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y Hobby(论文文献综述)
黄诗怡,何小力[1](2022)在《你会用英语谈论兴趣爱好吗?》文中研究指明谈论兴趣爱好是与人交谈时经常会说到的话题。然而,有关兴趣爱好的英文表达却一直困扰着一些英语学习者。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用英语谈论兴趣爱好吧。情景对话K:Good morning,Tom.T:Good morning,Kate.K: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What’s up?T:Oh,I’ve taken up a new hobby recently.K:What is your new hobby?T:Collecting stamps.K:It’ s certainly a good hobby.A lot of my friends love stamps.
许渊冲[2](2021)在《我的翻译人生》文中研究表明2021年6月17日上午,我国翻译界泰斗、"诗译英法第一人"许渊冲先生逝世,享年100岁。本文节选自《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中《源头活水》这一章,看看许老如何回溯自己翻译习惯和情趣的本源,以此来缅怀先生。翻译的乐趣小时候听到过的话,后来对我一生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了。
陈丽丽[3](2021)在《蓄极则通:蒋永福先生谈读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古至今,人们都将阅读置于重要的位置。受环境变化的影响,人们现在更乐于碎片化阅读,并未体会到读书的真谛。对此蒋永福教授有其独到的见解:"读书须先立志",这是读书的真谛所在;读书不能有过于具体的目标,要有"由此出发,便是目的"的旷达心态;要养成常买书、勤读书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日积月累;"蓄极则通""读多便晓",不读、少读,则不通、不晓;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能盲目相信泛读、速读、不求甚解之类的"似是而非"之法,只有精读、细读、品读,才能全面读出书中之道,等等。
肖赛玥[4](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指出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王琰[5](2021)在《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消费行为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能源危机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以使得人类社会更具有可持续性。产品处置是其中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关于产品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给侧的设计和制造实践,而忽视了对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充分研究。与此同时,在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对处置环节的探索也相对不足。消费者行为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使用和使用后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其中,使用后阶段的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产品的处置,产品的具体处置方式包括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等。这些行为和意图是促进积极的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解决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策略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消费者的努力。消费者以恰当的方式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也至关重要。为了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有关环境和商业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需求侧的消费者产品处置。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导致了商业模式的改变,促进了产品处置方式的多样化。在这种影响下,消费者的双边属性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加强,消费者可以更轻松地从产品接受者转换为产品处置者。消费者可以通过转售、丢弃、捐赠或回收来处置产品,但是这些处置方式带来的后续影响却存在差异。直接丢弃通常被认为是最不环保的选择,而回收、捐赠和转售通常被认为是更具可持续性的处置方式。恰当地处置产品对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更换决策至关重要。消费者产品处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如何在追求商业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激励、影响和控制消费者对产品的处置。尽管关于这一主题的实证研究正在兴起,但大多数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局限于对某一种具体类型的处置意愿的探讨,缺乏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多种产品处置类型的研究。消费者通常必须在可持续性和其他结果之间进行权衡,在产品处置意愿上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目标与其产品处置选择相关。现有研究普遍采用认知的视角来理解消费者的行为,即行为基于信息的寻求并且这一过程通常是由特定目标引导的。特定的目标可以由情境中的潜在的或随机的刺激触发,使相应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强化。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战略性地操纵情境刺激来提高目标的显着性和吸引力,以实现对消费者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置产品的引导。