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F钢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相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诗正,李军,张伟浩,杜小峰[1](2019)在《高强IF钢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相结构和抗粉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扫描电镜(SEM)、ICP、及弯曲试验研究了生产线产出的三种合金化镀锌板(GA)镀层微观组织、相结构及抗粉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钢基P、Si成分含量的升高,在相同合金化保温时间内,完成Zn-Fe扩散所需的温度升高;抗粉化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在表面只存在δ1相的情况下,镀层Fe含量越低,对应的镀层粉化性能更好。
胡华东[2](2018)在《合金化板抗粉化性能分析及优化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金化板抗粉化性能是衡量合金化板成型性能的重要指标,分析了Zn-Fe中间相结构、钢基化学成分以及锌液Al含量、温度、锌层厚度、平均Fe含量等Fe-Zn合金化条件对镀层的成型性的影响。采取相应的优化改进措施后,基本解决了高强IF钢合金化不均的问题,生产的Fe-Zn合金化热镀锌板抗粉化性能优于2级比例超过90%。
程东妹,陈斌锴,俞钢强[3](2016)在《高强IF钢合金化镀锌板表面组织及镀层铁含量对耐蚀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SEM、GDOES和电化学研究了相同合金化温度、不同合金化时间条件下高强IF钢合金化镀锌板表面组织及镀层Fe含量对耐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镀层表面铁含量较高的Fe-Zn相形成,镀层中的铁含量增加,其耐蚀性更好。。
龚晋[4](2016)在《Zn-Nb-(Fe,Ti)三元系相平衡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IF钢基体中添加的最常见微量合金元素是Nb、Ti,而在IF钢表面镀层防护技术研究中,采用热镀锌方法使镀层成型后进行合金化处理,生成合适的中间化合物层,能有效改善IF钢镀层的粉化与剥落、提高钢板的耐腐蚀性。钢基体中合金元素Nb、Ti的含量及镀层成型后的退火时间与镀层相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论文采用CALPHAD方法优化了Zn-Fe-Nb三元系;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Zn-Nb-Ti三元体系相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外推和优化了Zn-Nb-Ti三元系。以期为高成型性能IF钢的成分设计及热镀锌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第一原理方法计算了Nb Zn2、NbZn3和NbZn15三个二元化合物的形成焓,并采用CALPHAD技术利用Thermo-Calc软件对Nb-Zn二元体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计算。在文献报道的Zn-Fe-Nb三元体系723 K、873 K实验等温截面基础上,对Zn-Fe-Nb三元系进行了热力学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获得了一套合理自洽的热力学参数,由此数据库计算了Zn-Fe-Nb三元体系的液相面投影图。采用合金法及扩散偶法,利用扫描电镜与X-射线衍射等检测方法对Zn-Nb-Ti三元系723 K等温截面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723 K富锌角存在一个连续固溶体(Nb,Ti)Zn3,三个三相区:L+Ti Zn16+NbZn7、Ti3Zn22+TiZn16+Nb Zn7、(Nb,Ti)Zn3+Ti3Zn22+NbZn7,七个两相区:(Nb,Ti)Zn3+Ti3Zn22、Ti3Zn22+TiZn16、(Nb,Ti)Zn3+Nb Zn7、Nb Zn7+Ti3Zn22、NbZn7+TiZn16、L+TiZn16和L+Nb Zn7,以及液相L。在此基础上结合三个二元子体系的热力学参数,采用CALPHAD方法热力学优化和计算了Zn-Nb-Ti三元系723 K等温截面。
