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

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

一、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刘昌[1](2021)在《黄河兰州段2018年汛期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洪水作为异常突变事件,形成的洪积物通常在沉积特征和理化指标上与其它沉积物存在显着差异,充分认识现代洪水沉积特征,是识别古洪水沉积并开展古洪水重建的重要前提和依据。黄河流域因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历来是洪泛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目前黄河上游洪水沉积特征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此,本论文选取2018年黄河汛期洪水在兰州体育公园附近形成的天然堤沉积物,通过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结合X射线衍射方法,揭示了磁学参数对洪水过程的响应特征及其机制。并得出下列结论:(1)2018年黄河兰州段汛期沉积物中磁性矿物既有低矫顽力磁铁矿,又有高矫顽力的赤铁矿/针铁矿;(2)磁化率、非磁滞剩磁、饱和等温剩磁、S-ratio和L-ratio等参数在天然堤剖面上随深度没有明显变化,指示2018年兰州段洪水沉积物源区及磁性矿物的种类和含量变化不显着;(3)剖面下部(66-110厘米)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椭球体最大轴偏角集中分布(K1-Dec= 22.8°±10.3°),上部沉积物(0-64厘米)的磁化率最大轴偏角则在上半平面内随机分布;下部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粒径指标参数(χARM/χ和χARM/SIRM)和天然剩磁(NRM)强度均低于上部;指示洪水沉积物的下部和上部分别形成于2018年黄河第2号和第3号洪水期间。由于第2号洪水过程水位和流量陡升陡降、持续时间短,第3号洪水过程水位升降相对缓慢、持续时间长;造成了两次洪水沉积物的AMS特征、χARM/χ、χARM/SIRM以及NRM强度差异;(4)本论文研究揭示洪水沉积物的磁学参数能够灵敏地响应不同水动力条件和持续时间的洪水期次,从而具有高分辨率区分洪水事件的潜力。

冀晓玉[2](2020)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径流变化的贡献分析》文中认为流域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是水文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黄河流域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流量减少,旱涝灾害频发,对流域工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黄河流域径流的变化特征,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经验统计法分析了黄河流域1961-2018年间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Mann-Kendall突变分析法和双累积曲线突变点检验法检测了长时间序列径流的突变时间点,利用双累积曲线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开展了黄河下游花园口水文站径流变化的定量归因分析,揭示了黄河下游径流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黄河流域1961-2018年间气候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年、汛期与非汛期降水量均值分别为489.71 mm、370.45 mm和119.26 mm。年、汛期与非汛期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但均不显着;20世纪60年代降水量最为充沛,之后逐渐减少,于90年代达到最低水平,进入21世纪后有所回升。黄河流域1961-2018年间年均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P<0.01),多年年均气温均值为9.67℃;20世纪90年代之前年均气温较低,处于自然波动状态,之后升温幅度增大;流域内气温增温率为0.29℃/10a,高于我国平均增温率0.22℃/10a。1961-2018年间黄河流域年、汛期与非汛期潜在蒸散发均值分别为908.67 mm、497.14 mm和411.53 mm,均呈下降趋势,但均不显着。(2)1961-2018年间花园口水文站径流深变化特征明显,突变时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花园口水文站年、汛期与非汛期径流深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P<0.01),多年径流深均值分别为48.09 mm,28.13 mm和19.96 mm。年径流深和非汛期径流深突变时间为1986年,汛期径流深突变时间为1989年。(3)人类活动是黄河流域1987-2018年间径流减少的主控因素,对径流深变化的贡献率在各个时间尺度上均高于气候变化,其贡献率高达80%-90%,在非汛期对径流深贡献率最高;人类活动中下垫面变化对年、汛期与非汛期径流深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9.58%、3.25%和12.25%,对径流深的减少起负作用。在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中,降水是年径流和汛期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23.39%和16.54%;潜在蒸散发是非汛期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其贡献率为9.69%。降水对径流的影响为正效应;潜在蒸散发、下垫面特征参数对径流的影响为负效应。(4)基于双累积曲线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变化归因分析的贡献率结果差异较小,但敏感性分析法对径流变化归因分析考虑的影响因素更为全面。(5)小浪底大坝对花园口水文站的径流调控使年、汛期与非径流深均减少;对花园口非汛期径流深贡献率最高(51.57%),年径流深贡献率次之(51.52%),汛期径流深贡献率最低(32.13%)。

潘汀超[3](2019)在《淮河干流防洪保护区洪水智能计算模型及灾害风险评价》文中指出淮河受黄河长期夺淮影响,加之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条件,历次洪水具有洪量大、洪峰高、历时长的特点,流域洪水灾害严重。实现淮河干流溃堤洪水的智能计算及灾害风险快速分析对应急救灾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以淮河流域王家坝、鲁台子、吴家渡和小柳巷4个水文站多年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为研究对象,对淮河干流洪水的年内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系列趋势、突变、周期变化特征,为淮河干流洪水计算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2)依据淮河干流典型水文站多年观测资料,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优化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RU),考虑洪水时空特性,研究构成智能复合算法,构建淮干淮滨-小柳巷洪水智能计算模型,采用萤火虫算法优化模型参数,计算王家坝等主要水文站点水位、流量过程,以王家坝站点为例,优化GRU模型后10折交叉验证结果和汛期洪水3h和6h预见期水位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27.5%和14.63%,流量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11.19%和6.37%;汛期洪水3h和6h预见期水位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33.02%和37.50%,流量过程预测结果RMSE分别降低35.75%和39.48%。