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传算法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21)在《秦巴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例》文中指出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特殊气候降雨特征,导致我国洪水灾害频发。特别是广大中小河流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观测资料缺乏、监测手段有限、下垫面复杂多变,洪水灾害造成的基础设施破坏、人员财产损失更为严重。围绕资料缺乏秦巴山区中小河流,开发合适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进一步提高洪水风险管理水平、减轻或降低洪水影响损害具有重要意义。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及秦岭隧洞施工区所在区域的椒溪河、蒲河、汶水河及其支流,地处秦巴中高山区,暴雨洪水频发。研究开发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在灾害性洪水出现前1~3小时以上,向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及相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洪水预警预报信息,为科学有序地实施防洪预案提供可靠依据。此外,根据洪水预警预报结果,及时组织施工期人员实施防洪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洪水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设施设备损失,保证各施工区的防洪安全的同时,并为三河口枢纽运行的科学调度管理奠定基础。本文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历史水位、流量、降雨量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河流产汇流规律,合理确定施工区致灾洪水预警阈值;选定适合流域特性的洪水预警预报模型,引入数字高程(DEM)等技术研制引汉济渭工程洪水预报系统,对确保汛期引汉济渭工程安全施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研究区的降雨洪水特性和产汇流特性规律。采用历史降雨和径流资料,分析研究区降雨、径流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特性,年径流量与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相关性关系较好(R2=0.87)。径流深预报图结果表明径流深(R)与计算平均雨量、前期影响雨量(P+Pa)相关性较好(R2=0.80)。推求得到的降雨中心在椒溪河、汶水河和全流域均匀降水三种情况的大河坝站1h单位线,可用于实时洪水预警预报作业。(2)建立了研究区洪水致灾洪水预警指标,确定了临界预警阈值。结合现场实际踏勘,筛选确定了越岭隧洞岭南施工区蒲河0#、1#、3#施工点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址进行预警指标研究。综合汇流时间、站网分布、信息收集等因素,确定了关键预警河道断面和临界雨量或水位(流量)及相应的预警响应时间。结合建设进度和防汛要求,确定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址2016-2017年临界流量为2640 m3/s(P=10%),2018年临界流量为5240 m3/s(P=1%)。(3)优选了洪水预报模型,确定了合适的模型参数。结合研究区研究区位置、地形、水文和资料完整等实际因素和模型应用效果,选择新安江、TOPMODEL、API三种水文模型编制模型方案。选用雨洪资料及流域蒸散发资料开展模型参数率定,通过大河坝水文站2010~2015年实测13场典型洪水过程模拟,进行了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合格率和预报精度均满足需求,确定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多模型集成形式开展预警预报。(4)构建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根据实时水雨情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预测,准确快速预报三河口枢纽坝址洪水过程、最大流量及出现时间,及蒲河沿岸秦岭输水隧洞相应支洞断面预警流量(雨量),为工程管理和施工决策者提供了多层次、多方位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洪水预警模型提高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防洪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增强了防洪调度分析、综合决策能力。
张仁[2](2021)在《玉石水库对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洪涝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危害变得越来越显着,洪水预报已经成为有效应对洪水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有效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河道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对流域天然径流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在洪水预报当中考虑人类活动影响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上游中小型水库运行资料和水文数据缺测的情况普遍存在,预报中无法准确考虑水利工程影响,造成洪水预报精度降低,这仍是洪水预报的难点。碧流河上游于2001年修建了玉石水库,玉石水库长期以来缺少水文数据记录,因此,其对流域洪水的影响难以评判。本文针对玉石水库在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影响展开研究,并提出考虑玉石水库影响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方法。本文研究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1)利用HEC-HMS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对玉石水库建库前后流域洪水进行预报,定性分析玉石水库对下游洪水预报的影响。分别利用HEC-HMS模型和新安江模型对流域天然条件下(玉石水库建库前)的16场洪水进行预报,得到两个模型在流域天然条件下的洪水预报模型参数。经分析,碧流河流域多年土地利用变化微小,玉石水库的建造是流域主要人类活动。运用流域天然条件下的模型参数对建库后的洪水进行预报,根据洪水预报结果,定性分析上游玉石水库在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影响。(2)利用多源遥感信息定量分析玉石水库在流域场次洪水中的拦蓄影响及拦蓄规律。首先运用多源遥感信息对玉石水库长期的水位、水面面积进行提取,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公式推导后,合理构建玉石水库的水位-面积-库容关系。接着运用多源遥感信息对场次洪水前后玉石水库的水位或水面面积进行提取,结合玉石水库水位-面积-库容关系,估算出了玉石水库在场次洪水中的拦洪量,拦洪量大小即表示玉石水库对流域洪水的拦蓄影响大小。最后分析了各场次洪水的前期土壤含水量、玉石水库子流域累积降雨量与玉石水库拦洪量的关系,推求出了玉石水库在场次洪水中的拦洪规律。(3)基于上文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两种考虑玉石水库影响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方法。第一种方法,在HEC-HMS模型中添加玉石水库单元模拟其影响过程,结合玉石水库的蓄泄规则、水位-库容关系等信息对模型中水库单元参数进行设置,从而有效模拟玉石水库对洪水的拦蓄过程。第二种方法,利用玉石水库在场次洪水中的拦洪规律对新安江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实时校正。分析两种方法的洪水预报结果,预报精度均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从而为玉石水库影响下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提供了有效指导。
