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培训:中国加入WTO后的改革与创新

企业员工培训:中国加入WTO后的改革与创新

一、企业员工培训:入世后的改革与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指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葛希诺[2](2021)在《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发区不仅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领导和先锋,它承担着一系列重要的发展任务,如不断促进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刻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带动我国管理和经营方式的改革创新等,尤其是在某些地区发挥出了极大的区域优势。自1984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开发区以来,开发区已被定位为具有行政功能的开发区和具有经济功能的开发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的主要使命逐渐趋向于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由点及面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开发区开发时间相对较短,各个地区的开发区仍处在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由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却又过分强调统一开发区的发展。因此,现下开发区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进行的转型,就是对开发区提出的新的转变要求。在当下这一阶段,各地区大多数开发区的运行实践大多数都是政府为主导,这使得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到各方的制约,并在经济层面上限制了开发区的发展功能。经过中央、省、市政府的调查讨论,得出结论,开发区管理中的“一区多园”试点方法旨在突破传统方法的束缚,激发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是,此类试点尚无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经济成果的参考数据,因此改革的结果仍需要长期的实践验证。B市的开发区作为传统型国家级开发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为全省首批适应新的改革方式运行中的实验性开发区,在行政职能转变和经济功能突出方面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它是“一区多园”方式试点运行的开发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其在适应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存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标准不完善,岗位人员配备需要优化,管理委员会与园区之间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内外开发区的相关理论研究经验,深入挖掘造成这些问题的客观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如建设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标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直接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等,以期更好地实现改革目标,为进一步促进优化改革新方法,通过科学运营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方建国[3](2020)在《中国舟山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舟山的船舶代理市场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随着舟山船舶代理市场的全面放开,船东、租船人有了越来越多的船舶代理公司可供其选择,未来舟山的船舶代理市场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中国舟山外轮代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舟山外代公司)作为舟山市成立最早的船舶代理企业,面临着外部企业的自船自代、强大的竞争对手、持续市场压价的压力以及内部长期形成的体制机制不灵活、业务模式落后、服务意识缺乏等问题,因此,企业建立和发展一套实用的关系营销策略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舟山外代公司,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对关系营销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对船舶代理企业相关研究情况,在传统市场营销策略指导企业开展营销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营销策略。接着对关系营销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对船舶代理行业的发展概况和舟山外代公司进行了介绍,针对舟山外代公司的关系营销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舟山外代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为舟山外代公司制定了一系列关系营销策略,即提升服务、服务定价、品牌营销、平台营销、团队素质、提升管理、多元经营等7个方面来提升外部客户和内部员工满意度,与竞争者保持合作共赢以及在影响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稳定关系,希望能为舟山外代公司在舟山船舶代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洋[4](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旨在破除全球化时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国有体制发展前景的质疑。“公有制必然不如私有制”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把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中国经济的枷锁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公正的。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与全世界范围内其他经济体国有企业成功案例的对比分析,寻找出我国坚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国有企业不仅存在于具有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国家,连私有化至上的美国也并非没有国有企业。学界常有观点认为西方国有经济的比例比中国低很多,但是以新加坡为例的不少完全市场经济体也拥有着很高的国有经济比例。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涉及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但为何也能够实现经济成功呢?这些都是简单支持私有化的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所以说,草率的把所有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国有体制是不负责任的。回顾历史,那些不立足本国国情就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试图通过激进的私有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拉美国家、菲律宾等经济体陷入长久的“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证。而这些国家也基本失去了实现工业化的机会。反观同时期有着更高国有企业比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却完成了脱贫和赶超。国有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是与所有制无直接关系的。很多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在私有企业,尤其是在股权分散的大型私有企业里一个都不会少。如此可见,简单的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帮助。从西方成功的国有企业经验中可以看到,如果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按照市场规则有效治理国有企业,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和规避,完全不会比私有企业做的差。从对法国国有经济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承认国有企业贡献和地位的同时,法国政府不推行激进私有化,而是通过积极改革保持企业竞争力,使其成为国家核心技术的掌握者。德国的国有企业也在战后恢复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且在经历了几轮私有化后,近年来德国在电力等行业开始出现重新国有化的呼声。