(3)构建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考虑洪水演进的时空过程,实现洪水演进的快速、准确预测。采用CPU/GPU协同的方法,建立淮河干流-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快速计算模型,生成洪水淹没样本数据库,以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遭遇100年一遇洪水为预测对象,预测结果均方根误差最低可达0.08m,准确率在97.53%以上,预测的淹没水深分布和淹没面积较为接近水动力模型模拟淹没结果。(4)提出基于组合赋权与模糊聚类的洪灾风险评价改进方法,评价指标主客观赋权分别采用考虑犹豫和弃权情况的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基于客观数据信息量和变异程度的VC-CRITIC法,通过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进行寻优组合,确定出最优的组合权重,利用高斯混合模型模糊聚类算法划分区域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中,评价结果合理可靠,研究成果可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和减灾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魏向阳,蔡彬,曹倍[4](2019)在《黄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文中研究表明1基本概述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全长5 464 km,流域面积79.5万km2,流域人口1.1亿,耕地1 600万hm2。黄河流域从我国西部横贯至东部。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按地理位置及河流特征划分为上、中、下游,从河源到内蒙古

孟雪姣[5](2019)在《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与实时防洪风险研究》文中指出洪水灾害是全球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破坏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气候持续变化的背景下,洪水的强度、频率和严重程度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防洪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洪灾严重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已有的水文稳态规律,使流域洪水序列形成的一致性不复存在,导致传统的基于一致性假定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不再适用;同时,流域水库群的建设,不仅增加了设计洪水计算的复杂性,而且对水库群的汛限水位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兼顾水库群的整体防洪效益和兴利效益。因此,本文针对变化环境下水库群防洪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考虑水文序列的非一致性以及洪水的地区组成特性,提出变化环境下水库群设计洪水计算方法:并基于水库群设计洪水,提出变化环境下水库群汛限水位的联合设计方法,不仅对提高流域的综合效益和水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变化环境下水库群联合防洪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此外,针对水库实时防洪调度中的风险问题,基于汛期径流特性,研究水库实时防洪库容频率曲线和实时防洪风险,为水库的实时防洪调度运行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汉江上游流域洪水序列,采用变异诊断系统和时间序列分解与合成法进行非一致性检验和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推算安康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结果表明,安康、石泉和区间的年最大洪峰序列均发生跳跃变异,且变异年份分别为1985年、1990年和1987年;安康水库的设计洪峰流量与原设计值有明显差别,5年一遇洪峰和20年一遇洪峰较原设计值偏大,100年一遇以上洪水较原设计值偏小。(2)基于汉江上游流域非一致洪水序列重构结果,采用Copula函数法和地区组成法分析安康水库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规律,推求水库群设计洪水过程。结果表明,典型组成、同频率组成1、条件期望组成1中石泉洪水所占比重较大,对防洪较为有利:而最可能组成、同频率组成2、条件期望组成2中区间洪水所占比重较大,对防洪较为不利。(3)基于非一致条件下安康水库设计洪水过程,构建耦合防洪与兴利的汛限水位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多目标布谷鸟搜索算法(MOCS)进行求解,确定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和对应的防洪规则,并分析汛限水位与水库校核水位以及发电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最高为322.67m,低于原设计值,对应的水位判别参数分别为326.22m和329.42m,均高于原设计值。考虑到设计洪水的变化,有必要在发生中小洪水时,通过石泉水库分担部分防洪任务来抬高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提高水库群的整体效益。(4)在确定石泉-安康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水库群设计洪水过程,构建基于联合防洪调度的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模型,采用MOCS算法进行求解,确定梯级水库群的联合调度规则和汛限水位联合设计方案,并分析不同洪水地区组成对水库群防洪的影响和差异,以及联合运行和单库运行下安康水库调洪结果的差别。结果表明,石泉水库在2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时,可以充分发挥水库的拦蓄作用,减少下游安康水库的洪量;在10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时,可以发挥水库的削峰作用,减小下游安康水库的入库洪峰。相比安康水库单库运行,水库群的联合运行可以在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抬高下游安康水库的汛限水位,并降低各频率下安康水库的调洪高水位,尤其是100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遇中小洪水时,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下安康水库调洪过程差别不大,但是遇100年一遇以及以上洪水时,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下安康水库调洪过程差异明显。(5)根据水库时变防洪库容,构建基于龙-刘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的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风险模型,对汛期径流过程以及设计洪水过程进行调洪计算,确定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库容频率曲线和实时防洪风险。结果表明,随着调度期的缩短,龙羊峡水库所需要预留的防洪库容逐渐减小,并且7月1日和8月1日水库所需防洪库容差别不大,而9月份水库所需防洪库容明显减小;龙羊峡水库在7月1日和8月1日的防洪风险差别不大,9月1日与9月16日的防洪风险差别不大,而水库在9月1日的防洪风险相比7月1日明显减小。

