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支农再贷款管理实施中的难点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0)在《景德镇市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支农支小再贷款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要一环,在货币政策传导、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规范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中央银行流动性管理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本文从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含义及其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出发,充分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文献理论研究、调查统计分析和定量定性结合作为研究方法,基于银行视角,结合支农支小再贷款的管理和使用、政策发挥等情况,探析支农支小再贷款业务的管理应用。在理论研究上,通过阅读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文献,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从中发现支农支小再贷款如何通过管理,来引导银行使用再贷款资金改善涉农和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并提供理论指导方向;在实践研究上,通过对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现状的描述,分析我国中央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认识到再贷款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的有效措施。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支农支小再贷款的管理和使用,为其他基层央行、地方政府等机构在政策制定和管理上提供参考、借鉴,同时,对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在充分对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着重梳理了近年来景德镇市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的现状,通过描述景德镇市再贷款的投放、成本水平、期限管理以及资金投向等情况来了解再贷款的具体发放使用现状,从基层央行的管理措施、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了解再贷款政策的管理情况,从银行的角度来了解再贷款政策的落实情况。其次,对再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别从再贷款使用管理以及贷后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银行办理再贷款的意愿、银行发放再贷款对象的抵押担保、银行使用再贷款的利润空间、再贷款的使用期限、再贷款的贷后管理落实等情况进行问题分析,进而提出建立正反激励机制、搭配多种政策、差异化定价机制、优化再贷款期限配置、建立安全机制等再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随后,对再贷款管理优化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阐述。最后,得出我国中央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的有效管理,能够较好地引导银行发挥信贷投放作用,促进实体发展,改善经济结构、维护地区稳定的结论,并对未来基层央行在落实支农支小再贷款的管理提出不足与展望。
彭玲[2](2020)在《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在近几年一直是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为了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最终愿景。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了扶贫攻坚战略目标: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整体性区域贫困这一艰巨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间点上,如何巩固和深化扶贫成效成了国内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做好服务“三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工作中,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两大重要利器,在消除贫困、构建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惠州作为珠三角沿海中心城市城之一,靠山面海,西南部连接广州深圳东莞,与香港隔海相望,拥有大亚湾石化产业区、荃湾码头项目、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区、中韩产业技术园、惠东制鞋业等带动惠州经济的主力军,在区域联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惠州东北部属于山区地貌,连接韶关河源汕尾,远离珠三角中心,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依旧存在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由于区域差异,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创新模式缺乏动力、融资难还款难、自主“造血”能力低下等问题,阻碍了惠州市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贫困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随着金融扶贫体制改革和普惠金融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惠州市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深层矛盾也逐步凸显。本文基于惠州市龙门县、惠东县和博罗县三个省级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对金融扶贫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深度剖析各主体在金融扶贫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惠州市金融扶贫的对策及发展趋势。从分章内容来看,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阐述了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金融扶贫得成功案例进行多维分析,进一步梳理惠州市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同时,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具体分析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结合实际,借鉴经验,提出强化金融扶贫思路建议,找出既凸显本土优势,能解决特殊问题,又适合本地金融发展的金融扶贫之道。
许峻桦[3](2020)在《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是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要素。而涉农信贷作为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关键举措,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针对“三农”发展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涉农信贷的规模、增量以及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都明显得以拓展。但是,现实的农村金融需求仍然存有较大缺口,实体农业依然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的现实困境,很难获得信贷支持。我国农业信贷中风险管控能力弱、信贷供给与多样化金融服务相结合的创新乏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亟待完善以及信贷抵押资产处置变现困难等现实问题仍旧十分严峻,究其缘由,其症结主要为现行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未能充分发挥绩效功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制度安排和配套机制建设对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几经变迁,已形成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共同发展且金融组织、信贷管理、金融监管、金融法治及信贷配套保障等机制日趋完善的格局。存在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其现实的客观合理性,对促进我国“三农”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通过考察发现现行制度对在促进银行业涉农信贷发展的金融实践中遭遇障碍,与当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还不相适应。本文通过对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主体的行为博弈、制度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的总体效率不高、增长缓慢且各省份间存在不平衡,涉农信贷供给乏力,并认为其各方参与者的决策对涉农信贷制度效率有较大影响。