娄德诚,乔建军,闻达,赵建国,李勇,王树岗[5](2014)在《热镀锌合金化产品镀层铁含量工艺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连续热镀锌线合金化生产的工艺控制难度较大,合金化产品镀层铁含量偏低,会造成表面欠合金缺陷;铁含量偏高,会造成粉化缺陷,影响用户冲压使用。本文通过对连续热镀锌线合金化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的研究,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将合金化产品镀层w(Fe)控制在8%10%范围内。
蒋光锐,刘李斌,尉冬,滕华湘[6](2013)在《使用辉光放电光谱法研究热镀锌板的镀层粘附性》文中研究说明热镀锌板的镀层粘附性是该产品的质量控制要点之一。本文使用辉光放电光谱法研究了热镀锌板的镀层成分分布与镀层粘附性的关系,并与镀层显微结构进行比较。对于合金化镀层,结果表明粘附性差的镀层通常含有较多的Γ相和Γ1相。对于纯锌镀层,结果表明粘附性差的镀层与基板之间没有形成Fe-Al-Zn界面层。该研究结果为工业生产中快速改善热镀锌板的镀层粘附性提供了指导。
黄治军,陈宇,胡因洪,胡家国[7](2013)在《合金化镀锌板连续点焊电极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试验研究了合金化镀锌汽车板在连续打点过程中电极端面及焊点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铬铜还是弥散铜电极,其端部随着焊点的增加而变大。在连续点焊后,电极端面呈现凹凸不平及不均匀的Zn的吸附,导致电极端部导电分布不规则。最初焊点较小且热量集中,而连续打点后,加热面积扩大且分散,使产生不合格焊点的倾向增加。端面为弧形的电极对连续点焊有更好的适用。
谢勇,郭太雄,胡劲[8](2012)在《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抗粉化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从热镀锌板镀层的合金化机理着手,综述了镀锌基板、锌液成分、镀层结构、合金化温度和时间等方面对合金化热镀锌板镀层的抗粉化性能的影响。
张彦文[9](2012)在《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抗粉化性能及相关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钢铁材料工业上应用广泛,但在使用过程中,接触到大气、液态水、土壤及特种介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为了防止钢铁材料腐蚀,常常采用涂镀保护层的方法将钢铁与其它腐蚀介质隔离开来。锌的最重要的应用是钢铁的防腐蚀,主要是以涂层的形式,因为涂锌的钢在自然环境中有出色的耐蚀性。最早采用电镀的方法,但电镀方法具有成本高,有逐渐为热镀锌取代的趋势。热镀锌是将金属产品浸入熔融锌液中从而获得锌镀层。锌是比铁更为活泼的一种金属元素,更容易被氧化腐蚀。锌在干燥的空气中不起变化。但在潮湿空气的腐蚀环境中,锌的表面会生成一层致密的耐腐蚀的碳酸锌薄膜,它能保护锌内部不再受到腐蚀,从而延长材料使用寿命。锌铁合金层电极电位(-0.59V--0.66V)介于铁和纯锌之间,所以电化学腐蚀速度比纯锌慢。锌铁合金通过在热浸镀后退火处理,镀层发生合金化形成多种合金相得到。另外,锌铁合金层具有更好的焊接性及涂装性,所以逐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在冲压成型时,常常会出现粉化及脱落问题。镀层粉化及脱落降低镀层的耐蚀性能,影响涂装后的外观,而且因剥落的锌粉粘附于模具上,并在模具中积聚,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因此,提高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的抗粉化性能,一直是国内外镀锌学者的研究热点。而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的抗粉化性能,与镀层的相结构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的相结构,以提高某钢厂现有产品抗粉化及剥落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及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首次运用动态拉伸观察合金化镀锌板镀层在持续拉伸状态下的断裂演变过程。并通过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分析,发现镀层和基板的剥离发生在基板/r相界面。r相断口呈锯齿状,约数百个纳米厚度。镀层厚度上主要为6相。2)通过对镀层抗粉化性及附着力的分析,发现某钢厂早期生产的合金化热镀锌钢板(主要是DX54D+ZF)镀层的抗粉化性能不稳定,部分产品的粉化量偏大。通过辉光光谱分析发现,原因是合金化钢板镀层中r相的含量较其它几种合金化钢板中的r相的含量要多。用扫描电镜观对比观察了不同合金化镀层的表面形貌,发现DX54D+ZF镀层表面的相结构是比较单一柱状锌铁合金相,并且镀层表面较脆,未见明显光整压痕,镀层内部在变形前已经产成了大量的合金化预裂纹。