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是三个特定的焦点目标:规范性目标、享乐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根据目标框架理论,焦点目标的相对强度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处理,它们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信息、感知哪些选择,进而影响其行为意愿,因此,目标框架理论关注的三个焦点目标与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密切相关。与以往大部分只探讨单一处置选择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分析了消费者产品处置的四种类型,即回收、捐赠、丢弃和转售。同时从更综合的视角广泛地分析了目标框架理论中三种不同目标的作用机制,并且实现了对目标的操纵和激活。本文探索了不同的焦点目标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即在不同处置方式之间的权衡及其内在作用机制。通过对大量已有研究的回顾和整理,本文提出了研究框架。本研究认为,人们对于与焦点目标有关的信息和后果特别敏感。因此,目标会影响他们对替代方案的评估和感知,换言之,人们被目标“框定”了意向和行为。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并且规范性目标和获得性目标触发不同的内在作用机制,从而影响产品处置偏好。而享乐性目标是人类目标中最先验的、最本能的,而不是后期社会化的经验所得,所以本研究更倾向于认为其影响是直接的。并且,本研究引入了道德义务感和金钱欲望来作为中介变量、环境知识作为调节变量,来解释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六个实验验证了研究框架和研究假设。实证检验发现,目标框架影响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其机制在于不同焦点目标下消费者的产品处置意愿存在差异,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将产品回收或者捐赠,在享乐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直接丢弃,而在获得性目标下更倾向于将产品转售。在规范性目标下,消费者个人对道德义务的感知更为强烈,从而提高了对产品的捐赠和回收的意愿。而获得性目标下,消费者更容易追求代表个人权力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金钱,刺激了消费者的金钱欲望,从而减少将其免费回馈给社会的意愿,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转售产品。另外,目标框架和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关系在不同的环境知识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即与环境知识水平较低的消费者相比,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消费者在规范性目标下的道德义务感更强并拥有较高的产品回收意愿以及产品捐赠意愿,在享乐性目标下的产品丢弃意愿较低,在获得性目标下金钱欲望更低并拥有较低的产品转售意愿。最后,本文就研究结论的理论贡献及管理启示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展望。在理论上,本研究丰富了对于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产品使用后阶段的研究,将产品处置研究的视角从供给侧延伸到了需求侧,综合考虑了多种目标对多种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并构建了关于消费者产品处置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同时,由于产品处置与产品更换以及企业策略调整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延缓或遏制浪费和污染的见解,这对社会福祉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李作媛,巧克丽丽[6](2021)在《美少女战士》文中提出一大周是高一5班的学生,这是他第二次读高一。至于大周为什么要留级,5班的同学都不知道,不过大家猜测,可能是成绩不好。大周的到来让刚刚考入高中的这帮新生很新奇,他们对这座县城最高学府充满着崇拜,包括对读了一年的大周。
徐爱斌,杨婕,任洁[7](2021)在《川北地区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质量的诊断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揭示乡村教师业余生活的现状,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制作《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调查问卷》,对川北秦岭地区贫困县乡村教师业余生活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轻松惬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乡村教师业余时间分配不合理;业余生活内容欠丰富,所从事的闲暇休闲类活动的自我提升作用不大;乡村教师业余生活心态存在问题有对于闲暇休闲的认知不足、休闲体验消极、评价不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国家作为、社会协同、学校支持、教师修为等角度提出建议,希望改善乡村教师业余生活,提高其业余生活质量。
陈智慧[8](2020)在《基于于扎根理论的家庭建档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家庭档案是家庭历史的见证者,是家庭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时代变迁,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家庭建档可推动家风传承、家庭教育,丰富生活,补充国家档案资源,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就目前而言,家庭建档尚未推广与普及,仍是一项较为“小众”的工作。研究者对家庭档案的研究角度较为单一,提出的策略与建档家庭的需求不相符合,不利于家庭建档的推广,也影响了家庭档案价值的发挥。鉴于此,文章独辟蹊径,从建档家庭行为的角度切入,对建档家庭进行深入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分析原始访谈记录,研究家庭的建档行为,在此基础上从家庭、相关部门、社会层面提出具体切实的策略。