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拉伸膜生产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帆[1](2021)在《功能性缠绕膜拉伸内部结构变化及助剂与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市场上聚烯烃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高分子材料品种,聚烯烃材料包括非常多种类,其中聚乙烯缠绕膜由于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而在工业领域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特殊的使用要求和特定的功能需要,对于薄膜拉伸时结构与性能的变化及助剂与基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工业缠绕膜,将单轴双向拉伸装置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装置联合使用,了解了薄膜拉伸时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广角X射线衍射(WAXD)研究了薄膜拉伸前后的结晶动力学与热力学行为的区别,以及取向度和晶体尺寸的变化。通过使用DSC,SAXS,偏光显微镜等研究了聚乙烯蜡与聚乙烯混合物的结晶度,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的变化,了解了聚乙烯与聚乙烯蜡的相容性;使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添加剂的析出类型以及影响析出的因素,使用偏光显微镜量化了功能助剂的迁移析出。结果表明,拉伸可以使薄膜结晶度提高;拉伸过程中,片晶结构被破坏后在高应力的诱导下重新结晶,拉伸使薄膜晶体取向度和晶体尺寸明显增大。聚乙烯工业缠绕膜通常在拉伸1.5倍应变附近下使用,此时薄膜MD方向上已经高度取向并形成了拉伸诱导结晶,所以MD方向的力学强度较好;而TD方向上片晶结构仍未完全被破坏,仍保持着一定的力学性能,因此具有较好的综合使用性能。当聚乙烯蜡与聚乙烯的比例为1∶9时,两者具有最好的相容性,该比例下的混合物在偏光显微镜及SEM所得到的的表面形貌中也未发现小分子抱团的现象,随着聚乙烯蜡加入量的提高,共混物的相容性下降,片晶结构变薄;红外结果显示析出迁移到薄膜表面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蜡,而不是防锈剂,影响析出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溶剂类型等。
李羽[2](2020)在《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的结构—性能关系及制备》文中研究说明双向拉伸聚乙烯(BOPE)薄膜作为一种高性能的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穿刺性能、热收缩性能和透明性,被应用于各类食品及日用品的包装。然而,一般的聚乙烯树脂由于结晶能力强、结晶速率快等特点,在双向拉伸过程中容易出现薄膜厚度不均、破膜等问题,难以满足双向拉伸工艺的要求。此外,现有研究较少且无法有效地指导BOPE专用树脂的开发,严重限制了 BOPE的应用范围。因此研究和开发应用于双向拉伸技术的聚乙烯树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的结构-性能关系及其制备方法。通过研究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及其共混物的分子链结构、凝聚态行为、双向拉伸性,建立了双向拉伸聚乙烯的结构-性能关系,并分别通过物理共混法和淤浆聚合反应法,制备了适合双向拉伸工艺的聚乙烯树脂。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比较了不同LLDPE树脂的分子量大小及其分布、支链分布、熔融行为和结晶行为(包括结晶速率大小及其变化、片晶厚度及其分布)对其双向拉伸行为的影响,从而提出了 BOPE树脂的筛选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为了满足BOPE薄膜在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和透明性等方面的要求,聚乙烯树脂需要具备更宽的双向可拉伸温度区间和较低的双向拉伸温度,以满足双向拉伸工艺的要求。较宽的双向可拉伸温度区间要求LLDPE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在7×104-12×104 g/mol的范围内、结晶速率C(T)值在27-33范围内、结晶速率变化程度的E值低于5;而较低的双向拉伸温度则要求聚乙烯具有较薄的平均片晶厚度及较低的起始熔融温度。此外,双向可拉伸温度区间的大小与分子量为3.16×104-10×104 g/mol的组分密切相关,该组分更加均匀的片晶厚度分布有利于扩大双向可拉伸的温度区间。(2)将气相法聚乙烯超冷凝工艺生产的具有不同分子量和支链分布的两种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牌号PE-M1和PE-M2熔融共混,制备了 一种适于双向拉伸的共混物,并建立了聚乙烯树脂的分子链结构、凝聚态行为(主要包括松弛行为和结晶行为)和双向拉伸性能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表明,共混物的双向拉伸温度区间大小随着共混比的变化出现了极值,当PE-M1的含量为15 wt%时,共混物具有最宽的双向拉伸温度区间(8℃)和较高的拉伸强度(8.40 MPa)。