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方法。3)通过对DX54D+ZF在不同温度、不同合金化时间下进行模拟合金化退火实验,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辉光光谱仪及XRD等方法揭示了DX54D+ZF抗粉化及剥落性能与相关工艺参数的对应规律:合金化温度在450℃时,在比较长的时间范围内,粉化量都比较小;合金化温度在500℃时,合金化温度在120s以内,粉化量随合金化时间的变化也不大;合金化温度超过550℃时,在极短的时间内,镀层的粉化量急剧增加。4)通过对DX56D+ZF在不同温度、不同合金化时间下进行模拟合金化退火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辉光光谱仪及XRD等方法揭示了DX56D+ZF抗粉化及剥落性能与相关工艺参数的对应规律:在480℃左右合金化时,镀层粉化量很小,且随合金化时间的延长,镀层粉化量变化很小;在480℃合金化且时间不超过25s时,Zn/Fe界面A1元素富集明显,有利于抑制脆性相的形成,镀层抗粉化性能较好,当合金化温度更高,合金化时间更长时,镀层中开始出现脆性相,并不断增厚,镀层抗粉化性能逐渐下降。5)通过对H180BD+ZF在不同温度、不同合金化时间下进行模拟合金化退火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辉光光谱仪及XRD等方法揭示了H180BD+ZF抗粉化及剥落性能与相关工艺参数的对应规律:合金化时间小于25s时,450℃、480℃合金化镀层的抗粉化性能均较好,较低温度450℃时效果更佳;大于25s时,480℃合金化镀层粉化量急剧增加;而450℃合金化镀层粉化量略有下降,当合金化时间超过30s时,镀层粉化量才开始较缓慢地增加;合金化温度为510℃及540℃时,即使合金化时间极短,粉化量也较大,且随合金化时间的延续,粉化量急剧增加。6)不同镀锌板在合金化刚开始时A1元素均富集于镀层/基体界面,随着合金化时间的延长,A1元素逐渐向镀层表面扩散,最终均匀分布于镀层中。且合金化温度越高,这一过程越显着。7)合金化温度越高,表面形貌变化也越显着,但当合金化完成后,增加合金化时间,表面形貌变化不明显。
徐鹏[10](2012)在《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组织模拟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镀锌钢板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汽车行业,其中合金化镀锌钢板(GA),由于其优越的焊接性能、防腐性能以及涂装性能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合金化钢板是指经过镀锌池(含有0.135wt.%Al)镀锌后进行合金化退火之后的钢板。镀层中可能包含相、相、1相和相。合金化钢板在冲压和成型过程中导致的粉化和剥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确定合金化最佳镀层组织和工艺路线,成为解决镀锌钢板镀层粉化问题研究的重点。本论文中,在基于Zn为主扩散元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热浸镀锌合金化工艺过程中相演变的数学模型,模拟了合金化过程中相生长动力学,把合金化过程描述成一个有限/半无限、多相体扩散型相转变过程,其中包括了Zn在三相ζ相、δ相和Γ相中的扩散以及η/ζ、ζ/δ、δ/Γ和Γ/α四个界面的移动。该合金化数学模型中考虑了抑制层推迟合金化进程作用、抑制层的破坏过程中流入镀层的铁的量和Γ相的出现需要的时间等过程的影响,更加科学准确的模拟了合金化工艺过程。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解该数学模型,C语言编程获得计算结果。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了镀层铁含量、Γ相的厚度和镀层中Zn的浓度曲线。在较低合金化温度下,ζ相的生长速度高于δ相的生长速度。对于相同的镀层铁含量,合金化温度高的Γ相要厚些。模型实现了变温合金化工艺过程的数值模拟,解决了变温过程中抑制层的破坏需要的时间、变温过程中Γ相的出现时间以及建立了变温过程中合金化温度高于530℃时ζ相不稳定的模型,实现了连续变温处理。采用Visual C++6.0开发了GA镀锌钢板合金化工艺参数最优化计算软件。该软件包含了较为全面的工艺参数,与实际生产线较为符合。该软件在设计上简单明了,功能齐全,预测结果准确,并且能够优化合金化工艺参数,可作为GA钢板工艺研发及工艺改进方面的实用工具。通过实验和模拟分别研究了先高温后低温合金化工艺。研究表明,实验中先高温后低温合金化工艺能获得与低温合金化工艺相似的显微组织,并且缩短了合金化时间。模拟的结论与实验结论一致。先高温后低温合金化工艺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提高镀层的抗粉化性能,这种工艺值得引起重视。
