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测定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

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测定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

一、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检测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1](2021)在《内蒙古自治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接受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成人患者的基本情况,评价该人群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导致治疗失败的原因,掌握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耐药情况并分析可能产生耐药的原因。方法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获得截止2019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信息和用药信息;由各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科收集当地患者的血浆样本及填报已检测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指标等信息的报告单,部分暂时不具备病毒载量检测能力的盟市,将检测病毒载量的血浆送至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中心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对病毒载量≥1000cp/ml的血浆样本采用实验室自建(In-house)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进行耐药检测,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剪切拼接后,提交至斯坦福大学HIVDB数据库,比对分析后获得耐药结果;运用Excel表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绘图,利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结果1.截止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ART时间为6个月以上的成年患者有4504例,以男性为主占91.7%(4128例),年龄以4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59.7%,2688例),80.1%的民族为汉族,职业主要为家政、家务及待业和农民、牧民及民工(49.3%,2223例),63.8%的人为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半数以上人群为未婚;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尤以同性性传播最多(占58.4%);接受ART时间为1年~2年者人数最多,且随着ART时间的增加,治疗人数逐渐减少;治疗方案以一线治疗方案为主(3975例,88.3%),其中使用TDF+3TC+EFV方案者最多(3247例,占72.1%)。2.研究人群的ART效果较好,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者有3024例(占67.1%),病毒抑制有效率较高,病毒载量<1000cp/ml者达94.0%(4235/4504),269例(6.0%)病毒载量结果≥1000cp/ml,病毒抑制失败;单因素X2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案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值是ART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对这些变量的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家政、家务及待业”,“农民、牧民及民工”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OR:1.51,95%CI:1.01-2.26),“高中或中专”学历出现治疗失败的风险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1.66倍(OR:1.66,95%CI:1.16-2.37),治疗方案中“TDF+3TC+EFV”的治疗失败率最低,“AZT+3TC+克力芝”方案失败率最高,治疗失败的风险是“TDF+3TC+EFV”的3.86倍(OR:3.86,95%CI:2.32-6.43),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即该计数值越高,治疗失败率越低。3.对269例病毒载量≥1000cp/ml的血浆样本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扩增成功率为79.9%(215/269),215例扩增成功样本中有100例出现耐药毒株,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发生率为46.5%(100/215),本研究纳入的接受抗病毒治疗成人患者的总耐药率为2.2%(100/4450);NNRTIs耐药率最高(43.7%,94/215),NRTIs耐药率次之(34.0%,73/215);NRTIs中耐药率最高的为ABC(33.0%,71/215),AZT耐药率最低(9.8%,27/215),NNRTIs中耐药率最高的为NVP(42.8%,92/215),其次为EFV(42.3%,91/215),且对NVP和EFV的耐药,绝大部分为高度耐药,PIs类耐药很少;M184V(27.0%,58/215)和M184I(24.2%,52/215)是NRTIs主要突变位点,NNRTIs中K103N突变率最高(14.9%,32/215),其次为G190S(13.0%,28/215),PIs耐药相关突变率很低;耐药毒株的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1-AE亚型(59例)。4.耐药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分析显示,与非耐药患者相比,耐药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病毒载量值上升;X2分析结果显示,服药期间有过换药、基因亚型不同、职业是耐药产生的影响因素,其余变量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上述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仅基因亚型为耐药的影响因素,CRF07-BC亚型发生耐药的风险较低,仅为CRF01-AE亚型发生耐药的风险的0.29倍(OR:0.29,95%CI:0.13-0.64)。结论1.目前,40岁以下的男男性接触者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人HIV/AIDS患者的主要治疗人群,应重点关注其抗病毒治疗情况。2.研究人群的ART效果较好,病毒抑制有效率达94.0%,职业、文化程度、治疗方案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值是ART效果的影响因素。3.研究人群的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耐药药物主要为ABC、3TC、FTC、NVP和EFV,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M184V、M184I、K103N和G190S,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1-AE亚型,基因亚型为耐药的影响因素,感染CRF07-BC亚型毒株的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较低。

王会平[2](2021)在《流式细胞术对CART细胞制备前起始T细胞的质量监测和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 Cells)治疗在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国内外各个研究中心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Acute B Lymphocytic Leukemia,r/r B-ALL)的总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最高可达90%。截至目前为止,已有四款CART细胞产品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复发难治性B细胞肿瘤。CART细胞治疗技术迅猛发展,随着数据的积累,其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患者缺乏相应的治疗靶点或者疾病进展迅速没有使用的时机;或者有靶点但无法在体外制备时获得治疗最低需求量的CART细胞;甚至有大约10-20%的患者即使成功制备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但是输注后出现免疫耐药,无法清除体内肿瘤细胞。导致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用于制备CART细胞的“种子细胞”——即起始T细胞(The Starting T cells)数量不足或者功能下降。目前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以及绝大多数临床试验使用的CART细胞产品都是源自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自体CART细胞的不足在于:(1)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因而获得的CART细胞数量、组分和功能也是千差万别;(2)CART细胞制备过程复杂、制备周期长和费用昂贵等,而且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制备。特别是通过基因编辑的同种异体CART细胞技术不断发展,所以选择自体还是异体也成为研究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究竟哪些患者适合自体CART细胞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预测标准。目的通过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患者起始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及影响其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检测和分析,筛选出与CD19 CART细胞制备成功率和疗效有关的指标,建立一个快速准确的评估系统,从而能够早期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效果。材料和方法以自2015年12月起在我院行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CART细胞治疗患者采血时起始T细胞的数量以及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的传统免疫细胞亚群比例(如总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NKT细胞、B淋巴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活化效应性T细胞等),筛选出与CART细胞制备成功率和治疗疗效有关的指标,建立初步的评估系统;并采用2019年6月以后输注CART细胞患者的上述数据验证该评估系统的检验效能;其次筛查其它影响可能起始T细胞质量的指标,如各个细胞亚群上穿孔素和颗粒酶素B的比例、流式微球分析(Cytometric Bead Assay,CBA)法血清多种细胞因子(包括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TNF-α、IFN-α、IFN-γ)的水平、外周血中肿瘤负荷情况、各个细胞亚群上PD-1和PD-L1比例以及起始T细胞中记性性T细胞的比例等,筛选出与CART细胞治疗效果有关的指标,制定评估起始T细胞质量的完整系统。本实验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包括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 19.0和Graphpad Prism6.0软件。结果1.CART细胞制备成功组起始T细胞的数量高于制备失败组(1560个/u L&495个/u L,P=0.033),同样CART细胞治疗有效组起始T细胞的数量高于治疗无效组(1600个/u L&610个/u L,P=0.109),表明起始T细胞数量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的重要因素。2.CART细胞制备成功组患者的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和B淋巴细胞比例均高于制备失败组(44.80±24.64&9.70±1.06,P=0.007;2.43±1.04&0.57±0.28,P=0.000;4.22±7.17&0.09±0.18,P=0.001);而制备成功组的调节性T细胞比例低于制备失败组(6.57±3.58&11.02±3.53,P=0.041),提示上述指标与CART细胞的制备成功率有关;而CART细胞治疗有效组的调节性T细胞为5.38±2.52,而治疗无效组则为11.06±4.37,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04),表明调节性T细胞与CART细胞治疗效果有关。3.健康人T淋巴细胞各个亚群上均可检测到穿孔素和颗粒酶素B,结果显示NK细胞上穿孔素和颗粒酶素B最高,其占NK细胞的比例均值分别为76.56%(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63.24-89.87)和71.32%(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52.38-90.26);其次为CD3+CD8+T细胞,两者占CD3+CD8+T细胞的比例均值分别为42.96%(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31.55-54.37)和36.44%(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23.71-49.17);再次为NKT细胞,两者占NKT细胞比例的均值分别为55.11%(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40.97-69.26)和38.27%(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24.83-51.70);而表达最低的CD3+CD4+T细胞,两者占CD3+CD4+T细胞比例的均值分别为39.08%(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15.83-62.32)和9.67%(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6.77-12.56),提示T淋巴细胞的各个亚群都可能通过穿孔素/颗粒酶素B途径发挥细胞毒性作用。根据穿孔素和颗粒霉素B的生物学特点,穿孔素和颗粒霉素B比例小于95%置信区间的最低值则可认为其穿孔素和颗粒霉素B表达异常降低,进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功能。4.流式CBA法检测细胞因子谱的检测方案成熟,已经检测了上百例白血病、淋巴瘤患者以及正常人血清中的包括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TNF-α、IFN-α、IFN-γ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实验结果稳定可靠。采血时血清中细胞因子谱的变化可作为反映起始T细胞质量的指标之一。5.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人不同淋巴细胞亚群上PD-1和PD-L1的表达,结果显示健康人总T淋巴细胞上PD-1和PD-L1比例均不高,其中CD3+T细胞上PD-1的比例(占CD3+T细胞比例)均值为2.96(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1.92-4.00),PD-L1的比例(占CD3+T细胞比例)均值为0.79(95%的置信区间范围为0.30-1.28),因此本研究中每个指标高于95%的置信区间范围的上限即认为超出正常范围,具体如下:CD3+T细胞上PD-1的比例(占CD3+T细胞比例)>4.00%;CD3+CD4+T细胞上PD-1的比例(占CD3+CD4+T细胞比例)>4.49%;CD3+CD8+T细胞上PD-1的比例(占CD3+CD8+T细胞比例)>3.93%;Treg细胞上PD-1的比例(占Treg细胞)>1.69%;Teff细胞上PD-1的比例>2.86%;同时也建立了检测不同阶段的记忆性T细胞的实验方法,为筛选起始T细胞的质量和功能提供新的监测指标。6.利用现有的实验结果,筛选出与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指标,建立评估系统。现阶段纳入的主要指标包括:CD3+T细胞数目、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Treg细胞比例、B淋巴细胞比例、外周血白血病细胞比例、CD3+CD8+T细胞上穿孔素和颗粒酶素B的比例、CD3+CD8+T细胞上PD-1和PD-L1的比例以及采集起始T细胞时细胞因子谱的变化。其它指标如记忆性T细胞和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正在积累病例数,今后是否纳入评估系统,尚需进一步的数据支持。结论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起始T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监测和筛查,与CD19 CART细胞的制备成功率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其中起始T细胞的数量、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B淋巴细胞比例和Treg比例等指标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而新型指标如少见细胞群中的CD3+CD4-CD8-T细胞和记忆细胞中Tscm的比例、各个淋巴细胞亚群上穿孔素和颗粒酶素B的比例、采血时血清中细胞因子谱变化、各个淋巴细胞亚群中耗竭性T细胞的比例也具有初步的意义,但尚须进一步验证其诊断价值。

