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一、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长阔[1](2021)在《基于FCFF-BT模型的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研究 ——以南新制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创板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不断迈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科创板的开板、注册制的实行,意味着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与更自由的市场,是实现资本市场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必要一环,而这一切建立在价格机制良好有序的前提下。相较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我国市场各参与方相对来说并不成熟,投机氛围更为浓厚,加诸科创板本身开板未久,对于适用于科创板、行之有效的估值方法的需求逐渐展现。随着我国收入水平、健康意识的不断上升,医药企业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尤其是创新药企业在众多行业中脱颖而出,于科创板中占据最大份额,而此类企业往往具有高研发投入、收入不确定性大、企业间可比性较低等特征,传统估值方法应用于其估值问题时存在诸多局限。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欲研究探讨一种适用于科创板医药企业的估值方法。在分析了科创板医药企业特征的基础上,本文对传统估值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通过将企业价值按来源划分为企业在位资产价值与企业在研资产价值两部分,分别提出其适用的估值模型,构建了一个适用于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问题的方法。在此方法中,选择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作为在位资产的估值方法,并在营业收入的预测中融入了生命周期视角以及5P模型,基于营业收入的预测合理性得以上升;在在研资产的估值方法选择中,对其进行了实物期权特征分析,认为二叉树模型对该部分价值具有较好的评估效果。在综合评价了模型适用性与局限性的基础上,将模型应用到南新制药的估值中去,对模型应用过程进行了展示。在应用研究过程中,对南新制药在位资产中的帕拉米韦药物管线、仿制药药物管线进行了FCFF(自由现金流折现)估值,对南新制药在研资产中的美他非尼药物管线及美氟尼酮药物管线进行了BT(二叉树)估值。得到最终估值结果为57.09亿元。通过估值结果与市场价值进行比较,以及敏感性分析的手段,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论证。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FCFF-BT(自由现金流折现-二叉树)模型较传统估值方法在应用于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问题时具有一定优势,且具有有效性;(2)FCFF-BT模型中对企业估值结果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为研发成功率、在位资产市场份额以及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贾夏怡[2](2020)在《MAH制度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构建 ——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救济模型》文中提出《药品管理法》(2019修订)规定国家对药品实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MAH是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第一责任人,这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损害救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依据,患者发生ADR时救济赔偿问题有源可溯。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我国五个省市MAH药品保险试行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关键人物访谈法、扎根理论及经济统计学原理,构建出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ADR损害救济模型。国外文献研究表明当前国外ADR损害救济主要有四种类型:保险救济、基金救济、基金联合保险救济、一般税收救济。国内外文献研究表明我国ADR损害救济可参考保险救济、基金救济或基金联合保险救济。实地调查了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共五个省市MAH试点及药品保险试行情况。通过对上海市、江苏省及广东省现有保险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药品保险现状,指出ADR保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引出构建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ADR损害救济模型的必要性。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MAH制度下ADR损害救济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问卷进行调查并通过专家论证,分别对陕西省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及药品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共调查640家单位,其中,药品生产企业217家,医疗机构200家,药品经营企业223家。发放问卷640份,有效问卷559份,问卷有效率87.3%。问卷调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文献研究及专家审议形成调查表;第二阶段进行预调研,用以评估问卷信度与问卷效度;第三阶段全面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24.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MAH制度下ADR损害救济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中87.1%赞同在MAH制度下构建ADR损害救济体系,76.0%倾向于选择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救济模型。药企ADR专员对MAH制度中涉及ADR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医疗机构人员工作年限和医疗机构人员对ADR的认知水平是MAH制度下构建ADR损害救济体系的主要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为构建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ADR损害救济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28位专家的“情景带入”式半结构性访谈,应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质性资料进行分析,推导出MAH制度下ADR损害保险救济模型的构建路径。