采高增加指数加大,随着支护体宽度,先快速减小,后减小速度趋于缓和;切顶、柔模护巷方式能有效防止采空区瓦斯涌入巷道,保证了矿井的通风系统的标准要求和留巷围岩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矿井安全保障度和煤炭回采率。(4)“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在叙永煤矿进行工程实践,部分方案在S12采区4个采煤面应用就创效达到2300万元,全部方案实施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好。本文提出的“一种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适用于所有近水平及倾斜极薄煤层机械化开采或部分薄层金属矿的连续机械化开采,特别能满足瓦斯与火灾治理对极薄保护煤层开采技术需求。
霍雪峰[6](2020)在《沿空切顶留巷围岩变形演化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以亿欣煤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切顶卸压沿空留巷作为无煤柱开采工艺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巷道服务周期较长,围岩变形破坏严重,特别在切顶留巷阶段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愈发明显。本文综合应用理论分析推导、室内相似试验、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矿压位移监测等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建立了切顶卸压沿空留巷过程中顶板结构运动力学模型,系统阐述了切顶留巷采场覆岩结构运移规律及留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揭示了沿空切顶成巷围岩变形演化特征,提出了切顶留巷稳定性控制原则及方案,探讨了亿欣煤矿XV1306工作面切顶留巷围岩变化趋势。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无煤柱切顶成巷技术原理及其工艺流程,阐述了沿空切顶留巷顶板结构演变过程及力学传递规律,建立了整个留巷过程中顶板力学简化模型,推导了不同阶段顶板应力分布及挠度变形的计算式。分析表明:切顶留巷过程中动压影响区围岩变形最为剧烈。(2)采用相似材料试验对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工艺条件下,采空区顶板的垮落及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工作面开挖至30m时开采煤层上方顶板出现微小横向裂隙,但顶板尚未展露垮落迹象;当工作面开挖45m时,采空区直接顶首次出现垮落,预制切顶面,能够降低覆岩破断对巷道的影响。(3)运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对沿空切顶留巷围岩变形规律及支承压力分布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煤作业期间,巷道支承压力受采动影响范围为工作面前方60m至后方240m,其中,开采扰动影响最大的区域为工作面前方30m至工作面后方50m,该区段采空区顶板岩梁运移明显,围岩支承压力显着升高,变形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且切缝侧顶板下沉量比实体煤侧大。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AC3D模拟预切顶沿空留巷围岩矿压位移变化规律,系统研究工作面回采作业期间,沿空留巷围岩变形和应力分布特征。(4)根据理论分析,室内相似试验和数值计算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分区分阶段动态防控”、“留巷围岩应力场优化”、“留巷围岩支护匹配协调”和“关键部位加强支护防控”的无巷旁充填沿空切顶留巷围岩稳定性控制原则;并提出了坚硬顶板沿空切顶留巷围岩支护设计方案。(5)通过对亿欣煤矿XV1306工作面沿空切顶留巷围岩矿压显现的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受开采空间上覆岩梁旋转变形和垮落活动的影响,其留巷围岩运动演化规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工作面后方0-50m范围是巷道围岩运动剧烈阶段,工作面后方50-200m范围为围岩运动状态变缓巷段,滞后工作面距离超过200m后围岩运动趋于稳定。现场工业性试验成功证明了沿空切顶留巷工艺实施及本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吴志刚[7](2020)在《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煤柱护巷技术作为煤炭资源高效绿色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在西部矿区厚煤层开采时。本文针对沿空掘巷煤柱尺寸难以确定的问题,运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综放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开展研究,提出包含煤层采高、覆岩结构、煤体强度、载荷特性、巷道尺寸等参数的煤柱宽度理论计算方法,支撑沿空掘巷全寿命周期煤柱设计。