并且由于PE-M1和PE-M2的共混使更多的支链分布在较短的分子链上,分子量为3.16×104-10×104g/mol的组分形成的片晶厚度分布变得更加均匀。这种分子链结构使得共混物的凝聚态行为参数不随共混比单调变化,同样在PE-M1的含量为15 wt%时出现 了极值(λamorphous=5.2s,λcrystalline=350.3s,C(T)80%=27.8,E=2.332,FWHM=7.28℃)。因此,BOPE树脂还需要满足以下的凝聚态行为要求:更长的松弛时间、更低的结晶速率、更小的结晶速率变化程度、更宽的熔融峰半峰宽。(3)以合成满足双向拉伸工艺要求的聚乙烯为目标,采用商业的三元共聚钛系催化剂,通过淤浆聚合反应研究了乙烯-丁烯-己烯的三元共聚行为及其对产物分子链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表明,当反应温度为75℃、Al/Ti等于600时,催化剂具有最高的活性。随着体系中氢气量的增多,聚合活性和聚乙烯的分子量都显着降低,说明该催化剂对氢调十分敏感;但当氢气含量大于1.5 bar后,聚乙烯的分子量随氢气的变化幅度不大。通过增大共聚单体的加入量,能够进一步降低聚乙烯树脂的分子量,使之满足双向拉伸工艺的要求,且共聚物的支化度升高、结晶度降低,有利于聚合物的双向拉伸。同时发现了不同共聚单体对分子链结构的不同作用规律,丁烯含量对聚乙烯分子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己烯单体;但当反应体系中丁烯单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己烯含量对共聚物支化度的影响程度要大于丁烯。
宁军[3](2020)在《2018~201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Ⅰ)》文中研究指明收集了2018年7月~2019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8~2019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作了详细介绍。
武卫莉,王毅文[4](2019)在《mLLDPE改性HDPE膜制备及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改善高密度聚乙烯(HDPE)薄膜雾度和透光率较差的问题,用2种类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M4707EP(m LLDPE-1)和HPR18H10AX(m LLDPE-2)改性HDPE制备了m LLDPE-1/HDPE和m LLDPE-2/HDPE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仪,光电雾度仪,拉伸机和维卡软化点测试仪等对薄膜进行结构特征、力学性能、光学性能、耐热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红外曲线在1 458 cm-1附近出现了—CH2—峰的飘移,m LLDPE-1比m LLDPE-2与HDPE有更多的交联点,m LLDPE-1与HDPE的相容性比m LLDPE-2与HDPE的相容性更好。m LLDPE改性HDPE提高了复合膜的维卡软化点,m LLDPE-1的改性效果较好,软化点提高了9. 2℃,复合薄膜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55. 7%,落镖冲击的破损质量从85 g增加到100 g,并且透明度升高了10%,雾度下降了1. 6%。
刘美苓[5](2018)在《双向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UHMWPE作为一种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抗冲击性、耐磨性、自润滑性、抗老化性等,综合性能优异。UHMWPE薄膜兼具了 UHMWPE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将其双向拉伸后薄膜变薄,力学强度和光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顺应了“以塑代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鉴于UHMWPE分子链结构的特殊性,本文在课题组前期改性成果的基础上,对UHMWPE流动改性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双螺杆挤出机的螺杆组合情况对UHMWPE改性料流动性影响很大,TE-20挤出机螺杆组合中剪切块的总长度占螺杆长度的21.24%,TE-35的占33.03%,对改性剂UL的利用率和混炼效果大大提高。以TE-35挤出机的螺杆组合,UL添加量为1份时即可满足要求,制备的UHMWPE改性颗粒料熔体流动速率为2.44g/10min,熔点为135.65℃,结晶度为39.9%,与未改性原料相比晶体的微观结构没有发生太大改变,结晶相仍然是由折叠链构成,结晶度略有提高。然后,本文采用管膜法,以UHMWPE改性颗粒料为原料,由单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经过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锥形模具,在牵引机的牵引下实现了薄膜的同步双向拉伸,通过实验确定最优工艺条件:薄膜横纵向拉伸倍率均为4、拉伸温度为138℃、挤出机螺杆转速为7rpm,所制备的薄膜宽幅约为500mm,厚度约为0.06mm。