受访专家中23位(82.1%)认可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ADR损害救济模型。保险救济模型的构建路径为构建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ADR损害救济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综上,MAH制度下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ADR损害救济模型为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救济模型。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设计出“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ADR损害救济模型”。模型从保险类型设置、投保等级划分和强制保险的保障对象三方面进行设计。(1)险种类型设置为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强制保险为药品不良反应损害责任险,参保对象为全体MAH(大型药品生产企业作为MAH可初步实行风险保证金制度,若赔付力不足,强制其购买ADR损害责任险)。商业保险设置为药品质量综合责任保险、药物临床实验责任险、药品召回保险、冷链运输险及错误与疏漏责任险,由不同MAH自行选择险种。(2)投保等级按药品类别经三个流程进行划分。第一步区分MAH持有的药品品种属于创新药还是仿制药;第二步考虑MAH持有的药品给药途径属于肠外注射还是肠内给药;第三步按西药与中药进行区分。(3)强制保险的保障对象分为两类。第一类为补偿对象。当患者发生药品说明书中提及的ADR,但后果严重导致其丧失劳动能力,依照强制保险相关条约,对患者进行经济性补偿。第二类为赔偿对象。当患者发生说明书中未提及的ADR(轻微伤害不构成索赔基础),依照强制保险相关条约,对患者进行经济赔偿。

赵扬[3](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杨哲[4](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交通运营安全分析》文中指出截至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高速公路隧道总数发展最快的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公路隧道工程数量最多、条件最为复杂的国家。发生在隧道内的交通事故数也随之增多,而当前国内对不同视角下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及其事故率预测的研究稍显不足,常用的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结论仅局限于某单一维度,不足以为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管理者们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故本研究依托所收集到的山西省高速公路2012-2018年的隧道交通事故数据、部分隧道线形数据、交通量数据等,得到不同条件下的隧道事故特征和隧道事故率预测模型,为后期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运营提供工作基础。首先,收集山西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历史数据、发生事故隧道的线形数据、交通量数据和自然区划数据等,基于对隧道区段、交通量等级的不同定义,对不同类别的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从1)全省总体;2)不同长度类型;3)不同气候分区;4)不同交通量等级;5)不同路面材料条件下隧道事故的类型分布特征、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事故涉及车辆特征,后从两种路面材料隧道的交通事故数、事故率、事故严重程度(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涉及车辆数、重要事故次数)和事故影响程度(持续时间)四个角度对其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对不同路面材料、不同交通量等级条件下的隧道事故率与各单项指标间(隧道内最长直线段、隧道内最长平曲线、隧道内最短缓和曲线、隧道内最小圆曲线半径、隧道内最大纵向坡度、隧道内最大纵坡长度、隧道内货车比例)的数据进行分布拟合,可得出隧道事故率与各单项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后可建立多项指标与隧道事故率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经分析,得到:1)全省整体、不同长度类型、不同气候分区、不同交通量等级和不同路面材料分类条件下的事故类型、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和涉及车辆类型特征及其区别;2)沥青路面、水泥路面在事故数、事故率、事故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上的安全性差异;3)隧道事故率与隧道不同线形指标的单因素回归模型;4)隧道事故率与隧道不同线形指标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

宋丹[5](2018)在《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企业关联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关联交易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发生的资源或义务转移的行为。上市公司中的关联交易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关联交易行为,上市公司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等。而我国的上市公司不仅与发展前的母体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关联购销、资产重组、融资往来和担保、租赁等关联交易行为。所以对关联交易近年来的发展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对影响关联交易的因素作深入量化分析是有必要的。但国内外研究的关联交易规模是指关联交易金额,而本文所研究的关联交易规模是指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司数量。首先本文对关联交易的特征进行分析。第一,不同关联交易事项的特征,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每一年的交易行为以商品交易为主,另外,商品交易类、资金交易、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或抵押、租赁从2008-2016年呈缓慢的递增趋势。第二,不同交易方向的特征,结果显示关联销售与关联采购行为都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关联销售的行为要多于关联采购的行为。第三,关联交易行为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关联交易的公司除了 2010与2011年,其他年份发生关联交易的公司都较少。第四,关联交易规模存在零膨胀现象与过度离散现象。本文主要运用样本数据中零值的频数分布及频率分布、关联交易规模变量的均值和方差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不同的广义线性模型对2008-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里的关联交易规模是指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司数量。影响因素主要有是否上市、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所得税费用、销售费用、投资收益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比率、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并运用拟合优度检验,AIC、BIC准则,LR检验,Vuong检验筛选出最优模型为零膨胀负二项模型。零膨胀负二项模型的结果显示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预付款项净额与关联交易规模显着正相关,而且与投资收益率关联性最大,这说明上市公司向关联公司提供资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关联公司获取资源或利润,也就是说,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投资收益,其关联交易规模就越大。