论文以柳巷煤矿为工程背景,从沿空掘巷煤柱支撑上覆岩层载荷为出发点,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通过矿压观测揭示不同宽度煤柱沿空掘巷的矿压显现规律;(2)开展采空区倾向关键层理论研究,提出煤柱应力计算公式;(3)相似模拟和数字散斑测试方法相融合,研究采空区倾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煤柱区域应力及变形破坏特征;(4)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宽度煤柱的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场、位移场的变化规律;(5)沿空掘巷煤柱优化设计及工程实践。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进行综放工作面8m和15m宽度煤柱的沿空掘巷矿压规律实测,得出煤柱宽度为8m时,两帮移近量以煤柱变形为主,煤柱宽度为15m时,两帮移近量以实体煤的变形为主,煤柱宽度对巷道矿压显现有显着的影响。(2)构建倾向关键块结构为基础的稳定模型,得出关键块受力结构。研究表明:板梁弯曲下沉带是承载关键层,依据变形协调原则,判定板梁弯曲下沉带底部和围岩体形成类似直角三角形的承载大结构。沿空掘巷布置在三角形大结构的下方时,煤柱上方类似直角梯形的小结构决定煤柱应力。根据面积分摊法,计算煤柱应力,煤柱应力与其上方的直角梯形面积成正比,与煤柱宽度成反比。(3)相似模拟和散斑测试研究表明: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带高度(直角梯形的高)为采高的7.5倍,直角梯形的钝角105.6°。覆岩稳定后,煤柱区域水平方向位移由上而下依次增加;沿空掘巷过程中,煤柱底部有横向剪切破坏。压剪载荷作用下,煤柱围岩出现拉压交替变化特征,随着剪应力增加,煤体强度近似线性降低。(4)数值模拟表明:采高10m时,超前支承应力集中系数为1.78(回采时煤柱动载系数);沿空掘巷围岩塑性破坏、顶板下沉量随着煤柱宽度增加而降低、煤柱宽度超过10m,围岩塑性区、顶板下沉量降低幅度减少;煤柱的应力峰值随着煤柱宽度增加先增大后变小。数值模拟表明10m煤柱宽度合理。(5)提出新的煤柱计算公式对(柳巷煤矿30105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进行安全性校核,计算表明:8m煤柱的安全系数小于回采时煤柱的动载系数1.78;通过安全性校核的煤柱理论计算宽度为9.4m,接近现场实测煤柱宽度9.5m。建议预留10m煤柱,并考虑锚杆支护对煤柱的作用,确保安全系数大于动载系数。现场应用表明,10m煤柱沿空掘巷,掘进回采时煤柱最大变形量小于51mm,煤柱稳定可靠。
甄恩泽[8](2020)在《金凤矿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及矿压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煤炭消费大国,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供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仍居首位,且预计在未来数十年,煤炭仍是我国能源需求的主要供体。随着煤炭资源不断开采,储量日趋减少,传统留设煤柱开采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亟需解决,无煤柱开采成为未来煤炭资源开采的发展方向,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作为新兴的高效、安全的新型无煤柱开采方法,应用越来越为广泛。且随着浅埋煤炭资源的消耗,部分矿区已经进入深部或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层开采,其中倾斜煤层资源占据较大比重,在倾斜煤层中运用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既符合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方向,同时也可解决倾斜煤层开采中的动力灾害等系列问题,为探究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时,切顶成巷围结构特征、采场应力演化及矿压显现规律,同时为类似地质条件矿井提供借鉴。本文以宁夏银川金凤煤矿切顶成巷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结合室内岩石力学实验、现场试验等多种手段,对金凤煤矿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采场覆岩应力演化、切顶成巷关键参数及现场矿压显现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切顶成巷技术原理及关键技术做出了详细介绍,并对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及双向聚能定向爆破技术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多种切顶成巷围岩控制技术进行了归纳,提出了适用于保证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稳定的多方位控制体系。(2)针对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出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采场基本顶初次破断时,其内部挠曲呈现非对称分布现象,挠曲最大位置处于采场中上部,基本顶首次拉伸式断裂位置处于沿倾向方向的前方煤壁及开切眼后方煤壁中上部;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无煤柱采场基本顶在工作面下部及中上部断裂跨距不同,基本顶断裂形式,出现下部开口较大,上部开口较小的非规则“o-x”形周期破断。