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广东省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

1999年广东省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

一、广东省1999年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李博轩[1](2021)在《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基于财政可持续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各地区为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公共项目建设投资的力度。然而由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与赤字率逐渐增大。国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监管层加大了监管力度,因此地方政府出现了融资渠道减少的困境。为了解决当前融资难题,地方政府大量发行城投债,产生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急剧上升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大省,虽然其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但是其债务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存在的债务风险不可忽视。并且其财政收支缺口也在日益增大,对山东省财政可持续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与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希望能够为提高山东省财政可持续与降低政府债务风险,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熵值法分析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能力,并结合山东省财政发展现状,两方面综合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山东省具有良好的财政可持续,具有可持续发行债务的能力。基于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视角,本文对山东省政府债务风险进行评估。利用修正的KMV模型和相关财务数据,未加入经济不确定性因子时,结论为2020-2022年山东省政府债务违约距离可控和违约概率基本为零。然后引入经济不确定性因子,研究结论为山东省政府债务违约距离增大,违约概率上升。并且山东省到期债务与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财政收入之比不能超过0.8,否则会发生政府债务违约。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政府债务制度以及优化融资用资方式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能力,降低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可持续能力的提高与较低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利于维护地方政府财政部门正常运行并且有助于化解系统性风险。

郑国强[2](2021)在《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劳动力市场扭曲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劳动力配置扭曲和劳动力价格扭曲两个方面。作为要素市场中的关键要素,劳动力是连接其他生产要素的重要纽带,知识、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依附于劳动力本身,资本、土地和数据等要素需要通过劳动力才能实现激活和运转,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必然对整个要素市场的配置和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并把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价格反应灵活作为今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这意味着深化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探究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其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对有关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市场内生性因素和政策引致性因素,进而探寻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理论机理;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归纳出不同阶段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变化特征,进而探寻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历史逻辑;通过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度,并基于省级宏观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制度性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探寻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现实因素。其次,基于城市、企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有序概率模型等计量方法,从生产率效应、创新效应以及创业效应等角度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再次,基于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概率模型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模型等计量方法,从居民阶层认同和幸福感两个角度实证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建议。基于上述思路,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同时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创新点进行了论述。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理论机理进行梳理:(1)马克思有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思想以及马克思的劳动力流动配置理论和劳动力工资理论。(2)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关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论述。文献综述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1)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原因。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整理,本文对劳动力市场扭曲产生的市场内生性因素和政策引致性因素进行了总结。(2)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有关劳动力市场扭曲“生产率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以及“就业创业效应”的文献。(3)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主要包括市场化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对社会阶层影响的文献。第三章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历史演进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梳理,探究了相关政策要点以及劳动力配置扭曲和价格扭曲的时序变迁。其次,采用生产函数法和市场化指数法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区域特征和变化趋势。最后,从政府经济赶超行为与增长目标管理、官员晋升激励、户籍制度以及工会双重职能定位等视角对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形成的特殊制度性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宏观省级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章是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首先,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生产率效应。采用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城市层面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其次,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创新效应。采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从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考察了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创新效应。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从个体层面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居民创业活动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第五章是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以居民阶层认同的变化衡量社会阶层变迁,以居民幸福感间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并从这两个角度对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进行了考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居民阶层认同和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第六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相关对策建议。

张芳[3](2020)在《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既要面临着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面临着资源日益匮乏的挑战。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走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指导国民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基本国策。中国在改革开放40多年里,以GDP为主要导向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高污染高耗能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中国近年来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亟需加快推进绿色发展道路,实施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随着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路径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造成地球资源的加速枯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诟病,世界各国对绿色产业发展逐渐加以重视,理论界与实业界也广泛关注,把绿色产业发展视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新路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如何优化,如何稳步推进对我国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创新理论、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相结合,以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优化及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析了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在研究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的动因的基础上,对国外发达国家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研究,以及选取国内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发展过程中经历波折的光伏产业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视角分析提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有效路径,科技创新是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现实路径;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路径在实践推进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并从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促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提出相关制度创新建议。