苏本谦[3](2021)在《基于BIM+GIS的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水资源较为缺乏,水利工程可以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实现水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与可持续性开发,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现阶段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特别是水工结构的信息化管理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实践基础,但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可视化程度低、信息不全面、使用不方便等问题,探索一种集水工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于一体的管理系统,有助于提升水工结构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本文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建筑信息模型)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系统平台开发功能、架构、流程等技术、方法,构建了水工结构管理系统,对该系统内各个组成功能模块分析说明。针对其中洪水预测模块具体展开研究,探讨其实现方法,采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时变分布式单位线法、线性水库法进行产汇流计算及进行河段洪水演进计算,并运用在大沽河流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习BIM技术、GIS技术、管理平台研发技术、水文预测模型等方面内容,设计出一套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功能及界面总体构成体系。以BIM+GIS技术为基础,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清晰准确的呈现水工结构管理全过程,增强管理的直观性,提高管理效率,方便多项目统筹管理。(2)对该系统内洪水预测模块进行深化设计与开发。基于三水源新安江模型理论,设计模型参数率定算法及流程,并借助计算机编程实现自动计算,根据率定目标函数及准确性系数评判预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分析预测洪水的过程,使用Matlab编程实现水流量预测过程自动计算。(3)验证洪水预测模块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通过收集大沽河流域雨量站监测的降雨及流量信息,将运算得到的模拟流量与实测流量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三水源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测模块,验证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吻合性,便于今后的洪水预测中推广使用。
代金辉[4](2021)在《下垫面变化条件下桓仁水库洪水预报研究》文中认为洪水灾害作为自然界最常见、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历史上给人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洪水预报作为最重要的防洪非工程措施之一,在防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进而影响流域产汇流特性,降低了原有洪水预报方案的预报精度。本文以桓仁水库为背景,开展下垫面变化条件下流域洪水预报研究。首先分析桓仁水库原预报方案及存在问题,然后研究洪水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最后开展下垫面变化条件下桓仁水库洪水预报方案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洪水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研究。首先利用趋势分析法和MK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对桓仁水库洪水特征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场次洪水各特征并无明显变化趋势;然后利用遥感资料,研究分析了桓仁流域1980s以来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发现桓仁流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占比90%以上,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变化非常小;最后,统计分析了1950s以来桓仁流域内水利工程数量、库容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桓仁流域中上游水利工程变化相对较大,可以认为影响场次洪水预报精度的主要因素是流域内中小型水利工程。(2)不考虑水利工程影响的桓仁水库洪水预报方案研究。根据桓仁流域特点,选取新安江模型作为洪水预报模型,利用1967~2013年77场历史洪水进行不分单元和分单元模拟。结果表明,分单元新安江模型考虑了降雨时空的不均性,模拟效果更好,产、汇流预报合格率分别为79.2%和68.8%,但检验期汇流预报合格率较率定期大幅降低。经分析可知,其原因为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导致了不同年代产汇流特性不一致。(3)考虑水利工程影响的桓仁水库洪水预报方案研究。针对桓仁水库流域下垫面时空变化特点,将历史场次洪水分为1967~1977年、1997~2004年、1978~1996年、2005~2013年4个不同年代。首先基于聚合水库的思想,把流域上游各子流域的水利工程分别聚合成不同的水库;然后根据各水利工程的基本调蓄规律制定聚合水库的蓄泄关系曲线;最后将聚合水库的蓄泄关系曲线与新安江模型相结合,构建考虑上游水利工程影响的桓仁水库洪水预报模型,分别模拟四个年代的洪水,挖掘上游中小水库工程的蓄放规律,并分析流域内水利工程对的洪水过程影响过程。结果表明,所制定的水库蓄泄关系曲线基本符合上游中小水库工程的蓄放规律,模拟精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刘祝骞[5](2021)在《山区性河流雅安流沙河洪水预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洪水灾害一直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的多发,加之我国地形多山地为主,而山区的中小流域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导致预防工程措施建设难度大、不易实施,防御洪水的非工程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山区性河流具有暴雨洪水历时短、强度大、陡涨陡落为主要特征,加之受地形影响、植被类型和下垫面条件等因素影响大。