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年第七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年[1](2016)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舰载航空医学是为适应舰载机飞行员的特殊医学保障需求而诞生的一门特色学科,涵盖舰载机飞行员选拔、训练、作战、驻训、试验、装备以及事故调查等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利用生物医学技术开展相关生物学、医学、心理学、人机工效学、工程学、信息科学和人因素研究,保障舰载机飞行员生理心理健康和海上飞行安全,提高舰载机飞行员作业效能的医学专业分支。由于舰艇自身特有的条件属性,导致舰载机飞行员的医学保障需求与普通岸基飞行员医学保障有着较大区别。随着我军航母训练舰“辽宁号”正式入列,舰载航空医学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风险与挑战,加强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水平,对提升我军战斗力意义重大。及时且全面地获取国内外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研究领域信息,为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专题知识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纵观世界舰载航空医学发展史,美军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舰载机飞行员医学保障方面业已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收获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在舰载航空医学研究方面,无论是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技术水平均领先于世界,积累有大量极具价值的资料。为及时、全面获取美军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舰载航空医学相关科研成果,为专题信息的搜集、评价、组织提供合适的技术路径,为军事医学知识服务系统的研建提供有益的范式,为实现我军战略转型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故开展本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系统分析和文献计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系统调研舰载航空医学需求和美军相关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专题知识服务模式,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系统架构,开发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原型。为相关科研人员学习借鉴美军经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精准信息保障,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论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聚焦了主要研究内容,设计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明确了研究目标。第二部分,探讨了知识服务的定义、相关定律、相关方法和意义,分析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专题知识服务在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中的优势,设计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构建流程,构建了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第三部分,解析了舰载航空医学的定义。从时间范围、明确用户、需求规律、主要用途、问题本质和服务形式六个方面,确定了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方法。从需求的认识和转化规律上,构建了需求的获取流程,运用“以目标为中心”的情报分析方法,完善了知识需求获取分析的逻辑过程,形成了“确定目标-问题分析-建立模型-评估数据-填充模型”的需求分析流程。从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和保障内容知识需求四个方面,对舰载航空医学的知识需求进行了多维分类分析。其中,保障阶段涉及试验试飞、飞行员选拔、飞行训练、作战部署、休整驻训、装备研制、事故调查七个阶段。保障功能涉及健康维护、伤病救治、能力促进三个方面。保障机构涉及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训练机构三类。保障内容涉及卫生学、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医学工程、毒理学和药理学八个大类。第四部分,运用文献计量和文献调研等方法,统计分析了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实验室1975-2010年发文及其来源。分析、判读、梳理了美海军官网、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以及部分公开出版物,为相关信息采集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相关信息来源均为公开来源,主要来自互联网,其中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和国防科技情报中心是最重要的科技报告来源;美军相关科研机构网站是获取新闻、命令、图片的最佳途径;部分商业数据库、搜索引擎资源、学协会报告、视频网站、期刊内部资料等是重要的补充来源。第五部分,运用文献调研、统计分析、专家咨询方法,确定了专指优先、科研传承、需求变化、类型多样的检索原则,确定了核心检索词和检索策略,提出了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创新思路。对相关信息来源内容信息进行下载,并对获取的结果进行格式规范整理。探讨了从作者分析、主题发现和时间演进三个方面对获取的文献信息进行知识发掘的可行性。第六部分,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舰载航空医学相关多个知识组织体系,提出了建立以专题分类主题一体化表为基础,基于领域本体的多层次专题知识组织方法。结合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定义了信息元数据和数据间的逻辑结构,构建了包含主题词、保障功能、保障阶段、文献信息、研究机构和舰载航空医学分类的舰载航空医学领域本体,实现了专题知识组织标引功能。第七部分,完成了专题知识平台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设计了平台构建流程,明确了平台的目标定位。按照功能需求,设计了管理模块、检索模块、百科模块、知识模块、个性模块、新闻模块六个功能模块。提出了平台系统设计原则和系统架构,从数据的获取、存储、计量、展示四个方面讨论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根据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设计需求,选择了适用的开发工具,实现了专题知识服务平台初始功能。第八部分,对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对研究的创新点进行了梳理,对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薛晓芳[2](2014)在《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呈爆炸式增长,如何从海量知识中揭示知识的发展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等可视化的信息,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军事医学符合一般科学发展规律,军事医学知识的快速增长需要从大量知识中揭示其发展规律和结构特征。此外,军事医学科学院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两型一流发展目标,针对一流的发展目标,需要全面把握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及其变化趋势,需要对优势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和优秀人才等进行科技评价。这就需要基于定量分析的知识可视化方法来揭示。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梳理了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基础、不同学科中知识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关联性,提出了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全面梳理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方法的分类、流程以及流程中各步骤涉及的数学和计算机方法。采用知识可视化方法集成分析、多元统计方法集成分析、知识可视化工具的综合应用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科研机构、研究方向、学科领域和研究团队进行了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较好地证明了方法和工具的适用性以及部分不足。重点研究内容及结论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教育界和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概念为“视觉表征应用于改善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知识创造和传递的研究”。发现教育界的研究缺乏可视化作用效果研究,所使用的经典表征方法只是一些图解表示,未形成批量的实际应用范式或工具。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可归纳为利用各种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对科学知识进行图表展示,来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知识内部结构特征。其次,探讨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为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将计量学分为统计分析、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和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知识图谱则是将计量学中揭示知识单元结构特征的系列方法集成的系列软件。最后,提出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情报界知识可视化的概念: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辅助方法,以图表等直观方式揭示科学技术产出的文献、专利和成果等知识的数量、质量、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方法。研究内容: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知识的发展规律和知识的结构特征。并归纳了衡量知识的量化指标的10种常用科学技术指标和7种常用科学计量指标。研究对象:作者/发明者、关键词(主题词)、期刊、学科、引用作者、引用文献、引用期刊、机构、国家/地区和时间等。第二部分:方法和工具研究。将情报界知识可视化分为统计类、数学模型类和结构特征类。系统梳理了知识可视化流程,统计类和数学模型类知识可视化流程为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的流程为数据检索、数据清理、选择知识单元、构建知识单元关系、数据标准化、数据简化、可视化和解读七个步骤。总结各步骤涉及的方法,其中构建知识单元关系的二维、三维或多维共现是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揭示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结构、概念结构、知识结构等的重要手段。将常用集成工具分为统计分析软件、社会网络软件和专业软件,并描述各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根据数据处理需求和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需求选择了本论文试验研究中使用的TDA、TI、BICOMB、SPSS和CiteSpaceII软件和相关方法。第三部分:应用和实证研究。首先,根据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分析,将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按照目的、功能和内涵进行分类。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目的分为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中的知识可视化应用,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功能分为统计类、关联网络类、结构空间类和路径决策类知识可视化。统计类包括科学技术指标、科学计量指标、科学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型以及一维知识单元数量等的统计。关联网络类是知识节点之间的属性连接关系。结构空间类是从知识的位置关系角度,揭示研究对象在知识空间中的结构。