因此,科学评价我国当前银行业的涉农信贷制度在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效用、判定政策预期是否得以实现、准确把脉信贷制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以为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优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这也是破解当下金融扶贫课题的应有之义。本文立足经济法基本原则及对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有机统一的思考,基于制度与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史料佐证与数量模型测度等分析方法,对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制度低效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析,进而提出促进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发展的制度体系的构建策略,这对丰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健全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机制,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高的理论与现实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绪论。本章开篇从论文的背景意义及拟研究的基本问题切入,通过归纳整理国内外研究综述,确立研究的基本问题,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路径及方法,进而勾勒出全文的内容架构,指出其力图实现的创新和未来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章,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银行业涉农信贷、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效率等基本概念进行廓清,进一步在学理上清晰地阐释了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供给的现实条件与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发展经济学、农村金融学、法律与制度经济学、经济法学等领域相关的资本形成、金融发展、制度变迁及国家适度干预等相关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历史变迁。本章从历史发展的视角,依据前章阐释的涉农信贷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以时间维度为脉络,探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银行业涉农信贷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制度变迁,深刻剖析制度变革的时代特征。第三章,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现实考评。本章通过查阅大量全国各省市农村金融的统计文献和数据资料,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及座谈询问等方法,分别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对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及其实效进行全面深入考察。通过考察发现,我国发展银行业涉农信贷的制度绩效不甚明显,“金融抑制”仍然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并认为当前涉农信贷政策和相关制度在金融供给、信贷管理、监管考核、金融法制及配套保障等方面存在不足,以致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信贷制度机制改革滞后的制约,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信贷制度供给难以适应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第四章,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博弈论视角,对监管部门、涉农银行业机构、涉农信贷借款人(农业企业及农户)等主体间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揭示涉农信贷融资背后的内在履约机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农村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机制运行的投入与产出因子进行分析,全面客观评析涉农信贷制度运行绩效;运用Tobit方法,对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影响涉农信贷制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直面制度低效问题基础上深入剖析,认为农业天然的弱质性与银行持续经营的“三性”冲突,涉农银行信贷管理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金融监管定位偏离支农目标,“法制先行”理念缺失致使涉农信贷法制建设滞后,以及多重关系叠加博弈致使涉农信贷制度执行异化,影响涉农信贷制度效率。第五章,国际经验借鉴。本章分别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具有涉农信贷制度实践的成功经验的代表进行考察,系统梳理了关于涉农信贷制度建设的典型国家的经验做法及其特点,探索其实现机制与成长模式,以期为改革完善我国银行业促进涉农信贷的制度构建提供经验借鉴。第六章,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体系机制的构建。本文在我国农村金融信贷实践及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我国农村地区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运行机理,探索制度优化的框架构建路径。整体而言,构建涉农信贷制度,应当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规制与激励并举”的总体思路,以规范涉农信贷市场、助力三农发展、促进城乡实质公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基本目标,以经济效率、适度干预、实质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等为规制原则,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特点,高度重视涉农信贷制度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提出构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体系的基本策略建议。本文的创新性研究主要在于从制度层面揭示了我国涉农信贷供给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由于自身存在不足而难以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探索构建农村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框架中,不仅关注金融抑制问题的描述性研究,更侧重借助交叉学科丰富的理论资源,凭依法经济学的理论视角,从经济学的效率与法学的公平正义两个维度,评判分析农村银行业涉农信贷的制度供给效果,剖析影响因素,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银行涉农信贷制度运行效率的评价体系;既注重法学的规范性研究方法,又注重经济学的实证量化分析,避免单纯地对制度、办法及法律规制进行主观价值判断。此外,试图通过新制度经济学中博弈论方法运用,探究涉农信贷主体间交易行为动机,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融合化。
顾皓媛[4](2020)在《舟山农村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难点,也是中央工作任务的一大重点。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需优化农村的资本配置,培育和完善农村的成分市场,推进农村剩下劳动力的转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都依托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撑。农村金融发展一向是关系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农业产业进级和农民增收脱贫的关键元素。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振兴就变成当前本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其推进与实行。由于经济与金融交互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实行都和金融的支撑是分不开的。本文则立足于舟山农村当前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现状,通过纵向对比近7年来,整整28个季度的舟山市农村金融发展的情况,同时,通过实证分析舟山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促进作用,实证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存在有推进促进的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深入剖析了舟山市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对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针对得到的结论,本文最终提出四点适应舟山现状的且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与建议。