肖巧[3](2020)在《ART及其联合IFN和RBV方案对HIV/AIDS合并HCV患者5年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成人HIV/AIDS患者及HIV/AIDS合并HCV患者一般情况,观察HIV/AIDS患者及HIV/AIDS合并HCV患者ART治疗5年时间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HIVRNA、FIB-4指数、APRI评分变化,为评价HIV/AIDS合并HCV感染不仅需进行ART治疗,同时需要针对丙肝进行抗HCV治疗提供临床依据。2.观察HIV/AIDS合并HCV患者经过ART联合IFN和RBV治疗5年时间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HIVRNA、HCVRNA、AST、ALT、FIB-4指数、APRI评分变化,了解ART联合IFN和RBV治疗5年时间内对HIV/AIDS合并HCV患者T淋巴细胞及肝纤维化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6-2014年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罗定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确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2例HIV/AIDS患者、67例HIV/AIDS合并HCV患者一般情况,其中包括性别、年龄、感染途径以及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FIB-4指数及APRI评分等,232例HIV/AIDS患者进行ART治疗设为对照组,67例HIV/AIDS合并HCV患者仅进行ART治疗(因经济等原因拒绝抗HCV治疗)设为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ART治疗6月、1、3、5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FIB-4指数、APRI评分以及ART治疗后HIVRNA抑制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检验。2.回顾性收集2006-2014年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罗定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门诊确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0例HIV/AIDS合并HCV患者信息,所有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其中30例HIV/AIDS合并HCV患者仅进行ART治疗(因经济等原因拒绝抗HCV治疗)设为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来自第一章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uL的HIV/AIDS合并HCV患者),另30例HIV/AIDS合并HCV患者进行ART联合IFN和RBV治疗设为观察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月、1、3、5年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ST、ALT、FIB-4指数、APRI评分以及抗病毒治疗后HIVRNA、HCVRNA抑制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的Wilcoxon检验。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中第一章在2006-2014年共收集299例患者,主要以31?50岁男性患者为主,31?50岁占52.5%,男女比例接近3:1,77%患者通过性传播,21%患者通过静脉注射传播。2.67例HIV/AIDS合并HCV观察组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低于232例HIV/AIDS对照组患者,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基线FIB-4指数及APR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而两组患者基线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经过ART治疗5年时间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基线,始终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而CD8+T淋巴细胞计数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基线,始终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经过ART治疗5年后FIB-4指数、APRI评分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始终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经过ART治疗1年HIVRNA阴转率为53.73%,对照组达71.12%,差异显着(P<0.05)。3.两组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AST、ALT、FIB-4指数、APR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0例HIV/AIDS合并HCV观察组患者经过ART联合IFN和RBV治疗5年时间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逐渐升高,明显高于基线,始终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而观察组经过ART联合IFN和RBV治疗5年时间内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基线无统计学差异,且只有在ART联合IFN和RBV治疗1年时观察组CD8+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经过ART联合IFN和RBV治疗5年时间内两组AST及ALT无统计学差异,而FIB-4指数、APRI评分观察组明显始终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经过ART联合IFN和RBV治疗5年时间后观察组HIVRNA及HCVRNA阴转率达100%。结论:1.ART治疗利于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及FIB-4指数、APRI评分降低,有利于HIV/AIDS患者细胞免疫恢复及延缓肝纤维化进展。2.ART治疗利于HIV/AIDS合并HCV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但在治疗5年时间内升高幅度明显低于HIV/AIDS患者,HCV合并感染不利于患者ART治疗过程中CD8+T淋巴细胞下调,不利于患者短期HIVRNA抑制。3.ART联合IFN和RBV治疗有利于HIV/AIDS合并HCV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促进CD8+T淋巴细胞下调,同时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郭玲玲[4](2019)在《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ron oxide nanoparticles,IONPs)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与生物相容性使其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展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为了充分发挥IONPs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哪些因素影响并如何影响IONPs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包括纳米颗粒对生理条件的响应以及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研究了IONPs的粒径、表面化学性质以及生物体液的成分对IONPs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从载药能力、释放药物模式和体外抗癌细胞增殖几个方面对比研究了不同表面修饰IONPs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粒径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对比研究了水动力直径为205 nm和486 nm的IONP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的抑制作用;然后,对比研究了两种粒径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效率和内吞作用机制;最后,对比研究了两种粒径IONPs对细胞自噬的干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小粒径IONPs引起乳腺癌细胞内吞作用的效率更高,不同粒径的IONPs引起细胞内吞作用机制不同;大粒径IONPs对细胞膜产生更大的破坏作用,从而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与细胞自噬密切相关,随着细胞内吞的IONPs增多,细胞内自噬小体也显着增多。结果表明:粒径显着影响IONPs与细胞相互作用,包括IONPs的细胞毒性、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和细胞自噬;散射光和荧光显微术结合的方法适用于追踪观察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进程,并能够区分膜上粘附的IONPs,方法简单有效。2.生物体液的成分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初步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IONPs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然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盐离子对IONPs与细胞磷脂膜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血清蛋白抑制了IONPs与细胞磷脂膜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了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效率;血清蛋白还改变了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介质中的盐离子增加了IONPs与磷脂膜间的非特异性作用。结果表明: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和盐离子是IONPs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用电形成法制备得到的巨型脂质体可以模拟细胞磷脂膜,用于研究介质中的成分对细胞磷脂膜与IONPs相互作用的影响;散射光和荧光显微术结合的方法适用于观察巨型脂质体和IONPs相互作用的过程,方法简单有效。3.表面化学性质与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首先,制备了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IONPs,分别为柠檬酸修饰的IONPs(CA-IONP)、壳聚糖修饰的IONPs(CS-IONP)和偶联叶酸的壳聚糖修饰的IONPs(FA-g-CS-IONP);然后,表征了三种IONPs的物理化学性质,并研究了介质pH与离子强度对IONPs分散态的影响;再然后,研究了三种IONP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正常成纤维细胞L929活性的影响;最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这三种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IONPs均表现出反尖晶石结构和超顺磁特性,但它们的饱和磁化强度随表面有机包覆物比重增加而减弱;介质离子强度与pH显着影响IONPs的分散态,当在低离子强度或低pH的介质中,三种IONPs分散良好,而在高离子强度或高pH介质中IONPs易团聚;颗粒表面化学性质显着影响ION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表面进一步修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壳聚糖或偶联叶酸的壳聚糖的IONPs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和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共同影响着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上述结果表明颗粒表面化学性质与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是IONPs与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4.