而北欧国家的国有企业则是支撑其高福利经济的重要部分,且在创新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亚洲的新加坡和韩国则更加是利用国有企业实现经济腾飞,完成工业化的典型案例。甚至在完全信奉私有化的美国也有着数量可观的国有企业,除了在公共事业部门外,也不乏涉足军工、金融、地产等行业。这些都说明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虽不是新问题,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只停留在企业微观治理的层面,并没有从全球化内外联动的视角,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直面指出坚定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信心来源。只有跳出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框架,从例证分析的角度才能更好找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在绪论中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论文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创新点;第一章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客观总结了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同时回顾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及推广的原因和过程,阐明了这一趋势对我国经济在逐渐融入全球体系后的影响。为了解释这一影响,本文在第一章第二节阐述了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第二章首先总结和分析了质疑国有企业运行效率的一些理论,包括“委托-代理”“搭便车”“预算软约束”等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与企业的产权归属公有或私有并无关联。随后,本文对推行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陷阱”进行了梳理。最后,本章指出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私有化改革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在第三章,本文通过对法国、德国、北欧国家、美国等经济体的国有企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借鉴的地方。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与中国更为接近的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国有经济成分和私有化改革的尝试,试图找到可供我国采用的改革路径。本文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就当前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举措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第八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国有企业发展的展望。

孙雪菲[5](2019)在《Q公司在山东地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成品油与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发展关系紧密。目前中国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石油进口国以及消费国,长久以来有着较高的对外依存度。经济全球化趋势显着,中国在入世后,中国市场开放度日益提高,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面对着巨大变革——中国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国内市场开放度持续提高,体制机制不断改革、企业自身体制等等,国内成品油销售压力巨大,因此创新市场组合营销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重点研究了营销策略相关理论,分析公司发展现状,使用统计数据对Q公司山东地区成品油营销产品等多方面展开分析,总结了 Q公司营销措施方面的问题,员工服务方面的问题,定价机制方面的问题,员工培训方面的问题,市场空间方面的问题,具体就是制度不完善、服务态度不好等问题;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Q公司成品油营销展开全方位的分析,从而完成Q公司成品油市场营销策略的设计。最后分别从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了营销组合策略,并从现场管理、品牌提升、提高油卡非润整体运作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策略实施建议。

张朋松[6](2016)在《企业培训交易费用研究》文中提出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分为一般性在职培训和特殊性在职培训。目前学者对企业培训的研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方面的研究,投资与收益方面的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培训收益与员工工资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或者是运用比较制度理论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行比较研究。但运用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企业培训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宏观层面的问题,针对一个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研究的学者还不多。本文采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工具,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论中的回归分析和层次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和德尔菲法,针对企业培训交易费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同时针对影响企业培训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减少交易费用的一些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首次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与模型对企业培训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企业培训交易费用进行定义,然后运用弗鲁博顿和芮切特的交易费用分类方法对企业培训交易费用进行分类。首先把整个培训交易费用分为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市场型交易费用,然后把市场型交易费用分为培训前交易费用、培训中交易费用和培训后交易费用,并对如何减少交易费用提出建议思路。2.首次运用预测模型对影响讲师课酬交易费用的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本文在研究讲师课酬预测模型之前,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对课程体系进行定性研究,得到了相对规范、完整、符合行业特点的课程体系。然后运用预测模型对影响企业培训交易费用-讲师课酬的因素进行分类,找到真正影响讲师课酬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以便于培训管理者在培训前进行预算管理,并为与讲师或助理进行谈判提供依据。3.首次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培训评估效果进行预测企业培训评估主要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由于柯氏评估属于事后评估,而且三、四级评估费用较高,如果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出现教学事故已经无法避免,所以事后评估有其弊端。本文将建立培训前交易评估预测模型,方便培训管理者在培训前对培训效果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减少培训事故。4.首次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和比较制度方法对企业培训演进路径进行研究传统的企业培训阶段划分是按照时间发展或培训模式的变更为划分依据的,本文的研究角度不同以往,主要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培训的演进路径进行研究,运用比较制度对市场型交易费用和管理型交易费用进行比较,并将演进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苏百惠[7](2015)在《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文化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作用的日益突出,许多企业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和吸取了国内外先进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优秀成果,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取得了显着的成效。