李禾[5](2020)在《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如期完成精准脱贫目标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金融精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力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插花式”贫困地区的Z市为例,围绕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与主要做法,结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在金融精准扶贫的职责定位,开展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普惠金融理论”、“金融资源配置理论”等为指导,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结合Z市贫困状况和社会经济特点,以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主要内容为切入点,明确主要参与主体的职责定位,深入研究Z市金融精准扶贫现状,梳理金融精准扶贫典型模式,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扶贫对象层面剖析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继续深入推进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从本文研究情况看,近年来,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形成了以政府部门统筹主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对象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金融精准扶贫专项方案,创新多项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取得较好成效。实践表明,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对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同时,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即小额扶贫贷款等金融扶贫产品对辖区贫困户脱贫具有积极正向作用,能大幅提高脱贫效率。研究也发现,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扶贫对象层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地方政府对金融精准扶贫的统筹协调不够到位,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农村金融环境建设较为滞后,制约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二是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主体较为匮乏,金融扶贫方式较为传统单一,金融机构积极性普遍不高。三是扶贫对象金融知识匮乏,金融素养较低,信用意识不强,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经过深入分析,发现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对扶贫对象金融宣传和技能培训不到位是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从发挥好政府金融精准扶贫统领作用、全力推进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高扶贫对象金融脱贫能力三个维度就深入推进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一是建立完善多维联动的金融扶贫协调机制,完善金融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多样化金融精准扶贫方式,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力度,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扶贫的积极性,提升金融扶贫效率。三是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借助金融资源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完善贫困户金融保障体系,增强扶贫对象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
刘一锦[6](2019)在《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的宗旨是“真扶贫,扶真贫”。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扶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就是金融扶贫,通过调配外部资源投入到贫困地区,为那些资金匮乏的贫困人口提供资金,支持他们进行生产经营,从而促进贫困对象进行生产经营,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只有两年时间,全国各个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都很迫切。辽宁省经过多年发展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2018年底,全省贫困户共6.1万户,贫困人口13.01万人,标注脱贫15.43万人,目前已无国家级贫困县,但有省级贫困县8个,平均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1%,但目前的贫困人口都是最难啃的骨头,脱贫难度大。辽宁省作为东部省份,相较于东部沿海其他省份,农村贫困问题仍不容小觑。开原市是辽宁北部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贫困人口基本分布在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是针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的精准扶贫手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开原市以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发展,通过扶贫小额贷款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或供子女上学,进而提高收入摆脱贫困。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已取得一定成效,有6358名贫困人口通过金融扶贫摆脱贫困,占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脱贫总人数的60.01%。本文以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开原市扶贫办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实地调研和扶贫办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计算开原市两种金融扶贫小额贷款在各乡镇中使用效果情况,发现金融扶贫中的问题。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缺乏具体法律支撑;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没有明确主体;对参与金融精准扶贫的金融机构缺乏具体激励措施;开原市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开原市农村金融环境差;有些乡镇对扶贫产业规划不合理导致金融贷款损失等,需要逐步改变与完善。通过对开原市扶贫办和实地调研数据的处理发现,金融扶贫政策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参与度较低、产业规划不深入、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改善、开原市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金融服务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李昊霖[7](2019)在《云南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社会保障力度,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等措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八大以后,扶贫开发进入精准扶贫的新时代,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快脱贫、真脱贫,事关民心所向,边疆稳定,是当前贫困地区政府的首要任务。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抓手,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在增加信贷供给,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更好了解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实施成效,本文以云南A市为例进行了分析。首先,从政策背景、实施主体、实施机制、主要政策实践入手,对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现状进行了初步梳理。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广泛收集扶贫再贷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涉农贷款等数据,分析了政策实施以来在增强金融机构扶贫信贷供给能力,提升扶贫信贷供给意愿,保持扶贫信贷价格低位,有效扩大扶贫信贷覆盖面上取得的成效。