文章首先对涉及的概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对家庭档案、家庭建档、私人档案、个人档案、名人档案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社会记忆理论、档案价值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惯习、资本与场域理论进行解读。继而通过对建档家庭的深度访谈收集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依次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与选择编码,深入分析了家庭建档的动机与实际行为。文章发现了家庭建档动机的类别与影响因素。揭示了动机的产生与不同类别受到惯习与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部因素与外部情境因素会直接对动机产生影响,也会通过影响惯习的方式对动机的产生影响。研究还发现了家庭建档实际行为的核心范畴为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利用、内在因素、外部情境因素、障碍与问题。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家庭建档实际行为模型,分析了现有的两种建档模式,揭示了其他家庭建档参与主体的介入对家庭建档行为的影响机制。基于对家庭建档动机与实际行为的扎根分析、家庭建档行为模型以及研究中所凸显的问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家庭的建档、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的职能发挥,社会氛围的营造提供一定的指导。文章建议家庭进行家庭协作,定制特色化建档方案,重视档案的收集、鉴定与利用,加强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建议相关部门深入剖析家庭档案价值,创新宣传方式,提高业务指导与需求的匹配度,完善配套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利用学校教育普及家庭建档,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王真真[9](2020)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以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文中指出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好的课堂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初级汉语综合课总体上来说是一门以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为目标的综合课,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对语言技能进行训练以及传授语言知识的课程。这篇论文就主要研究了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初级综合课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经常使用的策略和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建议。笔者利用在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任教期间对四位教师八个课时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堂录音,收集和整理出了比较详实的语音材料。对录音材料反复听取,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数量、提问类型、提问分配方式、提问技巧、提问等待时间、提问有效性和提问反馈这七个方面入手,整理计算出与之相关的数据,并制成了表格。论文的第三章主要是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并结合在课堂上的观察发现教师在使用提问策略时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论文的第四章是针对这四位老师的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考察各位老师在提问数量、提问类型、提问分配方式、提问技巧、提问等待时间、提问有效性和提问反馈这七个提问策略方面的意识和理论水平。并根据访谈的内容发现教师在这提问策略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期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建议。论文的第五章是结合了第三章对课堂录音的分析和课堂观察的结果与第四章教师访谈的内容以及对访谈内容的分析,对以上两章发现的教师在提问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何婉娜[10](2019)在《任务教学法在近义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泰国南方大学赴重庆大学短期交换生的教学实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高级教学实践中,近义词教学一直都是一个难点,是由于在进入中级阶段的学习后,学习者接触的近义词明显增多。根据有关研究统计表明,近义词使用的偏误在词语使用偏误总量中的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如何进行近义词教学,如何提高近义词的教学效率、提高近义词学习质量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法应用实践中,任务教学法一直是当下最受欢迎也最受关注的教学法之一。虽然任务教学法首先应用于英语教学领域,但随着任务教学法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将任务教学法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去。任务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他们现有的目的语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学,在"做"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本文以笔者在重庆大学国际学院进行教学实验所得的一手资料为基础,在任务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之下,对南方大学14名交换生进行有差别的近义词授课。通过为期四周的教学实验,经过分析得出,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近义词教学和基于传统非任务教学法的近义词教学相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近义词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汉语的兴趣。