邴建平[6](2018)在《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通江湖泊,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气候变化、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长江与鄱阳湖江湖关系持续演变,尤其是近十几年演变加剧,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定量识别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要素对江湖水情的影响,分析三峡水库运行下江湖关系新变化趋势及适应性调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外对江湖关系演变与调控效应相关研究的方法、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围绕江湖水情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江湖洪水遭遇规律、江湖水量交换关系、控制性水库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定量辨识研究,为保障鄱阳湖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Pettitt检验及小波分析等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揭示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的流量、水位、江湖冲淤、河道水位流量关系、江湖水位关系、湖泊调蓄洪水能力等水系统要素的长历时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三峡水库运行以来,长江中游干流9~11月流量明显减少,12~次年3月流量增加;九江站枯水河床冲刷下切,水位特征受上游来水和河道冲刷综合影响而改变。鄱阳湖出湖水量减少幅度小于入湖水量,但枯水期出流加快,9~11月最大倒灌流量减少;入湖水量长历时变化趋势不显着,出湖水量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五河和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湖区都昌站附近水位变化幅度最大,都昌以上距离湖口越远影响越小。鄱阳湖湖口与长江干流水位相关关系较好,三峡水库运行后,水位相关关系未发生明显变化,而湖口站14m以下水位时星子水位明显降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或倒灌作用减弱,从而减弱了对长江洪水的调蓄作用。江湖水情变化受降水偏少、河床冲刷和采砂、三峡水库运行等综合影响,2003年为主要突变点。(2)基于Copula函数研究江湖不同量级洪水遭遇概率,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多因素对洪水遭遇的影响。长江干流发生100年一遇洪水时,鄱阳湖发生100年、50年、10年一遇出湖洪水的概率分别为19.0%、27.3%和53.8%。在长江发生一定洪水条件下,鄱阳湖低重现期洪水发生的可能性比高重现期洪水的可能性大,鄱阳湖调蓄降低了长江洪水与鄱阳湖出湖洪水遭遇概率。三峡水库削峰作用降低了鄱阳湖与长江洪水遭遇概率约7.0%。(3)基于顶托强度指数、倒灌强度指数及水量交换系数等特征指数概念和方法,系统分析复杂的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及交换强度变化,探讨主要驱动因素影响程度。鄱阳湖汛期7~9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27.5%,平均倒灌强度8.3%,水量交换以“湖分洪”状态为主;枯水期12~次年4月多年平均顶托强度8.8%,水量交换以“湖补江”状态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15.7倍偏丰时,水量交换以“湖分洪”为主;当长江中游来水较五河来水6.8倍偏少时,水量交换以“湖补江”为主;其他来水情况表现为“稳定”状态。江湖调控是驱动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变化的主因,三峡水库运行以来,12~次年3月湖口顶托强度增加6.0%,汛期削峰作用降低湖口顶托强度4.8%,倒灌强度减弱2.3%。(4)构建长江中游复杂江湖关系一、二维耦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定量识别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对于江湖天然水文过程和江湖关系的影响程度。三峡水库蓄水期(9~11月),长江中游干流九江站流量减少、水位降低,尤以10月最为显着,平均流量减少3340m3/s;三峡水库补水期(12~次年5月)流量总体增加、水位升高,枯水期1~3月补水作用明显,平均流量增加800~1550m3/s;汛期大洪水洪峰有所削减。三峡水库运行改变了江湖水量交换过程,鄱阳湖9月平均出湖流量增加14.6%,而10月出流减少9.6%,12~次年5月出流减少0.1~5.0%,6~7月出流增加2.7~7.4%,8月出流减少4.6%,7~10月倒灌流量有所减少。湖区水位过程受长江干流来水和江湖水量交换变化而发生显着改变,涨水阶段水位偏高,退水阶段水位偏低,消落速度加快,枯水出现时间提前,枯水历时加长,水文节律变为洪旱急转的情势。三峡水库蓄水期降低湖区水位效应可影响至康山,枯水期补水抬高湖区水位作用仅能影响到都昌附近。湖区星子站10月平均水位降低1.04m,1~3月平均水位升高0.17~0.32m,湖区水面面积和湖容相应变化。湖区近年水文节律变化特征已成为常态化趋势,对湖区供水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5)采用水动力数学模型和动湖容模拟调节,研究拟建鄱阳湖枢纽及与三峡水库联合调控对江湖水情的调节效应。鄱阳湖枢纽科学调控后,汛期对江湖水情影响较小,枯水期可有效恢复和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改善了湖区的水资源利用形势和水生态环境,并可对长江下游干流起到一定的补水作用。鄱阳湖枢纽汛末蓄水期(9月1日~15日),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减少值占大通站同期流量的5.6%,而湖区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0.78m。江湖关系恢复期(9月16日~10月底),为三峡水库主要蓄水期,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59m,湖区水位、下降速度可基本恢复到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情势。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期(11~次年2月),11月湖口出湖流量平均增加714m3/s,星子水位较现状平均升高2.72m,较三峡水库运行前的水位抬高0.7m;长江干流最枯水期12~次年2月,出湖流量变化较小,而星子水位可平均升高2.94m,较2003年以前的平均水位抬高2.36m。