研究发现,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中存在设计缺陷,执行协作不畅,副作用明显等问题。针对当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补足政策短板、清除执行障碍、全力化解政策副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以后的政策改进提供参考,对情况类似地区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改进政策实施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杨淑杰[8](2017)在《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部署下,各地政府、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扶贫攻坚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西双版纳州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贫困地区信贷较快增长、金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贫困群体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充分表明了政府金融扶贫政策对贫困问题的重要作用。为更精确地评价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的效果及问题,本文以西双版纳州为例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首先对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对现阶段该地区政策实施机制、实施主体、实施对象进行梳理,并归纳整理了现有中央和地方层面扶贫政策颁布情况。进而对扶贫政策实施成效进行评价,通过案例研究定性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信贷力度、政策传导性和扶贫部门协同等方面的实施情况;以景洪市基诺山乡人群为样本基于线性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扶贫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发现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水平与居民收入呈现显着正相关,验证了该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基于问卷调查方法对贫困人口聚居区金融产品与服务可获得性进行分析,发现金融需求供给上存在服务获取成本高、信贷方式单一和宣传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实践发现,目前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组织领导体系不完善、金融扶贫政策本身不足、政策缺乏创新、政策配套机制不完善、政策协调配合不充分等问题。通过比较国内外扶贫先进经验,本文提出了提升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的建议,认为应从完善金融扶贫组织领导体系、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完善政策配套机制、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更好地发挥好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助推脱贫攻坚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对当前金融扶贫理论和政策进行补充和完善,分析当前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制约因素,从政策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对于完善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框架和工作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胡何远[9](2016)在《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监分离后,基层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管理方面,出现了政策工具操作权限上收,管理手段匮乏,人员结构老化等职能弱化现象。这无疑严重制约着基层央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近年来,为提升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水平,人总行开始下沉部分政策工具操作权限,诸如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政策。同时,基层央行自身也在积极综合现有管理手段,进行了诸如“两管理、两综合”等提升货币政策管理水平的有益尝试-。这些提升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管理水平的探索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相关工作推进是困难重重。这也反映出提升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全局视角去思考全面改善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管理对策。文章首先介绍基层央行和货币政策以及基层央行在货币政策管理中的地位,系统梳理了基层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管理中面临的管理手段匮乏、政策工具操作弹性小、管理能力弱、人员结构老化、政策执行外部环境复杂等方面问题,并从理论、操作及实践等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共管理所学理论知识,结合笔者多年基层央行工作经历,对提升基层央行货币政策管理提出了货币政策决策要充分考量基层央行的执行能力、增加基层央行政策工具操作权限、加强基层央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宏观审慎管理水平以及构建健康、活力的金融生态环境等对策。
王维斌[10](2016)在《支农再贷款政策传导实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邵阳市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从基层央行再贷款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梳理当前支农再贷款政策在基层传导和实施的现状及成效,剖析再贷款政策在基层传导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主要障碍,最后从再贷款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实施对象等层面综合提出改进性建议。
二、基层支农再贷款管理实施中的难点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支农再贷款管理实施中的难点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景德镇市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创新、难点与重点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难点 |
1.3.3 研究重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再贷款的理论基础 |
2.1.1 再贷款的内涵及转型 |
2.1.2 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含义 |
2.2 国外研究论述 |
2.2.1 企业融资论述 |
2.2.2 金融机构信贷论述 |
2.2.3 货币政策传导论述 |
2.3 国内研究概述 |
2.3.1 支农支小再贷款的作用 |
2.3.2 再贷款政策的传导机制 |
2.3.3 再贷款的管理使用研究 |
2.3.4 再贷款管理的实施效果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第3章 景德镇市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的现状 |
3.1 再贷款发放使用情况 |
3.1.1 再贷款的投放情况 |
3.1.2 再贷款的成本水平 |
3.1.3 再贷款的期限管理 |
3.1.4 再贷款的资金投向 |
3.2 再贷款政策管理情况 |
3.2.1 基层央行的管理措施 |
3.2.2 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 |
3.3 银行对再贷款政策落实情况 |
3.3.1 再贷款的管理机制 |
3.3.2 再贷款的授信模式 |
3.3.3 再贷款的贷后管理 |
第4章 再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 再贷款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银行办理再贷款意愿不强 |
4.1.2 银行发放再贷款对象的抵押担保不足 |
4.1.3 银行使用再贷款的利润空间不高 |
4.2 再贷款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再贷款的使用期限不匹配 |
4.2.2 再贷款的贷后管理落实难 |
第5章 再贷款管理的优化措施 |
5.1 建立正反激励机制增强贷款意愿 |
5.1.1 贷款存量和贷款增量的正向激励 |
5.1.2 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余额的反向激励 |
5.2 搭配多种政策补足增信措施 |
5.2.1 与政府或担保公司建立合作机制政策 |
5.2.2 建立扶贫群或行业龙头联保互保政策 |
5.3 差异化定价机制提高利润空间 |
5.3.1 差异化定价机制中的再贷款数量 |
5.3.2 差异化定价机制中的再贷款质量 |
5.4 优化再贷款的期限配置 |
5.4.1 支小再贷款期限配置的优化 |
5.4.2 支农再贷款期限配置的优化 |
5.5 建立安全机制降低贷后管理难度 |
