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用摩擦提升机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营[1](2021)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浅部煤炭资源逐渐消耗殆尽,煤炭矿井朝着更深方向发展。双绳缠绕式提升机是深部矿井的关键提升装备,其安全、可靠运行对深部煤炭的开发极其重要。然而,矿井深度的增加会导致提升系统对外部扰动更敏感,易使钢丝绳产生剧烈振动,导致钢丝绳张力异常波动,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因此,解决外部扰动对矿井提升系统的振动与张力波动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深部矿井所使用的双绳缠绕式提升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天轮摆动和刚性罐道扰动的提升系统的振动与控制进行了以下研究:(1)构建了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基于连续介质的有限形变与分布参数理论,得到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的动能、势能、虚功及钢丝绳张力描述。利用广义Hamilton原理建立了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动力学分布参数模型。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模型中,考虑了提升绳的横-纵向耦合振动,卷筒与提升绳缠绕,悬绳与垂绳在天轮处耦合,两根钢丝绳与提升容器间耦合,刚性罐道与容器的相互作用。结合变积分范围的Leibnitz定律与分部积分法,同时应用时间和边界条件得到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横-纵耦合无限维偏微分运动方程。基于Galerkin方法将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难以求解的无限维偏微分运动方程离散为易于求解的有限维常微分方程。利用缠绕式提升系统实验平台验证了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2)针对天轮摆动导致提升系统钢丝绳的振动,构建了天轮摆动下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方程。将天轮摆动看作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悬绳末端和垂绳初端的边界激励。利用Hamilton原理和多项式插值法得到天轮摆动下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偏微分运动方程。基于时间域归一法和Galerkin方法,得到提升系统常微分方程。通过数值仿真与实验方式分析了天轮摆动振幅与相位对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钢丝绳振动和张力的影响。(3)针对刚性罐道弯曲和倾斜导致提升系统钢丝绳的振动,建立了刚性罐道扰动下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方程。将刚性罐道弯曲和倾斜激励转化为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垂绳末端的横向和纵向激励。基于Hamilton原理和Galerkin方法,得到了刚性罐道扰动下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方程。通过仿真与实验分析了刚性罐道弯曲与倾斜对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垂绳振动和张力的影响。(4)针对天轮摆动、刚性罐道弯曲和倾斜导致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张力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在提升绳末端安装磁流变减振器,并根据磁流变减振器的测试性能构建了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磁流变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基于Hamilton原理和Galerkin方法建立了含有磁流变减振器的天轮摆动和刚性罐道扰动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控制方程。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天轮摆动和刚性罐道弯曲及倾斜的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了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得到了连续可调的磁流变阻尼力,分析了基于阻尼连续可调磁流变减振器的提升系统钢丝绳间张力不平衡的控制方法。该论文有图90幅,表9个,参考文献153篇。
张晓波[2](2020)在《中关铁矿摩擦提升选型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井提升系统承担着提升矿物,升降人员、材料及设备的任务,直接关系着矿山的生产效率及安全,是冶金和煤炭矿山重要的固定设备之一。随着矿井提升荷载不断增大,提升高度和速度不断增加,对提升系统的动态特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长期以来,矿井提升系统的设计方法仍是以静态设计为主,对所选设备的动态运行状况涉及甚少。因此,本文以中关铁矿主井摩擦式提升系统为工程背景,通过选型设计、动力学仿真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该研究对矿井提升选型设计、安全运行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根据中关铁矿主井提升系统的设计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设计计算确定了多绳塔式单容器带平衡锤提升系统,对提升容器、钢丝绳、提升机、电机及电控进行了选型设计;对影响运行安全的防滑和制动进行了计算分析,选定了恒减速制动系统;确定了提升速度图和力图,验算了电机等效功率和过负荷能力。