由于这些河流往往普遍缺乏水文气象实测资料,目前几乎无预报方案,导致预警预报难度大。本研究以雅安汉源县山区性河流流沙河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洪水预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2009~2020年流沙河流域实测水文资料,利用新安江模型和BP模型对流沙河进行了水文分析计算,并对其预报精度按照水情规范相关规定进行精度评定,新安江模型预报精度达乙级以上,BP模型预报模型精度比新安江模型提高了22.3%。2.基于BP以及GA-BP模型不同于传统水文预报的非线性预测方法,是对传统洪水预报模型方法的补充,有效地改进了洪水预报的准确性,提高了预报精度。3.针对BP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其存在结构不唯一、收敛速度慢和局部最优等问题,利用遗传算法对BP模型进行了优化,以MATLAB(2020b)为主要研究手段建立了流沙河GA-BP洪水预报模型。4.将GA-BP模型预报结果与BP模型预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A-BP模型与BP模型相比,不仅采用全局搜索法进行模型训练,克服了单一BP模型自身的局限性,而且改进后的模型,预报精度有所提高,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应用于洪水预报中。研究成果为山区性河流中小流域洪水预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解决了中小流域洪水预报问题,为山区性河流山洪灾害预报预警以及防治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王晓颖[6](2020)在《基于改进新安江模型的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归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文模型是研究流域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演化规律的重要工具,可为解决水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水文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入渗的变化过程表现出很大的时空变异性和尺度依赖性,分析流域典型土壤的入渗规律,对于确定参数取值范围、提高水文模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而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流域的水循环过程发生显着变化,采用水文模型法和水量平衡法分析径流变化归因,可为流域的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依据。本文以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双环法测定试验区的典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并将试验拟合的下渗曲线引入到新安江模型中;其次,引入粒子群算法率定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参数,并将其应用于场次洪水的模拟中;随后,运用突变检验、趋势分析和周期震荡等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最后,以径流突变年为界划分基准期和变化期,分别采用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和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Philip模型、Horton模型和Kostiakov模型均可以用于描述试验区非饱和土壤的垂直透水特性,Philip模型模拟效果最好。土壤特征参数的变化范围比均呈现中等变异强度,参数的概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2)和原模型对比,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对各场次洪水过程的模拟更加接近实测过程。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参数得到的模拟过程与实际过程拟合程度较好,说明该算法在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可行性。(3)潮白河流域年潜在蒸发量呈微弱上升趋势,而年径流量呈显着下降趋势。潮河流域年径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98年,存在着7a的变化周期。白河流域年径流量的突变年份为1979年,存在着7a和18a的变化周期。(4)采用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河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6.5%、63.5%,对白河流域的贡献率分别为26.0%、74.0%。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4.9%、35.1%,对白河流域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0.6%、79.4%。
白直旭[7](2020)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水文过程分析与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水文循环加剧,极端水文事件频发。同时,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带动地形和水文过程复杂的西藏地区,使西藏地区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西藏地区的水文过程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然而,西藏地区地貌高差大,伴随冻土、冰川和雪盖等水文过程。复杂的地形和水文过程对西藏地区的水文数据分析和水文模拟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形理论在水文领域中的应用是有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一种研究思路。分形特征是水文序列的内在性质,但基于分形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水文分析和模拟中的应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本文以西藏地区典型小流域董古沟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了多个水文、气象、土壤监测点,对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构建了董古沟流域的水文模型,进一步研究董古沟流域的水文过程。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用径流指标分析、相关分析和联合多重分形谱(JMS)对董古沟流域的水文、气象、土壤数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由径流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在董古沟流域,雪盖和冻土的形成和消融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土壤湿度-土壤温度-降雨(SM-ST-P)时间序列的联合多重分形谱(JMS)分析很好地揭示了SM-ST-P时间序列的关系。