5.5.1 强化和规范贷后监管 |
5.5.2 建立尽职免责和风险补偿机制 |
5.5.3 不良资产的打包转让 |
第6章 再贷款管理优化措施的实施效果 |
6.1 银行投放再贷款意愿增强 |
6.2 抵押担保不足问题得到解决 |
6.3 银行盈利空间得以优化 |
6.4 再贷款期限匹配度持续提高 |
6.5 再贷款贷后管理落到实处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贫困 |
二、普惠金融 |
三、金融扶贫 |
四、小额扶贫信贷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金融扶贫理论、政策与经验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四、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二节 金融扶贫政策 |
第三节 国内金融扶贫经验 |
一、依托支柱产业 |
二、依托信贷支持 |
三、依托基础设施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现状与历程 |
第一节 惠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
一、金融机构发展基本情况 |
二、涉农信贷及保险投放状况 |
三、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及服务情况 |
第二节 惠州市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惠州市的贫困现状 |
二、贫困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发展历程 |
一、惠州市金融扶贫历程 |
二、惠州市金融扶贫实施情况 |
第四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主要特点 |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二、政府主导及金融协同 |
三、依托金融领域的发展带动 |
四、产业金融扶贫及“电商平台+金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实地调查 |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
二、受访者需求分析 |
三、金融扶贫的效果及问题分析 |
四、贫困地区政府扶贫工作人员访谈分析 |
第二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扶贫主体功能定位不明确 |
二、贫困地区整体金融环境发展滞后 |
三、贫困乡镇金融风险暴露水平高 |
四、信贷配给及反馈机制相对缺位 |
第三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金融扶贫工作涉及多部门跨领域 |
二、城乡壁垒弊端凸显金融抑制 |
三、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
四、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强化惠州市金融扶贫的思路建议 |
第一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思路和原则 |
一、宏观方面 |
二、中观方面 |
三、微观方面 |
第二节 强化惠州市金融扶贫工作的具体建议 |
一、统筹优化职能部门加强合作 |
二、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三、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
四、完善金融扶贫长效发展机制 |
五、加快产业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惠州市金融扶贫调查问卷(扶贫对象) |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贫困地区政府工作人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
四、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概念廓清 |
一、银行业涉农信贷 |
二、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 |
三、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效率 |
第二节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缘起 |
一、资本形成理论:涉农信贷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的逻辑原点 |
二、金融发展理论:二元金融结构框架下涉农信贷发展的理论主张 |
三、制度变迁理论:需求与供给维度下的涉农信贷制度机制设计的路径依赖 |
四、国家适度干预理论:涉农信贷的保护与规制的经济法学最佳诠释 |
第三节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一、对农村经济产出“量”的扩张的作用机理 |
二、对农村经济发展“质”的提升的作用机理 |
三、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机制运行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机理 |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一节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重构与完善(1979-1993年) |
一、农业银行的第四次组建重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
二、完善农村合作性金融职能的初步改革尝试 |
第二节 “三足鼎立”涉农信贷供给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994-1997年) |
一、农业发展银行的组建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信贷供给体系 |
二、农村信用社顺应合作性金融改革承担涉农信贷重任 |
三、农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加快商业化改革步伐 |
第三节 银行业涉农信贷市场化制度变革的实质性推进(1998-2003年) |
一、银行业机构向商业化转型并逐渐撤离农村 |
二、政策性金融收缩涉农信贷业务步入专营化运营 |
三、农村信用社继续深化改革成为支农信贷供给主力 |
第四节 以工促农新时期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变革(2004年至今) |
一、扶持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力度进一步增大 |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壮大支农信贷力量 |
三、银行业涉农信贷组织体系引入“新鲜血液” |
四、银行业涉农信贷的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完善 |
第五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变革的特征 |
第三章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现实考评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 |
一、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的金融政策 |
二、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的财税政策 |
三、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的监管制度 |
四、我国现行主要涉农信贷法律制度 |
五、我国现行的主要涉农信贷配套制度 |
第二节 地区层面的银行业主要涉农信贷模式 |
一、“政府+银行+担保”模式 |
二、“政府+银行+保险”模式 |
三、“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模式 |
四、“农村信用社无抵押、无担保小额信贷”模式 |
第三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执行 |
一、基于信贷供给:供给乏力,支农力度有待加强 |
二、基于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支农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
三、基于金融支农:金融离农,支农目标轨道有所偏离 |
第四节 当前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金融供给管理方面 |
二、信贷管理机制方面 |
三、金融监管考核方面 |
四、金融法制建设方面 |
五、信贷配套保障方面 |
第四章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主体行为分析 |
一、模型假设 |
二、政府管理部门与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博弈分析 |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涉农信贷借款人的博弈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绩效的实证评估 |
一、基本思路 |
二、评估方法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四、实证评估结果与讨论 |
五、影响因素估计与讨论 |
第三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低效的原因探寻 |
一、农业天然的弱质性与银行持续经营的“三性”冲突 |
二、涉农银行信贷管理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
三、涉农信贷金融监管定位偏离支农目标 |
四、“法制先行”理念缺失致使涉农信贷法制建设滞后 |
五、多重关系叠加博弈致使涉农信贷制度执行异化 |
第五章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的典型做法 |
一、美国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 |