全文的结构框架,除去主要研究结论之外,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中,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其次,着重对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绿色产业的国内外的不同内涵及其特征进行阐述,并对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写作的结构框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可能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主要对论文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综述。本章主要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并对近年来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从而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发展路径上的局限性以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首先,分析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发现传统产业发展路径依赖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和不可持续;其次,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主要运用产业组织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从环境、产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本章还对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环保产业、风力发电以及其它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的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四章主要从历史与现实角度分析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首先,从产业组织演化视角对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破析,并探讨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特征;其次,对近年来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进行总结回顾,并进行了反思和展望。第五章主要对国外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经验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本章将对国外发达国家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进行总结,主要分析美国、日本和法国等国的在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着重分析这些发达国家绿色产业得以成功发展在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方面的有效举措;其次,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选择借鉴意义和启示。第六章主要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对比研究。本章选取了两个发展径不同的案例来验证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路径选择的重要性。一个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国有资本的全产业链支持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商业化的进程,从而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个是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盲目扩张,发展路径过于依靠政策补贴,发展战略混乱,技术创新不足,最终不但没有使得光伏产业获得市场竞争力反而在短时间造成产能过剩,致使整个行业停滞不前,甚至曾经的行业领军企业也濒临倒闭。通过这两个案例对比研究,本章剖析了绿色产业发展中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性。第七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对中国绿色产业的生产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带动作用明显,而规模效应不明显;其次,实证分析了影响绿色产业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验证了理论假设;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即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有效路径,促进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产业的根本路径,国有资本引领是发展绿色产业现实路径。第八章主要对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理论和现实视角分析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三大路径在实践中遇到了的障碍和困难;其次,对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遭遇的实践障碍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分析,并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九章主要是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研究。为了有效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首先,从产权角度,论述了绿色资源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相关制度创新问题;其次,系统地阐释了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激励机制创新问题,主要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投融资、绿色税收等方面进行激励制度创新;最后,本章还探讨了绿色产业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创新的关系,主要从绿色文化、绿色社会责任和非政府绿色组织建设等角度探讨非正式制度创新问题。最后,对论文的全部内容和相关结论作简要总结。

陈静敏[4](2020)在《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研究 ——基于W区财政投入的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水污染、京津冀地区持续重度雾霾等环保问题频发,已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国际上,环保压力日益增大,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难以达成共识。在此内外双重压力下,环境保护问题刻不容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政府相继发布“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将“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中央政府层面,政策密集出台,环保督察力度加大,环保财政投入增加,逐渐形成以“低碳经济”“减排”“美丽中国”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环保领域的政策行为逐步实施。但地方政府层面,环保政策是否全面而有效的执行,是否践行了环境保护的理念,成为了当前需要明晰的问题。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财力的支持,财政支持力度能够反映政府政策执行意愿和力度。本文从财政资金投入的视角,结合中国式分权、委托代理、利益博弈等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回顾了对国内外关于政策选择性执行、财政职能发挥等相关文献。在梳理了环保政策执行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环节的基础上,从环保的理念、督察约束、执行意愿、执行能力、预算博弈等方面阐述了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为了明确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政策的财力资源匹配情况,本文以W区做具体案例分析,从环保资金的构成、重点项目保障、实际支出三方面来进行探究地方政府的实际政策行为。由此发现,地方政府在环保政策执行方面存在政策选择性执行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经济利益为考量目标、围绕着考核任务来执行、选择易显成效的政策先执行。究其原因,主要是政策目标不一致、转移支付管理体制不完善、环境保护事权模糊、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环保资金绩效考核体制不健全等。最后,本文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政策传导功能,强化地方政府环保政策的执行,推动环保目标的实现,从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理念、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财政管理体制、推进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改革三方面,提出进一步的意见与建议。

金辉[5](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认为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侯翔[6](2020)在《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历时性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以实现晋升为主要动机的持续性地方政府竞争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题,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政府竞争的理念和手段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竞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成为当前管理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从多维视角分析政治和经济竞争背后的作用机理,揭示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表现形式和传导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行为模式和策略特征,即构建反映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广义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2000-2016年期间地方政府“政绩性竞争”、“公共性竞争”、“显性竞争”、“隐性竞争”、“自主性竞争”、“依赖性竞争”等不同竞争模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分析时段内,总体上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且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证实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已逐步从竞争转向竞合的良性发展状态。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和改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提供了定性、定量上的分析依据,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其一,建立了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初步理清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其二,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刻画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和表征,结合学界和政府已有成果,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应用到我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评价中去。其三,引入三类空间权重矩阵(地理相邻、人均产出、外商直接投资)以识别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算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影响。