(3)建立了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力学模型,提出了切顶成巷顶板三种失稳模式,并给出对应的失稳条件,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切顶成巷实体煤侧塑性区煤岩层层间界面应力表达式、塑性区宽度及实体煤帮的变形量,求得了采场下部采空区矸石垫层长度,并依据动量定理可知,得出切顶成巷的侧向支护体系的冲击力,通过对切顶成巷围岩环境做出系统详细的分析,为关键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支撑。(4)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采场覆岩应力场演化规律及垮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工作面推进过程中,沿工作面走向方向上,形成以工作面前后方煤壁为拱脚,以推进距离中部为最高点的应力拱。沿工作面倾向方向形成拱脚在工作面两侧煤壁,拱顶位于工作面中上部的非对称应力拱。(5)通过模拟不同煤层倾角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分析了倾角变化对采场应力场分布的影响,得出三种煤层倾角工作面中及上部的超前工作面应力集中系数呈现出煤层倾角越小,应力集中系数越小的规律,工作面下部呈现煤层倾角最大时应力集中系数最小的现象;三种煤层倾角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在工作面前方应力集中系数与煤层倾角的大小成反比,且呈现出煤层倾角越大,应力集中位置距离切顶成巷越远的分布特征。三种煤层倾角工作面后方侧向压力应力集中系数大小为:煤层倾角15°>煤层倾角30°>煤层倾角45°,且采场顶板岩层中的应力释放区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并且倾角越大,非对称性表现越明显;倾斜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采场覆岩冒落拱呈非对称状态,拱顶最高位置位于工作面中上部,冒落拱上部为裂隙发育带;水平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采场冒落拱发育完成后,拱顶最高位置位于工作面中部,呈现出左右对称状态。(6)通过岩石力学参数试验,测试得出金凤煤矿011810工作面运输巷顶板岩石力学参数,依据现场地质钻孔及巷道岩性探测孔对顶板岩性进行了详细探查并依据结果进行了设计分区;随后依据岩石力学参数,运用理论计算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分区的顶板切缝高度及深度的确定;通过理论计算对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顶板恒阻锚索支护参数进行了确定,最后科学给出了切顶成巷围岩维护各项支护参数。(7)通过对现场实测矿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实施过程中采场矿压显现特征及切顶成巷围岩变形及应力变化规律,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采场矿压呈现非对称来压现象,工作面中上部区域>工作面中部>工作面上部>工作面下部。工作面两端头位置相比于工作面中部区域,其来压强度及周期来压步距都有变化,工作面中部区域整体来压强度最大,且来压步距偏小,两端头位置周期来压步距偏大;倾斜煤层切顶成巷顶底板变形呈现非对称变形,实体煤侧顶板下沉量小于碎石帮侧顶板下沉量;恒阻大变形锚索受力变化分为三个区域,不同区域内的应力增幅有所不同;切顶成巷临时支护区内液压单体压力变化规律及侧向压力变化趋势与成巷受动压影响距离密切相关。
齐鹏[9](2019)在《寺家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墙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寺家庄煤矿15117工作面煤层开采条件,应用沿空留墙技术解决了矿井无煤柱开采难题。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了采空区覆岩悬板作用下的巷内墙体受力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通过数值分析,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确定了影响矿井沿空留设墙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选取了合理的墙体充填材料及工艺与装备,现场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沿空留墙效果。论文开展了以下具体研究工作:(1)应用沿空留墙技术解决了寺家庄煤矿无煤柱开采难题。在当前工作面开采前,在回采巷道内沿相邻工作面实体煤侧浇筑混凝土墙体,为相邻工作面沿空掘巷作业的快速实施提供条件。(2)研究了沿空留设墙体的稳定性,得到了采空区悬板作用下的墙体受力表达式。研究表明,采空区悬板长度、矸石支撑性能、实体煤承载特性、煤层采高等均是影响巷内墙体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3)分析了影响留设墙体受力及变形的敏感因素,得到采空区顶板断裂位置也是影响墙体承载的关键因素,设计了合理的墙体充填参数,取得了良好的沿空留墙支护效果。该论文有图38幅,表5个,参考文献85篇。