二、法国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 |
三、日本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 |
四、韩国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 |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的典型做法 |
一、印度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 |
二、孟加拉国的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 |
第三节 国外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模式梳理与经验借鉴 |
一、国外银行业涉农信贷发展的模式梳理 |
二、国外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六章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构建 |
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构建思路 |
一、市场调节涉农信贷服务供给 |
二、国家引导涉农信贷资源配置 |
三、激励与规制并举推进涉农信贷 |
四、公平与效率并重保障制度运行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构建的基本目标 |
一、规范涉农信贷市场 |
二、助力“三农”发展 |
三、促进城乡实质公平 |
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第三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涉农信贷经济原则 |
二、涉农信贷公平原则 |
三、涉农信贷安全原则 |
四、涉农信贷可持续原则 |
五、适度干预涉农信贷原则 |
第四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制度框架 |
一、基本结构 |
二、综合模式 |
三、核心内容 |
第五节 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的实施保障 |
一、动力维持保障 |
二、人才供给保障 |
三、风险防范保障 |
四、测评监督保障 |
第六节 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运行的法律与政策协同 |
一、基本思路 |
二、基本方式 |
三、我国的制度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舟山农村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 |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研究 |
1.2.3 有关农村金融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定义 |
2.1.1 乡村振兴 |
2.1.2 金融发展 |
2.1.3 农村金融 |
2.2 相关理论 |
2.2.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三章 舟山农村金融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
3.1 舟山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3.1.1 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发展 |
3.1.2 金融服务农村发展力度加大 |
3.2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 |
3.2.1 政府部门合力出击落实战略 |
3.2.2 金融多措并举支持乡村振兴 |
3.3 舟山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现状 |
3.3.1 上下联动支持政策精准落地 |
3.3.2 金融机构组合重拳服务乡村 |
3.3.3 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
第四章 舟山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证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 描述性统计 |
4.3 数据平稳性检验 |
4.4 变量相关性分析 |
4.5 模型设定 |
4.6 回归分析 |
4.7 稳健性检验 |
4.8 模型结论与分析 |
第五章 舟山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难点 |
5.1 金融服务农村建设能力稍显不足 |
5.1.1 金融机构网点未能全覆盖 |
5.1.2 金融机构业务创新能力弱 |
5.2 农村金融保障机制建设不够健全 |
5.2.1 农村金融监管存在监管空白 |
5.2.2 农村经济建设力度不足 |
5.3 农村经济发展融资困难 |
5.3.1 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不健全 |
5.3.2 农业金融抵押担保物不足 |
5.4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欠佳 |
5.4.1 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 |
5.4.2 农民诚信意识薄弱 |
第六章 舟山农村金融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
6.1 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力度 |
6.1.1 完善农村金融支持机制建设 |
6.1.2 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6.1.3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 |
6.2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保障机制 |
6.2.1 创建优良的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环境 |
6.2.2 形成差异化农村金融监管体系 |
6.3 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支持力度 |
6.3.1 逐步完善涉农贷款抵质押机制 |
6.3.2 创新“三农”资金支持方式 |
6.4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6.4.1 降低银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6.4.2 推进农村农户诚信意识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1.5.1 本文的难点 |
1.5.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准扶贫 |
2.1.2 金融精准扶贫 |
2.2 相关理论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普惠金融理论 |
2.2.3 金融资源配置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 |
3.1 Z市贫困状况 |
3.1.1 Z市的基本情况 |
3.1.2 Z市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 |
3.1.3 Z市贫困的特点 |
3.2 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和内容 |
3.2.1 Z市金融精准扶贫目标 |
3.2.2 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主体 |
3.2.3 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 |
3.3 Z市金融扶贫的措施 |
3.3.1 Z市主要金融精准扶贫产品 |
3.3.2 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效果评价 |
4.1 对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特征 |
4.2 评价方法介绍 |
4.2.1 Logistic回归模型含义 |
4.2.2 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 |
4.2.3 构建变量指标体系 |
4.2.4 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的方法步骤 |
4.3 评价分析过程 |
4.3.1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
4.3.2 调整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
4.4 结果分析 |
4.4.1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检验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创新案例分析 |
5.1 案例分析 |
5.1.1 “银政企+贫困户”四方联动模式 |
5.1.2 “支农再贷款+银政企+贫困户”模式 |
5.1.3 金融系统定点扶贫信用奖励模式 |
5.2 创新案例的启示 |
5.2.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担保功能 |
5.2.2 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政策落实作用 |
5.2.3 充分发挥扶贫对象诚实守信的信用杠杆撬动作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Z市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6.1 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
6.1.1 地方政府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统筹协调不够 |
6.1.2 地方政府落实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不够到位 |