Y公司作为成立于2008年的新型煤炭企业,也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途径。本文以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为题,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基础上,首先通过对Y公司的内部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其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其次,针对Y公司存在的问题,以企业文化理论为依据,结合煤炭行业特点,提出了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方案;最后,探讨了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策略建议。通过论文研究可以发现,对Y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务必做到“管理与文化一体”,“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方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推动公司发展,真正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进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李娜[8](2014)在《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个有志于取得长远发展的金融公司必须将其触角伸向境外市场寻求纵深发展。这些金融公司在开展跨国经营业务时,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本土化”策略,如生产本土化、物资采购本土化、人才本土化、品牌运营本土化、经营管理本土化等。实施本土化策略无疑是跨国公司在国外市场制胜的重要筹码,然而优质的战略决策和目标能否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取决于是否拥有完美的执行力。而外资银行能否真正落实本土化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会对我国国内银行改制和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借鉴造成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对以汇丰为首的外资银行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策略进行理论剖析和认证,从单一的欣赏、借鉴转为批判吸收,对汇丰银行本土化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压力以及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执行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力求解决银行业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的矛盾点。同时,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寻求其契合点,结合汇丰银行的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背景及现状,运用SWOT和STP分析法总结汇丰银行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机遇、优势和劣势,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优化措施,藉此丰富我国金融行业国际化发展中在“本土”环境上培育执行力的理论,为我国银行走向国际化领军银行提供理论支持。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本土化”必须从空中楼阁落至实地,管理制度与战略决策一定要与当地的金融环境相匹配,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必须得以真正执行,优秀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优秀的执行力,将失去其原有的优势。我们的本土化理论不应排斥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而恰恰应为这些模式和经验造就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当然也包括对他们的改良,由此而建立我们自己的本土化执行力模式。这将对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市场化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艳[9](2014)在《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保险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保险公司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创新性,以及制度结构的耦合程度,关系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以及能否给金融市场与社会民生稳定提供高可靠性、高质量的保险服务,进而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政府、行业协会及保险公司自身的共同努力,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保险公司的效能快速提升,中国的保险业市场也实现了大发展。但是,中国保险公司在制度层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制度变迁与创新仍然存在障碍,严重制约了中国保险公司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如何从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视角定位与规划中国保险公司的发展,帮助保险公司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好地实现其做大做强、融入全球市场、保障社会的本质功能是目前金融市场面临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保险学、企业创新等理论为基石,以中国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现状,研究我国保险公司的制度变迁与创新问题,在“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从实践上说,有助于提升制度创新的质量与速度,充分发挥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功能;通过对制度创新的设计,有助于实现其良性的制度变迁,进而促进其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效的保险产品,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理论上说,构建了符合中国保险公司特殊性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及模型,以指导未来保险公司的制度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保险学理论有机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是文献综述,对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的已有文献进行了评述,为本文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再次,对于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是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该部分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对保险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与企业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指出其与本文研究的密切相关性。第三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首先,剖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动因,论证了制度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是其制度变迁最根本的动力。其次,分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方式与过程。再次,剖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微观与宏观绩效。最后,揭示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逻辑关系。第四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历程与现状。