路径决策类是在关联网络类和空间结构类知识可视化基础上加入时间的动态分析考量。将常用内涵分为研究机构、科研方向、研究领域和科研团队知识可视化。然后,针对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全军医院为例,基于全军医院的SCI文献和TI专利数据,得出全军医院的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军内医院合作及其随时间变化、与外单位合作的原因、重要作者之间的可能合作/竞争领域以及领域的潜在快速发展可能。证明了词共现、机构合作、作者合作、词共现与时间以及机构合作与时间知识单元关系方法能够进行军事医学机构知识可视化研究。但专利地图与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相比较,专利技术词条共现聚类更适合军事医学机构重要专利技术的领域划分。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方向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国际重要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为例,分析了这些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及其随时间变化,并与情报调研结果比较,证明了基于SCI论文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能够揭示军事医学的研究方向,但还需要增加非英语文献和专利数据的知识可视化揭示才更完善。然后,针对军事医学科研领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睡眠剥夺领域为例,分析了睡眠剥夺领域的子领域分类、子领域方向随时间变化,领域突现词,重要机构合作、重要作者合作和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主题词共现方法能较好的进行子领域分类,突现词能够揭示领域中的突发研究方向和技术,文献共被引能够揭示领域的重要研究基础。最后,针对军事医学研究团队的知识可视化试验研究,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为例,分析了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成员、与外部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团队子结构以及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证明了作者合作网络可揭示研究团队的内部结构,文献和期刊共被引能揭示科研团队的重要研究基础。H指数能够评价研究团队和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但还需要增加发表文献的期刊评价指标、文献的同行评议分值(如f1000分值)以及专利强度指标(如Innography的专利强度分值)等质量评价指标。
王梓宁[3](2013)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头号死因。建国6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并且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千百年来,中医药在防护治疗我国人民身心健康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化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中医药在各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均获得了重大突破。中医药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获得多方面进展,产生了大量的科技文献。而文献计量学,则是利用统计手段对文献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的,以揭示文献分布规律,预测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方法。本研究拟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科技文献进行总结提炼,描述目前国内外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有成果,从宏观角度揭示当前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对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1.研究目的从文献角度总结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发现此领域中的关键作者、热门期刊、核心机构以及研究热点等。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日后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文献计量学中产生了许多研究方法,如频次分析法、共现分析法、互相关分析法等。根据研究目的,本文主要使用了频次分析法和共现分析法,来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相关科技文献进行分析。频次分析法,是在相关字段中,对数据进行计次排序,从中发现在某方面的学科带头人、高产机构等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实力,让科研工作者快速找出研究重点;同时结合分析科研文献的具体内容,可以找出科学研究中隐含的“无形”学术团队及科学研究领域。本文主要使用Excel软件中的宏功能以及Bicomb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共现分析法,是将各种信息载体中的共现信息定量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以揭示信息的内容关联和特征项所隐含的意义。科技论文中的共现是指相同或不同类型特征项共同出现的现象,在文献计量研究中,共同出现的特征项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其关联程度可用共现频次来测度。本文主要使用Bicomb,以及Spss19.0软件进行共现分析。3.研究步骤3.1确定疾病经过文献初筛,以及结合临床实际,选取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五种心血管疾病文献作为研究对象。3.2获取文献(1)中文文献:在CBM数据库中,使用主题检索,以五种心血管疾病的中文主题词作为检索入口,并选择相应的副主题词:按摩疗法、穴位疗法、中医病机、中药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疗法和中医疗法。进行检索下载全部题录信息。(2)外文文献:以PubMed作为外文数据来源,以"Coronary Disease"、"Hypertension"、"Arrhythmias, Cardiac"、"Heart Failure"、"Myocardial Reperfusion Injury"、"Drugs, Chinese Herbal"、"Acupuncture Therapy"、"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Tai Ji"等作为检索词。检索策略为(以"Coronary Disease"+"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为例):("coronary disease"[MeSH Terms] OR ("coronary"[All Fields] AND "disease"[All Fields]) OR "coronary disease"[All Fields]) AND (("medicine"[MeSHTerms] OR "medicine"[All Fields]) AND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MeSH Terms] OR ("asian"[All Fields] AND "continental"[All Fields] AND"ancestry"[All Fields] AND "group"[All Fields]) OR "asian continental ancestry group"[All Fields] OR "chinese"[All Fields]) AND traditional[All Fields])。进行检索下载全部题录信息。3.3文献处理及统计方法(1)中文文献:对下载得到的文献经过转换后,导入Excel进行去重处理,建立五种心血管疾病的数据集。提取相关字段进行频次统计。将主题词字段进行提取,删除副主题词后,对主题词进行合并,提取高频主题词,利用MySQL语句进行词频统计,并利用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2)外文文献:将下载得到的文献导入TDA进行去重处理,五种心血管疾病的数据集。提取相关字段进行频次统计。将主题词字段进行提取,删除副主题词后,对主题词进行合并,提取高频主题词,利用Bicomb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并利用Spss19.0进行聚类分析。4.研究结果在CBM数据库中检出文献16548篇,PubMed数据库中检出文献2987篇,经过去重后,共获得中文文献16154篇,外文文献2480篇。(1)冠心病冠心病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活血化瘀思想在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使用的中药以人参、丹参、麦冬等为主;治法治则以活血补气,滋阴祛痰为纲;形成了以陈可冀及其所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为首的研究团队。外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与中文文献的研究结果类似,集中在研究中药药理成分,以及针刺对冠心病的辅助治疗作用。(2)高血压高血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天麻、钩藤等中药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从血瘀、痰湿等角度阐释左心室肥厚与高血压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以及葛根在调节血浆中内皮血管肽类、一氧化氮等物质水平,以起到控制血压的功效等诸方面。外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与中文文献研究结果类似,集中在苄异喹啉类和吡嗪类药物在控制血压方面的作用,以及太极在控制血压方面的作用。(3)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参麦注射液、炙甘草汤以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机制。外文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碱类物质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并且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起到改善心律失常,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4)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人参、麦冬、黄芪、丹参等中药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及揭示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是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治法当从活血补气、利水祛湿等入手。外文文献研究结果主要有三:一、地高辛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常用药物。二、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以起到改变心脏中血液流变,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三、太极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充替代医学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5)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使用的中药主要有人参、麦冬、川芎、黄芪等中药,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模型,通过外科手术对受损的心肌细胞进行取样观察。二、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从活血化瘀的思想入手。三、电针刺激心包经中的相关穴位(主要是内关穴),可以刺激心肌细胞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调节血浆中一氧化氮的水平,改善心肌缺血后心肌细胞的受损情况。四、心电描记术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对心肌缺血的确诊有很大帮助,常用的中药以丹参为主。外文文献的研究结果与中文文献基本一致。5.结论(1)发文国家方面,中国仍是主要的研究国家,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日益关注并逐渐参加到本领域中。(2)发文数量方面,本领域的文章数量较多,并且每年均有稳定增长,在2000年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3)文章使用语种以中文和英文两种为主,兼有日、德、法、俄等多国语言。说明此方面的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取得一定的学术关注度。(3)发文期刊方面,由于本领域中国是主要的研究大国,因此大多数文章发表在中国的期刊杂志;发表文章较多的杂志主要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杂志》等,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主要是《美洲中国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目前文章的发表期刊,期刊因子指数均比较低,在质量方面还有待提高,鲜见发表在《Lancet》.《Science》、《Circle》等顶级医学杂志上的文章。(4)研究热点方面,中文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思想仍以活血化瘀、滋阴补气等为主;常见中药有丹参、人参、黄芪、麦冬,复方有丹参注射液、炙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研究文章多是对药物疗效的研究,对药物的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仍不多见。外文文献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关注点与中文文献基本一致,常见药物以人参、丹参为主,但是与中文文献略有不同的是,出现了针灸疗法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相关研究,以及太极对心血管疾病的补充治疗作用研究。这与针灸和太极作为补充替代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西方国家所接受认可有关。