韩琼[7](2020)在《基于人口结构的储蓄率变动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储蓄是投资的重要来源,能够顺利转化为投资的储蓄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的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高增长率被称为21世纪中国新的“三高”,尤其是中国超乎寻常的高储蓄率一直是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焦点。从1980年代到20世纪末,中国的储蓄率一路飙升,也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已有的文献大多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是由于中国特定的人口红利所致,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的储蓄率开始持续走低,中国经济增长也步入了新常态。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家庭储蓄率发生改变,进而通过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拟从人口结构的视角来探讨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储蓄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按照储蓄的部门不同国民储蓄被区分为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观察到在本文研究的样本期内,居民储蓄率与国民储蓄率保持了较一致的变动趋势,且居民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高达50%以上。已有文献对储蓄率的研究多选用国民储蓄率这一指标,且多使用宏观总量和时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使得本文就家庭数据对居民储蓄率进行的研究显得更有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括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分别进行文献回顾、梳理及分析,分家庭内部因素和家庭外部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并对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具体措施,指出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回顾和总结已有文献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定义了储蓄率及其分类,进而对与储蓄相关的理论及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进行探讨,在经典索罗模型的框架下引入一个加入人口结构变量的拓展索罗模型,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率,分别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储蓄率变动情况,并通过人口结构带来家庭消费结构的变化来分析其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人口结构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途径并对人口老龄化日趋加剧背景下的居民储蓄率未来变化趋势作出预测,最后提出了人口结构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三个假说。第四章为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论述了我国经济增长总体情况,并分别从国际层面、产业结构和城乡差异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了居民储蓄率对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影响,并在拓展的索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假说。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首先,考察了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通过使用微观家庭数据库着重考察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和子女性别比例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而进一步验证人口结构带来的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其次,考察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内生增长模型出发,研究居民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六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在前面各章的基础上总结家庭层面储蓄率的变动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根据分析和实证结果总结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提出具体政策建议。最后,从本文理论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视角研究的局限性及可能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本文的结论分为两部分,一是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二是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居民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前者的研究通过探讨影响家庭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变化因素,分别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和子女性别结构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对城镇和农村家庭分别进行讨论。基于微观家庭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城镇和农村家庭储蓄率均随老人占比增加而上升,但农村家庭上升的比例远大于城镇家庭,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城乡享受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同所致。城镇和农村家庭中15岁以下不同性别的小孩占比均与家庭储蓄率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15岁以下男孩占比和女孩占比对储蓄率的影响力具有显着城乡差异。城镇家庭15岁以下男孩占比高的家庭储蓄率高于15岁以下女孩占比高的家庭,农村家庭15岁以下女孩占比高的家庭储蓄率高于15岁以下男孩占比高的家庭,且农村家庭15岁以下女孩占比与农村家庭15岁以下男孩占比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差异明显大于城镇家庭。本文认为由于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导致的家庭消费结构变动是引起家庭储蓄率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将因变量分别更改为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支出、交通通讯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与医疗保健支出,发现65岁以上老人占比对家庭医疗保健支出的影响在城镇和农村均显着为正,表明老人较多的家庭需要为应付老人养老储备较高的医疗保健费用。无论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15岁以下男孩占比和女孩占比均与家庭的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有显着正向关系,说明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都不得不为应对子女教育进行较高的储蓄。本文对居民家庭储蓄率的研究结论表明加大医疗保障力度,解决好居民的养老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增加公共教育支出,减轻家庭教育负担等政策可以有效缓解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局面。对后者的研究认为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消费结构的改变,不同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家庭成员在消费上的不同特点影响家庭的消费支出和储蓄,进而通过投资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采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动态增长模型考察了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结论。储蓄率对一国经济增长并非越高越好,实证结果中加入居民储蓄率二次项的系数显着为负表明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总是线性关系,二者可能存在倒U型的关系,即低于一定水平的居民储蓄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超过一定水平过高的居民储蓄率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本文的创新主要有:1.研究储蓄率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多从人口年龄结构、预期寿命或预防动机等单一因素进行考察,本文的研究着重从人口结构进行分析,且将影响人口结构的因素细化为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分别进行探讨。2.基于家庭视角进行的储蓄率研究,多从人口抚养负担,预防动机等角度进行分析,鲜有文献讨论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动的情况下,探讨了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密切相关的四类消费支出的变动对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3.本文基于实证的研究得出老人占比和少儿占比上升均对居民储蓄率有正向影响,但老人占比高对农村的居民储蓄率影响明显大于城镇,城镇家庭15岁以下男孩占比高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大于15岁以下女孩占比高的家庭,而农村家庭15岁以下的女孩占比高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显着高于15岁以下男孩占比高的家庭,该结果表明“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家庭仍占主流地位,对于不具备“养儿防老”条件的家庭,多储蓄是农村家庭的主要选择,可见,高储蓄和“养儿防老”在影响农村居民储蓄率方面具有较强的替代性。而城镇家庭由于有相对完善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居民养老的有力保障,并未表现出这样的特征,本文分城乡得出的15岁以下少儿性别比例与居民储蓄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型。4.以往研究居民储蓄率的文献多采用宏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使用微观家庭数据(CHIP)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时使用居民储蓄率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来验证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5.