与未拉伸片膜相比,横向拉伸强度提高了 30.2%,纵向拉伸强度提高了 39.8%,结晶度提高了 11.1%,分子链的规整度大大提高,晶体的取向明显,晶粒尺寸变小,证明了管膜法制备UHMWPE薄膜的方案是可行性的。最后,本文采用平膜法,研究了拉伸温度、拉伸倍率、拉伸速率对薄膜力学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平膜法可以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制备出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双向拉伸UHMWPE薄膜。当拉伸倍率为2.5×2.5时,与未拉伸片膜相比,薄膜的拉伸强度提高了 220.57%,微观结构中出现了横纵取向相近的网格结构;当拉伸倍率为2×3时,薄膜的横向拉伸强度提高了 206.26%,纵向提高了 591.89%,纵向取向程度大于横向,微观结构中出现了约5μm×15μm的网格结构。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6](2017)在《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了2015年7月2016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及苯乙烯系共聚物),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醚砜、聚芳醚酮、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马国玲[7](2016)在《聚乙烯反向接枝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自制反应型流滴剂F,利用红外光谱(FTIR)对流滴剂F结构进行表征,证明F含有双键(C=C)、羰基(C=O)、羟基(-OH)。采用预辐照技术与反应挤出技术联用,制备了一次接枝物;通过反向接枝和二次反应挤出制备了二次接枝物。对LLDPE进行预辐照形成过氧键,采用反应挤出接枝方式将流滴剂F接枝到预辐照的LLDPE分子链上。将接枝物纯化,并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共聚物LLDPE-g-F进行结构表征。将接枝共聚物LLDPE-g-F的FTIR谱图与ir-LLDPE的FTIR谱图对比,LLDPEg-F的FTIR谱图在1736 cm-1、3465 cm-1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这对应于F中的羰基和羟基的吸收峰,同时F的FTIR谱图中在1640 cm-1处双键的特征吸收峰消失,表明流滴剂F已经成功的接枝到LLDPE分子链上。通过红外光谱法测定接枝物的接枝率,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配比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发现接枝率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接枝物膜经过力学性能、透光性能和热性能的分析,发现接枝反应并没有使其固有的物理性能变差。测定了水在接枝物膜表面的接触角,发现接触角随单体含量增加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将反向接枝物M与ir-LLDPE和EVA混合均匀,再次反应挤出,得到共混物M/EVA/ir-LLDPE,将其吹塑成膜。对其热性能、力学性能、表面性能、接触角、加速流滴期进行研究,发现共混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与一次接枝物、二次接枝物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接触角有所变化,流滴期有所增加,这对实际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梁欢,左福元,袁扬,王胤晨,罗登,曾兵,许洁[8](2014)在《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拉伸膜裹包青贮是指将收割好的新鲜牧草经捆包机高密度打捆,然后采用专业的拉伸膜进行缠绕裹包,在发酵所需的厌氧环境下形成的优质草料,是一种先进的青贮调制工艺。本文对裹包青贮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影响裹包青贮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并对裹包青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拉伸膜裹包青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9](2012)在《技术动态》文中指出山西省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用环氧化聚合物扩链剂山西省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以KL-E4300和KL-E4370为代表的环氧官能化聚合物扩链剂,标志着该院在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塑料配套助剂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KL-E系列环氧官能化聚合物类扩链剂在常规的加工温度下能与缩聚类树脂中的端羟基、端羧基和端氨基等反应性基团反应,使受热