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前言,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意义。第二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任务教学法、近义词教学在对外汉语领域中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其中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近义词教学实验设计与过程,第四章是实验的实施情况。第五章是对教学结果的测试与分析,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前后成绩的对比,来证明任务教学法的优越性。第六章是采用任务教学法的建议,总结本次应用研究的教学经验及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近义词教学和任务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最后一章是结语,指出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My Hobb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y Hobby(论文提纲范文)
(4)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5)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产品处置 |
2.2 目标框架理论 |
2.3 道德义务感 |
2.4 金钱欲望 |
2.5 环境知识 |
第3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框架的设计 |
3.2 理论推演与研究假设 |
3.3 研究假设汇总 |
第4章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4.1 实验一: 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 |
4.2 实验二: 道德义务感的中介作用 |
4.3 实验三: 金钱欲望的中介作用 |
4.4 实验四: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Ⅰ) |
4.5 实验五: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Ⅱ) |
4.6 实验六: 环境知识的调节作用(Ⅲ) |
4.7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理论贡献 |
5.3 管理启示 |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美少女战士(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7)川北地区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质量的诊断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二、调查统计及结论 |
(一)乡村教师的日常时间分配 |
1.工作日的工作时长与闲暇时长 |
(1)乡村教师工作日工作时长 |
(2)乡村教师工作日工作附加消耗时长 |
(3)乡村教师工作日闲暇时长 |
2.休息日的工作时长与闲暇时长 |
(1)乡村教师休息日闲暇时长 |
(2)乡村教师休息日工作时长 |
3.工作时长与闲暇时长小结 |
(二)乡村教师的业余活动情况 |
1.业余活动的内容 |
2.业余活动的同伴 |
3.业余爱好 |
4.业余活动小结 |
(三)乡村教师的业余生活态度 |
1.业余生活价值观念 |
2.业余生活主观体验 |
3.业余生活评价 |
4.业余生活状态小结 |
三、对乡村教师业余生活的诊断 |
(一)乡村教师业余生活存在的问题 |
1.业余时间的分配问题 |
2.业余活动的参与问题 |
3.业余生活的态度问题 |
(二)乡村教师业余生活问题的归因 |
1.来自经济生活和家庭结构方面的压力 |
2.供乡村教师参与业余生活的设施有限 |
3.学校对教师业余生活的情况有所疏忽 |
4.受工作所在地居民业余生活观念影响 |
四、提高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质量的建议 |
(一)对国家作为的建议 |
1.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 |
2.倡导闲暇教育,提高业余生活质量 |
3.训练专业人员,更好地服务大众需求 |
(二)对社会协同的建议 |
1.纠正人们对休闲的偏见 |
2.丰富可利用的休闲场地 |
(三)对学校支持的建议 |
1.拓宽管理活动范围 |
2.开展多样文娱活动 |
3.保障乡村教师宿舍 |
(四)对教师修为的建议 |
1.树立正确的业余生活价值观 |
2.合理分配业余时间 |
3.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
五、结语 |
(8)基于于扎根理论的家庭建档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家庭档案与家庭建档行为 |
2.1.2 与家庭档案相关的概念辨析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社会记忆理论 |
2.2.2 档案价值理论 |
2.2.3 计划行为理论 |
2.2.4 惯习、资本、场域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
3.2 数据收集 |
3.2.1 访谈提纲设计 |
3.2.2 理论抽样与访谈实施 |
3.2.3 数据整理 |
3.3 扎根理论的应用 |
3.3.1 开放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 家庭建档的动机分析 |
4.1 开放编码 |
4.2 主轴编码 |
4.3 选择编码 |
4.4 关系阐释 |
4.4.1 惯习对动机的影响机制 |
4.4.2 内在因素对动机的影响机制 |
4.4.3 外部情境因素对动机的影响机制 |
5 家庭建档实际行为分析 |
5.1 开放编码 |
5.2 主轴编码 |
5.3 选择编码 |
5.4 关系阐释 |
5.4.1 家庭档案收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阐释 |
5.4.2 家庭档案鉴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阐释 |
5.4.3 家庭档案整理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阐释 |
5.4.4 家庭档案保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阐释 |