二、IF钢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相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F钢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相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强IF钢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相结构和抗粉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合金化工艺 |
2.3 检测试验 |
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1 镀层形貌观察 |
3.2 粉化试验的结果和分析 |
4 结论 |
(2)合金化板抗粉化性能分析及优化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合金镀层成型性影响因素分析 |
2.1 Zn-Fe中间相的影响 |
2.1.1 中间相形成机理 |
2.1.2 中间相结构的影响 |
2.2 Fe-Zn合金化条件的影响 |
2.2.1 锌液Al含量的影响 |
2.2.2 合金化温度的影响 |
2.2.3 镀层厚度和锌层Fe含量的影响 |
2.3 钢基化学成分的影响 |
3 Fe-Zn合金化热镀锌板生产 |
3.1 生产优化 |
3.2 优化效果 |
3.2.1 V弯试验 |
3.2.2 双向杯突试验 |
4 结语 |
(3)高强IF钢合金化镀锌板表面组织及镀层铁含量对耐蚀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镀层表面组织SEM分析 |
2.2 镀层GDOES分析 |
2.3 镀层表面组织和Fe含量对耐蚀性的影响 |
3 结论 |
(4)Zn-Nb-(Fe,Ti)三元系相平衡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热镀锌简介 |
1.2 IF钢合金化热镀锌的研究现状 |
1.3 IF钢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的组织形貌 |
1.4 IF钢基体中合金元素对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
1.5 相图的研究方法 |
1.5.1 扩散偶技术 |
1.5.2 平衡合金法 |
1.5.3 相图计算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7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Zn-Fe-Nb三元系的热力学计算 |
2.1 Zn-Fe-Nb三元系的研究现状 |
2.1.1 Fe-Zn二元系 |
2.1.2 Fe-Nb二元系 |
2.1.3 Nb-Zn二元系 |
2.1.4 Zn-Fe-Nb三元系 |
2.2 热力学模型 |
2.2.1 纯组元模型 |
2.2.2 液相与固溶体的模型 |
2.2.3 金属间化合物 ε(C14)模型 |
2.2.4 线性化合物模型 |
2.3 第一原理计算方法 |
2.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2.4.1 Nb-Zn二元系 |
2.4.2 Zn-Fe-Nb三元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Zn-Nb-Ti三元系 723 K等温截面的实验测量与热力学计算 |
3.1 Zn-Nb-Ti三元系的研究现状 |
3.1.1 Ti-Zn二元系 |
3.1.2 Nb-Ti二元系 |
3.1.3 Nb-Zn二元系 |
3.2 合金样品的制备与热处理 |
3.2.1 合金样品的制备 |
3.2.2 熔炼与热处理 |
3.3 固液扩散偶的制备 |
3.3.1 中间合金的制备 |
3.3.2 固液扩散偶样品的制备与热处理 |
3.4 检测分析技术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合金法实验结果分析 |
3.5.2 扩散偶实验结果分析 |
3.6 Zn-Nb-Ti三元系的热力学优化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论文总结 |
4.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热镀锌合金化产品镀层铁含量工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镀锌合金化生产工艺参数控制 |
2 合金化镀层铁含量在线与离线检测对比分析和调整 |
3 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 |
4 合金化镀层铁含量SPC控制 |
5 合金化镀层V弯试验粉化检测 |
6 合金化镀层金相组织检测 |
7 结论 |
(7)合金化镀锌板连续点焊电极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条件 |