梁跃[10](2019)在《无煤柱巷内预置活化煤矸石混凝土墙支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无煤柱护巷技术主要是通过沿空留巷和沿空掘巷来实现的。其中,沿空留巷时需要经受两次工作面采动的影响,巷道维护成本较大,而一般沿空掘巷也需留设保护煤柱。针对此现象,本文研究了一种综放巷内预置充填墙无煤柱开采技术,实现了无煤柱开采,其工作原理为上区段工作面回采前,在预先开挖好的巷道内紧靠非截割帮预先构筑充填体,下区段工作面回采前沿充填体掘巷。本论文以新巨龙煤矿2304S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为依据,采用理论分析、相似材料模拟结合室内试验的方法,对开采过程中覆岩以及结构运动演化规律、巷道以及充填墙在整个服役期间的受力情况、活化煤矸石混凝土墙的配比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巷内预置充填墙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上区段工作面回采侧向支承压力影响阶段;沿充填墙掘巷影响阶段;下区段工作面回采超前支承压力与上区段工作面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叠加影响阶段。(2)沿预置充填墙掘巷后,巷道及充填墙的垂向应力向实体煤一侧转移,应力降低。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超前支承压力与上区段工作面采空区的侧向支承压力发生叠加,引起了巷道围岩的剧烈变形,应对巷道进行补强支护。(3)巷道在“三阶段”中始终处于高应力状态,对充填墙强度要求较高,由数值模拟得出当充填材料强度大于等于45.6MPa,且充填墙宽2m,高4m时,能在无煤柱开采“三阶段”中保持稳定。(4)煤矸石经过煅烧消耗了碳成分,使其与粗细骨料的结合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强度,同时使成型混凝土墙更加美观。由于活化煤矸石与熟石灰的水化效率低于水泥,致使活化煤矸石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早期强度低,这点符合巷内预置混凝土墙无煤柱开采的技术特点。试验研究发现,活化煤矸石(熟石灰掺量5%)掺量30%时,28d强度满足充填墙基本要求,且节约大量水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与显着经济效益。
二、浅谈特厚易燃煤层水平布置巷道无煤柱开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特厚易燃煤层水平布置巷道无煤柱开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沿空留巷 |
1.1 不同开采系统的沿空留巷类型 |
1.2 沿空留巷围岩变形与破坏特征 |
1.3 沿空留巷结构力学模型及围岩与支护作用关系 |
1.4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
1.4.1 巷内基本支护 |
1.4.2 巷内加强支护 |
1.4.3 巷旁支护 |
1.4.4 围岩卸压 |
1.4.5 沿空留巷断面优化及维护时间控制 |
1.4.6 二次沿空留巷 |
1.4.7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原则 |
1.5 沿空留巷安全技术 |
2 沿空掘巷 |
2.1 沿空掘巷类型 |
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
2.2.1 沿空掘巷围岩结构及变形特征 |
2.2.2 沿空掘巷围岩变形影响因素 |
2.3 沿空掘巷围岩控制技术 |
3 其他无煤柱开采方法 |
3.1 跨巷无煤柱开采 |
3.2 采空区形成和掘进巷道 |
4 无煤柱开采实例分析 |
4.1 陕西何家塔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
4.1.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
4.1.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
4.1.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
4.2 山西晋城野川煤矿沿空留巷实例分析 |
4.2.1 巷道地质与生产条件 |
4.2.2 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 |
4.2.3 矿压监测及试验效果分析 |
5 结语与展望 |
(2)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素质培训教育 |
1.1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管理安全培训 |
1.2 推行煤矿安撤专业技能实操培训 |
1.3 推行了轮训制安撤技能提升法 |
1.4 推行了“三系级考核”“师带徒”等措施 |
1.5 实施煤矿安撤“五描述一操作”学习演练及考核 |
2 实施煤矿安撤专业化安全管理 |
2.1 实施安撤专业“633安全管理”法 |
2.2 实施安撤重点工程“跟班包保”制度 |
2.3 建立煤矿安撤安全基础管理制度 |
2.4 发挥生产技术对煤矿安撤管理的保障作用 |
2.5 调整改进煤矿安撤生产工艺 |
3 结论 |
(3)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工程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创新点 |