王宇航[10](2012)在《茂金属聚乙烯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近年来茂金属聚乙烯生产工艺及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茂金属聚乙烯产品的结构特点及优势,同时对如何发展我国茂金属聚乙烯工业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拉伸膜生产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拉伸膜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缠绕膜拉伸内部结构变化及助剂与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
1.1.1 LLDPE的物理化学性质 |
1.1.2 LLDPE的制备 |
1.1.3 LLDPE的应用 |
1.2 高分子薄膜材料 |
1.2.1 高分子薄膜材料简介 |
1.2.2 高分子薄膜表征技术 |
1.3 聚乙烯缠绕膜的应用及特点 |
1.3.1 缠绕膜的应用 |
1.3.2 缠绕膜的特点 |
1.3.3 薄膜拉伸过程中变化的研究进展 |
1.4 添加剂的种类及扩散模型 |
1.4.1 小分子添加剂的种类 |
1.4.2 小分子析出通道及理论析出模型 |
1.4.3 薄膜小分子添加剂析出研究进展 |
1.5 聚乙烯与聚乙烯蜡相容性研究 |
1.5.1 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聚乙烯薄膜拉伸过程中结构变化的原位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表征与测试 |
2.3.1 热分析 |
2.3.2 广角X射线衍射(WAXD)测试 |
2.3.3 小角X射线散射(SAXS)测试 |
2.3.4 拉伸试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始薄膜与拉伸1.5 倍应变薄膜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与热力学行为分析 |
2.4.2 薄膜拉伸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
2.4.3 薄膜拉伸过程中MD、TD、及45°方向的结构变化 |
2.4.4 薄膜MD、TD方向的晶体结构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乙烯蜡与LLDPE相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配方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样品的制备 |
3.3 实验表征与测试 |
3.3.1 热分析 |
3.3.2 同步辐射SAXS测试 |
3.3.3 偏光显微镜测试 |
3.3.4 SEM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与热力学行为分析 |
3.4.2 聚乙烯蜡不同配比共混物晶体结构的变化 |
3.4.3 聚乙烯蜡不同配比样品偏光显微镜形貌 |
3.4.4 聚乙烯蜡不同配比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性缠绕膜添加剂表面析出问题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种类添加剂的红外光谱图 |
4.3.2 不同添加剂提取条件薄膜的红外光谱图 |
4.3.3 不同种类薄膜的红外光谱图 |
4.3.4 功能助剂组分红外定量分析方法 |
4.3.5 功能助剂组分偏光定量分析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2)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的结构—性能关系及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简介 |
2.2 双向拉伸薄膜生产工艺 |
2.2.1 管膜法 |
2.2.2 平膜双向拉伸法 |
2.3 双向拉伸聚乙烯薄膜 |
2.3.1 取向模型 |
2.3.2 取向结构 |
2.3.3 厚度公差 |
2.3.4 表面形貌 |
2.4 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 |
2.4.1 分级方法 |
2.4.2 结构-性能关系 |
2.4.3 制备方法 |
2.5 课题的提出 |
第三章 BOPE树脂的微结构与拉伸性能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制备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聚乙烯树脂的双向拉伸性能 |
3.3.2 不同聚乙烯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
3.3.3 不同聚乙烯树脂的热行为 |
3.3.4 不同聚乙烯树脂的组分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理共混法制备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样品的制备 |
4.2.3 样品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共混物的相容性与加工性 |
4.3.2 共混物的双向拉伸性能 |
4.3.3 共混物的松弛时间 |
4.3.4 共混物的结晶行为 |
