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三墓碑文

李大钊三墓碑文

一、李大钊的三座墓碑和碑文(论文文献综述)

张莎玮[1](2012)在《广州陵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古代帝王陵园延续到今天的烈士、名人陵园,陵园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色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深刻的时代面貌,其特有的纪念文化是属于整个社会乃至一个民族文明的。园林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而陵园则是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园林,它更兼有追思先人、尊重保护历史,传承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论文第一章绪论以园林艺术与陵园文化的渊源、陵园的形成与发展、陵园研究现状为背景,阐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并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等。第二章首先区分和界定相关概念,系统阐述中国从古至今陵园的发展历程,将每个历史阶段陵园的发展及特点进行归纳,在中国陵园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重点论述广州陵园的发展历程,从古代、近代、当代和现代这四个历史时期进行论述,旨在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找出广州陵园的发展历史进程。第三章,选取广州陵园的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从烈士陵园、名人陵园和外国人陵园三个层次进行归纳总结,逐个从园林的角度探讨陵园发展。经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分析研究后,在论文的第四章分析广州陵园的特征及内涵。特征分析包括从地形、水、植物、墓道四个方面分析。内涵分析从广州陵园体现的纪念性精神、帝王陵文化以及岭南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能够总结广州陵园在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从中归纳广州陵园的发展历史,从园林理论的视角丰富陵园文化的研究,完善广州园林的理论。

段丽欣[2](2005)在《北京现代革命史2004年文章着作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李霞[3](2005)在《《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李大钊和翦伯赞都是中国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李大钊是开拓者兼传播者,翦伯赞则是发展和运用唯物史观的杰出代表。而《史学要论》和《历史哲学教程》则分别是他们集中阐述历史观和史学观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两座丰碑。此文试从《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两书的比较分析李大钊与翦伯赞史学思想的异同,感受二人所处时代的史学主流思想及其二人个体风格的不同,从而启发我们去进一步认识历史与时代的关系、求真与致用的关系。主要从历史观和史学观两方面来分析论述,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是李大钊和翦伯赞学术研究史的回顾及其研究现状。 第一章为两人生平及成书背景,目的是从时代背景去理解造成二人史学思想差别的原因。 第二章从历史观的角度分析异同,主要从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和态度上、进步观、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特殊和一般的关系、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解六个方面去展开论述的。 第三章从史学观的角度看,主要是从历史和史学的关系、史观和史论关系、历史学的属性、历史学的作用四个方面论述。 第四章为结语,从总体上分析两书所体现的差别,得出结论,另外引申对“求真”与“致用”关系的思考。 第六部分为附录,主要是参考书目及目前有关李大钊和翦伯赞的论着。

王艳萍[4](2004)在《李大钊的三座墓碑和碑文》文中研究指明一、李大钊遇害始末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进入天津大沽口挑衅。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此举激起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李大钊适时地发动群众开展反帝斗争。17日,李大钊率领游行队伍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示威时,和部分群众一道遭到军警殴打。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领导下,3万多群众召开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示威大会。北京10万余人举行大示威,在执政

二、李大钊的三座墓碑和碑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大钊的三座墓碑和碑文(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陵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
        1.2.1 国内研究成果
        1.2.2 国外研究成果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陵园的概述及发展历程
    2.1 陵园的概念及缘起
        2.1.1 陵园的概念
        2.1.2 陵园的缘起
    2.2 中国陵园的发展历程
        2.2.1 古代陵园发展(1840 年以前)
        2.2.2 近代陵园发展(1840-1919)
        2.2.3 现代陵园发展(1919-1949)
        2.2.4 当代陵园发展(1949-)
    2.3 广州陵园发展历程
        2.3.1 形成期(1840 以前)
        2.3.2 转型期(公园 1840-1919)
        2.3.3 发展期(1919-1949)
        2.3.4 成熟期(1949-至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陵园实例分析
    3.1 烈士陵园
        3.1.1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3.1.2 东征阵亡烈士陵园
        3.1.3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3.1.4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3.1.5 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
    3.2 名人陵园
        3.2.1 兴中会墓园
        3.2.2 伍廷芳、伍朝枢墓
        3.2.3 邓荫南墓
        3.2.4 邓世昌墓
        3.2.5 陈复墓
        3.2.6 朱执信墓
    3.3 外国人陵园
        3.3.1 清真先贤古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陵园分析
    4.1 广州陵园特征分析
        4.1.1 地形
        4.1.2 水
        4.1.3 植物
        4.1.4 墓道
    4.2 广州陵园内涵分析
        4.2.1 广州陵园体现的纪念性精神
        4.2.2 广州陵园体现的帝王陵文化
        4.2.3 广州陵园体现的岭南文化
        4.2.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二人生平及成书背景
    第一节 李大钊生平及《史学要论》成书背景
    第二节 剪伯赞生平与《历史哲学教程》成书背景
第二章 历史观之比较
    第一节 在唯物史观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认识
    第二节 对历史发展进步性的看法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四节 关于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
    第五节 对特殊和一般的认识
    第六节 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看法
第三章 史学观之比较
    第一节 关于历史和史学的关系
    第二节 关于史学观存在的必要性及史、论关系
    第三节 关于历史学的属性
    第四节 关于历史学的作用
第四章 结语
    第一节 两书比较的总结
    第二节 关于历史学功用的思考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书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李大钊的三座墓碑和碑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陵园研究[D]. 张莎玮.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
  • [2]北京现代革命史2004年文章着作目录索引[J]. 段丽欣. 北京党史, 2005(05)
  • [3]《史学要论》与《历史哲学教程》的比较研究[D]. 李霞. 山东大学, 2005(01)
  • [4]李大钊的三座墓碑和碑文[J]. 王艳萍. 党史博采, 2004(01)

标签:;  ;  ;  

李大钊三墓碑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