2 基于弹性小挠度薄板理论的基本顶造缝切顶三维破断特征及煤柱卸压机理. |
2.1 基本方程及边界条件 |
2.2 基本顶初次破断特征理论计算 |
2.3 基本顶周期破断特征理论计算 |
2.4 基本顶破断特征汇总 |
2.5 采空区侧煤柱切顶卸压机理 |
2.6 本章小节 |
3 基于泰森多边体单元理论的三维岩层垮落数值计算方法 |
3.1 现有覆岩破断运移研究方法的缺陷 |
3.2 三维岩层垮落模拟方法思路的提出 |
3.3 泰森多边体单元理论 |
3.4 数值模型的构建 |
3.5 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 |
3.6 本章小节 |
4 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数值分析 |
4.1 坚硬顶板造缝切顶方案 |
4.2 采空区岩层破断特征 |
4.3 采空区覆岩结构特征 |
4.4 采场矿压显现特征 |
4.5 工作面强矿压机理及煤柱卸压机理 |
4.6 应力场演化规律及机制 |
4.7 坚硬顶板切顶范围选取 |
4.8 本章小节 |
5 坚硬顶板定向精准切缝卸压技术及参数优化 |
5.1 复合爆破定向造缝技术及参数优化 |
5.2 链臂锯连续精准切割技术及参数优化 |
5.3 切顶巷道临时支护设备 |
5.4 两种技术优点及适用条件 |
5.5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 |
6.1 工程背景 |
6.2 链臂锯小煤柱切顶卸压 |
6.3 复合爆破小煤柱切顶卸压 |
6.4 协同切顶无煤柱留巷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云冈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矸石充填成巷开采技术 |
1.2.2 膏体充填成巷开采技术 |
1.2.3 高水材料充填成巷开采技术 |
1.2.4 切顶卸压自成巷开采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云冈矿12#层410 盘区81043 工作面地质条件 |
2.1 工作面位置、相邻及井上下关系 |
2.1.1 工作面位置及基本情况 |
2.1.2 井上下关系 |
2.1.3 上覆采空区情况 |
2.1.4 回采对地面的影响 |
2.1.5 工作面相邻的采动情况 |
2.2 煤层情况、顶底板地质构造 |
2.2.1 煤层特征 |
2.2.2 地质构造 |
2.3 水文地质 |
2.3.1 含水层分析 |
2.3.2 物探成果 |
2.3.3 工作面涌水量 |
2.4 瓦斯及煤尘情况 |
第3章 链臂锯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方案设计 |
3.1 顶板预裂切缝设计方案 |
3.1.1 切缝设计 |
3.1.2 切缝分区方案 |
3.1.3 顺巷锚索梁补强方案 |
3.2 巷道临时支护设计方案 |
3.2.1 超前支护区 |
3.2.2 架后临时支护区 |
3.2.3 成巷稳定区 |
3.2.4 加强支护区 |
3.2.5 临时支护区支护密度确定 |
3.2.6 主要材料清单及工程量表 |
第4章 链臂锯切顶施工工艺设计 |
4.1 施工工艺设计 |
4.1.1 51041 巷锚索梁加固及切缝卸压施工过程 |
4.1.2 施工工艺要求 |
第5章 现场工业性试验 |
5.1 云冈矿链臂锯切顶机参数 |
5.1.1 产品概述 |
5.1.2 主要结构 |
5.1.3 工艺流程 |
5.2 矿压监测方案 |
5.2.1 监测目的 |
5.2.2 监测内容及位置 |
5.3 结果分析及留巷效果 |
5.3.1 结果分析 |
5.3.2 留巷效果评价 |
5.4 经济效益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薄煤层开采的应用现状 |
1.2.3 国内外覆岩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
2.1 工程概况 |
2.1.1 地层及地质构造 |
2.1.2 煤层和煤质 |
2.1.3 各煤层瓦斯含量 |
2.1.4 主要开采技术条件 |
2.2 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 |
2.2.1 工作面与巷道布置 |
2.2.2 回采工艺 |
2.2.3 主要技术指标 |
2.3 工作面“三机”研制与配套 |
2.3.1 移推液压支座 |
2.3.2 滑锯采煤机 |
2.3.3 刮板输送机 |
2.3.4 “三机”配套与主要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3 极薄煤层开采覆岩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3.1 数值模拟软件及方案 |
3.1.1 数值模拟软件 |
3.1.2 数值模拟方案 |
3.2 工作面上覆岩层运移规律 |
3.2.1 采场覆岩塑性区分布特征 |
3.2.2 采场覆岩应力分布特征 |
3.2.3 采场覆岩垂直位移云图 |
3.3 本章小结 |
4 极薄煤层开采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4.1 护巷与顶板管理 |
4.1.1 采用切顶成巷方式 |
4.1.2 柔模护巷方式 |
4.2 巷道支护形式 |
4.2.1 工作面切眼断面与支护 |
4.2.2 巷道断面与支护 |
4.3 巷旁充填体力学性能及稳定性控制 |
4.3.1 巷旁充填体料浆配比 |
4.3.2 巷旁充填体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工程实践 |
5.1 工程实施方案 |
5.2 工作面安全保障技术 |
5.2.1 通风与瓦斯治理技术 |