SM-ST-P时间序列JMS季节分析结果还表明,JMS能够有效区分出有冻土过程的区域和时期。JMS分析在应对复杂水文要素关系时,能够进行深入而有效的分析。(2)建立了董古沟流域的DHSVM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多目标率定,使用的目标函数包括纳什效率系数E和它的两种变体(相对形式Erel和倒数形式Ein)。总体结果表明,DHSVM在董古沟流域的模拟效果整体良好,枯水期欠佳。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对Ein敏感的参数主要包括温度递减率和土壤蓄水相关参数等;对E和Erel敏感的参数主要包括降雨截流叶面积加倍因子和蒸散发相关参数等。多目标率定结果表明,Ein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DHSVM在枯水期的模拟效果。(3)结合基于分形理论的新指标维数比(RD)与纳什效率系数(E),本文提出了E-RD多目标率定策略,并使用E-RD多目标率定策略对董古沟、兰江、湘江三个流域的HBV模型进行了多目标率定。结果表明E-RD多目标率定策略在三个案例中均能够显着提高HBV模型对各径流成分(快速流和基流)的模拟效果。此外,因为引入RD不对E的值产生过多负面影响,因而提出的E-RD多目标率定策略能够兼收两个指标的优点。(4)使用联合多重分形谱(JMS)分析了董古沟、兰江、湘江三个案例中水文模型的模拟效果。对6组构造数据和10组实际模拟结果的分析说明,JMS分析能够兼顾时间序列的各个部分,并且JMS分析能够直观地展现各部分的模拟效果,精准定位出模拟效果较差的部分。JMS分析的结果还表明,虽然DHSVM分布式模型和HBV集总式模型的模拟结果整体纳什效率系数相近,但DHSVM的细节模拟更为准确,更能适应地形复杂的山区小流域的应用。
周清[8](2019)在《流域水文模型及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持续增长、全球气候变化频繁的大环境下,水资源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珠江流域幅员辽阔,下垫面地形、地质、植被等复杂多样;珠江三角洲地区更是我国经济核心,人口密度大,抵御极端气候事件能力低,更容易蒙受重大社会经济损失。科学地对珠江中上游流域进行水文过程模拟、未来气候趋势预估以及未来水资源预测对珠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围绕喀斯特地区水文过程模拟开展喀斯特-新安江水文模型研究;以珠江中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引入VIC-3L分布式水文模型和SDSM统计降尺度以及CanESM2气候模式开展变化环境下的未来气候预估及水文响应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为提高对岩溶地区水文过程模拟与预报精度,本文搭建了一种适用于喀斯特地区的喀斯特-新安江水文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漓江流域,将喀斯特-新安江模型与传统新安江模型从各个水源模拟结果与退水过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喀斯特-新安江模型的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特点。(2)利用VIC-3L分布式水文模型对珠江中上游流域进行建模,通过坐标轮换法对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并以多种评价指标对模拟结果在日尺度上和月尺度上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所有指标均达到精度要求,VIC-3L水文模型可以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径流模拟,该模型可以用于该区域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响应研究。(3)通过SDSM模型与CanESM2气候模式对珠江中上游流域在三种气候情景下的未来降雨、气温进行预估,并利用搭建好的VIC-3L模型对研究区域未来径流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三种情景下未来降雨均呈现为波动稳状态,年际降雨量相对基准年波动动比例在-24%-29%之间,未来极端降雨事件的发生概率将会增加,各情景下长期降雨总量相对基准期均略微增加。RCP2.6情景下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稳定趋势,RCP4.5、RCP8.5情景下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未来春、夏季节的最低气温会呈上升趋势,秋、冬季节相反。各排放情景下的径流量相对基准期流量均有所减少,流量丰、枯年份交替明显,上下变幅大,各情景下径流呈现波动稳定趋势,21世纪中后期年内流量高峰将发生转移,至6月,将使该月洪水事件的概率大大提升,21世纪后期7-8月份流量将会减少。
王世硕[9](2019)在《产汇流预报模型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异常气候频繁出现,洪水经常发生,洪灾一旦形成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洪水预报则可以对灾情进行提前预警,尽可能的减少洪灾带来的损失。但是目前的大多数洪水预报系统都是单独研发部署,数据不能实时对外共享,预报与预警等防灾减灾系统相互分离,降低了预报预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预报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三种产汇流预报模型的分析比较,最终选定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新安江模型作为洪水预报的预报模型,使用遗传算法对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为洪水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了理论和算法基础。本文给出了一个功能比较完备的水库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针对新安江模型的具体实现给出了实现步骤,并将预报成果以API的方式进行对外提供服务。为了验证产汇流模型的效果,本文对预报预警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整个系统基于B/S结构,使用SpringBoot框架开发,遵循RESTful开发规范,并使用缓存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成功实现了与预报成果的实时对接。系统的研究打破了水库洪水预报成果相对封闭的现状,实现了预报与预警相融合,加快了预警事件的响应速度。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已经在湖北凤凰关水库相关系统中成功应用,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张金男[10](2019)在《嫩江—石灰窑以上流域洪水预报研究》文中认为石灰窑以上流域是嫩江流域北部的一个重要子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影响,年际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所产生洪水是尼尔基水库入库流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石灰窑以上流域的洪水预报精度,对提高尼尔基以上流域洪水预报准确性和尼尔基水库防洪预报调度水平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鉴于石灰窑以上流域降雨资料短缺这一情况,从结合流域边缘雨量站降雨资料和高精度卫星遥感降雨数据两种角度,开展了雨量站降雨权重分配和遥感降雨在流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建立了一种基于雨量站优选权重的新安江模型,针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并结合流域边缘的4个雨量站对石灰窑以上流域1980-2014年间15场较大洪水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降雨数据权重的改变明显影响模型输出的洪水模拟过程,石灰窑以上流域的产流主要来源于中高强度降雨;该模型的产流合格率达到80%,汇流合格率达到60%,率定期率定的权重和参数基本适用于验证期降雨洪水过程,说明该模型能够较为合理地描述研究区域的降雨径流响应过程。