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初步研究首先,制备了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载有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的IONPs:DOX@CA-IONP、DOX@CS-IONP和DOX@FA-g-CS-IONP;然后,研究了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对IONPs载DOX能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介质pH对载药IONPs释放药物模式的影响;再然后,研究了三种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IONP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正常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了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对这三种载药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比表面带正电荷的IONPs,表面带负电荷的IONPs表现出更高的载抗癌药物阿霉素的能力;对比小分子柠檬酸修饰的IONPs,多聚糖修饰的IONPs可以将药物包埋更深从而表现出更缓慢的药物释放过程;对比壳聚糖修饰的载药IONPs,偶联叶酸的壳聚糖修饰的载药IONPs对乳腺癌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更强。结果表明:颗粒表面化学性质显着影响IONPs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包括IONPs的载药能力、释放药物模式与抗癌细胞增殖;颗粒表面化学性质、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细胞种类共同影响载药IONPs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王姬[5](2019)在《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恩替卡韦(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与单用ETV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的对比,科学客观地评价两者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乙肝肝硬化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15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77例和治疗组78例。对照组单用ETV治疗,治疗组用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分别于治疗后48周、72周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肝功能、HBVDNA转阴率、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和LN)、肝硬度值(LSM)及超声影像学指标(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治疗48周,两组ALT、AST和T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VDNA转阴率:治疗4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1,p<0.05)。(3)肝纤维化指标:治疗48周,两组HA、PC-Ⅲ、IV-C和L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两组较治疗48周进一步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4)LSM:治疗48周,两组LSM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治疗组与本组治疗48周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超声影像学指标:治疗48周,治疗组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治疗组与本组治疗48周及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临床综合疗效:治疗48周、7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70/78)和 93.59%(73/78),高于对照组同期的[77.92%(60/77)和 83.12%(64/77)](χ2=4.003 和 4.141,p<0.05)。(7)试验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疗效优于单用ETV,能够显着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降低LSM,缩小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和脾脏厚度,延缓疾病进展。(2)联合用药疗程越长,效果越明显,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朱丽娜[6](2017)在《蛹虫草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与品质评价》文中指出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Link]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多糖、核苷、甘露醇等,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2009年蛹虫草被我国批准为新资源食品,这促进了蛹虫草的生产和在保健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但蛹虫草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蛹虫草子实体中均一多糖的结构和活性研究较少;子实体质量主要以外观、草体大小等农艺性状来评判,对蛹虫草子实体的活性成分(品质)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系统研究;市场上虫草产品众多,对蛹虫草及其它虫草产品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缺乏不同类别虫草的鉴别方法。本论文针对以上三方面进行研究,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针对蛹虫草子实体中的大分子量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研究。运用超细粉碎结合分级醇沉对蛹虫草子实体的多糖进行分级,再利用离子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从蛹虫草提取物中分离纯化获得均一多糖CP2-S。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分析测定为单一对称峰,其分子量为1.09×106,结合离子色谱单糖组成分析,甲基化糖残基连接方式解析和NMR图谱鉴定CP2-S的结构为:以α-(1→4)-连接为主链的葡聚糖,另有少量1,6-连接的葡萄糖为支链。体外活性实验表明,均一多糖CP2-S可激活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形态发生变化,使细胞体积变大,促进伪足伸长;可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产生呼吸爆发,促进吞噬能力,增加IL-1β和IL-2的分泌。动物实验发现CP2-S对小鼠Lewis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可使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着升高,血清中Ig M、Ig G的分泌显着增加。(2)针对蛹虫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核苷和糖醇分别建立分析方法。运用高效凝胶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示差折光检测仪联用分析多糖分子量分布,用高效阴离子色谱分析多糖的单糖组成,建立多糖HPSEC图谱、单糖组成与多糖含量相结合分析蛹虫草多糖的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16种核苷类成分和高效阴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法定量分析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方法。以多糖、核苷和甘露醇三类成分为指标,应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分别比较不同菌株、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对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株对三类活性成分影响最大,其次是培养基和培养时间,其中蛹虫草中抗肿瘤活性成分虫草素受菌株的影响最大,不同菌株含量相差10倍以上。在不同培养基处理中,以蚕蛹栽培的处理多糖、核苷类成分含量最高,大米或麦粒中添加蚕蛹粉可显着增加多糖、核苷类成分含量。多糖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虫草素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3)运用建立的核苷类、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以及多糖的分析方法,对蛹虫草及其它常见虫草产品进行分析,发现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可以将蛹虫草、冬虫夏草和蝉花进行明确区分:虫草素为蛹虫草的标志性成分,蛹虫草子实体有尿苷、鸟苷、腺苷、虫草素和N6-(2-羟乙基)腺苷5个主要峰;蛹虫草液体发酵菌丝体有尿苷、鸟苷、腺苷和虫草素4个主要峰;蛹虫草固体发酵菌丝体有虫草素1个主要峰;天然冬虫夏草有尿苷、鸟苷、肌苷和腺苷4个主要峰;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产品有尿苷、鸟苷、腺苷和N6-(2-羟乙基)腺苷4个主要峰;百令胶囊(中华被毛孢菌丝体产品)、宁心宝(虫草头孢菌丝体产品)、金水宝(CS-4菌丝体产品)有尿苷、鸟苷、腺苷3个主要峰。在核苷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HPAEC图谱可以有效辨别天然冬虫夏草、百令胶囊、宁心宝、金水宝,天然冬虫夏草的HPAEC图谱上没有赤藓糖醇峰,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都有明显赤藓糖醇峰,其中百令胶囊赤藓糖醇峰最高,金水宝甘露醇峰最高,宁心宝有较高的阿糖醇峰。虫草多糖HPSEC图谱可以结合核苷类和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分析,辅助辨别冬虫夏草、蛹虫草、蝉花和发酵菌丝体产品。

向玉萍[7](2018)在《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干预社区老年衰弱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在规范和改良《养老奉亲书》中健脾益肾经典药膳雌鸡粥的基础上,将雌鸡粥应用于社区老年衰弱患者中,综合探讨其对老年衰弱患者衰弱状态、营养状态、躯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效果,为进一步机制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老年衰弱患者提供经济有效的调养方法,充分发挥中医药膳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及康复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膳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于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华川社区,连续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衰弱患者7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集体讲座及个体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8周的健康教育。其中,集体讲座分5个专题,包括衰弱与生活方式、营养与老年健康、运动与老年健康等,采用PPT演示及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同时发放自制的老年衰弱健康教育手册,每2周1次,每次4050分钟;个体化指导采用面对面、电话、微信形式,每周1次,每次1015分钟。试验组在健康教育基础上食用药膳雌鸡粥。在正式临床试验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咨询专家(2名中医专家、1名中医药膳专家、1名老年病科医生、1名营养科医生)以及结合预试验结果,对药膳雌鸡粥的药食剂量、食用方法、疗程及烹饪制作进行科学调整和合理改良。改良后的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于早餐空腹食用,每次300400ml,隔天1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2个疗程,共计8周。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衰弱表型量表(FP)及衰弱指数量表(FI)评价患者衰弱状态改善情况;采用微型营养评估量表(MNA)及体重指数(BMI)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情况;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及简明运动测试量表(SPPB)评价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改善情况;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试验期间,密切观察研究对象有无不良反应发生,评价雌鸡粥的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例研究对象,最终共64例研究对象完成整个研究且资料收集齐全,试验组32例(脱落3例、剔除1例),对照组32例(脱落4例),结果显示:1.