尹梓渊[7](2018)在《以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文中提出新疆是我国主要寒区之一,冰川、积雪资源丰富,冰川和积雪融水是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约占年径流量的30%以上。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加快了冰川、积雪的消融,河流水文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局地人民生活、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对寒区流域水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合理的认识高寒山区融雪径流规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导所在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为防洪减灾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喀什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1960~2005年水文气象数据,对其径流变化趋势、突变性进行分析;借助冰川编目数据、DEM数据构建HBV模型,对融雪径流进行模拟研究;基于假定气候情景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汛期径流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基于1960~2005年的汛期径流资料及蒸发、降水数据,采用流量质心时间、滑动T检验、滑动F检验等方法,分析汛期径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汛期从1960~2005年有微弱提前的趋势;汛期径流年内分配越来越不集中;汛期径流量从1960~2005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汛期径流量、降水、蒸发在1997年发生显着突变。借助DEM数据、冰川编目数据及1990~2000年水文气象数据等,构建含有冰川模块的HBV模型,开展冰雪融水径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冰川存在于流域2695 m以上区域,主要分布于3195~3695 m的范围内;基于构建的HBV模型,以1990~1995年为率定期、1996~2000年为验证期进行径流模拟研究,实测径流与模拟径流拟合较好,率定期模型的确定系数及效率系数分别为0.86和0.83,验证期则分别为0.83和0.80;通过对极值的分析发现,最大径流、最小径流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分别在0.28mm~4.57mm与0.10mm~0.17mm之间,说明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假定气候情景,借助已构建的HBV模型,对各情景下的径流进行模拟,开展气候变化对汛期径流的影响研究,并以多年平均5~8月径流量的1±5%为水库蓄满的判定条件,进行假定情景下是否需要延长或缩短蓄水期的研究。结果表明:当降水不变、气温升高0.5℃和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1.25%、7.49%,说明气温升高越多,汛期径流增加越多,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需提前蓄水的年份越少、时间越短,需推迟蓄水的年份越多、时间越长;当降水不变、气温降低0.5℃、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9.36%、-12.21%,说明气温降低越多,汛期径流也就减少越多,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需提前蓄水的年份越多、时间越长,需推迟蓄水的年份越少、时间越短。当气温不变、降水增加10%和20%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5.32%、15.35%,说明降水增加越多,汛期径流增加越多,水库蓄水规律与降水不变、气温升高0.5℃和1℃时相同;当气温不变、降水减少10%和20%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14.28%、-23.95%,说明降水减少越多,汛期径流就减少越多,水库蓄水规律与降水不变、气温降低0.5℃、1℃时相同。当降水增加10%、气温升高0.5℃和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11.34%、17.33%,说明气温和降水同时增加时,汛期径流量在不同程度上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少数年份需提前蓄水,大多数年份需推迟蓄水;当降水增加10%、气温降低0.5℃和1℃时,径流平均增幅分别为0.83%、-3.32%,说明降水增加气温减小时,汛期径流是减少的,但幅度不大,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需提前蓄水的年份有所增加,需推迟蓄水的年份相应减少。当降水减少10%,无论气温是增加±0.5℃还是±1℃,径流平均增幅均小于0,说明汛期径流都是减少的,为达到水库蓄水要求,大多数年份需提前蓄水,极少数年份需推迟蓄水。

霍世青,王春青,许卓首[8](2016)在《近10a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进展》文中认为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是黄河防汛(凌)抗旱、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调水调沙等重大治黄实践决策的重要依据。人民治黄70年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在水情报汛站网、水情传输方式、水情拍报内容及质量、水情气象信息接收和处理、水文气象预报内容和方法、预报系统开发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了近10 a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分析了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

周沛勇,钱学智,张警,郑长陵[9](2015)在《2012年沂河华沂站水情分析》文中指出介绍了沂河华沂站的概况及观测设备和基本观测要求,对2012年水情、频率、历史洪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沂河东调南下50年一遇工程治理措施使沂河徐州下游段行洪能力增强;通过20年一遇工程治理、50年一遇工程治理后,沂河华沂段的行洪能力较1993年大有改观,接近20世纪70年代水平,还达不到20世纪60年代水平,但考虑堤防加高因素,该河段的防洪能力基本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沂河徐州境内段实施30年一遇工程治理措施效果较好。

胡中升[10](2014)在《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而言,治水活动十分重要。而作为中国重要水道的黄河,则夙以难治闻名于世,治黄遂成为中国历代治水的重要任务。近代以来,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为黄河治理带来新的契机,使治黄思想、方略与手段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作为与作用值得检讨。鉴于黄河灾害频发,为有效开展治黄工作,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成立了黄委会,结束了清末以来黄河下游河防的分省治理体制。随着时局的发展及治黄任务的改变,黄委会大致经历了“初创”与“扩张与调整”两个阶段。作为一个近代水利机构,黄委会组织结构科层化的特点较为明显,委员会下依次设处、科等层级,各级部门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委员会决策制和委员长执行制的相互结合,则既能收集思广益之效,又能杜决而不行之弊,有利于工作绩效提升。委员长在黄委会中据有重要地位,不论是对该会的日常管理,还是对治黄事业的发展规划,都有重要权责。