翟静波,张俊华,阎小妍,王辉,刘春香,郑文科,刘智[6](2017)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的统计分析相关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是评价中药注射剂临床用药安全性的重要研究方法。合理的统计分析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学术界尚无公认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相关的统计分析指导原则或指南发布。这可能导致很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因为统计分析方法使用不当而降低研究质量。为此,本文在分析既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经验和体会,探讨中药注射剂医院集中监测研究中统计分析的相关问题以及对策,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方法学参考。

柳芳超[7](2016)在《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过程及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众多医学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感兴趣的结局变量往往有多个,大多分析多选择对各应变量分别建模,特别是在结局变量类型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致与实际问题不符的结果。事实上,在多个应变量间往往也可能有相关性存在,若仅对单变量独立建模,忽视效应变量间的相关性统计效率较低,甚至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结论,影响最终的临床决策。可见考虑效应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应该是明智的选择。目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与其采用随机化设计的类型及方式不同,资料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群聚效应,这就要求研究者在考虑层次数据聚集性问题的同时,也应基于医学实践数据的复杂性,探讨多效应变量间的相关性,构建统计模型分析框架,为医学大数据应用提供分析策略。内容:课题以某研究所某项多中心观察研究为例,针对多应变量间相关与个体多次重复测量间相关的异同点,研究医院水平间数据的聚集性和多结局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模型构建的影响。阐明不同混合类型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的原理与方法。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FPG(空腹血糖)双效应变量模型分析,实现了考虑多中心间群聚效应条件下的双定量效应变量联合建模;结合多中心临床试验疗效评价的达标要求,阐明了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达标率(双效应分类变量)的多元层次模型;结合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即考虑效应指标(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下降),也要保证安全性(低血糖发生次数)评价研究的特点,进行了混合类型复杂分布的联合建模策略研究。应用了copula函数对双应变量进行链接,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类型效应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对混合分布联合建模问题。结果:1.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首先应采用组内相关系数验证各中心数据间是否具有中心内同质性。本文通过SAS编程,实现了随机效应方差/协方差参数估计及其假设检验。对效应变量内同质性及医院水平间的聚集性做出了合理推断,为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基本条件。2.同分布双效应变量建模,首先应考虑双效应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当两效应变量经验分布同为正态分布时,选择相关系数较为恰当。当同为二项分布时,可以列联系数来描述双应变量间的相关性。本文结合糖尿病多中心临床试验双效应变量相关性判定实例,进一步分析了多医院的中心效应,通过MLWin软件实现了分析资料变量间多种相关效应的估计,检验了研究因素对不同效应变量作用间的差别。进一步提示有效分析双效应变量间相关性进行多效应联合建模,不仅可比各效应变量单独建模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而且可比多次单独回归分析大幅提高统计效率,进一步验证了多元多水平模型在处理多变量相关数据回归问题上的优势与可行性。3.由于不同分布型双效应变量复合后的分布更为复杂,难以直接从理论分布入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回归分析进展的一大技术难点。本研究通过引入copula链接函数,对两个不同分布类型的经验分布链接,精确刻画出该复杂分布的分布函数,进而为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过程提供了可能。并通过SAS NLMIXED过程编程,实现了复杂分布的回归模型参数估计与分析,进而表明某药物效应变量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的综合影响,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效果远优于常规回归分析,并提出了模拟数据散点图与拟合优度指标相结合的链接函数选择标准。尝试分别运用5种常见copula函数进行链接,初步构建了双效应变量回归分析copula函数的似然函数方程,经对比分析认为,椭圆copula与正态copula函数是解决实际应用常见问题的最优函数。进而提出copula函数链接后进行复杂分布联合建模具有可行性,可作为迭代算法对比和估计过程优化及两个以上多变量链接等问题解决的一个方向。结论:多中心临床研究结局指标间存在相关极为常见,忽略多效应变量间相关性,分别采用单变量建模,有可能得到与客观实际相佐的结论。如何充分利用多效应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信息,构建多个影响因素对多效应变量的混合模型,更好地解释某因素对多效应结局指标的综合影响,是临床多中心研究较为关注一个问题,本文提出的联合建模策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文中阐述的三种不同混合类型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方法与实施过程,都是解决非常规分布建模的最适模型;copula链接函数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拓宽了复杂分布联合建模的应用前景,验证并提出了复杂分布联合建模的软件实现,为大数据复杂分布回归分析研究提供了分析新思路。