衰弱状态评价结果(1)衰弱表型(FP):(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FP比较,除无意识体重下降1个条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FP总分及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躯体活动量低、自诉疲乏4个条目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FP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除躯体活动量低1个条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FP总分及无意识体重下降、步行速度慢、握力低、自诉疲乏4个条目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衰弱指数(FI):(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F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FI干预后与干预前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营养状态评价结果(1)微型营养评估(MNA):(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MNA比较,除总体评价1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MNA总分及人体测量、膳食评定、主观评分3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MNA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除总体评价1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MNA总分及人体测量、膳食评定、主观评分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指数(BMI):(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BM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BMI值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躯体活动能力评价结果(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ADL比较,ADL总分及PSMS、IADL 2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ADL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ADL总分及PSMS、IADL 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简明运动测试(SPPB):(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SPPB比较,除平衡测试1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SPPB总分及步速测试、起立座椅测试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SPPB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SPPB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价结果生活质量(SF-36):(1)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SF-36比较,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8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SF-36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8个维度得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评价结果整个试验过程期间,尚未观察到患者的不良反应。结论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可有效改善老年衰弱患者的衰弱状态及营养状态,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药膳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雌鸡粥干预老年衰弱的作用机制,以促进临床推广应用。

占今舜[8](2017)在《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代谢和免疫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牧草,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区,因具有品质好、产量高以及适应性强的优点而被称为“牧草之王”。黄酮类化合物是苜蓿中一种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虽然黄酮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对苜蓿黄酮在动物上的研究还较少,其作用机理在许多方面还不清楚。目前,苜蓿黄酮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试验研究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代谢和免疫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为开发利用苜蓿黄酮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一、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试验为了研究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头装有瘤胃瘘管的初产奶牛(平均体重为500±25kg,泌乳天数为79±6d),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进行试验。饲喂奶牛全混合型日粮,每组分别添加0g(A组)、20g(B组)、60g(C组)和100g(D组)的苜蓿黄酮。试验期为4期,每期为24d,其中10d预饲期。结果为:1)与试验A组相比,试验C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和乳糖率显着提高(P<0.05),而乳脂率则降低。乳蛋白率、总固形物和体细胞数量均随着苜蓿黄酮添加剂量的升高呈降低趋势(0.05<P≤0.10)。苜蓿黄酮提高了产奶量、4%标准乳和乳料比,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2)随着苜蓿黄酮添加水平的升高,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呈线性升高趋势(0.05<P≤0.10)。3)随着苜蓿黄酮添加剂量的升高,血清中总蛋白(TP)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呈降低趋势(P = 0.08);试验C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最高。4)与试验A组相比,试验D组血清T3和T4浓度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的催乳素(PRL)浓度随苜蓿黄酮添加剂量的升高呈升高趋势。结果表明,苜蓿黄酮能够提高奶牛的采食量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调节激素的分泌以及乳糖、乳脂和乳蛋白的合成。试验二、苜蓿黄酮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细菌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苜蓿黄酮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细菌菌群结构与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结果如下:1)苜蓿黄酮降低乙酸、丙酸、丁酸和乳酸的含量,但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2)试验C组细菌门和属总数以及ACE、Chao和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试验A和B组(P<0.05)。3)在门和纲水平,随着苜蓿黄酮添加量的升高,软壁菌门和柔膜菌纲丰度、广古菌门(P = 0.04)及甲烷微菌纲(P = 0.06)丰度呈线性升高趋势,而梭杆菌门的梭杆菌纲(P = 0.04)丰度和蓝细菌门的4C0d-2纲(P= 0.07)则降低;试验C组装甲菌门的丰度显着高于试验A和B组(P<0.05)。4)在属水平,试验C组的Mogibacterium和锥形杆菌属的丰度显着低于试验A组(P<0.05),而假单胞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试验B组(P<0.05)。试验D组罗氏菌属的丰度显着高于试验C组(P<0.05),而萨特菌属则显着低于试验B组(P<0.05);随着苜蓿黄酮添加量的升高,无甾醇支原属、琥珀酸菌属、产吲哚萨顿菌属和螺旋体属的丰度呈线性下降趋势(0.05<P<0.10)。结果说明,苜蓿黄酮能够提高瘤胃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对瘤胃发酵无显着影响。试验三、苜蓿黄酮对奶牛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研究苜蓿黄酮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同试验一。结果为:1)随着苜蓿黄酮的添加剂量的升高,奶牛血液中性粒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压积升高,而淋巴细胞数量则降低。2)试验B组奶牛血清中Ig G含量、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以及GM-CSF、IL-4和IFN-γ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比例的结果则相反。3)与试验A组相比,试验D组的GSH-Px活性升高(P<0.05),试验B组的CAT活性显着升高,而试验C组的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果表明,苜蓿黄酮能够通过调节血液免疫细胞数量和细胞因子的活性以及提高抗氧化能力来调节机体的免疫性能。试验四、苜蓿黄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苜蓿黄酮对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将乳腺上皮细胞分成5组,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含有0(对照组)、25、50、75和100 μg/mL苜蓿黄酮,细胞在条件为37 °C,5%CO2下进行培养。结果为:1)培养96h时,75μg/mL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或P<0.05)。2)与对照组相比,50μg/mL组细胞的GSH-Px、CAT活性和NO含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而LDH活性显着降低(P<0.01);75μg/mL组细胞的MDA显着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25μg/mL组显着降低LAT1、JAK2、S6K1、mTOR、4EBP1、eIF4E、FATP1、FATP4、β-1,4-GalT 和HK2的表达(P<0.01),但能显着提高AC4C4和Glut8的表达(P<0.01或P<0.05);50μg/mL组显着提高了PPAR-γ、FATR4、SCD1、FABP3和FAS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苜蓿黄酮能够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细胞增殖;能够调节乳脂、乳蛋白和乳糖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乳成分合成。试验五、苜蓿黄酮对高温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苜蓿黄酮对高温下体外培养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将乳腺上皮细胞分成5组,每组培养基中分别含有0(对照组)、25、50、75和100 μg/mL苜蓿黄酮,同时置于细胞培养箱37℃,5%C02培养48 h,再在42℃恒温水浴锅中水浴处理1h后返回细胞培养箱培养12 h,检测细胞活性、抗氧化指标和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1)添加25 μg/mL组的细胞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和50μg/mL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2)相对于对照组,50~100μg/mL组细胞的GSH-Px活性升高(P<0.01),LDH和MDA含量降低(P<0.01或P<0.05),而CAT活性无显着性差异。3)相对于对照组,75μg/mL组细胞Caspase3、P53和Socs3基因表达降低(P<0.01),Stat3和Socs1基因表达升高(P<0.05);25μg/mL组Stat1基因表达升高(P<0.05)。苜蓿黄酮对细胞Bcl-2和Fas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综上所述,在高温下,苜蓿黄酮能够提高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和抑制细胞凋亡,进而提高细胞的活性。试验六、苜蓿黄酮对脂多糖刺激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本试验研究苜蓿黄酮对脂多糖刺激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将乳腺上皮细胞分成3组,每组培养基中分别0μg/mL的LPS和苜蓿黄酮(对照组,Con)、1 μg/mL 的 LPS(L)、1 μg/mL 的 LPS 和 75 μg/mL 的苜蓿黄酮(L+F),细胞在条件为37 ℃,5%CO2下进行培养。结果为:1)在LPS刺激下,培养12h和24h的细胞活性显着降低(P<0.05或P<0.01),而添加苜蓿黄酮能够提高培养12 h的细胞活性(P<0.05)。2)在LPS刺激下,细胞内的ROS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添加苜蓿黄酮能够显着降低ROS浓度(P<0.01)。3)在LPS刺激下,细胞的IL-1β、IL-6、TNF-α、TLR4和MyD88基因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而添加苜蓿黄酮能够显着降低IL-1β和TLR2基因的表达(P<0.01)。4)在LPS刺激下,细胞P53、P38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而添加苜蓿黄酮能够显着降低P53和P38的表达量(P<0.05)。5)在 LPS 刺激下,细胞的PPAR-γ、sCD1、FABP3、κ-CS、JAK2和wTOR的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SREBP1、C4T1和eIF4E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或P<0.05);而添加苜蓿黄酮能够显着提高PPAR-γ、S6K1、Glut1、Glut4和Glut8的表达量(P<0.01或P<0.05)和降低F4TP1和eIF4E表达量(P<0.05)。结果表明,LPS能够促使细胞产生炎症,降低细胞活性,而苜蓿黄酮能够抑制细胞凋亡,提高细胞活性,进而发挥抗炎作用。LPS能够抑制乳蛋白和乳脂的合成,而添加苜蓿黄酮能够促进乳蛋白的合成,但对乳脂合成影响不大。LPS刺激下,添加苜蓿黄酮能够促进乳糖的合成。