历任委员长均为治黄事业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此外,黄委会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流程以及人事与财务管理制度,为该会的日常运行与业务开展提供了条件。黄委会在权限、人事与财务方面均受中央节制,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其委员构成及会址确定都曾受到地方的影响,双方的行政博弈迹象明显。黄委会与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简称黄灾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亦有密切联系。虽然黄灾会曾与黄委会发生工作冲突,但“华北水利”及“导淮”两委员会则与黄委会合作顺利,成效显着。黄委会不再仅凭经验治黄,而是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不再局限于整治黄河下游,而是着眼于整个黄河流域,坚持上中下游并重、干支流兼顾的方针。该会不仅在黄河堵口、修防等治标方面取得重要成就,而且不断探索黄河治本之策,诸如建立测量队、水文站、水位站,开展河道地形及水文测量,开展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拟订各种专门及综合治本计划。该会还促成在德国举行治导黄河试验,并在中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以期多管齐下,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治理河患的同时,黄委会还致力于开发黄河水利事业。该会不仅关注与支持黄河下游的虹吸放淤工程,而且积极发展西北灌溉事业。为适应抗战及开发西北的需要,黄委会对黄河上游及其主要支流进行测勘,并对局部河道实施重点整治,以改善其通航条件。该会还勘查了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力资源,并拟订了一些发展黄河水利的计划,虽然未能付诸实施,却为此后的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黄委会对黄河标本兼治的各项探索,开辟了近代治黄的新趋向,将中国治黄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黄委会虽然不同于普通衙署,但毕竟也是国民政府的行政性机构之一,后者的相关决策与政令无疑都会影响黄委会的工作。经费不足制约着治黄事业的开展,政府不当人事任免也给黄委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抗战时期,黄委会被纳入战时体制,成为配合政府对敌斗争的工具;战后,在花园口堵口活动中,黄委会成为国民党方面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工程博弈的主要角色之一。随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式微及终结,黄委会的历史使命也很快结束。

二、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兰州段2018年汛期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古洪水重建研究现状
        1.2.1 古洪水研究原理和方法
        1.2.2 黄河流域古洪水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3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1.3.4 主要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区域背景、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黄河上游兰州段自然地理概况
    2.2 黄河流域2018年编号期次洪水背景
    2.3 样品材料及采集
    2.4 实验方法及基本原理简介
        2.4.1 实验方法
        2.4.2 岩石磁学和环境磁学基本原理简介
第三章 黄河兰州段2018年汛期沉积物磁学及矿物岩相学结果
    3.1 环境磁学参数随深度的变化
        3.1.1 磁学参数相关性分析
        3.1.2 天然剩磁(NRM)强度特征
    3.2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结果
    3.3 岩石磁学结果
        3.3.1 磁化率随温度变化(χ-T)曲线
        3.3.2 等温剩磁(IRM)获得曲线及矫顽力谱分析结果
        3.3.3 磁滞回线和Day图
        3.3.4 一阶反转曲线(FORC)
    3.4 兰州LZ剖面沉积物样品XRD岩相学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黄河上游兰州段现代(2018年)洪水沉积物的磁学特征
    4.2 磁学参数对黄河上游2018年洪水事件的响应及机制
        4.2.1 AMS特征对期次洪水事件的响应
        4.2.2 磁性矿物粒度对期次洪水事件的响应
        4.2.3 天然剩磁相对强度(NRM/χ)响应机制
    4.3 黄河上、中及下游表层洪积物磁学特征对比
    4.4 对古洪水重建的启示
第五章 初步结论和展望
    5.1 初步结论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其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径流变化的贡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径流变化归因研究现状
        1.2.2 黄河流域径流归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社会经济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3 黄河流域气象要素趋势分析
    3.1 气象要素趋势分析方法
        3.1.1 Mann-Kendall检验法
        3.1.2 参数统计方法
    3.2 黄河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
        3.2.1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
        3.2.2 降水量年内汛期和非汛期变化趋势
    3.3 黄河流域气温变化趋势
        3.3.1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
        3.3.2 气温年内汛期与非汛期变化趋势
    3.4 黄河流域潜在蒸散发变化趋势
        3.4.1 潜在蒸散发年际变化趋势
        3.4.2 潜在蒸散发年内汛期与非汛期变化趋势
    3.5 本章小结
4 花园口水文站径流特征分析
    4.1 径流突变点检测方法
        4.1.1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
        4.1.2 双累积曲线突变点检验法
    4.2 花园口水文站径流变化趋势
        4.2.1 年径流深年际变化特征
        4.2.2 径流深年内汛期和非汛期变化特征
    4.3 花园口径流深突变分析
        4.3.1 花园口水文站年径流深突变分析
        4.3.2 花园口水文站汛期径流深突变分析
        4.3.3 花园口水文站非汛期径流深突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深的影响
    5.1 径流归因分析方法
        5.1.1 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
        5.1.2 敏感性分析法
    5.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年径流影响分析
        5.2.1 基于双累积曲线的年径流深归因分析
        5.2.2 基于敏感性分析法的年径流深归因分析