其次,针对提升运行的动态特性问题,采用ADAMS/Cable绳索模块结合宏命令构建了主井提升系统虚拟样机动力学模型。利用选型设计所选择确定的提升系统参数、提升速度图进行了提升系统动态仿真分析,探讨了提升过程中提升钢丝绳张力、提升容器振动的变化规律。然后,为确保选型确定的提升机主轴装置强度能够适应设计荷载,利用Pro/E和ANSYS软件构建主轴装置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将虚拟样机仿真得出的钢丝绳张力数据以表格的方式加载到ANSYS软件中,得到了主轴装置的Von Mises应力云图以及Von Mises应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为进一步验证选型设计和仿真分析的有效性,对中关铁矿主井箕斗满载工况下的钢丝绳张力、箕斗振动加速度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选型设计计算、仿真分析与实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
曲建豪[3](2019)在《华丰煤矿副立井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煤矿资源的发展,矿井建设数量的增加,我国对矿井资源的评估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随着煤矿行业市场下行,对矿井进行可行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可行研究是对项目进行一个综合评估,通过对项目的技术方案、资源供应、经济回收能力和社会影响等评估,提出具有是否投资的建设性意见,从而确定项目是否可以投资。华丰井田位于山东省宁阳县华丰镇境内,是新汶矿业集团公司所属的、位于新汶煤田最西端的相对独立的井田,为解决矿井提升系统复杂、通风能力紧张、井下高温热害等问题,因此华丰煤矿提出了新建副立井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对新建副立井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有助于说明该副立井项目是否在经济上、技术上可行,同时为我国同类型项目提供参考依据。(1)首先,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整理了相关矿井建设和可行性研究的国内外文献,以此为基础,对副立井进行了项目概况介绍,主要分析了项目的井田概况和项目的资源条件,对井田的可采煤性进行了分析,矿井含煤地层总厚度为325.86m,共含煤24层,平均总厚度15.50m,含煤系数4.76%,其中可采者6层(第4、6、11、13、15、16层),平均总厚度13.01m,可采系数3.99%。(2)其次,论文研究了该项目的井田开拓及开采现状,矿井目前有5条斜井和1条回风立井,回采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法为全部垮落法或充填法;采用对比分析法确定了井筒位置技术方案一,井筒不穿过采空区、不压煤;副立井井底与-1010m大巷搭接后,布置辅助暗斜井与-1100m水平大巷及五水平下山区各区段连接,副立井采用普通法凿井施工,通过计算验证该施工方法可行性较高,总体而言,副立井在建设上的技术是可行的。(3)最后,对项目进行投资估算和财务评价,新建副立井工程工期共计38个月,项目建设投资17340.88万元,通过财务分析,项目税后净利润为7823.25万元/a;采用盈亏平衡法和敏感性分析对项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是该项目经济效益良好;最后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对华丰煤矿新建副立井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进行可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该项目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财务上是盈利的,为同类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很好的提供了参考依据。
郑宗晓[4](2019)在《基于物联网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提升机是煤矿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井下和井上的纽带。其中多绳摩擦提升机在大型矿山开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若发生安全事故,不但影响煤矿的经济效益,而且生产人员生命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因此进行多绳摩擦提升机的远程监测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搭建的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制动系统和主轴装置的远程监测及诊断系统。本文以多绳摩擦提升机为工程背景,把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多绳摩擦试验台上进行制动系统和主轴装置的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性能监测与实验,为实际多绳摩擦矿井提升机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价值。笔者首先提出了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制动系统和主轴系统远程监测的总体方案,确定总体方案为基于物联网的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的远程监测,对现场监测系统的的设计,确定多绳摩擦提升机试验台的监测参数,借助采集卡和工控机数据采集功能、Labview和Matlab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模块的GPRS远程传输能力实现实时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从而使远程数据分析的故障诊断更加方便和高效。