杨萍[4](2013)在《心脏震波应用于未获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作为人类主要疾病负担和首要疾病死因的冠心病(CAD)近年来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呈持续增多趋势。现有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PCI)、冠脉旁路移植(CABG)等虽已使CAD的疗效大为改观,但均疗效有限、费用昂贵、技术复杂、并发症凶险,迄今尚无任何方法可根治CAD。中国众多CAD患者未获规范适宜的诊治和健康指导,原因包括:①很多CAD患者因贫困不得不放弃现行血运重建治疗(溶栓、PCI、CABG)。②PCI/CABG等有创操作要求医务人员有较高技术,基层医院尚难普及。③患者合并其他疾病(SSS、出血倾向等)不能耐受手术。④无现行血运重建治疗适应证或治疗失败。⑤患者因心理畏惧,不愿接受PCI/CABG。⑥患者因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差异,不愿接受有创治疗或在体内植入异物。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原因将限制现行血运重建疗法在中国CAD患者中普遍运用而降低患者获益,迫使医学界寻找新的微创甚至无创、有效、安全、经济、简便的CAD疗法。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为广大CAD患者带来曙光,其在已经完成的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已获血运重建仍心肌缺血CAD患者中应用的结果证实,低能量冲击波靶向释放是促进缺血心肌内毛细血管新生和加速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肌缺血、无创、安全、有效的CAD新疗法,堪称冠心病治疗的第三把“利剑”。面对中国广大未获血运重建的CAD患者,如能证实CSW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将对我国遏制CAD危害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的]探讨CSWT应用于未获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学要点及适应人群;探讨CSWT对血管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心肌灌注、心肌代谢与促血管再生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①连续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87例(男68例、女19例,平均年龄66.80±8.41岁),病史1~15年,随机单盲分入震波组62例,其中根据震波方案不同分常规震波组(每缺血靶区行9点治疗)32例和扩大震波组(每缺血靶区行25点治疗)30例;假震波组(接受相同震波程序但不释放震波能量)即对照组25例。3月为1疗程,累计9次震波。三组患者入选时、震波治疗后第3、6、12月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18氟-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SPEC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寻找缺血心肌及存活心肌,记录加拿大心绞痛分级、纽约心功能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硝酸甘油用量、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微伏级T波电交替等,震波组治疗前1天、第3、6、9次震波后次日均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心肌坏死标志物。比较各组间死亡率、再次心梗率、再次住院率、心肌灌注、心肌代谢、心功能等指标的变化。②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6、12月采集空腹外周静脉全血各5ml,2h内常温下离心(3000r/min,15min),取血清置-80℃冰箱储存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eNOS、bFGF、SDF-1、CXCR4等血管再生相关因子的水平。[结果]结果1:①患者接受CSWT期间均无心绞痛加剧、无心力衰竭、无出血、栓塞、无恶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等,血压、心率、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②随访期间震波组患者未再发心梗,常规震波组死亡1例与震波治疗无关、行择期PCI1例,假震波组猝死1例、行CABG1例、因AMI行急诊PCI1例。三组间死亡率、再次心梗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随访期内26例患者因CAD事件再次住院,常规震波组、扩大震波组和假震波组分别占7、5、14例,两种震波方案间再次住院率的差异无显着性(P>0.05),却均低于假震波组(P均<0.05)。③两种震波方案的4次血清CK、CK-MB、CTNI水平检测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④随访3、6、12月,震波组NYHA分级、CCS心绞痛分级、SAQ评分、6MWT、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均较震波前改善(P均<0.05),随访6月时扩大震波组的以上指标均较常规震波组改善(P均<0.05),随访12月时,CCS心绞痛分级、硝酸甘油用量仍较常规震波组改善(P均<0.05)。随访3、6、12月,震波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均较假震波组明显改善(P均<0.05)。假震波组的以上指标震波前后各观测点两两比较,除12月时6MWT较震波前减少外(P<0.05),其余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⑤震波组随访第3、6、12月的LVEF均较震波前改善(P均<0.05),随访12月时扩大震波组的LVEF较常规震波组明显改善(P<0.05)。LVEDD于常规震波组、扩大震波组间同期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假震波组的LVEF不同观测点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LVEDD则在随访12月时较基线值增加(P<0.05)。⑥震波组MTWA值、频率阈值(HR)、运动时间、MTWA/HR比值等,随访3、6、12月时均较震波前和假震波组改善(P均<0.05),除运动时间在随访期间连续递增,且随访12月时增加最明显(P<0.05)外,其余指标震波后不同观测点比较无显着性变化(P均>0.05)。假震波组以上指标不同观测点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⑦震波组双核素SPCET检测心肌缺血节段、代谢异常节段、心肌灌注总评分、心肌代谢总评分等指标,震波后12月与震波前、震波后3月比较均明显改善(P均<0.05),与震波后6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震波后3、6、12月观察,扩大震波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常规震波组(P均<0.05);震波组以上指标在不同观测点均比假震波组改善(P均<0.05)。假震波组随访12月时以上指标均较基线值恶化(P均<0.05)。⑧心肌灌注是否改善与震波疗程无显着性相关(P>0.05)。⑨随访期内震波组患者再次住院的危险因素排序依次为LVEF≤45%、心肌灌注总评分≥34分、MTWA≥32u V、心绞痛分级≥Ⅲ级。结果2:①三组患者震波前血清eNOS、bFGF、SDF-1、CXCR4水平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随访第3月震波组的以上指标均较震波前改善(P均<0.05),随访第6月震波组的以上指标均较震波前、第3月改善(P均<0.05)。随访第12月常规震波组eNOS、SDF-1、CXCR4均较震波前和随访第3月改善(P均<0.05),与随访第6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bFGF则较震波前和随访第3、6月有改善(P均<0.05);扩大震波组bFGF、SDF-1、CXCR4均较震波前和随访第3、6月有改善(P均<0.05),eNOS较震波前和随访第3月改善(P均<0.05),与随访第6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期各观测点两两比较,扩大震波组的以上指标均优于常规震波组(P均<0.05),且震波组随访第3、6、12月以上指标均分别较同期假震波组改善(P均<0.05)。假震波组随访第12月以上指标均较基线值和随访第3、6月降低(P均<0.05)。②震波组心肌灌注总评分与血清eNOS、bFGF、SDF-1、CXCR4水平均呈负相关(常规震波组r值分别为-0.813、-0.847、-0.736、-0.759,扩大震波组r值分别为-0.856、-0.892、-0.775、-0.805,P均<0.001);震波组心肌代谢总评分均与血清eNOS、bFGF、SDF-1、CXCR4水平呈负相关(常规震波组r值分别为-0.796、-0.839、-0.721、-0.747,扩大震波组r值分别为-0.823、-0.844、-0.751、-0.778,P均<0.001);由于心肌灌注总评分反应心肌灌注水平,二者呈反比,心肌代谢总评分与心肌代谢水平亦呈反比,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震波组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水平均分别与上述4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正相关,且扩大震波组的相关性强于常规震波组,相关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bFGF、eNOS、CXCR4、SDF-1。[结论]①CSWT无创、安全、有效、易于重复,似为新的促心肌内血管新生疗法。②CSWT治疗早期即使CAD患者心肌缺血症状缓解、心肌灌注及代谢改善、冠脉储备增加、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提高,可抑制心室重构和改善心功能。③CSWT改善心脏变时功能和增加诱发TWA的频率阈值,似可降低CA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SCD风险。④借助99mTc-MIBI/18F-FDG双核素SPECT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定位缺血心肌、存活心肌,可提高CSWT治疗靶区定位精度和疗效。⑤CSWT既可应用于已获现行血运重建治疗仍心肌缺血的复杂CAD患者,也可应用于未获血运重建治疗的终末期或非终末期CAD患者。⑥扩大震波范围的25点CSWT方案似可比常规震波9点方案更多改善心肌灌注、心肌代谢及心功能。⑦CSWT治疗似可促进机体高表达eNOS、bFGF、SDF-1及其受体CXCR4,且扩大震波范围较常规震波方案更能持续、有效促进eNOS、bFGF、SDF-1及其受体CXCR4高表达。⑧接受CSWT治疗患者的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水平均分别与eNOS、bFGF、SDF-1、 CXCR4的血清水平正相关,尤以扩大震波范围的患者明显,且相关性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bFGF、eNOS、CXCR4、SDF-1,提示CSWT的促血管新生作用似由这些细胞因子介导。