首先,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历程分为了建国前的阶段、恢复发展和改造阶段(1949-1958)、停滞阶段(1959-1979)、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阶段(1978-1991)、快速变迁阶段(1992年-2001年)、入世后的阶段(2002年至今),对每个阶段取得的特点及总体变迁规律进行了分析。其次,从法人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机制及诚信制度四个方面剖析了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剖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外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包括法制建设滞后、外部监管机构不完善、保险市场不健全、外部非正式制度缺失。第五章是国外保险公司制度借鉴及启示。该部分分别从保险法制、保险监管模式、保险监管内容、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国外保险公司的制度进行了介绍,并得出一些对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有益的启示。第六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架构设计。该部分对中国保险公司的制度进行了设计,为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将制度分为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对两种类型的制度分别从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进行了设计。第七章是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对策。首先,分析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短期与中长期目标。其次,从创新主体的角度,指出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目标实现的路径。最后,提出了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转变企业发展理念、公司治理结构创新的对策、诚信制度创新对策、保险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及营销制度创新对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策、外部监管制度创新对策。

夏奕奕[10](2012)在《从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看在华外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以渣打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是渣打集团在中国的独资分支机构,在华经营历史超过150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外资银行。自入世以来,渣打对中国境内居民和国内企业逐步开展了各类人民币业务,拥有了更大的客户群体,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企业比入世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如同其他外资银行在入世后的状况一样,无论是机构扩张的数量、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还是业务领域的发展或是盈利状况,发展速度都不如预期的快速。外资银行在中国整个银行业所占的份额,也始终是微不足道的。在此背景下,本人作为外资银行的一名资深从业人员,见证了渣打(中国)入世前后的变化发展,在充分分析了外资银行外部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尝试从中国古典文学的管理哲学中寻求促进发展的解决之道。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三国演义的文学作品中提炼出东方管理哲学的精粹对入世后外资银行在华的发展困境作出分析。首先,本文对外资银行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了解渣打(中国)潜在的机会和可能的威胁。其次,本文对外资银行的自身能力和内部资源进行了评估,以明确渣打(中国)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对外资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中,本文形成了对渣打(中国)的SWOT分析。最后,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最终确立了渣打(中国)在华经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即“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深化差异化竞争”、和“优化政府、监管、同业关系”。本文尝试给出了渣打(中国)在华经营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希望这能够使渣打(中国)在日益激烈的金融业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也对其他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企业员工培训:入世后的改革与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员工培训:入世后的改革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学术价值
        2.现实意义
    (三)学术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开发区三种基本运行方式
        2.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方式
    (二)理论基础
        1.新公共服务理论
        2.组织理论
二、B市开发区现状
    (一)B市开发区管委会运行现状
        1.基本情况
        2.机构设置
        3.人员配备
        4.薪酬制度
        5.考评机制
    (二)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现状
        1.管理体制
        2.运营方式
        3.人事制度
        4.保障要素
三、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存在盲点
        2.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达标
        3.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应用不充分
    (二)绩效考核标准方面
        1.绩效考核指标及权重在设计时存在偏差
        2.考核主体缺乏多样性
        3.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反馈和申诉机制
    (三)岗位人员配置方面
        1.部分员工专业素质与职位不符
        2.部门人力资源浪费与人才资源短缺并存
        3.缺乏对专业技术职位的培训
    (四)管委会与园区方面
        1.政府权能下放权限不足
        2.经济职能和政府职能过度分割
        3.园区资金融资难问题突出
四、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审计团队的理论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1.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不足和审计任务重之间存在矛盾
        2.审计人员缺乏专业能力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高要求有突出矛盾
        3.经济责任审计中对“加强科技审计”的思考不足
    (二)绩效考核标准不科学
        1.绩效考核体系缺乏管理层支持
        2.原有的绩效考核系统不能满足新的工作需求
        3.绩效考核结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园区人员分配不科学
        1.人才管理缺乏淘汰机制
        2.管理机构组织方式有待完善
        3.人员培训呈现资源分散、渠道单一的特性
    (四)总体组织结构不明确
        1.行政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2.不能区分管理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和园区的经济职能
        3.园区配套政策和运营机制创新不足
五、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1.科学的总体规划
        2.多措并举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3.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二)搭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1.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考核指标