其次,利用流域内及边缘6个雨量站点实测降雨数据,评估PERSIANN和CMORPH卫星遥感全球降雨数据对石灰窑以上流域汛期整体和汛期日降雨的的估测精度。结果显示,PERSIANN与CMORPH产品均高估所在站点栅格汛期整体和日降水量,CMORPH产品与地面实测数据更为接近,相关性更好;PERSIANN对小降雨事件探测成功率较高,但PERSIANN的高探测率是建立在高误报率的基础上;CMORPH产品的汛期日降雨强度发生频次和降雨贡献度分布规律与地面站点实测数据更为接近,PERSIANN产品放大了中低强度降雨的发生频次和降雨贡献度,并且低估高强度降雨的发生频次和降雨贡献度;CMORPH遥感降雨产品对场次洪水的日降雨过程的具有较高的估测能力。结合CMORPH卫星遥感降雨产品和地面实测降雨数据,拟定两种输入方案,评定各方案在石灰窑以上流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效果,并从遥感降雨的空间分布角度对不合格场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面实测结合卫星遥感降雨的权重降雨方案模拟效果优于平均遥感降雨方案和实测权重降雨方案,有助于提高石灰窑以上流域的洪水模拟精度。影响遥感数据模拟精度的因素有两点:第一,降雨范围出现在局部,使应用遥感降雨计算得到面雨量偏小;第二,卫星遥感降雨产品处理多种红外线和被动微波数据源的算法不完善,导致发布数据失准。
二、遗传算法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传算法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秦巴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洪水组合预测技术 |
1.2.2 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处理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流域概况 |
2.1.2 流域水文站网 |
2.1.3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概况 |
2.2 水文资料选用及分析处理 |
2.2.1 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
2.2.2 资料的一致性分析 |
2.2.3 资料的代表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降雨径流规律分析 |
3.1 降雨径流分析 |
3.1.1 年降雨量及特征 |
3.1.2 径流年际变化及月分配特性 |
3.1.3 年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
3.2 产流特性分析 |
3.2.1 暴雨洪水特性 |
3.2.2 下渗与蒸发 |
3.2.3 产流计算 |
3.2.4 产流特性分析 |
3.3 汇流特性分析 |
3.3.1 单位线推求 |
3.3.2 汇流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致灾洪水预警指标研究 |
4.1 预警指标的研究方法 |
4.1.1 雨量预警指标 |
4.1.2 流量预警指标 |
4.2 预警断面确定及预警指标选择 |
4.2.1 施工区概述 |
4.2.2 预警断面确定 |
4.2.3 预警指标选择 |
4.3 预警指标的确定 |
4.3.1 代表站确定及资料选用 |
4.3.2 秦岭隧洞0#支洞施工区预警流量确定 |
4.3.3 秦岭隧洞1#支洞施工区临界雨量确定 |
4.3.4 秦岭隧洞3#支洞施工区临界雨量确定 |
4.3.5 三河口水利枢纽临界流量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洪水预报模型 |
5.1 水文模型选择 |
5.2 模型原理简介 |
5.2.1 新安江模型 |
5.2.2 TOPMODEL模型 |
5.2.3 API模型 |
5.3 模型参数与模拟环境设定 |
5.3.1 数字高程模型应用 |
5.3.2 模型方案编制 |
5.3.3 精度评定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预报模型方案的比较 |
6.1 新安江模型 |
6.1.1 流域单元划分 |
6.1.2 模型参数率定 |
6.1.3 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 |
6.2 TOPMODEL模型 |
6.2.1 模型主要参数 |
6.2.2 模型参数计算 |
6.2.3 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 |
6.3 API模型 |
6.3.1 主要参数分析 |
6.3.2 模型参数计算 |
6.3.3 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 |
6.4 结果对比分析 |
6.4.1 洪峰流量、峰现时间预报结果对比 |
6.4.2 洪水过程预报结果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7 洪水预报及预警系统开发 |
7.1 系统设计目标及技术要求 |
7.1.1 设计目标 |
7.1.2 技术要求指标 |
7.1.3 运行环境 |
7.2 系统结构及流程 |
7.2.1 系统结构 |
7.2.2 系统流程 |
7.2.3 系统的数据流程 |
7.3 界面设计 |
7.4 数据库设计 |
7.4.1 洪水预报方案数据库 |
7.4.2 系统内部数据库 |
7.5 系统功能 |
7.5.1 预报模型及方法管理 |
7.5.2 模型参数率定 |
7.5.3 洪水预报功能 |
7.5.4 数据管理模块 |
7.5.5 预报成果综合分析 |
7.5.6 成果显示与发布 |
7.6 应用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主要科研课题 |
(2)玉石水库对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洪水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
1.2.2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
1.2.3 基于遥感信息的湖库水文资料获取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框架 |
2 流域基本情况与洪水预报模型介绍 |
2.1 流域基本情况 |
2.1.1 流域概况 |
2.1.2 流域水文资料 |
2.2 HEC-HMS模型介绍 |
2.2.1 模型概述 |
2.2.2 模型原理 |
2.3 新安江模型介绍 |
2.3.1 模型概述 |
2.3.2 模型原理 |
3 基于HEC-HMS模型和新安江模型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研究 |
3.1 引言 |
3.2 HEC-HMS模型在碧流河流域的搭建 |
3.2.1 数字流域的提取 |
3.2.2 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分析 |
3.2.3 土壤类型分析 |
3.2.4 气象数据整理计算 |
3.3 HEC-HMS模型参数率定 |
3.3.1 参数优化率定方法 |
3.3.2 参数率定过程 |
3.4 HEC-HMS模型洪水预报结果 |