重点对制动系统和主轴系统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借助Labview和Matlab提供的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设计的嵌入式联网模块实现实时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从而使远程数据分析的故障诊断更加方便和高效。本论文完成了基于物联网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搭建过程实现了数据的实时传输与远程实时在线监测,为煤矿中实际提升机的现场监测与诊断系统升级改造为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提供了参考价值。接着分别介绍了其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硬件和软件实现方案及具体实现步骤。然后进行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制动系统和主轴系统的远程诊断系统的设计,并开发对应的故障诊断GUI。最后对多绳摩擦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进行应用测试,分别测试现场监测平台的信号采集系统和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并进行故障模拟实验对远程故障诊断系统进行应用测试。
黄文金[5](2019)在《门克庆矿主立井提升设备设计方案》文中研究表明提升设备的选择对矿山的建设投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及生产成本有着直接的影响。以特大型矿井门克庆矿为例,对煤矿主立井提升系统设备选型进行比选分析。根据矿井提升能力要求,按不同井筒数量、提升容器、提升设备配置和布置方式情况提出多种主要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各方案优缺点并确定最优方案,为其它条件相近的矿井主立井提升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经验。
李新华[6](2017)在《扩能条件下矿山提升系统关键构筑物稳定性分析与安全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井提升系统是矿山生产的“咽喉”,而提升机基础、井架与井架基础等构筑物是提升系统安全运营的基础,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矿山生产与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提升系统扩能改造后,单次提升容重与提升频次增大,提升循环荷载作用下提升机基础的动力响应、不均匀沉降、倾覆变形等情况成为混合井提升系统安全动态研究的关键问题;提升荷载通过提升天轮作用于天轮梁,进而分布于整个井架及井架基础,其受力、变形与异位等实际情况如何和能否继续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需要依据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论文根据调研结果和工程实地情况,制定了现场在线监测方案,在提升机基础、井架、井架基础合理布设传感器,实时掌握提升系统关键构筑物的振动响应、受力和变形特性;建立钢绳动张力模型,利用模态分析方法进行求解,获得了钢绳动力响应和振动特征值,确定了具有三阶低频振动特性的落地式提升系统钢绳动张力Fcd和Fbd;建立提升机基础有限元模型,将循环提升荷载以指数分布形式施加至提升机进行分析,以容许振幅为依据,确定了提升机基础振动的危险加速度,建立了提升机基础运行状态分级预警判据;建立井架有限元分析数值模型,以空载静止状态下井架受力变形为基准,综合研究不同荷载效应组合条件下井架的受力与变形情况,分析确定了井架安全运行受力与变形临界值;建立等维新息GM(1,1)灰色系统理论模型,对提升机基础与井架基础监测点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模型预测精度高,依据提升机基础与井架基础最终沉降预测值确定的提升机基础与井架基础异位分级预警值科学可靠;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矿山提升系统关键构筑物安全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了在线动态监测并分级预警的目标功能。
张延军[7](2014)在《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煤炭资源采掘量的不断增大和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素有井下向地面运输“咽喉”之称的立井提升系统,正朝着大型化、高效化、安全化方向不断发展。近年来大型矿井不断出现,提升高度不断增加,提升载荷也在不断增长,多绳摩擦提升机首绳更换难度日益增大。现有的提升机钢丝绳更换方法和更换装备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特别是国外钢丝绳更换装备价格昂贵,在国内没有得到应用。因此研究安全快捷且适用于重载深井提升工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绳摩擦提升机钢丝绳更换关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是在国际合作专项“矿井提升系统安全运行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编号:2011DFA72120),以及201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的资助下开展的。针对现有多绳摩擦提升机首绳更换工艺方法及更换装备的问题,在分析立井多绳摩擦提升机运行机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关键技术。