丁丞[8](2015)在《不同统计模型在公共卫生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对收集的结核病患病资料,利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对资料进行拟合分析,探讨结核病患病的影响因素,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线索和依据;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回归模型对资料的拟合程度和效果。通过本研究,为今后在公共卫生领域相关研究中所收集的类似具有聚集性特征的数据资料分析,提供一些分析的借鉴方法和线索。方法:本研究利用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项目中的调查研究成果,收集和整理2009-2012年浙江省13个结核病防治示范区中有关结核病患病的专项数据资料,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地区因素、性别因素、年龄因素和结核病患病情况。根据不同统计模型适用的资料类型和条件不同,在模型拟合分析前,对数据分别进行整理和重新编码。采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对资料进行拟合分析。主要涉及的回归模型包括: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回归模型、Poisson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多水平Poisson回归模型、调整过离散的多水平Poisson回归模型和多水平负二项回归模型等,通过拟合不同的模型,分析和了解地区因素、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等因素对结核患病的影响,同时对不同统计模型的拟合情况进行比较。本研究对资料的整理和编码采用了Excel2007和SAS9.2,模型拟合和参数估计采用了SAS9.2统计分析软件。结果:拟合的所有7个统计模型的结果都显示,地区因素、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对结核病的患病都有影响。Logistic回归模型、Probit回归模型、Poisson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都提示,本资料中相对于A类地区人群,C类地区和B类地区人群地区因素都是危险因素,OR值都大于2;男性人群与女性人群之间结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大于2,即男性人群患结核病的相对危险度是女性人群的2倍以上;≥50岁与<50岁人群结核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大于2,即≥50岁人群患结核病的相对危险度是<50岁人群的2倍以上。拟合的前6种统计模型虽然部分处理了离散的情况,但结果显示6个模型中Pearson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最小为4.44,该值大于1,说明资料存在过离散现象,分析时需要处理离散问题。而多水平负二项回归模型的Pearson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1.02,接近于理想的值1,较好地解决了残差的过离散问题。通过模型间比较发现,多水平模型尤其是多水平负二项回归模型比单水平模型要更适合本资料的拟合。结论:统计分析提示地区因素、性别因素和年龄因素对结核病患病有影响,可以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措施和政策,提高结核病防治效率;不同统计模型比较结果提示,多水平模型对具有聚集性、嵌套性资料的拟合效果优于单水平模型,并且也可以很好地处理资料存在的过离散问题。

葛伟康[9](2015)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近年来高速公路里程与交通量的迅速增长,交通事故明显增加,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对交通事故进行深入分析,预测交通事故的发展趋势,对于道路交通安全评价、规划以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本文提出了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由于国内在交通安全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的研究上,特别是在回归模型方法上,无论是研究对象的深度和广度都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本文首先,对交通事故数据常见特征(偏大离差、偏小离差、低样本均值和小样本量)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未记录、时变性变量、内生变量、遗漏变量)进行分析和考虑,结合回归模型法、神经网络法、时间序列法、灰色预测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优缺点,确定了本文对比的事故预测方法。然后,从道路环境因素角度,详细调研了道路线形(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和平纵线形组合)、特殊路段(桥梁、隧道)和交通环境(交通量、交通组成、车速)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以此确定本文事故预测时的变量。最后,将普通分位数回归扩展到事故数据的应用上,用分位数回归的两个指标(边际效应和灵敏度)解释变量,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一系列参数估计,提出了本文交通事故的预测方法:历史数据法和概率法,与负二项回归法进行对比。实际案例证明了分位数回归在交通事故预测上的优越性。在分析过程中,分位数回归给出了任意分位点下的参数估计、边际效应和灵敏度,相比负二项回归的一组估计更加全面;在事故预测上,历史数据法准确度高达74%,均方根误差为0.618。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两种预测方法在准确度和误差上都要优于负二项回归模型。