加入储蓄率二次项的实证结果表明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倒U型关系,根据世界及各主要国家的储蓄率水平来看,低于一定区间的储蓄率不利于经济增长,超过这一区间的高储蓄率反而会阻碍经济,只有在特定区间的储蓄率才会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申晓蓉[8](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文中提出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新篇章,以自身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与世界。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视域,深入系统地总结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采取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分析方法,力求能够对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进行创新性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与被指导的互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域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符合三个理论原则,即贴合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遵循现代化规律,并以此为前提区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经验”与“一般经验”,为全文的整体性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基本经验在于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推进经济现代化,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以及工业化的可持续性。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看,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现代化得以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稳定趋势以及国际化水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来看,始终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目标与发展的平衡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区域的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来看,中国经济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以加强自身建设来提高党领导经济现代化的水平。同时,在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有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林长云[9](2019)在《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场平衡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之间的博弈,怎么样发挥政府卫生资金的社会再分配功能,有效促进社会公平、保障民生,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命题。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政府卫生资金投入规模大小和结构直接影响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不同类别机构、不同层级机构间的配置,影响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提供、经济运行与事业发展,进而影响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最终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当前,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稳步推进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因素,都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一方面,自医改新政实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投入政策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地区间、城乡间发展差异和资金投入差异仍然显着,“看病难、看病贵”仍旧是困扰百姓的难题。因此,准确把握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客观分析探究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不断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协调发展及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以及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性的概念、口径、内涵、衡量维度、衡量指标等内容进行了界定;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及作用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制度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相关理论和影响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本论文对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政策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评价;利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健康需要、政府卫生支出等方面数据,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不同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健康需要、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对政府卫生投入规模、结构、地区分布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集中指数法和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法等研究方法,对政府卫生资金地区投入和健康产出的公平性进行了研究;并以基于健康需要的卫生财政投入指数作为因变量,以反映中央地方财权事权责任划分情况;以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的投入力度和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力度和水平构建自变量指标,创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分析以地方财权的责任、普惠或扶持性财政资金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对导致空间分布和公平性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对促进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提出相关建议,为保证我国政府卫生资金地区分布公平提供决策依据,助力推动我国深化医改进程和健康中国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省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不到30%,政府投入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未充分体现。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地区间差异较大、公平性不高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府卫生资金的配置和运行效率,降低了政府卫生投入的效益产出。地区间差异方面,2007年各省份人均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最大值与最小值差距仅为725元,到2017年差距扩大到2046元,而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与最低之差波动起伏,差距由2007年的5.21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6.81个百分点,2013年回落至4.91个百分点,2017年再次增至6.34个百分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地区差异较大问题;空间布局公平性方面,通过集中指数和肯德尔一致性指数分析,不论以哪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政府卫生支出在各地区的配置都是不公平的。通过制度结构对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的回归分析显示,地方财政卫生支出占财政卫生支出比重以及中央财政居民保险补助占中央财政卫生支出比重对财政卫生投入指数有正向作用,可见地方财力水平的提高、“扶持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及财政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和水平的提高均有利于改善地区财政卫生资金的空间分布的公平性。为提高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提出如下对策建议: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增强相关财政、医保和消费等政策保障力度;推动建设地区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将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性考核评估纳入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绩效考核。

阳丹[10](2019)在《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投入及其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企业研发投入则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增速放缓期,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消退,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空间收窄。一方面,研发投入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更是驱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而另一方面,微观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又会受到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企业会通过调整内部成本费用以适应宏观经济变化(孙铮和刘浩,2004)。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据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在经济扩张期往往比经济紧缩期更高,即研发投入呈顺周期变动(Barlevy,2007)。然而,我国进入经济紧缩期后,GDP增长率下滑,研发投入却逆周期上升(程惠芳等,2015),呈现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趋势。与此同时,进入经济增速放缓期以来,政府对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增大,对企业研发补贴持续提升。那么,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研发投入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逻辑,这其中,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已有研究对研发投入周期性变动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广泛讨论。一些学者认为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其原因在于“机会成本假说”,即在经济紧缩期,生产活动盈利能力下降,研发机会成本减少,进而导致研发活动集中在经济紧缩期(Aghion and Saint-Paul,1998)。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研发投入顺周期变动,他们认为研发活动会由于融资约束、创新外部性、经济周期持续性等原因呈现顺周期特征。程惠芳等(2015)发现我国研发投入呈现逆经济周期变动,但并未探讨其背后成因。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企业决策具有更大的调控能力。进入经济增速放缓期以来,为实现经济复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行科技扶持政策,增加企业研发补贴。