论文中首先运用静力学方程分析因换绳方法不当而产生的附加扭转载荷问题,其次在建立振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送绳防冲击问题,然后研究了将重力势能转换为液压能的少发热关键技术,并应用集总热容法对液压系统散热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这三方面研究为开发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论文运用联合静力学方程分析了提升机绳带绳并联换绳方法所产生的对提升机首绳运行不利的附加扭转载荷,提出了“新旧钢丝绳串联”钢丝绳能自由旋转释放内应力的首绳更换方法。在剖析主动给压式首绳更换装置送绳过程冲击及发热问题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将钢丝重力势能转化为液压能的比例流量控制送绳油缸软起和软停防冲击首绳更换系统。论文对首绳快速更换装置的双四连杆夹绳机构和钢丝绳安全防跑装置楔形锁紧机构进行了仿真研究。双四连杆夹紧机构对钢丝绳的夹紧力随着液压系统压力的增加不断增大,钢丝绳的夹紧力与油缸的压力成正比,但当钢丝绳对摩擦衬垫比压达到材料极限值,夹紧力会急剧减小。钢丝绳与锁紧机构楔形块之间形成了“自锁”现象,即钢丝绳的自重载荷越大,钢丝绳与楔形块之间的锁紧力也会随之增大,最终达到稳绳抓捕的目的。随着对钢丝绳动态抓捕初始速度的增大,楔形锁紧机构需要克服能量不断增大,钢丝绳的加速时间也随之增长,钢丝绳最大速度不断增大,且钢丝绳减速至稳态速度值的时间增长,导致楔形锁紧机构动态快速抓捕可靠性降低,因此钢丝绳安全防跑装置动作阈值应设置在符合工程实际应用且保证安全的范围内。论文建立了送绳过程振动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振动分析,得到了首绳快速更换送绳系统基波振动周期为(?),提出了梯形加速度曲线为最佳送绳控制曲线,且送绳变加速时间等于基波振动周期,整个加速阶段时间等于基波振动周期整数倍的防冲击关键技术,并通过AMESim和ADAMS软件进行机-液联合仿真分析了防冲击的效果。应用集中参数模型,建立了基于集总热容法的夹绳和送绳工况液压系统RC网络传热模型,并将夹绳和送绳过程液压系统分为13个流动节点和5个传热表面节点,建立了 18个一阶常微分方程,并结合换绳装备的运行工况定义了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环境之间的热阻。基于MATLAB软件对首绳快速更换装置夹绳和送绳工况液压系统热平衡进行仿真分析。液压系统发热主要来源在于克服钢丝绳重力势能做功,比例流量控制阀节点的热平衡温度值高于油箱平衡温度值,比例流量控制阀做功为整个液压系统主要热源,系统在此容易出现热量积聚。设定仿真环境温度后,液压系统在运行50分钟后,液压油箱的油温趋于热平衡,且平衡最高温度在液压系统允许工作范围内,整个系统运行平稳。本文研究成果对研发高效安全的多绳摩擦提升机钢丝绳更换装备提供了理论支撑。利用本文研究关键技术研制的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系统在现场进行了工业性应用,解决了系统的发热问题,防止了换绳过程中冲击的出现,避免了因发热和冲击造成的安全隐患,对提高提升机首绳更换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金奎,杨勇[8](2013)在《摩擦提升机快速调绳装置在石炭井焦煤公司副立井提升机换(缩)绳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石炭井焦煤公司副立井提升机是我公司提升运输系统的咽喉要道,而提升主钢丝绳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379条规定使用期限不得超过2年;而且更换后的钢丝绳平均每年要进行2次缩绳,摩擦提升机首绳快速调节器在石炭井焦煤分公司副立井提升机更换(缩)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张俊[9](2009)在《矿井提升系统关键设备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井提升系统担负着提升煤炭、矸石,下放材料,升降人员和设备的任务,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矿井生产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因此,为了避免矿井提升系统事故的发生,有必要对提升系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进行安全评价,对于影响度比较大的因素进行重点监控。因此,本文从建立提升系统关键设备的故障树入手,首先通过提升机制动系统、滑动事故和断绳等事故的故障树,简单辨识出了引起提升系统运行事故的危险源。引起提升系统运行事故的各危险源就成为对提升系统进行安全评价的重要指标,首先应用Delphi法对故障树分析出的危险源即安全评价指标进行了量化,针对这些量化指标,运用危险源辨识及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中的模糊故障树分析评价法,对矿井提升制动系统和滑动事故进行了安全评价,进而评价出各指标在引起提升机重大事故中的重要度。由于各危险因素引起提升系统的危险等级是非线性的,因此,本文采用了神经网络的方法对提升机运行进行了安全评价。在总结了制动失效、断绳事故和滑动事故的底事件基础上,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以提升系统的安全等级作为输出,对提升系统进行了安全评价,通过反推权值计算出了各危险源对提升系统事故的重要程度。由于神经网络算法易于陷入局部最小点,因此应用了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根据对危险源的分析,首先设计了提升设备的监控执行机构,并对防滑装置制动系统进行了仿真。对提升监控设备进行了硬件的选型和设计,同时设计了监控系统上位机和下位机的软件。矿井提升危险源监控装置在矿井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对提升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石瑞敏[10](2009)在《基于Internet的摩擦学设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1/3~1/2消耗于摩擦。