5.2.2 火灾与水害防治技术 |
5.2.3 其他 |
5.3 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
5.3.1 经济效益预测 |
5.3.2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沿空切顶留巷围岩变形演化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以亿欣煤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切顶卸压无煤柱自动成巷技术 |
2.1 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 |
2.2 切顶成巷全过程围岩结构演变力学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切顶成巷岩层运动规律物理模拟实验 |
3.1 工程概况 |
3.2 相似模拟试验设计 |
3.3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切顶成巷围岩变形演化规律模拟研究 |
4.1 FLAC3D5.0模拟软件简介 |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构建 |
4.3 切顶成巷围岩应力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 |
4.4 切顶成巷围岩变形特征及演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沿空切顶成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
5.1 沿空切顶成巷围岩控制原则及对策 |
5.2 沿空切顶成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思路 |
5.3 沿空切顶成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案设计 |
5.4 沿空切顶成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6 现场矿压监测及留巷效果 |
6.1 矿压监测目的及意义 |
6.2 矿压监测方案设计 |
6.3 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结构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综放沿空掘巷煤柱宽度研究现状 |
1.2.3 煤柱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措施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不同宽度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应力及变形特征实测 |
2.1 工程地质条件 |
2.1.1 矿井概况 |
2.1.2 监测巷道概况 |
2.1.3 煤岩物理力学性质 |
2.2 巷道矿压监测方法 |
2.3 8m煤柱监测结果分析 |
2.3.1 巷道表面位移 |
2.3.2 锚杆锚索载荷 |
2.3.3 煤柱应力 |
2.3.4 巷道变形破坏状态 |
2.4 15m煤柱监测结果分析 |
2.4.1 巷道表面位移 |
2.4.2 锚杆锚索载荷 |
2.4.3 煤柱应力监测 |
2.4.4 巷道变形破坏状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关键层的沿空煤岩柱承载机理及应力估算 |
3.1 关键层理论及力学基础 |
3.2 采空区倾向关键块的力学分析 |
3.2.1 工作面倾向的关键块力学分析 |
3.2.2 采空区倾向三角形空间形态 |
3.3 沿空掘巷煤柱应力计算 |
3.3.1 沿空掘巷煤柱应力计算 |
3.3.2 考虑偏心压缩的煤柱应力修正 |
3.4 本章小结 |
4 综放开采倾向覆岩结构及煤柱变形演化模拟研究 |
4.1 模型建立及模拟过程概述 |
4.1.1 相似模拟概述 |
4.1.2 数值模拟研究 |
4.2 倾向覆岩结构及应力场演化研究 |
4.2.1 倾向覆岩运移及应力场演化相似模拟结果分析 |
4.2.2 采空区倾向应力场演化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
4.3.1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相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2 沿空掘巷煤柱变形破坏时空演化特征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沿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演化特征研究 |
4.4.1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塑性区变化规律 |
4.4.2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应力变化规律 |
4.4.3 采动影响下沿空巷道位移变化规律 |
4.5 本章小结 |
5 综放开采煤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设计方法研究 |
5.1 煤岩层层间摩擦效应对煤柱稳定性影响研究 |
5.1.1 实验方法及实验过程 |
5.1.2 层间摩擦效应的煤柱稳定性实验结果 |
5.1.3 层间剪力对煤柱强度影响 |
5.1.4 层间剪力计算方法 |
5.2 锚杆支护对煤柱承载性能的影响 |