2 试验结果 |
2.1 电极的变化 |
2.2 焊点外观的变化 |
3 结 论 |
(8)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抗粉化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合金化热镀锌板生长机理 |
2 基板的影响 |
2.1 基板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2.2 基板种类的影响 |
2.3 合金元素的影响 |
3 锌液成分的影响 |
3.1 锌液中的Al |
3.2 锌液中的Fe、Pb和Sb |
3.3 锌液中的镁 |
4 镀层相结构的影响 |
5 合金化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6 展 望 |
(9)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抗粉化性能及相关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钢铁材料的腐蚀及防护 |
1.1.1 钢铁材料防护的意义 |
1.1.2 金属腐蚀的分类 |
1.1.3 钢铁的腐蚀 |
1.1.4 钢铁材料保护涂层分类 |
1.2 ZN的结构、性质及防腐应用 |
1.2.1 锌的结构与性质 |
1.2.2 锌的腐蚀特点 |
1.2.3 锌的防腐功能及应用 |
1.2.4 电镀锌 |
1.2.5 热镀锌 |
1.3 热镀锌工艺的发展 |
1.3.1 热镀锌工艺的分类 |
1.3.2 线外退火 |
1.3.3 线内退火 |
1.3.4 合金化镀锌 |
1.4 我国热镀锌技术的发展 |
1.5 本课题的提出、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1 本课题的提出 |
1.5.2 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热镀锌理论 |
2.1 镀层的结构及性质 |
2.2 热镀锌镀层的形成过程 |
2.3 镀锌层结构的影响因素 |
2.3.1 热镀锌温度的影响 |
2.3.2 浸镀时间的影响 |
2.3.3 钢带化学成分的影响 |
2.3.4 锌液中各元素对热镀锌合金层的影响 |
2.4 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抗粉化性能的影响因素 |
2.5 完全合金化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 |
第3章 动态拉伸研究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断裂行为 |
3.1 实验方法 |
3.2 动态拉伸观察 |
3.2.1 DX56D+ZF钢拉伸 |
3.2.2 DX54D+ZF钢拉伸 |
3.3 镀层断口特征 |
3.4 辉光光谱仪对镀层进一步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抗粉化性能测试分析 |
4.1 60度V弯试验 |
4.2 U弯试验 |
4.3 双向杯突试验 |
4.4 辉光放电光谱(GDOES)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抗粉化性与镀层相结构对应规律研究 |
5.1 合金化镀锌层的表面结构 |
5.2 合金化镀层的断面组织结构分析 |
5.3 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镀层相结构 |
5.4 合金化镀层与基体结合面处的微观结构 |
5.5 合金化热镀锌钢板镀层铁含量与粉化量的关系 |
5.6 小结 |
第6章 DX54D+ZF合金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6.1 合金化工艺对DX54D+ZF合金化镀层抗粉化性能的影响 |
6.2 不同合金化工艺下DX54D+ZF合金化镀层辉光放电光谱分析 |
6.3 合金化工艺对DX54D+ZF合金化镀层中铁含量的影响 |
6.4 合金化工艺对DX54D+ZF合金化镀层相结构的影响 |
6.4.1 不同合金化工艺条件下DX54D+ZF合金化镀层的表面形貌 |
6.4.2 不同合金化工艺条件下DX54D+ZF合金化镀层的相结构 |
6.5 小结 |
第7章 DX56D+ZF合金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7.1 合金化工艺对DX56D+ZF合金化镀层抗粉化性能的影响 |
7.2 合金化工艺对DX56D+ZF合金化镀层中铁含量的影响 |
7.3 不同合金化工艺下DX56D+ZF合金化镀层中铁含量的测定 |
7.4 合金化工艺对DX56D+ZF合金化镀层组织相的影响 |
7.4.1 不同合金化工艺条件下DX56D+ZF合金化镀层的表面形貌 |
7.4.2 不同合金化工艺条件下DX56D+ZF合金化镀层的相结构 |
7.5 小结 |
第8章 H180 BD+ZF合金化工艺参数的确定 |
8.1 合金化工艺对H180 BD+ZF合金化镀层抗粉化性能的影响 |