石晶晶[10](2014)在《浙江省林火发生格局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基于浙江省1991~2012年森林火灾统计资料、林区气象要素以及基础地理数据,以SPSS、ArcGIS、Rproject、Maxent等软件为技术支撑,运用周期图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数学统计等方法,对浙江省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以龙泉市和缙云县为例,采用国际前沿的模型模拟和检验理论,详细地探讨了森林火灾的预测模型以及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之间、林火发生概率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研究结果为浙江省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对林火预警预报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火灾以中小规模为主,发生频率与受灾程度成正比,而这些火灾基本都是人为火源引起的,而且不同植被类型可燃物的燃烧特性不尽相同,其造成的林火灾害的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按照森林植被类型统计,发生森林火灾次数最多的是针叶林,其次是针阔混交林,竹林和灌丛发生火灾次数最少;森林火灾次数的年际波动较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和周期性,平均每场森林火灾过火面积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林火的季节变化明显,1~4月是浙江省森林火灾高发期,占森林火灾总数80.08%;空间分布上,浙江省森林火灾由北向南呈逐渐增多趋势,浙南山区是森林火灾危害相对严重的区域,东至永嘉县,西至丽水市,北至缙云县,南至苍南县片区尤为严重。采用传统的OLS模型、Poisson模型和NB回归模型来拟合研究浙江省森林火灾发生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NB模型是拟合浙江省林火的发生和气象因子间关系的最优模型,月平均温度(MMT)和月平均风速(MMWS)是影响浙江省林火发生的2个重要影响因子。以龙泉市为例,探讨了以气象因子为自变量的森林火灾预测模型。将Poisson、负二项(NB)、零膨胀Poisson(ZIP)与零膨胀负二项(ZINB)这4种模型均应用于龙泉市林火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建模中,研究结果显示,零膨胀负二项(ZINB)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其它3种模型。因此,本文得到龙泉市森林火灾的最优预测模型是ZINB模型,其表达式为:E(Y)=exp(11.3516-0.1552DMRH-0.1115DMT)和log it(p)=0.6899+1.4002DMWS-0.2333DMT基于缙云县1991~2012年的林火发生历史数据和影响林火空间分布格局的环境因子,采用Maxent模型定量、直观地预测了缙云县森林火灾的潜在发生区。其结果表明最大熵模型的精度表现为中等水平,该模型是描述林火空间分布格局的有效模型,影响缙云县森林火点分布格局的关键性环境控制因子是火点密度,其次是非可燃物、森林和坡度,坡向对预测结果影响最小。

二、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CFF-BT模型的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研究 ——以南新制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2.1.2 实物期权理论
    2.2 文献综述与文献述评
        2.2.1 国内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研究现状
        2.2.2 文献述评及本文的贡献
第3章 科创板医药板块特征与传统估值方法适用性分析
    3.1 科创板医药板块特征及估值特殊性分析
        3.1.1 科创板医药板块特点
        3.1.2 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特殊性
    3.2 传统估值方法适用性分析
        3.2.1 成本法
        3.2.2 市场法
        3.2.3 收益法
        3.2.4 实物期权法
        3.2.5 传统估值方法总结
第4章 企业价值构成分析与FCFF-BT模型
    4.1 科创板医药企业价值构成分析:在位资产与在研资产
    4.2 企业在位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4.2.1 评估方法的选择
        4.2.2 FCFF模型的构建
        4.2.3 FCFF模型参数确定方法
    4.3 企业在研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4.3.1 评估方法的选择
        4.3.2 实物期权介绍与特性
        4.3.3 企业在研资产的实物期权特征分析
        4.3.4 企业在研资产实物期权定价模型选择
        4.3.5 BT模型的构建
    4.4 科创板医药企业的FCFF-BT估值模型及其优势分析
        4.4.1 FCFF-BT模型的优势分析
        4.4.2 FCFF-BT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第5章 南新制药价值评估应用研究
    5.1 案例企业选择与背景介绍
        5.1.1 企业背景介绍
        5.1.2 企业特征分析
    5.2 南新制药价值资产介绍
        5.2.1 南新制药在位资产情况介绍
        5.2.2 南新制药在研资产情况介绍
    5.3 基于FCFF-BT模型的南新制药价值评估过程
        5.3.1 南新制药在位资产的FCFF模型估值
        5.3.2 南新制药在研资产的BT模型估值
        5.3.3 企业整体估值结果
    5.4 估值结果及模型有效性分析
        5.4.1 估值结果与市场价值对比分析
        5.4.2 FCFF-BT模型估值结果敏感性分析
        5.4.3 FCFF-BT模型估值的有效性说明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文的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MAH制度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构建 ——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救济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MAH研究现状
        1.3.2 ADR研究现状
        1.3.3 ADR损害救济体系研究现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美国采取保险与信托基金结合的救济模式
        1.4.2 德国采取保险救济模式
        1.4.3 日本采取救济基金制度
        1.4.4 瑞典采取集团保险制救济模式
        1.4.5 新西兰采取一般税收救济模式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五个MAH试点省市及现有保险调查研究
    2.1 MAH试点省市情况总结
    2.2 现有保险调查研究
        2.2.1 太平洋保险及安达保险公司关于MAH制度的药品保险
        2.2.2 广东省药物临床试验保险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问卷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内容及回收情况
    3.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4 统计方法
    3.5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6 变量的X2检验分析
    3.7 变量的多元Logistic分析
    3.8 调查对象对我国ADR损害救济现状及救济方式的选择趋向
    3.9 本章小结
        3.9.1 药品生产企业各影响因素分析
        3.9.2 医疗机构各影响因素分析
        3.9.3 药品经营企业各影响因素分析
        3.9.4 多元Logistic分析结果在ADR损害救济模型构建中的作用
        3.9.5 调查对象对MAH制度下我国ADR损害救济方式的选择趋向
第四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关键人物访谈分析