3.4.1 洪水预报精度评价标准 |
3.4.2 玉石水库建库前洪水预报结果 |
3.4.3 玉石水库建库后洪水预报结果 |
3.5 新安江模型在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
3.5.1 模型参数率定 |
3.5.2 玉石水库建库前洪水预报结果 |
3.5.3 玉石水库建库后洪水预报结果 |
3.6 HEC-HMS模型与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结果对比分析 |
3.6.1 洪水预报过程对比 |
3.6.2 玉石水库建库后洪水预报结果分析 |
3.7 小结 |
4 基于多源遥感信息的玉石水库对流域洪水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基于jason卫星的玉石水库水位提取 |
4.2.1 卫星监测水位原理介绍 |
4.2.2 jason测高卫星介绍 |
4.2.3 jason卫星测高水位的可用性分析 |
4.2.4 玉石水库测高水位提取 |
4.3 玉石水库水面面积提取与水位-面积-库容关系的构建 |
4.3.1 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的玉石水库水面面积提取 |
4.3.2 玉石水库水位-面积-库容关系的构建 |
4.4 玉石水库拦洪影响及拦洪规律分析 |
4.4.1 场次洪水中玉石水库拦洪影响 |
4.4.2 场次洪水特征分析 |
4.4.3 场次洪水中玉石水库拦洪规律分析 |
4.5 小结 |
5 考虑上游玉石水库影响的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 |
5.1 引言 |
5.2 基于HEC-HMS—玉石水库模型的洪水预报 |
5.2.1 玉石水库蓄泄规则推断 |
5.2.2 HEC-HMS—玉石水库模型的搭建 |
5.2.3 洪水预报结果 |
5.3 基于玉石水库拦洪规律的洪水预报实时校正 |
5.3.1 基于玉石水库拦洪规律的洪水预报实时校正流程结构 |
5.3.2 洪水预报结果 |
5.4 洪水预报结果分析与两种方法评价 |
5.4.1 洪水预报结果分析 |
5.4.2 对两种方法的评价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BIM+GIS的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BIM+GIS研究现状 |
1.2.2 水利信息化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BIM、GIS的基本理论与融合应用 |
2.1 BIM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
2.1.1 BIM的基本理论 |
2.1.2 BIM的应用现状 |
2.2 GIS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
2.2.1 GIS的基本理论 |
2.2.2 GIS的应用现状 |
2.3 BIM与 GIS的融合技术与应用 |
2.3.1 BIM与 GIS的融合技术 |
2.3.2 BIM与 GIS的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界面设计 |
3.1 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3.1.1 工程查询 |
3.1.2 造价管理 |
3.1.3 施工管理 |
3.1.4 运维管理 |
3.1.5 洪水预测 |
3.1.6 资料下载 |
3.2 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架构及流程 |
3.2.1 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架构 |
3.2.2 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流程 |
3.3 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的界面设计 |
3.3.1 界面设计的原则 |
3.3.2 界面设计需要的工具 |
3.3.3 界面设计的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洪水预测模块的作用、流程及实现 |
4.1 洪水预测模块对水工结构的作用 |
4.2 预测函数模型选择及参数率定 |
4.2.1 预测函数模型概述及选择 |
4.2.2 预测函数模型参数率定方法 |
4.3 预测函数模型计算流程 |
4.3.1 蒸散发计算流程 |
4.3.2 产流计算流程 |
4.3.3 分水源计算流程 |
4.3.4 汇流计算流程 |
4.3.5 河道汇流计算流程 |
4.4 预测函数模型的编程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应用 |
5.1 大沽河流域概况 |
5.1.1 大沽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5.1.2 大沽河流域水文气象概况 |
5.1.3 大沽河流域测站基本情况 |
5.2 大沽河流域模型参数率定 |
5.2.1 大沽河流域模型参数率定准备 |
5.2.2 大沽河流域模型参数率定过程 |
5.2.3 大沽河流域模型参数率定结果 |
5.3 大沽河流域洪水模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下垫面变化条件下桓仁水库洪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库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
1.2.2 考虑下垫面变化的洪水预报研究发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流域概况及洪水预报方案现状分析 |
2.1 流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特征 |
2.1.2 水文气象特征 |
2.2 桓仁流域水文资料分析 |
2.3 桓仁水库洪水预报现状及存在问题 |
2.4 小结 |
3 桓仁水库洪水影响因素分析 |
3.1 桓仁水库洪水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
3.1.1 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
3.1.2 桓仁水库洪水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
3.2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
3.2.1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
3.2.2 流域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
3.3 流域中上游水利工程变化特征 |
3.3.1 水利工程基本概况 |
3.3.2 水利工程数量和库容变化分析 |
3.4 小结 |
4 基于新安江模型的桓仁水库洪水预报方案研究 |
4.1 引言 |
4.2 新安江模型及模型参数优选算法 |
4.2.1 新安江模型 |
4.2.2 模型参数优选算法 |
4.3 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结果及分析 |
4.3.1 产流预报结果及分析 |
4.3.2 汇流预报结果及分析 |
4.4 考虑流域分单元的新安江模型洪水预报 |
4.4.1 桓仁流域子流域划分 |
4.4.2 模型参数合理性分析 |
4.4.3 产流预报结果及分析 |
4.4.4 汇流预报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5 考虑上游水利工程影响的桓仁水库洪水预报方案研究 |
5.1 引言 |
5.2 考虑上游水利工程影响的方法研究 |
5.2.1 桓仁流域上游水利工程蓄泄定量模拟 |
5.2.2 桓仁流域上游水利工程影响模拟计算流程 |
5.3 考虑上游水利工程影响的洪水预报研究 |
5.3.1 现状下垫面条件下洪水预报研究 |
5.3.2 1997~2004 年洪水预报研究 |