那么,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调整是源于西方已有研究所提出的理论假说,还是因为中国制度背景下的独特机制?进一步地,已有文献表明,企业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来源于研发资源投入,还取决于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张杰等,2011)。很显然,考察经济周期影响研发效率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政府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制定恰当的创新扶持策略,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然而,现有考察经济周期影响研发效率的文献还很少。鉴于此,本文以2006—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效率和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研发投入呈逆周期变动,经济紧缩期研发投入更多,经济扩张期研发投入更少。第二,我国研发投入的逆周期变动源于政府扶持,而非西方学者提出的“机会成本假说”。具体而言,在经济紧缩期,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研发补贴。相较于研发补贴少的企业,研发补贴多的企业R&D投入逆周期性更明显;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经济紧缩期获得了更多研发补贴,研发投入逆周期性也更明显;在经济紧缩期,生产和投资规模与研发投入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不存在“机会成本假说”下二者之间的替代效应。第三,企业研发效率在经济紧缩期更高,这一现象在发达市场中更明显,但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第四,政府研发补贴效率在经济紧缩期更高,这一现象在发达市场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更明显,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包括:(1)采用了经济周期的其他度量方法;(2)采用了研发效率的其他度量方法;(3)考虑了经济周期影响研发投入的时间滞后效应等。本文共包括七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研究创新。第二章为制度背景,本章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历程、经济紧缩期政府扶持政策、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与政策性负担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在科技体制改革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对我国科技体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在经济衰退期,世界各国普遍施行经济刺激计划,但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实体经济具有更大的调控功能。进入经济紧缩期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了“四万亿计划”、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实体企业研发投资。而国有企业作为政府扶持的主体,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研发资源,更肩负在经济紧缩期,推动国家创新型经济建设的政策性任务。第三章为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文献回顾部分梳理了经济周期和其他因素对企业研发活动影响的相关文献,并评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部分,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本章分析发现,政府扶持可能是我国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的原因,而非西方学者提出的“机会成本假说”。其次,基于“环境压力理论”,本章分析发现宏观经济紧缩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提升了企业研发效率和研发补贴效率。第四章对经济周期影响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经济紧缩期研发投入更多;第二,经济紧缩期,政府对研发的扶持力度更大,表现为研发补贴更多,相比研发补贴少的企业,研发补贴多的企业R&D投入逆周期性更明显;第三,相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经济紧缩期获得了更多的研发补贴,研发投入逆周期性也更明显;第四,本章发现在经济紧缩期,研发投入水平更高的企业,生产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也更多。这些发现表明我国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的原因是政府扶持,而非机会成本假说。第五章对经济周期影响企业研发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经济紧缩期,企业研发效率更高;第二,在经济紧缩期,市场化程度越高,企业研发效率越高;第三,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低市场竞争还是高市场竞争的企业,经济周期均对研发效率产生了明显影响。第六章对经济周期影响研发补贴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经济紧缩期,研发补贴效率更高;第二,在发达市场和行业竞争程度高的企业,经济周期对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更强;第三,在国有和民营企业,经济周期均对研发补贴效率产生了明显影响。第七章为结论和建议部分,在总结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后,引出本文的理论贡献,指出后续的研究方向,并给出了几点启示。本文可能的创新和贡献如下:第一,基于中国制度背景,考察了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性变动及其背后原因,并发现了区别于西方现有理论的新解释。现有文献认为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的原因是“机会成本假说”,本文将政府支持引入研发投入周期性变动的分析框架后发现,导致我国企业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源于政府扶持;第二,本文考察了经济周期对我国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经济紧缩期,企业研发效率更高,说明宏观经济紧缩带来的压力能够提升企业研发效率,政府在经济紧缩期扶持企业创新具有政策合理性;第三,本文发现完善的市场机制对公司研发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这对进一步认识企业研发投资中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角色定位,优化我国创新体系与机制,提升研发补助政策实施效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二、广东省1999年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1999年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基于财政可持续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1.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研究
        3.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1.政府债务风险的含义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
        3.财政可持续的含义
        4.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的影响因素
    (二)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1.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2.政府财政可持续的相关理论
三、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评估
    (一)山东省财政发展现状分析
        1.从经济规模上分析
        2.从财政收入与支出结构分析
    (二)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能力分析
        1.数据来源及指标的选取
        2.熵值法模型的构建
        3.实证分析与结论
四、山东省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一)未加入经济不确定性的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1.传统KMV模型简介及其修正简介
        2.利用ARMA模型进行财政收入预测
        3.计算偿债收入及其增长率与波动率
        4.测算政府债务的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
    (二)加入经济不确定性后的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1.加入不确定性的KMV模型简介
        2. λ的确定方法
        3.测算政府债务的违约距离与违约概率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山东省财政可持续评估的结论
        2.山东省政府债务风险评估的结论
    (二)政策建议
        1.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2.完善政府债务制度
        3.优化融资用资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市场扭曲的内涵
        1.3.2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定义
        1.3.3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表现形式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
        2.1.1 马克思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思想
        2.1.2 马克思的劳动力流动配置理论
        2.1.3 马克思的劳动力工资理论
    2.2 西方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理论
        2.2.1 新古典学派的均衡价格工资理论与职业竞争理论
        2.2.2 新制度学派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2.2.3 新凯恩斯学派的效率工资理论与“局内人-局外人”理论
        2.2.4 新剑桥学派的社会经济因素理论
        2.2.5 激进经济学派的劳动力市场扭曲理论
    2.3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成因
        2.3.2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
        2.3.3 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
        2.3.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历史演进和形成机理
    3.1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历史演进
        3.1.1 劳动力市场的初步发育阶段(1978-1991 年)
        3.1.2 劳动力市场的加速发展阶段(1992-2002 年)
        3.1.3 劳动力市场的相对成熟阶段(2003-2012 年)
        3.1.4 劳动力市场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 年至今)
    3.2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3.2.1 生产函数法
        3.2.2 市场化指数法
    3.3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与实证分析
        3.3.1 形成机理分析
        3.3.2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3.3.3 实证分析
        3.3.4 本节小结
第4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经济效应
    4.1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理论机制分析
        4.1.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1.5 本节小结
    4.2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企业创新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理论机制分析