    4.1 访谈提纲设计
        4.1.1 访谈背景
        4.1.2 访谈目的
        4.1.3 访谈层次及题目设计
    4.2 访谈对象选取
    4.3 访谈资料分析
        4.3.1 开放性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理论的饱和度检验
    4.4 访谈结果讨论
        4.4.1 当前我国ADR损害救济的不足之处
        4.4.2 MAH制度下ADR损害救济方式选择
        4.4.3 MAH制度下ADR损害救济体系构建的核心因素
        4.4.4 保险救济模型设计的切入点
        4.4.5 保险救济模型设计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救济模型构建
    5.1 理论模型及模型解释
        5.1.1 模型研究方向
        5.1.2 险种类型设置
        5.1.3 投保等级划分
        5.1.4 强制保险的保障对象
    5.2 强制ADR损害责任险的可行性分析
        5.2.1 强制ADR损害责任险的必要条件
        5.2.2 强制ADR损害责任险的必要性
        5.2.3 ADR损害责任险的对象选择
        5.2.4 强制ADR损害责任险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分析
        5.2.5 强制ADR损害责任险的制度制约与模式选择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专家论证模型及政策建议
    6.1 专家论证模型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保单设定的细节建议
        6.2.2 建议采取多主体共同保险方式以优化责任追溯
        6.2.3 由政府部门组织开展ADR损害责任强制保险的试点
        6.2.4 ADR损害责任强制保险的资金构成及资金管理
        6.2.5 药监部门、卫生部门与MAH等多方协作,从药品全生命周期对ADR进行风险防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药品生产企业问卷
附录2 :医疗机构问卷
附录3 :药品经营企业问卷
附录4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5 :医疗机构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6 :高校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7 :保险公司访谈提纲
附录8 :律师访谈提纲
附录9 :MAH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1.2.1 基本概念
        1.2.2 理论回顾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3.2 风险管理理念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资料收集方法
        2.3.2 资料分析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3.1.3 小结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3.5 本章小结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4.1.1 研究方法
        4.1.1.1 初步设计
        4.1.1.2 专家咨询法
        4.1.1.2.1 对象与方法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4.1.3 小结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4.2.1 研究方法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4.2.1.2 统计学方法
        4.2.1.2.1 信效度分析
        4.2.1.2.2 单因素分析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4.2.2 研究结果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2.2.2 问卷信效度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4.2.2.3 描述性分析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5.1.3 专家咨询法
        5.1.3.1 专家咨询表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5.1.4.1 第一轮咨询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5.1.4.2 第二轮咨询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2.1.1 研究目的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5.2.2 实证研究结果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调查主题
        6.1.2 调查对象
        6.1.3 研究内容
    6.2 研究结果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6.4 本章小结
7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7.2 建议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研究创新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4)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交通运营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组织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基本特征分析
    2.1 概述
        2.1.1 高速公路隧道分类原则
        2.1.2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定义
        2.1.3 隧道区段划分定义
    2.2 山西省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2.1 全省事故类型特征统计分析
        2.2.2 全省事故时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2.2.3 全省事故空间分布特征统计分析
        2.2.4 全省事故涉及车辆特征统计分析
    2.3 不同长度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3.1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类型特征
        2.3.2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2.3.3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2.3.4 不同长度隧道事故涉及车辆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不同类型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1 类型划分方法