李小宁[5](2010)在《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什么样的根本性因素有助于建立并维持一个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以保证广泛的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得安全、有效、及时的药品供给,对于药品监管体制还颇为软弱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深层次问题。迄今,对于药品及相关事务监管问题的研究虽有大量成果,但大都局限于公共事务管理的定性分析,鲜见科学计量学视角的探讨。这正是本文致力于探索和解答的重大问题。药品及相关事务的监管活动,必须有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持;监管活动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责,而且必须有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社会公众参与,包括非政府的商务组织,范围广泛的社会中介组织和其它民间团体,以及反映药品监管活动舆论参与的社会媒体。由此形成和呈现出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药品监管领域的这种多元参与状况,不仅可以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关药品监管的大量政策、法规、意见和建议等监管事务文件中获取,而且可以从学术界以不同学科开展药品监管领域研究活动的学术成果中获得。后者本身就是药品监管多元参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务文件和研究文献,为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全面考察和定量分析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局面,提供了前提条件。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药品监管领域的多元参与,尝试通过深入探索这一公共事务领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知识环境,来发现建立和维持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所需的根本性因素,从而为建设和完善科学、公正、高效的药品监管体制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药品监管领域的事务文件数据和研究文献数据,来源于3个重要的国际或国内、专业性或综合性的文献数据库——MEDLINE、SinoMed、Web of Science。从这些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出的与药品监管有关的文献样本分别应用于本文的各部分研究。探讨药品监管多元参与所采用的具体科学计量学方法,有MeSH主题词频次计量、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引文分析、可视化以及对于发表或发布文献的机构进行分类和计量等。同时,还使用了常见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研究方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三部门”概念,并与上述科学计量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上述分析方法探索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活动,发现了建立和维持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所需的一些根本性因素,这些根本性因素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在学术知识环境方面。多个学科参与了这个监管领域的知识构成,这些学科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频谱中占有一个宽广的谱带。作为药品监管学术基础的学术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紧紧围绕着监管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这些学术成果既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经典着作,也包括晚近发表的成果,其中若干文献在学术基础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即使是监管实践中产生的若干最为具体的概念,多个学科的研究者也都先后参与了相关的研究。这些概念的内涵随着监管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之有关的学术思想也随之在争鸣辩论中不断深化,力图保证监管决策的科学和公正。其次,在社会环境方面。对于一个能够较为充分地贯彻科学公正原则、较为迅速地对于公众需要作出反应的药品监管体制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第三部门在药品监管领域的积极参与是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参考这些研究结果,分析我国药品监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各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强对这一监管领域中问题的研究,为药品监管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有效的理论支撑;二、调整和修订相关法规,以动员各类专业人士、不同社会阶层和各种社会团体广泛参与这一公共事务领域。
朱福平[6](2006)在《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医针灸文献的传承发扬,唯有直接与临床应用相结合,指导并提高临床疗效,才能使历代针灸文献的精华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盘石。百会穴是临床治疗要穴,本课题主要从二个方面对百会穴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包括百会穴纵观与压灸百会穴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1 百会穴纵观 1.1 研究目的 百会穴治疗范围广泛,是临床常用腧穴,本课题旨在对百会穴古今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准确全面的百会穴文献资料,同时也使古今针灸学家的学术思想、理论实质与临床经验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增广其应用层面,扩大其治疗范围,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1.2 研究方法 运用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方式对与百会穴相关的近670多种中医古籍文献和近50年(1955-2004)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查阅。对建国前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和总结,包括整理挖掘百会穴的出处、别名、穴名释义和生理特点、部位和取穴法、归经与穴性、治疗范围、治法、补泻法、主配穴、医案、禁忌症、局部层次解剖等;对建国后文献进行系统计量,包括统计和分析百会穴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地理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疾病学科分布、具体病种分布、中医证型、具体治法、配穴、特征词、实验指标、功能主治等。 1.3 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建国前共检索到百会穴文献628条。晋唐时期是百会穴研究的奠基时期,宋金元是百会穴的发展时期,明代对百会穴的研究运用达到了鼎盛时期,清代停留在继承和整理前人治验的基础上,民国时期局势动荡不安,百会穴的运用和文献量相对较少。百会,出于《针灸甲乙经》。共有16个别名。在头正中线,距前发际5寸处,约当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属督脉。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交会穴。共治疗病证143种。运用的治法有25种。运用补法较多(292处),用泻法较少(98处);补泻兼施共14处。用作主穴的条文有362处,作为配穴的条文有219处。共有医案52处。百会穴不宜深刺,宜针入二分,得气即泻,但应根据临床病证情况,不可拘泥。局部层次解剖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 本课题共检索到建国后50年的百会穴期刊论文4182篇,主要集中在1984-2004
赵萍[7](2005)在《时间治疗学的计量研究及高血压时辰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时间治疗学的科学计量研究 目的:探索交叉学科—时间治疗学研究的现状、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揭示该学科的着者分布、重要信息源、核心研究机构及地理分布等,为科研课题的选择作信息导向,为开展时间治疗学循证医学课题的研究提供准确的信息,同时也为科研工作者及时、高效获取有关时间治疗学研究的信息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选取《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循证医学系列数据库(All EBM Reviews)、CINAHL(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 Allied Health)和Science Citation Index作数据来源,并以《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作参考,系统检索有关时间治疗学研究的文献信息,利用文献管理软件CERM和ProCite5并辅助以手工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管理和计量分析,依据科学和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以题名、着者、来源、研究机构或着者单位、主题词等作为入口统计纳入文献的年代、期刊、着者、主题、国别和机构分布、被引频次等。 结果:172篇中文时间治疗学文献信息分布于131种信息源期刊,涉及多个领
殷新[8](2005)在《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呈慢性经过,病程顽固,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美观。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虽然研究广泛,但对其发病原因和病变机制的研究至今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更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和方法,这与临床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就目前治疗黄褐斑的现状来看,西医治疗多采用外治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一定毒副作用;口服常用维生素C和E,疗效尚欠理想。而中医药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具有突出整体调节、疗效稳定、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成为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理想途径。长期以来,许多单位和个人对黄褐斑的中医药疗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献报道也越发频繁。 【目的及意义】 随着黄褐斑研究的发展,国内发表了大量的与黄褐斑中医疗法相关的文献,但文献和资料都是零碎的未经梳理的。纵观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中,尚缺乏该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未能对该病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作总体把握。本研究就是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15年间关于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以求总体把握该病的国内中医治疗状况及发展动向,为今后对该病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 【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采用定量手段,通过对1990年至2004年9月间国内公开发表的黄褐斑中医疗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年代文献量、文献地区分布、期刊载文量、文献研究类型、中医治疗方式、辨证分型、辨证处方、辨证用药、专方处方、专方用药等指标来回顾祖国医学治疗黄褐斑15年的发展,并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治疗规律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估测今后中医药研究的趋势。 【研究结果及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黄褐斑中医治疗方向的文献量持续增长,特别是2000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处于相当活跃的阶段。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将不断深入,相应的文献量将持续增加。文献的地区分布呈明显的不均衡状态,文献主要产出地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及中部科研实力较强的地区,其中江苏省的研究机构对该方面的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逐渐成为国内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的核心地区。文献的期刊分布主要以中医药类杂志为主,而皮肤病和美容类的杂志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刊物比例较低,今后有必要加强。根据实验设计对照、齐同、随机、重复的原则,目前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仍以低质量水平研究为主,研究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于丹丹[9](2020)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我国,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69.6%~70.8%。