8.2 合金化工艺对H180 BD+ZF合金化镀层中铁含量的影响 |
8.3 不同合金化工艺下H180BD+ZF合金化镀层中铁含量的测定 |
8.4 合金化工艺对H180BD+ZF合金化镀层组织相的影响 |
8.4.1 不同合金化工艺条件下的H180 BD+ZF合金化镀层表面形貌 |
8.4.2 不同合金化工艺条件下H180 BD+ZF合金化镀层的相结构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组织模拟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浸镀锌工艺及其发展 |
1.2.1 热浸镀锌应用及发展 |
1.2.2 合金化镀锌钢板的性能 |
1.2.3 合金化热镀锌工艺 |
1.3 合金化钢板粉化现象与影响因素 |
1.4 合金化热浸镀锌理论及发展 |
1.4.1 合金化镀层组织 |
1.4.2 合金化镀层相演变机制 |
1.4.3 基体钢板元素对合金化进程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等温合金化过程相生长动力学模拟 |
2.1 前言 |
2.2 模型的建立 |
2.3 问题公式化 |
2.4 数值分析 |
2.4.1 基本假设 |
2.4.2 解扩散方程及界面移动方程 |
2.4.3 数值计算过程 |
2.5 计算结果、验证及讨论 |
2.5.1 相生长演变规律 |
2.5.2 镀层铁含量 |
2.5.3 Γ相的厚度 |
2.5.4 浓度-距离分布曲线 |
2.5.5 δ相和ζ相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变化 |
2.5.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温合金化工艺过程模拟及软件开发 |
3.1 前言 |
3.2 问题公式化 |
3.2.1 计算变温抑制层破坏时间 |
3.2.2 计算变温Γ相的出现时间 |
3.2.3 变温高于 530℃时ζ相不稳定模型建立 |
3.4 软件开发 |
3.4.1 软件开发工具 |
3.4.2 界面的设计 |
3.4.3 软件功能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先高温后低温新型合金化工艺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过程 |
4.2.1 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
4.2.2 样品准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高温(520℃)合金化镀层截面分析 |
4.3.2 低温(480℃)合金化镀层截面分析 |
4.3.3 先高温(520℃)后低温(480℃)合金化镀层截面分析 |
4.4 先高温后低温合金化工艺模拟 |
4.4.1 合金化时间相同的对比 |
4.4.2 镀层铁含量相同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IF钢合金化镀锌板镀层相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强IF钢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相结构和抗粉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A]. 周诗正,李军,张伟浩,杜小峰. 第十二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表面与涂镀, 2019
- [2]合金化板抗粉化性能分析及优化生产[J]. 胡华东. 山东冶金, 2018(03)
- [3]高强IF钢合金化镀锌板表面组织及镀层铁含量对耐蚀性的影响[J]. 程东妹,陈斌锴,俞钢强. 热加工工艺, 2016(22)
- [4]Zn-Nb-(Fe,Ti)三元系相平衡关系的研究[D]. 龚晋. 湘潭大学, 2016(02)
- [5]热镀锌合金化产品镀层铁含量工艺控制研究[J]. 娄德诚,乔建军,闻达,赵建国,李勇,王树岗. 轧钢, 2014(06)
- [6]使用辉光放电光谱法研究热镀锌板的镀层粘附性[A]. 蒋光锐,刘李斌,尉冬,滕华湘. 第九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 2013
- [7]合金化镀锌板连续点焊电极的变化[J]. 黄治军,陈宇,胡因洪,胡家国.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 [8]合金化热镀锌钢板的抗粉化影响因素[J]. 谢勇,郭太雄,胡劲. 腐蚀与防护, 2012(07)
- [9]合金化镀锌板镀层抗粉化性能及相关工艺研究[D]. 张彦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6)
- [10]合金化热镀锌镀层组织模拟及应用[D]. 徐鹏. 湘潭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