        2.健全绩效考核流程
        3.建立有效的绩效申诉制度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
        1.提高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的人才质量
        2.加快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人才储备
        3.完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
    (四)加强管委会与园区集团的资源整合
        1.加强精简管理和下放权力
        2.采用直线型的职能组织方式
        3.创新“政策优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舟山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关系营销基本理论及应用概述
    2.1 关系营销的内涵
    2.2 关系营销的特征
    2.3 关系营销的市场模型
        2.3.1 企业与客户的相互关系
        2.3.2 企业与员工的相互关系
        2.3.3 企业与影响者的相互关系
        2.3.4 企业与竞争者的相互关系
    2.4 关系营销的基本要素
    2.5 关系质量评价指标
第3章 船舶代理行业概况
    3.1 船舶代理行业的由来
    3.2 船舶代理的定义
    3.3 船舶代理的类型
    3.4 船舶代理的业务范围
    3.5 船舶代理的特征
        3.5.1 国际性和复杂性
        3.5.2 服务性和不可分离性
        3.5.3 专业性和无形性
    3.6 船舶代理的作用
        3.6.1 提供专业服务
        3.6.2 发挥桥梁纽带
        3.6.3 促进降本增效
        3.6.4 处理突发事件
    3.7 我国的船舶代理发展概况
    3.8 舟山船舶代理行业现状
第4章 舟山外代公司关系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舟山外代公司与客户的关系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4.1.1 舟山外代公司与客户的关系营销现状
        4.1.2 舟山外代公司与客户的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4.2 舟山外代公司与员工的关系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舟山外代公司与员工的关系营销现状
        4.2.2 舟山外代公司与员工的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4.3 舟山外代公司与影响者的关系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4.3.1 舟山外代公司与影响者的关系营销现状
        4.3.2 舟山外代公司与影响者的关系营销存在问题
    4.4 舟山外代公司与竞争者的关系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4.4.1 舟山外代公司与竞争者的关系营销现状
        4.4.2 舟山外代公司与竞争者的关系营销存在的问题
    4.5 客户满意率调查
        4.5.1 调查结果和分析
        4.5.2 改进建议
第5章 舟山外代公司关系营销应对策略
    5.1 加强改善服务质量,提升客户价值
        5.1.1 树立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
        5.1.2 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5.1.3 开展捆绑销售,拓宽服务链条
    5.2 抓住客户消费心理,实施服务定价
        5.2.1 顾客差别定价
        5.2.2 抓“大”护“小”
        5.2.3 降低港口使费
    5.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品牌营销
        5.3.1 深化完善服务理念,贯彻文化理念
        5.3.2 开展品牌班组创建,树立服务典型
        5.3.3 建设职工温馨家园,打造幸福外代
        5.3.4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凝聚发展力量
    5.4 积极推进信息建设,建立平台营销
        5.4.1 建立完善宣传平台
        5.4.2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
        5.4.3 优化实施信息系统
    5.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团队素质
        5.5.1 组建营销团队
        5.5.2 培养综合人才
        5.5.3 加强班子建设
    5.6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5.6.1 建立严格的选人用人机制
        5.6.2 建立合理的工资薪酬体系
        5.6.3 建立公平的内部竞争机制
        5.6.4 建立完善的客户信用管理机制
    5.7 紧跟自贸区新政策,实施多元经营
        5.7.1 做大做强公司外轮供应业务
        5.7.2 提早谋划抢占新兴市场
        5.7.3 与同行业公司建立战略联盟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工作回顾
    6.2 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舟山外代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表
致谢

(4)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
        一、经济全球化相关理论综述
        二、“华盛顿共识”的含义及影响
        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相关理论综述
        四、发达国家(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理论及案例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及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全球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推广下的经济全球化
        二、全球化对不同阶段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
        三、西方国家的“逆全球化”倾向及其影响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误区
    第一节 “国企病”不专属于国有企业
        一、委托-代理问题
        二、搭便车问题
        三、软预算约束问题
    第二节 国有企业私有化的“陷阱”
        一、陷阱一:行业的选择
        二、陷阱二:企业的定价
        三、陷阱三:合适的收购者
        四、陷阱四:腐败的问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
        一、“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节 发展国有企业不代表“民营经济离场”
        一、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依据
        二、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依据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依据
第三章 欧美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法国:社会主义文化土壤下走出的全球性国有企业
        一、法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法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德国国有企业:经济国家主义的有效实践
        一、工业化中功不可没的德国国有企业
        二、德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三、德国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三节 芬兰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楷模
        一、“红色政权”下的芬兰国有企业
        二、芬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和改革
        三、芬兰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美国国有企业:美国“无国企”的真相
        一、美国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特点
        二、美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三、美国经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借鉴和思考
第四章 亚洲国有企业的发展历史与借鉴意义
    第一节 韩国:经济起飞依靠集权政府下的国有企业