4.3.5 共混物的分子链结构 |
4.3.6 共混物的断面形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元共聚反应法制备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和原料 |
5.2.2 气体和溶剂的精制 |
5.2.3 聚合实验 |
5.2.4 样品的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Al/Ti的优选 |
5.3.2 氢气对反应活性和分子量的影响 |
5.3.3 共聚单体对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 |
5.3.4 共聚单体对共聚物支化度的影响 |
5.3.5 共聚单体对共聚物热行为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2018~201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Ⅰ)(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2.1聚乙烯(PE) |
2.2聚丙烯(PP) |
2.3聚氯乙烯(PVC) |
2.4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4)mLLDPE改性HDPE膜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3 试样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m LLDPE种类对复合膜交联结构的影响 |
2.2 m LLDPE用量对复合膜软化点的影响 |
2.3 m LLDPE用量对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m LLDPE用量对复合薄膜雾度及透光率的影响 |
3 结论 |
(5)双向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简介 |
1.2 塑料薄膜的概述 |
1.3 UHMWPE薄膜的成型 |
1.4 塑料薄膜的双向拉伸技术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UHMWPE改性颗粒料的制备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管膜法制备UHMWPE薄膜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平膜法制备双向拉伸UHMWPE薄膜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1 聚乙烯(PE) |
2.2 聚丙烯(PP) |
2.3 聚氯乙烯(PVC) |
2.4 聚苯乙烯(PS)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3 工程塑料 |
3.1 尼龙(PA) |
3.2 聚碳酸酯 |
3.3 热塑性聚酯树脂(PET和PBT)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1 聚苯硫醚(PPS) |
4.2 聚醚砜(PESU) |
4.3 聚芳醚酮(PAEK) |
4.4 液晶聚合物(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1 酚醛树脂 |
5.1.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
5.1.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
5.1.3 酚醛树脂合成和复合材料性能分析以及应用研究 |
5.1.4 结语 |
5.2 聚氨酯(PU) |
5.2.1 全球投资近况 |
5.2.2 聚氨酯原材料 |
5.2.3 建筑节能 |
5.2.4 汽车用聚氨酯 |
5.2.5 医用聚氨酯 |
5.2.6 聚氨酯涂料、密封胶、胶黏剂 |
5.2.7 其他聚氨酯产品 |
5.2.8 小结 |
5.3 环氧树脂 |
5.3.1 环氧树脂原料市场[131-135] |
5.3.1. 1 双酚A(BPA) |
5.3.1. 2 环氧氯丙烷(ECH) |
5.3.2 环氧树脂工业[136-146] |
5.3.2. 1 欧洲环氧树脂 |
5.3.2. 2 美国环氧树脂 |
5.3.2. 3 亚洲环氧树脂 |
5.3.3 企业经营动态[147-152] |
5.3.4 新产品[153-159]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5.3.5. 1 涂料[161-183] |
1)管道及储罐 |
2)建筑 |
3)汽车 |
4)船舶 |
5.3.5. 2 复合材料[184-197] |
1)汽车 |
2)石墨烯/航空航天 |
3)船舶 |
4)运动器材 |
5.3.6 结语 |
5.4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4.1 市场动态 |
5.4.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7)聚乙烯反向接枝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农用流滴棚膜 |
1.2.1 农用棚膜简介 |
1.2.2 流滴棚膜概述 |
1.2.2.1 流滴剂简介 |
1.2.2.2 流滴棚膜 |
1.3 聚乙烯简介 |
1.4 聚乙烯改性接枝 |
1.4.1 溶液接枝 |
1.4.2 熔融接枝法 |
1.4.3 固相接枝法 |
1.4.4 辐射法 |