        4.2.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2.5 本节小结
    4.3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创业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理论机制分析
        4.3.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3.5 本节小结
第5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社会效应
    5.1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阶层认同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理论机制分析
        5.1.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1.4 实证结果分析
        5.1.5 本节小结
    5.2 劳动力市场扭曲与居民幸福感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理论分析
        5.2.3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2.5 本节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绿色经济的历史演变及其概念界定
        1.2.2 绿色产业的内涵界定
        1.2.3 绿色产业的特征
        1.2.4 绿色经济、产业绿色化及绿色产业的关系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理论
        2.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1.4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1.5 产业创新理论
        2.1.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1.7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关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文献综述
        2.2.1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趋势研究
        2.2.2 发展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关系的研究
        2.2.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相关评价研究
        2.2.4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区域经济的相关研究
        2.2.5 绿色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相关性的研究
第3章 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及绿色产业发展动因与现状
    3.1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1.1 传统产业发展依赖的主要经济学理论
        3.1.2 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及其依赖性
        3.1.3 开放条件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路径的局限性
    3.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动因
        3.2.1 环境和资源约束迫使发展绿色产业
        3.2.2 生产要素供给充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
        3.2.3 人类文明发展和绿色消费需求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
        3.2.4 国家竞争力提升需要发展绿色产业
    3.3 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现状
        3.3.2 中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第4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与制度体系现状
    4.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
        4.1.1 市场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一个产业组织的视角
        4.1.2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4.2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体系现状
        4.2.1 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现状
        4.2.2 当前发展绿色产业制度体系的思考与展望
第5章 国外绿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路径选择启示
    5.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1.1 美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1.2 美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2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2.1 法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2.2 法国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3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经验
        5.3.1 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5.3.2 日本绿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经验
    5.4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我国绿色产业路径选择的启示
第6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案例比较研究
    6.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案例分析
        6.1.1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1.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成效
        6.1.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的路径优势分析
    6.2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的案例分析
        6.2.1 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内外背景
        6.2.2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
        6.2.3 我国光伏产业曲折发展历程的路径劣势分析
    6.3 案例比较与启示
第7章 中国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与路径选择研究
    7.1 我国绿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
        7.1.1 模型选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分析
    7.2 绿色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2.1 理论假设
        7.2.2 模型设定及变量选择
        7.2.3 数据来源及统计分析
        7.2.4 假设检验
        7.2.5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
        7.3.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绿色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7.3.2 科技创新是绿色产业发展根本路径
        7.3.3 国有资本是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8章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及其制度分析
    8.1 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
        8.1.1 利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2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1.3 国有资本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障碍
    8.2 当前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实践障碍的制度分析
        8.2.1 现有制度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8.2.2 优化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的制度创新必要性
第9章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9.1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产权制度创新
        9.1.1 绿色产业产权界定的制度创新
        9.1.2 绿色技术产权保护的制度创新
        9.1.3 绿色产业产权交易的制度创新
    9.2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1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优化的激励机制创新
        9.2.2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投融资激励机制创新
        9.2.3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绿色税收制度创新
    9.3 促进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的非正式制度创新
        9.3.1 绿色文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2 企业绿色社会责任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9.3.3 非政府绿色组织与绿色产业发展路径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研究 ——基于W区财政投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公共财政职能
        2.1.2 公共政策执行
        2.1.3 节能环保支出
    2.2 相关理论回顾
        2.2.1 财政分权理论
        2.2.2 中国式财政分权
        2.2.3 博弈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环节
    3.1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总体框架
    3.2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具体环节
        3.2.1 政策颁布
        3.2.2 政策分解
        3.2.3 组织资源
        3.2.4 政策实施
        3.2.5 监管、评估与反馈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府环保理念
        4.1.1 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
        4.1.2 环境保护的资金匹配
    4.2 中央环保督察的硬性约束
        4.2.1 督察整改任务重
        4.2.2 督察问责力度大
    4.3 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执行意愿
        4.3.1 自上而下的激励驱动
        4.3.2 地方政府的利益偏好
        4.3.3 工作执行中的自由裁量
    4.4 地方政府的环保执行能力
        4.4.1 政策认知能力
        4.4.2 政策实施能力
        4.4.3 沟通协调能力
    4.5 地方政府的预算安排策略
        4.5.1 财政部门的预算策略
        4.5.2 部门的预算博弈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保政策执行的财政资源匹配分析