    5.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深的影响分析
        5.3.1 基于双累积曲线的汛期径流深归因分析
        5.3.2 基于敏感性分析法的汛期径流深归因分析
    5.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非汛期径流深的影响分析
        5.4.1 基于双累积曲线的非汛期径流深归因分析
        5.4.2 基于敏感性分析法的非汛期径流深归因分析
    5.5 径流归因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小浪底大坝对花园口径流的影响
    6.1 小浪底大坝对年径流深的影响
    6.2 小浪底大坝对汛期径流深的影响
    6.3 小浪底大坝对非汛期径流深的影响
    6.4 小浪底大坝对径流深变化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黄河流域下游径流深变化的归因分析
    7.1 气候变化因子分析
        7.1.1 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分析
        7.1.2 径流与潜在蒸散发的相关分析
        7.1.3 气候变化因素归因分析
    7.2 人类活动因子分析
        7.2.1 人类活动强度
        7.2.2 土地利用变化
        7.2.3 水利工程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淮河干流防洪保护区洪水智能计算模型及灾害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水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2.2 人工智能研究进展
        1.2.3 人工智能在洪水计算的应用研究进展
        1.2.4 洪水灾害影响分析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淮河干流多年洪水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分析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象水文特点
        2.1.3 历史洪涝灾害
    2.2 指标选择与研究方法
        2.2.1 趋势分析方法
        2.2.2 突变分析方法
        2.2.3 周期分析方法
    2.3 淮河干流洪水年内特征分析
    2.4 淮河干流洪水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2.4.1 淮河干流洪水序列整体趋势分析
        2.4.2 淮河干流洪水序列突变识别与阶段趋势分析
        2.4.3 淮河干流洪水序列周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优化GRU的淮河干流水情智能计算模型研究
    3.1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3.1.1 数据统计分析与缺失项处理
        3.1.2 数据标准化
    3.2 研究方法
        3.2.1 人工神经网络
        3.2.2 循环神经网络
        3.2.3 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
    3.3 模型输入特征选择与评估指标
        3.3.1 模型输入特征选择
        3.3.2 模型评估指标
    3.4 基于GRU的淮河干流洪水智能计算模型
        3.4.1 模型构建
        3.4.2 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3.5 淮河干流洪水智能计算模型优化方法
        3.5.1 模型构建
        3.5.2 研究方法
        3.5.3 模型预测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卷积注意力神经网络的洪水快速预测模型研究
    4.1 洪水演进数学模型理论
        4.1.1 一维水动力模型理论
        4.1.2 二维水动力模型理论
        4.1.3 一、二维模型的耦合
    4.2 并行计算水动力耦合模型开发
    4.3 并行计算模型在防洪保护区洪水模拟的应用
        4.3.1 防洪保护区概况
        4.3.2 模型构建与验证
        4.3.3 淹没计算结果分析
        4.3.4 模型并行计算效率分析
    4.4 溃堤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构建
        4.4.1 基于图卷积注意力神经网络的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
        4.4.2 图卷积神经网络
    4.5 洪水演进快速预测模型在茨南淝左片防洪保护区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进组合赋权模糊聚类算法在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防洪保护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3 改进组合赋权模糊聚类算法
        5.3.1 算法流程
        5.3.2 数据归一化
        5.3.3 主客观赋权
        5.3.4 改进博弈论组合赋权
        5.3.5 高斯混合模型模糊聚类
    5.4 防洪保护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黄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概述
    1.1流域主要特点
    1.2黄河汛情及洪水
        1.2.1黄河汛情
        1.2.2洪水来源
    1.3黄河旱情
2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2.1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及防洪能力
        2.1.1上拦工程及其防洪能力
        2.1.2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
        2.1.3两岸分滞工程
    2.2黄河上游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及防洪能力
        2.2.1水库工程及防洪能力
        2.2.2干流堤防工程
    2.3防洪非工程措施
        2.3.1防洪组织管理不断完善
        2.3.1.1牢固树立新时代防灾减灾新理念
        2.3.1.2流域防汛责任体系更加完善
        2.3.1.3预案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2.3.1.4加强滩区安全管理,推进滩区补偿政策落实
        2.3.2防汛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2.3.3洪水泥沙管理成效显着
        2.3.4取得了抗御历次大洪水的胜利
        2.3.4.1 1958年7月洪水
        2.3.4.3 1996年8月洪水
        2.3.4.4 2003年秋汛
        2.3.4.5 2012年流域性洪水
        2.3.4.6 2018年黄河上游洪水
        2.3.4.7 2008年内蒙古河段凌汛灾害
3黄河流域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及成就
    3.1抗旱减灾工程建设
        3.1.1流域蓄、引、提工程概况
        3.1.2调水工程概况
        3.1.3灌区概况
    3.2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建设
