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企业能力的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叶帅[1](2021)在《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企业价值观管理越来越多受到市场中各类型企业的关注,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不能没有灵魂。加强企业价值观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企业发展和战略落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和国内一些处于领先地位的民营企业通过逐步推动企业价值观管理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我国的国有企业正在全力建设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日渐成熟,但企业价值观管理尚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了以KG供电局为代表的的地市级电网企业在企业价值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在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过程中,本论文从KG供电局不同专业、不同层级开展企业价值观识别、理解、行为转化等多维度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79份,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查找现状中存在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运用一对一、一对多的深度访谈,从员工描述的具体事件、诉说的主观情感中,发现背后的思维逻辑、工作方式和问价值观诉求。据此分析判断,员工现有的工作状态与企业价值观的匹配度,抽取了KG供电局范围内10家基层单位,涵盖多部门、多专业、多岗位员工。电网企业的垄断特性一定程度上被打破,对电网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机制、文化导向、员工队伍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从企业自身的内部环境来看,工作量不断加大、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等现实问题,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对工作的热情、对未来的期盼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地减弱。如何通过企业价值观管理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凝聚力,激励员工持续奋斗,从而推动各项生产经营任务顺利实现,是以KG供电局为代表的地市级电网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企业价值观管理的理论成果,结合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针对KG供电局提出了优化改进企业价值观管理的改进建议,明晰了建设思路、方向和内容,改进建议中设计创建了“四个管理系统”,提出了运用“四入转化方法”,明确了充分发挥“四种角色作用”,并围绕这个基本思路给出了具体办法及措施。希望借此帮助KG供电局增强企业价值观落地管理实效,从而推动和促进企业整体实力地提升。
仇磊[2](2020)在《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品牌已经告别井喷式发展时期,逐渐趋于平稳。在这一阶段,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变化,用户对品牌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互联网品牌要想在严峻的市场环境里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打造符合消费者内心的理想品牌,给用户带来美好的品牌体验。而用户体验能够持续不断的为互联网品牌的发展注入活力,提升互联网品牌构建的成效,因此借助用户体验来构建互联网品牌变得越发重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用户体验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整理了用户体验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归纳出用户体验要素的初步框架。然后通过专家访谈法对用户体验要素的框架内容进行了定性的研究,丰富了用户体验要素的框架,得出了相对完整的用户体验要素框架。接着基于对现有的品牌构建模型的分析,提取出了品牌构建的要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提取出的品牌构建的要素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得出了互联网品牌构建的五个核心要素: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传播、品牌粘性和品牌评估。最终通过封闭式卡片分类法对用户体验要素和互联网品牌构建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影响互联网品牌构建每一阶段的用户体验要素,据此笔者提出了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深入解析,得出了一些互联网品牌构建的策略,主要有互联网品牌的定位策略:痛点定位、多层次需求整合定位和虚拟场景构建定位;互联网品牌个性策略:通过品牌符号设计塑造品牌人格的外在形象、品牌故事设计使品牌人格更具有温度和网络舆情为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价环境;互联网品牌传播策略:优质的内容是品牌传播的基础、塑造良好的口碑实现由内到外的传播和设计热点话题传播;互联网品牌用户粘性增强策略:超出用户预期为目标用户带来惊喜、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激发情感共鸣和提升品牌的价值维度;互联网品牌评估策略:建立收集数据的多种渠道和科学管理互联网品牌的接触点。然后对提出的互联网品牌构建策略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通过盒马鲜生这一互联网品牌对提出的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此外该互联网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与困扰,使得品牌构建成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笔者根据提出的构建策略对该品牌的构建内容进行优化,提升盒马鲜生品牌构建的成效。