有研究报告,我国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约为2.3%~3.2%,3个月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9%~9.6%和34.5%~37.1%,1年的病死率和致残疾率分别为14.4%~15.4%和33.4%~33.8%。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急性脑梗死成为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加剧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新指南推荐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颅内压、降纤、支架置入等疗法。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在中医药制剂领域的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尤其是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开始运用于治疗脑梗死并取得较好的疗效。然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临床开展的研究多是中药注射剂与西医治疗的疗效比较,故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孰优孰劣尚不明确,致使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时由于缺乏证据而难以做出选择。因此,比较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很有必要。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将这些药物进行排序,从中选取疗效排序较好的两种药物初步探索两者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内容(1)开展网状Meta分析研究,即2019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以下简称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2)开展排序前5位的中药注射治疗脑梗死的机理研究,即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选择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排序两个结局指标上均位于前5位的两种中药注射剂,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上述两种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制差异。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研究方法首先,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和 Web of Science,检索香丹注射剂、丹参注射剂、丹红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红花注射剂、苦碟子注射剂、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血塞通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血栓通注射剂/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灯盏细辛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剂/注射用灯盏花素、冠心宁注射剂、疏血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和瓜蒌皮注射剂共计16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次,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偏倚风险(Risk of Bias,ROB)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基于频率学派的统计模型,采用STATA 16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具体内容包括:使用STATA 16软件中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mvMeta软件包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Loop-specific Method来评估直接比较结果和间接比较结果的一致程度;计算累积排序概率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并以数值由大到小预测各治疗措施疗效排序。(2)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首先,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收集已筛选出的丹红注射剂(丹参、红花)和脉络宁注射剂(石斛、牛膝、金银花、玄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通过人类表型本体(Human Phenotype Ontology,HPO)数据库、Disease connect 数据库、Genecard 数据库和人类孟德尔遗传学(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数据库收集脑梗死相关基因,数据背景设为人类基因(Homo Sapiens)。其次,使用Excel 2010整理上述收集的和筛选的结果,删除重复的靶点。将数据导入STRING工具构建以下网络:①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②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PPI。网络的节点(Node)表示靶点,边(Edge)表示靶点和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Cytoscape软件中Network Analyzer工具计算网络的重要拓扑参数节点度(Degree)和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筛选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核心靶点。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分别对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和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以了解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涉及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s,CC)和 KEGG信号通路。即将上述筛选的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限定物种为人,选择标识为Official-gene-symbol,设定阈值P<0.05,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网状Meta分析结果将初步检索出21348条相关记录导入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经查重后最终筛选出120篇中文文献。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总体偏低,主要体现在随机序列的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等条目。冠心宁注射剂、瓜蒌皮注射剂和黄芪注射剂的相关研究均不符合纳排标准。除常规治疗外,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13种中药注射剂针对NIHSS评分指标的疗效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血栓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脉络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剂+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剂+常规治疗>丹红注射剂+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剂+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剂+常规治疗>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剂+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剂+常规治疗>红花注射剂+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剂+常规治疗>丹参注射剂+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鉴于疗效排序均位于前5位的注射剂有脉络宁注射剂、丹红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而血栓通注射剂与血塞通注射剂有效化学成分相同,不便于区分。因此,本研究选取脉络宁注射剂和丹红注射剂开展机制研究。通过检索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丹红注射剂活性成分339个,基因靶点2479个。通过TCMSP平台和ETCM平台获得脉络宁注射剂活性成分204个,基因靶点1660个。通过检索HPO数据库、Disease-connect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Genecard数据库获得脑梗死基因650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13个,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的靶点基因有38个。丹红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12个节点,21条边;脉络宁注射剂与脑梗死重叠靶点的相互作用网络包括34个节点,125条边。两种中药注射剂均可通过肿瘤抑制蛋白(Tumor Protein p53,TP53)、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3,NOS3)等核心靶点,纤维蛋白溶解、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一氧化氮介导的信号转导、内皮细胞细胞凋亡负调节、凋亡过程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磷脂酰肌醇3’-激酶(The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丹红注射剂还可通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 Family E Member 1,SERPINE1)、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等核心靶点,应力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级联、活性氧代谢过程的正调控、死亡结构域受体对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的负性调控等生物过程,MAPK信号传导途径等通路治疗脑梗死。脉络宁注射剂还可以通过激酶插入结构域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Toll-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等核心靶点,炎症反应、缺氧的细胞反应和白细胞介素-10产生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脑梗死的作用。结论(1)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丹红注射剂和脉络宁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有效率和NIHSS评分两个结局指标上比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效果好。(2)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脉络宁注射剂核心靶点拓扑分析结果整体情况优于丹红注射剂。丹红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凝血过程、能量代谢调节和保护血脑屏障等途径来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脉络宁注射剂的活性成分侧重从调控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通过对血管的功能进行调控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等途径治疗脑梗死,重在活血兼清热。(3)药理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临床疗效的差异。中医药疗效评价应坚持倡导以疗效为先导的研究策略,可以在临床疗效比较评价确切之后,基于优势评价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机制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上针对同一疾病的同类竞争药物的选择提供用药参考和依据。