曾菊[9](2015)在《LW-AFC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在当今社会,阿尔兹海默病(Alzheiemr’s Disease,AD)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AD由多因素引起的年龄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p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P)聚集形成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神经元及突触的丢失。由于A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针对AD的药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缓解AD的病程,无法逆转病情的发生。长久以来,对AD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使治疗AD药物的研发逐步推进,但至今仍无较好的治疗药物问世。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近年来,针对复杂疾病的治疗,中药显现出它独特的优势。因此,对于AD这种由多因素造成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与单一靶点治疗的化学药相比,可能中药的作用特点更具有优势。六味地黄方(LW)是滋阴补肾的经典名方,对LW中有效成分进行追踪分离,确定了LW中发挥药效的活性物质主要为多糖、寡糖和糖苷,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中药5类新药六味地黄苷糖(LW-AFC)。基于LW治疗的疾病主要以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异常为生理学基础,由此我们推断,LW-AFC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调节(neuroendocrine immunomodulation,NIM)网络的平衡而发挥药理作用。AD模型小鼠随增龄其免疫功能下降,NIM网络平衡失调,前期研究发现,LW-AFC可改善散发型AD动物模型SAMP8 (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 prone-8)和家族型AD动物模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物体识别记忆能力、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主动和被动回避反应能力,提示LW-AFC对AD具有防治作用,通过对其免疫和内分泌免相关指标检测,发现两种AD模型动物的生理状态均得到改善。但其具体作用靶点和机制却不清楚。本研究以免疫调节为导向,在动物水平研究LW-AFC对炎症模型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以LW-AFC、LW-AFC活性部位及源于LW和LW-AFC的部分单体为受试药物,考察受试药物对外周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免疫系统免疫调节的影响;基于目前临床治疗AD药物的作用靶点,在分子水平,对源于LW和LW-AFC的部分单体在这些靶点的活性进行筛选评价,以揭示LW-AFC防治AD的具体作用靶点和机制。得到结论如下:1.神经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功能的生物学基础,LW-AFC可明显改善炎症模型小鼠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提高炎症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2. LW-AFC对炎症模型小鼠淋巴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3. LW-AFC可通过抑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12、INFγ、IL-10的分泌而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4. LW-AFC活性部位D-b、B-B、CA30对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及外周免疫细胞TNFa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5. LW-AFC中单体麦角甾苷、异麦角甾苷、没食子酸对Aβ聚集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7.898×10-5M、3.206×10-5M、5.884×10-5M。6.LW中单体茯苓酸对AChE活性具有弱的抑制作用IC50=4.501×10-3M;

古丽巴哈尔·卡吾力[10](2015)在《鲜马奶粉制备工艺及其营养成分和功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鲜马奶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地域民族特色的草原资源。含有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具有补虚强身、润燥美肤、清热止渴的作用,常人多食,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蛋白质组份参与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及防治疾病,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和低分子脂肪酸对预防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硬化有良好作用。国外有诸多马产品,而国内仅限于酸马奶,开发并应用马产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因此本研究通过以下4个方面对鲜马奶进行研究,揭示其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分来验证其特有的营养成分及保健功效,进一步确定其食疗价值,为特色乳市场提供安全、稳定、质量可靠、具有保健功效的新产品,并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一步验证鲜马奶传统医疗价值,为鲜马奶粉的保健功能定位提供坚实的实验基础:(1)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法制备鲜马奶粉,确定其工艺参数;(2)鲜马奶粉、鲜马奶、鲜牛奶、鲜驼奶、鲜驴奶的基本组成进行了对比,并对鲜马奶蛋白质组成进行了分析,为其功效研究提供基础。(3)进行鲜马奶粉抗疲劳、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功校研究;(4)初步研究了鲜马奶乳清蛋白中乳源性抗氧化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为鲜马奶保健功效定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1采用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备鲜马奶粉本研究通过两种方式制备鲜马奶粉,筛选其制备工艺参数,为鲜马奶粉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基础。(1)喷雾干燥工艺参数筛选:以鲜马奶粉流动性、堆积密度、含水量、出粉率、蛋白质含量为指标,考察不同的浓缩比例、进料流量、出口温度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索制备鲜马奶粉喷雾干燥工艺参数。结果为浓缩比例45%、进料流量为400ml/h、出口温度为80℃时,鲜马奶粉各指标均符合规定,为生产提供参考。(2)冷冻干燥工艺参数筛选:在真空条件下,以鲜马奶的浓缩比例、物料层厚度、升华干燥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鲜马奶粉流动性、堆积密度、含水量、出粉率、蛋白质含量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索制备鲜马奶粉冷冻干燥工艺参数。结果为鲜马奶粉最佳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物料层厚度0.5cm、升华干燥时间为32h、浓缩比例为45%,可以为生产提供参考。(3)分别对比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马奶粉各项指标综合考虑,鲜马奶粉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的优缺点,其结果显示两种制备鲜马奶粉方法各测定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考虑喷雾干燥比冷冻干燥喷雾速度快、耗能少、耗时短、方便、适合大生产条件等特点,所以选择喷雾干燥为制备鲜马奶粉最佳工艺。2鲜马奶粉、鲜马奶、鲜牛奶、鲜驼奶、鲜驴奶营养成分对比及鲜马奶蛋白组成分析本研究首先对鲜马奶、鲜牛奶、鲜驼奶、鲜驴奶的外观、香味、PH值、酸度、密度、总蛋白、总脂肪、17种氨基酸、9种不饱和脂肪酸、钙、铁、锌进行了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鲜马奶中钙含量为74.75mg/100g,铁含量为0.055mg/100g、锌含量为2.4mg/100g、磷含量为30.6mg/100g,其大小排序为鲜牛奶>鲜驼奶>鲜马奶>鲜驴奶;鲜马奶中9种不饱和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其中人体不能合成、婴幼儿脑部发育所必须的亚油酸、亚麻酸含量较高,其中亚麻酸只有在鲜马奶中检测出为12.4%,其余鲜牛奶,鲜驴奶、鲜驼奶中未检测;17种氨基酸含量排序为鲜牛奶>鲜驼奶>鲜马奶>鲜驴奶。鲜马奶粉与鲜马奶进行对比,结果说明鲜马奶粉在喷雾干燥过程损失一部分微量元素和脂肪酸,与鲜马奶进行对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其余成分变化不明显。采用SDS-PAGE和QE-LC-MS方法对鲜马奶蛋白质组成进行分析,并且与蛋白图谱库进行对比,寻求鲜马奶中蛋白质组成,通过GO分类法对以检测蛋白质分别以其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细胞组成(cell component)三种方式进行归类并富集,揭示鲜马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鲜马奶粉营养结构合理、丰富。鲜马奶蛋白组学结果表明,鲜马奶中含有283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分别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正负调控、乳糖合成酶活性调节、细胞生长的正负调控、炎症反应的负调控、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大脑发育、血管生成的负调控、免疫反应、肿瘤标志等,进一步揭示鲜马奶生物学活性。3鲜马奶粉抗疲劳、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保健功能研究本研究通过如下三个方面对鲜马奶粉保健功能进行研究:1)鲜马奶粉抗疲劳作用研究:以鲜牛奶为阳性对照组,鲜马奶粉灌胃给予45天后,分别进行负重游泳、爬杆、血清尿素胆测定、血清乳酸含量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和肝糖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鲜马奶粉高剂量组能明显提高肝糖原含量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延长小鼠游泳和爬杆时间,而明显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血清乳酸含量,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鲜马奶粉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疲劳作用;2)鲜马奶粉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研究鲜马奶粉对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损伤小鼠体内抗氧化作用。鲜马奶粉灌胃45h后,测定小鼠肝脏、脾脏及血清中黄嘌呤氧化酶(XOD)、髓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一氧化氮(NO)、超氧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观察小鼠体重变化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鲜马奶粉可拮抗小鼠消瘦,提高血清、肝脏及脾脏中SOD和GSH的活性、减少MDA、MPO、XOD、NO、NOS的含量。因此鲜马奶粉具有阻止氧化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自由基产生,增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3)鲜马奶粉免疫调节作用研究:以鲜牛奶为阳性对照组,建立环磷酰胺免疫低下模型,通过观察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碳廓清能力、血清溶血素水平、对脾淋巴细胞的毒性、细胞因子分泌、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研究鲜马奶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鲜马奶粉能促进小鼠胸腺和脾脏发育,提高小鼠碳廓清能力及血清溶血素水平,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泌量。因此鲜马奶粉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4鲜马奶中乳源性抗氧化活性肽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本研究通过二个步骤来进行:1)鲜马奶乳清蛋白中抗氧化活性肽提取:以酶解物中肽的含量、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DPPH清除能力等抗氧化活性为指标,以酶的种类(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糜蛋白酶)、酶解温度(25、35、45、55、65℃)、酶解时间(1、2、3、4、5h)、酶解PH值(5、6、7、8、9)、底物与酶的配比(30:1、40:1、50:1、60:1、70:1)为考察因素,筛选酶解工艺参数,结果为选择胰蛋白酶、酶解3.41h、酶解温度为50.14℃、酶解PH为8.0、底物与酶的配比为59.19:1,在此条件下酶解物抗氧化活性为较高;2)超滤分离鲜马奶乳清蛋白酶解物中抗氧化活性肽:分别采用3Kd、10KD、30KD分子量的超滤膜对酶解物进行超滤、得<3Kd、310Kd、1030Kd、>30Kd的4种分子量范围的酶解物,分别测定酶解物中肽的含量、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DPPH清除能力,筛选其中抗氧化能力较强的部分。结果在310Kd分子量范围酶解物抗氧化活性相对较强,为进一步纯化、结构鉴定和生物活性检测提供依据。

二、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检测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检测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自治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来源
    2.3 血浆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价
    3.3 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耐药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HIV-1耐药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2)流式细胞术对CART细胞制备前起始T细胞的质量监测和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流式细胞术对起始T细胞数量、外周血中传统免疫细胞亚群和白血病细胞比例的监测和筛选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流式细胞术对起始T细胞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和筛选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流式细胞术在CART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3)ART及其联合IFN和RBV方案对HIV/AIDS合并HCV患者5年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ART对 HIV/AIDS与 HIV/AIDS合并HCV患者年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ART联合IFN和 RBV对 HIV/AIDS合并HCV患者5年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氧化铁纳米材料概述
        1.1.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
        1.1.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2.1 体外生物分离
        1.2.2 基因转染
        1.2.3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1.2.4 干细胞示踪
        1.2.5 肿瘤热疗
    1.3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1.3.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内吞作用
        1.3.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自噬
        1.3.3 纳米颗粒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1.3.4 血清蛋白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1.4 基于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载药系统的设计