宋哲琦[3](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朱子钰[4](2020)在《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被明确提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及农村社会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求,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已然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命题。与此同时,产业集群在新经济地理空间上不断形成新的农村聚落,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产业集群理论入手,选取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田野考察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梳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基本现状与特征,同时分析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动力机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图勾勒出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山东路径。本文认为,目前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划分为手工艺产业、书画产业、文创农业、乡村文化旅游和其他特色文化产业集群五大类别,基于资源共享效益、规模扩大效益、降低成本效益和技术创新效益,构建了“四要素”动力机制,分析了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角色缺位、合作低效、结构失衡、人资制约和创新乏力等掣肘因素,并提出政策聚集、企业聚集、价值聚集、人才聚集和创新聚集等解决思路,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提供经验借鉴,以优势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打造,实现农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邱铁鑫[5](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张丽君[6](2020)在《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打造强有力的企业团队,塑造契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团队精神,已经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关键。成功的企业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打造了上下一心、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企业在发展运营的过程中,核心的要素是企业团队。一个优秀团队必然需要重视对团队精神的建设,当下企业间的竞争可以归结为人才的竞争,这里的人才不仅指员工的个人素质,更包括员工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人才之间依托团队的优势互补,充分凝结团队中每一个员工,群策群力,才能发扬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本文简单地对论文选题的基本概况和研究意义进行了扼要的介绍,并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塑造方面的理论内涵,从而进一步阐释了团队精神的内在意义、综合作用及其要素组成部分。论文以银座商城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银座商城对团队精神建设的实施方式及取得的成效,同时在对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塑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目前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研究,如团队精神建设模板化,未能立足公司实际情况,对团队领导层“领头羊”地位的不重视,忽视了沟通机制的作用,不重视良好的激励机制建设,对公司员工缺乏客观而系统的认识定位,责任不明确,授权不到位,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等等,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银座商城需进一步提炼“厚道鲁商”的齐鲁大地商业传承的优秀精神传统,结合企业实际,打造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团队精神建设体系。提高团队领导的作用,完善沟通渠道和体系,积极弘扬儒家“家天下”思想,打造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银座商城团队特色激励机制,通过薪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正面激励的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制定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科学方案。本文的研究对象银座商城作为传统鲁商企业的代表,在新零售形态及线上购物商城的冲击下,正在做艰难的转型。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打造怎样的团队,建设怎样的团队精神,是企业的核心工作。作者作为银座商城员工,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需要重视的是,在银座商城积极创新的同时,仍应继续深挖企业传统的鲁商精神内核,打造适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团队精神建设的道路。相信伴随着鲁企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银座商城的团队精神建设研究也能为同行业企业提供相应的借鉴。
杜民娜[7](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企业团队精神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协作日益紧密,团队精神成为企业维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纽带,企业团队精神建设也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学术界对企业团队精神的研究主要在组织行为学学科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较少涉及。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研究团队精神及其培育,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精神培育在主体、内容、方法具有一致性,分析企业团队精神的现状,并从思想政治视角探析企业团队精神培育的路径。本论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团队、团队精神的概念、建设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相关文献,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企业团队精神的现状。分析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总结国内企业团队精神缺失的表现和原因,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主体的一致性及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和企业团队精神塑造主体即领导者、管理者及企业员工的一致性特点,探讨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企业团队精神的路径。第四部分:内容的契合性及企业团队精神塑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企业团队精神核心的契合点是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合作共享精神,并探讨其内涵及如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企业团队精神。第五部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塑造企业团队精神。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如理论、实践、榜样激励教育,将其创新性运用到企业团队精神塑造中。