        3.1.1 山西省公路自然区划
        3.1.2 交通量等级划分
    3.2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2.1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类型特征
        3.2.2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3.2.3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3.2.4 不同气候分区隧道事故涉及车辆特征
    3.3 不同交通量等级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3.1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类型特征
        3.3.2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3.3.3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3.3.4 不同交通量等级下隧道事故涉及车辆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及安全性对比
    4.1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4.1.1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类型特征
        4.1.2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4.1.3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4.1.4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涉及车辆分布特征
    4.2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安全性对比分析
        4.2.1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数对比
        4.2.2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对比
        4.2.3 不同路面材料隧道交通事故影响程度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率关系分析
    5.1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线形数据处理
        5.1.3 事故率统计
    5.2 隧道事故率分析
        5.2.1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长直线段关系
        5.2.2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长平曲线关系
        5.2.3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短缓和曲线关系
        5.2.4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小圆曲线半径关系
        5.2.5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大纵向坡度关系
        5.2.6 事故率与隧道内最大纵坡长度关系
        5.2.7 事故率与隧道内货车比例关系
    5.3 事故率模型的建立
        5.3.1 自变量的选择
        5.3.2 模型建立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5)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企业关联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据与模型
    2.1 模型
        2.1.1 广义线性模型
        2.1.2 泊松分布广义线性回归模型
        2.1.3 负二项分布广义线性回归模型
        2.1.4 零膨胀模型
        2.1.5 多重共线性检验
        2.1.6 似然比检验
        2.1.7 AIC、BIC准则
        2.1.8 Vuong检验
        2.1.9 软件介绍
    2.2 数据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关联交易的特征分析
    3.1 关联交易事项的特征
    3.2 关联交易的交易方向特征
    3.3 关联交易行为的趋势分析
    3.4 关联交易规模的零膨胀现象
    3.5 关联交易规模的过度离散现象
第四章 关联交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参数估计
    4.2 模型比较
        4.2.1 拟合优度检验
        4.2.2 AIC、BIC准则
        4.2.3 LR检验
        4.2.4 Vuong检验
    4.3 结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的统计分析相关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的数据特点
2 统计分析问题及对策
    2.1 制定统计分析计划的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
    2.2 缺失值问题及处理方法
    2.3 异常值问题及处理方法
    2.4不良事件/反应发生率的分析问题及处理方法
    2.5 危险因素的分析问题及处理方法
    2.6 合并用药的分析问题及处理方法
3 小结

(7)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过程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策略
2. 双效应变量建模原理
    2.1. 同分布双应变量建模过程
    2.2. 不同分布双应变量建模过程
3. 实例分析及软件实现
    3.1. 糖尿病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采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分析数据概述
    3.2. 糖尿病近远期控制效果评价的双正态分布效应变量联合建模
    3.3. 糖尿病近远期控制效果评价的二项分布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
    3.4. 糖尿病用药效果与安全性评价的复合分布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不同统计模型在公共卫生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统计模型简介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资料基本情况
    3.2 模型拟合情况
4 讨论
    4.1 统计模型的选择
    4.2 资料离散情况
    4.3 模型拟合结果讨论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研究
    2.1 事故分析常见问题
        2.1.1 交通事故数据常见特征
        2.1.2 交通事故分析常见问题
    2.2 交通事故预测方法研究
        2.2.1 回归模型法
        2.2.2 神经网络法
        2.2.3 时间序列法
        2.2.4 灰色预测法
    2.3 小结