5.3.3 1978~1996 年洪水预报研究 |
5.3.4 1967~1977 年洪水预报研究 |
5.4 结果合理性分析 |
5.4.1 蓄放参数的合理性分析 |
5.4.2 洪水模拟结果的合理性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山区性河流雅安流沙河洪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雅安流沙河流域概况 |
2.1 河流概况 |
2.2 水文气象 |
2.3 流域暴雨洪水特征 |
2.4 历史洪水调查 |
2.5 现有站点情况 |
3 基于新安江模型的流沙河洪水预报 |
3.1 模型原理与率定方法 |
3.1.1 模型原理 |
3.1.2 模型率定 |
3.1.3 模型精度评定 |
3.2 建立预报方案 |
3.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
3.4 实时校正与作业预报 |
3.4.1 实时校正 |
3.4.2 作业预报 |
4 基于BP模型的流沙河洪水预报 |
4.1 BP神经网络原理 |
4.2 BP模型洪水预报模型建立 |
4.2.1 资料分析与整理 |
4.2.2 模型建立步骤 |
4.3 BP模型在流沙河实际应用 |
5 基于改进BP模型的流沙河洪水预报 |
5.1 遗传算法的原理 |
5.2 改进BP模型洪水预报模型建立 |
5.3 GA-BP模型优化应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改进新安江模型的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归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文模型参数对水文模拟的影响研究 |
1.2.2 水文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 |
1.2.3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介绍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1.5 变化环境 |
2.2 数据来源 |
第3章 非饱和土壤水分入渗模型 |
3.1 试验与方法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入渗参数的统计分析 |
3.2.1 入渗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 |
3.2.2 入渗特征参数统计特征值 |
3.3 入渗参数的空间变异特征 |
3.3.1 半方差公式拟合效果 |
3.3.2 空间分布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流域水文模型和参数优化 |
4.1 新安江模型的改进 |
4.1.1 模型结构 |
4.1.2 模型参数 |
4.2 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应用 |
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3.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
4.3.2 模型参数率定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潜在蒸散发量 |
5.1.2 趋势分析 |
5.1.3 突变检验 |
5.1.4 周期震荡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水文气象序列的趋势分析 |
5.2.2 径流序列的突变分析 |
5.2.3 径流序列的周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6.1 研究方法 |
6.1.1 水文模型法-改进的新安江模型法 |
6.1.2 水量平衡法-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 |
6.2 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
6.2.1 水文模型法分析径流变化归因 |
6.2.2 水量平衡法分析径流变化归因 |
6.2.3 结果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分形理论的水文过程分析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流域水文分析 |
1.2.2 水文模型及参数率定 |
1.2.3 西藏地区独特的水文过程、研究困境及现状 |
1.2.4 分形理论在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分形理论基础 |
2.1 引言 |
2.2 分形的性质 |
2.3 分形的应用 |
2.3.1 单分形理论的应用 |
2.3.2 多重分形理论的应用 |
2.3.3 联合多重分形谱的应用 |
2.4 基于分形理论的分析方法 |
2.4.1 时间序列的Hausdorff维数分析 |
2.4.2 联合多重分形谱(JMS)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董古沟流域多要素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响应机理 |
3.1 引言 |
3.2 研究区域 |
3.2.1 董古沟流域自然地理情况 |
3.2.2 数据来源 |
3.3 研究方法 |
3.3.1 径流指标分析 |
3.3.2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降水相关分析 |
3.3.3 基于分形理论的分析方法 |
3.4 研究结果 |
3.4.1 径流指标分析结果 |
3.4.2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降雨相关分析结果 |
3.4.3 联合多重分形谱分析结果 |
3.4.4 联合多重分形谱季节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董古沟流域水文模拟 |
4.1 引言 |
4.2 研究区域 |
4.3 研究方法 |
4.3.1 DHSVM模型 |
4.3.2 ANOVA敏感性分析方法 |
4.3.3 ε-NSGAII遗传算法 |
4.3.4 敏感性分析及多目标率定的目标函数 |
4.4 研究结果 |
4.4.1 ANOVA敏感性分析结果 |
4.4.2 多目标率定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Hausdorff维数的水文模型参数率定 |
5.1 引言 |
5.2 研究区域 |
5.2.1 董古沟流域 |
5.2.2 兰江流域 |
5.2.3 湘江流域 |
5.3 研究方法 |
5.3.1 基于Hausdorff维数的水文模拟评估方法 |
5.3.2 HBV集总式水文模型 |
5.3.3 NSGAII多目标率定 |
5.3.4 其他模型评估方法 |
5.4 研究结果 |
5.4.1 Hausdorff维数对水文过程线整体的影响 |
5.4.2 Hausdorff维数对HBV模型参数的影响 |
5.4.3 Hausdorff维数对径流成分的影响 |
5.4.4 E-RD多目标率定策略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联合多重分形谱的水文模型模拟效果评估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 |
6.2.1 联合多重分形谱分析法(JMS) |
6.2.2 研究设计 |
6.3 研究结果 |
6.3.1 模拟流量-实测流量的联合分形特征验证 |
6.3.2 JMS在评估水文模型时的特征 |
6.3.3 JMS对HBV集总式水文模型模拟效果的评估 |
6.3.4 JMS对DHSVM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效果的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筒历及主要研究成果 |