姬蕾蕾[8](2019)在《数据权的民法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民法视角系统分析数据的权利化,以及数据权的民法保护。具体而言,包括数据的法律属性、缘何与如何确立数据权、数据权的内容与界限、以及数据侵权的民法救济。第一章:数据法律属性。本章着力于对数据权确立的前提性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和界定。数据的法律属性是数据权属问题的逻辑起点,而数据权属问题是与数据相关法律关系的形成和调整的关键。数据法律属性确定的关键在于区分个人信息与数据。个人信息与数据的法律属性并不相同,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是人格利益,具有不可转让性,而数据的法律属性则是财产利益。第二章:数据权的确立。数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路径、知识产权法保护路径以及物权法保护路径均存在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适应数据归属与利用中多元、复杂的法律关系。数据权利化的保护路径必要且可行的。就其必要性而言,数据权的确立可保障数据利益的全面实现;实践中数据交易是对数据权的现实确认。就其可行性而言,数据权的确立,是财产权利扩张的表现,更是对现实权益关系的一种抽象和确认;数据权确立的法理基础是罗马法中的无体物理论;数据权的确立符合利益上升为权利的正当性标准。数据权的主体是数据控制者,非信息主体,赋予数据控制者控制权,其哲学基础在于劳动财产理论;其法理基础在于添附理论;其现实基础在于数据控制者是数据价值的主要开拓者。数据权的客体是数据,包括独立存在的、具有财产价值的、可交换的数据资源与数据产品。第三章:数据权的内容。数据上关联的利益类型,主要有个人信息与隐私利益、市场经济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从民法上设立数据权、明确数据控制者的财产权利是一种采取私权形式的财产权构造,是对数据控制者付出的努力和劳动给予的肯定,同时对数据产业的发展起到激励作用。数据权的内容应该从积极面向与消极面向两部分来设计:积极面向是从内部确定数据权人的权利内容,消极面向是从外部对接或者协调数据权的各种利益关系的实现。数据权作为一种绝对权,其内容的积极面向体现为数据控制者对其数据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以及与其权能相应的法律效力。其内容的消极面向主要体现为数据和个人信息、公共利益的冲突与协调。数据流通与个人信息安全协调的具体规则有:区分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更新知情同意机制、确立个人信息去身份化原则、保障个人信息权利、强化数据控制者的法律责任。数据上承载的公共利益的实现规则有:规制数据市场交易秩序、确定数据合理使用的范围、确立数据强制公开制度、建立数据强制许可制度。第四章:数据侵权救济。本章围绕数据权的侵权法保护而展开,主要涉及:数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和责任方式。数据侵权的归责原则并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应采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数据侵权的构成要件包括过错、加害行为、损害事实以及因果关系。数据侵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与预防性责任方式。基于数据侵权行为本身的特性,民法可引入惩罚性赔偿来弥补填补性赔偿的不足,以保障数据权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性责任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危险、排除妨碍,具体表现为停止处理、删除、采用技术手段恢复数据完整性。
聂增民[9](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肖贝[10](2015)在《企业形象的国内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2005-2015)的文献调查分析》文中提出企业形象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之后,在国内的研究与讨论一直在进行,对于企业形象的研究涉及的领域也较广,包括企业形象的内涵和外延、构成内容、测量形式、价值影响、发展建议,对于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企业家形象的概念也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也有对企业形象运用的实例分析、趋势研究。本文将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样本来源,选取2005-2015十年间有关于企业形象的研究进行文献分析,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二、论企业能力的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能力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基本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价值观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价值观及分类 |
第二节 企业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第三节 企业价值观的架构 |
一、核心价值观部分 |
二、一般价值观部分 |
第四节 企业价值观管理 |
一、企业价值观的功能 |
二、企业价值观管理设计 |
第三章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构建及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企业概况 |
第二节 企业价值观构建历史沿革 |
第三节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构建及管理现状 |
一、KG供电局现行企业价值观逻辑架构 |
二、KG供电局现行企业价值观管理框架与措施 |
三、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构建与管理现行情况调查分析 |
第四章 KG供电局对企业价值观管理改进建议 |
第一节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思路 |
一、设计创建“四个管理系统” |