田钊旭[10](2019)在《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文中提出背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是一种以瘙痒伴胆汁酸升高为特征的妊娠期特发疾病。炎症反应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指出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但结果间存在争议。目的结合回顾性病例对照实验和荟萃分析评估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的价值。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消化内科和妇产科确诊的ICP病例,以同期正常体检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首次诊断孕周;并提取首次就诊时以下实验室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红细胞压积(HC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早产的发病人数等。采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价各指标对ICP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及早产并发症的预测价值。第二部分通过检索国内外医学数据库获取有关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价值的研究,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并根据NOS评分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用RevMan 5.3对纳入研究数据进行荟萃分析,并最终得出结论。结果通过医院系统共收集130例ICP患者,其中重度组29人,轻度组101人;正常体检孕妇80名作为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ICP组在年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MPV、ALP、AST、NLR显着高于对照组,血小板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孕周、余血常规炎症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PV、血小板、NLR对ICP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95 ±0.01(95%CI:0.92~0.97,P<0.01)、0.64±0.04(95%CI:0.56~0.72,P<0.01)、0.80±0.03(95%CI:0.73~0.87,P<0.01)。进一步分析 ICP 轻度组与重度组的差异,结果显示:与轻度ICP患者相比,重度ICP患者孕周更小,且两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而年龄、所有血常规炎症标志物两组无差异。我们也分析了 ICP组正常分娩组与早产组一般特征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与ICP正常分娩组相比,ICP早产组中胆汁酸和转氨酶水平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及血常规炎症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胆汁酸与转氨酶对ICP并发早产的预测价值,结果表明:TBA、AST、ALT对预测ICP早产具有一定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 0.63±0.06(95%CI:0.51~0.75,P=0.03)、0.67±0.06(95%CI:0.56~0.78,P<0.01)、0.65±0.08(95%CI:0.52~0.81,P<0.01)。荟萃分析包括本研究共纳入文献8篇,涵纳1491名患者,其中ICP组879例,对照组612例。根据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所有研究均大于6分以上,文献质量较高。荟萃分析结果提示:PLR、MPV、NLR对ICP诊断具有价值,而对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无价值;血小板、RDW对ICP诊断与疾病轻重度评估方面均无价值。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血常规炎症标志物PLR、NLR、MPV对ICP诊断具有良好准确性;而目前发现的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均无价值;胆汁酸、转氨酶水平可能对ICP并发早产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由于临床测量仪器的差异,研究人群相对较局限,回顾性研究本身的缺陷,纳入文献过少,可能存在的发表偏移,荟萃分析异质性较大且无法消除等因素,上述结论仍需未来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行佐证。
二、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年第七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年第七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预期目标 |
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研究 |
2.1 现有知识服务研究 |
2.1.1 知识服务的内涵 |
2.1.2 知识组织的内容 |
2.1.3 知识组织的相关定律 |
2.1.4 知识组织的相关方法 |
2.1.5 知识服务的意义 |
2.2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
2.2.1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 |
2.2.2 知识组织系统的模式构建 |
2.2.3 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的构建 |
3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需求获取 |
3.1 舰载航空医学的解析 |
3.2 需求获取流程的构建 |
3.2.1 知识需求的规范化表示 |
3.2.2 知识需求的获取流程 |
3.3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阶段专题知识需求 |
3.3.1 试验试飞医学保障 |
3.3.2 飞行员选拔医学保障 |
3.3.3 飞行训练医学保障 |
3.3.4 作战部署医学保障 |
3.3.5 休整驻训医学保障 |
3.3.6 医学防护装备研制 |
3.3.7 飞行事故的医学调查 |
3.4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功能专题知识需求 |
3.4.1 健康维护 |
3.4.2 伤病救治 |
3.4.3 能力促进 |
3.5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机构专题知识需求 |
3.5.1 医疗保障机构 |
3.5.2 医学科研机构 |
3.5.3 教育训练机构 |
3.6 舰载航空医学保障分类专题知识需求 |
3.6.1 舰载航空卫生学 |
3.6.2 舰载航空生理学 |
3.6.3 舰载航空心理学 |
3.6.4 舰载航空病理学 |
3.6.5 舰载航空临床医学 |
3.6.6 舰载航空医学工程 |
3.6.7 舰载航空毒理学 |
3.6.8 舰载航空药理学 |
4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来源研究 |
4.1 信息来源的方法研究 |
4.1.1 信息来源和研究方法 |
4.1.2 信息来源分类 |
4.2 相关网站信息来源 |
4.2.1 美国商务部国家技术情报服务局 |
4.2.2 国防科技情报中心 |
4.2.3 美海军相关机构 |
4.2.4 美军其它机构 |
4.3 其它公开信息来源 |
4.3.1 航空航天医学会年会论文集 |
4.3.2 航空航天与环境医学杂志 |
4.3.3 医学研究与发展快讯 |
4.3.4 资料汇编 |
4.3.5 生物电磁学杂志 |
5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信息获取研究 |
5.1 核心检索词的确定 |
5.1.1 基于文献计量的关键词获取 |
5.1.2 基于舰载机型号的关键词获取 |
5.1.3 基于调研咨询的关键词获取 |
5.2 检索策略原则的确定 |
5.2.1 专指优先原则 |
5.2.2 科研传承原则 |
5.2.3 需求变化原则 |
5.2.4 类型多样原则 |
5.3 检索结果的下载清洗 |
5.3.1 结果下载 |
5.3.2 结果清洗 |
5.4 美军相关文献信息举例 |
5.4.1 飞行员选拔相关研究举例 |
5.4.2 医学保障相关研究举例 |
5.4.3 DTIC相关栏目下载文献举例 |
5.4.4 预防医学相关研究举例 |
5.4.5 舰载机型号相关研究举例 |
5.4.6 海军医学官网下载文献举例 |
5.4.7 NAMI网站下载文献举例 |
5.5 文献信息的知识发掘 |
5.5.1 作者分析 |
5.5.2 主题发现 |
5.5.3 时间演进 |
6 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组织研究 |
6.1 中美相关知识组织体系研究 |
6.1.1 美海军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体系 |
6.1.2 美政府科技报告的相关知识组织体系 |
6.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相关知识组织 |
6.1.4 中国图书馆学分类法的相关知识组织 |
6.1.5 其它舰载航空医学研究的知识组织 |
6.2 相关知识组织的对比研究 |
6.3 专题知识组织工具选择 |
6.3.1 知识组织工具 |
6.3.2 关系构建工具 |
6.3.3 资源描述语言 |
6.4 专题知识组织体系构建 |
6.4.1 建立分类主题一体化表 |
6.4.2 建立词间映射关系 |
6.4.3 建立知识组织体系 |
6.4.4 领域本体的构建 |
6.5 专题知识的组织与展示 |
7 专题知识服务平台的开发和实现 |
7.1 平台的目标定位 |
7.2 平台的设计原则 |
7.3 平台的功能设计 |
7.3.1 平台系统结构 |
7.3.2 功能模块设计 |
7.3.3 元数据的定义 |
7.3.4 数据库表间逻辑结构 |
7.4 平台的关键技术 |
7.4.1 数据的获取技术 |
7.4.2 数据的存储技术 |
7.4.3 数据的计量技术 |
7.4.4 数据的展示技术 |
7.5 平台开发工具 |
7.6 平台结果展示 |
7.6.1 平台首页 |
7.6.2 浏览模块 |
7.6.3 管理模块 |
7.6.4 检索模块 |
7.6.5 统计模块 |
8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1.1 构建了专题知识服务模式 |
8.1.2 分析了舰载航空医学需求 |
8.1.3 调研了美军相关信息来源 |
8.1.4 建设了专题知识组织体系 |
8.1.5 实现了平台服务初始功能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术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1.1 军事医学知识的急剧增长需要知识可视化分析 |
1.1.2 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二五发展目标需要知识可视化分析 |
1.1.3 知识可视化领域发展需要全面梳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2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需求研究 |
2.1 科学研究的知识可视化需求分析 |
2.1.1 宏观层面需求分析 |
2.1.2 中观层面需求分析 |
2.1.3 微观层面需求分析 |
2.2 科研管理的知识可视化需求分析 |
2.2.1 科研项目管理需求分析 |
2.2.2 科技评价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知识可视化理论研究 |
3.1 知识可视化理论沿革 |
3.1.1 教育界的知识可视化解析 |
3.1.2 情报界的知识可视化解析 |
3.2 知识可视化的基础探析 |
3.2.1 计量学分类 |
3.2.2 知识图谱 |
3.3 知识可视化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探讨 |
3.3.1 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内容 |
3.3.2 知识可视化的研究对象 |
3.4 本章小结 |
4 知识可视化方法和工具研究 |
4.1 知识可视化过程的解析 |
4.1.1 统计类知识可视化 |
4.1.2 数学模型类知识可视化 |
4.1.3 结构特征类知识可视化 |
4.2 知识可视化方法总结 |
4.2.1 数据清理方法 |
4.2.2 知识单元方法 |
4.2.3 知识单元关系方法 |
4.2.4 数据标准化方法 |
4.2.5 数据简化方法 |
4.2.6 可视化和解读方法 |
4.3 知识可视化工具总结 |
4.3.1 统计分析软件 |
4.3.2 社会网络软件 |
4.3.3 专业软件 |
4.4 试验研究的方法和工具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5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研究 |
5.1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的目的分析 |
5.1.1 军事医学中的科学研究 |
5.1.2 军事医学中的项目管理 |
5.1.3 军事医学中的科技评价 |
5.2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的功能分析 |
5.2.1 统计类知识可视化 |
5.2.2 关联网络类知识可视化 |
5.2.3 结构空间类知识可视化 |
5.2.4 路径决策类知识可视化 |
5.3 军事医学知识可视化应用的内涵分析 |
5.3.1 科研机构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
5.3.2 研究方向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