5.2.1 锚杆支护强度及约束煤柱变形原理 |
5.2.2 煤柱弱面及对其稳定性影响 |
5.3 沿空掘巷煤柱安全系数校核研究 |
5.3.1 沿空掘巷煤柱强度计算 |
5.3.2 煤柱安全系数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6 合理煤柱设计现场实践 |
6.1 柳巷沿空掘巷煤柱留设尺寸设计 |
6.2 柳巷沿空掘巷煤柱支护优化 |
6.2.1 支护方案设计 |
6.2.2 支护方案效果模拟分析 |
6.3 沿空巷道矿压监测与支护效果分析 |
6.3.1 表面变形 |
6.3.2 锚杆锚索轴向载荷 |
6.4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金凤矿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及矿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倾斜煤层开采覆岩结构特征研究现状 |
1.2.3 切顶成巷开采覆岩运动及矿压规律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切顶成巷关键技术及试验矿井地质概况 |
2.1 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原理 |
2.1.1 技术原理 |
2.1.2 工艺流程 |
2.2 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技术 |
2.3 双向聚能定向爆破技术 |
2.3.1 双向聚能定向爆破机理 |
2.3.2 双向聚能定向爆破技术优势 |
2.4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控制技术 |
2.4.1 切顶成巷碎石帮挡矸支护技术 |
2.4.2 组合承载临时支护技术 |
2.4.3 采场多方位切顶应力优化技术 |
2.5 试验矿井概况 |
2.5.1 工作面概况 |
2.5.2 切顶成巷区域概况 |
2.6 小结 |
3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
3.1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采场覆岩破断机理 |
3.1.1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采场基本顶挠度方程计算 |
3.1.2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采场基本顶初次破断应力分析 |
3.2 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无煤柱开采采场覆岩垮落特征 |
3.2.1 工作面走向覆岩垮落结构 |
3.2.2 工作面倾向覆岩垮落结构 |
3.3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顶板稳定性 |
3.3.1 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 |
3.3.2 切顶成巷顶板稳定性力学分析 |
3.4 实体煤应力集中区域稳定性分析 |
3.4.1 切顶成巷实体煤帮部变形 |
3.4.2 切顶成巷实体煤帮稳定性 |
3.5 碎石帮稳定性分析 |
3.5.1 采空区矸石垫层区域长度 |
3.5.2 碎石帮矸石冲击影响分析 |
3.6 小结 |
4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无煤柱开采应力场分布规律 |
4.1 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无煤柱开采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 |
4.1.1 数值模拟软件 |
4.1.2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
4.1.3 工作面推进方向支承压力分布及演化规律 |
4.1.4 工作面倾斜方向支承压力分布及演化规律 |
4.2 煤层倾角对切顶成巷无煤柱采场应力分布的影响 |
4.2.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4.2.2 煤层倾角对工作面推进方向支承压力的影响 |
4.2.3 煤层倾角对工作面倾斜方向支承压力的影响 |
4.3 倾斜煤层采场覆岩运动规律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5 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自成巷关键参数研究 |
5.1 切顶成巷围岩力学参数及地质条件分析 |
5.1.1 岩石力学参数测试 |
5.1.2 煤层分布特征 |
5.1.3 顶板岩性条件分析 |
5.1.4 切顶成巷设计区域划分 |
5.2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顶板切缝参数确定 |
5.2.1 切顶成巷顶板切缝高度 |
5.2.2 切顶成巷顶板切缝角度 |
5.2.3 切缝参数数值模拟分析 |
5.2.4 切顶成巷爆破参数 |
5.3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支护参数确定 |
5.3.1 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参数 |
5.3.2 临时支护参数 |
5.3.3 挡矸支护参数 |
5.4 小结 |
6 现场实测矿压规律研究 |
6.1 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自动成巷采场矿压显现规律 |