二、运用“四入转化方法” |
三、发挥“四种角色作用” |
第二节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具体设计 |
一、创建有特色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路径 |
二、制定认知认同具体举措 |
三、制定业务根植具体举措 |
四、制定行动转化具体举措 |
五、预期成效 |
第三节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具体项目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调查资料清单 |
附录2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访谈提纲 |
附录3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现场观察记录 |
附录4 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调查问卷 |
致谢 |
(2)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体验经济时代 |
1.2.2 品牌对互联网企业的价值 |
1.2.3 用户体验与互联网品牌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用户体验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品牌构建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研究的流程与框架 |
第二章 用户体验、品牌与品牌体验理论 |
2.1 用户体验理论 |
2.1.1 用户体验的定义 |
2.1.2 用户体验的内容 |
2.1.3 用户体验的评估 |
2.2 品牌 |
2.2.1 品牌的定义 |
2.2.2 品牌要素的构成 |
2.2.3 品牌构建的内涵 |
2.2.4 品牌构建的模型 |
2.3 品牌体验理论 |
2.3.1 品牌体验的内涵 |
2.3.2 品牌体验的维度 |
2.3.3 品牌体验的测量与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品牌构建与用户体验的关联 |
3.1 互联网品牌现状分析 |
3.1.1 互联网品牌的定义 |
3.1.2 互联网品牌的分类 |
3.1.3 互联网品牌的特征 |
3.1.4 互联网品牌的发展趋势 |
3.2 用户体验要素定性研究 |
3.2.1 用户体验要素预整理 |
3.2.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3.2.3 用户体验要素的专家访谈调研 |
3.2.4 用户体验要素的访谈调研结果整理 |
3.3 互联网品牌构建要素定性与定量研究 |
3.3.1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3.3.2 互联网品牌构建要素问卷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
3.3.3 互联网品牌构建要素问卷调研的整理与分析 |
3.4 用户体验要素与互联网品牌构建要素的关联性研究 |
3.4.1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3.4.2 研究的具体实施 |
3.4.3 研究结果的整理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策略研究 |
4.1 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原则 |
4.2 互联网品牌定位 |
4.2.1 痛点定位 |
4.2.2 多层次需求整合定位 |
4.2.3 虚拟场景构建定位 |
4.3 互联网品牌个性的塑造 |
4.3.1 品牌符号设计塑造品牌人格的外在形象 |
4.3.2 品牌故事设计使品牌人格更具有温度 |
4.3.3 网络舆情为品牌营造良好的社会评价环境 |
4.4 互联网品牌传播 |
4.4.1 优质的内容是品牌传播的基础 |
4.4.2 塑造良好口碑实现由内到外的传播 |
4.4.3 设计热点话题引爆品牌 |
4.5 互联网品牌用户粘性增强 |
4.5.1 超预期为用户创造惊喜 |
4.5.2 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激发用户情感共鸣 |
4.5.3 丰富品牌的价值层次,实现品牌价值多元化 |
4.6 互联网品牌评估 |
4.6.1 建立收集数据的多种渠道 |
4.6.2 科学管理互联网品牌接触点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策略验证 |
5.1 盒马鲜生的品牌定位 |
5.1.1 解决用户和行业痛点实现品牌定位 |
5.1.2 整合用户多层次需求实现品牌定位的升级 |
5.1.3 构建美好生活社区场景实现品牌定位 |
5.2 盒马鲜生的品牌个性 |
5.2.1 品牌符号设计传达品牌个性 |
5.2.2 品牌故事设计塑造品牌个性 |
5.2.3 通过舆情平台改善品牌的社会评价环境 |
5.3 盒马鲜生的品牌传播 |
5.3.1 优质的内容为品牌传播提供保障 |
5.3.2 通过线下体验店创造良好的品牌口碑 |
5.3.3 设计热点话题引爆品牌 |
5.4 盒马鲜生的品牌用户粘性增强 |
5.4.1 超预期为用户创造惊喜 |
5.4.2 增强用户的情感体验,激发用户情感共鸣 |
5.4.3 丰富品牌的价值层次,实现品牌的价值多元化 |
5.5 盒马鲜生的品牌评估 |
5.5.1 建立收集数据的多种渠道 |
5.5.2 科学管理互联网品牌接触点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和表格来源索引 |
附录二: 用户体验要素专家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品牌构建要素重要性调研问卷 |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实践活动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期刊论文类 |
1.2.2 专着类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思路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2.2.1 封面文字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4.1 走入“全球化”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5 总结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作者简介 |
(4)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产业集群理论与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
(一) 产业集群理论 |
(二) 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
二、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一)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现状 |
(二) 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三、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 |
(一) 动力机制的要素构成 |
(二) 基础要素:齐鲁文化资源内生与开发 |
(三) 主导要素:规模化生产与出口 |
(四) 支撑要素:创意升级与产业融合 |
(五) 推动要素:互联网生产经营 |