    5.1 环保资金的主要构成
        5.1.1 中央转移支付情况
        5.1.2 本级财力预算情况
    5.2 环保重点项目保障分析
        5.2.1 环保工作的重点偏向
        5.2.2 环保资金的倾斜体现
    5.3 环保资金的支出分析
        5.3.1 环保资金的支出现状
        5.3.2 环保资金的执行偏差
        5.3.3 环保资金的分配现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实践表现与原因剖析
    6.1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实践表现
        6.1.1 以经济利益为考量目标
        6.1.2 围绕着考核任务来执行
        6.1.3 选择易显成效的政策先执行
    6.2 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的原因剖析
        6.2.1 政策目标不一致
        6.2.2 转移支付管理体制不完善
        6.2.3 环境保护事权模糊
        6.2.4 事权和财权不匹配
        6.2.5 环境保护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强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的路径优化
    7.1 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理念
        7.1.1 构建绿色发展政治考评体系
    7.2 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财政管理体制
        7.2.1 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7.2.2 完善环保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7.2.3 建立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财政机制
        7.2.4 加强环境保护资金预算绩效考评
    7.3 推进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改革
        7.3.1 厘清环境保护权责分工
        7.3.2 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难点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3.4 启示与借鉴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3.2 基准回归结果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4.2 基准回归结果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策启示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
        2.1.1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
        2.1.2 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
    2.2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2.1 政策沿革及发展历程
        2.2.2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
        2.2.3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2.3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
        2.3.1 五大发展理念
        2.3.2 产业升级和“效率”
    2.4 小结:研究现状评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界定
        3.1.2 地方政府竞争界定
    3.2 作用特征
    3.3 影响机理:基于不同竞争方式的分析
        3.3.1 支出竞争
        3.3.2 税收竞争
        3.3.3 晋升竞争
    3.4 影响机理:基于生产要素层面的分析
        3.4.1 区域异质性
        3.4.2 流动性
        3.4.3 外部性
    3.5 数理模型演绎
    3.6 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实描述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4.1.2 地方政府竞争指标体系
    4.2 方法论和数据来源
    4.3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评价
        4.3.1 模型构建
        4.3.2 测度步骤
    4.4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描述
    4.5 地方政府竞争评价结果呈现
    4.6 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2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5.2.1 基准回归
        5.2.2 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人口结构的储蓄率变动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储蓄率
        1.2.2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和特色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储蓄率
        2.1.2 人口结构
        2.1.3 经济增长
    2.2 主要理论
        2.2.1 储蓄与收入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拓展的索罗模型
        2.3.1 传统索罗模型及其局限性
        2.3.2 引入人口变量的拓展索罗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率
    3.1 居民储蓄率
        3.1.1 居民储蓄率总体变化
        3.1.2 居民储蓄率的国际比较
        3.1.3 居民储蓄率的城乡变化
    3.2 人口结构变化
        3.2.1 人口结构总体特征
        3.2.2 年龄结构
        3.2.3 性别比例
        3.2.4 人口的城乡变化
    3.3 人口结构变化与居民储蓄率的关系
        3.3.1 家庭消费结构概述
        3.3.2 我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
        3.3.3 人口结构影响居民储蓄率的途径
        3.3.4 人口结构变化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未来趋势
    3.4 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率关系的假说
    3.5 小结
第4章 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4.1 经济增长率变化的特征
        4.1.1 中国经济增长总体情况
        4.1.2 中国经济增长水平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地区)的对比
        4.1.3 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
        4.1.4 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
    4.2 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2.1 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的概况
        4.2.2 居民储蓄对金融系统的影响
        4.2.3 居民储蓄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4.3 居民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假说
    4.4 小结
第5章 实证检验
    5.1 人口结构与家庭储蓄率
        5.1.1 城镇家庭年龄结构和子女性别结构与储蓄率
        5.1.2 农村家庭年龄结构和子女性别结构与储蓄率
        5.1.3 实证检验
        5.1.4 小结
    5.2 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制
        5.2.1 家庭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5.2.2 城镇家庭消费结构变动与居民储蓄率
        5.2.3 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变动与居民储蓄率
        5.2.4 小结
    5.3 储蓄率与经济增长
        5.3.1 拓展的索罗模型
        5.3.2 实证分析
        5.3.3 实证检验
        5.3.4 小结
    5.4 实证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及建议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理论基础
        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理论原则
        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根本主题:工业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中国工业化的探索
        二、新型工业化体现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条件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要实现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
        一、加强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二、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
        三、推动工业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对外开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推进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目标指向:以人民为中心
        一、阶段性目标: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
        二、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应处理好目标与发展的关系
        一、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支柱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节 中国经济现代化以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支撑
        一、发挥国有经济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二、国家宏观调控为经济现代化保驾护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研究方法
        1.3.2 定量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和研究内容
        1.4.1 框架结构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
        2.1.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概念和口径
        2.1.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分类
    2.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
        2.2.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概念
        2.2.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维度
        2.2.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内涵
        2.2.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衡量指标
    2.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公平性
        2.3.1 公平的概念
        2.3.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内涵
        2.3.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衡量维度