        一、韩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韩国的国有企业治理与改革
        三、集权政府下的经济起飞
        四、韩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反思
    第二节 新加坡:国有企业治理的成功案例
        一、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治理模式
        三、淡马锡模式的成功和借鉴意义
第五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及评估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
        一、《指导意见》的改革思路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足
        一、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型问题
        二、实行有效监督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五、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有机统一
第六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前全球化”时代的国有企业改革
        一、“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前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带来新挑战的原因
        二、全球化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
        一、政策机遇
        二、改革叠加期机遇
        三、“逆全球化”倒逼机遇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有企业适应全球化趋势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党的领导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四、国有企业走出去
        五、国有企业道路自信
    第二节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主要改革对策
        一、应对政府经济管理功能相对弱化的改革对策
        二、应对生产要素不对等流动的改革对策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5)Q公司在山东地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背景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营销4Ps理论
    2.2 SWOT理论
    2.3 STP营销理论
    2.4 五力模型理论
第三章 Q公司山东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公司简介
    3.2 Q公司在山东市场的营销现状
        3.2.1 主要营销策略
        3.2.2 客户管理模式
    3.3 Q公司在山东市场营销存在问题及不足
        3.3.1 缺乏全面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3.2 缺乏多元化市场营销策略体系
        3.3.3 缺乏有力的市场营销制度保障
        3.3.4 市场营销服务仍存在不足
第四章 Q公司山东市场营销环境SWOT分析
    4.1 Q公司在山东市场的优势分析
        4.1.1 地域位置得天独厚
        4.1.2 营销模式相对丰富
        4.1.3 营销战略设定合理
        4.1.4 资源渠道更为广阔
    4.2 Q公司在山东市场的劣势分析
        4.2.1 缺少科学、系统的营销体系
        4.2.2 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偏弱
        4.2.3 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缺陷
        4.2.4 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4.3 Q公司在山东市场的机会分析
        4.3.1 经济增长飞速
        4.3.2 政策支持及保护
        4.3.3 科技发展迅猛
        4.3.4 人文环境良好
    4.4 Q公司在山东市场的威胁分析
        4.4.1 主要竞争者分析
        4.4.2 主要替代产品分析
        4.4.3 潜在进入者分析
        4.4.4 营销的顾客分析
    4.5 Q公司SWOT分析归纳总结
第五章 Q公司在山东地区目标市场定位及营销组合策略
    5.1 Q公司山东地区成品油目标市场选择定位
        5.1.1 成品油市场细分
        5.1.2 目标市场选择
        5.1.3 市场定位
    5.2 Q公司在山东地区成品油营销组合策略
        5.2.1 价格策略
        5.2.2 产品策略
        5.2.3 渠道策略
        5.2.4 促销策略
    5.3 保障成品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实施的建议
        5.3.1 强化现场管理,提升公司品牌
        5.3.2 提高油卡非润整体运作水平
        5.3.3 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5.3.4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5.3.5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5.3.6 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导向,提升价值创造和决策支持能力
        5.3.7 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提升合规运行和综合支持能力
    5.4 成品油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实施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企业培训交易费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培训管理方面
        1.3.2 培训讲师方面
        1.3.3 参训学员方面
        1.3.4 培训机构方面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综述
    2.2 交易费用理论综述
    2.3 企业培训文献综述
3 企业培训行业交易费用分析
    3.1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培训模型
    3.2 企业培训交易费用实证研究
        3.2.1 培训前市场型交易费用
        3.2.2 培训中市场型交易费用
        3.2.3 培训后市场型交易费用
    3.3 小结
4 市场型交易费用研究
    4.1 明确问题
    4.2 建立多级递阶层次结构
    4.3 建立判断矩阵
    4.4 相对重要性计算
    4.5 一致性检验
    4.6 第三层次AHP分析
    4.7 计算综合重要度
5 市场型交易费用之讲师课酬费用研究
    5.1 课程体系研究
        5.1.1 现有课程体系
        5.1.2 调查结果
    5.2 基于因子分析的讲师课酬交易费用研究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择
        5.2.3 相关分析
        5.2.4 回归分析
    5.3 小结
6 市场型交易费用之评估交易费用研究
    6.1 建立指标体系
    6.2 一级评估数据收集
    6.3 讲师数据
    6.4 相关分析
    6.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6 小结
7 政治型交易费用研究
    7.1 国家层面交易费用研究
        7.1.1 国家管理机构设置
        7.1.2 企业培训相关法律
        7.1.3 有效减少政治型交易费用的方法
        7.1.4 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7.2 行业层面交易费用研究
        7.2.1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
        7.2.2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
        7.2.3 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7.2.4 美国培训认证协会
    7.3 小结
8 管理型交易费用研究
    8.1 管理型交易费用分类
    8.2 管理型交易费用之工资
    8.3 管理型交易费用之房租
    8.4 管理型交易费用之税金
        8.4.1 营业税
        8.4.2 增值税
        8.4.3 企业所得税
        8.4.4 个人所得税
        8.4.5 其它费用
        8.4.6 营业税改增值税
    8.5 小结
9 企业培训发展路径研究
    9.1 按照时间阶段划分的演进路径
    9.2 按照交易费用划分的演进路径
管理型交易费用(X>Y)'>9.2.1 第一阶段: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X>Y)