四、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 集群角色缺位:政府引导失范下的政策供给不足 |
(二) 集群合作低效:封闭性组织边界下的半成熟聚集 |
(三) 集群结构失衡:文化价值孕育不足下的业态滞后 |
(四) 集群人资制约:创意人才缺失下的集群培育困境 |
(五) 集群创新乏力:商业营运落后下的产业发展弱势 |
五、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 |
(一) 政策集聚:以融合发展促进政策精准供给 |
(二) 企业集聚:以重点园区建设突破组织边界 |
(三) 价值集聚:以业态重构实现文化价值拓展 |
(四) 人才集聚:以创意人才力量凸显集群品牌 |
(五) 创新集聚:以技术共生增强集群网络协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6)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团队精神 |
2.1.1 团队精神的界定 |
2.1.2 团队精神的作用 |
2.1.3 团队精神的要素模型 |
2.1.4 团队精神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及愿景的区别 |
2.2 基础理论 |
2.2.1 团队角色理论 |
2.2.2 建设性冲突理论 |
2.2.3 参与管理理论 |
2.2.4 合作竞争理论 |
第3章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银座商城基本概况 |
3.1.1 组织结构 |
3.1.2 人力资源 |
3.2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历程 |
3.2.1 银座商城团队建立初期存在的问题 |
3.2.2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初期的管理 |
3.3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特征及功能 |
3.3.1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特征 |
3.3.2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的功能 |
3.4 当前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实施方式及成效 |
3.4.1 团队精神建设实施方式 |
3.4.2 团队精神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4章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测量及问题分析 |
4.1 团队精神的测量 |
4.1.1 基于员工的调查测量 |
4.1.2 测量数据汇总 |
4.1.3 基于顾客的访谈 |
4.1.4 测量结果分析总结 |
4.2 团队精神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员工满意程度有待提高 |
4.2.2 企业对团队建设的认识不够 |
4.2.3 团队目标感不强 |
4.2.4 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沟通不够 |
4.2.5 团队与个体利益关系有待提高 |
4.3 企业团队精神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建设过程中未结合公司实情 |
4.3.2 轻视团队领导的关键作用 |
4.3.3 忽视沟通机制的作用 |
4.3.4 不重视良好的激励机制建设 |
4.3.5 对公司员工缺乏客观而系统的认识定位 |
4.3.6 责权不明确 |
4.3.7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 |
第5章 促进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
5.1.1 团队精神建设的目标 |
5.1.2 团队精神建设的原则 |
5.2 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优化建议 |
5.2.1 打造自身团队精神建设体系 |
5.2.2 提高团队领导的作用 |
5.2.3 重视沟通机制的作用 |
5.2.4 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 |
5.2.5 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并明确员工定位 |
5.2.6 引入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7)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企业团队精神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关于团队精神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团队精神建设的研究 |
1.2.3 思想政治教育与团队精神关系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企业团队精神的现状 |
2.1 团队精神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
2.1.1 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职业素质 |
2.1.2 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
2.2 国内企业团队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 |
2.2.1 团队意识浅薄削弱了企业凝聚力 |
2.2.2 能力不足阻碍团队合力形成 |
2.2.3 缺乏完善激励制度抑制了员工积极参与意识 |
2.2.4 缺乏有效的竞合机制导致过度关注个人利益 |
2.3 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影响 |
2.3.1 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两大主要影响因素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企业团队精神的影响 |
第三章 主体的一致性与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 |
3.1 企业领导者与管理者 |
3.1.1 设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
3.1.2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3.1.3 实施合适的激励制度 |
3.1.4 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 |
3.1.5 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 |
3.2 企业员工 |
3.2.1 积极接受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
3.2.2 坚持自我教育,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
第四章 内容的契合性与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 |
4.1 集体主义精神 |
4.1.1 集体主义精神的涵义 |
4.1.2 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的价值导向作用 |
4.2 奉献精神 |
4.2.1 奉献精神的涵义 |