第三章 交通事故道路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3.1 概述
    3.2 道路线形因素
        3.2.1 平面线形
        3.2.2 纵断面线形
        3.2.3 平纵线形组合
    3.3 道路特殊路段
        3.3.1 桥梁
        3.3.2 隧道
    3.4 交通环境因素
        3.4.1 交通量
        3.4.2 交通组成
        3.4.3 车速
    3.5 小结
第四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4.1 数据采集
        4.1.1 交通事故数据
        4.1.2 车检器数据
        4.1.3 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
        4.1.4 道路属性数据数据
    4.2 数据整理
        4.2.1 路段长度划分
        4.2.2 自变量选取
        4.2.3 数据整理
    4.3 数据分析
        4.3.1 数据特征分析
        4.3.2 数据分析常见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交通事故预测
    5.1 分位数回归
        5.1.1 分位数回归基本原理
        5.1.2 参数估计
    5.2 事故数据分位数回归
        5.2.1 事故数据分位数回归
        5.2.2 结果分析
    5.3 交通事故预测
        5.3.1 历史数据法
        5.3.2 概率法
    5.4 实例分析
        5.4.1 结果分析
        5.4.2 交通事故预测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浙江省林火发生格局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林火时空分布格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林火预测预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本文的创新点
2 浙江省1991-2012年林火时空分布格局
    2.1 研究区域及数据
        2.1.1 区域概况
        2.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周期图分析
        2.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浙江省森林火灾基本情况
        2.3.2 林火时间分布特征
        2.3.3 林火空间分布特征
    2.4 小结
3 不同模型对拟合浙江省林火发生与气象因素关系的适用性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2 模型的数学原理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1.4 模型检验及处理方法简介
    3.2 模型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OLS模型的浙江省林火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2 基于Poisson回归模型的浙江省林火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3 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浙江省林火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3.3.4 模型拟合优度对比及最优模型的选取
    3.4 小结
4 森林火灾预测模型研究—以龙泉市为例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
        4.1.1 区域概况
        4.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
        4.2.1 模型的数学原理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2.3 模型检验及处理方法简介
    4.3 模型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oisson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
        4.4.2 零膨胀Poisson(ZIP)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
        4.4.3 负二项(NB)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
        4.4.4 零膨胀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分析
        4.4.5 模型拟合优度对比及最佳模型的选取
    4.5 小结
5 基于Maxent模型的林火空间分布模拟—以缙云县为例
    5.1 研究地区与方法
        5.1.1 区域概况
        5.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5.1.3 Maxent模型
    5.2 缙云县林火空间分布预测
        5.2.1 Maxent模型预测过程
        5.2.2 模型精度测评
        5.2.3 环境因子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CFF-BT模型的科创板医药企业估值研究 ——以南新制药为例[D]. 李长阔.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MAH制度下药品不良反应损害救济体系构建 ——强制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的救济模型[D]. 贾夏怡.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3]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数据驱动的高速公路隧道路面交通运营安全分析[D]. 杨哲. 东南大学, 2019(06)
  • [5]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企业关联交易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D]. 宋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6]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医院集中监测研究的统计分析相关问题及对策[J]. 翟静波,张俊华,阎小妍,王辉,刘春香,郑文科,刘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01)
  • [7]双效应变量联合建模过程及策略[D]. 柳芳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16(12)
  • [8]不同统计模型在公共卫生研究中的应用[D]. 丁丞. 浙江大学, 2015(09)
  • [9]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测[D]. 葛伟康. 东南大学, 2015(08)
  • [10]浙江省林火发生格局及预测模型研究[D]. 石晶晶.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负二项回归在新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