市场型交易费用(Y>X)'>9.2.2 第二阶段: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Y>X)
        9.2.3 第三阶段: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Y≈X)
10 结论与创新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0.3 本文的主要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索引
作者简历
主要学术活动与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2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文化理论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的层次结构
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2.3 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2.4 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3.1 Y公司概况
3.2 行业背景
    3.2.1 煤炭需求增长趋势减缓
    3.2.2 环境保护给Y公司带来很大压力
    3.2.3 地域文化分析
3.3 Y公司企业文化的历史沿革
3.4 Y公司企业文化的特色
3.5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3.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5.2 对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分析
    3.5.3 Y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 4 Y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方案
4.1 Y公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4.1.1 企业精神文化存在的问题
    4.1.2 企业制度文化存在的问题
    4.1.3 企业行为文化存在的问题
    4.1.4 企业物质文化存在的问题
4.2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4.2.1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目标
    4.2.2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基本原则
4.3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4.3.1 Y公司精神文化建设方案
    4.3.2 Y公司制度文化建设方案
    4.3.3 Y公司行为文化建设方案
    4.3.4 Y公司物质文化建设方案 5 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议
5.1 Y公司文化建设方案实施的步骤
5.2 Y公司文化建设方案实施的策略建议
    5.2.1 加强企业文化推广
    5.2.2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培训体系
    5.2.3 加强人文主义管理
    5.2.4 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8)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外资银行的定义
2.2 国际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
2.3 比较优势理论
2.4 外资银行本土化战略
2.5 本土化的执行力 3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战略实施现状分析
3.1 汇丰银行发展概况
3.2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战略的背景与表现
    3.2.1 品牌本土化
    3.2.2 营销本土化
    3.2.3 产品本土化
    3.2.4 人才本土化
    3.2.5 管理本土化
3.3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3.1 中国政策、经济发展对汇丰银行的影响
    3.3.2 组织架构条线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3.3.3 管理培训生制度的绩效性
    3.3.4 风控管理与业务营销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3.3.5 战略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4 汇丰银行在华本土化进程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汇丰银行本土化的内部环境影响分析
4.2 汇丰银行本土化的外部环境影响分析
    4.2.1 中国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
    4.2.2 政治、法律与政策环境的影响
    4.2.3 人文环境的影响
4.3 SWOT 分析 5 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的优化策略
5.1 内部环境的优化策略
    5.1.1 对落实和优化执行力的建议
    5.1.2 对管理培训制度的优化建议
    5.1.3 对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营销拓展关系的建议
5.2 外部环境的应对策略
    5.2.1 对中国监管政策与业务发展关系的把握
    5.2.2 应对中资银行网点竞争优势的策略
    5.2.3 克服人文环境的不利影响 6 结束语
6.1 主要结论
    6.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1.2 外资银行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6.1.3 对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的启示
6.2 本文的不足与局限性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
    2.1 保险学理论
        2.1.1 保险范畴的界定
        2.1.2 保险的性质与功能
        2.1.3 保险的基本原则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制度变迁的内涵及发展
        2.2.2 制度变迁的动因
        2.2.3 制度变迁的方式及程序
    2.3 产权理论
        2.3.1 产权的内涵
        2.3.2 产权的类型
        2.3.3 产权的特性及功能
        2.3.4 产权的界定
    2.4 交易成本理论
        2.4.1 交易成本的内涵及性质
        2.4.2 交易成本的特点及类型
        2.4.3 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2.5 公司治理理论
        2.5.1 公司治理的产生
        2.5.2 公司治理的含义
        2.5.3 公司治理的结构
    2.6 企业创新理论
        2.6.1 企业创新的含义
        2.6.2 企业创新的特点
        2.6.3 企业创新的内容
第3章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3.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动因
        3.1.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供给
        3.1.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需求
        3.1.3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3.1.4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均衡分析
    3.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方式与过程
        3.2.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方式
        3.2.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过程
    3.3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绩效
        3.3.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微观绩效
        3.3.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宏观绩效
    3.4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第4章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历程分析
        4.1.1 建国前的阶段
        4.1.2 恢复发展和改造阶段(1949-1958)
        4.1.3 停滞阶段(1959-1979)
        4.1.4 改革开放后的恢复阶段(1978-1991)
        4.1.5 快速变迁阶段(1992 年-2001 年)