        1.4.1 靶向机制
        1.4.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聚合物修饰
        1.4.3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结合抗肿瘤药物的方式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论文选题背景
        1.5.2 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3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粒径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2.1 引言
    2.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用细胞株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3.2 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3.3 基于多种表征方法分析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2.3.4 不同粒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自噬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2.4.2 粒径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4.3 粒径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2.4.4 粒径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自噬水平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体液成分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相互作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用细胞株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介质中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化学组成表征
        3.3.2 常规培养温度下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细胞内吞作用效率分析
        3.3.3 低温培养时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3.3.4 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
        3.3.5 电形成法制备巨型脂质体
        3.3.6 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巨型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改变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组成
        3.4.2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经细胞内吞作用的效率
        3.4.3 低温培养时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改变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3.4.4 制备巨型脂质体模拟细胞磷脂膜
        3.4.5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离子强度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巨型脂质体的相互作用
        3.4.6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改变了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机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表面化学性质对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用细胞株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高温热分解法制备油酸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OA-IONP)
        4.3.2 配体交换法制备二巯基丁二酸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DMSA-IONP)
        4.3.3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裸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IONP)
        4.3.4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柠檬酸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CA-IONP)
        4.3.5 CA-IONP表面进一步修饰壳聚糖或者偶联叶酸的壳聚糖
        4.3.6 不同pH与离子强度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4.3.7 表面不同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4.3.8 水分散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体系中铁离子浓度的测定
        4.3.9 表面不同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3.10 不同介质中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量
    4.4 结果与讨论
        4.4.1 OA-IONP与 DMSA-IONP的物理性质
        4.4.2 裸IONP的物理化学性质
        4.4.3 CA-IONP的物理化学性质
        4.4.4 表面壳聚糖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CS-IONP)与偶联叶酸的壳聚糖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FA-g-CS-IONP)的物理化学性质
        4.4.5 介质的pH与离子强度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4.4.6 铁的标准曲线
        4.4.7 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4.4.8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和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应用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用细胞株
        5.2.3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阿霉素标准曲线的测定
        5.3.2 载有抗癌药物阿霉素的不同表面修饰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
        5.3.3 不同表面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载药能力分析
        5.3.4 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
        5.3.5 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水动力直径与表面电位表征
        5.3.6 不同pH与离子强度介质中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5.3.7 不同pH介质中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释放药物模式
        5.3.8 不同表面修饰的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3.9 不同介质中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量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阿霉素的标准曲线
        5.4.2 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5.4.3 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水动力直径和表面电位
        5.4.4 表面化学性质影响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载药能力
        5.4.5 介质的pH与离子强度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分散态
        5.4.6 介质pH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释放药物模式
        5.4.7 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5.4.8 介质中的血清蛋白与颗粒表面化学性质共同影响载药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引起的细胞内吞作用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3.4 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SM比较
    3.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影像学结果比较
    3.8 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9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纤维化的研究
    4.2 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认识
    4.3 肝纤维化的评价方法
    4.4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
    4.5 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纤维化
    4.6 ETV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4.7 本研究的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蛹虫草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与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蛹虫草的活性成分
        1.1 多糖
        1.1.1 多糖的分离纯化方法
        1.1.2 蛹虫草中的均一多糖
        1.2 核苷类成分
        1.3 甘露醇
        1.4 其它
    2 蛹虫草活性成分的测定
        2.1 多糖的测定
        2.2 核苷类成分的测定
        2.3 甘露醇的测定
    3 蛹虫草活性成分的影响因素
        3.1 菌株
        3.2 培养基
        3.3 其它
    4 蛹虫草及市场上其它虫草产品概况
        4.1 蛹虫草市场现状和产业前景
        4.2 市场上的其它虫草产品
        4.2.1 冬虫夏草
        4.2.2 蝉花虫草
        4.2.3 发酵菌丝体产品
    5 存在问题
        5.1 蛹虫草子实体中均一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较少
        5.2 缺乏有效的品质控制标准、对蛹虫草品质(活性成分)影响因素缺少系统研究
        5.3 蛹虫草和其它虫草产品缺乏有效的区分方法
    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6.1 研究内容
        6.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蛹虫草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解析和生物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样品
        1.2 细胞株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超滤分级分离
        2.2 粉碎处理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2.3 乙醇梯度沉淀分级分离
        2.4 多糖分级分离效果测定
        2.5 蛹虫草大分子量多糖的分离纯化
        2.5.1 提取
        2.5.2 分离纯化
        2.5.2.1 离子交换柱层析
        2.5.2.2 凝胶柱层析
        2.6 糖含量测定
        2.7 单糖组成测定
        2.8 巨噬细胞释放NO产量的测定
        2.8.1 样品溶液制备
        2.8.2 细胞培养及NO释放量测定
        2.9 均一性、相对分子质量和蛋白含量测定
        2.10 甲基化分析
        2.10.1 甲基化步骤
        2.10.2 GC-MS分析
        2.11 核磁共振分析
        2.12 细胞形态观察
        2.13 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测定
        2.14 细胞呼吸爆发实验
        2.15 细胞因子测定
        2.16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2.16.1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率的测定
        2.16.2 对脾淋巴细胞分泌IgG和 IgM的影响
        2.17 体内免疫活性和抗肿瘤实验
        2.17.1 瘤源
        2.17.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7.3 试验方法
        2.17.4 抑瘤率及免疫器官指数测定
        2.17.5 血清中 IgG 和 IgM 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多糖的分级分离
        3.1.1 超滤法分级分离
        3.1.1.1 超滤分离后各部分得率及其总糖含量和单糖组成
        3.1.1.2 超滤分级分离效果
        3.1.1.3 蛹虫草多糖对体外激活巨噬细胞释放 NO 产量的影响
        3.2 样品粉碎处理对提取结果的影响
        3.3 乙醇梯度沉淀法分级分离
        3.4 蛹虫草大分子量多糖的分离纯化
        3.4.1 蛹虫草多糖的提取制备
        3.4.2 离子柱层析分离纯化
        3.4.3 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3.5 CP2-S理化特性、均一性鉴定和分子量测定结果
        3.6 蛹虫草多糖CP2-S的结构特征分析
        3.6.1 CP2-S的单糖组成和摩尔比
        3.6.2 CP2-S的甲基化分析结果
        3.6.3 NMR分析