        3.2.1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
        3.2.2抗旱法律法规预案
        3.2.3抗旱组织建设
        3.2.4综合抗旱措施

(5)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与实时防洪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变化环境下设计洪水研究进展
        1.2.2 水库汛限水位研究进展
        1.2.3 水库防洪调度风险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非一致性条件下设计洪水推求
    2.1 引言
    2.2 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
        2.2.1 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对比
        2.2.2 水文序列非一致性检验
        2.2.3 时间序列分解与合成法
        2.2.4 基于跳跃变异的分解与合成法
    2.3 安康水库设计洪水
        2.3.1 流域概况
        2.3.2 变异诊断结果
        2.3.3 洪峰序列重构
        2.3.4 安康水库设计洪水
    2.4 小结
3 设计洪水地区组成分析
    3.1 引言
    3.2 基于Copula函数的洪水地区组成计算方法
        3.2.1 洪水地区组成描述
        3.2.2 Copula函数
        3.2.3 条件期望组成与最可能组成
        3.2.4 地区组成法
    3.3 石泉-安康水库群设计洪水地区组成结果
        3.3.1 条件期望组成与最可能组成
        3.3.2 典型组成与同频率组成
        3.3.3 洪水地区组成结果对比
    3.4 小结
4 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水库汛限水位设计现状与问题
        4.2.1 水库汛限水位设计现状
        4.2.2 存在问题
    4.3 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4.3.1 水库防洪调度方式
        4.3.2 水库防洪调度规则
        4.3.3 安康水库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4.4 模型建立与求解
        4.4.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4.4.2 求解方法
    4.5 安康水库汛限水位优化结果
        4.5.1 优化结果
        4.5.2 安康水库调洪过程
        4.5.3 与设计值对比
    4.6 小结
5 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联合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5.2.1 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方式
        5.2.2 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规则确定方法
        5.2.3 石泉-安康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方式与规则
    5.3 模型建立与求解
    5.4 石泉-安康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结果
        5.4.1 优化结果
        5.4.2 石泉与安康水库调洪过程
        5.4.3 与单库运行结果对比
    5.5 小结
6 水库实时防洪风险分析
    6.1 引言
    6.2 水库实时防洪风险分析模型
        6.2.1 水库时变防洪库容
        6.2.2 防洪调度模块
        6.2.3 频率计算模块
        6.2.4 风险分析模块
    6.3 龙-刘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模型
        6.3.1 水库防洪任务及存在的问题
        6.3.2 龙-刘梯级水库群联合防洪调度模型建立
    6.4 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调度风险分析结果
        6.4.1 龙-刘梯级水库防洪调度结果
        6.4.2 龙羊峡水库防洪库容频率曲线
        6.4.3 龙羊峡水库实时防洪风险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湖水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1.2.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研究进展
        1.2.3 江湖关系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方法
    2.1 江湖关系演变趋势分析与调控模拟理论框架
    2.2 江湖关系的水文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1 演变趋势分析方法
        2.2.2 洪水遭遇定量评价方法
        2.2.3 水量交换效应研究方法
    2.3 江湖关系的水动力模拟模型
        2.3.1 长江中游一维水动力模型构建
        2.3.2 江湖关系二维水动力模拟模型构建
    2.4 鄱阳湖枢纽调控模拟方法
        2.4.1 模拟调节计算方法
        2.4.2 湖区水位面积、容积曲线
    2.5 本章小结
3 长江-鄱阳湖水情演变特征与趋势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长江中游流域概况
        3.1.2 鄱阳湖流域概况
    3.2 长江中游干流水情变化
        3.2.1 径流变化特征
        3.2.2 水位变化特征
        3.2.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
        3.2.4 水情变化趋势
    3.3 鄱阳湖水情时空变化
        3.3.1 入出湖径流变化特征
        3.3.2 湖区水位变化特征
        3.3.3 江湖水位相关关系变化
        3.3.4 水情变化趋势
    3.4 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变化响应
        3.4.1 鄱阳湖对入湖洪水调蓄分析
        3.4.2 鄱阳湖对长江洪水调蓄分析
        3.4.3 洪水调蓄能力年际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长江-鄱阳湖洪水遭遇研究
    4.1 江湖洪水遭遇的联合概率分布
        4.1.1 边缘分布与函数拟合
        4.1.2 洪水遭遇重现期及概率
    4.2 江湖洪水遭遇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鄱阳湖来水影响
        4.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
        4.2.3 湖区调蓄影响
        4.2.4 影响贡献率评估
    4.3 本章小结
5 长江-鄱阳湖水量交换研究
    5.1 江湖水量交换关系分析
        5.1.1 长江水顶托特征变化
        5.1.2 长江水倒灌特征变化
        5.1.3 江湖水量交换综合分析
    5.2 江湖水量交换的驱动因素分析
        5.2.1 江湖来水差异驱动