如果能够尽力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因此,摩擦学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机械行业所表现的延长机械产品寿命和提高可靠性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在设计阶段对摩擦学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摩擦学研究对象广、涉及学科多,因此,经过多年积累的大量摩擦学知识和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地点。这给设计人员的使用带来极大不便。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各地设计人员广泛共享摩擦学数据资源创造了可能。本文研究了建设基于网络的摩擦学设计服务系统的相关问题,开发应用软件,各功能模块和应用系统,为实现摩擦学数据资源的网络共享奠定基础。主要创新与研究成果如下:系统对摩擦学系统和数据特点进行了详尽分析,组织整合了三大类摩擦学数据资源,基本涵盖了摩擦学设计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满足设计人员的需要;系统以基础理论为背景,开发了径向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系统,提供快捷便利的计算服务,有助于广大设计人员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准确性。系统考虑到矿山机械行业对摩擦学资源的巨大需求,以矿井提升机为背景,尝试开发了多绳提升机防滑设计系统,引入变摩擦系数对运行状态下的提升机进行防滑安全分析,保证生产安全;系统采用对系统页面加密和防止数据库下载等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网站的安全问题,通过单元测试与综合测试,提高了应用系统的质量。本文系统的论述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别从系统的理论依据、技术支持、开发环境、功能设计、系统开发和测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以应用实例演示了系统使用方法。最后对系统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两用摩擦提升机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用摩擦提升机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分布参数模型及实验验证 |
2.1 引言 |
2.2 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分布参数模型建立 |
2.3 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分布参数模型离散化 |
2.4 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分布参数模型实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天轮摆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天轮摆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模型 |
3.3 天轮摆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仿真分析 |
3.4 天轮摆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刚性罐道扰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刚性罐道扰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模型 |
4.3 刚性罐道扰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仿真分析 |
4.4 刚性罐道扰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张力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磁流变减振器力学特性与动力学建模 |
5.3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天轮摆动提升绳张力控制 |
5.4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刚性罐道扰动提升绳张力控制 |
5.5 基于磁流变减振器提升系统张力控制实验验证 |
5.6 基于阻尼连续可调磁流变减振器提升绳张力控制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关铁矿摩擦提升选型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中关铁矿主井提升系统选型设计 |
2.1 设计基础 |
2.2 中关铁矿摩擦提升系统主要部件选型设计 |
2.3 提升系统配置图 |
2.4 本章小结 |
3 提升系统虚拟样机建模与仿真 |
3.1 引言 |
3.2 主井提升系统虚拟样机的实现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主轴装置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主轴装置实体模型创建 |
4.3 主轴装置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关主井钢丝绳张力及箕斗振动测试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测试内容及测试方法 |
5.3 试验测试点的布置 |
5.4 摩擦式提升机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展望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华丰煤矿副立井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综述 |
2.1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涵 |
2.2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
2.3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 |