        3.7 蛹虫草多糖CP2-S的生物活性研究
        3.7.1 蛹虫草多糖CP2-S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 的免疫调节作用
        3.7.1.1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形态的影响
        3.7.1.2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释放NO的影响
        3.7.1.3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吞噬活性的影响
        3.7.1.4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呼吸爆发的影响
        3.7.1.5 CP2-S对巨噬细胞RAW264.7 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7.2 蛹虫草多糖CP2-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3.7.2.1 CP2-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3.7.2.2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 IgM 和 IgG 的影响
        3.7.3 CP2-S对小鼠的抑瘤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3.7.3.1 CP2-S对小鼠Lewis肿瘤的抑制作用
        3.7.3.2 CP-2S 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3.7.3.3 CP2-S对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和 IgG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蛹虫草品质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材料
        1.1 不同蛹虫草菌株
        1.2 不同培养基培养蛹虫草子实体
        1.3 培养不同时间采收的蛹虫草子实体
        1.4 仪器
        1.5 试剂
    2 方法
        2.1 多糖测定
        2.1.1 多糖含量测定
        2.1.2 多糖HPSEC图谱分析
        2.1.3 单糖组成分析
        2.2 HPLC测定核苷类成分
        2.2.1 标准曲线制作
        2.2.2 样品制备
        2.2.3 色谱条件
        2.2.4 方法学考察
        2.2.5 样品测定
        2.2.6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构建
        2.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测定
        2.3.1 标准曲线制作
        2.3.2 样品制备
        2.3.3 色谱条件
        2.3.4 方法学考察
        2.3.5 样品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蛹虫草活性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
        3.1.1 蛹虫草多糖分析方法建立
        3.1.1.1 蛹虫草多糖的HPSEC图谱分析方法建立
        3.1.1.2 蛹虫草多糖水解物的离子色谱分析
        3.1.2 核苷类成分测定方法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3.1.2.1 核苷类成分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1.2.1.1 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分析
        3.1.2.1.2 方法学考察
        3.1.2.2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3.1.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定量分析
        3.1.3.1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标准品及样品色谱分析
        3.1.3.2 方法学考察
        3.2 蛹虫草活性成分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 菌株对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影响
        3.2.1.1 多糖的比较
        3.2.1.1.1 多糖含量的比较
        3.2.1.1.2 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2.1.1.3 单糖组成的比较
        3.2.1.2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2.1.2.1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1.2.2 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3.2.1.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1.4 不同菌株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评价
        3.2.2 培养基对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影响
        3.2.2.1 多糖的比较
        3.2.2.1.1 多糖含量的比较
        3.2.2.1.2 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2.2.1.3 单糖组成的比较
        3.2.2.2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2.2.2.1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2.2.2 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3.2.2.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2.4 不同培养基栽培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评价
        3.2.3 培养时间对蛹虫草子实体活性成分的影响
        3.2.3.1 多糖的比较
        3.2.3.1.1 多糖含量的比较
        3.2.3.1.2 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2.3.1.3 单糖组成的比较
        3.2.3.2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2.3.2.1 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3.2.2 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比较
        3.2.3.3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3.4 培养不同时间采收蛹虫草子实体品质的评价
    4 本章小结
    5 讨论
第四章 蛹虫草和其它虫草产品的活性成分研究
    1 材料
        1.1 市售不同来源蛹虫草子实体
        1.2 蛹虫草发酵菌丝体
        1.3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
        1.4 蝉花及其菌丝体产品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1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1.2 蛹虫草子实体和其菌丝体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2.1 蛹虫草子实体和菌丝体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比较
        3.1.2.2 蛹虫草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成分含量
        3.1.3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中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3.1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的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1.3.2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的核苷类成分含量
        3.1.4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3.1.4.1 蝉花和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比较
        3.1.4.2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的核苷类成分含量
        3.2 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比较
        3.2.1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指纹图谱的比较
        3.2.2 蛹虫草子实体和其菌丝体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比较
        3.2.2.1 蛹虫草子实体和其菌丝体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HPAE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2.2 蛹虫草子实体、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发酵菌丝体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含量
        3.2.3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比较
        3.2.3.1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HPAE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3.2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含量
        3.2.4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成分的比较
        3.2.4.1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的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的HPAEC指纹图谱的比较
        3.2.4.2 蝉花和其发酵菌丝体中游离糖醇小分子糖类含量
        3.3 多糖类成分的比较
        3.3.1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及虫草菌丝体多糖含量和单糖组成的比较
        3.3.2 蛹虫草子实体、冬虫夏草和蝉花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3.3 蛹虫草子实体和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3.3.4 冬虫夏草、百令胶囊、金水宝、宁心宝多糖HPSEC图谱的比较
    4 本章小结
    5 讨论
本文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NMR相关图谱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及专利

(7)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干预社区老年衰弱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现代医学衰弱研究进展
        (一)衰弱概念及内涵
        (二)衰弱的流行病学
        (三)衰弱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易感及危险因素
        2.发病机制
        (四)衰弱的西医治疗现状
        1.营养干预
        2.运动锻炼
        3.多学科综合干预
        4.药物治疗
    二、中医学对衰弱的研究现状
        (一)衰弱中医病名
        (二)衰弱病因病机
        1.先天不足,脏腑虚损
        2.饮食失宜,脾胃受损
        3.情志失常,气机失调
        4.年老体衰,脏腑亏虚
        5.外感时邪,内伤脏腑
        (三)衰弱辨证分型
        (四)衰弱中医治疗现状
    三、中医药膳概述及研究现状
        (一)中医药膳的概述
        1.中医药膳的概念及内涵
        2.中医药膳的历史发展
        3.中医药膳的作用原理
        4.中医药膳对机体功能影响的现代研究
        (二)中医药膳干预老年疾病及延缓衰老的研究现状
    四、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样本含量估算
    四、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五、分组方法
    六、盲法
    七、研究方案
        (一)预试验
        (二)正式研究方案
        1.对照组(健康教育)
        2.试验组(健康教育+药膳雌鸡粥)
    八、评价指标及测量工具
        (一)一般情况调查表
        (二)评价指标及工具
        1.衰弱状态评定标准
        2.营养状态评估
        3.躯体活动能力评估
        4.生活质量评价
        5.安全性评价
    九、资料收集
    十、统计分析
    十一、科研伦理
    十二、质量控制
        (一)干预前质量控制
        (二)干预中质量控制
        (三)干预后质量控制
    十三、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一)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二)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二、干预前两组患者衰弱状态、营养状态、躯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
        (一)干预前两组患者衰弱状态比较
        (二)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
        (三)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活动能力比较
        (四)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衰弱状态、营养状态、躯体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患者衰弱状态比较
        (二)干预后两组患者营养状态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患者躯体活动能力比较
        (四)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比较