(8)流域水文模型及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气象水文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 |
2.4 社会经济 |
3 喀斯特地区的概念式水文模型研究 |
3.1 新安江模型简述 |
3.2 喀斯特-新安江模型结构 |
3.3 模型参数率定与评价指标 |
3.4 模型应用 |
3.5 模拟结果与讨论 |
4 VIC-3L分布式水文模型在珠江流域应用分析 |
4.1 VIC-3L模型简述 |
4.2 VIC-3L模型原理及特点 |
4.3 VIC-3L水文预报模型建模 |
4.4 VIC-3L模型运行 |
4.5 模型参数率定与评价体系 |
4.6 模拟率定结果及验证 |
5 珠江中上游流域未来气候预估及基于VIC模型的径流响应研究 |
5.1 气候变化情景及模式选择 |
5.2 SDSM统计降尺度方法 |
5.3 基于SDSM模型的未来气候预估 |
5.4 基于VIC模型的未来出流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或专利 |
(9)产汇流预报模型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洪水预报预警研究现状 |
1.2.2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2章 预报模型现状研究 |
2.1 新安江模型 |
2.2 SWAT模型 |
2.3 API模型 |
2.4 模型选择 |
第3章 新安江模型研究与实现 |
3.1 模型计算 |
3.2 参数率定 |
3.2.1 率定概述 |
3.2.2 遗传算法 |
3.2.3 率定步骤 |
3.3 模型算法应用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警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可行性分析 |
4.2 需求分析 |
4.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3 系统开发相关技术 |
4.3.1 前端技术 |
4.3.2 后台技术 |
4.4 设计原则与目标 |
4.5 结构设计 |
4.6 模块设计 |
4.6.1 账号模块 |
4.6.2 水库信息管理模块 |
4.6.3 方案管理模块 |
4.6.4 作业预报模块 |
4.6.5 预报成果模块 |
4.6.6 水文信息API模块 |
4.6.7 预警模块 |
4.7 数据库设计 |
4.7.1 数据库E-R图 |
4.7.2 数据库表设计 |
4.7.3 数据库表优化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警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功能实现 |
5.1.1 账号模块功能实现 |
5.1.2 站点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
5.1.3 方案管理模块实现 |
5.1.4 作业预报模块实现 |
5.1.5 预报成果模块实现 |
5.1.6 水文信息API模块实现 |
5.1.7 预警模块实现 |
5.2 系统测试 |
5.2.1 用户登录测试 |
5.2.2 预报方案新增测试 |
5.2.3 参数率定测试 |
5.2.4 作业预报测试 |
5.2.5 水文信息API测试 |
5.2.6 预警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嫩江—石灰窑以上流域洪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资料短缺地区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
1.2.2 卫星遥感降雨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基于Sobol方法的雨量站优选权重新安江模型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2.1 概述 |
2.2 研究区域概况 |
2.3 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2.3.1 初始资料的收集 |
2.3.2 资料的处理 |
2.4 模型简介 |
2.4.1 新安江模型原理 |
2.4.2 基于雨量站优选权重的新安江模型原理 |
2.5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2.5.1 Sobol方法简介 |
2.5.2 目标函数 |
2.5.3 抽样方法 |
2.6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
2.6.1 一阶敏感性和总敏感性分析 |
2.6.2 二阶敏感性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基于雨量站优选权重的新安江模型在石灰窑以上流域的应用 |
3.1 概述 |
3.2 雨量站权重及模型参数优选方法 |
3.2.1 确定雨量站降雨权重条件下的模型参数优选方法 |
3.2.2 雨量站权重的确定方法 |
3.3 基于雨量站泰森多边形权重的新安江模型模拟 |
3.3.1 模型率定期水文过程模拟和精度分析 |
3.3.2 模型验证期水文过程模拟和精度分析 |
3.4 基于雨量站优选权重的新安江模型模拟 |
3.4.1 雨量站优选权重 |
3.4.2 模型率定期水文过程模拟和精度分析 |
3.4.3 模型验证期水文过程模拟和精度分析 |
3.5 两种雨量站权重模拟结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卫星遥感降雨产品在石灰窑以上流域的精度评估分析 |
4.1 概述 |
4.2 研究区域与采用数据 |
4.2.1 研究区域划分 |
4.2.2 卫星遥感降雨产品介绍 |
4.2.3 地面实测数据资料 |
4.3 卫星遥感降雨产品统计评估 |
4.3.1 汛期降雨量估计误差及期间变化 |
4.3.2 日降雨量探测能力评估 |
4.3.3 场次洪水日降雨过程估测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卫星遥感降雨产品在石灰窑以上流域洪水模拟中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结合CMORPH卫星遥感降雨数据的新安江模型模拟方案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遗传算法在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巴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例[D]. 刘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玉石水库对碧流河流域洪水预报的影响研究[D]. 张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BIM+GIS的水工结构管理系统研究[D]. 苏本谦.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4]下垫面变化条件下桓仁水库洪水预报研究[D]. 代金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山区性河流雅安流沙河洪水预报研究[D]. 刘祝骞. 西华大学, 2021(02)
- [6]基于改进新安江模型的密云水库流域径流变化归因研究[D]. 王晓颖.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基于分形理论的水文过程分析与模拟[D]. 白直旭. 浙江大学, 2020(01)
- [8]流域水文模型及气候变化下的径流响应研究[D]. 周清.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产汇流预报模型在预警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王世硕. 南昌大学, 2019(02)
- [10]嫩江—石灰窑以上流域洪水预报研究[D]. 张金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