2.4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步骤 |
2.5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
2.6 本章小结 |
3 项目概况及建设条件 |
3.1 项目概况 |
3.2 井田概况 |
3.3 矿井外部建设条件 |
3.4 矿井资源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项目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
4.1 矿井开拓及开采现状 |
4.2 技术改造开拓方案 |
4.3 井筒 |
4.4 井底车场及硐室布置 |
4.5 副立井提升机设备选型 |
4.6 矿井通风 |
4.7 本章小结 |
5 项目投资估算与经济评价 |
5.1 建井工期预计 |
5.2 投资估算 |
5.3 资金筹措与投资使用计划 |
5.4 生产成本及销售价格 |
5.5 财务评价 |
5.6 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物联网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整体方案 |
2.1 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介绍 |
2.2 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监测参数选择 |
2.3 网络通讯方式选择与组网方案 |
2.4 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 |
2.5 小结 |
3 基于物联网的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物联网的简介 |
3.2 感知层信号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3 网络层传统系统硬件的设计 |
3.4 小结 |
4 基于物联网的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软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感知层信号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4.3 信号处理软件设计 |
4.4 网络层传输系统软件的设计 |
4.5 应用层软件的设计 |
4.6 小结 |
5 基于物联网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实验分析与测试 |
5.1 现场监测平台信号采集测试 |
5.2 多绳摩擦提升实验台远程实时监测测试 |
5.3 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的应用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门克庆矿主立井提升设备设计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方案设计 |
3 方案比选 |
4 布置方案选择 |
5 结语 |
(6)扩能条件下矿山提升系统关键构筑物稳定性分析与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动力机器基础理论计算研究现状 |
1.2.2 动力机器基础有限元模拟研究现状 |
1.2.3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与计算的基本要求与控制标准 |
1.2.4 钢井架受力与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提升机钢绳动张力计算 |
2.1 前言 |
2.2 钢丝绳动张力求解 |
2.2.1 模型建立 |
2.2.2 利用模态分析法求解离散系统的动力响应 |
2.2.3 提升钢绳张力 |
2.3 新城金矿提升机钢绳动张力计算 |
2.4 小结 |
3 提升荷载条件下提升机基础动力响应研究 |
3.1 前言 |
3.2 提升机基础振动监测方案 |
3.2.1 提升机概况 |
3.2.2 水文地质情况 |
3.2.3 基础尺寸 |
3.2.4 现场振动监测的试验目的 |
3.2.5 监测仪器设备及相关数据采集软件 |
3.2.6 试验与监测步骤 |
3.3 典型监测数据分析 |
3.4 提升运行过程中提升机受力特点 |
3.5 提升机基础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
3.5.1 基本理论 |
3.5.2 数值模型建立 |
3.5.3 模态分析 |
3.5.4 提升荷载条件下提升机基础动力响应分析 |
3.6 小结 |
4 扩能提升条件下钢井架的受力与变形分析 |
4.1 前言 |
4.2 混合井井架结构模态分析 |
4.2.1 有限元模型 |
4.2.2 模态反应分析方法 |
4.2.3 模态分析结果 |
4.3 不同荷载效应组合条件下井架受力与变形分析 |
4.3.1 井架荷载与荷载效应组合 |
4.3.2 不同荷载状态条件下井架结构的受力与变形 |
4.4 预警值的确定 |
4.4.1 数值计算的准确性检验 |
4.4.2 预警值确定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 |
4.5 小结 |
5 扩能条件下提升机与井架基础沉降规律与趋势分析 |
5.1 前言 |
5.2 沉降监测方案 |
5.2.1 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
5.2.2 观测精度 |
5.2.3 观测频率 |
5.3 灰色预测模型 |
5.3.1 灰色预测 |
5.3.2 GM(1,1)灰色预测 |
5.3.3 等维新息模型 |
5.4 基于等维新息模型的提升机与井架基础沉降趋势分析 |
5.4.1 提升机基础沉降 |
5.4.2 井架基础沉降 |
5.4.3 基础沉降趋势分析 |
5.5 提升机与井架基础异位预警的确定 |
5.5.1 提升机基础异位预警 |
5.5.2 井架基础异位预警 |
5.6 小结 |
6 混合井提升系统安全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 |
6.1 引言 |
6.2 建设目标 |
6.2.1 总体目标 |
6.2.2 具体目标 |
6.3 系统的结构 |
6.3.1 总体设计思路 |
6.3.2 系统总体构架 |
6.3.3 监测预警系统的硬件构成 |