        5.2.2 三峡水库调节影响驱动
        5.2.3 湖区容积变化驱动
    5.3 本章小结
6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调控效应研究
    6.1 三峡水库运用对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的影响
        6.1.1 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及调度方案
        6.1.2 江湖关系水文过程对三峡水库调度的响应
    6.2 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对鄱阳湖调控的响应
        6.2.1 鄱阳湖水利枢纽概况及调控方案
        6.2.2 汛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影响
        6.2.3 调控期枢纽工程对江湖水情的调控效应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以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汛期融雪径流变化规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分析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含冰川模块的HBV模型的融雪径流研究
    3.1 模型介绍
    3.2 数据来源
    3.3 冰川数据的处理
    3.4 结果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气候变化对汛期径流的影响
    4.1 气候情景设计与研究方法
    4.2 各假定情景相对应的径流变化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近10a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水文气象情报工作
    1.1 水情报汛站网
    1.2 水情传输方式
    1.3 水情拍报质量
    1.4 水情信息接收处理
    1.5 气象信息接收处理
2 黄河水文气象预报工作
    2.1 气象预报
    2.2 洪水泥沙预报
    2.3 径流预报
    2.4 凌情预报
3 黄河水情信息服务
4 发展趋势展望

(9)2012年沂河华沂站水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沂河华沂站概况
2 观测设备及基本观测要求
3 2012年水情统计与分析
4 频率计算分析
5 历史洪水对比分析

(10)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分析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文创新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黄委会的成立
    第一节 近代水利科技在治黄中的运用
    第二节 早期的水利“海归”派与黄河治理
    第三节 黄委会的成立
        一、1933年前黄河下游的河防体制
        二、黄委会的成立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黄委会的组织机构
        一、组织沿革
        二、机构设置
        三、组织结构特点
    第二节 黄委会委员长
        一、首任委员长李仪祉
        二、其他历任委员长
    第三节 内部管理
        一、建立日常工作管理制度
        二、人事管理
        三、财务管理
第三章 与各方的关系
    第一节 黄委会与中央及地方的关系
        一、中央的管理与控制
        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二节 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一、黄委会与黄灾会
        二、与华北水利委员会及导淮委员会的合作
第四章 治黄实践与探索
    第一节 黄委会的黄河治标实践
        一、从贯台堵口到董庄堵口
        二、黄委会与黄河修防
        三、严密黄河防汛
    第二节 黄委会对黄河治本的探索
        一、关于黄河治本的准备与初步设计
        二、恩格斯的黄河模型试验
        三、黄委会的水土保持思想和实践
        四、黄委会的黄河治本方略
第五章 黄委会与黄河水利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参与开发黄河流域灌溉事业
        一、对黄河中下游虹吸淤灌的关注与支持
        二、黄委会与西北地区的灌溉
    第二节 黄委会与黄河航运之发展
        一、整治黄河航道的必要性
        二、提出发展黄河航运的办法
        三、对黄河干支流河道的勘测与整治
    第三节 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一、注重黄河水力开发之原因
        二、对黄河水力资源的勘测与开发设计
第六章 黄委会与抗战
    第一节 黄委会与花园口事件
        一、被纳入战时体制
        二、花园口决堤前之战场形势
        三、黄委会参与并指导了花园口掘堤
    第二节 继续开展“以黄制敌”的斗争
        一、筑堤坝阻敌
        二、黄委会对敌伪处置黄泛办法之反制
        三、以水代兵的继续
        四、侦查新黄河两岸敌情,搜集提供相关情报
    第三节 黄委会与黄河花园口堵口
        一、花园口堵口问题的提出与准备
        二、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及第一次堵口的失败
        三、花园口合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兰州段2018年汛期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研究[D]. 刘昌. 兰州大学, 2021(09)
  • [2]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径流变化的贡献分析[D]. 冀晓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3]淮河干流防洪保护区洪水智能计算模型及灾害风险评价[D]. 潘汀超. 天津大学, 2019(01)
  • [4]黄河流域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建设与成就[J]. 魏向阳,蔡彬,曹倍. 中国防汛抗旱, 2019(10)
  • [5]变化环境下梯级水库群汛限水位联合优化设计与实时防洪风险研究[D]. 孟雪姣. 西安理工大学, 2019
  • [6]长江—鄱阳湖江湖关系演变趋势与调控效应研究[D]. 邴建平. 武汉大学, 2018(01)
  • [7]以融雪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径流变化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D]. 尹梓渊.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8]近10a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工作进展[J]. 霍世青,王春青,许卓首. 人民黄河, 2016(10)
  • [9]2012年沂河华沂站水情分析[J]. 周沛勇,钱学智,张警,郑长陵. 现代农业科技, 2015(03)
  • [10]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D]. 胡中升.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1999年汛期黄河水情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