6.1.1 矿压监测测站布置 |
6.1.2 采场矿压显现规律 |
6.1.3 采场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
6.2 倾斜厚煤层切顶卸压自动成巷围岩变形及受力分析 |
6.2.1 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变形规律 |
6.2.2 切顶成巷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
6.2.3 切顶成巷围岩受力分析 |
6.3 现场应用效果 |
6.3.1 恒阻大变形锚索支护 |
6.3.2 顶板定向预裂切缝爆破 |
6.3.3 挡矸支护及巷道成型效果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寺家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墙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工作面概况及沿空留墙技术原理 |
2.1 工作面概况 |
2.2 巷道支护概况 |
2.3 沿空留墙技术原理 |
2.4 小结 |
3 沿空留设墙体的受力分析 |
3.1 巷道留设墙体的静力分析 |
3.2 大采高开采条件下的墙体受力 |
3.3 一般采高条件下的墙体受力 |
3.4 小结 |
4 沿空留设墙体受力的数值分析 |
4.1 采空侧悬板对墙体受力的影响 |
4.2 采空区矸石支撑对墙体受力的影响 |
4.3 煤体支撑对墙体受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5 沿空留设墙体的工程实践 |
5.1 沿空留设墙体的材料配比与装备 |
5.2 沿空留墙的支护设计与工艺流程 |
5.3 沿空留墙的工程效果 |
5.4 小结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无煤柱巷内预置活化煤矸石混凝土墙支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2 综放巷内预置充填墙无煤柱开采覆岩力学分析 |
2.1 巷内预置充填墙无煤柱开采技术 |
2.2 无煤柱开采覆岩运动规律 |
2.3 充填墙应力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巷内预置充填墙无煤柱开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 |
3.1 研究区域的地质条件概况 |
3.2 试验目的 |
3.3 试验理论依据 |
3.4 试验设备 |
3.5 试验设计 |
3.6 试验模型制作 |
3.7 试验结果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巷内预置充填墙无煤柱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
4.1 数值模型的构建 |
4.2 研究内容 |
4.3 模拟方案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活化煤矸石混凝土配比试验研究 |
5.1 原材料及试验仪器 |
5.2 活化煤矸石混凝土的制备 |
5.3 活化煤矸石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现场应用研究 |
6.1 工程地质条件 |
6.2 巷道扩巷及支护 |
6.3 充填墙施工 |
6.4 充填墙应力检测 |
6.5 成本优势分析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谈特厚易燃煤层水平布置巷道无煤柱开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煤柱开采围岩控制技术及应用[J]. 康红普,张晓,王东攀,田锦州,伊钟玉,蒋威. 煤炭学报, 2022
- [2]浅谈煤矿安撤人员的素质教育及安全管理[J]. 宋有福,刘晨曦,芦兴东. 山东煤炭科技, 2021(12)
- [3]坚硬顶板采场定向造缝覆岩三维破断特征及应力场演化规律[D]. 邰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4]云冈矿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D]. 冯振江.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叙永煤矿极薄煤层滑锯式机械化开采方法研究[D]. 伍好好.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沿空切顶留巷围岩变形演化特征及其控制技术 ——以亿欣煤矿为例[D]. 霍雪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近水平综放开采沿空掘巷煤柱承载机理及应用研究[D]. 吴志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8]金凤矿倾斜厚煤层切顶成巷围岩结构特征及矿压规律研究[D]. 甄恩泽.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4)
- [9]寺家庄煤矿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墙无煤柱开采技术研究[D]. 齐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无煤柱巷内预置活化煤矸石混凝土墙支护研究[D]. 梁跃.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