6.3.4 监测预警系统的软件构成 |
6.4 系统预警功能的实现 |
6.5 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7)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提升机首绳更换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2.1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
1.2.2 提升机发展的需要 |
1.2.3 安全生产的需要 |
1.2.4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需要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换绳工艺方法研究现状 |
1.3.2 首绳更换装备技术研究现状 |
1.3.3 液压系统热平衡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来源 |
1.6 本课题主要工作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首绳附加扭转载荷及主动给压式送绳更换案例研究 |
2.1 绳带绳并联换绳法附加扭转载荷研究 |
2.1.1 绳带绳并联换绳法工艺步骤 |
2.1.2 新绳扭转载荷传递研究 |
2.2 立井提升机钢丝绳运行扭转载荷研究 |
2.2.1 提升系统扭转载荷的研究 |
2.2.2 钢丝绳在摩擦轮中的工作特点及应变循环分析 |
2.2.3 附加扭转载荷作用下的钢丝绳扭转应变分析 |
2.2.4 控制扭转载荷对提升系统影响的机制 |
2.3 多绳摩擦提升机首绳更换案例分析 |
2.3.1 多绳摩擦提升机首绳换绳装置更换原理分析 |
2.3.2 多绳摩擦提升机钢丝绳更换案例 |
2.3.3 提升机钢丝绳更换问题案例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系统研究 |
3.1 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系统的原理组成 |
3.1.1 原理组成 |
3.1.2 钢丝绳更换系统的布置形式 |
3.1.3 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液压系统设计分析 |
3.2 双四连杆夹紧机构研究 |
3.2.1 高性能摩擦衬垫 |
3.2.2 双四连杆夹紧机构模型分析 |
3.2.3 双四连杆夹紧机构仿真研究 |
3.3 钢丝绳防跑安全装置研究 |
3.3.1 钢丝绳防跑安全装置电液系统设计 |
3.3.2 关键元件及系统功能 |
3.3.3 开启监控及速度监控装置设计 |
3.4 基于ANSYS软件楔形锁绳机构捕绳技术的仿真研究 |
3.4.1 ANSYS仿真原理 |
3.4.2 楔形锁绳机构结构设计 |
3.4.3 楔形锁绳机构建模与模型的简化 |
3.4.4 楔形锁绳机构静态稳绳抓捕仿真研究 |
3.4.5 楔形锁绳机构动态快速抓捕仿真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首绳更换可调速型液压系统及冲击限制机理研究 |
4.1 送绳原理及数学模型 |
4.1.1 首绳快速更换系统送绳动作原理 |
4.1.2 塔式提升系统送绳过程二自由度振动数学模型 |
4.1.3 落地式提升系统送绳过程四自由度振动数学模型 |
4.2 提升机换绳最佳控制曲线与冲击限制设计 |
4.2.1 提升机换绳油缸送绳过程振动分析 |
4.2.2 送绳油缸防冲击控制曲线确定 |
4.2.3 送绳油缸冲击限制设计 |
4.2.4 孔庄矿副井提升机换绳系统送绳过程加速度和速度曲线研究 |
4.3 可调速型防冲击送绳系统机-液联合仿真研究 |
4.3.1 联合仿真实验的内容和方案 |
4.3.2 工作装置及液压系统建模 |
4.3.3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集总热容法液压系统热平衡问题研究 |
5.1 热平衡问题研究基本理论 |
5.1.1 传热基本理论 |
5.1.2 液压油热物理性能计算 |
5.1.3 RC热网络法基本原理 |
5.2 基于集总热容法RC网路传热模型 |
5.2.1 传热分析 |
5.2.2 液压元件传热计算 |
5.2.3 RC网路传热模型的建立 |
5.3 液压系统热平衡仿真与分析 |
5.3.1 热平衡仿真程序设计 |
5.3.2 仿真边界条件设置 |
5.3.3 基于RC网络夹绳和送绳过程温度仿真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首绳快速更换系统实验研究及工艺应用 |
6.1 现场工业情况 |
6.1.1 孔庄煤矿提升机相关参数 |
6.1.2 钢丝绳更换装备布置与安装 |
6.2 试验研究及数据采集分析 |
6.2.1 钢丝绳安全防跑装置试验及分析 |
6.2.2 首绳快速更换系统现场数据采集及分析 |
6.3 多绳摩擦提升工艺应用研究 |
6.4 工业应用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8)摩擦提升机快速调绳装置在石炭井焦煤公司副立井提升机换(缩)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摩擦提升机调绳装置在副立井提升机缩绳施工中应用简化了原来的施工工艺, 更便于操作 |
2 BYTS—4×28/400型摩擦提升调绳装置在副立井提升机缩绳中大大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和缩短了时间 |
3 BYTS—4×28/400型摩擦提升机调绳装置在石炭井副立井提升机缩绳应用体现出安全性高的优点 |
4 结束语 |
(9)矿井提升系统关键设备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矿井提升系统组成及危险源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矿井提升关键设备危险源辨识 |
2.1 引言 |
2.2 危险源辨识方法 |
2.3 矿井提升制动系统危险源辨识 |
2.4 矿井提升断绳事故分析 |
2.5 矿井提升滑动事故危险源分析 |
2.6 矿井提升齿轮箱危险源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模糊故障树的矿井提升设备安全评价研究 |
3.1 引言 |
3.2 安全评价指标的量化 |
3.3 模糊故障树的基本思想 |
3.4 矿井提升制动系统模糊故障树安全评价 |