6.1.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
6.2 金融机构层面存在的问题 |
6.2.1 参与的金融机构主体较为匮乏 |
6.2.2 金融精准扶贫方式较为传统单一 |
6.2.3 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且信贷管理薄弱 |
6.3 扶贫对象层面存在的问题 |
6.3.1 扶贫对象金融知识匮乏 |
6.3.2 扶贫对象发展生产能力较弱且金融扶贫效益较差 |
6.3.3 扶贫对象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
6.4 Z市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成因分析 |
6.4.1 各方对金融精准扶贫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
6.4.2 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引导各方协同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
6.4.3 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有效供给不足 |
6.4.4 提升扶贫对象金融素养和技能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做好Z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
7.1 发挥好地方政府金融精准扶贫统领作用 |
7.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多维联动的金融扶贫协调机制 |
7.1.2 完善金融精准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推动金融扶贫政策落实 |
7.1.3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7.2 全力推进金融机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
7.2.1 完善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体系,扩容农村金融组织 |
7.2.2 积极探索多样化金融精准扶贫方式,扩大金融支持覆盖面 |
7.2.3 加大金融扶贫产品创新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力度 |
7.2.4 充分调动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性,提升金融扶贫工作的效率 |
7.3 提高扶贫对象金融脱贫能力 |
7.3.1 加大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升贫困户金融信用意识 |
7.3.2 借助金融资源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促进贫困户脱贫致富 |
7.3.3 完善贫困户金融保障体系,增强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金融扶贫研究综述 |
1.2.2 国内金融扶贫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贫困的概念 |
2.2 反贫困的概念 |
2.3 金融扶贫的概念 |
2.4 理论基础 |
2.4.1 金融排斥理论 |
2.4.2 普惠金融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
3.1 调查情况说明 |
3.2 开原市农村贫困人口特征 |
3.3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
3.3.1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申请条件 |
3.3.2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的原则 |
3.3.3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参与主体和模式 |
3.3.4 开原市扶贫精准识别与资金支持 |
3.3.5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开展情况 |
3.4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实施特点与保障措施 |
3.4.1 多样化满足贫困户和帮带主体融资需求 |
3.4.2 多种方法增加金融扶贫资金投放 |
3.4.3 注意区分金融扶贫与财政扶贫 |
3.4.4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的支持保障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
4.2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值计算 |
4.3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效率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
5.1 金融扶贫政策与布局不完善 |
5.1.1 金融扶贫政策不完善 |
5.1.2 金融扶贫主体责任不明确参与度较低 |
5.1.3 各村与金融机构产业规划不深入 |
5.2 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有待改善 |
5.2.1 金融扶贫信息传播不足 |
5.2.2 贫困户获得金融扶贫贷款困难 |
5.3 金融生态环境较差 |
5.3.1 农村信用意识薄弱 |
5.3.2 金融服务专业人才缺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推动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
6.1 对策建议 |
6.1.1 完善金融扶贫法律法规和产业选择 |
6.1.2 调整开原市金融扶贫覆盖重点并加强风险管控 |
6.1.3 改善生态环境 |
6.1.4 提高金融精准扶贫队伍建设 |
6.2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访谈提纲 |
致谢 |
(7)云南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的思路 |
1.2.2 研究的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价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现状 |
2.1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启动的背景 |
2.1.1 国家背景 |
2.1.2 云南省背景 |
2.2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主体 |
2.3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机制 |
2.4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主要实践 |
2.4.1 落实扶贫再贷款政策 |
2.4.2 优化银行机构考核机制 |
2.4.3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
2.4.4 创新扶贫信贷产品 |
第3章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取得的成效 |
3.1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取得成效 |
3.1.1 金融机构扶贫信贷供给能力增强 |
3.1.2 金融机构扶贫信贷供给意愿提升 |
3.1.3 扶贫信贷供给价格持续保持低位 |
3.1.4 扶贫信贷供给覆盖面持续扩大 |
3.2 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助力H镇脱贫案例 |
第4章 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政策设计缺陷 |
4.1.1 扶贫再贷款政策设计存在缺陷 |
4.1.2 监管政策缺乏有效的着力点 |
4.1.3 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 |
4.1.4 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不协调 |
4.2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2.1 政策实施协调体系存在问题 |
4.2.2 政策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
4.3 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
4.3.1 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增大 |
4.3.2 地方政府债务承压 |
4.3.3 政策套利现象突显 |
第5章 优化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的建议 |
5.1 及时补足政策短板 |
5.1.1 完善扶贫再贷款政策 |
5.1.2 创新监管政策支点 |
5.1.3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
5.1.4 统筹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 |
5.2 清除执行障碍加强政策协调 |
5.2.1 完善金融扶贫组织领导体系 |
5.2.2 优化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运作机制 |
5.3 加强检查监督化解政策影响 |
5.3.1 加强对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投放引导 |
5.3.2 合理规划信贷规模 |
5.3.3 加强对扶贫信贷业务的现场检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贫困 |
二、反贫困 |
三、金融扶贫 |
四、金融扶贫政策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二、市场失灵理论 |