1.5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简介 |
1.6 EVA树脂 |
1.6.1 EVA树脂分类 |
1.6.2 EVA树脂的应用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一次接枝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一次接枝物样品的制备 |
2.2.3.1 LLDPE的预辐照 |
2.2.3.2 一次接枝物的制备 |
2.2.3.3 一次接枝物的提纯 |
2.2.3.4 接枝物膜的制备 |
2.2.4 标准曲线样品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红外光谱的表征 |
2.3.2 热学性能的表征 |
2.3.3 熔体流动速率的表征 |
2.3.4 力学性能的表征 |
2.3.5 透光率和雾度的表征 |
2.3.6 表面形貌的观察 |
2.3.7 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2.3.8 流滴性能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红外光谱的表征 |
2.4.1.1 证明接枝反应的发生 |
2.4.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1.3 LLDPE-g-F的红外光谱 |
2.4.2 影响接枝率的因素 |
2.4.3 热学性能的表征 |
2.4.4 熔体流动速率的表征 |
2.4.5 表面形貌的观察 |
2.4.6 力学性能的表征 |
2.4.7 透光率和雾度的表征 |
2.4.8 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2.4.9 一次接枝物膜流滴性能的表征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二次接枝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及设备 |
3.2.3 试样的制备 |
3.2.3.1 反向接枝物 (M)的制备 |
3.2.3.2 二次接枝物的制备 |
3.2.3.3 膜样品的制备 |
3.2.4 二次接枝物的测试与表征 |
3.2.4.1 红外光谱的表征 |
3.2.4.2 热学性能的表征 |
3.2.4.3 熔体流动速率的表征 |
3.2.4.4 力学性能的表征 |
3.2.4.5 透光率和雾度的表征 |
3.2.4.6 表面形貌的观察 |
3.2.4.7 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3.2.4.8 流滴性能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纯化二次接枝物LLDPE-g-F红外光谱的测定 |
3.3.2 二次接枝共聚物LLDPE-g-F热学性能的表征 |
3.3.3 二次接枝物熔体流动速率的表征 |
3.3.4 二次接枝物力学性能的表征 |
3.3.5 二次接枝物膜透光率和雾度的表征 |
3.3.6 二次接枝物膜表面形貌的观察 |
3.3.7 二次接枝物膜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3.3.8 二次接枝物膜流滴性能的表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M/EVA/ir-LLDPE共混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仪器及设备 |
4.2.3 M/EVA/ir-LLDPE共混物的制备 |
4.2.4 M/EVA/ir-LLDPE共混物膜的制备 |
4.2.5 M/EVA/ir-LLDPE共混物的测试与表征 |
4.2.5.1 热学性能的表征 |
4.2.5.2 力学性能的表征 |
4.2.5.3 透光率和雾度的表征 |
4.2.5.4 表面形貌的观察 |
4.2.5.5 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4.2.5.6 流滴性能的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EVA/ir-LLDPE共混物热性能的表征 |
4.3.2 M/EVA/ir-LLDPE共混物膜力学性能的表征 |
4.3.3 M/EVA/ir-LLDPE共混物膜透光率和雾度的表征 |
4.3.4 M/EVA/ir-LLDPE共混物膜表面形貌的观察 |
4.3.5 M/EVA/ir-LLDPE共混物膜表面润湿性能的表征 |
4.3.6 M/EVA/ir-LLDPE共混物膜流滴性能的表征 |
4.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拉伸膜裹包青贮发展概况 |
2 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 |
2.1 裹包装备 |
2.1.1 裹包机械的选择 |
2.1.2 拉伸膜的选择 |
2.1.3 裹包层数的选择 |
2.2 青贮生产技术 |
2.2.1 青贮原料的含水量 |
2.2.2 青贮原料捆扎的密度 |
3 应用前景与改进措施 |
3.1 应用前景 |
3.2 改进措施 |
(9)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山西省化工研究院成功开发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用环氧化聚合物扩链剂 |
茂名石化试产高抗冲聚丙烯专用料 |