        2.3.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衡量指标
    2.4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分析
        2.4.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理论依据
        2.4.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和作用
    2.5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制度理论分析
        2.5.1 制度结构理论
        2.5.2 制度结构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影响模型
        2.5.3 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主要制度因素
第3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政策演变
    3.1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政策的基本内涵
        3.1.1 居民卫生服务需求
        3.1.2 卫生服务供给
        3.1.3 总体政策方面
    3.2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政策的演变
        3.2.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3.2.2 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1993)
        3.2.3 改革探索阶段(1994-2009)
        3.2.4 新医改时期(2009 以来)
    3.3 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
        3.3.1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3.3.2 市场化改革阶段(1978-1993)
        3.3.3 改革探索阶段(1994-2009)
        3.3.4 新医改时期(2009 以来)
第4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现状分析
    4.1 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分布
        4.1.1 经济空间分布
        4.1.2 我国人口形势
        4.1.3 人口空间分布
    4.2 健康需要空间分布情况
        4.2.1 各地区的人均预期寿命
        4.2.2 围产儿死亡率
        4.2.3 孕产妇死亡率
    4.3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的空间分布
        4.3.1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总体特征
        4.3.2 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区域特征
        4.3.3 2007年以来各地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差距变化
第5章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的公平性评价
    5.1 财政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评价标准
        5.1.1 基于人口分布的评价
        5.1.2 基于财政收入能力的评价
        5.1.3 基于健康需要的评价
    5.2 健康需要的内涵、指标和评价方法
        5.2.1 健康需要的内涵
        5.2.2 主要评价指标
        5.2.3 综合健康需要指标的测算方法
    5.3 基于集中指数方法的公平性评价
        5.3.1 相对于各地区财政能力的公平性
        5.3.2 相对于各地区人口分布的公平性
        5.3.3 相对于各地区健康需要的公平性
    5.4 基于肯德尔一致性系数法的公平性评价
        5.4.1 基本原理与方法
        5.4.2 人均政府卫生支出
        5.4.3 人均中央补助地方卫生健康经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度结构对我国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及解释
    6.2 数据来源及处理
    6.3 模型构建
    6.4 计量分析及解释
        6.4.1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安排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4.2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4.3 地方财力及财政资金投入水平对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促进策略
    7.1 进一步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制度结构
        7.1.1 完善促进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制度体系
        7.1.2 构建耦合的区域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制度结构
    7.2 加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
        7.2.1 明确界定居民健康公平权利
        7.2.2 明确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责任
        7.2.3 明确政府卫生资金空间分布内容
    7.3 加强区域卫生资金投入公平的政策保障
        7.3.1 顶层政策设计和发展规划
        7.3.2 健全完善卫生健康领域财政保障渠道
    7.4 加强地区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监测和信息发布
    7.5 建立区域政府卫生资金投入布局公平考核机制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我国地区间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不平衡
        8.1.2 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较差
        8.1.3 制度因素是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重要因素
        8.1.4 推进空间分布公平性是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基本取向
    8.2 研究展望
        8.2.1 构建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评价体系
        8.2.2 加强对制度因素影响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公平性的实证研究
        8.2.3 对政府卫生资金投入来源和类型展开具体的分类评价和研究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博士研究生简介
致谢

(10)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投入及其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
2 制度背景
    2.1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2.2 经济紧缩期我国政府的经济扶持政策
    2.3 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与政策性负担
3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3.1 文献回顾
        3.1.1 经济周期对研发活动的影响
        3.1.2 其他因素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
        3.1.3 现有研究的局限
    3.2 理论分析
        3.2.1 研发活动周期性调整理论
        3.2.2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3.2.3 经营环境对研发效率的影响
        3.2.4 理论框架
4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作用机制
    4.1 假设提出
        4.1.1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4.1.2 企业研发投入逆周期变动的原因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3 实证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系数分析
        4.3.3 结果与讨论
    4.4 稳健性检验
    4.5 小结
5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
    5.1 假设提出
        5.1.1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整体视角
        5.1.2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基于产权背景视角
        5.1.3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视角
        5.1.4 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基于行业竞争视角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5.3 实证结果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相关系数分析
        5.3.3 结果与讨论
    5.4 稳健性检验
    5.5 小结
6 经济周期对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
    6.1 假设提出
        6.1.1 经济周期对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基于整体视角
        6.1.2 经济周期对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基于产权背景视角
        6.1.3 经济周期对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基于市场化进程视角
        6.1.4 经济周期对研发补贴效率的影响:基于行业竞争视角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6.3 实证结果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相关系数分析
        6.3.3 结果与讨论
    6.4 稳健性检验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成果的理论贡献
    7.3 研究局限及后续的研究方向
    7.4 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广东省1999年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基于财政可持续视角[D]. 李博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国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形成机理及效应研究[D]. 郑国强.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研究[D]. 张芳. 吉林大学, 2020(03)
  • [4]地方政府环保政策选择性执行问题研究 ——基于W区财政投入的视角[D]. 陈静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6]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D]. 侯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人口结构的储蓄率变动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韩琼.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经济现代化基本经验研究(1978-2018)[D]. 申晓蓉.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我国政府卫生资金投入空间分布及公平性研究[D]. 林长云. 吉林大学, 2019(02)
  • [10]经济周期对企业研发投入及其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D]. 阳丹.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1999年广东省宏观经济回顾与2000年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