三、整体性政府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机制 |
一、政府制定规划和政策传导 |
二、金融机构执行落实 |
三、贫困群体直接或间接受益 |
第二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主体 |
一、政府部门 |
二、金融机构 |
第三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的实施对象 |
一、贫困人口分布广泛 |
二、资金、技术缺乏,自身发展能力不足 |
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
第四节 现阶段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概况 |
一、中央层面的政策 |
二、云南省金融扶贫政策 |
三、西双版纳州自身的实践和探索 |
第三章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成效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落实举措 |
一、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二、创新政策执行模式 |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第二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取得的成效 |
一、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
二、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增强 |
三、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显着增加 |
四、金融对产业扶贫的政策传导明显增强 |
五、金融扶贫部门合力明显增强 |
第三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案例分析 |
一、瑶区乡精准脱贫案例 |
二、林权抵押贷款助推企业发展案例 |
第四节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效果分析 |
一、金融扶贫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
二、贫困人口聚居区金融产品与服务可获得分析 |
第四章 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政策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不完善 |
一、金融扶贫管理体系不完整 |
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偏少 |
三、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发挥不充分 |
第二节 金融扶贫政策本身存在不足 |
一、金融扶贫政策对象有限 |
二、金融扶贫政策创新不足 |
三、金融扶贫政策配套机制不完善 |
第三节 金融扶贫政策协调配合不充分 |
一、金融扶贫政策不协调 |
二、金融扶贫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同步 |
三、金融扶贫政策与财税政策不配套 |
四、精准扶贫贷款的联合管理机制缺失 |
第四节 贫困地区资金获取能力有限 |
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
二、涉农融资担保机制不完善 |
三、金融风险防控压力较大 |
四、直接融资难以有效介入 |
第五节 贫困群体自身存在不足 |
一、内生动力不足 |
二、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
三、金融意识淡薄 |
第五章 国内外金融扶贫政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金融扶贫政策的典型经验 |
一、甘肃“双联惠农”贷款模式经验借鉴 |
二、贵州省扶贫再贷款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国外金融扶贫政策的典型经验 |
一、印度强化农村金融体系经验借鉴 |
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小额贷款模式经验借鉴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的启示 |
第六章 提升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 |
一、充分发挥人民银行金融扶贫牵头部门的作用 |
二、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
三、落实好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 |
第二节 完善金融扶贫政策 |
一、提升金融扶贫政策覆盖面 |
二、加强金融扶贫政策创新 |
三、完善金融扶贫政策配套机制 |
第三节 建立金融扶贫政策协调机制 |
一、建立金融扶贫政策协调机制 |
二、建立金融扶贫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机制 |
三、建立金融扶贫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 |
四、建立扶贫信贷的联合监督机制 |
第四节 提高扶贫信贷资金获取能力 |
一、积极完善和运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 |
二、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 |
三、推广“扶贫再贷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扶贫模式 |
四、提升直接融资获取能力 |
第五节 提升政策宣传成效 |
一、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
二、创新宣传模式 |
三、加大政策培训力度 |
小结 |
一、研究的结论与创新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前瞻与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概述 |
2.1 基层央行概述 |
2.2 货币政策概述 |
2.3 基层央行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地位 |
第3章 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2 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提高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水平的对策 |
4.1 货币政策决策要充分考量到基层央行的执行 |
4.2 增加基层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权限 |
4.3 加快提升基层央行人才队伍素质 |
4.4 加快“两管理、两综合”管理制度建设 |
4.5 提升宏观审慎管理水平 |
4.6 构建健康、活力的金融生态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支农再贷款政策传导实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支农再贷款政策传导实施现状及实效 |
( 一) 支农再贷款总量、期限、利率及投向情况 |
( 二) 支农再贷款对涉农信贷资金的撬动效应 |
( 三) 支农再贷款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扶持效应 |
( 四) 支农再贷款对“三农”经济的促进效应 |
二、支农再贷款政策传导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一) 政策目标与法人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间存在差异 |
( 二) 支农再贷款利率、期限与总量管理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
( 三) 再贷款业务操作及管理过于繁琐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率 |
三、改善再贷款政策传导实效的政策建议 |
四、基层支农再贷款管理实施中的难点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景德镇市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研究[D]. 王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2]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D]. 彭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我国银行业涉农信贷制度研究[D]. 许峻桦. 西南政法大学, 2020
- [4]舟山农村金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D]. 顾皓媛.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5]Z市金融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禾. 西南大学, 2020(01)
- [6]开原市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刘一锦.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7]云南A市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政策实施分析[D]. 李昊霖. 北京工商大学, 2019(06)
- [8]西双版纳州金融扶贫政策实施研究[D]. 杨淑杰.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4)
- [9]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胡何远. 安徽大学, 2016(10)
- [10]支农再贷款政策传导实效、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邵阳市为例[J]. 王维斌. 金融经济, 2016(02)