5.3.3 科研领域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
5.3.4 研究团队的知识可视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试验研究 1:科研机构知识可视化-以全军医院为例 |
6.1 全军医院科技产出数据选择 |
6.2 全军医院科技产出统计分析 |
6.2.1 研究方案 |
6.2.2 研究结果 |
6.2.3 讨论 |
6.3 全军医院研究方向分析 |
6.3.1 研究方案 |
6.3.2 数据处理 |
6.3.3 方法和工具 |
6.3.4 研究结果 |
6.3.5 讨论 |
6.4 全军医院合作网络分析 |
6.4.1 研究方案 |
6.4.2 数据处理 |
6.4.3 研究结果 |
6.4.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试验研究 2:研究方向知识可视化-以国际军事医学机构的研究方向为例 |
7.1 综合类军事医学机构比较 |
7.1.1 研究方案 |
7.1.2 数据处理 |
7.1.3 研究结果 |
7.1.5 讨论 |
7.2 三防和环境医学类军事医学机构比较 |
7.2.1 研究方案 |
7.2.2 数据处理 |
7.2.3 研究结果 |
7.2.4 讨论 |
7.3 本章小结 |
8 试验研究 3:学科领域知识可视化-以睡眠剥夺领域为例 |
8.1 数据选择 |
8.2 数据处理 |
8.3 研究结果 |
8.3.1 基于主题词聚类的领域分类 |
8.3.2 睡眠剥夺领域随时间变化 |
8.3.3 基于关键词的突现词分析 |
8.3.4 重要机构合作网络 |
8.3.5 重要作者合作网络 |
8.3.6 高被引文献共被引 |
8.4 本章小结 |
9 试验研究 4:研究团队知识可视化-以蛋白质组学创新团队为例 |
9.1 研究方案 |
9.2 数据处理 |
9.3 研究结果 |
9.3.1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
9.3.2 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9.3.3 高被引文献和期刊分析 |
9.4 本章小结 |
10 全文总结与讨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创新点 |
10.3 讨论 |
10.4 展望 |
附录:图和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数据来源 |
2. 文献选取标准及分析方法 |
2.1 文献选取 |
2.2 文献处理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冠心病 |
3.2 高血压 |
3.3 心律失常 |
3.4 心力衰竭 |
3.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4. 讨论 |
4.1 冠心病 |
4.2 高血压 |
4.3 心律失常 |
4.4 心力衰竭 |
4.5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结论 |
附录1 全文表索引 |
附录2. 全文图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心脏震波应用于未获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术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脏震波应用于未获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心脏震波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件 |
查新咨询报告书 |
就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获奖情况 |
致谢 |
(5)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格局 |
1.1.2 以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1 药品监管领域里的学术研究 |
1.2.2 对于医药学领域和制药企业科研活动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的逻辑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点 |
2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2.1.1 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和《医学主题词表》(MeSH) |
2.1.2 指代药品监管领域的MeSH主题词:"Legislation,drug" |
2.1.3 数据的第二个来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 |
2.1.4 数据的第三个来源:综合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 |
2.2 研究方法 |
3 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在该领域文献主题中的体现 |
3.1 数据和方法 |
3.2 属于"化学物质和药物"类的主题词 |
3.2.1 属于子类别D03的主题词 |
3.2.2 属于子类别D27的主题词 |
3.3 属于"评价研究"类的主题词 |
3.4 属于"医疗保健的经济和组织"类的主题词 |
3.5 属于"人类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现象"类的主题词 |
3.5.1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3.5.2 "Government Agencies"(政府机构) |
3.5.3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国际合作) |
3.5.4 "Crime"(犯罪) |
3.6 本章小结 |
3.7 讨论:尝试对MeSH倒树形结构进行补充和修正 |
4 药品监管领域知识构成的多学科参与:领域整体层次 |
4.1 各学科参与程度的计量:领域整体的学科构成 |
4.1.1 数据和方法 |
4.1.2 基于期刊主题词的分析 |
4.1.3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确定学科构成中各学科的地位 |
4.1.4 本节小结 |
4.2 多学科参与的间接体现:领域整体的学术基础 |
4.2.1 数据和方法 |
4.2.2 每个时段参考文献的聚类分析 |
4.2.3 每个时段各个聚类所含文献的平均年龄 |
4.2.4 整个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文献 |
4.2.5 本节小结 |
4.3 药品监管中的概念在学科之间的扩散 |
4.3.1 数据和方法 |
4.3.2 "黑框警示" |
4.3.3 "临床试验中的利益冲突" |
4.3.4 本节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5 药品监管领域知识构成的多学科参与:分支领域层次 |
5.1 数据和方法 |
5.2 药品审批 |
5.2.1 药品审批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2.2 药品审批领域的学科构成 |
5.3 药品销售后监督 |
5.3.1 药品销售后监督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3.2 药品销售后监督领域的学科构成 |
5.4 药品超标签使用监管 |
5.4.1 药品超标签使用监管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4.2 超标签使用监管领域的学科构成 |
5.5 药物滥用控制 |
5.5.1 药物滥用控制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5.2 药物滥用控制领域的学科构成 |
5.6 基本药物监管 |
5.6.1 基本药物监管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6.2 基本药物监管领域的学科构成 |
5.7 药品价格监管 |
5.7.1 药品价格监管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7.2 药品价格监管领域的学科构成 |
5.8 比较与小结 |
5.8.1 各个分支领域学术文献主题的异同点 |
5.8.2 各个分支领域学科构成的异同点 |
6 药品监管领域参与机构的多元化 |
6.1 数据和方法 |
6.2 中国和美国药品监管领域多元参与程度的差别 |
6.3 从多元参与局面看美国药品监管体制所处的社会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讨论 |
7.1 构建及保持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所需的根本性因素 |
7.2 建议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百会穴纵观 |
第一节 百会穴古今文献整理现状 |
1 百会穴建国前文献整理研究 |
2 百会穴建国后文献整理研究 |
3 百会穴文献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 百会穴纳入标准 |
2 资料来源 |
3 收集方法 |
4 数据表建设 |
5 文献分析方法 |
6 统计 |
第三节 结果 |
1 建国前文献简要结语(详细内容见附录一) |
2 建国后文献简要结语(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
第四节 讨论 |
1 建国前百会穴的文献计量学 |
2 建国前中医病证的归类 |
3 建国前中医证名或病名的使用 |
4 建国前文献的出处和排列 |
5 建国前文献的校对 |
6 建国后百会穴的文献计量学 |
7 建国后百会穴文献中关键词的使用 |
第二章 压灸百会穴为主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
第一节 百会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概况 |
1 单纯针刺 |
2 灸法及针灸合用 |
3 穴位注射 |
4 穴位手法推拿 |
5 综合疗法 |
6 展望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CSA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1 CSA发病机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 |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CGRP、NYP的研究概况 |
1 CGRP |
2 NYP |
3 CGRP、NYP的相互关系 |
4 压灸百会穴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诊断标准 |
3 两组一般条件的均衡性比较结果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五节 结果 |
1 三组疗效比较 |
2 三组CGRP比较 |
3 三组NPY比较 |
第六节 讨论 |
1 压灸百会穴对CSA患者CGRP的影响 |
2 压灸百会穴对CSA患者NYP的影响 |
3 小结 |
4 临床疗效及结果评价 |
第三章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第一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1 在国内首先全面系统地纵观百会穴 |
2 从血管神经肽与CSA病理机理入手探讨压灸百会穴防治CSA的临床疗效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1 古籍资料收集仍不全面、分类不准确 |
2 证名的诊断多有欠妥之处 |
3 研究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 |
4 文献统计仍有不妥之处 |
5 客观条件上的限制 |
第三节 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
1 进一步研究百会穴的热点和趋势 |
2 建立针灸腧穴的文献检索系统 |
3 建立中医证候的规范化 |
4 增加样本量和相关指标的检测 |
5 进一步开展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
结语 |
1 百会穴纵观 |
2 压灸百会穴干预CSA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
3 结语 |
附录一: 建国前文献研究(详细) |
1 百会穴文献的数量 |
2 百会穴的历代文献整理概况 |
3 百会穴的出处 |
4 百会穴的别名 |
5 百会穴的穴名释义和生理特点 |
6 百会穴的部位和取穴法 |
7 百会穴的归经与穴性 |
8 百会穴的治疗范围 |
9 百会穴的治法 |
10 百会穴的补泻法 |
11 百会穴的主配穴 |
12 百会穴的医案 |
13 百会穴的禁忌症 |
14 百会穴的局部层次解剖 |
附录二: 建国后文献研究(详细) |
1 百会穴文献的数量和时间分布 |
2 百会穴文献的地理分布 |
3 百会穴文献的机构分布 |
4 百会穴文献的期刊分布 |
5 百会穴文献的研究类型 |
6 百会穴文献的疾病学科分布 |
7 百会穴文献的具体病种分布 |
8 百会穴常用的中医证型 |
9 百会穴的具体治法 |
10 百会穴的配穴 |
11 百会穴文献的特征词 |
12 百会穴文献的实验指标 |
附录三: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临床疗效指标观察表 |
附录五: 发表论文 |
致谢 |
(7)时间治疗学的计量研究及高血压时辰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时间治疗学的科学计量研究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 |
2.2 数据采集 |
2.3 数据整合 |
2.4 研究方法 |
3.结果 |
3.1 国内 |
3.1.1 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 |
3.1.2 信息源分布 |
3.1.3 学科分布 |
3.1.4 主题分布 |
3.1.5 着者分布 |
3.2 国外 |
3.2.1 文献数量及年代分布 |
3.2.2 重复文献量 |
3.2.3 信息源分布 |
3.2.4 地理分布 |