4.2.2 营造奉献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 |
4.3 合作共享精神 |
4.3.1 合作共享的内涵 |
4.3.2 培养企业员工合作共享意识 |
第五章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塑造企业团队精神 |
5.1 通过理论教育加强团队精神的宣传 |
5.1.1 采用多元化理论教育方式 |
5.1.2 建立完善的教育反馈体系 |
5.2 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
5.2.1 个体互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
5.2.2 团体活动营造团结氛围 |
5.3 通过榜样激励活动推动团队精神建设 |
5.3.1 树立团队模范 |
5.3.2 宣传先进典型 |
5.3.3 学习团队榜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数据权的民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数据法律属性 |
第一节 数据法律属性的困惑与重要性 |
一、数据法律属性的困惑 |
二、数据法律属性的重要性 |
第二节 数据法律属性困惑的缘由 |
一、数据构造复杂 |
二、数据范围模糊 |
三、数据存在无形 |
四、破解困惑的关键:数据与个人信息的区分 |
第三节 数据财产属性的界定 |
一、财产概念的民法述评 |
二、财产含义的具体剖析 |
三、数据财产属性的证成 |
四、数据财产的具体范围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权的确立 |
第一节 数据法律保护的比较经验 |
一、美国数据法律保护经验 |
二、欧盟数据法律保护经验 |
三、我国数据法律保护现状及局限 |
四、小结:数据法律保护的比较法趋势 |
第二节 现行法律应对数据保护的可能路径及其局限性 |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路径及其局限性 |
二、知识产权法保护路径及其局限性 |
三、物权法保护路径及其局限性 |
第三节 数据权利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数据权利化的必要性 |
二、数据权利化的可行性 |
三、小结:数据权利化路径——数据权应纳入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保护 |
第四节 数据权的主体抉择 |
一、信息主体作为数据权人的正当性质疑:个人信息泛财产化的反思 |
二、数据控制者作为数据权主体的哲学基础:劳动财产理论 |
三、数据控制者作为数据权主体的法理基础:添附理论 |
四、数据控制者作为数据权主体的现实基础:数据价值的主要开拓者 |
第五节 数据权的客体 |
一、数据资源 |
二、数据产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权的内容 |
第一节 数据权法律关系中的利益构成 |
一、个人信息与隐私利益 |
二、社会经济利益 |
三、公共利益 |
第二节 数据权内容的积极面向 |
一、数据权的期限 |
二、数据权的权能 |
三、数据权的效力 |
第三节 数据权内容的消极面向之一:数据流通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协调 |
一、区分敏感个人信息与一般个人信息 |
二、更新知情同意机制 |
三、确立个人信息去身份化原则 |
四、保障信息主体的权利 |
五、强化数据控制者的责任 |
第四节 数据权内容的消极面向之二:数据流通与数据自由的平衡 |
一、规制数据市场交易秩序 |
二、确定数据合理使用范围 |
三、确立数据强制公开制度 |
四、建立数据强制许可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侵权救济 |
第一节 数据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存疑性 |
二、一般过错责任原则适用的合理性 |
第二节 数据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
一、数据侵权的特殊形态与行为特征 |
二、数据侵权人的主观过错认定 |
三、数据侵权的损害事实判断 |
四、数据侵权的因果关系识别 |
第三节 数据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
一、损害赔偿责任 |
二、预防性责任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思路 |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三) 本文的创新点 |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二) 调查研究方法 |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
(五) 案例分析方法 |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
(二) 企业道德规范 |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企业形象的国内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2005-2015)的文献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文献研究概况 |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 企业形象的概念、机制发展 |
2. 企业形象的塑造途径 |
3. 企业形象塑造的影响因素 |
4. 企业形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5. 企业形象的影响及价值 |
6.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研究 |
结语 |
四、论企业能力的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KG供电局企业价值观管理研究[D]. 叶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于用户体验的互联网品牌构建与设计研究[D]. 仇磊. 江南大学, 2020(12)
- [3]《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4]山东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朱子钰. 山东大学, 2020(11)
-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银座商城团队精神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丽君. 西南大学, 2020(01)
- [7]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企业团队精神塑造研究[D]. 杜民娜.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8]数据权的民法保护研究[D]. 姬蕾蕾.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9]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10]企业形象的国内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中国知网(CNKI)近十年(2005-2015)的文献调查分析[J]. 肖贝. 广告大观(理论版),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