        4.1.6 入世后的阶段(2002 年至今)
        4.1.7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的经验与特点
    4.2 当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1 国有保险公司产权不清
        4.2.2 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
        4.2.3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合理
        4.2.4 诚信制度严重缺失
    4.3 中国保险公司外部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4.3.1 法制建设滞后
        4.3.2 外部监管机构不完善
        4.3.3 保险市场不健全
        4.3.4 外部非正式制度缺失
第5章 国外保险公司制度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的保险法制
        5.1.1 美国的保险法制
        5.1.2 英国的保险法制
        5.1.3 德国的保险法制
        5.1.4 亚洲发达国家的保险法制
    5.2 国外保险监管模式
        5.2.1 美国的保险监管模式
        5.2.2 英国的保险监管模式
        5.2.3 德国的保险监管模式
        5.2.4 日本的保险监管模式
    5.3 国外保险监管内容
        5.3.1 偿付能力监管
        5.3.2 治理结构监管
        5.3.3 市场行为监管
    5.4 国外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制度
        5.4.1 美国和英国的保险公司内部治理
        5.4.2 德国和日本的保险公司内部治理
    5.5 对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借鉴与启示
第6章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架构设计
    6.1 中国保险公司正式制度设计
        6.1.1 中国保险公司内部正式制度设计
        6.1.2 中国保险公司外部正式制度设计
    6.2 保险公司非正式制度设计
        6.2.1 保险公司内部非正式制度设计
        6.2.2 保险公司外部非正式制度设计
第7章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对策
    7.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目标
        7.1.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中长期目标
        7.1.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短期目标
    7.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目标实现的路径
        7.2.1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主体分析
        7.2.2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路径
    7.3 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7.3.1 转变企业发展理念
        7.3.2 公司治理结构创新对策
        7.3.3 诚信制度创新对策
        7.3.4 保险公司内部偿付能力管理及营销制度创新对策
        7.3.5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对策
        7.3.6 外部监管制度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10)从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看在华外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以渣打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1.1.2 外资银行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受到诸多限制
    1.1.3 外资银行的政府、监管、同业关系亟待加强
    1.1.4 渣打(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儒家、道家、兵家思想与东方管理哲学
    2.1.1 儒家的管理思想
    2.1.2 道家的管理思想
    2.1.3 兵家的管理思想
    2.1.4 东方管理哲学
2.2 战略管理的常用工具
2.3 本章小结 3 外资在华银行竞争力分析——以渣打银行为例
3.1 企业简介
    3.1.1 集团简介
    3.1.2 渣打银行在中国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外资银行SWOT分析
    3.3.1 内部优势分析
    3.3.2 内部劣势分析
    3.3.3 外部机遇分析
    3.3.4 外部威胁分析
3.4 识别竞争对手
    3.4.1 竞争格局分析
    3.4.2 竞争重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渣打(中国)的战略框架
4.1 战略问题总结
4.2 渣打(中国)的战略表述
    4.2.1 战略表述
    4.2.2 渣打(中国)的愿景
    4.2.3 渣打(中国)的公司使命
    4.2.4 渣打(中国)的战略目标
    4.2.5 渣打(中国)的竞争基础
4.3 本章小结 5 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的体现
5.1 三国简介
5.2 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
    5.2.1 人道行为——管理哲学
    5.2.2 人才行为——人才管理
    5.2.3 人心行为——管理心理
    5.2.4 人缘行为——管理沟通
    5.2.5 人谋行为——谋略管理
    5.2.6 和谐
5.3 本章小结 6 借鉴三国中的东方哲学,指导渣打策略实施
6.1 明晰东方管理哲学的两大主线
    6.1.1 管理者加强自身修养,体现“仁、威、信、勤”
    6.1.2 领导者努力“悟道、顺道”,实现与时俱进
6.2 以人为本,知人、用人、励人、容人
    6.2.1 识人、知人——人才吸引本土化
    6.2.2 用人、励人——人才运用要到位
6.3 以赏罚为手段,完善激励机制
    6.3.1 、建立全面、有效的激励机制
    6.3.2 注意赏罚分明
6.4 以“缘”为纽带,做好管理沟通
    6.4.1 亲缘
    6.4.2 地缘
    6.4.3 文缘
6.5 运用“谋、筹、术、器”,提高核心竞争力
    6.5.1 谋:把握未来方向,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6.5.2 筹:化敌为友,差异化竞争
    6.5.3 术:发挥创新优势
    6.5.4 器:用科技武装团队
6.6 “情、理、法”结合,实现权变管理
6.7 渣打(中国)战略实施的三个手段
    6.7.1 本土化
    6.7.2 差异化
    6.7.3 战略联盟
6.8 本章小结 7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企业员工培训:入世后的改革与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B市开发区“一区多园”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葛希诺.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中国舟山外轮代理有限公司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 方建国.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4]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研究[D]. 李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5]Q公司在山东地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孙雪菲.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企业培训交易费用研究[D]. 张朋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7]Y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方案研究[D]. 苏百惠.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8]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李娜.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9]中国保险公司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 王艳. 吉林大学, 2014(09)
  • [10]从三国中的东方管理哲学看在华外资银行的应对策略 ——以渣打银行为例[D]. 夏奕奕. 复旦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企业员工培训:中国加入WTO后的改革与创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