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和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加氢型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工业化成套工艺包 |
齐鲁石化开发出新型PE-RT管材料 |
中沙合建260 kt/a聚碳酸酯项目 |
独山子石化等开发的稀土顺丁橡胶子课题结题 |
用于生产生物基化学品和生物燃料的非农作物糖类原料Chem Eng, 2012-06-01 |
俄罗斯Sibur公司新增两条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产线Eur Plast News, 2012-06-22 |
日本三菱树脂公司开发出可抑制增塑剂溶出的聚氯乙烯薄膜化学工业时报 (日) , 2012 (2792) :2 |
日本三洋化成工业公司开发出聚丙二醇生产新工艺石油化学新报 (日) , 2012 (4624) :3 |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低碳烯烃精制催化剂应用到煤化工领域 |
将废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化学品Chem Eng, 2012-06-01 |
SABIC创新塑料公司开发出透明且阻燃性优良的聚碳酸酯新产品石油化学新报 (日) , 2012 (4622) :9 |
济南圣泉开发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 |
日本北陆先端科技大学开发出高耐热性高抗弯强度的生物基聚酯石油化学新报 (日) , 2012 (4633) :12 |
天元化工中低温煤焦油制轻质燃料工艺获奖 |
预计全球用于电子元件的塑料年增长率为4.7%Chem Weekly, 2012-05-17 |
Sabic公司与荷兰一所大学合作开发轻质太阳能板Chem Week, 2012-06-19 |
北京斯伯乐高效丁二烯抽提阻聚剂获专利 |
全球生物塑料产量将达百万吨Eur Plast News, 2012-06-27 |
浙江顺达研发出硼系食品级聚异丁烯 |
大唐能源煤制合成天然气催化剂取得进展 |
吉林石化乙二醇、丁辛醇两装置增效显着 |
河南顺达200 kt/a醋酸制乙醇装置开工 |
延长石油集团建设450 kt/a煤油共炼试验示范项目 |
东明石化石脑油脱硫醇取得进展 |
亚申科技研发中心成功开发非石油路线柴油酯技术 |
茂名石化开发线型重包装膜料 |
扬子石化放量生产高附加值专用料 |
独山子石化管材料通过PE100认证 |
中国石化SH6型表面活性剂大幅增产原油 |
辽阳石化聚乙烯生产实现在线切换 |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油技术创效益 |
LyondellBasell公司获得美国能源部的拨款开发能效乙烯生产技术Chem Week, 2012-06-12 |
KBR公司为乌兹别克斯坦Petchems综合企业提供乙烯技术Chem Week, 2012-06-25 |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与泰国大学共同研究由椰科植物生产生物乙醇的技术新ェネルギ-新报 (日) , 2012 (36) :5 |
比利时Oleon公司世界首套生物基丙二醇装置在比利时落成Chem Week, 2012-06-28 |
日本东丽公司和美国Gevo公司签订了生物基对二甲苯承购合同Chem Week, 2012-06-28 |
日本古河电工公司开发出用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碎片为原料的发泡成型技术化学工业时报 (日) , 2012 (2794) :3 |
四、线型低密度聚乙烯拉伸膜生产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缠绕膜拉伸内部结构变化及助剂与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D]. 杨帆.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的结构—性能关系及制备[D]. 李羽. 浙江大学, 2020(03)
- [3]2018~201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Ⅰ)[J]. 宁军. 塑料工业, 2020(03)
- [4]mLLDPE改性HDPE膜制备及性能[J]. 武卫莉,王毅文. 塑料, 2019(01)
- [5]双向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制备研究[D]. 刘美苓.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6]2015~2016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许江菱,钟晓萍,朱永茂,杨小云,王文浩,刘勇,李汾,刘菁,李丽娟,刘小峯,邹林,陈红. 塑料工业, 2017(03)
- [7]聚乙烯反向接枝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马国玲. 长春理工大学, 2016(03)
- [8]拉伸膜裹包青贮技术研究进展[J]. 梁欢,左福元,袁扬,王胤晨,罗登,曾兵,许洁. 草地学报, 2014(01)
- [9]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2(09)
- [10]茂金属聚乙烯研究现状[J]. 王宇航. 广东化工,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