        (五)安全性评价结果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及结论
    一、研究讨论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1.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分析
        2.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分析
        3.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情况
        (二)中医药膳“古方今用”应用思考
        1.药膳方的改良及剂量确定
        2.药膳烹饪制作的科学调整
        (三)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调养脾肾的理论基础
        1.脾肾共调在衰弱干预中的重要性
        2.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组方分析
        (四)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干预衰弱的效果分析
        1.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可改善老年衰弱患者的衰弱状态
        2.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可改善老年衰弱患者的营养状态
        3.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可提高老年衰弱患者的躯体活动能力
        4.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可提高老年衰弱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干预衰弱的优势
    二、研究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8)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代谢和免疫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和代谢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
        1.3 黄酮类化合物在动物上的应用研究
    2 黄酮类物质对瘤胃代谢的影响
        2.1 黄酮类化合物对瘤胃原虫的影响
        2.2 黄酮类化合物对瘤胃细菌的影响
        2.3 黄酮类化合物对瘤胃真菌的影响
    3 乳脂、乳蛋白和乳糖的合成与调控
        3.1 乳脂的合成与调控
        3.2 乳蛋白的合成与调控
        3.3 乳糖的合成与调控
    4 研究目的和内容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部分
    试验一 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血液生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饲养管理
        1.3 样品的采集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2 苜蓿黄酮对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
        2.3 苜蓿黄酮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苜蓿黄酮对激素浓度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苜蓿黄酮对奶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 瘤胃液的采集与检测
        1.3 16sDNA测序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黄酮对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2.2 苜蓿黄酮对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2.3 苜蓿黄酮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2.4 聚类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三 苜蓿黄酮对奶牛抗氧化和免疫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血液和血清样品采集与检测
        1.4 淋巴细胞的提取
        1.5 细胞因子基因的检测
        1.6 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检测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黄酮对奶牛血细胞的影响
        2.2 苜蓿黄酮对奶牛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2.3 苜蓿黄酮对奶牛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4 苜蓿黄酮对奶牛淋巴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苜蓿黄酮对奶牛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苜蓿黄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增殖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培养与鉴定
        2.2 苜蓿黄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毒性的影响
        2.3 苜蓿黄酮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2.4 苜蓿黄酮对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5 苜蓿黄酮对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苜蓿黄酮对乳脂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苜蓿黄酮对乳糖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苜蓿黄酮对高温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检测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苜蓿黄酮对高温下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苜蓿黄酮对高温下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2.3 苜蓿黄酮对高温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六 苜蓿黄酮对脂多糖刺激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和乳成分合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脂多糖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2.2 苜蓿黄酮对LPS刺激下细胞活性的影响
        2.3 苜蓿黄酮对LPS刺激下ROS的影响
        2.4 苜蓿黄酮对LPS刺激下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5 苜蓿黄酮对LPS刺激下细胞凋亡蛋白的影响
        2.6 苜蓿黄酮对LPS刺激下乳成分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1 全文结论
    2 创新点
    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LW-AFC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阿尔兹海默病研究概况
    1.2 病理学特征
    1.3 发病机制
        1.3.1 炎症学说
        1.3.2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
        1.3.3 tau蛋白磷酸化
        1.3.4 神经元丢失
        1.3.5 其他机制学说
    1.4 治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的研究现状
    1.5 六味地黄方防治AD的研究现状
    1.6 LW-AFC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LW-AFC对炎症小鼠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
    2.1 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LW-AFC对LPS刺激小鼠体重的影响
        2.3.2 LW-AFC对LPS诱导小鼠体温的影响
        2.3.3 LW-AFC对LPS诱导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2.3.4 LW-AFC对LPS诱导小鼠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2.3.5 LW-AFC对LPS诱导小鼠淋巴细胞的影响
        2.3.6 LW-AFC对LPS诱导小鼠血浆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2.4 讨论
        2.4.1 LW-AFC对LPS诱导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2.4.2 LW-AFC对LPS诱导小鼠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2.4.3 LW-AFC对LPS诱导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第三章 LW-AFC对炎性细胞的作用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对Aβ_(1-40)产生的的影响
        3.3.2 对中枢免疫调节的作用
        3.3.3 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3.3.4 对外周免疫调节的作用
    3.4 讨论
第四章 LW-AFC对AD作用靶点的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对Ap聚集的影响
        4.3.2 对BACE1活性的影响
        4.3.3 对AChE活性的影响
        4.3.4 对NIM网络中GPCR分子肾上腺素受体(β1和β2受体)的影响
    4.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鲜马奶粉制备工艺及其营养成分和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鲜马奶粉制备工艺研究
    1 喷雾干燥法制备鲜马奶粉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冷冻干燥法制备鲜马奶粉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鲜马奶粉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对比
        3.1 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鲜马奶粉、鲜马奶、鲜牛奶、鲜驼奶、鲜驴奶营养成分、基本性质及鲜马奶蛋白组学研究
    1 鲜马奶、鲜牛奶、鲜驼奶、鲜驴奶营养成分及基本性质对比研究
        1.1 仪器与试剂(厂家、批号)
        1.2 方法
        1.3 结果
    2 鲜马奶与鲜马奶粉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厂家、批号)
        2.2 方法
        2.3 结果
    3 鲜马奶蛋白组学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鲜马奶粉功效研究
    1 鲜马奶粉抗疲劳作用研究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2 鲜马奶粉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仪器与试剂
        2.2 方法
        2.3 结果
    3 鲜马奶粉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2 方法
        3.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鲜马奶粉抗氧化活性肽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 酶解法提取鲜马奶乳清蛋白中抗氧化活性肽工艺参数筛选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2 超滤法分离纯化鲜马奶乳清蛋白中抗氧化活性肽
        2.1 仪器与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浅谈新疆马奶及其产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检测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自治区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及耐药情况分析[D]. 王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2]流式细胞术对CART细胞制备前起始T细胞的质量监测和筛选[D]. 王会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ART及其联合IFN和RBV方案对HIV/AIDS合并HCV患者5年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肖巧.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4]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与细胞相互作用及其用于药物递送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D]. 郭玲玲. 东南大学, 2019
  • [5]恩替卡韦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观察[D]. 王姬. 浙江大学, 2019(03)
  • [6]蛹虫草子实体多糖的分离纯化、生物活性与品质评价[D]. 朱丽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7]健脾益肾药膳雌鸡粥干预社区老年衰弱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D]. 向玉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苜蓿黄酮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代谢和免疫性能影响的研究[D]. 占今舜. 扬州大学, 2017(12)
  • [9]LW-AFC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D]. 曾菊. 西北大学, 2015(12)
  • [10]鲜马奶粉制备工艺及其营养成分和功效研究[D]. 古丽巴哈尔·卡吾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标签:;  ;  ;  

T淋巴细胞酯酶活性测定法的改进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