3.2.5 核心期刊、核心着者及核心机构 |
3.2.6 SCI中时间治疗学研究的年文献量及被引频次 |
3.2.7 SCI中时间治疗学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和机构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血压时辰治疗的COCHRANE系统评价 |
1.前言 |
1.1 背景 |
1.2 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2.1 技术路线和流程图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干预措施 |
2.2.3 判效指标 |
2.2.4 纳入试验的设计类型 |
2.3 临床试验收集方法 |
2.3.1 计算机检索 |
2.3.1.1 中文数据库 |
2.3.1.2 外文数据库 |
2.3.1.3 检索策略 |
2.3.2 手工检索 |
2.3.2.1 中文 |
2.3.2.2 外文 |
2.3.3 其他检索 |
2.4 评价方法 |
2.4.1 研究筛选 |
2.4.2 质量评价 |
2.4.3 数据提取 |
2.4.4 统计分析与资料合成 |
2.4.4.1 统计学处理 |
2.4.4.2 敏感性分析 |
2.4.4.3 分组分析 |
3.结果 |
3.1 文献筛查结果 |
3.1.1 初筛结果 |
3.1.2 排除研究特征 |
3.1.3 纳入研究特征 |
3.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1 随机化方法 |
3.2.2 分配隐藏 |
3.2.3 盲法 |
3.2.4 失访或退出 |
3.2.5 样本含量计算 |
3.2.6 基线可比性 |
3.2.7 意向性治疗分析 |
3.2.8 是否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 统计分析结果 |
3.3.1 有效性和安全性 |
3.3.1.1 钙拮抗剂 |
3.3.1.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3.3.1.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
3.3.1.4 β-受体阻滞剂 |
3.3.1.5 α-受体阻滞剂 |
3.3.1.6 利尿剂 |
3.3.1.7 其他 |
3.3.2 依从性 |
3.3.3 获益分析 |
3.3.4 经济学评价 |
3.3.5 生存质量评价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检索策略 |
中文数据库检索策略 |
1.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1994-2004.10 |
2.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1998-2004 |
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1978-2004.9 |
4.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04 |
5.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2004 |
外文数据库检索策略 |
3.Evidence-Based-Medicine:4th Quarter 2004 |
附录2:质量评价表单 |
附录3:数据提取表单 |
附录4:排除研究特征 |
附录5:纳入研究特征 |
附录6:系统评价比较用表 |
文献综述 |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声明 |
(8)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其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当代中医治疗现状 |
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选文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分析类目 |
3.2 选用统计方法 |
3.3 年度文献量 |
3.4 发文地区 |
3.5 期刊载文量 |
3.6 文献研究类型 |
3.7 治疗状况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文献总量的年度变化及时段差异 |
4.2 文献的地区分布 |
4.3 期刊载文量比较 |
4.4 文献研究类型的分布 |
4.5 治疗状况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黄褐斑中医文献研究的整体状况分析 |
2 黄褐斑中医治疗状况分析 |
2.1 中医治疗方式 |
2.2 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 |
2.3 辨证处方及用药规律 |
2.4 专方处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录1:初筛的文献题录及编号 |
2 附录2:综述 |
致谢 |
(9)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论文整体框架概述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基于复杂网络理念的研究方法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
综述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概述 |
第二部分 基于两种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1.1 网状Meta分析 |
2.1.2 网络药理学 |
2.2 研究方法 |
2.2.1 网状Meta分析 |
2.2.2 网络药理学 |
3 技术路线 |
4 结果 |
4.1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4.1.1 文献检索结果 |
4.1.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4.1.3 证据网络图 |
4.1.4 不一致性检验 |
4.1.5 治疗结果排序 |
4.2 网络药理学结果 |
4.2.1 药物成分及药物、疾病靶点信息 |
4.2.2 核心靶点分析 |
4.2.3 GO功能富集分析 |
4.2.4 KEGG通路分析 |
5 讨论 |
5.1 研究结果总结 |
5.2 网状Meta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之间的关联 |
5.3 研究局限性 |
6 结论 |
7 创新点与展望 |
7.1 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一 检索策略 |
附录二 纳入120篇文献题录 |
附录三 纳入120篇文献的基本特征 |
附录四 13种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效率和NIHSS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和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
(10)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述 |
1.2 炎症反应在IC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1.2.1 急性胆汁淤积时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不由细菌脂多糖介导 |
1.2.2 胆汁淤积时肝内炎症反应的发生不由胆汁酸引起的肝细胞坏死介导 |
1.2.3 胆汁酸刺激肝细胞产生炎症介质 |
1.2.4 胆汁酸依赖/不依赖EGR-1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促炎基因表达 |
1.3 血常规炎症标志物与ICP的关系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预后的价值:回顾性病例对照实验 |
2.1.1 研究对象 |
2.1.1.1 病例来源 |
2.1.1.2 纳入标准 |
2.1.1.3 排除标准 |
2.1.2 研究方法 |
2.1.2.1 资料提取 |
2.1.2.2 检测方法 |
2.1.2.3 统计学处理 |
2.1.3 结果 |
2.1.3.1 ICP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特征对比 |
2.1.3.2 轻/重度ICP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特征对比 |
2.1.3.3 MPV、NLR、血小板诊断ICP ROC曲线分析 |
2.1.3.4 血常规炎症标志物预测ICP并发早产的价值 |
2.1.3.4.1 ICP早产组与ICP正常分娩组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特征 |
2.1.3.4.2 ROC曲线分析ALT、AST、TBA预测ICP早产的价值 |
2.1.4 讨论 |
2.2 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
2.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2.1 检索策略 |
2.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制定 |
2.2.2.3 资料选择和提取 |
2.2.2.4 质量评估和体征描述 |
2.2.2.5 统计学处理 |
2.2.3 结果 |
2.2.3.1 文献检索过程、纳入文献一般特征及质量评价 |
2.2.3.2 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对ICP诊断及临床分度的荟萃分析结果 |
2.2.3.2.1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
2.2.3.2.2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2.2.3.2.3 血小板 |
2.2.3.2.4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 |
2.2.3.2.5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
2.2.3.3 敏感性分析 |
2.2.3.4 发表偏移分析 |
2.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结论 |
附录 |
附录1: 图表索引 |
附录2: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述及炎症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概述 |
1.1 流行病学和病因 |
1.2 临床症状 |
1.3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4 并发症 |
1.5 管理 |
1.6 治疗 |
第二章 炎症反应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
2.1 急性胆汁淤积期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不由细菌脂多糖介导 |
2.2 胆汁淤积时肝内炎症反应的发生不由胆汁酸引起的肝细胞坏死诱导 |
2.3 胆汁酸刺激肝细胞产生炎症介质 |
2.4 胆汁酸依赖/不依赖EGR-1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促炎介质基因表达 |
第三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四、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年第七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舰载航空医学专题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 刘鹏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8)
- [2]知识可视化理论、方法和工具及军事医学应用研究[D]. 薛晓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4(01)
- [3]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D]. 王梓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4]心脏震波应用于未获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和机理研究[D]. 杨萍.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5]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D]. 李小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6]百会穴纵观与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 朱福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7]时间治疗学的计量研究及高血压时辰治疗的系统评价[D]. 赵萍. 四川大学, 2005(02)
- [8]从15年相关文献的计量学分析探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规律[D]. 殷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5(06)
- [9]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评价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D]. 于丹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血常规炎症标志物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D]. 田钊旭. 厦门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