3.5 矿井提升滑动事故模糊故障树安全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矿井提升设备安全评价 |
4.1 引言 |
4.2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4.3 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矿井提升设备安全评价 |
4.4 矿井提升系统危险源重要度的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井提升设备危险源监控研究 |
5.1 引言 |
5.2 矿井提升系统监控参数确定 |
5.3 矿井提升设备监控执行机构设计 |
5.4 矿井提升设备监控装置总体方案 |
5.5 矿井提升设备软件设计 |
5.6 监测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论文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Internet的摩擦学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摩擦学网络数据库 |
1.3.2 基于网络的摩擦学设计专家系统 |
1.3.3 矿井多绳提升机摩擦学设计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 |
2.1 引言 |
2.2 网络数据库的ASP 开发技术 |
2.3 系统结构模式 |
2.4 网络数据库的ADO 访问技术 |
2.5 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
2.6 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设计原则与方法 |
3.2.1 操作可行性 |
3.2.2 设计原则 |
3.3 方案设计 |
3.3.1 体系结构设计 |
3.3.2 功能模块设计 |
3.4 系统开发配置 |
3.4.1 硬件配置 |
3.4.2 软件配置 |
3.5 小结 |
第四章 摩擦学数据库服务系统 |
4.1 引言 |
4.2 摩擦学数据库系统 |
4.2.1 数据特点 |
4.2.2 数据结构 |
4.2.3 数据内容 |
4.3 摩擦学数据查询 |
4.3.1 数据库内容查询 |
4.3.2 常用数据查询 |
4.3.3 研究机构与刊物查询 |
4.4 摩擦学常用数据查询实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矿井多绳提升机摩擦学设计系统 |
5.1 引言 |
5.2 多绳提升机简介 |
5.2.1 工作原理 |
5.2.2 设备组成 |
5.3 多绳提升设备摩擦学设计数据库 |
5.3.1 多绳提升机数据 |
5.3.2 提升容器数据 |
5.3.3 提升钢丝绳数据 |
5.3.4 摩擦衬垫数据 |
5.3.5 其他数据 |
5.4 多绳提升机防滑分析系统 |
5.4.1 问题的提出 |
5.4.2 防滑问题的摩擦学分析方法 |
5.4.3 防滑分析系统开发 |
5.5 应用实例 |
5.6 小结 |
第六章 径向轴承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系统 |
6.1 引言 |
6.2 径向滑动轴承工作原理简介 |
6.2.1 滑动轴承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条件 |
6.2.2 流体动压润滑轴承承载流体膜的力学描述 |
6.2.3 径向滑动轴承的性能计算 |
6.3 径向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系统 |
6.3.1 系统开发 |
6.3.2 应用实例 |
6.4 小结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7.1 引言 |
7.2 系统安全性及解决方案 |
7.2.1 系统安全隐患 |
7.2.2 解决方案 |
7.3 系统功能测试 |
7.3.1 单元测试 |
7.3.2 综合测试 |
7.4 系统维护及数据库 |
7.4.1 系统维护 |
7.4.2 系统数据库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工作总结 |
8.2 主要结论 |
8.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两用摩擦提升机在矿井建设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绳缠绕式提升系统振动与控制研究[D]. 王国营.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2]中关铁矿摩擦提升选型设计与动力学仿真研究[D]. 张晓波.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华丰煤矿副立井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D]. 曲建豪.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4]基于物联网多绳摩擦提升试验台远程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D]. 郑宗晓.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5]门克庆矿主立井提升设备设计方案[J]. 黄文金. 煤炭与化工, 2019(01)
- [6]扩能条件下矿山提升系统关键构筑物稳定性分析与安全预警研究[D]. 李新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7(04)
- [7]基于能量转换的防冲击首绳快速更换关键技术研究[D]. 张延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1)
- [8]摩擦提升机快速调绳装置在石炭井焦煤公司副立井提升机换(缩)绳中的应用[J]. 任金奎,杨勇. 山东工业技术, 2013(12)
- [9]矿井提升系统关键设备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监控研究[D]. 张俊.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10]基于Internet的摩擦学设计系统研究[D]. 石瑞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