5.4.5 家庭建档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阐释 |
6 基于行为分析的家庭建档策略 |
6.1 家庭层面 |
6.1.1 培养家庭建档惯习,定位家庭活动鼓励协作 |
6.1.2 合理使用家庭建档标准,定制特色化家庭建档方案 |
6.1.3 重视档案收集鉴定利用,符合建档实际行为节点要求 |
6.1.4 加强电子档案管理,保证其安全与完整性 |
6.2 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层面 |
6.2.1 剖析宣传建档价值,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
6.2.2 增强档案馆业务指导与家庭需求的匹配性 |
6.2.3 完善配套措施,建立激励机制 |
6.2.4 完善家庭建档标准,分类推广建档典型 |
6.3 社会层面 |
6.3.1 利用学校教育普及家庭建档 |
6.3.2 营造家庭建档社会环境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信息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以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关于课堂提问的研究 |
2.3 关于对外汉语提问策略的研究 |
2.4 关于阿塞拜疆汉语课堂研究 |
第三章 初级综合课教师提问策略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2 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2.1 提问数量 |
3.2.2 提问类型 |
3.2.3 提问分配方式 |
3.2.4 提问技巧 |
3.2.5 提问等待时间 |
3.2.6 提问有效性 |
3.2.7 提问反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关于课堂提问策略的教师访谈与分析 |
4.1 教师访谈概况及分析 |
4.2 教师访谈的具体情况与分析 |
第五章 初级综合课教师的提问策略建议 |
5.1 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适当的问题数量 |
5.2 根据教学对象及水平确定问题类型所占比例 |
5.3 不同提问方式呈现的流程和数量应恰当 |
5.4 各种提问技巧使用的数量和时机应恰当 |
5.5 恰当延长提问时间的作用及其需要克服的问题 |
5.6 应尽量避免出现口头语和难度过高的问题 |
5.7 给予反馈的时机和方式应恰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1班语音材料 |
附录2 针对四位教师关于提问策略的访谈 |
致谢 |
(10)任务教学法在近义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泰国南方大学赴重庆大学短期交换生的教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教育实验法 |
2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文献综述 |
2.1.1 对近义词辨析方法的研究 |
2.1.2 对近义词教学方法的研究 |
2.1.3 对近义词偏误的研究 |
2.1.4 对任务教学法的研究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偏误分析理论 |
2.2.2 输入假说 |
2.2.3 任务教学法相关理论 |
3 实验设计 |
3.1 实验的步骤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3 实验对象的学习动机调查 |
3.4 实验环境及实验用语选择标准 |
3.5 实验的实施时间安排 |
3.6 教学实验内容分析 |
3.6.1 教学实验内容的界定 |
3.6.2 教学实验内容的选择 |
3.7 教学实验干扰因素 |
3.7.1 教学相关干扰因素 |
3.7.2 测试相关干扰因素 |
3.7.3 实验内容相关干扰因素 |
3.8 教学实验假设 |
4 实验实施 |
4.1 前期学情了解情况 |
4.2 前测分班情况 |
4.3 实验的具体实施 |
4.3.1 实验组 |
4.3.2 对照组 |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测试安排 |
5.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两次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5.3 问卷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
5.3.1 学生的学习心理 |
5.3.2 课堂教学及活动实施情况 |
5.3.3 课堂满意度 |
5.3.4 学习效果 |
5.4 实验总结 |
6 任务教学法的应用 |
6.1 任务教学法应用于近义词教学实施流程图 |
6.2 教学内容选择 |
6.3 教学技巧 |
6.3.1 手机管理 |
6.3.2 设计任务 |
6.3.3 任务分组 |
6.4 班级规模 |
6.5 师生关系 |
6.5.1 师生互动 |
6.5.2 学情了解 |
6.6 适用对象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附件一 |
B.附件二 |
C.附件三 |
D.附件四 |
E.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My Hobby(论文参考文献)
- [1]你会用英语谈论兴趣爱好吗?[J]. 黄诗怡,何小力. 初中生之友, 2022(02)
- [2]我的翻译人生[J]. 许渊冲. 阅读, 2021(72)
- [3]蓄极则通:蒋永福先生谈读书[J]. 陈丽丽. 图书馆建设, 2021(05)
- [4]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5]目标框架对消费者产品处置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D]. 王琰. 吉林大学, 2021(01)
- [6]美少女战士[J]. 李作媛,巧克丽丽. 少年文艺(上旬版), 2021(09)
- [7]川北地区乡村教师业余生活质量的诊断与建议[J]. 徐爱斌,杨婕,任洁.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1(08)
- [8]基于于扎根理论的家庭建档行为研究[D]. 陈智慧. 南京大学, 2020(02)
- [9]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以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D]. 王真真. 安徽大学, 2020(08)
- [10]任务教学法在近义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对泰国南方大学赴重庆大学短期交换生的教学实验[D]. 何婉娜. 重庆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